❶ 討論個問題,什麼是版權,什麼是正版
版權(right)是用來表述創作者因其文學和藝術作品而享有的權利的一個法律用語。
版權是對計算機程序、文學著作、音樂作品、照片、電影等的復制權利的合法所有權。除非轉讓給另一方,版權通常被認為是屬於作者的。大多數計算機程序不僅受到版權的保護,還受軟體許可證的保護。版權只保護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保護思想本身。演算法、數學方法、技術或機器的設計均不在版權的保護之列。
正版即「正確地使用版權」。而版權是屬於版權所有人的,版權所有人提出使用條件,使用者只要符合條件,就算是正確地使用,就不違反版權法。企業通過開發產品,經過合法注冊,受知識產權保護,進而生產產品獲利。
❷ 如何認定抄襲、剽竊行為的探討
抄襲、剽竊行為侵犯創作者的著作權益,損害傳播者的鄰接權益,欺騙和誤導目標受眾。如果說包括版權在內的知識產權制度是為天才之火增加利益之薪,抄襲、剽竊無疑是竊其火、盜其薪,是對版權制度的根本違反和最嚴重踐踏。長期以來,抄襲、剽竊行為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多有發生。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會抄不會抄甚至成為了一些人的至理箴言。那麼抄襲、剽竊有哪些外在表現?如何認定抄襲、剽竊?在提倡創新發展、加強學術規范的大背景下,在反對、防範和治理抄襲、剽竊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確這些問題。 一、抄襲、剽竊行為的基本概念 抄襲、剽竊(又稱剽襲、剽取),在作品創作、使用和著作權保護語境中,本質是相同的,就是非法地將他人所有的智力成果占為己有。盡管也有細心的學者對這兩個詞彙的細微區別進行過深入研究,但通常被視為同一概念,按照國家版權局的權威解釋,即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發表)。筆者認同將這兩個概念混同使用的做法,並基本認同國家版權局的這一界定對於將發表作為抄襲、剽竊行為構成要件的觀點,筆者持保留態度(具體後文詳述)。 盡管如此,相比較而言,抄襲無疑是相對生活化的概念,除把別人的作品或語句抄來當做自己的這一與剽竊基本相同的含義外,還有繞道到敵人側面或後面襲擊等其他含義[1];而剽竊則是我國《著作權法》明確採用的概念剽竊他人作品是我國現行《著作權法》明確規定的侵權行為。有鑒於此,且為簡略起見,筆者更傾向於使用剽竊一詞,在下文中也將統一使用剽竊這一現行法律所採用的概念。 二、抄襲、剽竊行為的客觀構成要件 相對於主觀過錯、損害事實、因果關系等民事侵權行為的其他構成要件,剽竊行為的復雜性主要在於其客觀表現。具體來說,剽竊行為的構成在客觀上需要滿足如下全部要件: 1.在自己作品中使用了他人作品或他人作品的片段。所謂他人作品是指由他人享有署名權、適用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至於原作品是否仍在著作權保護期、是否為原作品著作權人所創作,在所不論。不僅如此,甚至於,相關行為人對自己所創作的其他作品的使用,在該作品的署名權依照法律規定或協議約定歸屬他人所有的情況下,也可能構成剽竊。但如果原作品或原作品相應部分的署名權仍然歸屬於實際創作者例如,某些職務作品由實際創作者享有署名權、其他著作權歸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則不屬於剽竊。 所謂由他人享有署名權,既包括由他人完全享有署名權的情形,也包括由他人部分享有署名權的情形。例如在匯編作品、合作作品中,他人享有相關作品某一部分的署名權,或者是共同署名權人之一;相關行為人在對相應作品中他人創作或者與他人共同創作的部分進行使用時,如果不恰當說明作品作者、原作品名稱,也會構成剽竊。 2.使用他人作品或他人作品片段但未予恰當表明。這是剽竊行為性質惡劣、危害性強的根本所在,也是剽竊行為區別於合理使用、演繹使用的顯著特徵:合理使用制度是以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為前提的;而任何在自己作品中參考、使用他人作品相應內容卻沒有予以恰當說明的行為,均屬於剽竊而不能構成合理使用;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等演繹行為而言,不論被演繹作品是否超過了著作權保護期,都應當指明被演繹作品的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否則,就不是演繹行為而可能構成剽竊行為。何謂恰當?按照剽竊行為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的定義,筆者認為,是指相應意思表示應當足以表明具體哪些內容非相關行為人自己所獨創。至於是否必須准確無誤地表明相關內容具體出自何人的何作品,從剽竊行為本身的含義來看,並沒有此項要求。換言之,只要沒有竊為己有就不構成剽竊。以論文寫作為例,假如作者甲在自己的A作品中轉引了作者乙在其B作品中援引的作者丙在其C作品中的相應內容,由於作者乙沒有恰當表明最初援引的情況,而使得作者甲誤將作者丙在其C作品中的獨創性內容當成了作者乙在其B作品中的內容而予以援引,盡管作者甲沒有正確地指明他人作品的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但是,由於其沒有將相應內容竊為己有,其相應行為就不構成剽竊。如果作者甲據此不加考證地將他人觀點一概胡編亂造,筆者認為,這涉及的只是治學嚴謹性問題,既然沒有竊為己有,就不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剽竊。當然,本文關於剽竊行為的這種討論,並不排除從學術規范、方便受眾進一步查閱的角度要求相關行為人表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也並不排除相應行為可能構成的對他人署名權、復制權等相應著作權的侵犯。 3.將含有他人作品內容的新作品以自己作品的名義向第三人展示。嚴格來說,剽竊而得的新作品一經完成,剽竊行為也隨之完成。然而,剽竊行為的侵權效果此時尚未發生。即便原著作權人第一時間發現了剽竊作品的存在,但要立即追究相關行為人的所謂法律責任,於真正著作權人則由於舉證困難而無法實際追究,於相關行為人則顯得過於嚴格而缺乏理性基礎。但是,有關把新作發表或公開使用作為判定剽竊標準的觀點就像很多學者乃至國家版權局文件所界定的那樣筆者又認為過於嚴格。這是因為,發表要求向不特定的人公開,公開本身又要求不隱蔽、有一定的開放性,而實踐中類似於學年論文、畢業論文以及很多職務作品、委託作品等並不見得公開,有些甚至還專門簽訂有保密協議。在這些情況下,相關行為人只要將依據前述兩個條件而得的新作品以自己作品名義向第三人作了展示,即便第三人沒有相信該作品是相關行為人的作品,相關行為人也已經構成了剽竊。例如,某學生將含有他人作品內容的論文在沒有恰當說明的前提下以自己創作的名義提交給了學校,盡管學校根據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檢查出該論文系剽竊之作,該學生的行為也已足可被認定為剽竊。
❸ 鄧紫棋怎麼跟周傑倫討論版權問題的
你是指鄧紫棋唱周傑倫的《龍卷風》?
一般來說,都是《我是歌手》統一支付歌曲的版權費用。但也有個別是歌手的經紀人公司來支付版權費用的。
❹ 討論:開源的CMS私自刪除版權並且商用會怎麼樣
現在的CMS都是開源的,大都是免費的,不用擔心,除非你做的太大了,才需要買
❺ 粉絲期待已久的肖戰版《斗羅大陸》來了,為何要把版權賣給韓國電視台
肖戰的《陳情令》不僅使他在國內有著了人氣值,一樣使他在國外也深受青睞,他如今非常少運營,可是要是有哪些新主題活動,就能迅速走上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諸多狀況說明,他在許多 我國全是實紅,他的影視劇著作權基礎都能出入口國外。
這一部劇將在韓國開播,且是開播的台網雙播,現如今這一部劇的品質沒有問題得話,那這就是一次好的文化軟實力,呈現仙俠著作的風采,這一部劇自出預告片至今,就獲得了許多 褒貶不一的點評,絕大多數人對這一部劇的心態還是希望的。
❻ 一個關於版權的問題。今天同學們討論到這個,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拿大家應該蠻熟悉的例子吧,網上有很多
版權就是著作權,分為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著作財產權指的是,使版用作品進行盈利所權得的費用。只要沒有產生費用,作者是得不到錢的。他只有阻止他人發表的權利。但是阻止發表對本來來說沒什麼好處,所以大多作者不會阻止。
❼ 軟體可以交易不討論的是版權,比如A買電腦,買軟體,後A將電腦轉讓給B,B有使用權不,A可以轉讓軟體不
這個情況得看該軟體的授權是怎麼樣的;正常來講A這種情況是可以的,但轉讓B了之後,可能A就沒有許可權使用該軟體了
❽ 知識產權法教材第一編自主選擇一個討論題做主題發言
我自己寫的,看看行不
小組數(5-10人) 5
小組成員
小組長
討論題目 最新著作權法
討論人員
討論時間 2012-4-10
討論主持人
自我發言提綱
(300字以上) 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根據憲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5次會議通過。根據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也就是新補充的著作權法。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著作權
第一節著作權人及其權利
第二節著作權歸屬
第三節權利的保護期
第四節權利的限制
第三章著作權許可使用和轉讓合同
第四章出版、表演、錄音錄像、 播放
第一節圖書、報刊的出版
第二節表演
第三節錄音錄像
第四節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
第五章法律責任和執法措施
第六章附則
其他人員
發言摘要
(500字以上) A :我認為超國民待遇問題
從總體上說,我國原著作權法的主要條款與有關國際公約基本協調,有些明顯與公約沖突的條款,通過《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以及《民法通則》第142條關於涉外民事關系可以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使對外國公民著作權保護的法律沖突問題得到了較為妥善的解決,但另一方面卻導致了一個嚴重問題的產生,那就是,依據當時的著作權法律法規,對公約其他成員國作者著作權的保護,比對中國作者著作權保護的水平高,從而使外國著作權人享有超國民待遇。
超國民待遇嚴重挫傷了我國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因此新著作權法對一些條文做出了修改,反映了立法的進步,但至今仍未根除。就其產生的原因看,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其一,因國內著作權的保護水平低於TRIPS協議的保護水平而產生的超國民待遇。這類超國民待遇出現的原因在於,著作權法沒有達到我國參加的國際著作權條約的標准,尤其是伯爾尼公約規定的最低標准(該標準是一國在加入伯爾尼公約後必須給予其他成員國公民的最低保護標准)。
在這里討論這種超國民待遇具有普遍意義,因為迄今為止新著作權法都仍有不少規定沒有達到TRIPS協議的要求。如新著作權法第32條規定:「作品刊登後,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作為文摘、資料刊登,但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而伯爾尼公約第10條之2規定,即使未經作者聲明保留,此種轉載也僅局限於有關政治、經濟或宗教問題的報刊時事文章,而非報刊上所刊登的任何作品。很顯然,新著作權法達不到伯爾尼公約的保護水平,因而不適用於外國人,這樣就產生了雙重標准,出現了在版權方面對外國人的保護優於我國公民的局面。
如果我國的著作權法能夠完全達到TRIPS協議及伯爾尼公約的相關要求,一方面既解決了由此而來的超國民待遇問題,另一方面也算是履行了TRIPS協議下的義務。
E:因著作權法的某些特別規定而產生的超國民待遇。根據新著作權法第2條、第11條、第16條,在我國,著作權人不但包括公民,還包括法人或其他組織,法人作品、職務作品中也屢屢出現單位是著作權人和作者的現象。而伯爾尼公約和TRIPS協議一致認為「作者」就是指「國民」,這樣一來,我國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著作權在國外得不到承認,而外國法人或其他組織卻因為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得到合法保護,由此產生了不公平的超國民待遇。如何有效地保護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利益,又不與現行國際公約沖突,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著作權法修改中進一步協調、解決。
但是,這類超國民待遇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所以下文將著重指出幾個尚未達到TRIPS協議要求的不足點。
B :新著作權法將雜技藝術作品、建築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資料庫或者其他材料的匯編作品都增列為受保護的客體,基本上與《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以下簡稱伯爾尼公約)的保護范圍相一致,也即是基本達到了TRIPS協議的要求,但是唯獨遺漏了實用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第2條第(1)款明確要求保護實用藝術作品,同時在第7條規定了其保護期不應少於自該作品完成時算起二十五年。而我國長期忽視對該作品的保護,新著作權法仍舊沒有將之列為受保護的客體,更談不上說什麼保護期了。在著作權法修改之際曾有學者建議,或者將這類作品作為外觀設計由專利法保護,或者由著作權法保護。[1]不過,從新修正的專利法來看,似乎沒有將實用藝術作品作為外觀設計加以保護,這就使該作品的保護問題沒有能徹底落實。而且即便作為外觀設計進行保護,也不合適,原因在於:其一,伯爾尼公約保護實用藝術作品,奉行的是版權的自動保護原則,而專利法保護外觀設計,必須經過專利申請及審批程序,如果將其作為外觀設計保護,顯然與伯爾尼公約的初衷不符;其二,同樣,作為外觀設計,會受到嚴格的強制許可制度的限制,也背離了版權保護相對自由寬松的宗旨。所以,實用藝術作品應該由著作權法保護,當前宜將它歸為新著作權法第3條(九)項的「其他作品」加以保護,以後在修改中再由著作權法明文規定之。
C:
TRIPS協議第13條明確地提出:「出於某些特殊情況而對著作權所作的限制,不得與作品的正常使用相沖突,而且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本應享有的合法利益。」 這一規定,雖未具體講到什麼是允許的權利限制,而僅僅是強調了版許可權制的基本原則,實際上暗含著對伯爾尼公約已明文規定允許的幾種「合理使用」也持保留的態度。這反映了當前國際上要求加強對版權的保護,放鬆對版權的限制這樣一種趨勢。[2]一般來說,合理使用與法定許可、強制許可即是對著作財產權的限制。對著作權人的權利限制過多、過寬,不合理的損害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曾是我國著作權法中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就此,我國新著作權法顧及了現代著作權法發展的趨勢,借鑒了國外的某些經驗,初步總結出限制著作權的若干情況,使這個問題得到明顯的改善。但是在適用范圍和條件方面的規定尚不夠嚴密、具體,不要說達到TRIPS協議的要求,就連伯爾尼公約的要求也沒能完全達到,這樣既容易造成對相關規定的濫用,又有與TRIPS協議背離之虞。
❾ 轉載天涯論壇上別人公開發布討論的文章需要向作者申請許可嗎
必須明確天涯上的作品原作者擁有著作權的.
理論上已經和原作者打招呼,如果著作權歸屬原網站(刊物等),還要和相關權利人打招呼.
實操上一般在轉載後註明出處,如果可能表示感謝.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❿ 網路著作權糾紛法律適用問題探討如何認定網路著作權侵權
這種行為的特點在於,網路用戶只能定時收看影視作品,而不能在其選定的時間進行觀看,也不能通過其他方式影響播放進程。由於我國著作權法上廣播權的內涵和外延嚴守了《伯爾尼公約》的傳統,而信息網路傳播權的定義又照搬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中向公眾傳播權中的半段內容(只控制「交互性」傳播行為),造成了「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作品」的行為落入了一個現有權利規定的空白地帶,如何進行侵權判定和法律適用,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與會代表對此意見不一,提出了如下觀點: (一)類推適用廣播權之規定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劉軍華認為,對這類新類型案件進行侵權判定的首要問題在於確定「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作品」的權利屬性。考慮到這一行為的性質與廣播並無不同,依照同等事物相同對待的基本法理,兼顧網路傳播的現狀以及未來立法發展的合理性,宜將該種權利視為廣播權。作為權利而言,只能由著作權人享有,而對於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則不應賦予,以和現在著作權法關於鄰接權的規定相一致。在現階段侵權判定的法律適用上,可以採用類推適用式的漏洞補充方法,對未經權利人許可,「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他人作品」的行為,類推適用廣播權的規定。如果原告享有包括廣播權在內的權利,則可判定為侵權;如果原告僅享有信息網路傳播權,則不應認定為侵權。但是,如果當事人在權利轉讓或者許可時,自行定義了信息網路傳播權所包括的內容,則應當依其約定來確定權利范圍,如果權利內容包括了「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作品」這樣性質的權利的話,則仍然可以判定為侵權。此外,如果原告為表演者或者錄音錄像製作者的話,則同樣也不能認定為侵權。在未來立法的調整上,可以在傳播權立法中引入向公眾傳播權的概念,而在向公眾傳播權項下,再區分廣播權和信息網路傳播權,以廣播權控制單向的、點對多的傳播方式,以信息網路傳播權控制雙向的、點對點的傳播方式。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陳乃蔚指出,從特徵上看,「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作品」同信息網路傳播權和廣播權既有相似性又有本質的區別,將其歸入到兩者中的任何一類都比較困難。技術的進步要求立法層面上創造出新的權利或者對原有權利做擴大化的解釋。計算機網路只是一種工具,是傳播的載體,對網路引起的問題的定性不能拘泥於立法之規定,可以對廣播權做擴大解釋,將網路定時傳播的行為納入其中。 上海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游閩鍵認為,由於「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作品」是用戶無法選擇的,不符合「互動式方式」這一特徵,不構成信息網路傳播權。同時,權利經流轉之後才產生價值,權利人不可能一次性轉讓全部的權利,所以適用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十七)項的兜底條款可能會造成流轉上的限制。建議對立法中的廣播權之規定進行修改。 (二)著作權中其他權利論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王遷認為,雖然立法和司法遵循技術中立原則是屬於應然主義,但是對於權利屬性的認定應該嚴格依據現行法律規定,如果現行法律的規定很明確的話,就沒有必要對法律做進一步的推理。目前我國立法中的廣播權之定義主要來自《伯爾尼公約》,該公約中賦予作者廣播權所控制的行為包括三種方式,互聯網定時播放是直接通過有線的方式進行,也不屬於先接收再播放,不能歸入廣播權范疇。另外,信息網路傳播權本質上是一種互動式方法傳播作品,典型的特徵就是點對點,而網路定時播放的本質則是點對多,也不能歸入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范疇。因此,在我國現有的著作權專有權利中,只有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十七)項——「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這一兜底條款比較合適。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陳惠珍認為,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的前(十六)項均涉及到具體的權利類別,第(十七)項是兜底條款,歸入第(十七)項比較合理。如果主張人是原始權利人,將這種行為籠統定侵犯著作權不存在問題,但是在其他情形如著作權的許可使用的情形下則不適用。 (三)傳統著作權論 上海市版權局版權處副處長施世東指出,根據國家版權局的規范性文件,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採用一種低標準保護比較恰當,採取較為嚴格的標准進行保護將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不利的影響。首先,基於立法的精神,對於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解釋不應當擴大化,網路上定時傳播不適用信息網路傳播權。其次,目前發展中國家正通過外交努力抵制發達國家將廣播權新標准施加到發展中國家,歸於傳播權也不太適當。因此,應適用傳統的著作權理論並適當地做擴大解釋,播放影視作品和放映權類似,用復制權、放映權、機械表演權等來歸置是可行的。 (四)抽象著作權論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高富平認為,技術中立要求從行為本身包括行為的方式和後果來判斷是否構成侵權,而不應拘泥於是否歸入到某一類別。因此,在現行法律規定不能窮盡所有權利的情況下,建議採用抽象的做法即直接判定該行為侵犯了版權或者著作權。 二、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行為的認定和民事責任 網路著作權案件已經越來越多地涉及到一些提供網路存儲空間、搜索、鏈接或者P2P軟體的服務商是否構成幫助侵權的認定,而在這類案件中被告往往援引「安全港條款」,要求適用通知與移除規則。問題的焦點在於,對於網路服務提供商在為網路傳播行為提供支持時,其義務到底應該如何界定。與會代表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進行了討論。 (一)服務商的義務辨析 對於網路服務商應當承擔什麼義務,與會代表達成共識。網路服務商的行為具有主觀過錯,就有可能承擔民事責任。網路服務商不僅在明知的情形下負有賠償責任,也要在應知其服務對象實施侵權行為時即過失情形下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胡震遠指出,基於主體地位的平等性,服務商對其服務對象在網上傳播的內容負有審查義務的觀點是缺乏法理依據的。民法上的注意義務本身是為了應對不作為侵權責任擴大的需要而產生的,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應自覺地引入民法上的一般注意義務,以彌補網路著作權規范的缺失。 高富平也贊成將網路侵權置於民法的框架下來進行討論。網路只是一個工具,網路侵權只是渠道不同而已,網路侵權不應被看成是一個獨立問題。在民法框架內探討網路侵權的過錯注意義務的分析方法,也是打破一提網路侵權就考慮網路特殊環境的觀念。 (二)服務商注意義務的判斷標准 胡震遠指出,要確定過失侵權責任,必須明確採用何種過失標准。在確定實施幫助行為的服務商的注意程度時,可以參考一些發達國家的立法如美國立法中的「紅旗標准」,而對於是否引入這種標准,則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需要考慮服務商的信息管理能力;二是需要考慮服務商採用的技術手段有沒有法律判斷能力。服務商只要盡到一個普通人的一般注意程度即可免除侵權賠償責任,服務商的注意標准應不低於重大過失的注意程度。 王遷也贊成上述觀點,同時,對於如何認定「紅旗標准」的存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網站如網路頁面中沒有任何綁定,僅僅是空白搜索,用戶若搜出侵權內容,是不能判定網路服務商侵權的。在這種情況下,用戶自己填的、可能搜出來的是公眾領域的,網路服務商不可能了解用戶搜索的內容,因此不能認定為「應知」。但是,如果網路服務商對侵權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且知道信息部分內容極有可能侵犯他人著作權,則沒有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 劉軍華針對網路服務商的注意義務指出,對於網路服務商過錯的判斷,出現的爭議主要在於「過失」的認定問題。在法理上,過失的判斷標准概括來說就是「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在個案的審理中可能又需要更多考慮是否「可預見和可避免」的問題。現在被認定侵權的網路服務商並非不能避免、不能預見侵權行為的發生。對於注意義務的標准,還是要區分一般普通人的注意義務同專業網路服務商(比如影視網站)等經營者的注意義務,專業經營者預見可能性更大。 施世東指出,這些年來政府為促進網路視頻企業規范化運營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時,司法訴訟的壓力也使得這些企業不斷改進經營方式。網路上信息的海量決定了立法應當對服務商的注意義務減低。如果著作權法對權利人利益提供過度保護,則可能造成著作權人權利的濫用。同時,對於網路著作權的侵權賠償數額的認定也不能過高,否則將可能給惡意的權利人提供一種賺錢的機會。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在著作權人和網路服務商的利益之間達到平衡。 (三)服務商注意義務的判定方法 胡震遠認為,服務商是否構成重大過失這一主觀要件,應該綜合判斷服務商的各種行為來進行客觀化的認定。法官可以著重審查以下這些因素:一是服務商促成侵權的可能程度;二是服務商的先行行為;三是侵權信息的明顯程度;四是服務商對侵權警告的反應。 游閩鍵認為,可以綜合考慮以下四個因素:一是上傳主體;二是作品的名稱;三是作品的類型;四是作品的內容。但由於網路的虛擬性,對上傳主體、作品的名稱的真實性的甄別往往比較困難。此外,對美國的「紅旗標准」的適用也要十分謹慎,防止對網路行業造成致命的打擊。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曹潔對「明知」之判斷,提出了以下幾個標准:一是網路服務商是否對侵權作品進行宣傳、推薦、介紹,如果存在這種情形,就可以推定是「明知」,存在較高的注意義務;二是服務商對上傳內容進行編輯,便於用戶搜索使用的,比如設置不同主題的欄目;第三是僱用專業人員對上傳內容進行過人工分類。此外,作品上傳時間、數量多少或者是否反復出現等,都可以作為認定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