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善意取得。 如題:「受讓人善意取得用益物權或者擔保物權,所有權人須承受該他物權負擔」
拿擔保物權舉個例子抵押權
甲將相機給乙保管,乙自己拿去抵押給不知情的丙,丙又私自出賣給不知情的丁,並告訴相機設有抵押權,此時,丁就要承擔抵押權的效力
Ⅱ 在物權變動中的原始取得 消除原標的物上的任何負擔
原租賃合同當然有效!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專生效。第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其次,買賣不破租賃的內涵是在租賃期間租賃物的所有權變動,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法院的判決,也是所有權發生變動的一種方式.
所以,租賃合同繼續有效!
Ⅲ 物權和所有權的區別
物權包括所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條第3款規定: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39條規定:【所有權基本內容】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所以,有所有權就代表有物權。
擁有一套房子的房產即代表有這套房子的所有權也有物權。
(3)物權負擔擴展閱讀
物權的分類
1、自物權與他物權
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以其與他人之物無關,故稱作自物權。所有權是自物權。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他物權是對他人的物享有的權利,其內容是在佔有、使用、收益或者處分某一方面對他人之物的支配。
2、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這是根據物權的客體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所作的分類。不動產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等是不動產物權,而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留置權則是動產物權。
3、主物權與從物權
這是以物權是否具有獨立性進行的分類。主物權是指能夠獨立存在的物權,如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從物權則是指必須依附於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是為擔保的債權而設定的。地役權在與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關繫上,也是從物權。
4、所有權與限制物權
這是以對於標的物的支配范圍的不同對物權所作的區分。所有權是全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
一些學者認為所有權也要受法律、相鄰關系等的限制,故應避免使用限制物權這一概念。日本學者松岡正義首創了定限物權一詞,表示所有權以外的他物權內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但這只是名稱之爭,關於所有權與限制物權分類的實質內容是一致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所有權
Ⅳ 物權行為與無因行為的關系 有時候又講物權行為無因性,有時候講物權行為來自於負擔行為,到底物權行為與
你好:物權的取得方式有兩種,其一,依據事實取得(繼承事實、合法建造實施,回生效行政行答為事實、法院判決事實等),大陸法系人為,上述方式取得物權為無因取得,但是我國物權法並不這樣認為,仍屬於有因取得。但是這樣的取得方式並不基於原權利人處分物權行為完成的,因此,不是負擔行為是物權發生的變更。其二。依據行為取得物權(合同——該行為時原權利人自己的意思表示的結果)行為人的合同行為即可是有償的、也可是無償的;在有償行為條件下,必須給物權負擔對價,物權的新主人不支付負擔的對價,不能取得物權,因此是負擔行為。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民事行為被撤銷、確認無效,依法解除,會發生返還財產結果,因此無論是那那種方式取得的物權,原因關系不合法,物權不發生轉讓——這是中國特色的物權變動原則。
Ⅳ 物權行為是負擔行為嗎
最廣義的處分,包括事實處分和法律處分。所謂事實處分,是就原物體加以物質版上的變形、改造或權者毀損的事實行為。所謂法律處分,包括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廣義的處分,僅指法律處分,不包括事實處分。狹義上的處分,僅指法律處分中的處分行為。
負擔行為是指「直接發生財產權轉移或者消滅效果的行為」;處分行為是指「發生債法上給付義務效果的財產行為」。負擔行為表現為債權行為,而處分行為表現為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負擔行為發生的法律效果是債權的產生和變更,處分行為發生的法律效果是財產權利的產生和變更。
負擔行為是指發生債法上給付義務效果的法律行為,也稱債權行為,一般體現為合同或者單獨行為。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使權利發生得喪變更法律行為,可分為物權行為(諸如所有權的轉移、抵押權的設定、所有權的拋棄)和准物權行為(諸如債權轉讓和債務免除等)。
Ⅵ 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怎麼區分呢還有如何區分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概念都知道,所以越直白越通俗越好。
您好,簡單理解,負擔行為會使你產生義務。負擔行為一般通過合同表現出專來,也可以通過單屬方法律行為表現。
處分行為,是直接鑒於你的權利,使其轉讓、消滅等。
准物權是指以物之外的其他財產為客體的具有支配性、絕對性和排他性因而類似於物權的民事財產權,比如佔有。物權有四項權能佔有、使用、受益、處分。佔有是一種狀態。一般沒有處分的權利,所以是一準物權。
Ⅶ 舉例說明該他物權負擔
舉個例子 留置權
債權人按照合同的約定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債務人不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留置財產,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Ⅷ 物權行為什麼是處分行為
處分行為是直接發生財產權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行為。
處分行為版的結果是權利的移權轉(交付物之行為)、權利內容的縮小或改變(設定地役權)、權利上設定負擔(抵押)以及權利消滅(免除債務、拋棄)等。
處分行為的特點是其權利變動之效力的實現無須義務人協助,處分行為一成立,效力即發生。處分行為的行為人,應是對物或權利有處分權的人,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原則上不發生效力。
Ⅸ 買賣合同中三種物權變動的交付方式。請舉例說明交付時間點,風險負擔和後果
我國《物權法》關於動產物權的交付方式規定了四種,即現實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佔有改定。現實交付是日常交易中最常見的交付方式,另外三種是比較特殊的交付方式。簡易交付是指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先行佔有該動產的,無需現實交付,物權在法律行為發生時發生變動效力。如受讓人已經通過寄託、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佔有了動產,則當雙方當事人關於動產物權變動的合意生效的同時,標的物的交付完成。對此《物權法》第25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所謂指示交付,又稱返還請求權的讓與,是指讓與動產物權的時候,如果讓與人的動產由第三人佔有,讓與人可以將其享有的對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替現實交付。對此《物權法》第26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所謂佔有改定,是指動產物權的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特別約定,標的物仍然由出讓人繼續佔有,受讓人取得對標的物的間接佔有以代替標的物的現實交付。這樣在雙方達成物權讓與合意時,視為已經交付。對此《物權法》第27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Ⅹ 物權行為什麼是處分行為
處分行為是直接發生財產權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行為。
處分行為的結果是權利的內移轉(交付物容之行為)、權利內容的縮小或改變(設定地役權)、權利上設定負擔(抵押)以及權利消滅(免除債務、拋棄)等。
處分行為的特點是其權利變動之效力的實現無須義務人協助,處分行為一成立,效力即發生。處分行為的行為人,應是對物或權利有處分權的人,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原則上不發生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