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的內涵
公示復公信原則是公示原則和制公信原則的合稱,目的是保護交易安全,特別是保護 當事人對公示的信賴利益。 所謂公示,是指 物權在變動時,必須將物權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共識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並保護交易安全。所謂公信,是指一旦當事人變更物權時,依據法律的規定進行了公示,則即使依公示的方法表現出來的物權不存在或者存在瑕疵,對於信賴該物權的存在並以從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也依然承認其行為具有與真實的物權存在相同的法律效果。
公示公信原則是 物權法的三大原則之一。
公示原則是指:物權變動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公示。這樣才有物權變動的效力。通常,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公信原則是指:任何因為基於對公示行為的深信,而從事相關交易行為,即使公示錯誤,其交易行為也有效。
『貳』 有關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的案例
甲與乙的合同生效,房屋所有權在過戶登記後歸乙所有.
丙如果明知甲已與丙成交內並辦理過戶,丙與甲的合同容無效,丙不是善意,
丙如果不知甲與丙的買賣關系,丙是善意,可向甲請求返還價款和賠償損失,但房屋所有權歸乙所有,(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
『叄』 請問誰知道新物權法里公示公信原則是怎麼解釋的謝謝了
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物權應當公示。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法律規定不經登記即可取得物權的,依照其規定。」 所謂「物權公示」,就是公示物的權利狀態,即物現歸何人所有,物上設有何種權種負擔,是否發生權利變動等。「公示」是物權變動的要件,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比如:甲為乙在自己的房產上設定抵押權,並約定乙的抵押權優先於以後設定的抵押權,但沒有進行登記;後甲又以該房產與丙設定抵押權,並進行了登記。後來,甲不能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都要行使抵押權,但甲的這套房屋不足以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就因誰優先行使抵押權的問題訴諸法院。案件經過一審、二審和再審,拖了2年多的時間才得以解決。如果有了物權法草案關於擔保物權的規定,這個問題很容易得到解決。
物權法草案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依照下列規定清償:(一)抵押權已登記,按照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二)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三)抵押權有的已登記,有的未登記的,已登記的先於未登記的受償」。依據這條確立的公示公信原則,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抵押權屬於不動產物權是必須進行登記才有效的,因此,只能是丙先行使抵押權。乙的優先權最後不能實現,並不是因為你們這個約定本身沒有發生效力,而是因為物權法當中規定,登記的優先於未登記的。
所謂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是指物權變動經過公示的,即使標的物的出讓人事實上無權處分,但善意受讓人基於對公示的信賴,仍能取得物權的一種原則。
『肆』 什麼是物權公示的公信力
簡單說物權公示的效力是指在物權法上所產生的公信力和確認依公示方法所取得的物權回具有對抗第三人的答效力。所謂公信力,是指一旦當事人變更物權時,依據法律的規定進行了公示,則即使依公示方法表現出來的物權不存在或存在瑕疵,但對於信賴該物權的存在並已從事了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仍然承認其具有與真實的物權存在時相同的法律效果,以保護交易的安全。根據物權法定的原則,物權的內容,效力,變動等必須由法律統一確定,不允許依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創設。物權的公示是法律為透明物權關系而採取的強制措施,主要目的在於保護當事人的交易安全,而物權公示保護交易安全的主要途徑就是為公眾提供了解物權的歸屬以及物上所存在的其它支配權。
『伍』 物權變動需要進行公示、公信,公信是什麼意思
公示指的是物權變動的要件 比如動產交付 不動產登記 公信指的是公示的效果 讓人產生一種信服 從而與你進行交易
『陸』 不動產物權的公式公信原則
應該是不動產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吧?
淺議「物權公示公信原則」之存在
[摘 要]在物權法起草之際,關於物權基本原則可謂眾說紛紜,但是物權公示公信作為我國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學術界的態度較為一致。為何物權公示公信原則受到如此青睞呢?本文將主要從物權公示公信的自身制度結構和性質、物權公示公信與物權行為理論的內在邏輯關系、物權公示公信與善意取得制度的取捨三個方面來分析其存在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公示原則 公信原則 物權行為 形式主義原則 善意取得
前言:物權法基本原則作為物權法制定、解釋、適用、研究的最基本規則,在理論學界爭論較多,大致有二原則說、三原則說、四原則說等學說。但是縱觀各種學說,學界對物權公示與公信作為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大多持肯定態度。在目前兩大學者草案——梁慧星教授主持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以及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人大物權法草案建議稿都加以了規定。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二次審議稿也在總則中對物權公示公信原則作了明文規定。可見,物權公示公信原則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均受到青睞。但與表面現象相反,物權的公示與公信原則有關理論並非十分清晰周到,一些最為基本的問題尚存模糊。[1]本文將對物權公示與公信原則存在的依據加以論述。
一、物權公示公信原則
(一)公示是物權對世效力之來源
公示即權利人通過某種手段向特定或不特定人公開、顯示其權利的法律事實。[2]公示原則之所以能作為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和重要制度,主要是由物權的基本性質和特徵所決定的。物權法是規范人對物的支配關系的財產法。物權的直接支配性是其一項基本特徵。與債權相比,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而無須他人意思或行為的介入,就可以實現起權利內容。從另一角度來看,即表現為物權的對世效力和排他效力。正因為物權是一種對世權,要想發揮它的排他、優先效力,就必須首先對物權這種進行公示。這是因為物權對抗世人效力主要是對抗知情人,對於不知情的第三人則不能對他主張物權。可見這種對世權要想發揮對世的效力,它的首要前提就是公示。並且,通過公示使知情人的范圍越大,它的對世效力也就越強。公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物權對世效力的來源,是物權之所以為物權而非債權的根源。可以說,物權的存在離不開公示制度,物權公示體現了物權的總體精神,並貫穿於整個物權。因此,物權公示作為物權的基本原則的地位在理論界和實務界能得到共識。
(二)公示的對象與性質
目前,學界對物權公示對象大致有四種學說: 分別是享有說或者權利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享有(即物權存在或者權屬狀況)的公示。 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物權本身;變動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變動的公示,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物權變動行為(或者物權變動的事實);享有及變動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的享有及變動的公示,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前述兩種說法的綜合;享有、變動及消滅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的得失變更的公示,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物權享有事實、物權變動行為以及物權消滅事實。[3]
為何物權公示對象會存在不同的學說,我認為本質上是對物權公示性質認識未能弄清。物權公示究竟是物權權利的公示還是物權變動行為的公示?學界上大致有權利公示說和行為公示說和統一說三種學說。 權利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對物上權利的公示;行為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對物權變動行為的公示;統一說就是二者的統一,認為物權公示既是對權利的公示也是對物權變動的公示。
物權公示究為物權權利的公示還是為物權變動行為的公示?討論這一問題的意義在於確定物權公示制度的內容和范圍,界定物權公示制度的概念,確定物權公示制度在物權法中的地位,以及物權公示是否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和物權公示的效力。[4]目前大多數學者主張行為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物權變動的公示。如王利明教授認為「所謂公示,是指物權在變動時,必須將物權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並保護交易安全。」[5]梁慧星教授認為「物權的公示,指物權享有與變動的可取信於社會公眾的外部表現方式。」[6]我比較贊同「權利公示說」 .權利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對權利的公示,它公示的是物權的權利主體和權利客體,即物權的歸屬者是誰,物權的種類、對象是什麼。首先,這一觀點符合物權公示的字面邏輯,其公示內容是物權靜態,而物權變動行為不是物權公示的內容。其次,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它須向不特定的第三人進行公示。而這些第三人並不關注物權變動的過程,他們關注的是物的權屬狀況如何,他們在乎的是他們需要的那一時刻物的靜態歸屬。再次,當前,物權變動的形式日益多樣化,物權公示制度也無法對各種不同的變動的軌跡進行公示。它只能對以不變應萬變,通過公示物權的靜態權屬狀況來保障交易安全和秩序。最後,物權的得失變更的方法和效力都是物權法定的內容。物權變動公示原則說混淆了物權法定和物權公示的內容。物權變動如何才能有效,與公示方法無關,是物權法定的內容。因此,物權公示是對權利的公示,該物權原則應成為物權權屬狀況公示的原則,不應稱之為物權變動公示原則。目前大多數物權法著作中把物權公示公信原則放在物權變動中論述,我認為既然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在認清公示的性質後,應對此做以更正。當然我不否認,物權公示的功能在物權變動中體現最為突出。
(三)公示與公信的關系
物權公示與公信原則,包括公示與公信兩大原則。有的學者僅主張公示原則,有的學者主張兩個原則應有機統一。上面已經詳細論述了公示原則。何為公信原則呢?它實際上是賦予公示的內容具有公信力。公信原則並不是和公示原則同時產生。公信原則產生晚於公示原則。公信原則最早適用於動產物權,以後逐漸擴展到不動產物權。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二者的功能和效力完全不同。公示是向社會不特定第三人公開權利人的權屬狀況,從而發揮物權的對世效力,以保護物權權利人。而公信原則,即信賴物權存在的表象的人,即使該表象背後並不拌有實質的權利,善意信賴並進行交易的人也同樣受到保護。[7]公信原則旨在保護信賴公示的權利的第三人,即使公示的權利與真正的權利狀態不符合,也要對其因信賴公示而做出的處分行為進行保護。在建立了公信原則的法制下,公示原則的作用會變小。各國的經驗表明,若不在切實實行公示原則的基礎上採取公信原則,則靜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承認公信原則,是對公示原則功能不足的補充,但另一方面也就承認了公示的可錯誤性。換句話來說,越重視公信原則在交易安全中的作用,就會客觀上縱容公示的出錯。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公信原則存在的價值。現代社會,隨著交易的日益頻繁,交易安全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制度也越來越多,如善意第三人制度、無權處分制度。但我認為這些制度雖然能一定程度上保護善意的相對人,但都沒有公信原則這種物權法上的保護徹底。另外,公示制度的技術缺陷的確存在,如登記機關登記錯誤。我們不能迴避這個問題,更不能為了迴避這個問題而否認公信原則的存在。相反,我們應該承認公示與公信原則的統一,並對公示制度的具體技術操作問題加以完善,以求盡量減少這種錯誤的發生。一旦這種錯誤發生,便可使用公信原則來維護善意第三人的權利,保護交易的安全。
論文淺議「物權公示公信原則」之存在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L`U# t6 !R=Xo Q M{Kg'~-U#gJqH=電子商務畢業論文oX 3p.R#mk
『柒』 物權公示公信原則有哪些
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十條 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
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第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和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
第十二條 登記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驗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二)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
(三)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登記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
第十三條 登記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
(二)以年檢等名義進行重復登記;
(三)超出登記職責范圍的其他行為。
第十四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第十五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第十六條 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第十七條 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第十八條 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登記機構應當提供。
第十九條 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第二十條 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
預告登記後,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預告登記失效。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後,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
第二十二條 不動產登記費按件收取,不得按照不動產的面積、體積或者價款的比例收取。具體收費標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規定。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二十三條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條 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十五條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六條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第二十七條 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八條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九條 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條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一條 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由此可見,無論動產還是不動產,所有權的轉移必須公示。原則上,動產以交付為公示,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
同時,物權法還規定,無需登記的不動產的轉移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也就是說,物權的公示原則可以總結為:不動產以登記為原則,不登記為例外;動產以必須交付為原則。
『捌』 物權法中的公信原則如何理解(能通俗點說嗎)
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物權應當公示。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法律規定不經登記即可取得物權的,依照其規定。」 所謂「物權公示」,就是公示物的權利狀態,即物現歸何人所有,物上設有何種權種負擔,是否發生權利變動等。「公示」是物權變動的要件,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比如:甲為乙在自己的房產上設定抵押權,並約定乙的抵押權優先於以後設定的抵押權,但沒有進行登記;後甲又以該房產與丙設定抵押權,並進行了登記。後來,甲不能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都要行使抵押權,但甲的這套房屋不足以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就因誰優先行使抵押權的問題訴諸法院。案件經過一審、二審和再審,拖了2年多的時間才得以解決。如果有了物權法草案關於擔保物權的規定,這個問題很容易得到解決。
物權法草案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依照下列規定清償:
(一)抵押權已登記,按照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
(二)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
(三)抵押權有的已登記,有的未登記的,已登記的先於未登記的受償」。依據這條確立的公示公信原則,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抵押權屬於不動產物權是必須進行登記才有效的,因此,只能是丙先行使抵押權。乙的優先權最後不能實現,並不是因為你們這個約定本身沒有發生效力,而是因為物權法當中規定,登記的優先於未登記的。
所謂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是指物權變動經過公示的,即使標的物的出讓人事實上無權處分,但善意受讓人基於對公示的信賴,仍能取得物權的一種原則
『玖』 物權公示的公信力
「公信力為公示之目的」質疑
依通常說法,物權公示的公信原則,指「依公示方法所表現之物權縱不存在或內容有異,但對於信賴此項公示方法所表示之物權,而為物權交易之人,法律仍承認其具有與真實物權存在之相同法律效果,以為保護之原則」。
顯然,物權公示的公信力,其力圖解決的問題並非於正常情況下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問題:惟在公示的物權根本不存在或者其內容與真實物權不相符合,此時,方存在為物權交易的第三人的信賴利益,而物權公示的公信原則,則對第三人的此種信賴利益予以保護,以維護交易安全。
物權公示與物權公示的公信力的關系
如前所述,物權的公示是法律為透明物權關系而採取的強制性措施,主要目的在於保護交易安全。而物權公示之對於交易安全的保護,主要是通過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解物的歸屬以及物之上所存在的其它支配權的明確途徑而實現的。
但物權公示的效果(效力)究竟如何?對此,德國學者依照德國法的設計,將之歸納為三大效力:
⑴物權轉讓效力(Ubertragungswirkung),即未經登記的不動產物權變動以及未經交付的動產物權變動,不發生物權之得失變更的法律效力;
⑵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即推定以不動產登記簿所記載的當事人的權利內容為正確的不動產權利、以動產的佔有為正確的權利人佔有。即使不動產登記簿所記載的物權與實際的不動產物權不一致,或者動產的佔有與實際的動產物權不一致,但無論其是基於權利人、相對人或者不動產 記機關的過錯,登記對任意之善意第三人均為正確,動產佔有人則被推定為所有人;
⑶善意保護效力(Gutglaubenswirkung),即通過法定方式取得的物權不受原權利人追奪,即使登記錯誤,從登記名義人處取得物權的善意第三人仍受保護;即使佔有人為非權利人,從佔有人取得物權的善意第三人仍受保護。
不動產登記與動產佔有之公信力的強弱差異
與某些有關物權公示的公信力的籠統論述所造成的印象相反,在賦予不動產登記以公信力的立法,不動產物權公示(登記)與動產物權公示(佔有)在公信力的強弱上存在極大差異。
這種強弱差異,顯然是由於動產與不動產在物權公示方法上的「分道揚鑣」所引起。
與動產佔有相比較,不動產登記所具有的公信力在一定條件下肯定要強大得多:不動產登記為國家行為,採用文字記載並具有嚴格的程序,尤其在采實質審查制度的情況下,公示的權利與實際的權利相一致的機率較高。有關國家和地區除加強登記制度的完善之外,或規定因登記機關的失職而造成損失的國家賠償責任(德國、瑞士),或規定從登記手續費中提取部分作為補償基金或保險基金(英國、美國及中國台灣地區),以為救濟。
動產佔有與不動產登記之公信力的表現形式
動產佔有的公信力通過善意取得制度予以表現,此點不存在任何疑義。但在賦予不動產登記以公信力的立法,其公信力的表現形式究竟如何?不動產物權的這一是由《德國民法典》第932條規定的」。但無論如何,不動產不適用善意取制度,是由《德國民法典》第892條和第893條規定的;動產物權的這一制度,得制度,卻是中國學者(包括台灣地區學者)在引進和分析有關制度時的主流觀點(雖然學者在作出此項結論時通常並不具體說明理由), 同時也為中國物權法立法草案學者建議稿所確定。
『拾』 什麼是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能舉個案例嗎
公示公信原則是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的合稱。
公示公信原則是物權法的三大原則之一。回
公示原則是指:答物權變動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公示。這樣才有物權變動的效力。通常,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公信原則是指:任何因為基於對公示行為的深信,而從事相關交易行為,及時公示錯誤,其交易行為也有效。
公示公信原則的目的是出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特別是保護當事人對公示的信賴利益。
舉例:A的房子錯誤地登記為B的房子。這里,登記就是公示。C因為信賴這項登記而與B成交房屋買賣,如果C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這項登記是錯誤的,那麼這個交易行為有效。C的利益得到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