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能舉個案例嗎
公示公信原則是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的合稱。
公示公信原則是物權法的三大原則之一。回
公示原則是指:答物權變動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公示。這樣才有物權變動的效力。通常,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公信原則是指:任何因為基於對公示行為的深信,而從事相關交易行為,及時公示錯誤,其交易行為也有效。
公示公信原則的目的是出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特別是保護當事人對公示的信賴利益。
舉例:A的房子錯誤地登記為B的房子。這里,登記就是公示。C因為信賴這項登記而與B成交房屋買賣,如果C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這項登記是錯誤的,那麼這個交易行為有效。C的利益得到了保護。
2. 物權公示公信原則在物權法丶擔保法中有哪些體現請詳細說明
你說的車輛抵押,未登記(向相關車管所登記)不影響抵押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也就是說車輛抵押是否登記與抵押合同本身是否成立和生效無關。因此,車輛抵押合同如果生效了,抵押權即設立了。
對於該抵押效力的判定,適用《物權法》,因《物權法》不但是《擔保法》的上位法而且是新法,「上位法優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
所謂「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意義在於,車輛抵押權雖然可以不經登記而設立,但是存在風險。
以上述車輛抵押為例,假如車主向A借錢並將車抵押給A,但未做登記,後車主將車賣給B並且做了過戶,B對車主之前將車抵押給A的情況一無所知。如果此時,A要求車主還錢,並且依據抵押合同找到B要求拍賣該車實現抵押權,法院不會支持A的請求,即A無法向B行使擔保物權的追及效力,只能追究車主的違約責任。因車輛抵押未做登記,且B屬於善意第三人。
請仔細研究《物權法》187/188/189三條相對於《擔保法》相關規定的重大區別。
3樓,看你的回他我可以這樣理解嗎:合同是成立且生效的。也就是說擔保法規定的(抵押合同自登記時生效)廢除了,而且你說新法優於舊法,上位法優於下位法,那麼請問合同法規定的(其他法律法規特別規定的除外)我怎麼理解?糾結嗎兄弟~~~~~~~~~
擔保法與物權法就相同問題的規定有沖突,以物權法為准,實際上表明擔保法的規定被「廢除」了。合同法只負責「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問題,與「抵押權」的成立和生效不是一回事。物權法相對於擔保法的修改,最明顯的是,將抵押合同的生效與抵押權的設立(或者說生效)時間做出了區分,你可以再研究一下物權法條。
為了讓大家提出有針對性且能為我解惑的答案我舉個例子:當天20點,我與債務人約定,我借10萬元給對方,對方用他的車作為抵押物,但是因為時間關系無法辦理登記,於是雙方口頭約定於翌日9點去相關部門辦理登記。請問當天20點-翌日9點這段期間,抵押合同的效力如何確定? 如果不生效,「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這句話是不是就多餘了?
你說的例子,第二天9點之前,抵押合同的效力取決於雙方對合同內容的約定,如果沒有特別約定生效條件,那麼合同簽署完畢即成立並生效了,與第二天的抵押登記沒有關系。如果抵押合同本身因為雙方的約定沒有生效,那麼車輛抵押權也就沒有設立(或者生效),此時,當然也就談不到第三人的問題了。
之所以有「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肯定是基於抵押權已經設立並生效的前提下。
3. 民學法里的公示公信原則的含義
公示原則是指物權變動行為須以法定公示方法進行才能生效的原則。公示原則要求當事人依法定方式向社會公眾公開其物權變動,以明確何人取得物權,何人喪失物權,否則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之所以要確立物權的公示制度,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物權是排他性財產權,即一物之上不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互不相容的物權。例如一物之上若已經成立一所有權,則不能再成立另一所有權(多人共同對一物享有一個所有權不屬此列)。正因為物權具有排他性,倘若外界無法知悉物權變動情況,則容易導致第三人遭受損害。二是因為物權是對世權,其義務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物權的變動不僅僅是權利人個人的事,對於廣大的社會公眾來說,也都發生權利義務變動的後果。物權人只有以公開的方式將變動事實告知社會公眾,才能使物權變動產生效力。物權公示的功能在於給社會公眾一個判斷標准,即沒有公示就沒有物權變動,以此判定物權歸屬,以維護交易安全。
公信原則是指賦予公示以一定范圍的可信性效力的原則。即若物權變動公示的,即使公示與實際權利關系不一致,標的物出讓人事實上無處分權,善意受讓人基於對公示的信賴,仍能取得物權。公信原則確立的目的在於保護以公示方式取得物權的善意第三人,從而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物權變動關系是社會生活中最普遍的財產關系,是商品交換正常進行的基石,每天都要發生大量的物權變動,要求受讓人對出讓人的處分權進行周密詳盡的了解是不現實的。因此法律確立了物權公示制度,並賦予其公信力,凡是按法定公示方式轉讓物權的,善意受讓人基於對公示的信賴,當然應取得物權。若連法定的公示方式都無法保障善意受讓人取得物權,則社會經濟就失去了基本的法律保障,無法正常進行。 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相輔相成,公示原則以公示與否來確定權利的歸屬,公信原則賦予公示以公信力,保護信賴公示的善意第三人。引自李昊昕《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原則》
4. 有關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的案例
甲與乙的合同生效,房屋所有權在過戶登記後歸乙所有.
丙如果明知甲已與丙成交內並辦理過戶,丙與甲的合同容無效,丙不是善意,
丙如果不知甲與丙的買賣關系,丙是善意,可向甲請求返還價款和賠償損失,但房屋所有權歸乙所有,(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
5. 請問誰知道新物權法里公示公信原則是怎麼解釋的謝謝了
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物權應當公示。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法律規定不經登記即可取得物權的,依照其規定。」 所謂「物權公示」,就是公示物的權利狀態,即物現歸何人所有,物上設有何種權種負擔,是否發生權利變動等。「公示」是物權變動的要件,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比如:甲為乙在自己的房產上設定抵押權,並約定乙的抵押權優先於以後設定的抵押權,但沒有進行登記;後甲又以該房產與丙設定抵押權,並進行了登記。後來,甲不能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都要行使抵押權,但甲的這套房屋不足以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就因誰優先行使抵押權的問題訴諸法院。案件經過一審、二審和再審,拖了2年多的時間才得以解決。如果有了物權法草案關於擔保物權的規定,這個問題很容易得到解決。
物權法草案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依照下列規定清償:(一)抵押權已登記,按照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二)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三)抵押權有的已登記,有的未登記的,已登記的先於未登記的受償」。依據這條確立的公示公信原則,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抵押權屬於不動產物權是必須進行登記才有效的,因此,只能是丙先行使抵押權。乙的優先權最後不能實現,並不是因為你們這個約定本身沒有發生效力,而是因為物權法當中規定,登記的優先於未登記的。
所謂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是指物權變動經過公示的,即使標的物的出讓人事實上無權處分,但善意受讓人基於對公示的信賴,仍能取得物權的一種原則。
6. 如何理解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之間的關系
公示原則是指當事人以公開方式使公眾知曉物權變動的事實。即物權的變動必須與一定的標志結合起來,使第三人能夠從外部加以識別。
公信原則是指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所表現的物權即使與真實的權利狀態不符,法律仍承認其具有與真實物權存在相同的效果。
物權是對於物進行直接支配的權利,具有優先權和物上請求權的效力。基於物權這樣的性質,如果不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現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然糾紛不已,難以保證交易的安全;因此民法上對於物權的變動,就需要有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
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現出來。因為物權具有排他的性質;所以,如果沒有通過公示方式將物權的變動表現出來,就會給第三人帶來不測的損害,影響交易的安全。
例如,在房屋上設定抵押權,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表現出該抵押權的存在,那麼,不知該抵押權存在的購買該房屋的第三人就可能蒙受損害。
因此,民法上關於物權的變動,以「登記」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以「交付」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
物權的變動以登記或交付為公示方法,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如買賣、贈與);那麼,即使登記或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
公信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推定為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推定為該動產的權利人;除非有相反的證據證明。這稱為「權利的正確性推定效力」。其二,凡善意信賴公示的表象而為一定的行為,在法律上應當受到保護,保護的方式就是承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
7. 物權法:下列選項中取得所有權是基於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原則的有: ( D ) A.甲在垃圾堆拾取他人拋棄的
你好,所有權的取得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
一、原始取得。
原始取得可以分版為:1.先佔(需針對無主物,或者權拋棄物。A選項即為此類)。2.拾得遺失物、漂流物、埋藏物。3.添附。特針對於勞動成果的善意附和。4.善意取得。物權法規定,不動產已經登記,第三人屬於善意取得的,發生物權轉移效力。選項D即屬於此類,也是基於公示公信原則取得物權。
二、繼受取得。
繼受取得可以分為:1.合同取得。(包括買賣合同,贈與合同等。選項B,C即為此類)。2.繼承取得(發生在遺產繼承過程中)。3. 遺贈取得。
希望能幫助到你。
8. 物權法中的公信原則如何理解(能通俗點說嗎)
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物權應當公示。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法律規定不經登記即可取得物權的,依照其規定。」 所謂「物權公示」,就是公示物的權利狀態,即物現歸何人所有,物上設有何種權種負擔,是否發生權利變動等。「公示」是物權變動的要件,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比如:甲為乙在自己的房產上設定抵押權,並約定乙的抵押權優先於以後設定的抵押權,但沒有進行登記;後甲又以該房產與丙設定抵押權,並進行了登記。後來,甲不能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都要行使抵押權,但甲的這套房屋不足以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就因誰優先行使抵押權的問題訴諸法院。案件經過一審、二審和再審,拖了2年多的時間才得以解決。如果有了物權法草案關於擔保物權的規定,這個問題很容易得到解決。
物權法草案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依照下列規定清償:
(一)抵押權已登記,按照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
(二)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
(三)抵押權有的已登記,有的未登記的,已登記的先於未登記的受償」。依據這條確立的公示公信原則,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抵押權屬於不動產物權是必須進行登記才有效的,因此,只能是丙先行使抵押權。乙的優先權最後不能實現,並不是因為你們這個約定本身沒有發生效力,而是因為物權法當中規定,登記的優先於未登記的。
所謂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是指物權變動經過公示的,即使標的物的出讓人事實上無權處分,但善意受讓人基於對公示的信賴,仍能取得物權的一種原則
9. 物權法中的公信原則如何理解
公示公信原則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就以動產物權的變動來舉個例子。
動產版物權權存在和變動的公示方式是佔有和交付。
A將一幅字畫交給B保管,C到B家做客發現這幅字畫很漂亮,就想買下來。B同意了,於是C給了B一萬元,然後就把畫拿走了。
在這個例子中,只要B不主動向C說明字畫不是自己的,從C的角度來看的話,因為B」佔有「了該字畫,那麼字畫這個動產的所有權就是B的。「交付」作為字畫所有權轉移的公示方式,雖然其代表的物權轉移實際不存在,因為B沒有所有權,但是法律也承認C取得字畫所有權的合法性,因為法律為了保護交易安全,鼓勵交易。因此,C拿走字畫後,即使A得知了,也不能向C請求返還字畫。
10. 如何理解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的內涵
公示公信原則是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的合稱,目的是保護交易安全,特別是保護版
當事人對公示的信權賴利益。
所謂公示,是指
物權在變動時,必須將物權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共識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並保護交易安全。所謂公信,是指一旦當事人變更物權時,依據法律的規定進行了公示,則即使依公示的方法表現出來的物權不存在或者存在瑕疵,對於信賴該物權的存在並以從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也依然承認其行為具有與真實的物權存在相同的法律效果。
公示公信原則是
物權法的三大原則之一。
公示原則是指:物權變動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公示。這樣才有物權變動的效力。通常,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公信原則是指:任何因為基於對公示行為的深信,而從事相關交易行為,即使公示錯誤,其交易行為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