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華為知識產權保護案例

華為知識產權保護案例

發布時間:2020-12-12 20:02:27

A.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知識產權

華為的知識產權部早在1995年就創立。從2000年起華為國內專利申請量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長,2004年超過2000件。在國外專利申請方面,累計PCT申請或國外專利申請已經超過600件,申請國內外商標也超過600件。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2008年提交了1737項PCT國際專利申請,超過了第二大國際專利申請大戶松下(日本)的1729項,和皇家飛利浦電子有限公司(荷蘭)的1551項」。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在其網站上公布2008年全球專利申請情況,華為公司2008年名列PCT(全球《專利合作條約》)申請量榜首。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專利申請世界之最。
2013年,華為向各標准組織提交提案累計超過5,000件。
截至2013年12月31日,華為累計申請中國專利44,168件,外國專利申請累計18,791件,國際PCT專利申請累計14,555件。累計共獲得專利授權36,511件。

B. 論述華為知識產權的必要性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制度創新總是社會進步的先行者,知識產權中的內各種法律也是如容此:當今社會、沒有制度的約束、沒有鼓勵創新的機制,人類會失去創造的動力,都變成了拿來主義,那世界真會變成山寨世紀了,恐怕到那時即使想山寨都不知道"山寨"誰了!而知識產權恰恰是為鼓勵創新而存在的,別忘了專利是有時間限制的國家用一定時間的保護期限換取你對專利權的公開、公用,從而成為社會的共有資產。用聰明人的智慧,造福人類自己

C. 華為是如何保密核心秘密的。特別是專利團隊的管理機制。

業界知名分析機構ABI發布了最新的LTE標准專利報告,報告顯示華為和愛立信組成的第一集團正引領著LTE及LTE-Advanced標准專利的發展,對LTE標准專利貢獻最大的幾家公司還包括諾基亞、阿爾卡特朗訊、高通和三星。作為業界公認的下一代移動寬頻的主要技術,LTE的商用部署步伐正在加速。同時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訴訟也隨之產生,例如今年4月愛立信和華為分別與中興在歐洲的專利訴訟。在當前的全球LTE產業態勢下,LTE標准專利已成為產業鏈各方最關注的話題。LTE標准專利綜合體現了各家公司的產業地位、研發投入、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整體實力。
業界知名分析機構ABI經過幾個月時間的准備,調研了2005年至2011年期間在LTE和LTE-Advanced的研發和標准制定過程中的所有標准專利,並收集和整理出對3GPP(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LTE核心標準的做出最大知識產權貢獻的主要公司。
在ABI最新發布的LTE標准專利報告中,華為和愛立信組成的第一集團正引領著LTE及LTE-Advanced標准專利的發展,其他主要貢獻公司還包括諾基亞、阿爾卡特朗訊、高通和三星。業界各大電信設備商都在加大LTE標準的投入,力求在LTE時代佔有一席之地。
在3GPP內部,有很多專門的工作組調查對每個公司提交的標准專利提案,有一套完整的審核流程。3GPP的數據能夠客觀、真實地體現各家廠商在LTE標准專利上的整體實力。
從目前LTE核心標准專利擁有量和市場分布來看,一直有傳統優勢的華為、愛立信和諾西等主流廠家在LTE時代也仍會占據主導地位。自2011年開始,華為貢獻了最多標准專利,顯示出強大研發實力。在2005年-2011年期間,愛立信保持整體的領先優勢。諾基亞(包含諾基亞西門子網路)排名正逐年下滑。
ABI報告同時指出,少數公司使用歐洲電信標准化協會(ETSI)資料庫顯示其擁有有多少LTE基本或核心專利。然而,ETSI並沒有專門的工作組對每家公司提交的專利申明進行全面審查及核實,也沒有任何第三方確定每家公司提交到ETSI的專利申明是否真實地基本或核心專利。所以ETSI的數據不一定能客觀的反映出各公司的專利情況。
各家公司在LTE標准專利上的情況也反映出其在全球LTE商用上的地位。全球移動供應商協會(GSA)最新發布的LTE演進報告顯示(一個商用網路可能由多家廠商部署),華為和愛立信擁有明顯優勢,其中華為部署18個LTE商用網路,15個由愛立信部署;諾西也表現出較強勁的競爭力,部署了12個商用網路。
最後,標准專利是決定LTE產業鏈能否長期健康發展的關鍵。產業鏈各家公司應國際通行的知識產權准則,根據公平、合理和非歧視(FRAND)原則,構建平衡發展的知識產權許可業務環境,以開放合作的態度與業界分享LTE技術和標准專利,促進未來技術的發展,才能共同走向成功

D. 華為有能力以專利封殺美國嗎

我很負責任的說,還差得遠,我從下面幾個方面簡單說下:

1、我們先來初略的看看華為在國際國內申請了哪些專利:

看到保時捷老總的表情了嗎?

總結一下,由於兩國的國情差異巨大,華為以現在專利的數量和質量以及華為的專利團隊,在美國最多也就不會惹上侵權官司,知識產權體系保護相對完善,要想封殺美國,說實話,真的還差得遠!

E. 華為訴三星知識產權糾紛案宣判結果是什麼

1月11日訊 華為訴三星侵犯知識產權案今天一審公開宣判,華為勝訴。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認定三星構成侵權,判定立即停止侵權,禁止以製造、銷售、允諾銷售等方式繼續銷售侵權產品。

2016年5月,華為為保護自己的無線通信發明專利,分別在美國和中國起訴三星公司。華為訴稱,原告擁有大量無線通信標准必要專利,其中,201010137731.2號(載波聚合時反饋ACK/NACK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戶設備)和201110269715.3號(一種無線網路通信裝置)發明專利權,為4G標准必要專利。被告方未經原告許可,以製造、銷售、許諾銷售、進口的方式侵害其專利權,並在許可談判中未遵循FRAND(公平、合理和無歧視)原則,具有明顯過錯,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方立即停止涉案專利侵權行為。

三星則辯稱,其沒有實施華為指控其專利侵權的行為,華為在標准必要專利的許可談判中沒有盡到公平、合理、無歧視的義務,而三星在許可談判中無明顯過錯,因此,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三星迅速做出反應的訴訟賠償費用不多不少,恰好是華為訴訟賠償的兩倍,這完全顯示出三星的不滿和驕傲情緒。但隨後案件的進展並未導向三星,華為強大的專利儲備開始在這場巨頭「戰爭」中展現優勢。

數據顯示,華為近年來在專利發明領域成效顯著,實力提升明顯,這也是華為主動發起訴訟的底氣所在。以目前的審理進程來看,已有兩件專利被宣布無效,還有一件已經走完無效宣布程序,三星已經身處於不利地位。並且在此之前,華為在泉州訴三星侵權案件中也獲得勝訴判決。

F. 華為知識產權筆試題

華為知識產權部水平很爛的,放心好啦

G. 華為到底有沒有侵犯美國知識產權

華為應該沒有沒被惠普收購,惠普收購的是HC. 00年1月日,由於思科起訴中國華為專公司及華為美國分公司,要求其停屬止侵犯思科知識產權的事件發生,華為沒有選擇退出國際市場,而是在同年11月選擇和已進入衰退期的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為期三年),也就是華為COM公司。其為控股1%,COM公司公司股份的%。經過三年的合作後,華為完全撤出其投資,華為COM更名為HC,也就是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可以這么說,從從00年11月開始,華為和華三是兩個完全沒有關系的公司了。

H. 如何評價華為創新和知識產權白皮書

我覺得華為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讓自己的信息科技不會被他人剽竊。畢竟是自己努力研究考研出來的技術成果,如果隨意讓他人嫖竊,被別人搶用了自己的科技力量並發表,那豈不是白忙活了一場?華為這一個決定也代表了他們公司與美國的對抗,把自己的知識產權有力地保護起來,這並沒有什麼錯的。


雖然說是建立了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是華為也願意把自己的新技術與全世界分享,讓人類的科技發展等到更大的進步,很佩服華為的這一個做法,這才是我們中國人應該有的大度和風度氣。

I. 華為有哪些知識產權

截至2011年底,華為累計在全球申請專利達47322件,授權23522件,其中國外專利10978件,在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授權專利5415件,PCT(專利合作條約)申請10650件。

都有知識產權的

J. 思科訴華為:中國人如何走出知識產權冬天

我說「情理之中」,並非預見到了這場官司。而是預言「知識產權與知識共享之爭,將是引發未來100年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沖突的總的導火索,是矛盾的靶心中央。」這是中國加入WTO後,第一次在靶心問題上的交火。我感到「意料之外」的,是一上來就是產業的「野戰軍主力」在「擦槍走火」。由此,可以說「驚天地」。 不過,我統計發現,「在以爭奪『土地』為主題的第一波世界范圍沖突的高潮中,成吉思汗曾殺傷2億多人,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以爭奪「資本」為主題的第二波世界范圍沖突的高潮中,通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確切說應是「工業世界大戰」),世界人口被殺傷1億3。」照此推論下去,以爭奪「知識」為主題,不知死傷人數會在6000萬人之上還是之下?按這個標准,這場官司不過小事一樁,「泣鬼神」是無從談起了。 說正經的。思科訴華為知識產權案,從很多意義上說,都具有「第一案」的特徵。對於進攻方來說,我相信有許多「狼」在門外等著,只等思科開個「好」頭,准備隨後一擁而上;對於防守方來說,與其說是考驗華為,不如說是考驗我們長城背後的戰略縱深,考驗我們對整個知識浪潮的應戰程度。 案子本身的是非,要根據法律來做出判斷。但把這個知識產權案子,放在更大的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看,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集中到一點,我在思考,為什麼我們要被逼到知識產權這個轉不開身的小角落裡,跟別人打架?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本是一個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而知識產權,不過是這個廣闊天地中的一畝三分地。我正面的意思是想說:我們需要認真考慮對於知識產權的替代政策。(具體主張,詳見另外一篇文章《奇平視點:對知識產權的替代政策》網上完全版)。這一案不管打成什麼樣,我認為這才是結論。 說實在的,打這類官司,我怕的不是思科。思科也許在有些人看來是巨無霸,可放在我上邊說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一看,還不跟小螞蟻一樣!我怕的是我們自己在知識產權問題上沒有清醒認識,錯過正確的應對機會。 思科表面上氣吞萬里如虎,看那眼神斜斜地瞅的地方,再聽聲音,我怎麼聽怎麼象那首兒歌「老鼠怕貓,那是謠傳……」。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本月早些時候舉行的投資者大會上,思科首席執行長錢伯斯並不認為該問題有多嚴重,稱很高興看到中國政府將充分保護西方企業的知識產權。Chandler稱中國政府官員非常重視思科的顧慮,因此預計該訴訟不會影響到思科在中國市場的銷售。 各位看官,你看,思科他期待什麼,害怕什麼,自己都說出來了。 我真正擔心的是,我們自己把發展知識經濟的賭注,都押在了知識產權上面。這樣我們就沒有了別的選擇餘地,這樣我們就只能聽別人怎麼說怎麼是。 我更擔心的是,國際社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於知識產權對發展中國家的利弊,早有公論;而我國學者卻持談判桌對方觀點。真如此,則未戰,勝負定矣。不必戰矣。 我還擔心的是,一個月前某省農業廳網路工程項目那樣的招標。據參與的企業反映,技術招標明文規定的技術規格完全是依照思科公司的產品系列描述的。如果中國的技術標准都成了人家的專利,再談產品還有什麼用。如果人家再聲稱擁有網路介面、網路服務標准(如BEPL4WS規格),甚至「超鏈接」和網頁瀏覽基本方法的專利,你還能往哪裡退? 說到底,信息戰爭,是標准之爭,是技術標准之爭,政策標准之爭,真理標准之爭。至於官司,不過是「下兵攻城」而已。 那麼,我們不怕什麼呢? 民不懼死,耐何以死懼之。 華為不怕貼身肉搏,錢伯斯也懼它三分,稱華為是恩科最大的對手。華為人說「我們完全有能力逐鹿國際領域的高端市場,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競爭者」。如果真到市場上公平競爭,我對中國人有信心。 至於辦法,也不怕沒有。只要想一想我們的實力在哪,就會知道辦法在哪。 不信,我舉個例子。 澳大利亞相關國情特點與中國類似,高技術產品市場巨大而復雜,跨國公司對打入市場有強烈興趣。而本國公司希望得到跨國公司知識轉移,以打入國際市場。難題是如何讓跨國公司轉移R&D成果。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巧設一計,提出「信息技術和電子通信領域的夥伴開發計劃」(partnerships for development program)和「固定合約安排計劃」(fixed term arrangements program)。中心聯邦利用市場准入的控制權,鼓勵大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增加R&D和出口活動。這個計謀果然取得了奇效。最初參加夥伴開發計劃的22家合作者,R&D投入竟一舉提高6倍多,年均增長35%;出口增加8倍。參加者越來多,達到60家以上。 反觀「思科訴華為知識產權案」,如果我們沒有一套組合拳,光把挨揍的一面湊過去,讓人家左一拳右一拳地打,不發揮自己市場優勢,中國不成了大傻瓜一個了嗎?這種市場換技術的政策戰術,前有第三代移動通訊標准上的成功運用,後有計委對付微軟的合理選擇,不說「戰無不勝」,至少還沒見特別失敗過。 論起此案的形勢來,我認為綜合的形勢是半斤八兩,但局部和眼下的形勢顯得對我不利;如果我們局限在知識產權上,就事論事,可能會陷入沒完沒了的細節糾纏中。我們一方面要據理力爭,一方面要站在戰略和全局上思考和出手,沒有什麼事件不能通過談判解決。 這件事本身即使能過去,但我想,其中顯現苗頭的那些隱患,比這件事本身還大,而且會長期潛伏下去,等待真正的爆發。中國人如果不想以華為的冬天為起點,走向整個知識經濟的沖突,需要對知識及其經濟,進行正本清源的重新思考。需要練好與知識產權配套的組合拳,再走出知識產權的冬天。編輯:付昱

閱讀全文

與華為知識產權保護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