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著作權侵權案件,網站運營者的侵權責任承擔,法律是什麼規定的
處理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時,在網站所有者與網站運營者不相同的情況下,應當根據侵權行為方式、過錯責任原則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准確認定網站運營者對其管理和控制范圍內涉及的侵權行為承擔相應責任。
案情
電影《買兇拍人》於2001年8月在香港拍攝完成並公映。原告北京優朋普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優朋普樂公司)通過授權,獲得該電影在中國(香港、台灣和澳門地區除外)境內從2009年2月15日起至2012年2月14日止的專有獨占性信息網路傳播權。2009年9月25日,原告打開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進入「重慶之窗」網站,點擊其中的「酷6高清」鏈接,並點擊「買兇拍人」圖標,在http://cqwin.ku6.com網址對該電影進行了播放。地址為www.cqwin.com的「重慶之窗」網站主辦單位為重慶網通信息港寬頻網路有限公司(簡稱網通公司)。2009年7月,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市分公司(甲方,簡稱聯通重慶分公司)與酷溜網(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乙方,簡稱酷溜網公司)簽訂《寬頻內容合作協議》,約定:甲方提供本次合作中影視內容播放的流媒體播放平台;乙方承諾提供的內容版權是合法的;合作播放頻道位置:http://cqwin.ku6.com等。原告認為,被告重慶博廣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博廣公司)作為「重慶之窗」網站的運營方,其未經原告許可,擅自將該片通過信息網路進行傳播的行為嚴重侵犯了原告對該片享有的信息網路傳播權。原告遂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被告賠償其經濟損失3萬元。
裁判
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是關於網站提供電影在線播放服務侵犯電影作品著作權的糾紛,爭議焦點在於被告博廣公司是否侵犯原告依法享有的信息網路傳播權,是否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本案中,播放涉案電影的網站——「重慶之窗」的所有者是網通公司,該電影是在網址為http://cqwin.ku6.com的酷6網上進行播放。同時,通過聯通重慶分公司與酷溜網公司簽訂的《寬頻內容合作協議》,可以認定播放涉案電影的網址是兩公司合作提供的,也是由雙方共同控制的。被告博廣公司是「重慶之窗」網站的運營方,其既不是「重慶之窗」網站的所有者,也不是涉案電影的提供者,主要提供該網站的技術支持與維護,對聯通重慶分公司與酷溜網公司合作播放涉案電影的網址不能實際控制或影響。故被告博廣公司並未侵犯原告對電影《買兇拍人》所享有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不應承擔法律責任。法院判決:駁回原告優朋普樂公司的訴訟請求。
原告優朋普樂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
在數字化時代,著作權法將肩負著更為艱巨的任務:既要充分保護網路環境下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又要滿足公眾充分享受網路技術給人們帶來的成果,同時也要有利於促進網路本身的健康發展,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實現利益平衡。如何確定侵權主體,特別是在網站所有者與網站運營者不一致的情況下准確認定侵權主體,值得認真探討。
1.網路著作權侵權案件中如何確定侵權主體
網路著作權侵權,是指行為人違反了關於網路版權保護的法律禁止性或命令性規定,在未經著作權利人許可,又缺乏「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等抗辯理由的情形下,所實施的受著作權保護的行為。法學理論界對網路著作權糾紛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尚有爭議,筆者認為,著作權侵權的規則原則與我國民法總的原則相一致,即在網路著作權保護領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根據侵權行為人的行為方式及其在侵權中的作用,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可分為直接侵權行為和間接侵權行為。在網站所有者與運營者不相同的情況下如何確定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上述侵權行為方式、過錯責任原則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
2.網站所有者與網站運營者的侵權責任承擔
網站運營者應當對其管理和控制范圍內涉及的侵權行為承擔相應責任。我們通常所說的網站運營是指網路營銷體系中一切與網站的後期運作有關的工作,是指一切為了提升網站服務於用戶的效率,而從事與網站後期運作、經營有關的工作。不能因為「運營者」的名稱就直接為其扣上侵權行為人的帽子,司法實踐中,應當充分考慮具體案件中網站所有者和網站運營者分別承擔的具體工作或任務,對僅負責網站技術支持和日常維護、不能實際控制或管理網站具體內容的網站運營者,因其對侵犯著作權行為沒有過錯,不應讓其承擔侵犯著作權的責任。正如本案中,法院在查清播放侵權電影的網址是由網站所有者和視頻提供者合作實際控制和管理的情況下,駁回了著作權人要求被告網站運營者承擔侵權責任的訴訟請求。
司法實踐中,法律貓發現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的處理原則應從互聯網的特性出發,更好地實現著作權人的權益與作品傳播者、使用者利益在網路空間的平衡。著作權法既要保障著作權人的私人收益,同時也力圖使其收益與社會收益相當,以免導致社會損失的擴大,不利於新知識在網路信息社會的普及與利用。如果不根據侵權行為方式、過錯責任原則等因素准確認定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的侵權行為人,讓其承擔與其行為或能力不相當的法律責任,最終會妨礙互聯網事業的健康發展,反過來又會影響到著作權人在網路空間利益的實現。
❷ 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責任如何認定
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責任如何認定?網路著作權是基於網路信息傳播而產生的一種非紙質的著作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擴散更廣更快,這就導致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不斷發生,請大家閱讀下面的文章了解有關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的知識。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責任如何認定網路著作權的概念網路著作權,是指著作權人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在網路環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權權利。基於此,網路著作權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層,相對與傳統作品,指傳統作品被上傳至網路時著作權人所享有的權利,這里特指信息網路傳播權。我國2001年修改的《著作權法》根據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在第10條關於著作權的具體權利形式中增加了十多項規定,其中第12項是關於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規定,承認了傳統著作權在網路等電子環境下所享有的受保護地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4]1號)第2條規定: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在網路環境下無法歸於著作權法第三條列舉的作品范圍,但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其他智力創作成果,人民法院應當予以保護。根據這一司法解釋,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和新的數字化作品均受著作權法保護,任何媒體,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網路媒體,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也不符合法定許可的條件,擅自復制、轉載、傳播他人作品的,均構成侵犯著作權,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網路著作權侵權責任如何認定1、網路服務提供者通過網路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或者通過網路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2、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路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3、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路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4、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專門用於故意避開或者破壞他人著作權技術保護措施的方法、設備或者材料,而上載、傳播、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具體案情,依照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第(六)項的規定,追究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民事侵權責任。
❸ 網路著作權的侵權責任有哪些
網路發展的同時也給人們創作提供了方便,現在作者只要將自己的文章放在網路上,就有可能會被人賞識,很多人也會在網站上面注冊成為專業的寫手。但是,網路著作權的侵權責任有哪些?聽聽小編的說法。網路著作權的侵權責任有哪些1.未經許可,擅自將網路作品通過傳統媒體進行傳播。這種侵權行為最為常見,也是侵權行為較為嚴重和泛濫的領域。通常指的是侵權行為人在沒有得到網路作品的著作權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將網路作品整篇幅或者大篇幅的通過傳統媒體這種媒介傳播出來,諸如將在網路上的學術論文、博客文章下載下來,稍作整理或東拼西湊混合而成文之後發表於刊物、報紙等媒體。2.未經許可,擅自將傳統媒體上已發表的作品通過網路媒體進行傳播。此種侵權方式和前一種侵權方式在順序上呈現出逆向的一個過程。即網路傳播者未經過作品著作權人的同意和許可,擅自將已經在傳統媒體上發表的作品通過網路媒體傳播出來。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普及,尤其是網路傳播的迅捷性,使得網路媒體在傳播商業信息上的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推廣,更有一些居心叵測之人利用此特點來達到傳播非法信息的目的,諸如網路廣告,網路營銷,電子商務等等。3.未經許可,擅自將他人網路作品通過網路媒體轉載、傳播。也有的學者將之稱為網頁作品著作權侵權,網頁設計的好壞以及整體網站的布局、美工、配色對於各大商業網站來說至關重要,一個製作精良的網頁會迅速提升網站的訪問率,進而提升網站的知名度,帶來更多的廣告收益,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更富有設計人創新與思想,其他的網路作品亦是如此,諸如網路音樂,網路電子作品等等。由於保護知識產權的權利意識不強或者其他原因,往往權利人的網路作品擅自被他人轉載,即使做出不得轉載的權利要求,由於網路著作權的維權存在著諸多困難,加之網路侵權行為的泛濫,網路作品權利人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2006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再次修訂後的《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規定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路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上載該作品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的委託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網站予以轉載、摘編並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註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但網站轉載、摘編作品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范圍的,應當認定為侵權。4.網路鏈接隱形侵權。網路鏈接是一種網路技術,它能夠使用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編輯包含標記指令的文本文件,在兩個不同的文檔或者是同一個文檔的不同部分之間建立聯系,從而使得訪問者可以通過鏈接來達到訪問和瀏覽被鏈接文件或網頁的目的,這就大大地方便了在不同網站和網頁之間進行切換,使得我們可以方便地遨遊在浩如煙海的互聯網信息中,它被譽為互聯網上的導航工具與路標。因此,鏈接被稱為網路最基礎和革命性的特徵、互聯網最偉大的革命。前面我們已經就鏈接侵權的隱蔽性進行了分析,在商業網站上,這種鏈接往往能夠引起侵權。
❹ 2019年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2019年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根據《著作權法》第三條的規定,文字作品、計算機軟體本身就屬於法律保護的作品的范圍,多媒體作品涉及網路作品著作權侵權的構成要件的文字、美術、攝影、音樂等作品也應當屬受保護的范圍。2019年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1.網路著作權侵僅行為的客體要件根據《著作權法》第三條的規定,文字作品、計算機軟體本身就屬於法律保護的作品的范圍,多媒體作品涉及網路作品著作權侵權的構成要件的文字、美術、攝影、音樂等作品也應當屬受保護的范圍。即只要符合著作法所規定的作品的條件和特徵,就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在著作權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的,他人的智力成果也不可以任意復制,創作者的權益不能隨意侵犯。2、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的主體要件依據行為主體在計算機網路傳輸中的作用,網路作品著作權侵權的主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網路使用者,一類是網路服務商。其網路使用者的數量龐大,這類主體通過讀取信息,下載資料,設立網頁,傳遞電子郵件,進入論壇等方式,當網路使用者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實施了侵犯網路作品著作權的行為,則為侵權主體,對其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3、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的客觀要件如果網路服務商在提供網路服務中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權的違法行為,給他人造成了損害,那麼,其行為就具備了網路作品著作權侵權的客觀要件。要認定網路作品著作權侵權的客觀要件,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使用的作品和表演、錄音錄像製品、廣播電視節目是受著作權保護的客體;二是必須是未經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人有關的權利人的許可,不按著作權法規定的使用條件,擅自使用作品以及表演、錄音錄像製品和廣播電視節目的行為,則構成侵權。4、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的主觀要件侵權行為的主觀方面是指侵權行為實施者對自己的違法行為及其損害後果所抱的心理態度,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網路使用者或網路服務商通過網路自行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參與他人著作權侵權活動;網路服務商教唆、幫助用戶實施著作權侵權行為等,都是作為的侵權行為,在主觀上存在明顯故意,故應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不作為的侵權行為主要是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商實施的。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商對其傳輸內容有控制、監督、增刪編輯的權利和義務,當其明知網路上存有侵害他人著作權的信息內容時,應當在技術可能、經濟許可的范圍內採取措施移除侵權內容。如果拒不移除,採取放任或支持的態度,在主觀上則有過錯,應當承擔連帶侵權責任。形式。在著作權侵權行為中,除這兩種形式外,還存在第三種狀態,即由數個行為人分別對同一權利人進行的侵害。
❺ 對他人網路傳播侵犯版權作品的行為主機服務提供商是否應該承擔侵權責任
這個法律在外國可以.不過在中國可能很不好用.
第一,你說是你的版權你有證明嗎?(如果你在國家注冊除外)
第二,這樣的官司會浪費大量的時間,金錢,經歷.
所以,這樣的侵犯只能以眼還眼了.
❻ 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著作權侵權責任的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用大量篇幅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者在相關情況下所應承擔的義務和不履行義務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其一, 根據上述司法解釋,網路服務提供者通過網路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或者通過網路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連帶責任。
其二,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有以下兩種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路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一)明知網路用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 (二)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二)所述情況,作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所需承擔的連帶責任究竟是等同該實際侵權人責任還是只對於收到著作權人警告之後就擴大的損失部分承擔連帶責任?對此,根據《侵權責任法》36條的第二款和第三款: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由此可見,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履行上述義務的不再對於全部損失承擔連帶責任而只對在其接到通知後損害擴大部分承擔連帶責任。
其三,不作為的相應責任。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路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
❼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網路服務提供商在網路環境中的地位及侵權責任
網路環境對版權保護提出的最大挑戰,莫過於侵權者的匿名性、侵權行為的低成本性、侵權材料傳播的廣泛性與迅捷性。網路服務提供商是網路信息傳輸中樞,是網路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本文借鑒美國《跨世紀數字化版權法》、結合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以網路服務提供商在侵權行為中的法律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為根本依據和出發點,對如何正確界定網路服務提供商版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責任如何認定、是否應當對網路服務提供商的侵權責任進行必要的限制以及限制是否有例外等主要問題進行了研究,這也是研究互聯網上的版權侵權責任不可迴避的一個全局性問題。
[關鍵詞]網路服務提供商 法律地位 版權侵權 歸責原則 責任限制
一、 ISP及ISP版權侵權責任概述
(一)網路服務提供商ISP
網路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動因在於它能為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較以往任何方式更加方便有效的服務。網路上的信息浩如煙海,信息內容和傳播方式花樣翻新,但是,在所有這些復雜現象的背後存在著一個簡單的事實,即網路上的信息傳播無非是從信息提供者到信息接收者的過程,信息提供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中間環節就是網路服務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簡寫),通過它們數以萬計的用戶得以「網上沖浪」。筆者認為對ISP應從狹義上去理解,僅指為網上信息交流提供各種中介服務的第三方主體,不包括直接作為信息交流的一方當事人ICP(內容服務提供商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本文主要討論為信息傳播提供中介服務的ISP的民事責任,對於ICP的版權侵權責任可直接適用版權法及相關民法理論。
據此,ISP應當具有如下基本特徵[1]:
1、它是信息交流的支撐主體,為信息交流提供物質和技術支撐,離開它的參與,網上信息交流無法實現。
2、它本身不是信息交流的主體,而是為信息交流主體提供中介服務的第三方主體。
3、由於服務的中介性,在信息交流過程中,ISP處於中立的地位,對信息的發送、傳輸的信息內容、信息的接收者等並不具有組織、篩選和決定作用,只根據交流主體即用戶的要求,提供傳輸通道、信息存儲和交流的空間與技術支持服務、認證服務和支付服務。
4、ISP的服務是通過技術化的自動過程實現的,這種技術化的自動過程對任何信息交流一律平等適用,不是因人因事而異的。
從功能上看,作為ISP的主體可分為以下5種,當然,實際生活中,某一具體主體可能有雙重或多重功能,但我們在具體分析某種主體行為的責任時,只能根據其在具體的服務或行為中充當的角色而不能根據其名稱來界定。
1、物理網路運營者NP(Network Provider)它們為用戶進入Internet進行信息交流提供物理基礎——網路,多是各國的電信企業。這些電信企業往往也利用自己的主幹電信網直接為其范圍內的用戶提供接入服務或將自己的電信線路出租給他人用以為用戶提供接入服務。
2、接入服務者IAP(Internet Access Provider)。它們通過租用電信企業的公用通信線路(公用網)或自己鋪設的專用線路(專用網)為其范圍內的用戶提供接入服務,它與NP一道為用戶進入Internet進行信息交流提供傳輸通道。
3、Web伺服器、虛擬主機提供者、電子公告板(BBS)、郵件新聞組、聊天室、網路會議室經營者。它們是為用戶在Internet上進行信息交流提供空間場所服務的人,用戶可以在這些空間上通過上、下載信息從而實現信息交流的目的。
4、技術支持服務者IPP(Internet Presence Provider)。它們是隨著接入Internet的用戶數量激增和電子交易發展而產生的,專門為用戶(多為企業)提供鏈接、信息搜索工具、主頁設計與維護、網站寄存與管理、BBS自動生成等技術服務的新興中介者,它為用戶信息交流提供更高的訪問速度、全面的管理與監測服務、更高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更高的安全性、更及時的升級與更新,特別是更加低的和可控制的成本[2]。
5、認證服務者和支付中介服務者等輔助服務者。它們為在網上參與網路交易的各方的各種認證要求提供數字證書,使得交易與支付各方在開放、虛擬的網路環境中能夠據此識別確認其他各方的身份。
(二)、ISP版權侵權責任
網路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媒體,其上可能發生多種侵權行為,包括侵犯他人版權,如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將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上傳、擅自修改他人的作品、侵犯他人網頁著作權、以播放、表演、復制等方式擅自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以及鏈接的侵權。任何侵權行為均涉及直接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內容提供者(包括ICP或提供侵權信息的電子商家、企業、個人等)和為侵權信息傳播提供媒介服務的ISP。現實中,由於網路具有虛擬性、技術性、交互性、全球性、即時性、數字化、無國界性以及復雜性等特徵,權利人往往難以找到直接的侵權行為人(例如不知是誰把軟體作品擅自上載到某個電子公告板上供公眾下載),於是就把矛頭指向了ISP,使ISP不斷被牽扯進糾紛當中,成為侵權訴訟的被告。這種現象發生的背後自有緣故:一是沒人為互聯網付錢,但是用戶為ISP的中介服務付錢;二是沒人管理互聯網,但是ISP可以管理自己的網路系統;三是ISP通常比提供侵權材料的單個用戶更有經濟實力,更有能力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四是當直接侵權的用戶在別的國家時,ISP卻始終在本國司法管轄范圍內,權利人當然選擇在本國提起訴訟。在美國,《跨世紀數字化版權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以下簡稱DMCA)對ISP在版權侵權中的民事責任確立了許多不同於傳統法律制度的原則和規則。但我國現行法律尚未對ISP版權侵權責任做出專門規定,僅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最高院解釋)作了部分規定,且比較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如何從法律上正確界定ISP在版權侵權行為中的地位與責任,使ISP風險具有較強的可預見性,不僅直接關繫到ISP和用戶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繫到社會公共秩序及網路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 ISP在版權侵權行為中的法律地位
(一)ISP對信息流的控制
一般地,信息在網路中流通可分以下幾個流程:信息源、信息公布、信息傳遞、信息儲存、信息刪除。
對於僅僅為信息的傳播提供設備支持的ISP,其根本不參加信息的具體製作、發布、傳遞、儲存、刪除等流程,此時,ISP對信息無法進行控制,我們總不至於因為網路中有侵權行為而把網線拔掉,從根本上不讓侵權信息傳播,這樣做無異於因噎而食[3]。對於其他ISP,其對信息也不具有選擇、確認作用,更不能選擇信息的接受者,對信息源的內容也不能進行直接的干預。這種不直接干預分為不能幹預和不必要干預。但是,ISP卻主導著信息公布、傳遞、儲存、刪除等各項流程,其對信息的不直接干預並不等於不加以控制。就目前網路的現狀來看,ISP對信息流可以進行間接控制,其形式主要有以下2類[4]:
1、協議控制
用戶要向ISP申請注冊成為會員時,大多會被要求閱讀一份協議或聲明,上有關於注冊會員的權利、應當遵守的義務以及相關的責任。這類協議往往都有不得利用各種方式在網上發布虛假或侵權信息的聲明。被侵權人發現侵權信息時,有權要求ISP對相關信息進行一定的處理,ISP不得以該協議來對抗被侵權人的請求。
2、許可權控制
許可權控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ISP對信息的控制。指ISP可以對相關的信息進行刪除(如有用戶在BBS上發表了侵權權作品,ISP可以應相關當事人要求進行刪除、限制等等控制。也就是說,雖然ISP事先對信息源不能進行控制,但事後卻可能對其加以審查和刪除,可以行使事後監督的權利。以BBS服務為例。BBS對於任何一個注冊用戶上傳到特寫欄目的「帖子」都將自動加以發布。雖然BBS的經營者可以設置過濾軟體對信息內容進行掃描和過濾,但這畢竟只是計算機自動進行的過程,其中並沒有人的參與。該「帖子」在BBS中自動發布之後,任何登錄至該BBS的用戶都可以自由地瀏覽、下載和轉發。如果「帖子」含有侵權內容,則侵權後果在信息自動被發布後即可發生。但是,BBS的經營者可以對所有被自動發布的信息加以事後的閱讀和審查,如果發現內容不當,即可予以刪除,甚至暫時停止BBS系統服務,以阻止其他用戶看到和傳播該信息。又如ISP在提供鏈接服務時,用戶可以通過鏈接,接收更多的信息,但ISP對所鏈接的內容並不能事先進行審查,一旦發現所鏈接的某一網站或某一網頁含有侵權內容,可以採取技術措施暫時停止該鏈接,以阻止侵權信息傳播。
二是ISP對訪問者許可權的控制。指ISP對訪問者在網路上活動能力的限制。如在一般的BBS上,「遊客」只能瀏覽網頁而不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不能看到網站內一部分信息等等,而注冊用戶不僅可以瀏覽網頁,而且還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看到專門為注冊用戶提供的信息,還可以定期收到網站發來的電子郵件信息等等。
(二)ISP在侵權行為中法律地位的特殊性
ISP在侵權行為中的法律地位,目前並未達成共識,主要有是提供線路服務的傳統電信從業者還是作為媒介服務的傳播媒體從業者之爭。前者是基於強調ISP提供服務具有「公共通道」性質,後者則強調ISP傳播功能。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根據ISP對信息流的控制,ISP對用戶利用網路瀏覽、下載或上載信息起著重要作用,這是由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共同決定的。其中,客觀方面是指ISP對他人實施的侵權行為在客觀上所起的作用;主觀方面是指ISP對他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是否有過錯。如上所述,從技術角度看,任何在網路中發生的侵權行為都離不開ISP,一般情況下,僅為信息傳播提供接入服務的ISP,對信息源和信息傳播無法進行控制,僅僅是信息傳輸的通道而已,事先審查義務在技術上無法行使,事後監督能力也是有限的,其法律地位如同傳統的電信從業者,一旦發生侵權行為,僅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對侵權損害後果不承擔賠償責任。然而,其他ISP對信息流有一定的間接的控制能力,但也必須藉助技術手段。因此,ISP只能在技術上可行和經濟上合理的限度內承擔監控義務,違反該義務,除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外,還要對侵權損害後果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時,ISP的法律地位既不同於傳統的電信從業者,也不同於報紙、電視電台,也有別於書店、報刊亭和圖書館,屬於一種新型媒體,在他人的侵權行為中處於中介者和間接侵權人的地位。
三、 ISP版權侵權責任形式
依國外一般侵權理論,ISP承擔版權侵權責任的形式可能有直接責任(direct liability)、替代責任(vicarious liability)和輔助責任(contributory liability)[5]。
直接責任,指只要ISP所傳輸的信息帶有侵權性內容,ISP就應該承擔責任。有人認為,理論上一般不承認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分類法[6]。但筆者認為,對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予以區分更有助於分清責任。在網路環境下,ISP為了履行其信息傳輸中介職責,可能會涉及對他人作品的使用,而構成直接侵權。這種使用主要出現在ISP承擔傳輸通道、系統緩存、根據用戶的要求在其系統或網路中存儲信息及提供信息搜索工具等四種功能的情形下。根據上述對ISP法律地位的分析,可以看出,通常情況下,ISP對信息源不能進行直接控制,對其直接侵權責任應當給予豁免或適當的限制(下文再詳細分析)。
替代責任,指當自然人或法人對於直接侵權人的行為有權利與能力加以監督與管理,並且這種權利與能力對版權材料的使用有明顯直接的經濟聯系,即使事實上不知道侵權行為正在發生,那麼監督人被視為對版權侵權承擔替代責任[7]。亦即,構成版權侵權替代責任應符合兩個條件[8]:一是被告有權利及能力去控制侵權人的行為;二是被告直接因侵權行為獲得了行為人的財產利益。目前國外特別是美國,法院更多地認為由於ISP更類似於房主而不是音樂廳老闆,應排除替代責任的適用。如美國的RTC v. Netcom案[9]、Marobie FL案[10],就表明了這一態度。
輔助責任,類似於我國最高院解釋第4條規定的共同侵權責任。此種侵權責任形式對發展網路服務業較為有利,積極為美國法官所推崇,也為我國立法所確認。如美國的Sega案[11],美國法官認為,對ISP適用直接侵權責任將使每個ISP承擔不合理的法律責任,然而如果他們對使用者的侵權行為知曉且參與其中,就適用輔助性侵權責任。
根據承擔責任的方式,ISP應承擔的版權侵權責任形式主要有二種:停止侵害、賠償損失。首先,當受害人發現侵權行為時,如果侵權行為狀態還在繼續,那麼受害人有權依法要求加害人停止侵害。停止侵害適用於各種正在進行的侵權行為,不管ISP是否有過錯,甚至ISP還沒有意識到侵權信息的存在,權利人均可以先行向ISP發出通知,要求ISP採取措施阻止侵權行為蔓延,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其次,賠償損失是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對ISP同樣適用。通常情況下,作為中介服務的ISP主觀上並沒有侵害權利人的惡意,客觀上也沒有實施積極的侵權行為,造成權利人損害的主要原因在於侵權信息的製造者。因此,ISP無需對精神損害予以賠償,也無需承擔賠禮道歉責任。
四、 ISP版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及責任構成
(一)歸責原則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將侵害人的主觀狀態與侵權的民事責任相關聯,這幾乎是我國大多數侵權法理論及教科書的基本點與出發點。據說這是在吸收了德國、法國、義大利等經典民法的基礎上產生的。而細看這幾部外國法典的相關條文,卻均是把主觀要件僅僅與賠償責任相關聯,不涉及其他民事責任[12]。
筆者認為,主觀過錯只是對侵權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中的侵權責任應做限制解釋,即僅指對侵權損害後果承擔民事責任的形式。其他民事責任的承擔無需以行為人主觀狀態為要件,如「停止侵害」責任。因此,通常所說的歸責原則,是指確定侵權行為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准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為確定侵權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原則[13],包括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14]。
(二)ISP過錯責任
在網路版權侵權行為中,對ISP適用何種歸責原則體現著ISP責任制度的價值取向和對網路正義、公平、自由、安全等方面理性化的追求 [15]。對共同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應無疑議。對直接侵權責任,在早期的一些判例中,對ISP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如美國早在其1995年的《知識產權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即通稱的「白皮書」)[16]中,認為ISP的系統或網路中的基於其履行中介服務所必需的自動、暫時性復制與傳輸,屬於版權法上的復制,ISP應對此負嚴格責任。德國法院早期的判決也認為ISP有義務確保任何侵權行為不會在他的伺服器中發生,ISP應對在其存儲系統中存放的任何非法內容承擔責任[18]。但在其後不久的一些案件的審判中,法官的判決與上述立場相佐。法官認為,如果ISP在他人的侵權行為過程中的作用不過是建立和運行一種維持網路正常運行所必需的系統的話,那麼,讓無數這樣的ISP陷入責任之中就是不明智的,畢竟,讓整個Internet為他人的侵權行為負責並不能有效地預防和制裁侵權行為[18]。通過不斷的司法實踐,DMCA和2000年通過的《歐盟電子商務指令》均規定對ISP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一般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情形下,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對ISP也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根據最高院解釋第4條規定,ISP是否承擔共同侵權責任取決於其是否在知悉的情況下即是否存在主觀過錯的情況下參與、教唆或幫助用戶實施了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適用的也是過錯責任原則。而且,對ISP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也不符合網路實際。首先,令ISP承擔無過錯責任,不僅沒有法律依據,相反卻脫離了ISP的監控能力,會損害網路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其次,令ISP承擔無過錯責任,意味著對ISP課以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ISP因監控網路所增加的運營成本最終也會轉嫁給消費者,從而損害廣大上網用戶的利益。第三,ISP還可能為了不惹麻煩,只為「靠得住」的用戶提供服務,另外一些人則被人為地排除在網路空間之外,享受不到信息社會的好處。第四,過錯責任原則並不是以犧牲權利人利益為代價,而是從網路特性出發更好地實現權利人的利益與信息傳播者、使用者利益在網路空間的平衡。從無過錯責任向過錯責任的轉化,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趨勢,已有越來越多的早期以無過錯責任為原則的國家轉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三)ISP責任構成
根據過錯責任原則,ISP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有:不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主觀過錯,四者缺一不可。對ISP而言,難點是如何認定其是否具有過錯。過錯是指加害人主觀上的一種可歸責的心理狀態——在實施某種行為時,心理上有沒有達到其應當達到的注意程度[19]。認定ISP的過錯應採取合理的、謹慎的人的行為標准[20],即把行為人的行為與一個虛擬的標準的合理人的行為進行比較,進而認為行為人有無過失。確定這一標准能夠督促ISP努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先進合理的技術盡量地避免對他人造成損害[21],也有利於維護網路空間各種利益的平衡與各類行為主體的和諧共處。
實踐中用戶要證明ISP是否存在過錯是非常困難的,而ISP確又可能通過監視網路中信息內容發現並制止侵權活動。因此,在早期的網路侵權訴訟中,一些法院認為只要ISP提供的服務客觀上成為侵權行為的工具,就推定其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具有主觀過錯。如在美國第一個有關ISP版權侵權責任案[22]中,被告Frena公司經營一個BBS,一個用戶上傳了170張高清晰度的《花花公子》雜志享有版權的照片。雖然Frena公司發現後立即刪除了它們,但法院仍然判決被告行為構成侵權。過錯推定實際上只是過錯責任原則的發展,因為過錯推定是以確定過錯為目的,在責任的構成要件上,與過錯責任原則一樣,均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最終依據[23]。但過錯推定這種做法,正如無過錯責任原則,同樣會極大地影響網路服務業的發展,也是極不公平的。因此,過錯是一種主觀心理狀態,難以為外人所知曉,法律必須確立一系列從外部的行為和相關事實與情況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的基本規則,而不能簡單適用過錯推定。
五、 ISP版權侵權責任認定的基本規則及責任限制
如上所述,ISP對網路中信息是否含有侵權內容負有合理注意義務,問題是如何認定ISP是否盡到了合理注意義務?這是實踐中確認ISP是否具有過錯,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的關鍵。DMCA和以及我國最高院解釋正是在如何判定ISP是否具有過錯這一關鍵問題上,確立或澄清了一系列基本規則,從過錯的認定上,對ISP責任做出必要的適當的限制,也就是說,對ISP不課以過高過重的義務,實際上也是限制了ISP在提供服務時應負的法定義務。
(一)ISP沒有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相反在提供服務時卻負有保持中立地位的義務
前文已述,在早期的網路侵權糾紛中,部分法院以「過錯推定」的方法認定ISP具有過錯,而採用這種方式的前提就是認定ISP 「合理注意義務」應當包括監視網路活動、積極發現並制止用戶利用網路服務進行的侵權行為。鑒於此,DMCA第512條(m)款明確規定:ISP沒有監視網路、尋找侵權活動的義務。《歐盟電子商務指令》第15條[24]也宣布:成員國不得規定ISP負有監視其傳輸或存儲的信息的義務,以及積極發現相關侵權事實的義務。正如王遷博士所說,這意味著如果ISP沒有主動監控網路活動,並不能推定其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而具有過失;即使ISP主動採取監控措施,如果沒有證據證明其本應能夠發現侵權信息,也不能因其確實沒有發現侵權信息而認定其具有過失[25]。
最高院解釋沒有明確ISP不負有監控網路的義務,從相關判例來看,我國法院也不認為ISP負有這樣的義務。在「博庫股份有限公司訴北京訊能網路有限公司、湯姆有限公司侵犯作品專有使用權糾紛案」中,北京二中院指出:「如果要求設鏈者設置鏈接時,必須對鏈接來的內容承擔事先審查的義務,無疑會使鏈接的功能受到阻礙,這對於促進互聯網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如果設鏈者事先不知道鏈接來的作品存在權利上的瑕疵而予以鏈接,其主觀上就沒有侵權的故意,當然無需承擔民事責任,該責任只能由登載作品的網站承擔。」顯然,法院認定ISP並沒有審查被鏈接的信息是否含有侵權內容的 「合理注意義務」。在「《大學生》雜志社訴李翔、北京京訊公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中,網路用戶李翔將《大學生》雜志中的文章上傳到「首都在線」的個人主頁中。北京二中院認為「根據互聯網技術的特點,僅提供網路技術和設施的網路服務提供商,一般不應對網路使用者的侵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這同樣說明ISP沒有監視網路使用者行為的義務。因此,實踐中應排除替代責任的適用。
當然,ISP沒有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並不意味著ISP對網路侵權活動聽之任之,ISP仍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DMCA規定[26]:即使ISP並不實際知曉侵權行為,只要其知道能夠明顯推出侵權行為的事實或情況而不採取相應措施,就應當為損害後果承擔責任。美國國會將這條規則解釋為「紅旗標准」[27],意思是如果侵權行為非常明顯,像一面紅旗在ISP面前公然地飄揚,以至於一個合理的人都能夠意識到侵權行為的存在,則即使受害人沒有就侵權的事實通知ISP,ISP也可能因過失沒有發現和制止侵權行為而承擔責任。
(二)ISP在技術可能、經濟許可的范圍內負有阻止侵權信息繼續傳播,防止危害結果擴大的義務
如前所述,實踐中應排除替代責任的適用,ISP承擔責任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ISP是否要為其本身計算機系統或網路存儲和傳播的侵權內容承擔直接侵權責任;二是ISP是否要為他人藉助其計算機系統或網路實施的侵權行為承擔共同侵權責任。
1、ISP直接責任
DMCA對ISP在履行傳輸通道、系統緩存、存儲功能以及在通過提供諸如超級鏈接、網上索引、搜索引擎等信息搜索工具將用戶引向或鏈接到載有侵權信息的網址的行為時的侵權責任做出了限制性規定[28],認為ISP只要符合一定條件,如實際不知道或沒有意識到侵權行為的發生、沒有直接從侵權行為中得到經濟利益、在收到侵權告知後,立即清除該信息或阻止對該信息的訪問,不承擔直接侵權責任。
ISP直接侵權責任,我國法律目前沒有具體規定,立法應當借鑒DMCA的相關規定,正確認定ISP直接侵權責任,保護ISP和著作權人雙方的利益。
(1)由於ISP除可採取自動化的技術過濾等預防性措施外,不負有對其系統或網路中傳輸、存儲或緩存信息的監控義務,只要不知曉或沒有合理的理由知曉侵權行為,以及知曉後採取措施制止侵權行為,就沒有主觀過錯,對其系統或網路中技術化的自動傳輸、存儲或緩存的侵權信息不負侵權責任。具體而言,ISP享受責任限制必須符合下列條件:①ISP應遵守信息提供者有關獲取(或訪問)信息的措施,不得更改上述措施;②信息在ISP系統或網路存儲或緩存的時間不得超過合理長的期限;③ISP應遵循業界有關信息刷新的規則;④ISP沒有直接從侵權行為中得到經濟利益;④ISP在收到侵權告知後或得知侵權信息被從源頭移除後或被法律要求移除後,立即採取封鎖網路上某個特定站點或特定用戶賬號(提供侵權材料的人)的方法,或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來達到停止侵權內容傳播的目的。
(2)ISP在享受責任限制的同時,還有例外情形,如:①ISP自己決定把某些材料存儲在其伺服器的高速緩沖存儲器中供用戶訪問,則不管其是否知曉這些材料是否包含侵權內容,都不適用責任限制。②ISP已經知曉某一用戶反復進行某一侵權活動,盡管其可能並不具體知曉每一次侵權行為的發生,仍然有義務以停用其賬號、刪除被緩存信息的方式制止或阻止侵權活動。如果ISP怠於履行這一義務,就可能因具有主觀過錯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在美國著名的Napster案[29]中,法院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的一個原因正是在於其明知有用戶反復地進行上傳和下載MP3文件的行為,卻沒有封鎖這些用戶的賬號。在另一起針對接入服務商的訴訟案[30]中,美國法院認定接入服務商只要在知曉侵權行為之後封鎖了侵權者的賬號,就盡到了合理注意義務,不承擔侵權責任。這也是我國最高院解釋沒有澄清的問題,應當通過以後的立法予以補充。③ISP不得干預權利人採取的聲明、標識等保護其作品的技術措施,否則也可能因主觀過錯而承擔侵權責任。最高院解釋第7條對此有規定。當然這些技術措施應當符合ISP與權利人通過公開、公平、自願協商達成的共識,並且不會實質性地增加ISP運營成本或網路負擔。這一條件有助於鼓勵ISP與權利人協商並採取技術手段防止侵權行為發生。
2、ISP共同責任
我國最高院解釋第4條對網路服務提供商共同侵權責任作了明確規定。筆者認為,該規定有幾個問題需要澄清:(1)規定所稱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應解釋為提供中介服務的ISP。(2)根據該規定,在何種情況下ISP可以被認為「通過網路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而承擔責任並不清楚。因此這種認定完全取決於法律為ISP設定的義務,而我國在司法實踐中承認ISP沒有主動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ISP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對其網路系統中他人傳輸的所有信息的合法性進行不間斷地監控,ISP提供服務又是通過自動過程進行的,故ISP只有在知曉或應當知曉侵權行為發生,且技術可能、經濟許可的情
❽ 什麼是網路侵權,網路侵權的行為都有哪些
網路侵權是指在網路環境下所發生的侵權行為。所謂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的系統。
網路侵權是知識侵權的一種形式,網路侵權行為與傳統侵權行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即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和人身權利,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依法律特別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人損害行為。
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侵害人格權。主要表現為:
1.盜用或者假冒他人姓名,侵害姓名權;
2.未經許可使用他人肖像,侵害肖像權;
3.發表攻擊、誹謗他人的文章,侵害名譽權;
4.非法侵人他人電腦、非法截取他人傳輸的信息、擅自披露他人個人信息、大量發送垃圾郵件,侵害隱私權。日益發達的網路在一定程度上對於社會不文明、不道德現象起到了譴責的作用,但由於缺乏必要法律規范約束,人肉搜索行為是否合法?網路信息被泄漏如何判定?
《侵權責任法》首次規定網路侵權責任。該規定其後還明確,網路用戶、網路服務商利用網路侵犯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並規定處理原則,填補了網路侵犯他人名譽權行為的空白。典型案例:前不久,一個鄭州警方掃黃的帖子在網上流傳,有多張現場查處涉黃場所的照片和一段視頻。在網路盛行的時代,公眾合法權利如何保護?網路作為傳播媒介該如何監管?眾所周知,本案中視頻和照片涉及隱私權,網友在明知的情況下仍公開發布,網站對此知情卻不採取任何措施。
對於此種侵犯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網友和網站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❾ 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有哪些類型
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有哪些類型?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路著作權的侵權事件也隨之而起,大量發生。網路著作權侵權是侵犯了著作權人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在網路環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權權利。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有哪些類型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的類型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凡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又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行為,即為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構成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使用的作品是受著作權保護的;其二,使用行為違法。現實中,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呈現極為復雜的形態,既包括直接侵權行為,也包括幫助、促成、唆使他人侵權的行為、或使他人直接侵權的後果得以延伸或擴大的間接侵權行為。根據傳統版權侵權的概念再結合網路自身的屬性,不妨對網路上版權侵權的概念做如下的界定,即網路上的版權侵權是指未經版權人許可,又無法律根據擅自上載下載在網路之間轉載或在網路上以其他不正當的方式行使專由版權人享有的權利的行為。任何專由版權人享有的權利若是經過版權人許可或者他的行使屬於法律規定以外的情況,則不屬於版權侵權。結合以上概念則網路著作權侵權可以分為以下類型:(一)將網上作品擅自下載並發表在傳統媒體上。這種行為具體指未經網路作品權利人許可將網路作品下載並於傳統媒體上傳播的行為。網路作品是以數字0和1的形式存在並以網路為載體在計算機之間流動的作品。具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進入計算機網路前存在於紙,磁帶等傳統媒體,只是通過掃描等方式轉化為計算機能識別的數字編碼,然後經由計算機的組織、加工、儲存,並在需要時把這些數字化了的信息重新以文字圖像聲音等形式表現出來,這種網路作品稱為數字化作品。另一種則是從其被創作之時起就直接以數字的形式存在於計算機並在網路上傳輸,之前根本沒有在傳統的載體上存在過,這種網路作品稱為數字式作品。網路作品只要能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情感並具有獨創性,可復制性和一定的客觀表現形式則應享有版權。1999年4月28日宣判的陳衛華訴成都電腦商情報社侵權案就是被告電腦商情報社在未經原告陳衛華的同意將陳衛華於1998年5月10日以無方為筆名在其個人網頁《3D芝麻街》上發表的《戲說MAYA》一文下載,並登載於自己的報刊上,最終被法院判決為侵犯原告網路作品版權的行為。(二)未經作者許可,擅自將傳統媒體上發表的作品在網站上傳播而引發的糾紛。即未經原文學藝術等非數字化作品的版權人許可,將其作品數字化登載於網路上向一切網路用戶公開的行為。將該種行為確定為侵權行為,是因為將原來非數字化的文學藝術作品數字化,無論其採用何種手段數字化都不是創作,不具有獨創性,這只是原作品的存在形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並不影響原作的版權人對該作品享有的權利。王蒙、張潔等六作家狀告北京在線侵權案就屬於網路侵犯傳統媒體作品版權的行為。在該案中,北京某通訊技術公司主辦的北京在線未經王蒙等六作家的同意將六作家享有版權的《堅硬的稀粥》,《漫長的路》等作品登載在其網站的主頁上,從而被法院判決為侵權。由於網路技術的特點,出現了幾種特殊的侵權形式:(一)鏈接行為。關於鏈接行為是否是一種網路上的版權侵權行為,目前在學術界存在爭議。從理論上講,鏈接是指使用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編輯包含標記指令的文本文件,在兩個不同的文檔或同一文檔的不同部分之間建立聯系,從而使得訪問者可以通過一個網站訪問不同網站的文件或通過一個特定的欄目訪問同一站點上的其他欄目,它被視為互聯網得以運行的基礎性特徵。網路的優勢就來源於鏈接網上的任何文件,不論其地位或物理位置如何。不可否認,從技術的角度來講鏈接確實為網路用戶實現網路資源共享提供了方便。對於一個需要多方面信息的網路用戶來說,牢記多個網址並逐個搜索無疑是煩瑣的,而通過網上鏈接,網路用戶無需記憶並輸入一長串的IP地址,而只須用滑鼠點擊鏈接處,即可以從所在主頁跳轉到同一文件中的其他位置,或者跳到其他主頁或網頁內容上面,並准確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謝德蘭時報案(ShetlandTimesCase)是最早的一起因鏈接引發的著作權侵權案件。在此案中,被告謝德蘭新聞將原告謝德蘭時報網頁上的標題刊登在自己的網頁上並設置了通向文章內容的鏈接,使得被告的用戶順著鏈接可以直接訪問原告網站上登載的內容,而不必經過原告網站的主頁。這種行為產生的效果是使讀者在閱讀中仍然認為是在被告的網站中。審理此案的法院在訴訟中認定,原告的文章標題構成文字作品,受版權法保護,而被告非法將其用作鏈接標志,因而構成侵權行為。(二)網頁作品的著作權侵權。網頁設計的好壞對於各大商業網站來說至關重要,一個製作精良的網頁會迅速提升網站的訪問率,進而提升網站的知名度,帶來更多的廣告收益。但是,設計一個好的網頁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而復制、剽竊一個網頁卻極為容易。所以,抄襲他人網頁的行為時有發生。如被稱為中國網路主頁侵權第一案的瑞得訴東方案。被告四川東方信息有限公司就因為抄襲原告北京瑞得(集團)公司的主頁,侵犯了原告主頁的著作權,而必須承擔賠償經濟損失和賠禮道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