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管理

物權管理

發布時間:2020-12-08 21:53:33

① 什麼物業管理的基本內容

物業管理的基本內容有:

1,常規性的公共服務

這是指物業管理中的的基本管理工作,是物業管理企業面向所有住用人提供的最基本的管理與服務。

主要包括以下8項:

(1)房屋建築主體的管理;

(2)房屋設備、設施的管理;

(3)環境衛生的管理;(4)綠化管理;

(5)保安管理;

(6)消防管理

(7)車輛道路管理;

(8)公眾代辦性質的服務。

(1)物權管理擴展閱讀:

物業管理中產生的相關費用:

1、管理服務人員的工資、社會保險和按規定提取的福利費等。

2、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的日常運行、維護費用。

3、物業管理區域清潔衛生費用。

4、物業管理區域綠化養護費用。

5、物業管理區域秩序維護費用。

6、辦公費用。

7、物業管理企業固定資產折舊。

8、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及公眾責任保險費用。

9、法定稅費。

10、經業主同意的其它費用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業管理包含的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業管理費

② 物權法與國土資源管理之三:規范土地登記 嚴格產權管理

土地登記制度是《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確立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不動產登記制度的核心和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物權法》,確定了包括土地登記在內的不動產登記的基本制度。為貫徹落實《物權法》關於不動產登記的有關規定,國土資源部對《土地登記規則》進行了修改,出台了《土地登記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40號),並於2008年2月1日起正式實施。

一、《土地登記辦法》出台的背景

(一)土地登記制度的歷史沿革

我國的土地登記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歷代土地管理的基礎。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黃帝、大禹時已有「平水土、劃九州、辨土質、定田等、制賦則」的記載,開創了清理地籍訂定賦則之先河。秦朝時期改革家商鞅在秦國推行了包括土地制度在內的改革,提出了「算地」和「定分」的主張。「算地」是對土地進行全面的調查核算,「定分」是用法律形式確認土地所有權,這些實際上都是土地登記的內容。北宋的王安石在變法中規定:①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為一方,相當41頃66畝160步,四周立標確界;②每年9月,由縣令、縣佐分地計量,根據土質劃為五等,半年後製成土地憑證;③以後各家分產、買賣等,均以所方之田為證。這種做法與現今的調查、確權、登記、發證十分相似。明代時國家已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地籍圖冊——魚鱗圖冊。

辛亥革命完成後,孫中山先生提出「平均地權」的主張。1914年民國北洋政府成立了「經界局」,1922年頒布「不動產登記條例」,1927年開始開展土地測量和登記,1930年6月30日公布《土地法》,該法第二編專門規定土地登記內容,如明確要對土地及其定著物的權利進行登記和變更登記,登記的土地權利包括土地所有權、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典權和抵押權;土地權利在登記程序進行中發生爭議由土地裁判所裁判等。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一直把土地登記工作放在重要位置。1931年,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1次常委會通過《土地登記法》,決定「頒發土地證,確定土地所有權」。1931年11月27日,中央土地人民委員會在瑞金成立,並設立 「調查登記局」。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國家頒布了《城市郊區土地改革條例》,開始建立以土地清查、地權登記發證等為主要內容的地籍管理體系。1953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了《土地改革法》。1982年5月,農業部下設土地管理局,開始開展土地調查、土地登記、土地統計等試點工作。1986年6月25日,國家頒布《土地管理法》,明確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確認、登記、發證。1989年11月18日,為規范土地登記工作,原國家土地管理局頒布《土地登記規則》並於1995年進行了修訂。1998年8月29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土地管理法》,進一步明確國家建立土地調查制度和土地統計制度,依法登記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

(二)《土地登記辦法》出台的背景

《土地登記規則》(以下簡稱《規則》)是我國開展土地登記工作的重要依據,在保護土地資產、保障權利人合法權益、加強土地管理和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促進了我國土地登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土地登記工作已經建立了較完整的制度和技術規程,健全了土地登記機構,土地登記覆蓋率大幅度提高。據統計,我國目前國有土地使用權登記率已達86%,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率已達53%,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率已達73%。但是,隨著我國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現行《規則》已不能適應土地登記工作的需要。一是《規則》部分條款已不能適應當前土地登記工作的需要,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特別是《物權法》確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並在更正登記、異議登記、預告登記、登記賠償、登記申請人自我舉證、登記收費等方面對現行登記制度進行了改革創新,要求土地登記的內容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二是《規則》是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公布的規范性文件,法律效力層級較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土地財產權益的保護要求越來越高,有必要提高《規則》的法律層級,從而進一步增強土地產權保護的作用。2007年3月,國土資源部開始著手《土地登記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起草工作。

二、《辦法》的主要內容

《辦法》是根據《物權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制定的。《辦法》共十章78條,主要對土地登記的概念、原則、效力、類型、內容、程序以及土地登記各項基本制度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一)關於土地登記的分類

《辦法》根據土地登記的特點,將土地登記分為 「總登記」、「初始登記」、「變更登記」、「注銷登記」及「其他登記」,「其他登記」又包括「更正登記」、「異議登記」、「預告登記」、「查封登記」等。相對於《規則》,新增加了「異議登記」、「預告登記」和「查封登記」等。

除調整了土地登記類型外,《辦法》還重新界定了登記類型的含義。 根據《規則》的規定,初始土地登記又稱總登記,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對轄區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區域的土地進行的普遍登記。《辦法》將土地總登記與初始登記區別開來。土地總登記是指一定時間內對轄區內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區域內土地進行的全面登記;初始登記是指土地總登記之外對設立的土地權利進行的登記。在《規則》中,變更土地登記是指初始土地登記以外的土地登記,包括土地使用權、所有權和土地他項權利設定登記,土地使用權、所有權和土地他項權利變更登記,名稱、地址和土地用途變更登記,注銷土地登記等。《辦法》將變更登記僅局限於因土地權利人發生改變,或者因土地權利人姓名、名稱、地址和土地用途等內容發生變更而進行的登記,概念的內涵大大縮小。《規則》沒有對注銷登記作出明確定義,《辦法》將注銷登記定義為因土地權利的消滅等而進行的登記,實質含義與《規則》注銷登記的含義相同。

《辦法》對更正登記進行了細化,將啟動更正登記的情形分為兩類:一是土地權利人和利害關系人發現土地登記結果有誤或有遺漏時,依照法定程序以書面形式向土地登記機關申請更正登記,經土地登記機關審核,情況屬實的,辦理更正登記;二是土地登記機關發現有明顯的登記錯誤,如果是審查疏忽造成錯登、漏登的,土地登記機關可依職權和相關事實證據,按照原登記報批程序,進行更正登記。

所謂異議登記,是登記機關將事實上的權利人以及利害關系人對土地登記簿記載的權利所提出的異議記入登記簿的行為。異議登記的目的是限制土地登記簿上的權利人的權利,避免存在爭議的土地權利為第三人善意取得,以保障提出異議登記的利害關系人的權利。預告登記是指為保全一項請求權而進行的登記,該請求權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在將來發生不動產物權變動。它將債權請求權予以登記,使其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使妨害其不動產物權登記請求權行為的處分無效,以保障將來該登記的實現。

《辦法》還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依法規范人民法院執行和國土資源房地產管理部門協助執行若干問題的通知》(法發[2004]5號)的有關內容,規定了查封登記制度。查封登記,是指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人民法院提供的查封裁定書和協助執行通知書,報經人民政府批准後將查封或者預查封的情況在土地登記簿上加以記載的登記。

(二)關於土地登記的效力

《辦法》規定,土地登記是指將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和土地抵押權、地役權以及依照法律法規規定需要登記的其他土地權利記載於土地登記簿公示的行為。這一規定對土地登記的內涵進行了明確,即土地登記是一種土地物權公示行為,這意味著土地登記主要是物權公示的手段,淡化了土地登記的行政管理色彩,使土地登記保護土地產權、維護交易安全、產生公示公信效力的民事功能得到強化。

《辦法》專章規定了土地權利保護,明確規定依法登記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土地抵押權、地役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同時,為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利,為社會提供准確的土地登記信息,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土地登記結果的信息系統和資料庫建設,實現國家和地方土地登記結果的信息共享和異地查詢。

對於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土地權利的,根據《物權法》的規定,不登記也產生效力。為了保持登記結果資料的連續性,對當事人在沒有登記之前就先行轉讓該土地使用權或者設定土地抵押權的,《辦法》作出了進一步規定,即當事人應當先將土地權利申請登記到其名下之後,再申請辦理土地權利變更登記或者抵押權登記。

(三)關於登記的土地權利范圍

《辦法》涉及的土地權利既有《物權法》規定的集體土地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抵押權、地役權,也有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農用地使用權等。為保持土地權利名稱的連續性,同時也體現與《物權法》和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土地權利的銜接,《辦法》使用的土地權利名稱為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和土地抵押權、地役權等。國有土地使用權,包括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國有農用地使用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包括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農用地使用權(不含土地承包經營權)。

為保持土地證書的連續性,避免土地證書過多不易管理的問題,《土地登記辦法》根據土地權利的主要種類,規定土地證書分為國有土地使用證、集體土地所有證、集體土地使用證以及土地他項權利證明書四種。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國有農用地使用權在國有土地使用證上載明;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農用地使用權在集體土地使用證上載明。

(四)關於宗地的范圍

《規則》第五條第一款規定土地登記以宗地為基本單元,但對於宗地的概念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城鎮地籍調查規程》以及有關地籍調查的書籍一般將宗地定義為土地權屬界址線所封閉包圍的地塊,根據這一定義,宗地只是一個平面的概念。

《物權法》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第一百三十八條中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應包括「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的空間」。根據這一規定,可以設立立體的空間的土地權利。因此《辦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宗地是指土地權屬界線封閉的地塊或者空間,是一個三維立體的空間概念。《辦法》通過擴展宗地的概念外延,將地上、地下土地使用權納入了其調整范圍。因此,以後進行土地登記,不僅要登記土地的四至界限,而且要登記土地的上下空間范圍。

(五)關於土地登記的程序

按照《規則》的規定,土地登記的程序是:申請→地籍調查→權屬審核→注冊登記→頒發或更換證書。其中地籍調查是土地登記機關的一項重要職責,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完成。《辦法》規定,除登記機關依職權進行的登記外,土地登記應當依照申請進行;當事人在申請土地登記時,須提交土地權屬來源證明、地籍調查表、宗地圖及宗地界址坐標等必要材料;並且明確「申請人提交的地籍調查表、宗地圖及宗地界址坐標,可以委託有資質的專業技術單位進行地籍調查獲得」。這樣,土地登記(土地總登記除外)的程序簡化為申請→權屬審核→注冊登記→頒發或更換證書。土地登記必需的相關資料由當事人提供。

三、登記工作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證書查驗問題

土地登記是土地權利的公示行為,在民事方面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產生公示公信效力。土地登記主要是物權公示的手段,登記機關進行登記是一種行政確認,不是行政許可。《辦法》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刪除了《規則》中關於證書查驗、申報地價、不登記按非法佔地、違法佔地處理等的規定,使土地登記民事功能得到強化。

(二)關於土地債權的登記問題

土地登記是一種物權公示行為,《辦法》只是規定了物權登記的幾種情形,而對土地使用權出租等土地債權的登記未作出規定。筆者認為,土地使用權是群眾的重要財產權利,為規范土地市場的良性發展,保護承租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出租人或承租人申請登記,土地登記機關應當予以辦理。

(三)關於自我舉證問題

土地登記自我舉證是土地登記申請時由土地權利人自我提交登記資料和宗地調查成果資料的一項制度,是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土地登記效率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的重要措施。為便於當事人自行提供地籍調查表、宗地圖及宗地界址坐標等材料,2003年3月4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在浙江、廣東兩省開展土地登記自我舉證試點工作的復函》(國土資廳函[2003]52號),在浙江、廣東開展土地登記自我舉證制度試點。《物權法》第十一條規定,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和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明確要求不動產登記實行自我舉證制度。根據《物權法》的規定,以及我國土地登記自我舉證、地籍調查前置的試點經驗,《辦法》對土地登記的程序進行了新的規定。明確「申請人提交的地籍調查表、宗地圖及宗地界址坐標,可以委託有資質的專業技術單位進行地籍調查獲得」。這意味著,過去由行政機關包辦的地籍調查等事務工作,不再是行政機關的分內之事,土地登記必需的相關資料要由申請者自我提供,即自我舉證。

③ 《物權法》中共同管理權力的內容和表決規則有哪些

《物權法》抄第七十六條下列事項由業主共同決定:
(一)制定和修改業主大會議事規則;
(二)制定和修改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管理規約;
(三)選舉業主委員會或者更換業主委員會成員;
(四)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員;
(五)籌集和使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
(六)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七)有關共有和共同管理權利的其他重大事項。
決定前款第五項和第六項規定的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決定前款其他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過半數的業主且占總人數過半數的業主同意。

④ 論:「物權法」對物業管理的影響!

物權法 物業法的提出對建築業的影響:
一、物權法規定了建築物的區分所有權以及建築區劃內道路以及相關場地、場地、場所的權利歸屬以及確定原則

1、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物權法第七十條規定,「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由此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確定了建築物的權屬以及區分所有權的基本內涵。

2、建築物以外相關場所、設施的共有權以及規劃車位、車庫權屬確定規則

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

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於個人的除外。

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

這樣,原則上確定了建築區劃內除個人專有以及國家所有的權利以外原則上歸業主共有。

但是,物權法對規劃的車庫、車位沒有直接規定所有權,只是規定了歸屬原則和規則:「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 」「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物權法明確規定:「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 」

上述制度的規定,一定會帶來物業管理制度的一些變革。根據物權法七十條的規定,區分所有權的邊界是獨棟的建築物。物權法使用了「建築區劃」這樣一個新概念,盡管沒有對這個概念進行詳細解釋,但是這種表述完全不同於《物業管理條例》所使用的「物業管理區域」概念,更沒有使用「規劃區區分所有」等概念。如此理解,將來的業主大會制度有可能是按照獨棟的建築物來設立;如果按照物權法文意理解,建築物按照區分所有制度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對於建築區劃內建築物以外的共有場地、場所、設施按照共有的制度形式權利和履行義務。當然,如何具體實施,還需要具體的法律解釋來規范。
二、確定業主共同決定權方便了業主行使共同管理權

《物權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涉及建築物以及附屬設施的管理與使用的重大事項由由業主共同決定。籌集和使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以及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決定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其它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過半數的業主且占總人數過半數的業主同意。

共同決定是一種共同行為,該行為區別於單方行為(如遺囑)和協議行為(如合同)。共同決定指兩個以上行為主體平行做出意思表示,而做出一致的意思表示達到一定比例時產生法律效力的行為。共同決定可以通過協商、征詢意見、會議表決等形式形成。業主如何行使共同決定權《物權法》沒有做出限制性規定,《物權法》只是用選擇性規范規定了「業主可以設立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同時規定了「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對設立業主大會和選舉業主委員會給予指導和協助」的義務。

物權法共同決定權的設立,方便了業主對共同管理權的行使,將有利於保護業主權利,與此同時,物業管理企業的經營穩定性遭到了巨大的挑戰。

三、物權法賦予業主的物業管理方式的選擇權

《物權法》第八十一條明確規定「 業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也可以委託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 這樣,物權法就賦予了業主物業管理方式的選擇權,確定了業主在物業管理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即業主可以選擇自己管理、選擇物業管理企業管理或者選擇其他方式的管理。相應地,

因為物業管理方式選擇權的確定,以往司法實踐中的「事實服務」「無因管理」等法律關系的認定將不再有合理性,在物業管理企業與業主的糾紛中解決中,物業管理企業會處於不利的地位。
四、物權法規定了業主對物業管理人的選擇權

物權法第八十二條規定:「 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根據業主的委託管理建築區劃內的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並接受業主的監督。」「 對建設單位聘請的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業主有權依法更換。」 這樣,物權法明確規定了業主對物業管理人的選擇權以及相關的更換權即解聘權。根據《物權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業主選擇物業管理方式以及選聘物業管理企業和解聘物業管理企業不再受他人干預。

隨著物權法實施,業主更換物業管理企業可能會形成一個高潮,物業管理企業應當早有準備,更重要的是改善服務,贏得業主的信任。

五、業主違反法律以及管理規約的救濟權歸業主、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

物權法第八十三條規定:「 業主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 「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對任意棄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雜訊、違反規定飼養動物、違章搭建、侵佔通道、拒付物業費等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依照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排除妨害、賠償損失。業主對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該條規定,確認了如果業主違反法律、法規和管理規約,受侵害的業主有權通過訴訟期需求司法救濟,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可以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等。物權法的規定,排除了物業管理企業對於侵權業主的訴權。這樣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物業管理企業的責任,但與此同時物業管理企業的大量管理工作必須依靠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的支持,否則物業管理企業的工作難以進行。因此,物業管理企業應當積極支持小區成立業主大會並與業主委員會建立良好的關系,以使經營活動保持正常進行。

物權法的基本作用就是定分止爭,通過確定物的權屬,減少因權屬不清引起的紛爭。現在,物業管理糾紛紛繁復雜,但其根源就在於權屬不清,物權法的頒布,對物業管理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物權法確定了建築物以及建築區劃內相關場所、設施和物業管理用房的權屬,同時規定了業主的權利以及行使權利的方式,為物業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法律基礎。

物權法確定了業主在物業管理活動中的主導地位,這樣可能會帶來物業管理制度的重構。物業管理的權利邊界進一步清晰,物業管理的利益格局將發生改變,物業管理企業對此應當給與足夠的重視。物業管理企業應當調整企業戰略和服務思路,通過改善管理和提高服務質量贏得業主的信任。

⑤ 新《物業管理條例》與《物權法》之間的關系

2007年我國出台了《物權法》,與《物業管理條例》關系密切的是第六章業主的建築物內區分所有權的核心思想容是:
業主是管理物業管理區域的主體但是業主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國務院2003年出台的《物業管理條例》隨即根據《物權法》76條也進行了修改,強化了業主自治的物業管理模式。
物業管理企業變成物業服務企業,強調物業公司以服務業主的職能,在業主大會的授權下實施物業管理。
《物權法》是國家法律,《物業管理條例》是政府規章,《物權法》的法律效力比《物業管理條例》強,從此我國有了物業管理的專門法律。

⑥ 物權法與國土資源管理之一:物權法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產生重大影響

關於物權,在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擔保法》中均作了規定,為了適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定分止爭,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2007年3月16日,十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物權法》,並於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一、《物權法》產生的背景和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影響

《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物權法》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包括明確國家、集體、個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物權法》的起草是新中國歷史上進行的第四次民法典起草過程中的重要步驟。

第一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54~1956年,當時立法機關曾經試圖進行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參考1922年的蘇俄民法典完成了一個民法典的建議草案。但由於整風運動和反右斗爭等大規模政治運動的展開,喪失了這部法律出台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最終沒有能夠得以完成。第二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62~1964年,當時毛澤東同志指出:「民法要、刑法要,無法無天不行。」所以當時有關國家機關根據毛澤東同志的要求進行了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學習西方甚至蘇聯經驗,只能獨立自主地進行,效果並不好。1964年以後,四清運動開始了,文化大革命緊接著也開始了,所以這次民法典的起草同樣由於政治環境而沒能完成。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79~1982年,在彭真同志的主持下進行的。 當時是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大家擔心出台的法典會不會成為一個束縛改革開放的法典,擔心出現今天出台、明天又棄之不用的情況。 於是彭真同志將一步到位的想法轉變為成熟一個制定一個。所以以此為契機,在1981年出台了《企業合同法》,1986年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制定《物權法》高度重視。2002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法草案的物權法編進行了初次審議。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把制定《物權法》列入重要議程,為了把這部法律制定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2005年7月將《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全文公布,共收到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1萬多件;並先後召開100多次座談會和幾次論證會,還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研,充分聽取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群眾、專家學者、中央有關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各方面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了六次審議,審議次數之多在我國立法史上是空前的。

國土資源是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 「物」,規定地權、礦權行使和管理的基本原則,是《物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物權法》與國土資源管理密切相關,《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有著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①《物權法》是保護資源的新武器。《物權法》中保護資源的規定與《憲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是完全一致的。《物權法》遵循權利法定的原則和「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並規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明確探礦權采礦權的用益物權性質,規定 「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規定」,這些都為繼續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嚴把土地 「閘門」,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切實保護好土地、礦產資源提供了有力的武器。②《物權法》是保障發展的新動力。《物權法》本著發揮物的效用的宗旨,創新性地規定了土地的空間權,並且規定了公開競價方式配置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的原則,為更好地發揮資源性資產的作用,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將繼續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新機制的建立,正確處理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的關系,為發展開辟新的空間,使保障發展更加持續有力。③《物權法》是維護權益的新手段。《物權法》以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財產權為首要原則,在維護權益方面作出了多項規定。《物權法》規定: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④《物權法》是服務社會的新契機。《物權法》規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並要求在申請登記時由當事人自我舉證;明確要求取消年檢制度,土地登記收費要實行按件收取。《物權法》的出台,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進一步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規范國土資源管理工作。

二、《物權法》中關於國土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物權法》中關於土地權利和礦權的規定,既有對現行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的肯定和繼承,更有許多創新和突破。

(一)《物權法》肯定了國土資源管理已經取得的經驗

(1)進一步明確土地徵收法定補償范圍,肯定了《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文件中關於土地徵收的內容。土地徵收補償制度,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社會穩定,關系和諧社會建設。《物權法》依據《憲法》,按照黨和國家關於征地補償安置必須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原則,對征地補償制度予以完善。①明確了土地徵收必須以保護耕地為前提。《物權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②明確了土地徵收必須具備法定條件。《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土地徵收的法定條件:必須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須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必須依法給予徵收補償。只有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土地徵收才具有法律效力。③明確了土地徵收的法定補償范圍。根據《物權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支付的法定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和社會保障費用。這一規定對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2)進一步明確集體土地的產權代表。《物權法》規定,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3)進一步明確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立方式,肯定了國務院31號文件中關於建設用地使用權設立方式的內容。《物權法》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通過出讓或者劃撥的方式設立。採取劃撥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土地用途的規定。同時,《物權法》還明確,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塊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以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物權法》的這一規定,改變了《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對於促進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遏制工業用地低成本盲目擴張具有重要意義。

(二)《物權法》關於國土資源管理的創新規定

(1)確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不動產登記既是不動產物權設定的條件,又是不動產物權有序轉移的基礎。 在《物權法》頒布以前,我國關於不動產登記的規定,主要散見在《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行政管理法中,且這些規定主要是關於登記機關和登記證書的規定,有關登記規則、登記效力的規定則嚴重缺乏,致使不動產登記實踐中出現了許多問題,難以依法有效解決。《物權法》在建立和完善不動產登記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物權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同時確立了更正登記、異議登記和預告登記制度,明確了不動產登記的基本規則。這些重要的制度創新既體現了我國在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過程中,對國外先進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的移植,又對改變當前不動產登記多頭管理,登記依據和登記效力等存在的地域、等級差異以及由此引發的混亂局面有直接的作用,對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產歸屬關系,促進物的流通和充分利用,保障交易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明確了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空間范圍。《物權法》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面或者地下分別設立。《物權法》的這一規定彌補了法律空白,為規范土地的空間利用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和高效利用。

(3)明確了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續期和地上建築物的歸屬問題。《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還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對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4)明確了探礦權、采礦權的用益物權性質。《物權法》規定: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受法律保護。這是重大的法律制度創新,它表明《物權法》認可探礦權、采礦權的物權性質,對於保護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三、貫徹落實《物權法》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分層出讓

《物權法》創新地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面或者地下分別設立,從而拉開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分層出讓的序幕。這一規定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分層出讓成為當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面臨的一項新課題。為落實《物權法》的這一規定,國土資源部在新修改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國有建設用地劃撥決定書》中規定了出讓土地和劃撥土地的空間范圍,這就要求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今後的國有建設用地供應中,要嚴格執行《物權法》的規定,明確每宗地的空間范圍,並按照這一空間范圍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

(二)關於不動產統一登記

「不動產統一登記」是《物權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指明了不動產登記的發展方向。 當前,對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來說,應當首先做好土地登記工作,爭取早日實現土地登記的全覆蓋,同時要取消年檢制度,土地登記實行按件收費;其次,應當加快對不動產統一登記的研究工作。

(三)關於配套立法

《物權法》關於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創新性規定,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盡快對當前與《物權法》不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進行修改,推進配套立法工作,對當前法律缺失的內容作出規定,比如對自動續期、空間權等作出具體規定。截至2007年底,為貫徹落實《物權法》,國土資源部已出台兩部部門規章:一是2007年9月21日出台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39號),根據《物權法》對建設用地使用權權利名稱的規定、土地招標拍賣掛牌范圍的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分層,分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設立等內容的規定,對11號令進行了相應的修改;二是2007年11月28日出台的《土地登記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40號),根據《物權法》中有關不動產登記的規定,對《土地登記規則》進行了補充、修改和完善。

⑦ 深圳銀控供應鏈的雙物權管理具體是什麼

深圳銀控供應復鏈為了降制低銀行處理不良的成本,在風險管理上運用了雙物權管理的方式,即涉及到貨物質押監管業務時,在中小企業還款贖貨前,貨物所有權歸銀行所有,處置權歸屬於銀控供應鏈,這樣能夠有效解決貸款發生不良時貨物處置時的物權糾紛。

閱讀全文

與物權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