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著作權有關問題的討論

著作權有關問題的討論

發布時間:2022-09-11 08:47:04

Ⅰ 關於互聯網著作權侵權的認識

關於互聯網著作權侵權的認識,國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獲得信息的慾望得到極大滿足。一方面,它使得信息的多向流動更加廣泛、快捷;另一方面,由於信息的提供者和接收者身份的不特定性,從而使得互聯網上信息的流動可能更加無序。關於互聯網著作權侵權的認識人類對於互聯網的使用尚處於較粗淺的階段,作為人類的工具,互聯網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自己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技術的發展。信息流動的無序以及技術上的缺陷將制約人類對互聯網的應用,並將導致新的法律問題。新工具的出現都將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人們也都將不停地為之立法。好的立法應該在對工具的充分應用和有效控制之間取得平衡。人們對因互聯網產生的法律問題的認識,在本質士應該與傳統信息交流工具,如電視、報紙出現時情況一樣。國際互聯網作為工具,並不是人們所經常描述的那樣無邊而虛幻,而是在相應的硬體和軟體的支持下,實現信息流動的真實平台,並由真實存在的主體負責運營。在這些信息繁雜、迅速的流動中,網站是信息流的節點,實現信息的產生、流入和流出。沒有這些節點的存在,互聯網的工具性就不能實現。因此,在討論互聯網的法律問題時,應以網站的運營商為中心進行分析,尤其是按照信息源的分類進行分析。每個網站提供的信息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網站自身提供的,包括網站建立的其他站點的鏡像;二是由不特定的網路用戶提供的。對於在互聯網上侵犯著作權的有關法律問題的認定,也應遵循這樣的思路,結合著作權法的現行規定進行分析。關於侵權主體與責任的承擔應該說,這個問題並不是著作權侵權特有的問題。而是整個互聯網應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最終將取決於技術的進步。在當前階段,與傳統信息交流工具相比,各國對互聯網的控制相對較弱,這既有經濟上的原因,也有技術上的原因但都出現了控制逐步增強的趨勢。在互聯網上發生的侵權事件,主體主要涉及網路運營商和網路用戶。在侵權主體必然存在的情況下,問題就在於能否通過相應的證據手段予以確認。網路運營商的責任問題已在上文提及,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除網路運營商直接實施的侵權行為,在侵權人身份能明確指正證時,如果還要求運營商承擔連帶或部分責任,似乎就增大了運營商的風險。筆者認為,這時主要應看運營商對於在網上流動的相關信息是否負有法定的控制、審查義務。如果不負有這樣的義務,則運營商應當免責,正如電信業務運營商不對利用電話通話進行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一樣。事實還證明,網路用戶真實身份的確定,依靠用戶注冊是不可行的,因為無人能控制注冊信息的真實性,依照當前的技術手段,甚至確定侵權人所使用的計算機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用戶注冊與相應的真實的法律信息相聯系,特別是在實行存款實名制後的銀行卡號碼和密碼等信息,則問題就可以解決。但這可能遇到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受限制的問題。不過,在可能泛濫的侵權行為和網路運營商的商業利益之間,保護權利人的利益是重要的,雖然對互聯網發展的阻礙也可能影響國家或者公眾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由網路運營商承擔全部或部分侵權責任,是在運營商、權利人以及公共利益之間取得的平衡。網路運營商為身份不能確定的人提供了實施侵權行為的條件,並放任侵權行為的發生,則承擔相應責任也是合乎法理的。運營商的利益可在承擔責任的方式上予以考慮。

Ⅱ 軟體著作權保護的條件有哪些軟體著作權的權利內容有哪些

軟體著作權保護的條件有哪些?軟體著作權的權利內容有哪些?計算機軟體著作權是指軟體的開發者或者其他權利人依據有關著作權法律的規定,對於軟體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就權利的性質而言,它屬於一種民事權利,具備民事權利的共同特徵。軟體著作權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一起來討論軟體著作權保護的條件有哪些?和軟體著作權的權利內容有哪些?這兩個基本問題。軟體著作權保護的條件軟體著作權保護的條件有哪些?(1)著作權保護的軟體包括兩部分,即計算機程序和文檔。計算機程序是指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可以由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執行的代碼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動轉換成代碼化指令序列的符號化指令序列或者符號化語句序列。程序包括使用程序語言編寫的源程序和使用機器語言編寫的目標程序。同一計算機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標程序為同一作品。文檔是指用來描述程序的內容、組成、設計、功能規格、開發情況、測試結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資料和圖表等,如程序設計說明書、流程圖、用戶手冊等。(2)軟體必須由開發者獨立開發,並固定在某種有形物體上。(3)軟體必須由開發者獨立開發,並固定在某種有形物體上。(4)軟體著作權自軟體開發完成之日起產生,並且不論是否發表都享有著作權。(5)軟體著作權保護不延及開發軟體所用的思想、處理過程、操作方法或者數學概念。軟體著作權的權利內容有哪些?一、發表權,即決定軟體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二、署名權,即表明開發者身份,在軟體上署名的權利。在沒有相反證明的情況下,將在軟體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推定為開發者。三、修改權,即對軟體進行增補、刪節,或者改變指令、語句順序的權利。修改軟體實際上是開發的延續四、復制權,即將軟體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利用某種介質將軟體復制,仍然是目前使用軟體較為普遍的形式。五、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軟體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六、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軟體的權利,但是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七、信息網路傳播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軟體,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軟體的權利;八、翻譯權即將原軟體從一種自然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自然語言文字的權利;九、其它權利應當由軟體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軟體著作權保護的條件有哪些?軟體著作權的權利內容有哪些?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Ⅲ 知識產權,著作權問題

本案中侵權事實和行為應該分開討論。
A 的演唱行為侵犯的B的演繹權,下屬的表演權。A 來承擔責任。
主辦方客觀上幫助A實施了侵權行為,主觀明知,屬於故意或重大過失,屬於幫助侵權,或稱 間接侵權,也應承擔責任。

主辦方沒有徵得B的同意錄制A的演唱視頻並且製作成光碟,該行為侵犯了A的復制權。但是該行為並沒有侵犯B的權利(因為該行為沒有直接侵犯B在版權項下直接的權利,我國也沒有直接規定作者可以從作品的後續使用中獲得報酬,但當事人可以約定)。

由於沒有交代製作的CD是否進行大量復制和販賣,這里不再討論發行權的問題。

主辦方在網路上傳播的行為構成侵犯 A的信息網路傳播權。理由:直接侵權。

A和主辦方之間的約定在兩人內部有效,對外不產生免責效力。

Ⅳ 有關著作權方面的論文

作者的著作權的構造
著作權方面,分支性權利開始分段化、呈現出擴散的傾向。
1、復制權與信息網路傳播權
網路中的信息內容的傳播和利用方面,最主要的是復制權與信息網路傳播權(送信可能化權)。其中,信息網路傳播權可以單列一項。如果我們把討論的焦點集中於網路上信息傳播的對象物上,信息網路傳播的要素中,也包含有對象物的要素。
2、放映權與轉讓
著作權分支權中,轉讓權的有關規定(同法第26條之2第1款)不適用於書籍等有形物的傳播。電影不屬於轉讓權的對象,就是因為對於電影規定有放映權。在這方面,判例上將家用電視游戲機的軟體視為電影,認為放映權不適用權利窮竭規則,並進而得出以下判斷,即,放映權中的轉讓權是為了達成放映目的的權利,從而窮竭[3]。在此,是讓放映的要素中包含轉讓的要素,從而使放映於被轉讓的對象物的信息傳播中包含了復制的要素。
3、編曲權
關於編曲權,在一個著作權管理部門侵害他人著作權的案件中,曾經探討過日本音樂著作權協會的責任問題[4]。在此,編曲這一要素中,對於編曲行為對象物的曲子的復制也成了前提性的要素。
4、進口權
日本著作權法在著作權分支權的有關規定之外,還新規定了進口權(同法第113條第5款),其對象為復制物。
5、公共出租權
公共出租權是指從出租權的公共利用的角度所賦予的權利,它基於公共圖書館的利用這一著作權的限制而被承認。與出租的要素相同,公共出租的要素中也包含了復制的要素。
6、復制權與出版權
日本著作權法在著作權分支權的有關規定之外,還規定了出版權(同法第79條至第88條)。出版這一要素也是復制的一個形態,
在此,復制這一要素,給我們提供了關於信息內容的傳播利用的著作權分支權單純化的一個視點,
(二)、著作鄰接權人的著作權的構造
著作權的分支權,在著作鄰接權領域中是被選擇性地適用的(請參考表1) 。這種選擇性的適用,導致著作權的分支權的關系復雜起來。

Ⅳ 版權保護預防侵權措施和有關建議

版權保護預防侵權措施和有關建議,近年來,中國對著作權法體系進行了全面修訂,完善了著作權的法律內容,從立法層面上解決了著作權的保護問題,為原創者的經濟利益保駕護航。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版權保護預防侵權措施和有關建議。版權保護預防侵權措施和有關建議01、完善著作權法,加強互聯網的版權保護目前中國加大了打擊網路環境下侵權盜版活動的力度。國家版權局協調有關部門,連續3年開展了打擊網路侵權盜版專項行動。02、打擊盜版任重道遠,國際合作日趨緊密雖然我國在版權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不可否認,電腦軟體的盜版率依然很高。在市場上,很大比例的商業軟體仍被非法拷貝。針對在某些領域出現的盜版較為嚴重的現象,國家版權局正在努力加大對侵權盜版活動的處罰力度。綜上所述,在版權保護預防侵權措施和有關建議這方面,我們應該:首先,應借鑒WCT的相關規定,根據網際網路版權保護的新特點,賦予版權人新的權利,主要包括:(1)作品傳輸權(2)禁止反措施的權利(3)權利標示權其次,應完善中國的網路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成立國際、國內相應的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集體管理機構。最後,應進一步強調進行有效的證據固定和收集。原告在起訴之前就對侵權事實進行固定、收集,並請公證人員進行現場公證的做法值得權利人在維權時借鑒。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Ⅵ 如何確定著作權的歸屬

如何確定著作權的歸屬?當知識產權可以得到申請確認後,歸屬問題成為大家都競相討論的問題,本文針對該問題著作權律師作出詳細解答。如何確定著作權的歸屬(1)由公民個人創作完成的作品,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該公民對作品享有著作權。(2)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該法人或其他組織對作品享有著作權。(3)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4)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5)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6)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製片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7)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8)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體等職務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9)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10)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除署名權以外的著作權。

Ⅶ 軟體著作法相關問題,合法權益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是指計算機軟體開發者對其開發的計算機軟體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權利。這些權利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精神權利,包括發表權、 署名權及修改權;二是經濟權利,包括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翻譯權及獲得報酬權。 相對的,對於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權利限制則主要體現在《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的軟體的合法復製品所有人享有的權利上。存在三種情況,一是根據使用的需要把該計算機軟體裝入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內;二是為了防止復製品損壞而製作 備份復製品。這些備份復製品不得通過任何方式提供給他人使用,並在所有人喪失該合法復製品的所有權時,負責將備份復製品銷毀;三是為了把該軟體用於實際的計算機應用環境或者改進其功能、性能而進行必要的修改;但是,除合同另有約定外,未經該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修改後的軟體。同時,《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為了學習和研究軟體內含的設計思想和原理,通過安裝、 顯示、傳輸或者存儲軟體等方式使用軟體的,可以不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
二、計算機軟體著作權歸屬問題
討論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歸屬前提首先應了解什麼是軟體著作權人,軟體著作權人是指依法享有軟體著作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軟體著作權自軟體開發完成之日起產生。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軟體著作權屬於軟體開發者,即實際組織開發、直接進行開發,並對開發完成的軟體承擔責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或者依靠自己具有的條件獨立完成軟體開發,並對軟體承擔責任的自然人。如無相反證據,在軟體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開發者。那麼問題來了,計算機軟體開發者和著作權人二者在概念上有什麼區別呢?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歸屬問題涉及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呢?
1、計算機軟體開發者和著作權人的區別
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九條規定:「軟體著作權屬於軟體開發者,本條例另有規定的除外。如無相反證明,在軟體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為開發者。」
計算機軟體開發者是指實際組織開發、直接進行開發,並對開發完成的計算機軟體承擔責任的法人或者其它組織;或者依靠自己具有的條件獨立完成計算機軟體的開發,並對計算機軟體承擔責任的自然人。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人則是指對計算機軟體享有著作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組織。
換句話說,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人和計算機軟體開發者在一般情況下是統一的,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又是相互分離的。在確認軟體著作權歸屬問題時,不能簡單地把計算機軟體開發者等同於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人。
2、職務開發的計算機軟體的歸屬原則問題,特別是法律未作明確規定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組織所有的灰色區域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歸屬原則。
3、契約在先的原則問題,也就是依法約定高於法定的一般原則。對於合作開發、委託開發和計劃開發的計算機軟體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即合同中對計算機軟體著作權歸屬問題有約定的,以約定為准;沒有約定的,按法定的一般原則確立。
三、長昊律師事務所軟體著作權維權團隊小結
眾所周知,目前計算機軟體的權利主要是通過著作權法來進行保護,運用著作權來對軟體進行保護有一定的好處,比如在保護的期限上較其他權利要長,根據我國法律相關規定,專利權保護的最長期間是20年,而作品著作權保護的最長期間為身前以及死後50年。傳統的著作權保護的是文學藝術作品,但是計算機從實質上來講屬於工業作品而非傳統的文藝作品,在屬性上與文學藝術作品仍有所區別,在權利歸屬問題上將其列入著作權保護的范圍,是有利而無害的。但在著作權的歸屬上,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與其他傳統作品的歸屬存在一定的差異之處,主要體現在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歸屬上。

Ⅷ 網路著作權糾紛法律適用問題探討如何認定網路著作權侵權

這種行為的特點在於,網路用戶只能定時收看影視作品,而不能在其選定的時間進行觀看,也不能通過其他方式影響播放進程。由於我國著作權法上廣播權的內涵和外延嚴守了《伯爾尼公約》的傳統,而信息網路傳播權的定義又照搬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中向公眾傳播權中的半段內容(只控制「交互性」傳播行為),造成了「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作品」的行為落入了一個現有權利規定的空白地帶,如何進行侵權判定和法律適用,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與會代表對此意見不一,提出了如下觀點: (一)類推適用廣播權之規定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劉軍華認為,對這類新類型案件進行侵權判定的首要問題在於確定「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作品」的權利屬性。考慮到這一行為的性質與廣播並無不同,依照同等事物相同對待的基本法理,兼顧網路傳播的現狀以及未來立法發展的合理性,宜將該種權利視為廣播權。作為權利而言,只能由著作權人享有,而對於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則不應賦予,以和現在著作權法關於鄰接權的規定相一致。在現階段侵權判定的法律適用上,可以採用類推適用式的漏洞補充方法,對未經權利人許可,「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他人作品」的行為,類推適用廣播權的規定。如果原告享有包括廣播權在內的權利,則可判定為侵權;如果原告僅享有信息網路傳播權,則不應認定為侵權。但是,如果當事人在權利轉讓或者許可時,自行定義了信息網路傳播權所包括的內容,則應當依其約定來確定權利范圍,如果權利內容包括了「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作品」這樣性質的權利的話,則仍然可以判定為侵權。此外,如果原告為表演者或者錄音錄像製作者的話,則同樣也不能認定為侵權。在未來立法的調整上,可以在傳播權立法中引入向公眾傳播權的概念,而在向公眾傳播權項下,再區分廣播權和信息網路傳播權,以廣播權控制單向的、點對多的傳播方式,以信息網路傳播權控制雙向的、點對點的傳播方式。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陳乃蔚指出,從特徵上看,「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作品」同信息網路傳播權和廣播權既有相似性又有本質的區別,將其歸入到兩者中的任何一類都比較困難。技術的進步要求立法層面上創造出新的權利或者對原有權利做擴大化的解釋。計算機網路只是一種工具,是傳播的載體,對網路引起的問題的定性不能拘泥於立法之規定,可以對廣播權做擴大解釋,將網路定時傳播的行為納入其中。 上海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游閩鍵認為,由於「通過計算機網路定時播放作品」是用戶無法選擇的,不符合「互動式方式」這一特徵,不構成信息網路傳播權。同時,權利經流轉之後才產生價值,權利人不可能一次性轉讓全部的權利,所以適用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十七)項的兜底條款可能會造成流轉上的限制。建議對立法中的廣播權之規定進行修改。 (二)著作權中其他權利論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王遷認為,雖然立法和司法遵循技術中立原則是屬於應然主義,但是對於權利屬性的認定應該嚴格依據現行法律規定,如果現行法律的規定很明確的話,就沒有必要對法律做進一步的推理。目前我國立法中的廣播權之定義主要來自《伯爾尼公約》,該公約中賦予作者廣播權所控制的行為包括三種方式,互聯網定時播放是直接通過有線的方式進行,也不屬於先接收再播放,不能歸入廣播權范疇。另外,信息網路傳播權本質上是一種互動式方法傳播作品,典型的特徵就是點對點,而網路定時播放的本質則是點對多,也不能歸入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范疇。因此,在我國現有的著作權專有權利中,只有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十七)項——「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這一兜底條款比較合適。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陳惠珍認為,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的前(十六)項均涉及到具體的權利類別,第(十七)項是兜底條款,歸入第(十七)項比較合理。如果主張人是原始權利人,將這種行為籠統定侵犯著作權不存在問題,但是在其他情形如著作權的許可使用的情形下則不適用。 (三)傳統著作權論 上海市版權局版權處副處長施世東指出,根據國家版權局的規范性文件,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採用一種低標準保護比較恰當,採取較為嚴格的標准進行保護將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不利的影響。首先,基於立法的精神,對於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解釋不應當擴大化,網路上定時傳播不適用信息網路傳播權。其次,目前發展中國家正通過外交努力抵制發達國家將廣播權新標准施加到發展中國家,歸於傳播權也不太適當。因此,應適用傳統的著作權理論並適當地做擴大解釋,播放影視作品和放映權類似,用復制權、放映權、機械表演權等來歸置是可行的。 (四)抽象著作權論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高富平認為,技術中立要求從行為本身包括行為的方式和後果來判斷是否構成侵權,而不應拘泥於是否歸入到某一類別。因此,在現行法律規定不能窮盡所有權利的情況下,建議採用抽象的做法即直接判定該行為侵犯了版權或者著作權。 二、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行為的認定和民事責任 網路著作權案件已經越來越多地涉及到一些提供網路存儲空間、搜索、鏈接或者P2P軟體的服務商是否構成幫助侵權的認定,而在這類案件中被告往往援引「安全港條款」,要求適用通知與移除規則。問題的焦點在於,對於網路服務提供商在為網路傳播行為提供支持時,其義務到底應該如何界定。與會代表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進行了討論。 (一)服務商的義務辨析 對於網路服務商應當承擔什麼義務,與會代表達成共識。網路服務商的行為具有主觀過錯,就有可能承擔民事責任。網路服務商不僅在明知的情形下負有賠償責任,也要在應知其服務對象實施侵權行為時即過失情形下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胡震遠指出,基於主體地位的平等性,服務商對其服務對象在網上傳播的內容負有審查義務的觀點是缺乏法理依據的。民法上的注意義務本身是為了應對不作為侵權責任擴大的需要而產生的,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應自覺地引入民法上的一般注意義務,以彌補網路著作權規范的缺失。 高富平也贊成將網路侵權置於民法的框架下來進行討論。網路只是一個工具,網路侵權只是渠道不同而已,網路侵權不應被看成是一個獨立問題。在民法框架內探討網路侵權的過錯注意義務的分析方法,也是打破一提網路侵權就考慮網路特殊環境的觀念。 (二)服務商注意義務的判斷標准 胡震遠指出,要確定過失侵權責任,必須明確採用何種過失標准。在確定實施幫助行為的服務商的注意程度時,可以參考一些發達國家的立法如美國立法中的「紅旗標准」,而對於是否引入這種標准,則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需要考慮服務商的信息管理能力;二是需要考慮服務商採用的技術手段有沒有法律判斷能力。服務商只要盡到一個普通人的一般注意程度即可免除侵權賠償責任,服務商的注意標准應不低於重大過失的注意程度。 王遷也贊成上述觀點,同時,對於如何認定「紅旗標准」的存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網站如網路頁面中沒有任何綁定,僅僅是空白搜索,用戶若搜出侵權內容,是不能判定網路服務商侵權的。在這種情況下,用戶自己填的、可能搜出來的是公眾領域的,網路服務商不可能了解用戶搜索的內容,因此不能認定為「應知」。但是,如果網路服務商對侵權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且知道信息部分內容極有可能侵犯他人著作權,則沒有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 劉軍華針對網路服務商的注意義務指出,對於網路服務商過錯的判斷,出現的爭議主要在於「過失」的認定問題。在法理上,過失的判斷標准概括來說就是「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在個案的審理中可能又需要更多考慮是否「可預見和可避免」的問題。現在被認定侵權的網路服務商並非不能避免、不能預見侵權行為的發生。對於注意義務的標准,還是要區分一般普通人的注意義務同專業網路服務商(比如影視網站)等經營者的注意義務,專業經營者預見可能性更大。 施世東指出,這些年來政府為促進網路視頻企業規范化運營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時,司法訴訟的壓力也使得這些企業不斷改進經營方式。網路上信息的海量決定了立法應當對服務商的注意義務減低。如果著作權法對權利人利益提供過度保護,則可能造成著作權人權利的濫用。同時,對於網路著作權的侵權賠償數額的認定也不能過高,否則將可能給惡意的權利人提供一種賺錢的機會。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在著作權人和網路服務商的利益之間達到平衡。 (三)服務商注意義務的判定方法 胡震遠認為,服務商是否構成重大過失這一主觀要件,應該綜合判斷服務商的各種行為來進行客觀化的認定。法官可以著重審查以下這些因素:一是服務商促成侵權的可能程度;二是服務商的先行行為;三是侵權信息的明顯程度;四是服務商對侵權警告的反應。 游閩鍵認為,可以綜合考慮以下四個因素:一是上傳主體;二是作品的名稱;三是作品的類型;四是作品的內容。但由於網路的虛擬性,對上傳主體、作品的名稱的真實性的甄別往往比較困難。此外,對美國的「紅旗標准」的適用也要十分謹慎,防止對網路行業造成致命的打擊。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曹潔對「明知」之判斷,提出了以下幾個標准:一是網路服務商是否對侵權作品進行宣傳、推薦、介紹,如果存在這種情形,就可以推定是「明知」,存在較高的注意義務;二是服務商對上傳內容進行編輯,便於用戶搜索使用的,比如設置不同主題的欄目;第三是僱用專業人員對上傳內容進行過人工分類。此外,作品上傳時間、數量多少或者是否反復出現等,都可以作為認定的標准。

Ⅸ 著作權法修改的爭議問題有哪些

著作權法爭議的問題雖然比較多,但總結來說主要爭議的問題就三個:法定許可、網路傳播、集體管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三個主要爭議問題。
主要爭議問題之一:法定許可
所謂法定許可,是指使用者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即使用其作品,但是必須支付報酬。我國現行《著作權法》規定了教科書編寫出版、報刊轉載、錄音製作、電台電視台播放等五類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法定許可的本意是要促進作品傳播,但在實踐過程中,著作權人獲取報酬的權利卻不能得到保證。正如國家版權局在關於修改草案的簡要說明中所指出的那樣:「從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二十年的實踐來看,基本沒有使用者履行付酬義務,也很少發生使用者因為未履行付酬義務而承擔法律責任,權利人的權利未得到切實保障,法律規定形同虛設。」
但國家版權局認為,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的價值取向和制度功能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目前該制度不成功的原因在於付酬機制和法律救濟機制的缺失。因此,草案對法定許可制度著重從這兩方面進行了調整和完善,增加了使用者事先備案、及時付酬和指明來源等義務的規定,如使用者不及時履行上述義務,著作權行政管理機關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課以行政處罰。
對於修改草案第四十六條關於「錄音製品首次出版3個月後,其他錄音製作者可以在法定條件下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即使用其音樂作品製作錄音製品」的規定,音樂界人士聯名提出了強烈的反對,認為「3個月」時間太短,根本不足以收回成本,將會嚴重打擊音樂原創的積極性,會直接危及到唱片公司的生存,而且會認為其他音樂傳媒推廣企業(如電台)也會受牽連。
但從草案來看,第四十六條的適用有明確的前提條件,即使用者要在按照第四十八條規定進行備案、指明來源等信息以及支付使用費的前提下才能夠不經著作權人許可而使用其發表的作品。《著作權法》不是保護某一群體的利益,而是要兼顧著作權人、首次錄制者和其他錄制者以及社會公眾的利益,達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事實上,對音樂作品錄制的法定許可制度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其立法目的是防止大唱片公司對音樂錄製品的壟斷,這是因為,大唱片公司往往要求詞曲作者與之簽訂獨家許可協議,以成為唯一有權使用其音樂作品製作錄製品的公司,藉以壟斷音樂作品錄製品市場,抬高價格。但目前草案中「3個月」的時間規定是否合理仍值得討論,在確定這一期限時應充分考慮到錄音製品的生命周期,確定一個合理的期限以達到首次錄制者和其他錄制者利益的平衡。
另外,除報刊可以作出專有權聲明外,草案並沒有允許其他著作權人聲明保留權利以免架空法定許可制度,使其失去適用的機會。法定許可制度本質上是對權利人權利的限制,因此,只有充分保證權利人的獲得報酬權,才能避免該項制度成為對權利人權利的剝奪。
主要爭議問題之二:網路傳播
修改草案第六十九條有三個條款,其中第一款是提供純技術服務的網路服務商不承擔審查責任,即網路服務提供者為網路用戶提供存儲、搜索或者鏈接等單純網路技術服務時,不承擔與著作權或相關權有關的信息審查義務。事實上在《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已經有了類似的規定,該規定是在網路環境下平衡作品創作者和傳播者利益的一種選擇,是世界各國對提供網路技術服務方的通行規定,也就是通常所稱的「避風港原則」,即技術中立和過錯責任原則。網路服務商承擔的是過錯責任,這也符合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原則。而且,這一規定也符合現實情況,要求網路服務提供商對網路內容進行審查不具有操作性,目前的技術水平還難以實現。
第六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是通知與刪除義務,網路服務提供者在被著作權人告知的前提下有刪除等義務,如不執行,將與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第三款規定的是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明知和應知侵權的情況下承擔的責任,是指網路服務提供者要承擔注意義務,即通常所說的「紅旗原則」,網路服務商如果沒有盡到注意義務就要承擔責任。這一規定與直接侵權和間接侵權理論是對應的,網路用戶如果實施了直接侵權行為,網路服務提供商則需有主觀上的故意(包括明知和應知)才應承擔連帶責任。
反對者則認為,這一制度使得著作權人面對諸多網路企業的維權行動收效甚微。在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往往難以確定的情況下,這一規定將使著作權人的利益難以從根本上得到保護。如果著作權人的勞動都能在網路盜版中免費獲取,原創力無疑將被扼殺。但如前所述,《著作權法》是要在現實情況下努力達到各方利益的平衡,而不能僅僅考慮某一群體的利益。
主要爭議問題之三:集體管理
修改草案第六十條和第七十條是關於著作權集體管理向非會員延伸的規定。按照這兩條規定,即使權利人沒有加入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集體管理組織也可以代表權利人行使權利。使用者只要向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支付了報酬,就不必承擔賠償責任。如此規定使得權利人無法再通過訴訟向那些已經向集體管理組織支付了使用費的使用者進行索賠。而從目前情況來看,通過訴訟獲得法院判賠的數額通常會高於集體管理組織的收費標准,因此該項延伸性集體管理規定引起了諸多權利人的質疑。
根據修改草案的規定,對於具有廣泛代表性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可以許可其代表非會員開展延伸性著作權集體管理業務。這種「延伸管理」有其良好初衷,旨在解決「使用者願意合法使用作品卻找不到權利人」的問題,擴大了著作權代理保護的覆蓋面,但問題在於「被延伸」到的權利人是否願意被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所代表。非會員通過訴訟可能獲得的較高賠償額將會使會員受到影響從而退出集體管理,這將破壞集體管理制度,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將有賴於訴訟賠償額和集體管理組織的收費標準的統一。
也有觀點認為,在現有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效能尚未充分發揮、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向非會員強制延伸其管理未必恰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名稱上雖有「管理」二字,但其本質應是為著作權人服務,其公信力取決於服務質量。但目前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存在費用的收取和管理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在維護著作權人權益方面不積極不到位的問題使其公信力不高,難以獲得權利人的支持,延伸管理的條件未必成熟。此外,在集體管理組織中引入競爭機制也很有必要。
望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著作權有關問題的討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