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制度的價值和社會功能

物權制度的價值和社會功能

發布時間:2022-09-05 12:27:24

物權法對國有企業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呢

http://www.stdgx.com/article.php?tid=139

我國修改物權法草案 防止企業並購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編輯: stdgx 發表日期: 2006-10-27 21:48 復制鏈接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任芳、王婭妮)在27日開幕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正在進行第六次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在保護國有資產方面又添重要一筆:通過「合並分立」造成國有資產損失的,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今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對物權法草案進行第五次審議時,一些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現實生活中,通過企業並購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嚴重,應作出有針對性的規定。

草案據此將有關條款修改為:「違反國有資產管理規定,通過企業改制、合並分立、關聯交易等,低價轉讓、集體私分、擅自擔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國有資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隨著我國國有資產監管體系逐步建立和股權分置改革接近尾聲,為國有企業大規模進行並購重組創造了條件。

一家境外金融與商業顧問公司均富企業金融新近一份報告顯示,從去年7月到今年6月,有價值140億美元的中國內地公司為境外企業所並購,交易金額比上年同期增長52%。

國務院國資委有關負責人指出,在國有企業並購重組過程中,「蛇吞象」、政府「拉郎配」、「合並報表」式的虛假重組、非相關產業重組等是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典型方式。這些重組難以保證企業創造不斷增長的利潤,往往會發生大股東侵佔、非法轉移國有資產。

有關人士指出,物權法草案六次審議稿在保護國有資產的條款中添加的「合並分立」幾個字,將有利於今後更有針對性地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36325
平等保護原則:中國物權法的鮮明特色
王利明
【關鍵詞】
【點擊次數】1344
【閱讀次數】0
所謂物權法上的平等保護原則,是指物權的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其享有的所有權和其他物權在受到侵害以後,應當受到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平等保護是物權法的首要原則,也是制訂物權法的指導思想。平等保護原則充分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的特色,因為在西方國家,物權法以維護私有財產為其主要功能,所以沒有必要對所有權按照主體進行類型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平等保護的問題。但是,在我國,由於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因此在法律中尤其是物權法中確立平等保護原則對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平等保護原則完全符合我國憲法

物權是一定財產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物權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歸屬和利用關系的法律,必須確認和體現一國憲法所確認的基本經濟制度。一方面,物權法必須在憲法的框架內調整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物權制度有關一國的經濟,勢不能不採取一貫的政策,以為社會的准繩。」[1]也就是說,物權法必須採用憲法所確定的政策作為其基本規則設計和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物權法也必須反映一個國家的所有制關系形態。正如德國法學家鮑爾所指出的,「作為法律制度一部分的物權法,包含著人類對財務進行支配的根本規則。而該規則之構成,又取決於一個國家憲法制度所確立的基本決策。與此同時,國家的經濟制度,也是建立在該基本決策之上,並將其予以具體化。」[2]正因如此,物權法才具有濃厚的固有法和本土性的色彩。我國物權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歸屬和利用的法律,是憲法所確立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民法上的表現,也是憲法中保護各類財產權利法律規則的具體化。因此,物權法必須體現憲法的精神,符合憲法的要求。

物權法作為基本財產法,必須反映憲法的所有制關系。西方國家的物權法以保護私有財產權作為其基本的功能[3],而我國物權法雖然也具有保護私有財產權的功能,但它對財產權的保護不是單一的。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因而我國物權法必須確認平等保護原則,反映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和維護多種所有制的需要,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財產。物權法草案中確立的平等保護原則,正是憲法所確立的基本經濟制度在物權法上的具體體現,也是對憲法的基本精神的反映。

之所以說平等保護原則完全符合我國憲法,是因為該原則符合我國憲法所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按照《憲法》第6條的規定,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所有制形態上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因此,「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構成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正是對這種基本經濟制度的充分反映和具體體現。

首先,「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內容上包括了各種所有制形式之間的平等,並不意味著不同所有制之間存在高低差別。所謂「以公有制為主體」,主要是強調各種公有制對國計民生、經濟安全以及政府實現宏觀調控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也是為了保證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屬性。我個人理解,「主體」的本意更多的是強調公有制對經濟關系的影響力和對經濟生活的基礎性作用。比如說,對關繫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鋼鐵、交通、汽車、能源等大型產業實行共有制,有利於保證基本的經濟制度和屬性,保護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實現政府的調控能力。只有保證公有制的主體性的作用,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的方向。上述憲法條款雖然在措辭上存在著主體和非主體的差別,但只能理解為各種所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是有差異的,而不能理解為各種所有制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不是說公有制為主體就意味著公有制處於優越的法律地位,其它所有制處於次要的法律地位。正是因為在憲法上,多種所有制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因而決定了物權法草案需要規定對各類所有權的平等保護原則。

其次,平等保護完全符合憲法關於以公有制為主體的規定。一種觀點認為,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為憲法第12條(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和第13條(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核心條款和關鍵條款,兩者並不能是平等和同等的,否則不能表明我國物權法和西方國家物權法的區別。物權法堅持平等保護原則,與憲法的相關規定是不符合的。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對憲法的誤解。現行憲法第12條的規定,作為一條宣示性的條款是具有其合理性的,在1982年制訂該條的時候,針對文革期間一些人大搞「打、砸、搶」,破壞公共財產的現象,在憲法中宣示公共財產的神聖性是必要的。作出這種規定,從強化國家主權的角度,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一些國有自然資源與國家主權具有密切的聯系,有必要從強化國家主權的角度有必要宣示公共財產的神聖性。但這一條的規定顯然不是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不能因為存在「神聖」兩個字就認為憲法所確認的各種所有制是不平等的,更不能從「神聖」兩個字就引申出要對國有財產優先保護,而對私人財產另眼看待。當然,憲法第12條的規定並不是關於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憲法》第6條 關於「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 的規定才是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

第三,憲法關於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強調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而共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就是平等保護。一方面,按照《憲法》第6條的規定,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所有制形態上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憲法》雖然規定了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但同時維護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根據這樣一種所有制所採取的戰略取向,就是我們不是搞私有化,而是實行多元化,鼓勵和保護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這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既然要實行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就要對其它經濟成分給予同等保護。所以,強調物權法對不同所有制的平等保護,這也是對憲法同等保護各種所有製成分唯一符合邏輯的解釋。沒有平等保護就難以有共同發展,失去了共同發展,平等保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應有的目的。另一方面,只有通過物權法規定平等保護的原則,才能鞏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排除各種「左」的和「右」的干擾,堅定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憲法規定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也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規律的總結。實踐證明,只有努力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才能鞏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從長遠來看,物權法之所以要確認平等保護原則,就是要使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長期存在。通過平等保護,促進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才能真正發揮物權法在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方面的作用。

第四,平等保護與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差異並不矛盾。應當承認,在我國,不同的所有制在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准入、銀行貸款等方面有所區別,對不同的類型的企業,國家在稅收、信貸、市場准入和用人指標等方面確實存在一些政策上的差異,對一些國有企業在貸款上確實存在這傾斜。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必須確保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但這些區別與平等保護原則並不矛盾。物權法是私法,它確立的是財產的歸屬和利用,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關於市場准入等方面的特別規定,其屬於公法調整的范疇,而不屬於物權法的內容。事實上,各國在產業政策上針對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主體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這並不影響對私有財產的平等與統一的保護。另一方面,產業政策的差異主要影響的是財產的取得,而並不影響對已經取得某一財產權的民事主體之間的平等保護,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涉及的是民事主體取得財產權之後的平等保護問題。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它們取得財產之前的差異,在取得財產以後,法律對它們的財產當然要給予平等的保護。物權法並不涉及有關取得財產的優惠的調整,也不應該介入政策性優惠的領域。從物權法角度出發,具有不同來源和不同性質的財產,一旦確定其具有確定的歸屬之後,它們在交易關系中,就應該適用同一法律規則。

之所以說,平等保護原則完全符合我國憲法,是因為我國憲法不僅確立了多種所有制形式,而且規定了對所有權的平等保護。憲法本身對財產的保護,就貫徹了平等原則的要求。例如,現行憲法雖然規定了「社會主義公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但同時又規定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 [4]憲法強調對國有財產的保護,但是,憲法對各類財產規定的實際保護規則,並沒有差別。尤其應當看到對各類財產權的平等保護是國家的義務。例如,憲法修正案第21條規定:「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該條實際上明確了國家負有保護對非公有制經濟義務,國家機關在行使各自的職權過程中負有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不受侵害的義務。所以,按照我國憲法學者的一致看法,從憲法本身的內涵來看,實際上也體現了平等保護的精神[5]。而物權法的平等原則,只不過是憲法平等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表現。

之所有說,平等保護原則是符合憲法的,是因為對各類財產的平等保護符合憲法平等保護的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基本的法律原則,也是基本的憲政原則。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6條就宣稱,「法律對於所有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我國憲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般認為,憲法中的平等既是一種基本權利,又是一項憲法原則。因為「憲法意義上的平等概念,是一種以憲法規范的平等價值為基礎,在憲法效力中體現平等的內涵。」[6]所謂「法律面前的平等」或「法律上的平等」這一類的憲法規范,對於國家一方而言,即可表述為「平等原則」,而對於個人一方而言,即可表述為平等權。[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中也包括了財產權的平等。一方面,既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權利的平等,財產權作為公民基本權利的一種,依據平等原則,必然應該與公共財產一起受到平等的保護;另一方面,財產權作為主體的基本權利,對於保障其主體資格的實現也具有重要意義。財產不平等就談不上主體的平等,尤其是對企業而言,企業與其財產是不可分割的,企業財產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血脈。從一定意義上將,企業本身甚至是為一定目的而存在的才財產。在一些企業買賣中,企業本身也是當作財產來作為交易的對象的。如果財產不平等,這也就意味著主體是不平等地,勢必會動搖法治社會的根基。在我國,已經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而法治國家的特點就是要對各類主體進行平等保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不僅僅是所有制形式本身要求平等保護,而且各類財產權要求平等保護,法治社會的根基就是對所有社會主體都要平等對待。

二、平等保護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准確、全面地理解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須要看到,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除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這一面之外,還包括另一面,就是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完整表述。只有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完整、全面的理解與認識我國憲法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據此,作為調整財產歸屬和利用關系的物權法,應當把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作為其基本的任務和目標之一,為此,物權法草案就必需要確立平等保護原則,保障所有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的平等地位,確立起點的平等,使得每一主體能夠進行平等的交易和公平的競爭,最終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第一,堅持平等保護,才能為市場經濟提供基本的產權制度框架。平等保護原則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所決定的。所謂市場,是由無數的每天重復發生的紛繁復雜的交易所構成。交易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財產權和合同,因為交易要求以交易主體各自享有財產權為前提,並以財產權的轉移為交易追求的目的。因而產權的構建是市場的基本規則,但作為市場經濟規則的產權制度,必須建立在平等保護的基礎上。因為,一方面,市場經濟天然要求平等,因為交易本身就是以平等為前提,以平等為基礎。否認了平等保護,就等於否定了交易當事人的平等地位,否認了市場經濟的性質。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天然要求市場競爭主體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能實現競爭的平等。任何企業無論公私和大小,都必須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競爭,並適用同等的法律規則。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平等地位需要通過物權法的平等保護來實現。如果對不同所有制的財產給予不同的保護,就沒有所有制上的平等和法律上的平等。將財產所有權區分為三六九等,就意味著不同的企業本身也被區分為三六九等,因為財產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必然決定佔有財產的企業的法律地位的不平等。這必然導致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國有企業必然享有一定的法律特權,而這和我們要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完全不相符合的。

第二,平等保護是構建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主體是平等的,利益目標是多元的,資源的配置也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市場主體都從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發,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這樣就會使市場經濟的運行交織著各種矛盾、沖突。因此,必然要求通過法律手段從宏觀以及微觀上對各個主體之間的行為加以協調與規范,以維護市場經濟的法律秩序。而通過物權法確立平等保護物權的原則,有助於維護公正的市場秩序,為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確立基本的條件。市場經濟之所以需要物權法,首先就在於物權法確認的是平等保護原則,充分鼓勵市場主體廣泛深入地從事市場交易活動,展開公平競爭。即使國家作為民事主體,以國有資產為基礎,參與各類民事活動,如發行國債、發行國庫券、對外擔保等,國家也應該和其他民事主體處於平等地位,並遵守民法調整民事活動的一般規則。國家從整體上作為民事主體的時候,和其他民事主體都是平等的,同樣,國有企業、國家控股參股的公司參與民事活動時,與其他民事主體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不能對其支配的國有財產設置一些特殊的保護規則,否則就限制了此類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最終不利於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在我國現行民事立法尤其是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上,強調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一律平等,這就意味著只要是從事民事活動,無論民事主體的具體形態是什麼,都要平等的遵守相同的游戲規則。否則,其所從事的民事活動就不能稱為民事活動,這類主體也沒有資格被稱為民事主體。

第三,平等保護是市場主體平等發展的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保護的平等不僅僅為市場主體從事市場交易和公平交易創造了前提,而且也為各類所有制企業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條件。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一段時期內採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一大二公」的政策,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並不存在平等的關系,這就嚴重壓抑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財產保護的不平等就意味著不同的企業在法律地位上存在差異,甚至對一些企業實行明顯的歧視性待遇,這就會嚴重的損害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只有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我國改革開放實踐表明,正是因為我們堅持了各種所有制平等保護、共同發展的方針,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潛力,調動了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從而使中國經濟二十多年能夠保持高速發展,綜合國力得到迅速提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也正在於此。可以說,正是在政策法律上對不同所有制經濟實行平等保護,才使我國的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社會財富迅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只有通過平等保護,才能為市場主體的平等發展創造基本條件。

受到平等保護的權利是各類市場主體賴以生存和發展所應當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一方面,財產的平等意味著企業的平等。企業作為進行市場活動的主體,其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對一定財產的支配和控制,而市場的交易行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體現為企業對一定財產的處分,如果對於財產不能進行平等的保護,企業之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市場交易根本無法進行。如果將各類財產根據其財產歸屬主體的不同,區別對待,實際上就是將市場主體劃分成不同等級,這就根本無法實現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競爭,平等發展也就根本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平等保護意味著要遵守共同的財產規則。當前,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體制是否是市場經濟,關鍵看市場是否在資源的優化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是否遵循同樣的游戲規則,規范市場經濟的民商法體系是否建立和健全。維護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規則,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都旨在維護和保障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地位,而物權法則是通過對各類財產的平等對待和一體保護,來實現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這種平等對待要求各類市場主體在享有並行使財產權,以及在其權利遭受侵害的情況下都要遵循共同的規則,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如果作為市場經濟基本法的物權法摒棄了平等保護原則,對不同財產進行不平等的對待和保護,就很難證明我國真正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平等保護是市場經濟繁榮和經濟增長的動力與源泉。美國法學家龐德有一句名言,即「在商業時代里,財富多半是由許諾組成的」[8],既然合同構成財富的主要內容,它天然的就要求在市場主體之間存在著平等關系,而財產的歸屬是進行交易行為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在物權法上對各類財產的主體要進行平等保護。只有確認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市場經濟的主體具有足夠的動力與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促使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平等保護原則不僅要求強調對公有財產的保護,而且也要求將個人財產權的保護置於相當重要的位置。財富是由芸芸眾生創造的,充分釋放個人創造財富的潛力,是搞活經濟、迅速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基礎。古人說,「有恆產者有恆心」,如果缺乏對私有財產權平等、充分的保護,則人們對財產權利的實現和利益的享有都將是不確定的,從而也就不會形成所謂的「恆產」,也很難使人們產生投資的信心、置產的願望和創業的動力。通過物權法強化對這些財產的平等保護,才能鼓勵億萬人民群眾創造財富、愛護財富、合法致富。如果我們對各類財產採取區別對待的辦法,對私有財產「低看一眼」,甚至採取殺富濟貧的辦法,公民不敢置產創業,企業不敢做大做強,就會出現許多財富的大量浪費、資產大量外流現象,民窮國弱,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無從談起。

三、平等保護原則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國有財產

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作為確認財產歸屬和利用,尤其是對財產進行保護的規則,不僅可以適用於已經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而且也可以適用於那些沒有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即使對國有財產來說也不例外。有一種觀點認為,各類市場主體的財產並不一定都會進入市場交易領域,所以物權法對財產的平等保護,不一定與市場經濟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由於許多國有財產並不進入交易領域,因此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對國有財產關系的適用范圍是有限的。

應當承認,物權法草案確立的平等保護原則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有著密切聯系,它首先是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存在的,對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這並不是說,平等保護原則僅僅只是調整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關系,也適用於大量沒有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關系。一方面,平等保護原則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不僅僅是反映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它也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反映。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已經包含了對所有制在法律地位上平等對待的要求,因此,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就不僅僅是與交易關系相聯系,其適用的范圍是十分寬泛的。任何類型的財產關系不管是否進入交易領域,客觀上都要求在物權法上平等對待,在其財產權遭到侵害時受到物權法平等保護。物權法作為調整財產關系的基本法,並不僅僅只是規范交易關系,也不僅僅是調整與交易相關的財產權,而應當確認和保護各類財產權,如果平等保護原則不能適用於各類財產,那麼,這與物權法作為基本財產法的屬性也是不符合的。另一方面,任何類型的財產,在有關財產歸屬和利用的規則上,都不可能不受物權法的調整。財產如果不受物權法的調整,就意味著它不是一種財產,正如布拉曼特所言:「准確地說,財產導致了民法的產生,沒有財產就沒有法律和政府。」[9]而只要受物權法的調整,就必須適用物權法的規則。因為任何財產歸根結底都是民事權利的客體。在財產被侵害的情況下,只有採取民法的方法,才能獲得充分的救濟。

從實踐來看,確實有一些國有財產並不進入交易領域,例如許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佔有的國有財產,並不發生財產的移轉,對這些財產是否可以不適用市場經濟的平等保護原則?我們認為,平等保護原則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財產,同樣也適用所有類型的國有財產。因為任何類型的國有財產不管其是否進入交易領域,都要適用平等保護原則。這是因為:

第一,任何類型的國有財產都要在法律上表現為一種財產權利,對這種權利的必須通過物權法來確認。這就是說,國有財產本身仍然是一種民事權利,或者說是一種私法上的權利,盡管國有財產在財產的管理、監督,以及國有財產的行使等方面都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國家的所有權和行政權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開。但當國有財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利表現的時候,它只能以民事權利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國有財產屬於公法確認而非物權法確認的權利,它就不是真正意義上財產權利。而物權法在確認國有財產權的時候,必須要將國有財產權和其他財產權同等對待,承認其平等的地位。所以,國有財產無論是否盡管國有財產在取得和行使方式以及國家所有權的客體上,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也已經為我國民事法律、經濟法所確認。即使沒有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仍然是財產的一種類型。不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可能要受到多個部門法的限制,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就具有優越於其它財產的地位。即便是國有自然資源,它們雖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甚至關繫到國家主權,但它們仍然要適用民法的財產規則。我們也很難設想去設計一種讓其具有優越地位的法律規則。當然,我們可以在物權法上根據其自身特性設計一些例外規定,比如說,關於國家

② 6、 論述《物權法》的基本功能

又是我!哈哈哈..這個應該是對的!

(1)《物權法》出台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物權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最基本關系的規則化,同其他法律可能只規范某一特定群體而非全民的權利不一樣的是,《物權法》和每一個公民的利益都息息相關。物權立法全民參與,充分地吸納民意,充分地尊重每一個利益相關者,讓利益相關者進行充分博弈,有利於催生一個理性恆產時代的來臨。當然,對一部法律抱過高的期望也是不現實的,《物權法》之外還需要更多的配套法規。但是,通過全民參予《物權法》的立法,恆產時代的大門廣闊敞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2]的規定將有堅實的踐履支點。通過全民參與的物權立法,在充分博奕中確立恆產的同時,傳遞一種基於共同利益感覺的恆心,強化公民感覺,提升市場道德水準。
(2)《物權法》推進社會秩序的健康發展。以《物權法》確立恆產對當下我國社會秩序的健康推進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是公共權利缺乏對私人財產權的尊重,近年來房屋拆遷糾紛眾多,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剝奪公民合法財產權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這不僅危害了社會穩定,也傷害了公民對國家的熱情。另一方面是公民缺乏對財產權的安全感,雖然「保護公民合法私有財產」[2]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但基於我國憲法尚未司法化,私產缺乏法典的保護,無恆產也就導致了無恆心,這自然傷害到公民創富的熱情和守富的信心。同樣,物權的飄忽也傷害到了市場道德的建立,沒有恆定的物權牽連起社會共同的利益感覺,「私惡即公益」的公德鏈條就會斷裂,騙貸、欺詐、制假等敗壞道德的行為就會充斥與市場。
(3)《物權法》提高財產的使用和利用效益。制定和實施《物權法》將有利於我國這個人口眾多、資源缺乏的國家提高財產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物權法》通過界定產權的歸屬來達到定分和止爭的作用,還可以通過他物權的規則確定資源在交易中的流轉,有助於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物權法》貫徹效益原則,確立了一整套有效利用財產的規則,這些規則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經驗的總結。制定《物權法》是制定民法典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步驟。我國要在2010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就必須盡快制定和頒發作為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主幹的民法典。

③ 我國物權法的價值

首先,是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需要;第二,體現了國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要求;第三,是實現憲法原則的需要;第四,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物質財產利益的需要;第五,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④ 物權法全文解讀

您好,《物權法》共247條,要全文解讀在此怎麼能講完呢?現將前四條解讀一下供參考,同時你也可看出在此是無法全部講解完的,在網路知道中解答問題不能超過一萬字的。

第一條 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的規定。
●立法背景
按照改革開放的要求,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擔保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對物權作了不少規定,這些規定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這些規定,今天看來是不夠的。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順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不僅要有較為完備的財產流通制度,還要有較為完備的財產歸屬和利用制度,否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關財產的許多行為就無所適從,審判實踐中有關財產的許多糾紛就無法可依。因此,有必要依據憲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物權法,對涉及物權制度的共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
物權法的起草工作始於1993年。2002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物權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制定物權法高度重視,花了很大精力,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六次審議。為了把這部法律制定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2005年7月將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全文公布,共收到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1萬多件,並先後召開100多次座談會和幾次論證會,還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研,充分聽取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群眾、專家學者、中央有關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在修改完善物權法草案過程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物權法的中國特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吸收各方面的合理意見和建議,經常委會多次審議,對草案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提交大會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對該草案進行了認真審議,並於2006年3月16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條文解讀
法律屬於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並服務於經濟基礎的。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我國物權法的社會主義性質。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的歸屬、范圍和內容,都與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密切相關。如果不反映、不體現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物權法。因此,物權法必須體現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並以維護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根本目的,所以本條明確將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立法目的之一。物權法主要從民事角度通過明確物的歸屬,權利人有哪些權利,他人負有哪些義務,侵害物權的法律責任等,來體現和維護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是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完備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央政策很明確,就是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利用市場的手段,發揮經濟規律的作用,合理配置資源,發揮人力物力資源的最大效益,通過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繁榮,提高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發展市場經濟,就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而規范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就是民法。物權法作為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通過確立物權歸屬和利用的基本規則.規范市場主體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保障市場主體的權利,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因此,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秩序是物權法的立法目的之一。
制定物權法最直接的目的是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這與物權法的作用密切相關。物權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定分止爭。商鞅在《商君書》中說:「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貧盜不取。」生活中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有一個房東,把自己的房子先賣給甲,並把房子交給甲使用;後由於價格、熟人等等多種原因又把該房子賣給乙,並和乙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試問,該房子究竟屬於誰,乙能否要求甲騰出房子?解決一物二賣的問題,有多種辦法,比如按照訂立合同的先後確定房屋的歸屬,按照有無付款或者付款的先後確定房屋的歸屬,按照買方有無實際佔有該房屋確定房屋的歸屬,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按照房屋有無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確定房屋的歸屬。上述幾種解決辦法都有一定道理。沒有物權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了物權法,物權法從維護經濟秩序和市場交易安全出發,規定誰是該房屋的所有人,首先看該房屋有無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如果已
3經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不動產登記簿上登記的人就是房屋的所有人。甲雖然先買,但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乙雖然後買,但已經辦理過戶手續,不動產登記簿上的所有人是乙,因此,乙有權要求甲騰出房子。甲雖然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但甲和原房主之間訂立的房屋買賣合同是有效的,甲受到的損失,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原房主賠償。因此,依靠物權法確定的規則就能夠明確歸屬,定分息爭,穩定經濟秩序。
2.物盡其用。物可以自己用,也可以交由他人用,可以依法轉讓給更有經營才能的人使用。物權法為權利人充分利用財產留下很大的活動空間,物權法不僅有物的所有權人佔有、使用、收益權利的規定,也有他人利用物的權利的規定,如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同時,從合理利用資源、維護公共利益出發,對權利人的權利也有不少限制,如物權法有關嚴格保護耕地的規定,有關相鄰關系的規定,以及徵收、徵用的規定等。制定物權法,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權法定分LE爭和物盡其用這兩個方面的作用,為權利人充分利用財產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鼓勵權利人創造財富,積累財富。使「有恆產者有恆心」。保障安居樂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物權法把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作為立法目的。
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是物權法的目的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_一系列確定物權歸屬的規則明確物權屬於誰,二是通過規定物權保護的途徑與方式使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三是通過規定國有財產的范圍、行使以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大對國有資產的保護力度保護國有資產;通過規定集體財產的范圍、行使等保護農村和城鎮的集體財產;通過規定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等保護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通過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保護權利人對物的利用的權利。總之,制定物權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切實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活力,促進社會和諧。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其他法律都是由憲法派生的。憲法規定大政方針,其他法律都必須體現憲法精神,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因此,物權法必須體現憲法的精神。物權法將憲法規定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立法目的,將基本經濟制度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基本原則,將憲法規定的保護公私財產的精神落實在對國有資產、集體財產和私人合法財產保護的具體規定上。物權法的規定體現了憲法的精神。
第二條 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物權法調整范圍的規定。
●條文解讀
本條第l款規定了物權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也就是物權法的調整范圍。物的歸屬是指物的所有人是誰,誰是物的主人,確定物的歸屬即是確定在民事上財產權屬於誰,這是對物進行利用的前提。物權法調整物的歸屬關系,就要確定物的歸屬原則,這是物權法的重要內容。所有權人對其所有物無論自己使用還是交他人使用,都是對物的利用。』物的利用是我們對物擁有所有權的目的所在。物權法調整因物的利用而產生的相互關系,要確定對物進行利用的規則,這也是物權法的重要內容。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都適用物權法。需要明確的是,物權法並不一般性地調整所有的物的歸屬和利用的關系,物權法只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也就是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民事關系」。按照法律部門的劃分,物權法屬於民法,調整橫向的社會關系;經濟社會管理活動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縱向關系,也涉及財產的歸屬和利用問題,但此類關系主要是由行政法、經濟法調整,不屬物權法調整的范圍。
物權法規范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不動產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土地定著物;動產是指不動產以外的物,比如汽車、電視機。不動產和動產是物權法上對物的分類,之所以進行這樣的分類,主要是便於根據不動產和動產各自的特點分別予以規范。物權法上的物通常講是有體物或者有形物,指物理上的物,包括固體、液體、氣體、電等。所謂有體物或者有形物主要是與精神產品相對而言的,著作、商標、專利等是精神產品,是無體物或者無形物,精神產品不是物權法規范的對象,主要由專門法律如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調整。大幹世界萬事萬物,並非所有的有體物或者有形物都是物權法規范的對象.能夠作為物權法規范對象的還必須是人力所能控制並有利用價值的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原來無法控制且無法利用的物也可以控制和利用了,也就納入了物權法的調整范圍,物權法規范的物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精神產品不屬於物權法的調整范圍,但在有些情況下,物權法也涉及這些精神產品,這主要是指,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可以作為擔保物權的標的,《物權法》第223條規定,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6產權可以出質作為權利質權。在這種特定情況下,權利也成為了物權的客體。因此,本條第2款中規定,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規定。
物權是一種財產權,是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一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由於物權是直接支配物的權利,因而物權又稱為「絕對權」;物權的權利人享有物權,任何其他人都不得非法干預,物權的義務人是物權的權利人以外的任何其他的人,因此物權又稱為「對世權」。在權利性質上.物權與債權不同。債權的權利義務限於當事人之問,如合同的權利義務限於訂立合同的各方當事人。債權是債權人要求債務人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不能要求與其債權債務關系無關的人作為或者不作為。正因如此,債權被稱為「對人權」、「相對權」。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所有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自己的物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用益物權是指依法對他人的物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比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擔保物權是指為了確保債務履行而設立的物權,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依法有權就擔保物的價值優先受償,比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
此外.還有兩個有關的問題需要說明:
1.物權」與「財產權」、「財產所有權」的聯系與區別。本法的名稱是「物權法」。有人認為「物權」不容易懂,「財產權」容易懂,建議法名改為「財產權法」,或者改為「財產所有權法」。這里要說明的是,財產權比物權內涵廣,不僅包括物權,還包括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債權主要是由合同法規范的,知識產權主要是由商標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規范的,繼承權主要是由繼承法規范的。同時,「財產所有權」一詞僅從所有權方面講又比「物權」內涵窄,物權不僅包括所有權,還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後兩種權利也是相對獨立的物權。因此,本法的名稱不宜稱作「財產權法」或者「財產所有權法」,還是採用「物權法」比較准確。
2.關於物權主體。本條第3款和第l條將物權的主體表述為「權利人」。對於如何表述物權的主體,在立法過程中有不同意見,有的建議規定為「自然人、法人」;有的建議規定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的建議規定為「國家、集體和私人」;有的建議規定為「國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的認為,國家作為物權主體,可以包括在法人之中;有的認為,用「權利人」可以包括各種物權主體,這一規定是妥當的,不必改動。上述意見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現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在這個問題。卜的規定也不一致。本法對物權主體的表述基本上有兩類,一是統一表述為「權利人」,如第l條規定:「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第二章、第三章等章節中規定的「權利人」。二是根據有關章節和具體規定的內容相應地表述為「國家」、「集體」、「私人」、「單位」、「個人」、「企業法人」、「企業法人以外的法人」、「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等等。現實生活中國家、集體、自然人、法人等都是物權主體,但究竟把它歸類為兩種主體、三種主體還是四種主體,可以在制訂民法總則有關民事主體時一並研究。本法對物權主體的表述適應了現實生活的需要,也不影響將來制定民法總則時對民事主體作出統一規定。
第三條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8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的規定。
●條文解讀
在立法過程中,有人認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我國的物權法要突出保護公有制。有人認為,物權法屬於私法,要突出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我們認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是由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與資本主義物權制度有本質區別。作為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物權法,必須全面、准確地體現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體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曲個「毫不動搖」的精神。凼此.物權法把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這一基本原則規定作為物權法的核心,貫穿並體現在整部物權法的始終。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密切相關。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生產過程以及生產資料的配置主要靠計劃與調撥來完成。所有制較為單一,只有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雖然有小規模消費市場的存在.但形不成生產資料大市場,因此不是市場經濟而是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就要相應採取市場經濟體制。多種所有制經濟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得到共同發展。市場經濟是人類創造的發展經濟的文明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產者的積極性,合理配置資源,創造高效率的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繁榮。因此,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和發展權利,這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前提。作為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的物權法,物權關系的主體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是物權法調整的平等財產關系存在的前提,這也是物權法乃至民法存在的前提。沒有平等關系就沒有民法,沒有平等的財產關系就沒有物權法。因此,物權法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作為基本原則。
第四條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的原則規定。
●立法背景
平等保護物權在傳統民法並不作為單獨的一項原則作規定,10因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平等保護為民法應有之義,不需單獨作為一個原則作規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同。保障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維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經濟法、行政法、刑法都有明確規定。同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擁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平等關系。物權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主要是市場經濟關系。物權法有必要明確規定平等保護物權的原則。
●條文解讀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作為民法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權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問因物的歸屆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的法律。物權法平等保護各個民事主體的物權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的。對於民法的平等原則,民法通則已有明確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因此,本條規定了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平等保護的原則。
《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平等保護、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所有制經濟形成的市場主體都在統一的市場上運作並發生相互關系.各種市場主體都處於平等地位,享有相同權利,遵守相同規則,承擔相同責任。馬克思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如果對各種市場主體不給予平等保護,解決糾紛的辦法、承擔的法律責任不一樣,那就不可能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可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即使不進入市場交易的財產,《憲法》也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在財產歸屬依法確定的前提下,作為物權主體,不論是國家的、集體的物權,還是私人的物權,也都應當給予平等保護。否則,不同權利人的物權受到同樣的侵害,國家的、集體的應當多賠,私人的可以少賠.勢必損害群眾依法創造、,積累財富的積極性,不利於民富國強、社會和諧。需要說明的是,平等保護不是說不同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依據憲法規定,公有制經濟是主體,國有經濟是主導力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這主要體現在國家宏觀調控、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准入等方面,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必須確保國有經濟的控制力,而這些在經濟法、行政法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另外還需要說明。本條規定了「其他權利入的物權」,這是由於本條是從所有制的角度對物權主體分類規定平等保護原則的,尚有無法完全納入「國家」、「集體」和「私人」的權利人,如公益性基金會等。因此規定了「其他權利人」。

⑤ 制定物權法的必要性

一、制定物權法的必要性。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包括明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擔保法等法律對物權作了不少規定,這些規定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發展,為了適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有必要依據憲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物權法,對物權制度的共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定分止爭,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制定物權法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需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通過制定物權法,明確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范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行使、加強對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保護,有利於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明確私有財產的范圍、依法對私有財產給予保護,有利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制定物權法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產權明晰、公平競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通過制定物權法,確認物的歸屬,明確所有權和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的內容,保障各種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依法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對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要作用。制定物權法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普遍改善,迫切要求切實保護他們通過辛勤勞動積累的合法財產、保護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合法權益。通過制定物權法,明確並保護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活力,促進社會和諧。制定物權法是實現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目標的需要。物權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制定物權法是在本屆全國人大任期內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步驟。

⑥ 現行的三種物權制度及其對比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由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於2007年3月16日表決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法學博士王闖撰寫了《規則沖突與制度創新——以物權法與擔保法及其解釋的比較為中心而展開》一文,以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與物權法的比較為切入點,對擔保物權的重要制度規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進行了深入闡釋。文章雖長,但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當能引起實務界和理論界的關注。現分三期予以刊發。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市場交換。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交換形式和過程亦隨之變化。在民商法制度上的表現,就是以交易為本體的債權法日益發達;同時,由於市場本身的不完美性以及市場信用的普及,導致市場充滿風險,不及時清償債務已成為現代市場交易的典型現象。為此,旨在保障交易安全、確保債權實現的擔保法律制度,尤其是擔保物權制度獲得迅猛發展,擔保物權制度成為化解市場經濟風險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律制度。雖然擔保物權歸屬物權法范疇,但因其以債權為擔保對象而又與債權制度密切關聯,故成為橫跨物權法和債權法兩大領域的一項法律制度。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擔保物權法出現巨大變革並呈現出嶄新面貌。就擔保物權類型而言,除傳統保全型的擔保物權諸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外,又相繼出現最高額抵押、動產抵押、財團抵押、浮動擔保、不動產質權、權利質權等諸多名目。此外,為節約公示成本並避免實行手續之煩瑣,以讓與擔保為代表的非典型擔保異軍突起。擔保種類之繁多,足以令人眼花繚亂,致使擔保法尤其是擔保物權法成為民法中最為活躍的領域。
經過8次審議方才通過的物權法,可謂我國民事立法歷程中繼合同法之後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民事立法。物權法分為五編十九章,總計二百四十七個條文;其中,第四編通過四章七十一個條文比較系統科學地規定擔保物權,占整部物權法近三分之一,足顯擔保物權之重要地位。就人民法院審判實務而言,以物權法與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後文簡稱擔保法解釋)的比較作為切入點,並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相關問題的研討,應更具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因民法通則、擔保法、物權法、海商法等法律皆規定有擔保物權,尤其是物權法的施行並未廢止擔保法等法律,故物權法施行後將出現諸法並行之局面,並由此引發法律沖突。這些法律沖突之處理,應依立法法第八十三條與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的原則和精神,根據「上位法優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之原則處理。民法通則與物權法雖為同位法,但物權法乃新法;擔保法與物權法相較,物權法是上位法;盡管物權法與海商法、民用航空法都規定有船舶、航空器抵押權,但後兩者為特別法。單就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與物權法第四編比較而言,在擔保物權實現的事由和參照市場價格、獨立擔保的適用、人保和物保並存的實行規則、抵押物的范圍、重復抵押的設定、租賃物抵押時的告知義務、責任轉質的效力、抵押權登記制度、擔保財產的處分規則、最高額抵押權從屬性、擔保物權期限、擔保物權實現程序的簡化、動產擔保物權競合規則、留置物與被擔保債權的同一性等20餘處存在大大小小的沖突。因篇幅所限,本文僅遴選其中6個主要規則沖突作為解析對象,以釐清三者在制度設計方面的不同機理。
一、獨立擔保的適用范圍及效力
無論是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還是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二條第一款,都明確強調: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該規定內容系擔保權從屬性之體現,而從屬性規則可謂擔保法律制度的奠基性規則;若無從屬性規則的支撐,我國擔保法律體系將會嚴重動搖甚至崩塌。其中,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但書關於「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的規定,被理論界和實務界視為允許約定獨立擔保的重要法律依據,特別是該但書規定在擔保法總則部分,故獨立擔保在解釋上,既包括獨立保證,也包括獨立擔保物權。而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二條第一款但書則規定:「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正是兩者但書之規定,成為兩法的重要區別之一,並表明兩法對獨立擔保的立場。
欲解明獨立擔保,需先闡釋擔保權的從屬性規則。通常而言,擔保權從屬性體現有三:其一,發生上從屬性,即擔保權以被擔保債權的發生為前提,隨被擔保債權無效或撤銷而無效或撤銷。其二,處分上從屬性。擔保法第五十條和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皆宣示:「抵押權不得與債權分離而單獨轉讓或者作為其他債權的擔保」。其三,消滅上從屬性,即被擔保債權因清償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消滅時,擔保權亦隨之相應地消滅。三種實體上的從屬性又引發擔保人在抗辯上的從屬性,諸如被擔保債權罹於訴訟時效或強制執行期,則擔保人可行使相應的免責抗辯權;此外,一般保證人還獨享先訴抗辯權。在擔保實務及審判實踐中,雖然獨立擔保常以「見單即付的擔保」、「見索即付的擔保」、「無條件或不可撤銷的擔保」、「放棄一切抗辯權的擔保」乃至「備用信用證」等形式出現,但只有依擔保權從屬性規則考察獨立擔保,方能准確界定獨立擔保。獨立性擔保與從屬性擔保相對應,實質在於否定擔保權的從屬性,故獨立擔保通常被視為對傳統擔保制度的徹底「顛覆」,獨立擔保人的責任亦因此而變得異常嚴厲並呈現出兩個特性:第一,不能適用傳統擔保法律中為擔保人提供的各種保護措施,諸如未經擔保人書面同意而變更被擔保合同場合下擔保人的免責規定。第二,從屬性擔保人因主債權合同無效、被撤銷、訴訟時效或強制執行期限完成而享有的免責抗辯權,以及一般保證人獨有的先訴抗辯權等,獨立擔保人皆不能行使。
由於獨立擔保顛覆了經典的擔保權從屬性規則並由此產生異常嚴厲之擔保責任,因此實務界對其適用范圍存在巨大爭議。該爭議既激烈地體現在擔保法解釋論證過程中,也出現在物權法制訂過程中。否定觀點認為,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但書的立法初衷是獨立擔保僅適用於涉外經濟、貿易、金融等國際性商事交易中,不能適用於國內經濟活動,否則將會嚴重影響甚至根本動搖我國擔保法律制度體系。肯定觀點認為,獨立擔保已為兩大法系的判例和學理所承認,並與從屬性擔保制度並列成為現代擔保法律制度的兩大支柱;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並未明確規定獨立擔保僅適用於國際性商事交易中,基於契約自由原則,應允許在國內市場中適用。考慮到獨立擔保責任的異常嚴厲性,以及該制度在適用過程中易生欺詐和濫用權利等弊端,尤其是為避免動搖我國擔保法律體系之基礎,全國人大法工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在擔保法解釋論證過程的態度非常明確:獨立擔保只能在國際商事交易中使用。但因司法解釋最後公布稿並未明確該態度,導致實務中仍然存在爭論。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通過(1998)經終字第184號「湖南機械進出口公司、海南國際租賃公司與寧波東方投資公司代理進口合同案」的終審判決,第一次表明否定獨立保證在國內適用的立場。但該判決僅否定獨立保證之效力,並未否定獨立物保的效力。物權法第七十一條第一款秉承物權法定主義原則,在但書中明確規定「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鮮明地表達了當事人不能通過合同約定獨立性擔保物權的立法態度。至此,對於獨立擔保的適用范圍,立法和司法態度已非常明朗:獨立人保在國內不能使用,禁止當事人通過合同約定獨立物保。
需要探討的是,若當事人在國內市場中約定了獨立擔保,是否要絕對地認定該約定無效並判令獨立擔保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呢?筆者認為,應以主合同效力狀況為標准,區分兩種情形而分別處理:第一,在主債權合同無效的情形下,應按照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和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一款關於「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之規定,認定獨立擔保合同無效,並根據擔保法解釋第七條和第八條之規定,判令擔保人承擔相應的締約過失責任。第二,在主債權合同有效的場合,應運用民法關於「無效民事法律行為效力轉換」之原理,通過「裁判解釋轉換」的方法,否定擔保合同的獨立性效力,並將其轉換為有效的從屬性擔保合同。即若當事人約定獨立保證時,應認定獨立保證無效,並將其轉換為有效的從屬性連帶保證;若約定獨立的擔保物權,應認定獨立物保無效,並將其轉換為有效的從屬性擔保物權。之所以如此,理由有三:其一,法律行為制度是實現私法自治的工具,雖然對無效民事行為的規定屬於國家對私法自治的正當干預,但傳統民法一方面基於社會公益之考慮而將一部分民事行為歸入無效,但另一方面又設計出諸如效力轉換規則、區分隔離規則、事後補正規則等無效民事行為復活制度。這一系列辨證精密的民法制度設計表明:傳統民法雖不放棄私法自治中的國家干預,卻仍盡可能地將法律行為制度的起點和終點置於私法自治理念,盡量使民事行為有效,以貫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就國內市場約定獨立擔保而言,其不屬於違反公序良俗或虛偽意思表示等法律強行規制之情形,法律禁止約定獨立擔保之目的,在於維護傳統擔保法之從屬性規則。因此只要否定擔保的獨立性而承認其從屬性,即符合法律之目的,從而為無效獨立擔保向有效從屬性擔保的轉換奠定立法論上的基礎。在主債權合同有效的場合,若人民法院強行認定獨立擔保為絕對無效並判令擔保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不僅明顯違背當事人締約時願意承擔擔保責任的真實意思表示和合同預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從屬性規則的制度目的。此外,徹底否定獨立擔保的效力,還容易促使擔保人在信誓旦旦地表明願意承擔獨立擔保責任後,又背信棄義地主張獨立擔保無效而承擔較少的締約過失責任,顯然不利於維護社會誠信和公平正義的理念。其二,若不採用轉換方式,則獨立擔保被認定無效後,當事人若想實現其擔保之初衷,必須再次協商重新締結擔保合同。無疑,這種重新再來的做法明顯違背節省交易費用的經濟效益理念。其三,保護交易安全已成為現代民法的重要價值取向,無效獨立擔保的有效轉換,不失為一種體現維護交易安全價值、貫徹社會本位理念的良好方法。此外,盡管物權法基於物權法定原則而禁止當事人約定獨立物保,但上述轉換無疑可以極大地緩解契約自由原則與物權法定主義之間的緊張關系。
二、人保和物保並存時的實行規則
人保與物保的關系是擔保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問題。綜觀各國民法,關於如何安排人保和物保的關系,基本存在三種模式:其一,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即人保僅對物保以外的被擔保債權余額承擔保證責任。該模式突顯立法者偏愛保證人的傾向。其二,保證人相對優待主義,即債權人可在人保和物保之間行使選擇權。保證人在承擔責任之後,不僅可以向債務人求償,並且可代位行使債權人的擔保物權。若因債權人的原因導致保證人可代位行使的擔保物權消滅,保證責任亦相應地消滅。德國、法國、俄羅斯以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皆采此模式。其三,平等主義,即債權人可選擇行使擔保物權或保證債權,已承擔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其他擔保人追償其應承擔的份額。日本法即采此種模式。相較而言,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明顯不當地損害了物保人的利益。保證人相對優待主義與平等主義的共同之處在於兩者均承認債權人的選擇權,區別在於相對優待主義否定相互分擔責任,而是保證人代位行使擔保物權;平等主義則是相互分擔責任,可以相互追償。
擔保法第二十八條即採取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修改了擔保法第二十八條的模式,明確區分債務人提供物保和第三人提供物保兩種情形,並分別採取「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和「平等主義」模式。(1)在債務人提供物保之場合,采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絕對限制債權人的選擇權,既符合社會通行的公平觀念,又可避免不必要的追償訴訟。(2)在第三人提供物保的場合,采平等主義模式,承認債權人選擇權,在對擔保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時,不僅承認擔保人對債務人的追償權,而且肯定各擔保人之間的相互追償權。理由在於:因人保和物保所擔保的權利人為同一債權人,存在利益維護的一致性,故兩者之間並無權利沖突,沒有必要權衡人保和物保,理應賦予債權人以選擇權。同時,考慮到物上擔保人的追償權乃各國民法之通行做法,故亦予承認。
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基本沿襲了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的模式,並進而形成「私法自治原則+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平等主義」的模式。盡管兩者模式基本相同,皆承認債權人的選擇權,但亦存在區別:第一,物權法尊重契約自由,若當事人就人保和物保的關系有明確約定,應遵其約定。第二,擔保法解釋既承認擔保人對債務人的追償權,也認可擔保人之間的相互追償權;而物權法卻未明確規定擔保人的相互追償權。由此引發一個疑問:第一百七十六條是否承認各擔保人之間的相互追償權?有觀點認為,物權法未明確規定相互追償權,意在禁止行使相互追償權。筆者不贊成該觀點。理由有三:第一,雖然人保和物保之間沒有相互追償之契約,但兩者皆為債權人提供擔保。其中一個擔保人承擔責任後,將導致其他擔保人的責任消滅,這意味著其他擔保人由此獲得了免除擔保責任之利益;若不允許承擔責任擔保人向其他因此受益的擔保人追償相應份額責任,明顯有失公平。第二,若否定相互追償權,則可能導致債權人濫用選擇權,即債權人可能與甲擔保人串通,惡意地選擇乙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從而免除甲擔保人的擔保責任,明顯有違誠信原則。第三,盡管如何計算和認定其他擔保人「應當分擔的份額」的確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計算題,在數個一般保證、連帶保證和抵押權並存的情形中,問題的復雜程度將以幾何級增加;但問題的復雜並不意味著應當放棄對問題的求索。雖然從異常復雜的權利交織情形中梳理並抽象出合理的規則,的確存在相當的難度,但我們可以盡量將規則辨析出來;即便無法抽象出完全合理精緻的規則,最差的結果也應該是對復雜問題進行簡單化的處理,例如依照各擔保財產的價值額之比例計算擔保份額,或者讓各個擔保人平均承擔擔保份額。即便如此,也比否定擔保人的相互追償權之做法更合理、更公平。因此,筆者認為,關於擔保人之間的相互追償權問題,應作肯定性解釋;對「應當分擔的份額」的計算和認定,有待將來物權法司法解釋制訂出更加精細且合理的規則。
三、擔保物權合同與擔保物權變動的區分規則
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可謂我國物權法頗具特色的核心規則。該原則在擔保物權上的體現即是擔保物權合同與擔保物權變動之區分,此為物權法與擔保法的重大區別和沖突之一。
擔保法第四十一條關於「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的規定,以及該法第六十四條和第七十六條規定關於「質押合同自交付質物或登記時生效」的規定,混淆了擔保物權合同等原因行為與登記、交付等物權變動行為,導致擔保實務和審判實踐面臨相當尷尬的局面。例如,不動產抵押合同簽訂後,若抵押人違背誠信而拒絕履行抵押的登記義務,則因該抵押權尚未登記而導致抵押合同不能生效,致使債權人無法追究抵押人的違約賠償責任。為解決該實務困境,擔保法解釋第五十六條第二款明確採用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法律規定登記生效的抵押合同簽訂後,抵押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拒絕辦理抵押登記致使債權人受到損失的,抵押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以此規制抵押人的失信行為。
物權法第十五條是我國民事立法第一次正式明確規定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同時,該法第十四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變動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第二十三條規定除法律另外規定,動產物權的變動自交付時發生效力。據此,物權法上的區分原則強調並宣示:合同歸合同,變動歸變動。物權合同等原因行為的效力,應受合同法的調整;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等物權變動的效力,則受物權法的規制;原因行為的效力不受物權變動要件的影響。
筆者認為,就物權法理論而言,區分原則可謂我國物權法對德國物權行為理論分解並部分吸納之後所形成的頗具特色的規則。物權行為理論是德國物權法的核心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物權行為獨立性和無因性理論。因我國民法受德國民法影響甚巨,故民法學界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就開始圍繞著我國民法是否應採納物權行為理論而展開長期的爭論,並形成反對和贊成兩大派系;該爭論同樣體現在物權法的制定過程中。贊成的觀點認為,該理論的最大益處在於:物權行為獨立性可以使法律關系明晰,物權行為無因性有利於維護交易安全。反對的意見認為,該理論實質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凌辱」。雖然就理論的完整性而言,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不宜割裂,但為了解決擔保法第四十一條等規定造成的理論矛盾和實務困境。爭論雙方最後形成妥協性共識:物權行為理論的重點在於物權變動與原因行為的區分,以及物權變動應登記和交付為設立或生效要件,而不在於「物權行為」及其「無因性」。這意味著分解了物權行為理論,採納獨立性理論,否定無因性理論,並通過物權公示原則、公信原則和善意取得制度替代物權行為無因性的保障交易安全之功能。與此相應,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的區分原則體現出對物權行為獨立性理論的吸納,第十四條和第二十三條體現物權變動的效力規則;同時,第六條規定的物權變動公示原則、第十七條規定的不動產物權變動公信原則、以及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的動產和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體現出對交易安全的保障。
筆者認為,盡管區分原則的規定帶有比較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但仍不失為我國物權法上的一次理論創新。區分原則意味著,物權法在理論上並未恪守德國物權法上經典的物權行為理論,而是根據中國國情創設契合現行物權變動法制的物權規則。採納物權獨立性理論的區分原則,不僅能夠修正擔保法的立法不當,使法律行為和關系更加清晰,而且可以契合現行法制所長期實行的不動產物權登記要件主義,實現保障交易安全之目的。應當看到,區分原則雖然規定在物權法第二章第一節「不動產登記」中,但除非法律另有規定(主要指採取書面成立+登記對抗要件的動產抵押權),該原則同樣體現並適用於其他物權變動方面,諸如該法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的不動產和不動產物權的抵押權變動,第二百一十二條規定的動產質權變動,第二百二十四條等規定的權利質權變動等。因此,區分原則可謂貫穿物權法中的一條「紅線」,對交易安全的保護作用甚巨;除法律另有規定,該原則應是我們理解和適用物權變動效力規則的基本原則。此外,區分原則的確立,為非典型擔保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在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非典型擔保因其適用便捷、成本交低、方式靈活,故極具生命力並在擔保交易方式中獨占鰲頭。目前,我國審判實務認可的非典型擔保包括:金錢擔保(押金、保證金等)、賬戶質押(進出口退稅託管賬戶質押、委託理財經紀賬戶質押)、收費權質押(公路橋梁、公路隧道或者公路渡口等不動產收益權質押、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收費權質押)、讓與擔保(房屋按揭、進口押匯、回租賃、封閉式國債回購等)以及所有權保留等。根據物權法之區分原則,在當事人通過合同創設新型擔保物權時,除司法解釋有明確規定,在合同效力認定方面,應依契約自由原則,只要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之情形,不宜輕易否定非典型擔保合同之效力,以滿足擔保實踐之需要。在物權變動效力方面,應依物權法定和物權公示原則,不宜承認非典型擔保的物權效力。

四、抵押權的登記制度
登記制度可謂抵押權制度之核心。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與物權法第四編在抵押權登記制度上的沖突主要體現在登記效力、登記公信力、清償順序以及登記部門等四個方面。本文僅探討登記公信力和清償順序兩個問題。
第一,登記公信力沖突:物權變動應兼顧所有權的安全與交易安全兩種價值,既要保護真正權利人的權益,又要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故各國物權法之通例是建立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不動產物權變動以登記為公示方式,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佔有為公示方式。物權法第六條亦遵此通例作出同樣規定。為強化對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之保護,各國物權法還建立公信力制度。盡管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密切相關且皆具保護交易安全之功能,但筆者認為,兩者在保護交易安全的制度功能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公示制度旨在使世人「知悉」物權變動,側重點在於保護物權合同當事人的權益,同時發揮保障善意第三人之功能,即公示制度可以阻止第三人取得已經公示的權利,藉以保護物權合同當事人;同時可以使第三人取得未經公示的權利,以保障交易安全。而公信原則意在使世人「相信」物權變動,側重點在於保護善意交易人的權益,即可以使善意第三人取得公示有瑕疵的權利。質言之,公信原則主要解決登記或交付等公示錯誤的問題,實質是真正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的權益衡量問題。公信原則強調,無論何種原因造成公示錯誤,該錯誤均不能妨礙交易安全,應犧牲真正權利人來保護善意第三人。所以,並非所有的物權變動的公示都具公信力。若使物權變動的公示具備公信力,應符合三個條件:其一,物權變動採取成立要件主義,不經公示,物權不能變動。其二,實行實質審查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公示的財產權利與真正的財產權利相一致。其三,建立公示錯誤賠償制度,由登記機關因其在登記審查過程中的過錯而對真正權利人所造成的損害予以賠償。
物權變動是否具備公信力在抵押權登記制度上的直接體現就是:因當事人或登記機關的過錯導致登記的權利和事實的權利不一致時,是以權利憑證為准,還是以登記簿記載為准?若賦予抵押權登記以公信力,則應以登記簿為准;否則,應以權利憑證(包括抵押合同)為准。關於抵押權登記的公信力問題,擔保法未置明文。擔保法解釋第六十一條則明確規定:「抵押物登記記載的內容與抵押合同約定的內容不一致的,以登記記載的內容為准。」這意味著司法解釋不區分不動產和動產,均賦予抵押權登記以公信力。而2007年3月8日第七次審議稿、3月16日第八次審議稿和正式公布稿均刪除以前草案中關於「抵押合同的內容與登記簿不一致的,以登記簿為准」之規定,足以表明:我國物權法遵從物權變動原理和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之通例,明確區分不動產抵押和動產抵押,僅賦予不動產抵押登記以公信力,而否定動產抵押登記的公信力。
物權法之所以否定動產抵押權登記的公信力,筆者認為,主要考慮到不動產抵押權登記與動產抵押權登記的巨大差別。具體而言:其一,物權法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不動產抵押權登記乃抵押權的成立或創設要件,未經登記,抵押權根本不能存在;而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八條和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動產抵押權和動產浮動抵押權均以書面合同為抵押權成立或創設要件,未經登記的結果僅是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這說明動產抵押權是因抵押合同而創設,而非因登記而創設,該登記不具備創設物權的效力,而僅僅具有對抗第三人之效力;無論動產抵押權登記與否,均可產生支配抵押財產的物權效力,故其可信度較不動產抵押權登記成立主義大為降低。其二,物權法第十二條規定不動產物權(包括不動產抵押權)登記的實質審查制度,從而使登記權利與實質權利之間的誤差率顯著降低,可信度大幅提升;而動產抵押權登記並不施行實質審查制度,動產種類和數量的繁多也導致對其登記無法採取實質審查,致使動產抵押登記誤差率極高,可信度較低。其三,為救濟因登記錯誤而受損的真正權利人,物權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登記錯誤的賠償制度,而動產抵押權登記錯誤則無相應的賠償救濟。其四,動產物權變動以佔有作為具備公信力的基礎,乃各國民法之通例。動產抵押盡管以動產為標的物,但其最大特徵便是不移轉動產的佔有,善意第三人無法從佔有上辨明動產抵押權是否存在。其雖以登記為公示方式,但該登記僅為對抗要件而非成立要件,動產抵押遂成為傳統民法上的一個另類制度,其登記根本不具備賦予公信力之基礎。其五,假設賦予動產抵押權登記以公信力,即以動產抵押權登記簿為准,則在未出現第三人的場合,將出現該登記並未對抗第三人、反而對抗抵押合同當事人的結果,顯然違背登記對抗精神,且違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不利於抵押權人權益的保護。有鑒於此,在不動產抵押權權屬證書與登記簿發生沖突時,應當按照物權法第十七條規定處理,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在動產抵押合同與登記簿不一致時,原則上應以抵押合同記載為准,登記簿中超出抵押合同范圍的抵押物沒有對抗力。

⑦ 物權的功能是什麼答案

物權法的首要功能在於確定財產的歸屬,從而平息沖突與紛爭,物權(財產權)在現實生活中更容易遭受來自眾多的不特定的義務主體的爭奪和侵害,從而有損於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只有人們獲得了對資源的佔有權和使用權,物有其主。

並有權排除他人對自己財產的侵犯或奪取,財產所有者才有信心和動力投入資源,發展財富。在物權法律關系中,每個社會成員為了獲得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料,都可能從事三種活動:生產活動、掠奪活動、防衛活動。

單純的財產歸屬僅僅是一種權利的表象與宣誓,確權的最終目的在於權利的實現,當物權受到不法侵害或被置於無法實現之危險境地時,構建行之有效的物權救濟模式就成為物權法又一項尤為重要的任務。

(7)物權制度的價值和社會功能擴展閱讀:

特徵:

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

2、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3、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4、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

5、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⑧ 物權法的實施有什麼意義

物權法是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的法規。

⑨ 物權法頒布的意義

由於存在某些壟斷的特權,人們往往無法阻止政府以及強勢集團對個人財產的踐踏和肆意掠奪,因此產權保護顯得非常重要。而產權保護制度就是物權法。
《物權法》的根本意義在於為我們的市場經濟生活找到了一個產權的制度基礎。《物權法》是一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界定、確認和保護產權的基礎性法律,從而奠定產權保障的法律基礎,它連接了財產關系、經濟關系,維護公民的基本經濟權利,維護市場主體的經濟權利,協調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與其他相關法律相比,《物權法》涉及了財產初始界定,也涉及財產的確認、保護原則。同時,它也是《憲法》中有關保障公民和國家財產權利條款的延伸,進一步解決了《憲法》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對社會轉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的財產關系都有所反映。 《物權法》的價值在於為社會各個主體提供一個平等保護產權的基礎。有了這樣平等而明確的產權意識和產權保護基礎,民眾才會有生產投資、發展經濟的微觀激勵基礎。財產所有權界限清楚並受到切實的法律保護,可以促進所有權人利用其財產,發揮物的效用。公民合法取得的財產得到了與國家財產和集體財產同等的法律保護。物權的排他性,就是劃分公權力與私權利的界限,是限制公權力濫用的一個有效手段,有助於依法行政的實現。

⑩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10)物權制度的價值和社會功能擴展閱讀:

物權的價值:

1、清晰區分各種法律關系,便於准確適用法律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法律關系非常明晰。以買賣為例,則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契約);二是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之物權行為;三是轉移價金所有權的物權行為。

2、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

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或者機能,在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他們指出:必須將作為原因的當事人的意思與所有權讓與的「構成部分」分離開來,否則新的所有人必將依附於前取得者,難以避免因原因關系的瑕疵而喪失權利的可能性,如此,交易勢必遭受阻礙。

而物權行為的無因構成縮小了交易人對權利人的檢索范圍,在交易之際,人們無須將其視野移出相對人而無限地檢索真正的權利人。

3、使法律關系理論最終臻於完善,完善了民法體系

作為德國民法理論最有特色的「標志型建築」的物權行為理論,不僅被認為是潘德克吞法學或者概念法學最為輝煌的運用成果,不僅將德國學者所崇尚和擅長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維方法推向極至,而且對於德國物權法乃至整個德國民法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物權制度的價值和社會功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