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歐陽自遠知識產權

歐陽自遠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22-08-26 17:15:43

A.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的名稱是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的名稱是嫦娥一號。
1、嫦娥一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衛星以東方紅三號通訊衛星平台為基礎,採用三軸穩定姿態控制,具有自身變軌能力。
嫦娥一號一共製造了兩顆,而由於嫦娥一號正式星的成功發射,其備份星失去了備份功能,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嫦娥一號備份星即嫦娥二號於2010年10月發射升空。
備份星將不再進行多次變軌,而是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而且,備份星的月球軌道高度也會有變化,星載設備會有更換。
嫦娥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中,共傳回1.37TB的有效科學探測數據,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月表部分化學元素分布等一批科學研究成果,圓滿實現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大涼山深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吸引著世界關注的目光--嫦娥一號衛星在這里由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升空。
嫦娥一號經過18天時間飛行最終進入環月軌道。根據飛行計劃,嫦娥一號在奔月途中,應該安排3次中途修正。然而,由於衛星軌道控制「非常精準」,嫦娥一號只實施了一次中途修正。
進入環月軌道後,嫦娥一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源源不斷地傳回地球。2008年11月12日15時05分,由嫦娥一號拍攝數據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10秒,在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嫦娥一號准確落入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月表指定區域,成功完成硬著陸。撞月過程中,CCD相機實時傳回了清晰的圖像。嫦娥一號任務的「完美」實施,標志著中國航天正式邁入深空探測新時代。
中國探月衛星有嫦娥一、二號,嫦娥一號、二號已經圓滿完成探月歷史使命。嫦娥三號探月衛星有望於明年攜帶首輛國產月球車,登陸月球虹灣區。嫦娥三號肩負著「落月」任務,將實現我國探測器首次地外天體著陸。

B. 為什麼要探測月球

主要以下三個原因:
1)月球相對於其他星體離地球近,可以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小生物圈,來維持人們的生活。現在在月球兩極發現冰就是為人造生物圈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將來如有升空探測,或遠距離的大型的宇宙船發射最好的地方就是月球。一般火箭為了拜託地球引力耗盡了所有的能量。而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的多,這樣就可以發射更大,更重的飛船,來進行有人的升空探測。而相對於月球,火星遠了很多,單程就要好幾個月,而且要發射飛行器到火星,就必須等到火星與地球最近的時候(每兩年有一次最近)才能發,受限制的因素太多,而且火星的引力比月球大,發射效率並不高。火星可以作為人類的第二家園,但作為理想的發射基地條件絕對沒有月球好,月球是人類邁向宇宙的「跳板」。
2)月球上有大量的礦產資源。月球有豐富的礦藏,據介紹,月球上稀有金屬的儲藏量比地球還多。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富含鐵、鈦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種是斜長岩,富含鉀、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種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顆粒組成的角礫岩。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種左右的礦物,其中6種礦物是地球沒有的。
科學家指出,要開發月球必須對月球進行全面的探測,了解月球的資源,並逐步對資源進行開發。月球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地球上最常見的17種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以鐵為例,僅月面表層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億噸鐵,而整個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沙土。月球表層的鐵不僅異常豐富,而且便於開采和冶煉。據悉,月球上的鐵主要是氧化鐵,只要把氧和鐵分開就行;此外,科學家已研究出利用月球土壤和岩石製造水泥和玻璃的辦法。在月球表層,鋁的含量也十分豐富。
月球土壤中還含有豐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進行的氦聚變可作為核電站的能源,這種聚變不產生中子,安全無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變,不僅可用於地面核電站,而且特別適合宇宙航行。據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計為715000噸。從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噸氦3,可得到6300噸氫、70噸氮和1600噸碳。從目前的分析看,由於月球的氦3蘊藏量大,對於未來能源比較緊缺的地球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許多航天大國已將獲取氦3作為開發月球的重要目標之一。
3)探月工程體現國家的綜合國力。

附:為什麼要探月? 航天專家解讀探月工程意義和價值(轉自新華網)
新華網西昌10月23日電(記者孫彥新、李宣良、白瑞雪)自從48年前蘇聯月球1號探測器掠月而過,全世界迄今進行了123次月球探測活動,但直到今天,這個離地球最近的星球上的任何資源都尚未在人類生活中得到直接應用。
那麼,中國為何要派出嫦娥一號衛星奔向月球進行探月工程?
盡管月球資源的利用遙遠到無法預期,但科學家從不懷疑這一天的到來
科學家們把目前可能開發利用的月球資源大致分成3類:
——高位置資源。「站得高就望得遠」,目前的通信、氣象、資源等應用衛星都是因為擁有高位置而發揮作用,月球比衛星更「高」,從那裡回望地球必然有不同效果。
——微重力和高真空環境資源。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而且沒有磁場的月球,如果生產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葯品,將會獲得混合非常均勻的產品。由於月球沒有大氣,以月球為基地觀測宇宙,用40厘米直徑望遠鏡的觀測效果就相當於地球8米直徑的望遠鏡。
——礦產和能源資源。已經發現月岩中有100多種礦物,其中有很多是地球稀有礦物。有人預計,全世界煤炭還能開采100年,石油70年。核電需要的鈾礦,按目前發展速度僅能用50年。如果利用核聚變發電,氦-3是最安全最清潔的能源,然而地球上的氦-3僅有15噸左右,尚不能支持美國半年的用電量。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計可供全世界開采500年。
盡管這些資源的利用遙遠到無法預期,但科學家從不懷疑這一天的到來。
孫家棟,曾是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技術總負責人。他說,當年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太空傳回樂曲的時候,甚至連科幻小說的作者也沒有完全預料到,就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空間技術竟然如此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和生活。
當哥倫布從歐洲的港口起航,沒有人知道他會發現一塊新大陸;當萊特兄弟從自行車修理車間中製造出「飛行者1號」,也沒有人知道蔚藍天空會迅速成為人類的活動疆域。
50年來,世界各國發射了近百顆深空探測器,把人類的眼睛帶到了太陽、7顆行星、彗星和小行星,帶到了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深空中,使「相對論」等一系列宇宙基礎理論得到了驗證,並獲得了很多對宇宙的新認識。
探索宇宙奧秘,這中間怎能沒有中國人的身影?
30年前,中國科學家曾用美國人贈送的月球岩石發表了12篇高水平的論文。參與研究的歐陽自遠院士,把用我國自己的原始數據進行研究當成一種幻想。
進入21世紀,當經濟實力和航天技術都有了一定基礎之後,我國終於決定開展深空探測活動,並以無人月球探測作為起步。古稀之年的歐陽自遠,被任命為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首席科學家。他說:「包括港澳在內的全國122位專家學者組成了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大家期盼月球科學數據盡早傳回,期盼我國科學家能在宇宙探索中做出更多貢獻。」
「第一輪探測我們沒有趕上,新一輪探測熱潮中,中國決不能落後」
「別人探月搞了幾十年,我們現在為什麼還要去搞?」作為繞月探測工程的總指揮,欒恩傑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每當這時,欒恩傑都不禁微笑反問道:「別的國家生產汽車,我們是不是就不用生產了?別國科學家研究人類起源,我們的科學家還要不要研究?」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中國科學家一直以獨立自主、勇於創新的姿態,在浩瀚太空書寫著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高度。
1984年聯合國通過的《月球協定》規定,月球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難以改變的客觀事實是,如果我國的月球探測活動取得一些成果,在國際上討論《月球協定》的修訂和分享月球權益時,將有更大的發言權,就能更有效地維護我國在月球的合法權益,否則就沒有發言權。」 孫家棟說。
盡管國際上每年都要發表一些月球研究成果,但真正具有核心價值和意義的資料,從來都沒有完全公布。歐陽自遠說:「僅靠別人的二手資料,我國的科學水平就會永遠落在別人的後面。」
專家們樸素的話語,傳遞著一個共同的聲音:在尖端領域,中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作為。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兩個超級大國在冷戰背景下開展了大規模的探月活動。經過二三十年的沉澱和思考,人類重新從科學角度審視月球探測,21世紀的最初幾年,美、俄、歐、日、印等不約而同地啟動了月球探測計劃,掀起了新一輪月球探測高潮。
如同地球上的南極科學考察一樣,誰先到達誰就掌握主動。「如果等到別人都已找到月球資源利用的方法,我們再啟動探月計劃,就太晚了。」歐陽自遠說,「第一輪探測我們沒有趕上,新一輪探測熱潮中,中國決不能落後。」
「我們沒有重復別人的老路,而是實現了跨越。」從立項到發射僅用了3年多時間,作為工程總設計師的孫家棟感到十分自豪,「嫦娥一號衛星將首次繪制月球三維全圖,探測的元素中有9種是國際上從未公布的……」
探月工程將推動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新突破
上世紀80年代,在日內瓦聯合國知識產權總部各個國家代表自己知識產權的展台上,美國人展出的是一塊月球岩石,蘇聯人展出的是加加林的照片,而中國展出的一個景泰藍花瓶。
當時來到這里參觀的中國青年學者葉培建被深深震撼了。
在今天,什麼最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航天技術無疑是重要的特徵之一。
如今,葉培建已成為中國繞月探測工程衛星系統的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他說,耗資256億美元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建立和完善了龐大的航天工業體系,支撐起整個美國近十餘年的經濟和技術的高速發展。從阿波羅計劃中派生出了大約3000種應用技術成果。
我國目前已經擁有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長征系列火箭,發展了通信、氣象、對地觀測、定位導航、科學實踐、返回式、小衛星等7大系列應用衛星,發射了4艘無人飛船和兩艘載人飛船,將3名航天員送上了太空。
探月工程立項後,數千人的研製大軍投入其中,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層以上骨乾的平均年齡僅35歲左右。「通過探月,培養一支出色的隊伍,這是中國航天事業未來的希望之所在。」孫家棟為此特別欣慰。
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遠距離數據傳輸、人工智慧、自動化加工、空間核電源等一系列關鍵新技術,涉及到諸多新領域,這些新突破又將推動一大批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發展。
2006年2月,《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正式將繞月工程列為16項重大專項工程之一。
如今,開發和利用空間的能力與成果,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嫦娥一號衛星即將發射的消息傳出後,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而隨著工程的進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促進全社會的進步。

C.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幾個發射探月衛星的國家

中國是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7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

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中國人的探月工程,為人類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貢獻。

嫦娥一號的意義

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圓滿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里程碑,突破並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實現了多個中國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第一次研製並成功發射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第一次實現了繞月飛行和科學探測;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測任務的總體設計思路和研製流程,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D.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新成就有什麼

1、「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

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製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回收地點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2、中國探月工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9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

3、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完成驗收,於同年9月28日起進行粵港澳三地聯合試運。

4、天宮計劃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5、中國高速鐵路

中國通過引進加創新,研製"和諧號"動車組列車(China Railway High-speed縮寫,中國鐵路高速列車)以及「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列車。

2018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9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過其他國家總和。2019年,計劃確保投產高鐵新線3200公里。

E. 「嫦娥一號」的資料

嫦娥一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使命,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

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技術創新

軌道設計技術:為使嫦娥在繞月軌道上任何一處的位置都對月面拍照,並具有相同的解析度,軌道高度要求保持穩定,嫦娥一號的工作軌道選擇了繞月極軌道,高度為200千米,運行周期約為127分鍾。嫦娥一號在這一軌道運行所需能量最少,發射和變軌過程風險最低,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和此後的深空探測軌道設計積累了經驗。

F. 人類探測月亮的目的是什麼

1.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變:地球表面總有火山在活動,地表以下也在發生「岩層對流」,所以,地球實際上一直在變化中,所以,也就無法了解地球最初時的樣子。如果通過「月亮女神」的觀測,對月球有了詳細的了解,就可以解開月球形成的時間及過程之謎。通過研究月球的起源,科學家可以找到了解地球和太陽系早期如何形成的線索。

2.獲得月球表面環境信息:地球有大氣,但月球上沒有大氣。這樣,陽光可以直射月球表面。「月亮女神」將圍繞月球運行大約一年,研究太陽對月球的影響。觀測結果對在月球表面修建基地等人類未來登月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3.在月球軌道上進行電波學研究:「月亮女神」攜帶一些儀器,觀測的目標並不僅限於月球。在太空觀測電磁波是最合適的,因為那裡沒有電視和手機等發出的人造電磁波。另外,「月亮女神」還將通過同時從月球上觀測極光,研究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通過從月球上觀測太空和地球,科學家可以獲得從地球上難以獲得的觀測結果。

G. 為什麼人類要探月

探測月球是破解地-月系統、太陽系和生命的起源與演化的重要環節。探測月球可以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和探索領域。除了用望遠鏡,現在發射各種各樣的探測器去探測月球,甚至登上月球進行探測。這一系列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高新技術的整體發展,科學需求轉換成了技術上的突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阿波羅』計劃。科學家希望通過探測月球研究太陽系的物質來源,了解太陽星雲的分餾、凝聚與形成過程;研究行星與衛星的大氣、電離層與磁場的特徵、起源與演化。

閱讀全文

與歐陽自遠知識產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