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政治權利著作權

政治權利著作權

發布時間:2022-08-24 19:28:57

『壹』 公民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包括哪些內容

你好。遺產,作為一種財產,繼承人可依法繼承,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遺產都可以繼承,《繼承法》第三條規定的公民的合法收入;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外的財產不能作為遺產繼承。
不屬於遺產范圍的財產和權利有:專屬於被繼承人的人身權利、政治權利、專屬於被繼承人本人的財產權利、他人的財產。它們具體包括:一、被繼承人的人身權利。
人身權利是指與人身不可分離的以特定的人身利益為內容的民事權利。公民的人身權利主要有:姓名權、人身自由權、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受教育權、休息權等。因為人身權利與權利人的人身密不可分,會因權利人的死亡而消滅,故此不能由繼承人繼承。二、被繼承人的政治權利。
政治權利是公民參加國家政治生活、進行政治活動的權利。公民的政治權利有:選舉權,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權利,通信自由權,擔任領導職務權,批評、建議權,申訴、控告、檢舉權等。公民的政治權利也是隨著公民的死亡而不復存在,不能由其繼承人繼承。
三、專屬於被繼承人本人的財產權利
。專屬於本人的財產權利主要有:國家、集體財產的使用權,包括:公共財產的使用權,自留地、自留山、魚塘、果園、灘塗、牧場、草原等的經營權等。對企業的承包權、房屋租賃權、僱傭合同中的勞動權、財物代管權,接受他人遺贈的受遺贈權、扶養費、養老金、撫恤金、生活補助費的請求權,勞動工資的請求權,以及其他與工作或者職務相聯系的經濟待遇,如公費醫療、分配住房等等。這些財產權利也都是與被繼承人本人密不可分的,被繼承人活著便享有,一旦死亡便不復存在,不能作為遺產由繼承人繼承。四、不屬於被繼承人的財產。主要有:
(1)國家、集體的財產,包括:國家、集體本身固有的財產,被繼承人生前保管的國家、集體的財產,被繼承人生前贈予國家、集體的財產。
(2)其他個人的財產,包括:被繼承人配偶的婚前財產、夫妻共同財產中屬於配偶的部分、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約定為配偶的財產、被繼承人其他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家庭共同財產中屬於其他家庭成員的財產、發給被繼承人親屬的撫恤金和生活補助費、被繼承人在保險合同中指定了受益人的人身保險保險金、被繼承人生前贈與其他公民的財產以及其他公民本身固有的財產。
(3)被繼承人非法所得,及來歷不明或權屬有爭議的財產。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貳』 公民的政治權利主要是指( )。 A. 選舉權 B. 發言權 C. 被選舉權 D. 著作權

答案是全選。
這是法中規定的,死記硬背的東西。
具體情況及分類說明如下:

我國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
一.政治權利的含義:
是指公民依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事務和表達意願的權利和自由
二.基本政治權利和自由的具體內容: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①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基礎,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權利,是公民極為庄嚴的政治權利,是人民當家作主的表現。
②我們應該選舉那些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健康條件和議政能力比較好的公民當人大代表,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國家權力。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認真對待,依法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言論、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等政治自由。
①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礎。讓人民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參加國家政治生活,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重要方式,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表現。
②自由和法律的關系:我國公民享有合法的政治自由必須在我國法律范圍內進行。法律是自由的體現和保障,法律和自由統一的,脫離法律的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
3.監督權.
①監督權包括批評和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形式。
②公民依法行使監督權,有利於克服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改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有利於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叄』 我國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權利與自由公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途徑與方法有哪些

根據憲法,公民政治權利和自由主要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訴願權等。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我國《憲法》第3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從這一規定看,我國公民享有的選舉權是一種普選權。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有當家作主的權利,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直接行使國家權力,參加國家的重大決策和日常事務的管理,而是通過選舉代表的方式,選出代表自己意願的代表,參預各級國家權力機關,間接地管理國家、行使國家權力。
因此,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直接體現,是人民參預國家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行使國家權力的基本形式。正因為如此,所以選舉權是人民的政治權利,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選舉權是公民選擇法定代表機關代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權利;被選舉權是公民被推舉為代表機關代表或國家公職人員的權利。二者通常合稱為選舉權。選舉權是公民行使其他政治權利或表明主權者身份最直接而經常的方式。選舉權享有的普遍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一國公民享有普選權即平等的選舉權,表明國家有較高的民主程度。所以,選舉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的政治權利。為保證我國公民這項最基本的政治權利的行使,除憲法作出原則規定外,我國立法機關還制定了選舉法,對公民具體行使選舉權的原則、程序和方法作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規定,對選舉權的行使作出了法律上的和物質上的保障。在法律保障方面,如規定對破壞選舉者給予法律制裁、選舉訴訟等;在物質保障方面,如規定選舉經費由國庫開支。
二、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公民表達自己政治意願的自由,包括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方面的自由(《憲法》第35條)。與公民的選舉權一樣,政治自由也是公民作為國家政權主體而享有的參預國家政治生活的自由,或說是保障公民能夠參預政治活動的自由。如果公民不享有這些權利或自由,即便是選舉權也不能得到適當的行使,因為選舉過程實則是一個表達的過程,無表達即無選舉。所以這部分自由也被稱之為「表達自由」或「精神自由」。盡管公民表達的不一定都是政治性的意願,但享有表達的權利卻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表現。
1、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是公民對於政治和社會的各種問題有通過語言方式表達其思想和見解的自由。言論是公民表達意願、相互交流思想、傳播信息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工具,也是形成人民意志的基礎,所以言論自由在公民的各項政治自由中居於首要地位。可以說,言論的自由程度從一個側面上反映了一國民主化的程度。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十分重視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在實踐中,我國在公民言論自由的保護上有過不少曲折,但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解放的旗幟指引下,這一問題重新得到了重視和保護,主要表現在:
第一,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原則,讓人們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問題上暢所欲言,作出善意的批評和評價。
第二,在學術和藝術上實行「雙百」方針,堅持「三不主義」(《憲法》第20條、第47條)。
第三,保護人民群眾向有關國家機關反映問題及提出批評、申訴、控告、檢舉、建議的權利(《憲法》第41條),通過來信來訪工作,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能夠直接轉達到國家機關中去。
第四,人民群眾有在國家重大決策問題上發表意見、進行討論的權利。隨著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實現公民言論自由的形式也會逐步完善,對它的保護也將進一步加強。
與任何法律權利一樣,公民的言論自由也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濫用言論自由也就喪失了這項自由,具體而言:
第一,不得利用言論自由進行反國家宣傳、煽動群眾反對國家,擾亂社會秩序;
第二,不得利用言論自由侵犯他人的人格尊嚴,對他人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言論不得有損於他人心靈高尚、敗壞社會的善良風俗;
第四,不得泄露國家或商業機密及他人的隱私;
第五,在戰爭時期不得有損於本國戰備。
2、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是公民以出版物形式表達思想和見解的自由。人們為了長久保存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並為了與他人分享觀點,就要把自己的思想見解付諸於文字,以利於傳播。因此,出版是言論的自然延伸,是固定化的言論;出版自由也就是言論自由的自然延伸,兩者具有同質性。進一步說,出版自由也是現代文明社會政治共同體進行思想教育和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保存和傳播真理的手段。
公民出版自由的實現,除了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外,還依賴於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客觀上國家物質文明不斷取得進步,促進出版事業的發展;第二,是在主觀上切實保障公民出版自由權的享有,從法制建設方面加強保護。1990年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對公民的出版自由作出了實際的保障和規范。
與言論自由一樣,出版自由的行使也不能損害社會整體利益。所以,各國都有法律規范出版物的發行和傳播。對於出版物的管理有兩種制度,一是預防制或事前審查制,即在著作出版前審查其內容是否合法的制度;一是追懲制,即在出版物出版後根據其社會效果決定是否予以禁止和處罰的制度。我國目的實行預防制和追懲制相結合的方法,對出版進行限制,但事前審查主要由出版單位承擔,國家一般不予干涉。1997年國務院通過了《出版管理條例》,列明了不屬於出版自由保護范圍內八類出版物:反對憲法基本原則的、危害國家主權和統一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壞民族團結的、泄露國家機密的、有黃色或暴力及不道德內容的、侮辱誹謗的和其他有害的出版物,都屬禁止發行之列。
3、集會、遊行、示威自由
集會自由是公民有為共同目的,臨時集合在一定露天場所,討論問題或表達意願的自由。它也是言論自由的自然延伸,是擴大了的言論自由。具有共同意願的人們,通過集會,可使共同觀點為更多的人所知曉,使有關問題更趨深刻化、條理化,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言論自由所要達到的目的。
遊行自由是公民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場所以和平的方式聚會、行進、靜坐,以表達其強烈意願的自由。
示威自由是公民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場所以和平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以顯示決心和力量的自由。
集會、遊行、示威自由都來自於公民的請願權。它們的共同之處,一是在於都是公民表達強烈意願的自由;二是主要都在公共場所行使;三是必須是多個公民共同行使,屬於集合性的權利,單個公民的行為通常不能形成法律意義上的集會、遊行和示威。三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表達意願的程度、方式和方法有所差異。
由於這三項自由權的行使多發生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場所,參加或觀看的人數眾多,情緒感染性強,也容易發生與政府管理部門或其他公民的對抗,對社會影響較大。所以,公民在行使這些權利時,既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又要注意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凡藉此進行暴力活動的,或者引起暴力沖突的集會、遊行和示威,就喪失了受到法律保護的資格,並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在西方國家,「無論何人,不管他的地位多麼尊顯、動機多麼純正,也不管他的種族、膚色、政治態度或信仰如何,都不能成為有關他本人的案件的法官」,並且,「憲法並未規定人們可以有這樣的自由:無視全部法定程序而在街頭逞勇鬥狠」。
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正確行使集會、遊行、示威的權利,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1989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公布了《集會遊行示威法》。該法對集會、遊行、示威的概念和標准、主管機關和具體管理程序及措施、申請和獲得許可的程序、違法行為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4、結社自由
結社自由是有著共同意願或利益的公民,為長久分享共同觀點或利益而組成具有持續性的社會團體的自由。結社是一定數量的公民長久保有共同觀點和維護共同利益的行為,故而結社自由也是言論自由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它也是若干公民集合起來方能實現的自由權。
公民的結社因目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
⑴以營利為目的的結社。如商業結社中的公司、集團、中心等,通常由民法、商法、公司法來調整權利義務關系。
⑵非營利性的結社。其中又分為政治性結社,如政黨、政治團體等;以及非政治性結社,如宗教、慈善、文化藝術等團體。
憲法中所規定的結社自由主要是指組成政治性團體的自由。但由於政治性結社通常有較嚴密的組織形式,其活動對社會各方面的生活、特別是對決策過程影響巨大,所以各國法律通常對它都予以嚴格的控制,對反社會的、反憲法秩序的、反國家的結社,如法西斯主義的結社,予以取締。在英國,如果一個社團出於政治目的而進行身體訓練,即使是為了幫助警察或軍隊維護社會治安,也將受到禁止。
對結社自由的程序限制,主要表現在凡結社必須申請登記,否則便是非法組織。在我國,凡符合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條件,並通過了一定的法律程序的組織,便成為合法的社會團體,都受到國家的保護。除了已有的政治性社團,如中國共產黨、8個民主黨派以及工會、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等全國性社會團體外,1989年國務院發布的現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列舉了其他結社的范圍,規定了申請成立和解散的程序,對人民群眾參預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繁榮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
結社和集會都是不特定的多數人聚集起來表達意願、維護共同利益的活動或組織形式,所以二者常常相提並論。二者的區別在於,集會是臨時性的聚集;而結社則是長期的、相對固定的聚集,有著更嚴格的組織、章程和制度。
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人們相信某一超自然神祉的拯救力量及相關神學學說的自由。它在法律上屬於精神自由的范疇。由於與國家權力的行使和普羅大眾的生活有著相當復雜的聯系,所以也可以將之列入政治權利和自由的范圍。
《憲法》第36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這一自由在我國法律上的含義是指:
⑴每個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願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⑵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
⑶有在同一宗教里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
⑷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
⑸在按宗教信仰參加宗教儀式的自由,也有不參加宗教儀式的自由。
宗教是一種對社會生活作出超自然解釋的社會意識形態,就其本質而言,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相對立的。我國社會主義的憲法之所以保護公民的這種信仰自由,是因為:
第一,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在它存在的條件未消失的時候,它不會繼續存在。
第二,宗教信仰屬於思想范疇的問題,法律必須尊重人們的信仰,只能採取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科學精神的方式予以解決,決不能強迫命令,粗暴壓制。
第三,宗教的存在具有長期性、國際性、民族性和群眾性的特點,正確處理好宗教問題,對於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國際交往,都有重要意義。
因此,憲法第36條第2款規定:「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也就是說,就信仰而言,我國公民的宗教信仰問題是公民個人的私事,不能以任何理由——國家權力、組織需要或個人力量——強制信仰。
盡管作為精神自由,宗教信仰是不能幹涉的,但公民作為特定國家中的一分子,必須遵守國家法律,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利益,服從社會整體要求。因而,憲法第36條第3款規定:「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許多國家憲法都規定了宗教與國家、政治、公共教育相分離的原則。如在美國,宗教必須與國家和公立教育分離,叫做「隔火牆」(thewallofseparation)原則。[8]我國憲法第36條第4款更規定了另一原則:「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即宗教團體自主、自辦、自傳的「三自」原則。宗教團體可以與其他國家的宗教界保持宗教的學術文化交流聯系,但不允許外國宗教勢力干涉我國內部的宗教事務,我國宗教團體也不去干涉我國以外的宗教問題,以防止國際上的宗教勢力干涉、控制、支配我國的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
四、公民的訴願權
訴願權也叫請願權。在我國,公民的訴願權是對一類憲法權利的統稱,即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控告權、檢舉權,以及取得賠償權。這些權利都是公民作為國家管理活動的相對方,對抗違法失職行為的權利。由於它們在行使中多數都牽涉到國家機關的政策及活動,所以也屬於政治權利和自由的一部分。
《憲法》第41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這些權利實際上不僅是公民受到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公正對待時的保衛性權利,而且也是公民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履行職責的監督性權利。
批評權是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缺點錯誤提出批評意見的權利。建議權,是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權利。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針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而後者是針對工作本身。我國公民可以通過新聞報刊、來信來訪、座談討論會等多種形式和途徑來行使這兩項權利。
申訴權是公民的合法權益因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作出的錯誤的、違法的決定或裁判,或者因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而受到侵害時,向有關機關申述理由,要求重新處理的權利。
我國公民申訴權主要在下面兩種情況下行使:
第一,公民對於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時,可以向其上級機關或者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要求改正或者撤銷原決定;
第二,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當事人、被告人及其家屬或者其他公民,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以至向國家權力機關提出申訴,要求前兩個單位改正或者撤銷原判決或裁定。
第三,公民在認為受到不公正對待後,有權向任何國家機關提出申訴。
我國於1999年4月由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行政復議法》,以利於公民行政申訴權的保護。其他訴訟法則都規定了對公民申訴權的相應保護,主要是審判監督程序的規定等。第三種申訴是典型的申訴權形式,公民的這種申訴行為直接受到憲法的保護。
控告權是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向有關機關進行揭發和指控的權利。
檢舉權是公民對於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向有關機關揭發事實,請求依法處理的權利。
二者的共通之處,都在於是同違法失職行為作斗爭,區別在於:
第一,控告人通常是直接受到不法侵害的人,而檢舉人則不一定與事件有直接關系;
第二,控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要求對違法失職行為進行處理,檢舉則多為出於正義感和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
公民行使控告權和檢舉權可通過如下途徑:
⑴對違法犯罪行為向司法機關提出;
⑵對違反政紀的行為向主管單位、上級單位或監察機關提出;
⑶對國家機關的違法決定向同級權力機關或者上級權力機關提出;
⑷對國家機關中黨的組織或黨員的違法犯罪行為向同級或上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提出。
由於上述訴願權都是公民針對國家機關及國家工作人員的,而後者又掌握著管理、處罰和制裁的權力,所以,憲法在第41條第2款對公民的訴願作出了特別的保護:「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我國的刑法和其他法律也都規定了對公民訴願權行使的保護。
取得賠償的權利是指,公民在受到國家機關不正確的處罰而得到昭雪後,或者是在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權而得到糾正後,公民要求國家負責賠償的權利。憲法第41條第3款規定:「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目前我國的國家賠償分為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或冤獄賠償兩種形式。1989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行政賠償的原則和制度,1994年5月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七次會議通過了《國家賠償法》,使公民的這一憲法權利得到了切實的保障。這兩項法律的通過,是我國民主建設的一大進步。

『肆』 政治權力是成年後才有,但是,出版屬於政治權利,那麼為什麼未成年人可以出版東西

版權只是在憲法中籠統的規定為政治權利,但是憲法不能直接適用於司法,因此,出版權實際上由著作權法來調整,未成年人享有權利能力,必然也受法律的保護,出版是自由的,沒有限制,而且出版的作品也受法律的保護。

『伍』 公民享有政治權利

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陸』 作者被剝奪政治權利後,作品的出版權等歸為誰如作品被人收購後,那出版權什麼的歸為誰。還有作品被收

政治權利一般包來括:選舉自權和被選舉權 ;言論、通信、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權利 ;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擔任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政治權利不包括著作權,因此作者被剝奪政治權利後,作品的著作權(著作權法上的出版權歸出版社所有)仍歸作者。你說的作品被收購,在著作權法上一般叫著作權轉讓,轉讓後,受讓人一般按照合同約定行使相關權利,可能只享有作品著作權的部分處分權、收益權。

『柒』 著作權對減刑有幫助嗎

減刑是包含附加的,出來後減刑後的附加刑期滿後就享有權利。
《刑法》第五十七條:對於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在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時候,應當把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改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政治權利一般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言論、通信、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權利 ;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擔任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政治權利不包括著作權,因此作者被剝奪政治權利後,只是沒有了出版權,作品的著作權仍歸作者。當他死後,其作品著作權仍還有50年的保護期,由他的合法繼承人繼承。作品如果是在其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寫作的,根據《著作權法》第2條第1項規定,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所以仍然對作品享有著作權。
判處死刑之所以要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答者理解應為以下幾點理由
1、政治權利是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國家既然剝奪了犯罪分子的生命或終身自由,就應當同時剝奪這些犯罪分子終身的政治權利,以表示在政治上對這些犯罪分子的徹底否定評價;
2、犯罪分子被判處死刑後,從宣告、核准到實際執行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在此期間,死刑罪犯仍需被剝奪政治權利。
3、罪犯在實際執行前被特赦,特赦後仍需被剝奪政治權利

『捌』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享有著作權嗎

應該沒有吧,畢竟寫作關政治屁事?

『玖』 著作權屬於公民哪項權利

既有人身權利的性質,又有財產權利的性質。
《著作權法》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拾』 被剝奪政治權利終生者在獄中寫的書,其是否還享有著作權

你好,著作權是民事權利不是政治權利,因此仍受法律保護

閱讀全文

與政治權利著作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