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Agency FB 需要交納版權費用嗎
您好!這一問題首先需要看所使用的作品是否在版權保護范圍內。使用他人在版權保護范圍內的作品需要交納版權費。
版權即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類型,它是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㈡ 蘋果手機為什麼注冊不了facebook
Facebook在中國區內無法使用,因此也是無法使用蘋果進行注冊的。
Facebook是美國的一個社交網路服務網站 ,於2004年2月4日上線,於2012年3月6日發布Windows版的桌面聊天軟體Facebook Messenger(飛書信)。主要創始人為美國人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是世界排名領先的照片分享站點,截至2013年11月每天上傳約3.5億張照片。截至2012年5月,Facebook擁有約25億用戶。Facebook的總部在門羅帕克的Hacker Way。從2006年9月11日起,任何用戶輸入有效電子郵件地址和自己的年齡段,即可加入。
2017年2月,Brand Finance發布2017年度全球500強品牌榜單,Facebook排名第9。5月18日,歐盟委員會競爭監管機構對Facebook罰款1.1億歐元(合1.23億美元)。6月29日,Facebook以大約1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通訊應用程序WhatsApp。12月21日Facebook 與環球音樂本周四宣布簽訂了一份長達多年的全球性版權協議。
2018年3月28日,Facebook表示,終止與數家大型數據代理商的合作夥伴關系。
㈢ Facebook將名字改為Meta,你覺得這個名字怎麼樣
臉書28日正式宣布改名為「Meta」,商標從藍底白字小寫f換成無限符號形狀,以反映扎克伯格追求的「元宇宙」願景目標。但新名字並沒有贏得支持,反而嘲諷的人卻更多。其實真沒有必要,慢慢大家就習慣了。
對於Meta名字,其實沒有什麼看法,反正已板上釘釘的事,大眾會慢慢接受它,也不至於國外人評價的那麼不堪。其實也好記,中文名直譯成「迷他」就行了哈!
但對於換成新的logo,確實有點看法,有點太「任性」了,直接將某號拷貝過去了,小扎,你確認版權費支付了嗎?
㈣ 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UC號……互聯網公司為什麼紛紛押注「內容」
一周前,問答平台知乎完成了一輪1億美元的 融資,正式邁入獨角獸行列。領投方今日資本的創始人兼總裁徐新沒有接受媒體采訪,而是選擇在知乎上下寫自己的答案。她說整個 投資「決策速度很快」,因為從行業趨勢來看「內容的春天剛剛開始」;而從公司的角度,知乎做了6年,內容的「護城河很深」。
最重要的是,「現在的流量入口是內容」,徐新說。知乎的價值,或者說「想像力」也正是在此。
從另一個角度或許可以幫你理解徐新這番話。
一共有127個人回答了《如何看待知乎完成 D 輪融資?》,排在徐新「樓下」的有騰訊投資部的Jeffrey、賽富基金的資深合夥人羊東,以及創新工場創始合夥人汪華等人。這些答案經過記者和分析師的引述和編輯之後,又會變成不同的文字內容,出現在新聞客戶端和 微信朋友圈中。這些內容就這樣在 互聯網世界裡流動起來了。2016年,所有打造內容平台的互聯網公司都基於這樣的邏輯:用戶在哪裡消費內容,流量就在哪裡,而流量在哪裡,錢就在哪裡。最終的競爭演變成了對用戶時間的爭奪--在每天有限的那幾個小時里,你是用來看知乎、逛淘寶,還是在視頻網站上看一部電影,對於所有互聯網公司來說這很重要。
今日頭條用四年時間只做成了一件事:讓6600萬人平均每天花費76分鍾看新聞和視頻。現在,它是一家估值600億元,讓騰訊和網路都「十分緊張」的公司。
即便是掌管這些互聯網巨頭的那些最聰明的頭腦,也沒有想到今日頭條能以如何快的速度和如此顛覆性的方式,影響整個媒體甚至互聯網公司對於內容的看法。用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的話來說:「整個行業都被我們帶到了演算法智能分發的這條路上。」
過去一年,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做起了各種「號」,從網路號、UC號到企鵝號、京東號。它們模式大同小異:建立內容平台吸引內容生產者入駐,通過演算法匹配用戶興趣與內容,然後通過精準廣告實現商業變現。
一度強調用戶「用完即走」的 工具類應用,在 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殆盡的大趨勢下,也想要靠內容抓住用戶。獵豹花費5700萬美元收購了擁有諸多新聞內容版權的法國公司News Republic,並在美國上線了直播和 游戲應用;UC 瀏覽器改名「UC」,要藉助阿里大文娛的內容體系,變成一家「新型媒體平台」;甚至,同在騰訊體系內的QQ瀏覽器也開始做內容的分發和推送。當搜索引擎不再成為移動時代的「大門」之後,網路也試圖在搜索框之外利用內容吸引來更多流量。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百家號」業務就建立了上百人的團隊。
互聯網公司激進的內容策略之下,問題也隨之暴露。從生產者到廣告客戶都對這套新的游戲規則充滿困惑,它們需要被教育,更需要被更好地對待。跑馬圈地之後,這個問題需要被解決。人人都想抓住內容這個「流動的數字黃金」,但別忘了,它可以很值錢,也可以很燙手。
傅盛的焦慮與改變
去年8月,傅盛在位於北京的獵豹移動總部進行了一場小型媒體溝通會。
由於三個月前發布上一季財報時遭遇過股價重挫,一度跌破發行價,記者們普遍認為這是二季度財報發布前的「預防針」。這樣的會面往往會以不太愉快的方式結束,傅盛會再一次解釋工具和流量的價值,而媒體報道中質疑獵豹賺不了錢的聲音仍會是主流。
不過這次會面進行地頗為愉快,傅盛並沒有像以往那樣一味繼續強調工具的價值。實際上在整個發言和媒體提問中,「工具」這個詞一共只出現了18次,而「內容」這個詞,一共出現了58次。
他首先承認獵豹遇到的問題:我們的整體流量沒什麼大問題,變現能力下降了。 由於獵豹在海外最為依賴的合作夥伴Facebook帶來的 移動廣告增長下滑,整體增長從100%降到了20%。
傅盛想要傳達給媒體一個新的信息:靠工具屬性進行廣告流量變現這條路子,長期來看的確靠不住。但工具本身具有戰略意義,通過工具觸達用戶,通過內容延長時長,讓用戶能夠更快、更迅速、更精準地拿到他想要的內容,是獵豹下一步要做的事。
簡而言之,獵豹要全面轉型,從一家工具類公司變成一家「連接全球內容」的公司。或者用更為官方的說法:以工具為入口,內容為核心,大數據為高地。
改變背後是傅盛的焦慮。過去三年,獵豹在海外市場積累了6億活躍用戶,但賣流量廣告的生意卻越來越不好做。與此同時,「內容」的生意卻紅火起來。
這里所說的內容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圖文,也包括視頻、音樂、直播等富媒體形態。 映客和今日頭條兩家公司在過去一年的瘋狂成長,讓傅盛看到了其中的機會。News Republic
他花費57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法國公司News Republic,它的核心資產是有全球數千家新聞機構的版權授權。在拿到這些「內容」後,獵豹通過機器演算法來給不同用戶推薦不同的文章,聽上去就是一個海外版的「今日頭條」。更早些時候,獵豹在美國推出了一款直播應用Live.me,簽約Youtube上的明星主播入駐,做起了海外版的「映客」。
藉助獵豹清理大師巨大的用戶量和這幾年的 海外推廣經驗,這些新應用在上線(改版)後第一步都走得較為順利。
根據 App Annie去年10月數據,Live.me成為了當月 谷歌應用商店美國區 社交類暢銷榜第一名,在 蘋果應用商店美國區社交類暢銷榜里排名前五位。News Republic也在去年10月美國地區新聞雜志類下載排行榜中名列第三。
「我們為什麼這么注重內容類的產品?因為(內容產品)做品牌廣告非常有效。你今天拿一個工具去做則會很難。」傅盛在媒體分享會上說。
與傅盛有相同想法的還有UC瀏覽器。在傅盛會見媒體兩周後,剛過完12歲生日的UC瀏覽器正式宣布了它的新戰略。「UC瀏覽器」改名為「UC」,從傳統的瀏覽器工具產品向「大數據新型媒體平台」升級。
去掉用了12年的「瀏覽器」標簽背後,同樣是UC作為工具定位遭遇的尷尬。「你一款純工具瀏覽器沒有品牌調性,再強調快、省流量,現在都打動不了用戶了。」 阿里巴巴文化集團UC業務市場總經理周默告訴騰訊科技。
一款名為「UC頭條」的獨立資訊應用也同時發布。「過去12年UC一直在做連接人和信息的事。以前我們是找信息,現在內容爆炸的時代,是你幫助用戶在碎片化的時間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周默認為,UC做內容並不是件矛盾的事,同時他也表示,相比站點流量廣告, 信息流對品牌廣告更有吸引力,也更能夠實現精準 廣告投放。
「實質上大的內容和產業正在發生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從人找內容,到內容找人。」去年四月,在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阿里巴巴信息服務新生態戰略發布會的現場,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如此總結到。
阿里移動事業群UC總裁何小鵬則提到了市場的另一面:應用商店開始走下坡路,只能夠給頭部的應用帶來新 激活量。而對於活躍用戶已經超過4億的UC來說,隨著智能手機銷量放緩,也逐漸觸碰到了用戶增量的「天花板」。
流量紅利在逐漸消失,無論是傅盛還是俞永福似乎都在向我們宣告,工具類應用未來的日子可能不會變好。轉型刻不容緩,內容平台成了新的押寶方向。
2000萬個公眾號和一個今日頭條
互聯網公司對做內容這件事的興趣大增,要從四年前的夏天說起。
2012年8月,一款名叫「今日頭條」的新聞應用上線。開發者張一鳴給公司起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名稱——位元組跳動。這位理科生希望用「跳動的位元組」——機器演算法,決定每一個人看什麼新聞。
在同一個月, 微信推出了自己的內容 公眾平台。企業、機構媒體甚至個人都可以開設一個公眾號,生產和發布自己想要發布的內容——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張圖片或者是一個視頻。通過微信用戶訂閱和分享,這些內容又得以在朋友圈的時間線里出現和流動。
接下來四年時間里,這兩個產品分別從生產和分發兩端顛覆了人們消費內容的方式。由它們的成功所帶起的兩個時髦概念——「 自媒體」和「個性化推薦」,為隨後互聯網公司的「內容熱潮」提供了方向和土壤。
在今日頭條和 微信公眾號出現之前, 新浪、騰訊為代表的門戶網站已經把報紙雜志上的「方塊」變成了一個個超鏈接,微博的興起產生了無數的「官微」,人們消費新聞的方式從線下翻閱變成了在線瀏覽,又隨著這些平台推出各自的應用而轉移到了手機上。但內容生產和分發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
雜志報紙的主編和記者決定采寫什麼內容,網站和官微編輯決定這些內容在什麼時間,以何種位置和方式展示在讀者面前,無論你面對的是一百個還是一百萬個讀者,所有人消費著相似的內容。
張一鳴認為,這裡面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每個人的年齡和成長環境,所處的社會階層,個人興趣的差異,都會導致每個人感興趣和想要看的新聞內容有所不同。理應為每個人推送不一樣的新聞,他最關心的那件事,就是他的「頭條」。用機器給文章打標簽,追蹤用戶的閱讀行為和習慣,再用演算法完成兩者之間的匹配。誰也沒有想到,發現和填補「看新聞」這個聽上去無比簡單的用戶需求,會變成了一個幾百億的生意。
根據今日頭條公布的最新數據,今日頭條的激活用戶已經超過了6億,每天有6600萬人花超過1小時(76分鍾)在上面看各種新聞和視頻,已經超過新浪、搜狐等新聞客戶端。公司最新估值高達600億,是新浪市值的近兩倍,網路的七分之一。
如果說今日頭條把「看什麼」的決定權交給了讀者,那麼微信公眾號所做的就是把筆桿子直接塞到了每一個普通人手中。它的出現,給原有的媒體內容生態帶來的沖擊要更大一些。
財經作家吳曉波說,在自己長達十幾年的專欄寫作過程中,最後幾年變得很焦慮。因為他收到的讀者來信越來越少,不知道讀者是誰,在想什麼。彷彿文章從郵箱里發出去那一刻開始,就與自己無關了。
因此他在三年前停掉了所有專欄,創建公眾號「吳曉波頻道」。他說自己的初衷很簡單:找回自己的讀者。
我們不知道在「吳曉波頻道」220萬的訂閱用戶中,是否包含了他所有曾經的讀者。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他站在2016年年末秀舞台上以一個成功 創業者身份談論「 網紅經濟」和「知識變現」時,他那些隨著紙媒式微所失去的聲量,又跟著微信公眾號這條大船重新響亮了起來。
四天之後,「吳曉波頻道」的 運營主體「巴九靈」公司宣布完成A輪1.6億元融資,估值20億元。這一估值甚至超過了「羅輯思維」,一個月前它完成B輪融資,估值為13.2億元,而 羅振宇也是兩年半前力勸吳曉波開通公眾帳號的那個人。
從商業上來說,吳曉波和羅振宇無疑是這一股「自媒體」大潮中的成功者。他們的商業路線也極為相似:通過提供有著強烈個人標簽的內容(包括文字、語音和視頻)建立品牌,聚集粉絲。然後向這些粉絲售賣更多的東西——有可能是一套精裝商業書籍,也可能是一瓶梅酒。
相比這些,公眾平台向那些擁有寫作能力的個人提供的東西則更為誘人:一個已經搭建好社交關系、分享和變現機制的平台。「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這句口號的含義,以及它背後蘊藏的商業機會。
2015年底,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就突破了1000萬。大量媒體人、廣告從業人員從原有機構中脫離出來經營自己的公眾號,原本掌握在少數機構手中的媒體話語權被分解,內容生產的規則被打破。內容以前所未有的數量和速度被生產和消費,再通過社交網路的傳播變成一個個的10萬+。
自媒體帶來的是內容生產的極大豐富和多樣化,這正好給了今日頭條展現與門戶內容差異的機會。2013年,今日頭條推出了「今日頭條媒體平台」,也就是後來的「頭條號」。
「頭條號」所做的事與微信公眾號相似,邀請媒體、機構、自媒體入駐,生產優質內容。不同的是,今日頭條的機器演算法能夠「幫你找到對你感興趣的人」,並進行精準推送。比如你是一位軍事題材的專業寫作者,那麼你的文章更有可能被推送給那些在頭條上看了大量軍事新聞的人。
「微信公眾號」催生出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的內容生產者,而「頭條號」提供了一個現成的、被驗證過的商業變現模式。
過去一年互聯網公司們陸續推出的各種「號」:UC號、京東號、百家號、網易號,幾乎就是復制了「頭條號」的模式。邀請機構和自媒體開設帳號生產內容,然後通過演算法個性化 地推薦給用戶,最終通過精準廣告進行商業化變現。
整個市場看上去很熱鬧。
晚來的網路和它的自信網路宣布要拿出100億激勵內容創作者
傅盛把PC到移動的轉變稱為從「食指時代」過渡到「拇指時代」,而這一轉變最大的變化,就是搜索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在PC時代,搜索是用戶獲取內容的核心模式,誰占據了搜索就占據了最重要的流量入口。這也是為什麼網路當年如此強勢,而360、騰訊都想要做搜索的原因。到了移動時代,人們獲取內容的方式更多從主動的關鍵詞查找變成了被動接受精準推薦,這種改變促成了今日頭條的崛起。
包括傅盛在內的不少人認為,今日頭條代表的模式就是一種「新搜索」。因此,在今日頭條逐步壯大的過程中,最有危機感的無疑是網路。
曾經,網路是離做出「今日頭條」最近的那一個。
在2011年的網路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宣布對網路首頁進行重大改版。這次改版的核心就是在原本單一的搜索框之外放上更多的東西。
比如「網址導航」會通過記錄用戶的網頁瀏覽數據,把用戶常去的網站直接顯示在搜索框下方;「搜索風雲榜實時熱點」會跟據實時的搜索數據,把大家正在熱搜的內容直接展示出來。當用戶處於登錄狀態時,首頁也將直接展示網路用戶個人中心。
這些改變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把網路首頁從「千人一面」變成「千人千面」,通過主動展示和智能推薦,讓用戶更方便高效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用李彥宏的話說,就是「一人一世界」。這些,正是如今「機器分發」和「個性化推薦」的概念雛形。
「實際上現在大家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怎麼讓內容分發更有效率。」網路百家號總經理徐繼業告訴騰訊科技。他2005年加入網路,在今年6月接手百家號業務之前,一直在負責網路公關和市場業務。
加盟網路前,徐繼業是南方報業集團旗下的一名記者,曾經在2003年作為戰地記者被派往伊拉克。他說自己沒想到,過了12年,繞了一個大圈又繞了回來,從新做起了內容這件事。
盡管不用擔心會被炮彈擊中,但這個剛剛成立的新業務一點都不比上戰場來得輕松。今年4月,網路CEO李彥宏表示接下來自己會親自關注網路內容生態的建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路號成為了這場內容戰役的「鋼鋸嶺」,是一塊一定要拿下的高地。
網路也的確為徐繼業開了不少「綠燈」。比如在已經凍結社招三年的情況下,允許百家號在內外部自由招騁人才,在不到三個月時間里就組建了一個超過100人的團隊。其中技術人員佔了50%以上。
或許是上線時間太短,提到數據部分時,徐繼業總是會選則無視或者用「快速增長」這樣模糊的說法帶過。他甚至認為過於關注這些數據是一種錯誤的思考方式,盡管他也承認有時候會向這種行業普遍的評價體系妥協。
「現在有一個誤區,大家都在看流量、用戶、變現能力,這些都是平台級的東西。其實最核心的,是技術上的模型,是你用戶畫像和內容標簽是不是打得足夠精準。」徐繼業告訴騰訊科技。
徐繼業認為,現在各家的競爭還處在很初級的階段,網路雖然進入相對比較晚,但技術上的優勢能夠幫助網路挽回劣勢,甚至趕上和超越所有競爭對手。
作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把抓來的文章通過切詞和分詞技術進行再加工,打個標簽,建立索引庫,一直是網路最重要的工作。這也成為了網路做百家號最大的底氣。
「同一個用戶你對他的畫像,從標簽維度來看,門戶可能是幾十,微博可能是幾百,而搜索引擎可能是幾千個顆粒點。」徐繼業說,「顆粒度越清晰,你對用戶的了解越清楚,你能夠更好地推薦內容。」
徐繼業認為百家號對於網路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彌補了網路在移動端的一個劣勢。在PC時代,所有內容都通過「超鏈接」的方式存在,網路可以能過爬蟲進行徹底抓取。而到了移動端,內容分散到了各個應用中,你無法通過傳統搜索方式輕易獲得。
目前百家號最重要的展示場所是手機網路搜索框下方的區域,徐繼業稱不方便透露具體的流量數據,只表示「量比我們想像的大得多」。
護城河和泡沫
公眾號「嚴肅八卦」的創始人蘿貝貝在過去兩年陸續接到了眾多內容平台的入駐邀請,不過最終他們只選擇了其中兩家:今日頭條和天天快報。
盡管已經是一個擁有超過百萬粉絲的「大號」,但她仍然不想把過多精力牽扯到內容以外的事情上。至今,她還不太清楚一篇文章究竟為什麼(沒有)被推薦,也不想弄明白那些復雜無比的平台廣告分成方案。
「沒有明確給出回報機制的我都沒有入駐。很多平台根本沒有準備給作者認真開稿費。」蘿貝貝告訴騰訊科技。她拒絕向我們透露平台的廣告分成具體數額。
搞不懂推薦機制,閱讀量偏低是多位自媒體跟我們談到這些內容平台時最多的困惑。以「嚴肅八卦」為例,一篇題為《黎姿把弟弟的公司做上市了,生活有再多磨難,她也在積極向陽》的文章在微信公眾號中為10萬+,而在擁有8.1萬粉絲的頭條號中,閱讀量卻只有641。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 汽車類自媒體告訴騰訊科技,他在多個平台都有連續多篇文章閱讀數為零的情況,讓他很無語。而即便是閱讀數高達幾萬的文章,最後的廣告分成也「很少」。另一位公眾號粉絲超過20萬的影視類自媒體則稱,上個月剛剛停掉了兩個「號」的運營,因為「閱讀量實在少得可憐」。
「平台拉你的時候總是會說,你多一個平台就多一份收入。但他沒有告訴你,這個收入也可能是每月幾十,幾百塊。」上述影視行業自媒體負責人告訴騰訊科技。
即便是那些保持多平台更新的自媒體們,也幾乎只是把一份內容復制到各個平台,從另一方面導致了平台內容的同質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那個「雞和蛋」的問題。
低俗內容和標題黨是另一個內容平台被廣泛質疑的問題。尤其是在張一鳴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技術應該是中立,平台不應該背負價值觀。
徐繼業認為,說技術不需要價值觀是「不負責任」的,「比如說小孩來問你要吃的,如果沒有價值觀,他想要什麼東西你就給他什麼東西的話,他最想吃的東西一定是糖,然後一直給他糖。」
他認為網路號要給讀者推送的主要是兩類東西,一類是你感興趣的最優質的內容。另一類是你永遠觸碰不到的一些生活圈的有趣新聞,比如一些亞文化的現象。而這背後則需要把編緝的價值觀和思維加入演算法中,讓機器為編輯思維服務。不過在我們使用多個智能分發應用過程中,內容和推薦的差異性並沒有體現得足夠顯著。
廣告主們則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擔憂。一位已經做了今日頭條半年投放計劃的品牌擔心,這么長的周期無法一直為它帶來足夠多的新用戶,「到後面總是同一些人在觀看」。而這是所有這類平台都無法繞開的一個問題。
一家大型廣告代理公司的高層人員告訴我們,在給客戶做投放計劃時,對於這些智能分發平台會保持謹慎,「有的報價非常高,還有一些平台的廣告效果並不像他們說的那麼好,甚至會差很多。」他說。
廣告主們對於 信息流廣告和視頻廣告表達出了更加大的興趣,而包括今日頭條在內的多個平台,正在對這兩類廣告加大投入力度。視頻,尤其是 短視頻,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過去一年,各類短視頻相關的創業項目,總融資超過了50億。
短視頻也是這些分發平台接下來要比拼的新賽道。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趙添在1月7日的2017 新榜大會上透露,2016 年今日頭條上視頻資訊的日均播放量超過12億,比去年增長了 605%,遠高於圖文87%的增量。
今年,今日頭條宣布拿出10億來補貼短視頻製作者。而徐繼業也表示,今年開始,百家號很快就會在短視頻上有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相對於圖文來說,生產成本更高。如何能夠賣出更多的廣告,給創作者帶來更實際的收入,而不是依靠補貼,或許是一個更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㈤ 我聽說校內的版權賣給了日本,不知是真是假
校內網www.xiaonei.com,我有事就會登下的
你說版權給了日本,不錯 ,不過這件事很早就有了的呀
花了27億美元,可以自己看看http://qbar.qq.com/it2m1d1u/1110.htm
這還以一篇文章,不知你有沒有看過...有點煽情 ~~~~(>_<)~~~~
被收購後的第二天,校內網的創始人王興在他的博客日誌里引用了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一段著名演講辭來表明他的態度:"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在這條日誌後的留言中,安慰和惋惜遠遠超過了祝賀與欣羨。對於被收購,王興在日誌中流露出相當的無奈:"當我們公司已經欠了相當於我個人100個月工資的時候,我們沒有太多選擇。"
克隆Facebook
創業之初,王興就面臨著一個互聯網小企業的典型困境:如何讓一個前程遠大的項目不在半路夭折?
王興此前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型創業者。從高中起他開始接觸電腦,1997年進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後拿到全額獎學金去美國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2003年聖誕,他帶著創業計劃回到了中關村。
王興瞄準的是社會性網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簡稱SNS。當時Friendster(www.friendster.com)已經在美國大行其道,但在國內還是個空白,將領先中國互聯網幾年的美國模式復制意味著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但王興開發的第一個項目"多多友"在市場上遭到冷遇,王興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定位的過於寬泛與推廣的不利。於是,他瞄準了一個更加細分的市場——大學生的SNS網站。在美國,這種模式有一個十分成功的樣板Facebook(www.facebook.com)。
Facebook是一個與MySpace齊名的大學生社區,它由幾個哈佛大學的學生創建,最重要的特點在於網站的封閉性:它只對美國的大專院校學生開放,用戶必須憑e域名的郵箱進行注冊,並且需要通過真實身份的認證。這種用戶身份的單純性和線上線下活動的緊密結合讓它成為了美國大學生的網上樂園,許多用戶每天花上幾個小時在Facebook上尋找朋友和樂子。
校內網從概念到界面都復制了Facebook。2005年末,王興首先在北大、清華和人大三所高校開始試運營,隨後在2006年春節後網站正式上線,向各大高校吸納大學生用戶。跟Facebook一樣,校內網要求在校大學生才能夠注冊,並且鼓勵採用實名和真實個人信息。對於那些沒有用過校園網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校內網有點像網路時代的"聯誼寢室"和"同鄉會",它承載的同樣是大學生旺盛的社交需求。
跟很多人的判斷不一樣,王興認為大學生的消費能力其實不低,這讓他並不擔心網站的盈利模式問題,校內網也不需要在盈利模式上做出創新,關鍵在於牢牢抓住用戶。一個清華師姐開的"阿木眼鏡"成為了校內網的第一個廣告客戶,清華大學的注冊用戶可以在網頁的左下角看到一條類似於Google的Ad Words那樣的文字廣告。按照不同的學校、群落等人群投放精準的分類廣告是大學生SNS網站最大的優勢,但此時的校內網沒有精力也沒有人員去拓展盈利模式,14個人的公司團隊中有一半的人在做技術,這樣的比例在很多人看來有些"奢侈"。
王興對此的看法是,在一家網站點擊率在1000萬以下時,最好不要耗費精力去銷售廣告,首先該做的是提高PV。SNS網站的網路效應讓贏者通吃成為了游戲規則的第一條,速度決定了網站的規模,而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網站的價值。現在校內網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了50萬,遍布700多個高校,在清華大學等高校,注冊用戶已經超過了在校學生的半數以上。
但此時遲遲不到位的風險投資讓王興捉襟見肘。他先後跟十幾家風險投資談判過,有一家已經簽下了意向書,但最終都不了了之。王興用有些自嘲的口吻談到風險投資的態度:他們給我的回答相當於一個女生對一個男生說"你是一個很不錯的人,但是我覺得我們還是比較適合做朋友",跟女孩拒絕男孩相似的地方還有,你永遠也不知道真實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MySpace夢
幾乎跟校內網的創立同時,一大群Facebook的模仿者也涌現了出來,比如佔座網、露臉網、億聚網、5Q網、ChinaY.com、99號宿舍、底片網、飽蠹網等等,它們看上去幾乎都是一個模子鑄出來的——實際上,確實也是Facebook這一個模子。跟校內網相比,他們有的長於市場推廣手段,有的網站擁有豐沛的資金作為後盾,依靠各種優惠措施來吸引用戶注冊。跟其他類型的社區網站一樣,大學生SNS社區也迅速陷入了拚命搶用戶數的階段,注冊就贈送雞腿、書籍等市場推廣方式讓人不得不聯想起電子商務網站靠送可樂開張的歷史。在這樣的市場上,Google那種"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都會紛至沓來"的信條似乎顯得有些理想化,很多國內互聯網創業者對於Google的探求都包涵著同一個疑惑:它是怎樣看上去那麼從容就獲得成功的?
每一次美國的互聯網出現一個新的寵兒,中國的互聯網界就開始尋找相似的面孔,或者更常見的做法是,大規模地克隆。今年的當紅炸子雞顯然少不了MySpace和YouTube,它們前不久一個以5.8億美元的現金賣給了新聞集團,一個通過股權置換折價16.5億美元賣給了Google。而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祖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剛剛拒絕了雅虎高達10億美元的收購提議。國內的大學生SNS網站可能會羨慕馬克·祖克伯格那種近乎於"囂張"的姿態,他在一張名片上印著"我是……他媽的CEO",也許最讓王興們羨慕的是,馬克向風險投資提出的條件包括:"只要有意,他就有權主控公司",而且這已經成為國外web 2.0網站的標准做法。王興用軍訓時的射擊課打了個比方:有意瞄準,無意擊發,無論結局如何,他從內心都是奔著獨立發展的道路做的。
王興仍然非常看好中國SNS類網站的前景。像他這樣懷揣著中國MySpace夢想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相信中國總能夠出現一個像美國的MySpace、日本的mixi、韓國的Cyworld、台灣的無名小站那樣成功的年輕人的SNS網站,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年輕人聚集於此,並能充分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但大同小異,簡單的復制被證明是走不通的,沒有一個成功的SNS網站不是針對本土人群的特點進行了靜心的設計和雕琢,他們所需要尋找的就是基因上的那一丁點微小差異。
校內網創建於2005年底,校內網創始人王興。主要針對校園網內的大學生,2006年10月被千橡收購........
㈥ 到底什麼是網路
以前,普遍認為 Web 就是把信息連接成網而已。現在的這種混亂說明, Web 已經不同。今天,信息是物 看過矩陣,或者玩魔獸的朋友應知道:裡面的信息,無論幾百 K 或者上 G 位元組,都可以表現為「東西」:一棟房子,或者一套夢換裝備。一篇Blog ,或者一個 Wiki 頁面也是位元組,當然也可以想像為「東西」。信息,就是網路中的「物」。超鏈接是路 現實世界不但有 iPhone4 ,還有廣深高速。「路」把「物」連接起來構成物流。這樣, iPhone4 才能長途旅行到中關村,讓身價翻番。超鏈接在網路上同樣重要。他讓孤立的信息大大增值(最不濟還能增加 Pagerank )。沒有他,互聯網也就無法真正互連。SNS 帶來人 Blog , SNS ,或者說實名制的 Facebook 出現以前,網路上一直沒有明確的「人」。「沒人知道你是條狗」擱在哪裡都是罵人,但舊網路上不是:沒有」人」可以罵。email ,論壇 ID 有人的屬性。但是既不統一,也不實名,各處馬甲橫行。是Blog 和 SNS 讓「人」的角色漸漸清晰。Web ?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定義新 Web 了。Web = 物 + 路 + 人。看似完美?但這里有個重大缺陷:用什麼連接人?去 Facebook 看一眼好了,仍然是超鏈接。於是:Web = 物 + 路/關系 + 人。超鏈接 2.0 Twitter 也被形容為信息高速路。假設Twitter 本身完全不生產新內容,他仍然有巨大價值。這是好的流通環節的特點。實際上, Twitter 的確一直在鼓勵 RT 短鏈接(物流),限制評論(內容生產)。更重要的, RT 的「路」和以往超鏈接的「路」不同: Twitter 里有「人」的概念。�0�2RT 具有「路」和「關系」的雙重意味 : 他同時鏈接「信息」和「人」。這可以叫「超鏈接 2.0 」。信息用這種鏈接傳播,效率和速度都是舊網路遠遠不及的。這也是為什麼不是 Google ,而是 Twitter 或者 Facebook 才代表這未來。私產 以前網路上就有私產了。比如 email 。但是明確的「人」讓事情更復雜。都是普通的超鏈接,在連接「物」和「人」的時候還不同。廣深之間有條高速路大家都知道,這沒問題。而某報主編和女編輯的關系?公開了就可能壞事。有了「人」,無論是「物」(信息),還是「關系」(超鏈接),都需要能「私有」。正是這些網路上的私產,構成了如今最 NB 的希望之星: Facebook 。牆 私產必然意味著「牆」。網路上最牛的一堵牆什麼樣?一點也不壯觀,就是 Facebook 的登陸頁面。一個超鏈接在這終止了。或者說,一條路/關系在這遇到了牆。當然,你不需要把所有私產都圍起來: Blog 有點像臨街的後院。Facebook 如果修的是磚牆,那麼「版權」則是一堵玻璃牆。 All rights reserved 可以在法律上保證:這個東西你只能看,不能摸。共產 Wikipedia 是開放網路的登峰造極之作。他的興起,恰恰在 SNS 之前。注意iFanr 最下面的 CC 版權。 CC 指共同創作 (Creative Commons) 。Wiki 和 CC 這種非常開放的版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個 C : Communism (共產主義)。他們都在做一個類似共產主義理想的嘗試:把物變為公有。(即信息進入公共領域)還記得課本中歐文他們是怎麼失敗的?無法搞定利益分配。Google 的角色 Google 的偉大在於,他在嘗試現實中失敗了的事: AdSense 試圖公正的分配利益。現實和虛擬世界並非精確匹配。 Groupon 利用網路特有的東西(信息傳播的成本低,共同購買的時空都擴大),搞出現實中壓根不火爆的團購。利用好網路的特點,現實中的失敗也許不會重演。Google 的成功系於三個方面:
1 首先是開放網路。「人」的屬性還不夠強,私產少。2 Google 手中的數據要足夠多。展示次數,點擊次數,購買次數等數據是按照效果分配的基礎。現實中如此精確的統計成本太高,網路上則可以接受。3 Google 本身不作惡。 Google 要有操守,認數據,不撒謊。Google 的鼎盛時期,也許是網路最自由和開放的黃金時代。( Wiki 出現了,需要注冊的論壇卻沒落了。)Facebook 的角色 Facebook 是可疑的私產保護者。你的東西放在那和放在獨立的 Blog 完全不同:數據到底算誰的,一直有爭論。你的關系網放在那,也和在 email 里不太一樣。 email 是有鎖的盒子,連接他們的道路是大家的。( Gmail 當然可以給 Hotmail 發信。)Facebook 用戶的關系網更像是 Facebook 的私有的道路。對內連接所有人,但是 Facebook 設置關卡隔開大家。對外? 你指望 Facebook 中可以 DM 到 MySpace 用戶?公開和分享是人性。而自私,控制信息,建小圈子也是人性。(無貶義。在我看來,不承認自私的人,八成不誠實。)他們決定了會有對抗 Google 的角色出現。 Facebook 正是利用這個成長的:他幾乎處處和 Google 對著來。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 隨時隨地可接入的移動互聯網讓網路為更多人服務。路痴美女開始使用 Google Map 。智能手機搭載了大量感測器,可以把你周圍的環境數據上傳到網路。拍個書的封面可以在網路上查詢價格了。隨時隨地上傳更多環境數據意味著:「現實世界」這個革命性的參數,被帶到了網路中。謠傳Facebook 收購 Foursquare 時出價 1.2 億美金。 而 4sq 僅有 200 多萬用戶而已。 4sq 僅僅是上傳一個參數而已。 Wii 的革命性,其實也不過是多傳了幾個參數到游戲中而已。瀏覽器或 App ?本文中,這個問題不重要了。相對於雲中的服務和數據,他們不過是表現方式。類似你看世界的眼鏡,隨天氣或者心情更換。當然,如果仔細分辨,還有區別。比如,收集你周圍環境參數的能力, App 強於瀏覽器。這是他目前的一大優勢。( HTML5 並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㈦ 年輕人的新陣地,全球知名的電競直播平台都有哪些
隨著電競行業的逐漸火熱,電競直播平台也成了熱愛電競的朋友們的據點,到目前來說電競賽事依然很難在傳統電視台進行播出,而年輕人也更習慣通過網路收看直播,電競直播平台是目前電競內容輸出的重要形式,在全球知名的電競直播平台有很多,就比如以下幾個:
在我國虎牙,斗魚,bilibili等等都是國內電競熱愛者們觀看相關游戲賽事的重要直播平台。
㈧ 關於互聯網上的圖片版權的問題!
算侵權!看你的影響力怎樣!影響力大了顧忌麻煩隨時找上來!小的話,呵呵……
㈨ 你知道,史上最牛的商業決策是什麼嗎
2001年秋天,索尼的PS2以及任天堂的Gamecube在控制台游戲市場是主導力量。兩家公司都有先前的成功經驗作為基點:索尼最初的PlayStation以及任天堂的64位游戲機。而微軟就這樣進入了兩大巨頭壟斷的世界——它不僅是游戲界的新手、也是游戲機製造業的新手。微軟的第一台游戲機給公司帶來了40億美元的損失。但這無礙此決策的正確性。時至今日,隨著XBOX360風靡全球,微軟在娛樂產業獲利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