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侵犯作者著作權應如何認定
認定著作權侵權的方式:
1、該作品應當屬於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范疇;
2、行為人具有違法行為;
3、著作權人具有實際損失;
4、實際損失與違法行為具有因果關系。
【法律依據】
2021年6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竊他人作品的;
(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視聽作品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⑵ 美術作品的實質性相似以何種標准來判斷
原則上講,美術作品僅僅相似尚不能認定侵權,只有確認美術作品之間的實質相似性,才可能確定著作權侵權。那麼,美術作品的實質性相似應以何種標准來判斷?下面由我們來為大家詳細介紹。圖為小朋友的美術作品1、一般侵權判斷方法。判定涉訴作品是否侵權的一般方法是實質性相似加接觸。雖然與文字作品相比,美術作品的性質決定了其具有非引注性等特徵,但實質性相似加接觸這一傳統方法同樣適用於美術作品侵權判斷。在美術創作領域,一種行為(如臨摹)是否構成侵權,最終還要看該行為所形成的新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這必然又回到了問題的起點,即對作品的獨創性判斷。實質性相似加接觸方法中的三段論侵權認定法實際上就是通過層層過濾,認定涉嫌侵權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的判定方法。該准則具有兩層含義:實質性相似與接觸。當一作品被判斷為與另一作品有實質性相似時,還不能斷定該作品侵犯前作品著作權,還需斷定作者創作過程中接觸過該作品,否則不構成侵權。這個方法實際上是從獨創性中引申出來的。此處的接觸,不須被告實際接觸,只需從各種情況中推定有可能接觸即可。該准則的核心問題是對實質性相似的判斷,有賴於用三段論侵權認定法來解決。2、獨特的創作理念。雖說著作權法只保護表達而不保護作品的思想內容,但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因此保護作品的表達形式時,往往離不開作品所表達的創作理念,所以說判斷美術作品之間的相同或相似更離不開作品的創作理念。美術作品是作者通過藝術的構思和形象的塑造,借筆墨之法表現出來的,所以畫面體現出的內容,是附載在形象特徵之上典型化的藝術形式。因此,對美術作品同樣可以根據畫面表達的創作理念進行實質性相似判斷,而不應只看作品表達的組成部分。實踐中,先了解美術作品所要表達的特殊創作理念,更有助於對作品的欣賞,對藝術作品的獨創性判斷也是如此。雖然創作理念不能作為著作權法的客體加以保護,但作品的創作理念對於判斷作品的獨創性是有輔助功效的,表達與創作理念不可能完全割裂開來。相同題材的兩幅美術作品乍看相似,不可避免地包含諸多相同元素,但兩幅作品在表達的創作理念上則可能有很大差別。由於表達的主題不同,表達方式各異,特別是在細節的處理上就可能完全不同。這些不同,是服務於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的,同時,正是這些不同,構成了作品的獨創性。
⑶ 如何判斷兩部相似作品侵權
法律分析:要判斷兩部相似作品是否侵權,首先,可以將部分內容對比來認定是否侵權。比如從兩部作品的主要情節和一般情節、語句表達來看,若兩部作品存在主要情節相同或實質上相似的情況,可以認定一部作品中的情節來源於另一部作品。其次,可從整體和綜合的角度來判斷是否侵權。將兩部作品整體進行對比,若主要人物及情節都存在眾多雷同,整體上構成實質性相似,則可以認定該作品侵犯了原作品的著作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
(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本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⑷ 何為著作權侵權的判定方法"接觸+實質性相似
作權侵權行為的界定在知識產權審判活動中至為關鍵。我國《著作權法》第版四十七條和第權四十八條對著作權侵權行為方式作了簡單列舉,在具體認定方面缺乏詳細的規范指導。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實質性相似加接觸」的基本規則,並將其作為判定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核心標准。
所謂「實質性相似加接觸」,是指只有證明涉嫌侵權作品與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構成實質相似,同時作品權利人又有證據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備了接觸原作品的機會或者已實際接觸了原作品,才能判定為著作權侵權。
「實質性相似加接觸」規則是指如果被控作品與權利人的作品實質性相似,同時作品權利人又有證據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備了掌握該作品的條件,那麼就應當由被告來證明其所使用的作品的合法來源,否則即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⑸ 如何判斷著作權糾紛中的「實質性相似」
您好 ,目前,業界對於「實質性相似」的判斷方法主要有3種,即普通觀眾測試法、抽象測試法和內外部測試法。
普通觀眾測試法(又叫整體觀感法),該概念來源於美國1970年的羅斯賀卡與聯合卡片公司糾紛(Roth Greeting Cards VS United Card Co.),其指的是以普通、理性的觀眾角度對作品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做出判斷。該比對方法是指將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以一般讀者的感受進行判斷,更強調普通公眾對作品的感受,注重讀者的欣賞體驗,對思想和表達不做技術上的區分。
抽象測試法(又稱三步法標准),確立於1992年的阿爾泰案(Altai案),其分為抽象、過濾和比較3個步驟。首先利用思想、表達二分法進行層層抽象,然後將作品中不屬於著作權法保護對象的部分(思想、公知領域等)過濾掉,最後將剩餘的部分也就是具有獨創性的表達部分進行比較,最終確定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
內外部測試法在斯德、馬蒂克羅夫特電視與麥當勞公司糾紛(Sid and Marty Krofft Television VS McDonald』s Corp.)中被首先提出,在美國判例中較為常見,內外部測試法更像是抽象測試法與整體觀感法的結合。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整體觀感法及抽象測試法均有適用。近年來,思想、表達二分法這一著作權法核心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適用抽象測試法判斷實質性標準的現象也更加普遍。目前,我國對實質性相似進行判斷的模式主要有4種。
第一種是整體觀感法。在整體抄襲或較為明顯抄襲的情形下,適用整體觀感法的情況更為普遍,這種比對方法更加簡便和直接,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和技術的分析,從整體上判斷作品抄襲的痕跡明顯,很容易做出構成實質性相似的結論。
第二種是抽象測試法。在一些作品本身相似度很難判斷的情況下,僅靠整體觀感法難以做出准確的結論,需要對作品的獨創性元素進行劃分,並作細致的比對分析。
第三種是抽象測試法與整體觀感法(內外部測試法)相結合。在有些案件中,會在應用抽象測試法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實質性相似做出比對和說明,同時還會以整體觀感法來強化和佐證這種判斷。
第四種是抽象測試法。目前,在有些案件的判決中,業界會肯定抽象測試法的科學性,法院對此也會進行詳細的說理和論證。值得一提的是,業界在運用抽象測試法的同時,還對整體觀感法的適用持謹慎的態度。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⑹ 常用的著作權侵權認定原則有哪些
現在我國政府的知識產權的保護是越來越重視的,很多公居對自己的知識產權也越來越重視,而抄襲是侵犯知識產權的一種表現,那麼抄襲是否屬於著作權侵權呢?那就要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常用的著作權侵權認定原則有哪些了?常用的著作權侵權認定原則有哪些?司法實踐中,常用的著作權侵權認定原則有:1、思想與表達兩分法將作品的思想排除在版權法的保護范圍之外。這是版權法原理的基本要求。《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2款明確規定:版權保護延及表達,而不延及思想、過程、操作方法或數字概念本身。我國版權局於1998年1月8日提交的著作權法修正草案(下稱草案)第5條也增設了版權法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概念、發現、原理、方法、體現和過程的條款。思想與表達在一般作品中,可以清楚區分,但在計算機軟體作品中,其界限並不明朗。此外,即使屬於思想的表達,但該表達屬於公有領域,例如是唯一性的表達,則表達同樣不在保護范圍之內。2、接觸與相似原則在分離思想與表達、公有領域與私權領域之後,如果兩部作品相同或相似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部作品的作者是否有接觸或者作品有接觸的痕跡來判斷是否構成抄襲。如果權利人與被告的作品相同或類似,而被告方沒法提供其創作過程以證明未進行模仿而是獨立創作的,侵權即成立。可見,這里的舉證責任的承擔發生了倒置,即由被訴作品的作者證明自己沒有接觸過原告作品,否則就可以推定存在著接觸。在判斷兩部作品相同或者相似上,有所謂實質部分的說法,即被訴的作品模仿了權利人作品的實質部分。然而,到底什麼是作品的實質部分,怎樣判斷實質部分,仍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這有待於司法實踐進一步的探索。關於常用的著作權侵權認定原則有哪些?這一問題我們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果有更多關於版權的問題,大家可以繼續關注八戒知識產權,或電話聯系我們。
⑺ 著作權侵權的認定
一、著作權侵權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版權也就是著作權,根據著作權保護的特點,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可分為以下幾步:
1、對原告作品的分析
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著作權的產生採取自動保護原則,即作品一經創作完成,著作權即告產生。因此,與專利、商標等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侵權認定不同,著作權侵權認定還涉及到權利的有效性問題。一部擁有有效著作權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下述條件: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具備獨創性;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只要有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這樣,被告當然未侵權。如果原告作品同時符合上述條件,則該作品享受著作權法保護。
(二)權利人或者委託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包括律師費用,都被計算在賠償范圍內。
⑻ 著作權侵權判定規則
「侵權=接觸+實質性相似」是被普遍接受並在司法實務中執行的規則,屬於一般著作權侵權認定的通用標准。該規則要求侵權行為人具備接觸作品的可能性,且兩作品具備實質性相似,構成實質性相似的在先作品部分應受著作權法保護,只有同時滿足此三個條件才能構成侵犯著作權。
【法律依據】
《著作法》第四十七條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五)剽竊他人作品的;(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八)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九)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十)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⑼ 著作權侵權的認定標准
著作權侵權的認定標准如下:
1、有侵權的事實即行為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不按著作權法規定的使用條件,擅自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製品和廣播電視節目。著作權侵權行為,既沒有徵得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同意,也不屬於合理使用和法定使用的情形,這是對作品的擅自使用,因而是一種違反著作權法的行為。這種侵權行為既可能是對他人的著作人身權造成了損害,也可能對他人的著作財產權造成損害,還可能同時損害他人的著作人身權和財產權。如非法復制他人作品可能只侵害了他人的著作財產權,而假冒他人作品,則往往同時侵害了他人的著作人身權和財產權;
2、行為具有違法性。著作權是一種絕對權,任何人都負責有不能侵犯該項權利的不作為義務。他人在使用著作權作品時必須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法律有關規定,如果行為人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其行為即具有違法性;
3、行為人主觀有過錯。所謂過錯,是指侵權人對其侵權行為及其後果所抱的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侵犯著作權的行為,絕大多數是故意的;也有少數既可以由故意構成,也可以由過失構成。區分過錯的形式,在確定侵權人的法律責任時有一定的意義,故意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重於過失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四十七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竊他人作品的;
(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九)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
(十)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⑽ 「接觸+實質性相似」是版權侵權認定的「神器」嗎
您好,我國著作權法中並不存在「接觸+實質性相似」這一規定,但是美國司法裁判中常常使用,對於侵權認定而言說是神器無從談起。
對於著作權保護而言,獨創性和著作權保護只存在有和無的問題,絕無保護水平高低由獨創性高低決定的考量,因此即使是小型創作,只要滿足獨創性要件,仍應視為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享有完全的保護。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