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中國擔保物權制度的發展與非典型擔保的命運

中國擔保物權制度的發展與非典型擔保的命運

發布時間:2022-07-25 01:27:35

⑴ 非典型物權擔保包括

法律分析:包括讓與擔保、所有權保留、違約金等。非典型擔保是指當事人約定的、以特定物為擔保標的、用以保障特定債權實現的法律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八十七條 債權人在借貸、買賣等民事活動中,為保障實現其債權,需要擔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設立擔保物權。第三人為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擔保的,可以要求債務人提供反擔保。反擔保適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

⑵ 現行的三種物權制度及其對比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由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於2007年3月16日表決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法學博士王闖撰寫了《規則沖突與制度創新——以物權法與擔保法及其解釋的比較為中心而展開》一文,以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與物權法的比較為切入點,對擔保物權的重要制度規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進行了深入闡釋。文章雖長,但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當能引起實務界和理論界的關注。現分三期予以刊發。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市場交換。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交換形式和過程亦隨之變化。在民商法制度上的表現,就是以交易為本體的債權法日益發達;同時,由於市場本身的不完美性以及市場信用的普及,導致市場充滿風險,不及時清償債務已成為現代市場交易的典型現象。為此,旨在保障交易安全、確保債權實現的擔保法律制度,尤其是擔保物權制度獲得迅猛發展,擔保物權制度成為化解市場經濟風險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律制度。雖然擔保物權歸屬物權法范疇,但因其以債權為擔保對象而又與債權制度密切關聯,故成為橫跨物權法和債權法兩大領域的一項法律制度。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擔保物權法出現巨大變革並呈現出嶄新面貌。就擔保物權類型而言,除傳統保全型的擔保物權諸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外,又相繼出現最高額抵押、動產抵押、財團抵押、浮動擔保、不動產質權、權利質權等諸多名目。此外,為節約公示成本並避免實行手續之煩瑣,以讓與擔保為代表的非典型擔保異軍突起。擔保種類之繁多,足以令人眼花繚亂,致使擔保法尤其是擔保物權法成為民法中最為活躍的領域。
經過8次審議方才通過的物權法,可謂我國民事立法歷程中繼合同法之後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民事立法。物權法分為五編十九章,總計二百四十七個條文;其中,第四編通過四章七十一個條文比較系統科學地規定擔保物權,占整部物權法近三分之一,足顯擔保物權之重要地位。就人民法院審判實務而言,以物權法與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後文簡稱擔保法解釋)的比較作為切入點,並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相關問題的研討,應更具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因民法通則、擔保法、物權法、海商法等法律皆規定有擔保物權,尤其是物權法的施行並未廢止擔保法等法律,故物權法施行後將出現諸法並行之局面,並由此引發法律沖突。這些法律沖突之處理,應依立法法第八十三條與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的原則和精神,根據「上位法優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之原則處理。民法通則與物權法雖為同位法,但物權法乃新法;擔保法與物權法相較,物權法是上位法;盡管物權法與海商法、民用航空法都規定有船舶、航空器抵押權,但後兩者為特別法。單就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與物權法第四編比較而言,在擔保物權實現的事由和參照市場價格、獨立擔保的適用、人保和物保並存的實行規則、抵押物的范圍、重復抵押的設定、租賃物抵押時的告知義務、責任轉質的效力、抵押權登記制度、擔保財產的處分規則、最高額抵押權從屬性、擔保物權期限、擔保物權實現程序的簡化、動產擔保物權競合規則、留置物與被擔保債權的同一性等20餘處存在大大小小的沖突。因篇幅所限,本文僅遴選其中6個主要規則沖突作為解析對象,以釐清三者在制度設計方面的不同機理。
一、獨立擔保的適用范圍及效力
無論是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還是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二條第一款,都明確強調: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該規定內容系擔保權從屬性之體現,而從屬性規則可謂擔保法律制度的奠基性規則;若無從屬性規則的支撐,我國擔保法律體系將會嚴重動搖甚至崩塌。其中,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但書關於「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的規定,被理論界和實務界視為允許約定獨立擔保的重要法律依據,特別是該但書規定在擔保法總則部分,故獨立擔保在解釋上,既包括獨立保證,也包括獨立擔保物權。而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二條第一款但書則規定:「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正是兩者但書之規定,成為兩法的重要區別之一,並表明兩法對獨立擔保的立場。
欲解明獨立擔保,需先闡釋擔保權的從屬性規則。通常而言,擔保權從屬性體現有三:其一,發生上從屬性,即擔保權以被擔保債權的發生為前提,隨被擔保債權無效或撤銷而無效或撤銷。其二,處分上從屬性。擔保法第五十條和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皆宣示:「抵押權不得與債權分離而單獨轉讓或者作為其他債權的擔保」。其三,消滅上從屬性,即被擔保債權因清償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消滅時,擔保權亦隨之相應地消滅。三種實體上的從屬性又引發擔保人在抗辯上的從屬性,諸如被擔保債權罹於訴訟時效或強制執行期,則擔保人可行使相應的免責抗辯權;此外,一般保證人還獨享先訴抗辯權。在擔保實務及審判實踐中,雖然獨立擔保常以「見單即付的擔保」、「見索即付的擔保」、「無條件或不可撤銷的擔保」、「放棄一切抗辯權的擔保」乃至「備用信用證」等形式出現,但只有依擔保權從屬性規則考察獨立擔保,方能准確界定獨立擔保。獨立性擔保與從屬性擔保相對應,實質在於否定擔保權的從屬性,故獨立擔保通常被視為對傳統擔保制度的徹底「顛覆」,獨立擔保人的責任亦因此而變得異常嚴厲並呈現出兩個特性:第一,不能適用傳統擔保法律中為擔保人提供的各種保護措施,諸如未經擔保人書面同意而變更被擔保合同場合下擔保人的免責規定。第二,從屬性擔保人因主債權合同無效、被撤銷、訴訟時效或強制執行期限完成而享有的免責抗辯權,以及一般保證人獨有的先訴抗辯權等,獨立擔保人皆不能行使。
由於獨立擔保顛覆了經典的擔保權從屬性規則並由此產生異常嚴厲之擔保責任,因此實務界對其適用范圍存在巨大爭議。該爭議既激烈地體現在擔保法解釋論證過程中,也出現在物權法制訂過程中。否定觀點認為,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但書的立法初衷是獨立擔保僅適用於涉外經濟、貿易、金融等國際性商事交易中,不能適用於國內經濟活動,否則將會嚴重影響甚至根本動搖我國擔保法律制度體系。肯定觀點認為,獨立擔保已為兩大法系的判例和學理所承認,並與從屬性擔保制度並列成為現代擔保法律制度的兩大支柱;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並未明確規定獨立擔保僅適用於國際性商事交易中,基於契約自由原則,應允許在國內市場中適用。考慮到獨立擔保責任的異常嚴厲性,以及該制度在適用過程中易生欺詐和濫用權利等弊端,尤其是為避免動搖我國擔保法律體系之基礎,全國人大法工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在擔保法解釋論證過程的態度非常明確:獨立擔保只能在國際商事交易中使用。但因司法解釋最後公布稿並未明確該態度,導致實務中仍然存在爭論。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通過(1998)經終字第184號「湖南機械進出口公司、海南國際租賃公司與寧波東方投資公司代理進口合同案」的終審判決,第一次表明否定獨立保證在國內適用的立場。但該判決僅否定獨立保證之效力,並未否定獨立物保的效力。物權法第七十一條第一款秉承物權法定主義原則,在但書中明確規定「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鮮明地表達了當事人不能通過合同約定獨立性擔保物權的立法態度。至此,對於獨立擔保的適用范圍,立法和司法態度已非常明朗:獨立人保在國內不能使用,禁止當事人通過合同約定獨立物保。
需要探討的是,若當事人在國內市場中約定了獨立擔保,是否要絕對地認定該約定無效並判令獨立擔保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呢?筆者認為,應以主合同效力狀況為標准,區分兩種情形而分別處理:第一,在主債權合同無效的情形下,應按照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和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一款關於「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之規定,認定獨立擔保合同無效,並根據擔保法解釋第七條和第八條之規定,判令擔保人承擔相應的締約過失責任。第二,在主債權合同有效的場合,應運用民法關於「無效民事法律行為效力轉換」之原理,通過「裁判解釋轉換」的方法,否定擔保合同的獨立性效力,並將其轉換為有效的從屬性擔保合同。即若當事人約定獨立保證時,應認定獨立保證無效,並將其轉換為有效的從屬性連帶保證;若約定獨立的擔保物權,應認定獨立物保無效,並將其轉換為有效的從屬性擔保物權。之所以如此,理由有三:其一,法律行為制度是實現私法自治的工具,雖然對無效民事行為的規定屬於國家對私法自治的正當干預,但傳統民法一方面基於社會公益之考慮而將一部分民事行為歸入無效,但另一方面又設計出諸如效力轉換規則、區分隔離規則、事後補正規則等無效民事行為復活制度。這一系列辨證精密的民法制度設計表明:傳統民法雖不放棄私法自治中的國家干預,卻仍盡可能地將法律行為制度的起點和終點置於私法自治理念,盡量使民事行為有效,以貫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就國內市場約定獨立擔保而言,其不屬於違反公序良俗或虛偽意思表示等法律強行規制之情形,法律禁止約定獨立擔保之目的,在於維護傳統擔保法之從屬性規則。因此只要否定擔保的獨立性而承認其從屬性,即符合法律之目的,從而為無效獨立擔保向有效從屬性擔保的轉換奠定立法論上的基礎。在主債權合同有效的場合,若人民法院強行認定獨立擔保為絕對無效並判令擔保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不僅明顯違背當事人締約時願意承擔擔保責任的真實意思表示和合同預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從屬性規則的制度目的。此外,徹底否定獨立擔保的效力,還容易促使擔保人在信誓旦旦地表明願意承擔獨立擔保責任後,又背信棄義地主張獨立擔保無效而承擔較少的締約過失責任,顯然不利於維護社會誠信和公平正義的理念。其二,若不採用轉換方式,則獨立擔保被認定無效後,當事人若想實現其擔保之初衷,必須再次協商重新締結擔保合同。無疑,這種重新再來的做法明顯違背節省交易費用的經濟效益理念。其三,保護交易安全已成為現代民法的重要價值取向,無效獨立擔保的有效轉換,不失為一種體現維護交易安全價值、貫徹社會本位理念的良好方法。此外,盡管物權法基於物權法定原則而禁止當事人約定獨立物保,但上述轉換無疑可以極大地緩解契約自由原則與物權法定主義之間的緊張關系。
二、人保和物保並存時的實行規則
人保與物保的關系是擔保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問題。綜觀各國民法,關於如何安排人保和物保的關系,基本存在三種模式:其一,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即人保僅對物保以外的被擔保債權余額承擔保證責任。該模式突顯立法者偏愛保證人的傾向。其二,保證人相對優待主義,即債權人可在人保和物保之間行使選擇權。保證人在承擔責任之後,不僅可以向債務人求償,並且可代位行使債權人的擔保物權。若因債權人的原因導致保證人可代位行使的擔保物權消滅,保證責任亦相應地消滅。德國、法國、俄羅斯以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皆采此模式。其三,平等主義,即債權人可選擇行使擔保物權或保證債權,已承擔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其他擔保人追償其應承擔的份額。日本法即采此種模式。相較而言,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明顯不當地損害了物保人的利益。保證人相對優待主義與平等主義的共同之處在於兩者均承認債權人的選擇權,區別在於相對優待主義否定相互分擔責任,而是保證人代位行使擔保物權;平等主義則是相互分擔責任,可以相互追償。
擔保法第二十八條即採取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修改了擔保法第二十八條的模式,明確區分債務人提供物保和第三人提供物保兩種情形,並分別採取「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和「平等主義」模式。(1)在債務人提供物保之場合,采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絕對限制債權人的選擇權,既符合社會通行的公平觀念,又可避免不必要的追償訴訟。(2)在第三人提供物保的場合,采平等主義模式,承認債權人選擇權,在對擔保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時,不僅承認擔保人對債務人的追償權,而且肯定各擔保人之間的相互追償權。理由在於:因人保和物保所擔保的權利人為同一債權人,存在利益維護的一致性,故兩者之間並無權利沖突,沒有必要權衡人保和物保,理應賦予債權人以選擇權。同時,考慮到物上擔保人的追償權乃各國民法之通行做法,故亦予承認。
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基本沿襲了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的模式,並進而形成「私法自治原則+保證人絕對優待主義+平等主義」的模式。盡管兩者模式基本相同,皆承認債權人的選擇權,但亦存在區別:第一,物權法尊重契約自由,若當事人就人保和物保的關系有明確約定,應遵其約定。第二,擔保法解釋既承認擔保人對債務人的追償權,也認可擔保人之間的相互追償權;而物權法卻未明確規定擔保人的相互追償權。由此引發一個疑問:第一百七十六條是否承認各擔保人之間的相互追償權?有觀點認為,物權法未明確規定相互追償權,意在禁止行使相互追償權。筆者不贊成該觀點。理由有三:第一,雖然人保和物保之間沒有相互追償之契約,但兩者皆為債權人提供擔保。其中一個擔保人承擔責任後,將導致其他擔保人的責任消滅,這意味著其他擔保人由此獲得了免除擔保責任之利益;若不允許承擔責任擔保人向其他因此受益的擔保人追償相應份額責任,明顯有失公平。第二,若否定相互追償權,則可能導致債權人濫用選擇權,即債權人可能與甲擔保人串通,惡意地選擇乙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從而免除甲擔保人的擔保責任,明顯有違誠信原則。第三,盡管如何計算和認定其他擔保人「應當分擔的份額」的確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計算題,在數個一般保證、連帶保證和抵押權並存的情形中,問題的復雜程度將以幾何級增加;但問題的復雜並不意味著應當放棄對問題的求索。雖然從異常復雜的權利交織情形中梳理並抽象出合理的規則,的確存在相當的難度,但我們可以盡量將規則辨析出來;即便無法抽象出完全合理精緻的規則,最差的結果也應該是對復雜問題進行簡單化的處理,例如依照各擔保財產的價值額之比例計算擔保份額,或者讓各個擔保人平均承擔擔保份額。即便如此,也比否定擔保人的相互追償權之做法更合理、更公平。因此,筆者認為,關於擔保人之間的相互追償權問題,應作肯定性解釋;對「應當分擔的份額」的計算和認定,有待將來物權法司法解釋制訂出更加精細且合理的規則。
三、擔保物權合同與擔保物權變動的區分規則
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可謂我國物權法頗具特色的核心規則。該原則在擔保物權上的體現即是擔保物權合同與擔保物權變動之區分,此為物權法與擔保法的重大區別和沖突之一。
擔保法第四十一條關於「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的規定,以及該法第六十四條和第七十六條規定關於「質押合同自交付質物或登記時生效」的規定,混淆了擔保物權合同等原因行為與登記、交付等物權變動行為,導致擔保實務和審判實踐面臨相當尷尬的局面。例如,不動產抵押合同簽訂後,若抵押人違背誠信而拒絕履行抵押的登記義務,則因該抵押權尚未登記而導致抵押合同不能生效,致使債權人無法追究抵押人的違約賠償責任。為解決該實務困境,擔保法解釋第五十六條第二款明確採用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法律規定登記生效的抵押合同簽訂後,抵押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拒絕辦理抵押登記致使債權人受到損失的,抵押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以此規制抵押人的失信行為。
物權法第十五條是我國民事立法第一次正式明確規定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同時,該法第十四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變動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第二十三條規定除法律另外規定,動產物權的變動自交付時發生效力。據此,物權法上的區分原則強調並宣示:合同歸合同,變動歸變動。物權合同等原因行為的效力,應受合同法的調整;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等物權變動的效力,則受物權法的規制;原因行為的效力不受物權變動要件的影響。
筆者認為,就物權法理論而言,區分原則可謂我國物權法對德國物權行為理論分解並部分吸納之後所形成的頗具特色的規則。物權行為理論是德國物權法的核心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物權行為獨立性和無因性理論。因我國民法受德國民法影響甚巨,故民法學界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就開始圍繞著我國民法是否應採納物權行為理論而展開長期的爭論,並形成反對和贊成兩大派系;該爭論同樣體現在物權法的制定過程中。贊成的觀點認為,該理論的最大益處在於:物權行為獨立性可以使法律關系明晰,物權行為無因性有利於維護交易安全。反對的意見認為,該理論實質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凌辱」。雖然就理論的完整性而言,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不宜割裂,但為了解決擔保法第四十一條等規定造成的理論矛盾和實務困境。爭論雙方最後形成妥協性共識:物權行為理論的重點在於物權變動與原因行為的區分,以及物權變動應登記和交付為設立或生效要件,而不在於「物權行為」及其「無因性」。這意味著分解了物權行為理論,採納獨立性理論,否定無因性理論,並通過物權公示原則、公信原則和善意取得制度替代物權行為無因性的保障交易安全之功能。與此相應,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的區分原則體現出對物權行為獨立性理論的吸納,第十四條和第二十三條體現物權變動的效力規則;同時,第六條規定的物權變動公示原則、第十七條規定的不動產物權變動公信原則、以及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的動產和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體現出對交易安全的保障。
筆者認為,盡管區分原則的規定帶有比較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但仍不失為我國物權法上的一次理論創新。區分原則意味著,物權法在理論上並未恪守德國物權法上經典的物權行為理論,而是根據中國國情創設契合現行物權變動法制的物權規則。採納物權獨立性理論的區分原則,不僅能夠修正擔保法的立法不當,使法律行為和關系更加清晰,而且可以契合現行法制所長期實行的不動產物權登記要件主義,實現保障交易安全之目的。應當看到,區分原則雖然規定在物權法第二章第一節「不動產登記」中,但除非法律另有規定(主要指採取書面成立+登記對抗要件的動產抵押權),該原則同樣體現並適用於其他物權變動方面,諸如該法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的不動產和不動產物權的抵押權變動,第二百一十二條規定的動產質權變動,第二百二十四條等規定的權利質權變動等。因此,區分原則可謂貫穿物權法中的一條「紅線」,對交易安全的保護作用甚巨;除法律另有規定,該原則應是我們理解和適用物權變動效力規則的基本原則。此外,區分原則的確立,為非典型擔保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在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非典型擔保因其適用便捷、成本交低、方式靈活,故極具生命力並在擔保交易方式中獨占鰲頭。目前,我國審判實務認可的非典型擔保包括:金錢擔保(押金、保證金等)、賬戶質押(進出口退稅託管賬戶質押、委託理財經紀賬戶質押)、收費權質押(公路橋梁、公路隧道或者公路渡口等不動產收益權質押、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收費權質押)、讓與擔保(房屋按揭、進口押匯、回租賃、封閉式國債回購等)以及所有權保留等。根據物權法之區分原則,在當事人通過合同創設新型擔保物權時,除司法解釋有明確規定,在合同效力認定方面,應依契約自由原則,只要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之情形,不宜輕易否定非典型擔保合同之效力,以滿足擔保實踐之需要。在物權變動效力方面,應依物權法定和物權公示原則,不宜承認非典型擔保的物權效力。

四、抵押權的登記制度
登記制度可謂抵押權制度之核心。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與物權法第四編在抵押權登記制度上的沖突主要體現在登記效力、登記公信力、清償順序以及登記部門等四個方面。本文僅探討登記公信力和清償順序兩個問題。
第一,登記公信力沖突:物權變動應兼顧所有權的安全與交易安全兩種價值,既要保護真正權利人的權益,又要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故各國物權法之通例是建立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不動產物權變動以登記為公示方式,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佔有為公示方式。物權法第六條亦遵此通例作出同樣規定。為強化對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之保護,各國物權法還建立公信力制度。盡管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密切相關且皆具保護交易安全之功能,但筆者認為,兩者在保護交易安全的制度功能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公示制度旨在使世人「知悉」物權變動,側重點在於保護物權合同當事人的權益,同時發揮保障善意第三人之功能,即公示制度可以阻止第三人取得已經公示的權利,藉以保護物權合同當事人;同時可以使第三人取得未經公示的權利,以保障交易安全。而公信原則意在使世人「相信」物權變動,側重點在於保護善意交易人的權益,即可以使善意第三人取得公示有瑕疵的權利。質言之,公信原則主要解決登記或交付等公示錯誤的問題,實質是真正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的權益衡量問題。公信原則強調,無論何種原因造成公示錯誤,該錯誤均不能妨礙交易安全,應犧牲真正權利人來保護善意第三人。所以,並非所有的物權變動的公示都具公信力。若使物權變動的公示具備公信力,應符合三個條件:其一,物權變動採取成立要件主義,不經公示,物權不能變動。其二,實行實質審查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公示的財產權利與真正的財產權利相一致。其三,建立公示錯誤賠償制度,由登記機關因其在登記審查過程中的過錯而對真正權利人所造成的損害予以賠償。
物權變動是否具備公信力在抵押權登記制度上的直接體現就是:因當事人或登記機關的過錯導致登記的權利和事實的權利不一致時,是以權利憑證為准,還是以登記簿記載為准?若賦予抵押權登記以公信力,則應以登記簿為准;否則,應以權利憑證(包括抵押合同)為准。關於抵押權登記的公信力問題,擔保法未置明文。擔保法解釋第六十一條則明確規定:「抵押物登記記載的內容與抵押合同約定的內容不一致的,以登記記載的內容為准。」這意味著司法解釋不區分不動產和動產,均賦予抵押權登記以公信力。而2007年3月8日第七次審議稿、3月16日第八次審議稿和正式公布稿均刪除以前草案中關於「抵押合同的內容與登記簿不一致的,以登記簿為准」之規定,足以表明:我國物權法遵從物權變動原理和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之通例,明確區分不動產抵押和動產抵押,僅賦予不動產抵押登記以公信力,而否定動產抵押登記的公信力。
物權法之所以否定動產抵押權登記的公信力,筆者認為,主要考慮到不動產抵押權登記與動產抵押權登記的巨大差別。具體而言:其一,物權法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不動產抵押權登記乃抵押權的成立或創設要件,未經登記,抵押權根本不能存在;而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八條和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動產抵押權和動產浮動抵押權均以書面合同為抵押權成立或創設要件,未經登記的結果僅是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這說明動產抵押權是因抵押合同而創設,而非因登記而創設,該登記不具備創設物權的效力,而僅僅具有對抗第三人之效力;無論動產抵押權登記與否,均可產生支配抵押財產的物權效力,故其可信度較不動產抵押權登記成立主義大為降低。其二,物權法第十二條規定不動產物權(包括不動產抵押權)登記的實質審查制度,從而使登記權利與實質權利之間的誤差率顯著降低,可信度大幅提升;而動產抵押權登記並不施行實質審查制度,動產種類和數量的繁多也導致對其登記無法採取實質審查,致使動產抵押登記誤差率極高,可信度較低。其三,為救濟因登記錯誤而受損的真正權利人,物權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登記錯誤的賠償制度,而動產抵押權登記錯誤則無相應的賠償救濟。其四,動產物權變動以佔有作為具備公信力的基礎,乃各國民法之通例。動產抵押盡管以動產為標的物,但其最大特徵便是不移轉動產的佔有,善意第三人無法從佔有上辨明動產抵押權是否存在。其雖以登記為公示方式,但該登記僅為對抗要件而非成立要件,動產抵押遂成為傳統民法上的一個另類制度,其登記根本不具備賦予公信力之基礎。其五,假設賦予動產抵押權登記以公信力,即以動產抵押權登記簿為准,則在未出現第三人的場合,將出現該登記並未對抗第三人、反而對抗抵押合同當事人的結果,顯然違背登記對抗精神,且違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不利於抵押權人權益的保護。有鑒於此,在不動產抵押權權屬證書與登記簿發生沖突時,應當按照物權法第十七條規定處理,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在動產抵押合同與登記簿不一致時,原則上應以抵押合同記載為准,登記簿中超出抵押合同范圍的抵押物沒有對抗力。

⑶ 典型性擔保和非典型性擔保

法律分析:典型擔保是指法律上明確規定的擔保方式;非典型擔保,是指法律上尚未予以類型化,在實務中還不具有典型意義,但為學說、判例所承認的擔保方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八十八條 設立擔保物權,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訂立擔保合同。擔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擔保合同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的,擔保合同無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三百八十九條 擔保物權的擔保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保管擔保財產和實現擔保物權的費用。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第三百九十條 擔保期間,擔保財產毀損、滅失或者被徵收等,擔保物權人可以就獲得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優先受償。被擔保債權的履行期限未屆滿的,也可以提存該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

⑷ 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解讀

法律分析:本解釋主要適用於典型擔保和非典型擔保。典型擔保是指民法典規定的保證和擔保物權。因保證發生的糾紛主要是保證合同糾紛,因擔保物權發生的糾紛則既包括抵押合同、質押合同等合同糾紛,也包括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物權糾紛。在所有權保留買賣、融資租賃中,出賣人或者出租人享有的所有權具有擔保功能;此外,有追索權的保理亦具有擔保功能。這些合同在涉及擔保功能發生糾紛時也應適用本解釋的相關規定,主要包括:一是有關登記對抗的規則;二是有關擔保物權的順位規則;三是有關擔保物權的實現規則;四是關於價款優先權等有關擔保制度。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盡管民法典第586條規定定金也是債權的擔保方式,但鑒於其和違約責任聯系更密切,本解釋未對其作出規定,留待民法典合同編相關司法解釋統一處理。有關行業協會建議本解釋對典當中的「死當」「絕當」等作出規定,考慮到民法典對此並未作出規定,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也還不成熟,故本解釋亦未對典當作相應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⑸ 擔保物權法律關系

法律分析:擔保物權是傳統民法上典型的物權形式。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擔保物權制度的目的就是維護社會主義經濟秩序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擔保物權是以確保債務履行為目的,在債務人或第三人所有的特定財產上設定的一種物權。擔保物權以確保債務的履行為目的。擔保物權的設立,是為了保證主債債務的履行,使得債權人對於擔保財產享有優先受償權,所以它是對主債權效力的加強和補充。擔保物權以支配擔保物的價值為內容,屬於物權的一種,與一般物權具有同一性質。所不同的是,一般物權以對標的物實體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為目的;而擔保物權則以標的物的價值確保債權的清償為目的,以就標的物取得一定的價值為內容。擔保期間,擔保財產毀損、滅失或者被徵收等,擔保物權人可以就獲得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優先受償。被擔保債權的履行期未屆滿的,也可以提存該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八十六條 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百八十七條 債權人在借貸、買賣等民事活動中,為保障實現其債權,需要擔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設立擔保物權。第三人為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擔保的,可以要求債務人提供反擔保。反擔保適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

⑹ 非典型物保有哪些

非典型性擔保是相對於典型性擔保而言的,我國現行民法制度下的典型性物保包括抵押權、質押權(包括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和留置權,典型性人保為保證,典型性金錢保為定金。非典型性擔保是指法律沒有規定其名稱和內容的擔保,是當事人利用典型性擔保之外的現有法律制度,所作出的具有擔保債務履行功能的相應安排。其中物保有讓與擔保、融資租賃、保理、所有權保留的買賣等,人保有保兌倉交易、流動性支持、買回等。(一)司法文件中關於讓與擔保的規定。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4條規定,當事人以簽訂買賣合同作為民間借貸合同的擔保,借款到期後借款人不能還款,出借人請求履行買賣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間借貸法律關系審理,並向當事人釋明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拒絕變更的,人民法院裁定駁回起訴。

按照民間借貸法律關系審理作出的判決生效後,借款人不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金錢債務,出借人可以申請拍賣買賣合同標的物,以償還債務。就拍賣所得的價款與應償還借款本息之間的差額,借款人或者出借人有權主張返還或補償。

2.《九民紀要》第71條規定,債務人或者第三人與債權人訂立合同,約定將財產形式上轉讓至債權人名下,債務人到期清償債務,債權人將該財產返還給債務人或第三人,債務人到期沒有清償債務,債權人可以對財產拍賣、變賣、折價償還債權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合同有效。合同如果約定債務人到期沒有清償債務,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部分約定無效,但不影響合同其他部分的效力。

當事人根據上述合同約定,已經完成財產權利變動的公示方式轉讓至債權人名下,債務人到期沒有清償債務,債權人請求確認財產歸其所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請求參照法律關於擔保物權的規定對財產拍賣、變賣、折價優先償還其債權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債務人因到期沒有清償債務,請求對該財產拍賣、變賣、折價償還所欠債權人合同項下債務的,人民法院亦應依法予以支持。

在起草《物權法》的過程中,是否規定讓與擔保制度存在很大爭議,最終未規定主要考慮:「讓與擔保主要涉及動產擔保,而物權法對動產擔保已經做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如動產抵押、質押和留置,可以解決動產抵押的需要。」本次民法典編纂即《民法典(三草)》物權編亦未對讓與擔保制度作出相應規定。所以上述兩份司法文件中關於讓與擔保的規定是當前甚至未來一段時間指引人民法院處理相關案件的依據。

⑺ 高聖平的代表成果

一、論文CSSCI擔保法1.民法解釋方法在「中福實業公司擔保案」中的運用,載《法學家》2004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4年第11期轉載)2.人的擔保與物的擔保並存時的責任承擔,載《法學雜志》2004年第3期3.抵押權實現途徑之研究,載《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4.大陸法系動產擔保制度的法外演進與中國物權法,載《政治與法律》2006年第5期5.美國動產擔保交易法與我國動產擔保物權立法,載《法學家》2006年第5期6.我國動產融資擔保制度的檢討與完善,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7.擔保物權實行途徑之研究,載《法學》2008年第2期8.混合共同擔保之研究,載《法律科學》2008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8年第7期轉載)9.應收賬款質押登記系統的構建及其評價,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1期10. 擔保物權的行使期間研究——以《物權法》第202條為分析對象,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11. 專利權出質登記制度研究——兼及《專利權質押合同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的修改(與劉璐合作), 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期 12. 應收賬款出質登記制度研究(與秦鑫合作),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13. 農村金融制度中的信貸擔保物:困境與出路(與劉萍合作),載《金融研究》2009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農業經濟研究》2009年第7期轉載)14. 海域使用權抵押權的體系定位與制度完善(與嚴之合作),載《當代法學》2009年第4期 15. 專利權質權設定若干問題制度(與劉璐合作),載《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16. 設質背書的效力研究——兼及《票據法》與《物權法》的沖突及其解決,載《中外法學》2009年第4期 17. 著作權出質登記制度若干問題,載《法學》2010年第6期18. 試論最高額動產抵押融資中的登記制度(與陳文學合作),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8期19. 中國擔保物權制度的發展與非典型擔保的命運(與張堯合作),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20. 納稅擔保登記制度研究(與陳文學合作),載《求索》2010年第5期 21. 著作權質權登記程序研究——兼及《著作權質押合同登記辦法》的修改(與陳文學合作),載《學術研究》2011年第2期22. 不動產抵押物轉讓規則的解釋論:物權法第191條及其周邊(與王琪合作),載《法律科學》2011年第5期23.房地單獨抵押、房地分別抵押的效力——以《物權法》第182條為分析對象(與嚴之合作),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12年第6期轉載)24.融資性擔保公司求償擔保若干爭議問題研究,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1期 (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13年第4期轉載)25.論融資租賃交易的法律構造(與王思源合作),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26.公司擔保相關法律問題研究,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2期27.中國融資租賃法制:權利再造與制度重塑——以 《開普敦公約》及相關議定書為參照,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28.基礎設施融資租賃交易:現實與法律困境——從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的視角,載《中外法學》2014年第3期CSSCI土地法與房地產法1.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現實與法律困境(與劉守英合作),載《管理世界》2007年第2期2.宅基地使用權初始取得制度研究(與劉守英合作),載《中國土地科學》2007年第2期3. 《物權法》背景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修改,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8年第6期轉載)4. 《物權法》視野下《土地管理法》的修改(與劉守英合作),載《中國土地科學》2008年第7期5.物權法定主義及其當代命運,載《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3期6. 屋頂平台的權利歸屬及其相關法律問題研究,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7. 地震所引發的按揭房貸問題之研究——法律無法承受之重,載《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9期8. 解釋論視野下的車庫、車位權利歸屬規則——以《物權法》第74條第2款、第3款為分析對象,載《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10期9. 住宅小區車位、車庫的性質及其權利歸屬研究——兼評《物權法》第74條,載《法學家》2008年第6期10. 建築區劃內綠地的權利歸屬研究——兼評《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司法解釋(徵求意見稿)》第3條,載《政治與法律》2009年第2期11. 「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的規范意義——《物權法》第74條第1款的理解與適用,載《法學》2009年第2期 12. 論業主自治的邊界,載《法學論壇》2009年第6期 13. 土地權利制度創新:從《土地管理法》修改的視角(與劉守英合作),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年第3期 14.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視野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困境與出路(與陳文學合作),載《學術探索》2010年第3期15.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後的法律後果(與楊旋合作),載《法學》2011年第10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12年第2期轉載)16. 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流轉研究(與陳文學合作),載《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6期17. 解釋論視野下的不動產登記錯誤的司法救濟——從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交錯的視角(與劉璐合作), 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6期 18. 土地一級市場上租賃供地模式的法律表達——以《土地管理法》的修改為中心(與劉璐合作),載《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12年第10期轉載)19. 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制度研究——兼評《土地管理法修訂案送審稿》第89條,載《政治與法律》2012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7期轉載)20.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論綱——以處分權能為中心,載《社會科學》2012年第7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12年第10期轉載)21.土地與建築物之間的物權利用關系辨析,載《法學》2012年第9期22.農地信託流轉的法律結構,載《法商研究》2014年第2期23.不動產統一登記視野下的農村房屋登記:困境與出路(與申晨合作),載《當代法學》2014年第2期24.不動產抵押登記若干問題探討——從不動產統一登記條例出發(與申晨合作),載《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CSSCI侵權法、合同法及其他1.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殘疾賠償、死亡賠償研究,載《人民檢察》2004年第7期(《人民檢察》2004年度優秀論文獎)2.試論旅遊糾紛的法律適用,載《旅遊學刊》2005年第1期3.試論格式條款效力的概括規制――兼評我國合同法第39條,載《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4.用人單位勞動規章制度的性質辨析,載《法學》2006年第10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7年第1期轉載)5.格式勞動合同的行政規制論,載《法學雜志》2007年第2期6.論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以《侵權責任法》、《產品質量法》相關規定為分析對象,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7. 論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及歸責事由——以《侵權責任法》「產品責任」章的解釋論為視角,載《政治與法律》2010年第5期8. 產品責任歸責原則研究——以《侵權責任法》第41條、第42條和第43條為分析對象,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6期 9. 達標排污侵權責任成立之辨(與羅蕾合作),載《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10. 立法論視野下的中國民法學:興起與繁榮——以改革開放三十年民法學之發展為中心,載《法學雜志》2009年第1期11. 比較法視野下人格權的發展——以美國隱私權為例,載《法商研究》2012年第1期12. 產品責任中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的不真正連帶責任——以《侵權責任法》第五章為分析對象,載《法學論壇》2012年第2期13. 民間借貸中利率上限規定的司法應用(與申晨合作),載《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12期14. 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立法宗旨和規則設計,載《法學家》2013年第6期15. 民間借貸利率上限的確定(與申晨合作),載《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2014年第2期
二、專著1. 擔保法新問題與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2.動產抵押制度研究,中國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3.保證合同重點疑點難點問題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4.新公司法與國企改制,中國工商出版社2005年版5.動產抵押登記制度研究,中國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6.物權法擔保物權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7.物權法 原理 規則 案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8. 動產擔保交易制度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9. 擔保法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10. 物權法與擔保法:對比分析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11. 物權擔保新問題新制度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12. 中國土地法制的現代化——以土地管理法的修改為中心,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三、譯著 1.美國統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評述(第三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2. 歐洲示範民法典----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範規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3. 國際航空器融資法律實務,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4. 國際鐵路車輛融資法律實務,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⑻ 關於非典型擔保的法律問題

一般保證,連帶保證,共同保證
抵押 質押 典當 留置
最高額抵押 最高額質押

⑼ 關於物權法定原則與非典型擔保問題的內容有那些

一、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
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Typenzwang)。
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例如,設定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約定租賃權為用益性質的他物權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據,違反了物權種類法定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
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Typenfixierung)。
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由於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於法令限制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
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中國《擔保法》的規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不具有優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於無效。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
關於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佔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例如,當事人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房屋不通過登記而發生所有權的轉移,這一約定,因為違反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要件而無效。如果該房屋在未交付前又出賣給第三人,並且第三人已經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則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權。
二、非典型擔保的內容
民法上的擔保,依其是否為民法典所明文規定為標准,可以分為典型擔保與非典型擔保。近現代各國民法所規定的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屬於典型擔保。非典型擔保,是指當事人約定的、以特定物為擔保標的、用以保障特定債權實現的法律制度。非典型擔保是社會交易上自發產生,爾後逐漸被利用,立法未規定其為判例學說所承認的擔保。主要包括讓與擔保和所有權保留。
三、非典型擔保問題與物權法定原則的關系
由於非典型擔保本來不是作為擔保物權的預定製度而由立法者設計出來的,而是作為別的制度存在。因其具有內在的擔保作用,在實踐中便被作為一種擔保手段來運用,並逐漸得到各國判例的確認。也正因為如此,各國學者對非典型擔保的種類認識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例如,日本學者認為非典型擔保包括臨時登記擔保、回贖、再買賣約定、讓與擔保、所有權保留;我國台灣地區學者則認為非典型擔保包括讓與擔保、賣渡擔保、所有權保留、代物清償預約、抵銷等。盡管學者對非典型擔保的種類認識不一,但讓與擔保和所有權保留作為非典型擔保的代表,則得到各國學者的普遍認可。
非典型擔保一般都屬於權利移轉型的擔保。讓與擔保制度中,讓與擔保設定人雖然一般可以繼續佔有使用擔保物,但須將該擔保物的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權利移轉至債權人,待債務人履行債務後,所移轉的權利才返還於讓與擔保設定人。所有權保留制度中,出賣人在將出賣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後,該標的物的所有權仍然保留在出賣人手中,待買受人全部償付了價款或履行了其他約定義務後,標的物的所有權才轉移至買受人。因此,非典型擔保通常是以擔保物的財產權利(主要是所有權)來進行擔保,以保障債權人的債券得以順利實現。

閱讀全文

與中國擔保物權制度的發展與非典型擔保的命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