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未經本人同意擅自轉載論文屬於侵權嗎
你所提出的問題其實是關於知識產權是否在互聯網時代同樣存在,是否是傳統知識產權有所更改在互聯網時代,這是大家所面臨的新的問題。
這種情況目前比較普遍。從行為性質上而言,任何未經許可的使用著作權人作品的行為都是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不論其是否以盈利為目的或者是否盈利。因此,這些轉載行為,無論是網站的製作人將作品直接發表在網站中,還是網站的會員將作品發布在網站的論壇中,都是侵犯作品權利人著作權的行為。
其次,關於信息網路傳播方面的問題,目前已經由國務院於2006年5月18日頒布了《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加以規定,該《條例》已於200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述在網路上轉載他人作品的行為,屬於《條例》所調整的法律關系,我們在司法實踐中應當根據《條例》來具體操作。根據《條例》的規定,如果你作為學術論文的作者,即權利人,認為網站侵犯了你的信息網路傳播權,可以向該網站提交書面通知,要求其刪除該作品,或者斷開與該作品的鏈接。書面通知書應當包含:(一)你的姓名、聯系方式和地址;(二)要求刪除或者斷開鏈接的侵權作品的名稱和網路地址;(三)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明材料。網站在收到你的通知書後,應當立即刪除涉嫌侵權的作品,或者斷開與涉嫌侵權的作品的鏈接,並同時將通知書轉送提供作品的服務對象,也就是實際轉載你作品的人。如果網站在接到你的書面通知書後,根據規定刪除了涉嫌侵權的作品,或者斷開了與涉嫌侵權的作品的鏈接,那麼網站就無需承擔賠償責任。
刑事侵權犯罪: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3.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4.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5.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6.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7.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8.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法院受理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
(一)著作權及與著作權有關權益權屬、侵權、合同糾紛案件;
(二)申請訴前停止侵犯著作權、與著作權有關權益行為,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證據保全案件;
(三)其他著作權、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糾紛案件。
第二十二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
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
權利:
1.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2.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
發表的作品;
3.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節目或者新聞紀錄影片中
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4.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已經發表的社論、評論員文章;
5.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6.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7.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8.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9.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
10.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11.將已經發表的漢族文字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在國內出版發行;
12.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以上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上述內容主要規定在了《條例》的第14至17條,以及第22至24條。其他有關信息網路傳播權方面的規定,也可以參考《條例》的有關規定。
希望上述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Ⅱ 怎樣才算有版權,需要申請什麼的么別人怎樣使用你的圖片算是侵權
判定一件作品是否擁有版權,需要確定其是否具有獨創性,即自己獨立創作、源於本人,並達到一定的智力創造水準,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可以作為版權保護。比如用相機隨意搶拍的圖片、一段足球比賽的純錄像,根本沒有任何創造水準,是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
專利法保護的對象是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一張簡單的圖片達不到申請專利的條件。如果你的圖片達到著作權法保護的范圍,那麼,別人除了合理使用情況外,其他的情況都屬於侵權,無論其是否以營利為目的。以營利為目的僅僅是刑事處罰的構成要件。
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2)版權糾紛檔案館擴展閱讀:
在著作權許可合同中,有三種基本類型:普通許可、排他許可和獨占許可。
所謂「普通許可」,是指許可方許可被許可方在規定范圍內使用作品,同時保留自己在該范圍內使用作品以及許可其他人實施該作品的許可方式。
所謂「排他許可」,是指許可方許可被許可方在規定范圍內使用作品,同時保留自己在該范圍內使用該作品的權利,但是不得另行許可其他人實施該作品的許可方式。
所謂「獨占許可」,是指許可方許可被許可方在規定范圍內使用作品,同時在許可期內自己也無權行使相關權利,更不得另行許可其他人實施該作品的許可方式。
Ⅲ 如何對自己的文章進行版權保護
著作權保護就在你身邊
——解讀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由國務院頒布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施行。在一些人看來,著作權保護只是作家、科學家、名人的事,和普通老百姓沒什麼關系。實際上,《條例》中涉及到職務作品、打擊盜版,作者按時獲得報酬等多個方面,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聯,著作權保護就在你身邊。
關註:走出四個認識誤區
對於教案,網路作品中的著作權問題,上海版權保護協會秘書長任彥針對市民中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作出了解答:
誤區一:教案沒有著作權
評析:教師為完成教案要對課本進行鑽研,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而且教案具備作品的兩個特徵:(1)獨創性;(2)能夠固定在有形物上,因而教案也有著作權。
關於教案有沒有著作權的問題,發生在上海市黃浦區的一個案件結果作出了回答:
小學語文教師姚某在一本書中發現了自己的教案,署的卻是另一位教師的姓名,他馬上把這位教師和出版社告上法庭,認為自己的署名權受到侵害。案件審理中,原被告主動調解,姚某爭取到了教案的署名權和被告的經濟賠償800元。
誤區二:網路作品沒有著作權
評析: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作者有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作品通過網路向公眾傳播,屬於《著作權法》規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權人享有以該種方式使用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作品,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
誤區三:演出作品沒有著作權
評析:表演者使用他人已發表的作品進行營業性演出,需要經著作權人許可,並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
前段時間,某日本歌舞團在滬演出,其中要使用「粱祝」的一段樂曲作為背景音樂,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上海辦事處與主辦單位交涉後,使用者同意每演出一場支付曲作者1000元。
誤區四:轉載作品要有授權
評析:某作品刊登後,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其它報刊可以在不取得著作權人授權的情況進行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這是一種「法定許可」。
不過應當注意的是,進行轉載的報刊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解讀:《著作權法法實施條例》更具可操作性
支付稿酬不能超過2個月
《條例》強調,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產生,如以法定許可方式使用他人作品,應當自使用該作品之日起2個月內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條例還規定.使用他人作品的,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由於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無法指明的除外。
侵害著作權處罰有標准
對於侵害著作權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政處罰有了明確標准:發生《著作權法》規定的侵權行為,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處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的罰款:非法經營額難以計算的,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這條規定,在於加強行政執法的可操作性。
職務作品界定有新說法
按照《著作權法》及《條例》,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而「工作任務」是指公民在該法人或者該組織中應當履行的職責。其中單位「工作任務」一詞是實踐中區分職務與非職務作品的關鍵,其准確的界定將避免有人動輒就把作品說成職務作品。
著作權保護「中外平等」
《條例》規定,對於任何一個屬於世貿組織成員的著作權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在著作權保護方面將受到同等待遇。這是我國根據加入世貿組織所作的承諾而做出的修改。新條例還加大了對於境外表演者、錄音製作者和廣播電視組織等涉外著作權的保護力度。
使用不經許可作品,需堅持「兩不」
按照《條例》,使用可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的已經發表的作品需堅持「兩不」標准:一、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二、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雜技、建築、模型也有著作權
《條例》對去年修訂《著作權法》中新增的保護課題雜技、建築、模型作品的具體含義做了進一步解釋。根據條例,對這些作品的保護主要是指其中藝術創作的部分。
提醒:哪些情況可不經許可免費使用他人作品
《著作權法》規定,以下12種情形可以不經許可免費使用他人作品,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法律享有的其他權利:
1.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2.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3.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4.報紙、期刊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等媒體已經發表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5.報紙、期刊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6.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7.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8.圖書館、檔案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9.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10、對設置在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監摹、繪畫、攝影;
11.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12、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提醒:著作權要靠自己來維護
發現別人剽竊自己的作品,或在沒被告知的情況下,自己的作品被隨意復制、發行、表演,這時該怎麼辦?任彥秘書長指出:「作為知識產權的一種,著作權是一種私權,它與靠政府強制力未保護的公權不同,要靠著作權人自己來維護。」
對於如何維護著作權,任秘書長認為,著作權人首先應向侵權人提出交涉(或委託律師提出),至於解決途徑,一是委託有資質的機構進行調解,也可以根據當事人達成的著作權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還有一條途徑就是對侵權人提起訴訟,為制止侵權行為.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著作權人或者有關權利人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值得注意的是,著作權糾紛的訴訟時效為兩年,即著作權人在獲知作品被侵權後兩年內不提出訴訟,法院則不予支持。
Ⅳ 公眾場合放映直播比賽有版權糾紛嗎
您好!在公眾場合放映直播比賽當然可能涉及版權糾紛,是否侵權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著作權法》第十條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第二十二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第四十五條廣播電台、電視台有權禁止未經其許可的下列行為:
(一)將其播放的廣播、電視轉播;
(二)將其播放的廣播、電視錄制在音像載體上以及復制音像載體。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Ⅳ 網路侵權的形式劃分
網路侵權行為按主體可分為網站侵權(法人)和網民(自然人)侵權,按侵權的主觀過錯可分為主動侵權(惡意侵權)和被動侵權,按侵權的內容可分為侵犯人身權和侵犯財產權(也有同時侵犯的情況) 網路空間是一個虛擬空間,但它並不是虛幻的,是依賴於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網路中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權的違法行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對網上侵犯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的行為,只要受害人能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其合法權益就能夠得到保護。中國早在1996年4月便出現了首例在Internet上侵犯公民姓名權的案件。受網路技術沖擊最大的是隱私權的保護。網路生存使私人領域公共化。私人領域具有排他性、獨占性、非競爭性,但媒網覆蓋、個人對個人的交流卻把私人領域演化為公共注目下的社會產品。任何信息一旦進入網路就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廣為傳播,可以說網路上毫無隱私可言。確立和保護隱私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是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基本和諧,達到整個社會安定目的的必然要求。在當今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每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都有獨立生活在社會上並保持其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權利;只要其所作所為對社會無害,社會就應當尊重其有關私人生活的秘密,法律就理應為保護其私人生活秘密提供依據。從中國的立法狀況來看,許多法律法規都有關於隱私權的內容。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的名譽權的行為。」《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第三款明確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致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此外,1997年12月8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1997年12月30日生效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2000年12月28日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均規定網路上的隱私權受法律保護。由此看出,隱私權在中國法律上不僅逐漸凸現為一種具體的人格權,而且在網路環境下也受到法律的關注和保護。
個人數據、個人私事、個人領域是隱私權的三種基本形式,其中以個人數據為特定形式的隱私權保護猶顯突出和重要。對個人數據的概念,不同國家的法律有不同的陳述。英國1984年的《數據保護法》給個人數據下的定義是:「個人數據是由有關一個活著的人的信息組成的數據,對於這個人,可以通過該信息$或者通過數據用戶擁有的該信息的其他信息&識別出來,該信息包括對有關該個人的評價,但不包括對該個人數據用戶表示的意圖。」歐洲理事會在1992年的《理事會數據保護條例》修改建議稿中規定:「個人數據是指有關一個可識別的自然人的任何信息,不局限於以可處理形式存在的信息,它包括任何種類和任何形式的信息,只要這種信息是有關個人的,不論是活著的人或死去的人;並且只要這個人或者這些人是可以識別的。」此外,瑞典、加拿大、美國等許多國家都對個人數據作了類似的規定。通過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個人數據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個人數據只能為自然人所擁有,公司、企業等法人或非法人組織不能成為個人數據的主體。個人數據是自然人享有的隱私權的保護內容之一,因此個人數據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而公司、企業等法人或非法人組織的信息通常關繫到債務人、利害關系人及公眾的利益,關乎交易的安全,所以在特定情況下不僅不受法律的保護還應該公示,如世界各國的公司法、證券交易法都無一例外的規定了信息披露制度。(2)凡是能夠對主體構成識別的數據均為個人數據。個人數據包括一切有關個人的信息,如個人的身世、血源、財產、婚姻、信仰、經歷、職業、住址、信件等。不論是可以直接獲得的,還是通過分析、核查、比較才能獲取的;不論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不論是依附於何種載體之上,表現形式如何都屬於個人數據。(3)個人數據受法律保護。任何人對其個人數據享有最終決定權,有權獲取、使用並許可他人使用其個人數據,除本人之外的其他人不得通過非法途徑使用、獲取個人數據,否則即構成侵權。即使是通過合法途徑控制個人數據的數據用戶也僅能在法定的范圍內使用並負有保密的義務。同時,個人數據的主體對其個人信息被收集、處理、許可使用及數據控制者的身份等有關事項有知情權;當數據用戶或者有關機構登記的個人數據不準確、不完整的時候,有權進行更正。
信息處理和傳播手段的不斷發展和計算機網路的廣泛應用,使個人數據能通過計算機系統在全球范圍內收集、傳輸和利用,給人們的工作研究提供了方便,同時也使得個人數據的網上保護問題變得日益嚴峻。在網上,個人數據隨時都有受侵害的危險。電子郵件可能被黑客截獲、瀏覽、篡改和刪除;網上購物填寫售後服務卡之後,無數的廣告宣傳單就會蜂擁而至;許多網路服務提供者能夠收集到有關用戶的各種信息;在網上接受社會調查時,往往會不經意的泄露個人嗜好、收入等不願為人所知的事情。此外,根據信息的效益遞增規律,當掌握的信息在質和量上達到一定程度後,該信息就會給掌握者帶來效益,並且效益的遞增率隨信息的應用范圍的擴大而不斷上升。因此當掌握了足夠多的信息之後,一些人禁不住金錢的誘惑,以身試法非法獲取、泄露、使用個人數據也就不足為怪了。
個人數據的網上保護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而且會隨著網路的不斷發展日益尖銳。許多國家紛紛適應網路時代的客觀要求將個人數據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但在中國個人數據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詞語,在立法上仍是一個空白,因此人們應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盡快就個人數據的有關內容予以規定,從而為人們的合法權益提供周密的保護。 自1709年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版權法《安娜法》問世以來,版權制度一直隨著傳播技術和方式的發展而發展;無線電廣播、電視、衛星傳播等新技術的出現,既對版權制度不斷提出挑戰,同時也推動著版權保護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當前網路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出現的第四媒體,已日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版權作品傳播方式。隨著網路的廣泛應用,網上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層出不窮,如許多網站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擅自將其作品上載到網路中;未與新聞單位簽訂許可使用合同,擅自轉載新聞單位發布的新聞;在網上傳播走私盜版的音像製品等等。與此相應,法院受理的涉網著作權糾紛案件日益增多。中國《著作權法》頒布時,網路在中國還處於萌芽階段,對此類案件尚無規定,因此在司法實務界和學術界引起了有關法律適用問題的爭論。面對緊迫的形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於2000年12月21日起施行。該司法解釋規定了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管轄地的確定;將數字化作品納入著作權保護的范圍,明確了數字化傳播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根據不同情況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這一司法解釋的出台為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的審理提供了操作性依據,對網路立法的完善具有暫時的填補意義,現結合該《解釋》作如下分析。
數字化作品
《解釋》第2條規定:「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條規定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在網路環境下無法歸於著作權法第3條列舉的范圍,但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其他智力創作成果,人民法院應當保護。」
所謂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就是指將傳統作品中的以文字、圖象、聲音等形式表現的信息輸入計算機系統轉化成由0和1組成的二進制數字編碼的形式,在這個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存儲和傳輸,並且在需要的時候把這些數字化的信息還原成文字、圖象和聲音以供人們使用。作品的數字化是通過計算機技術由計算機完成的,如同模擬信號的轉換和還原一樣,是一種中間技術過程,純屬機械性代碼的變換,不存在原作者以外的第三人的創造性勞動,也沒有改變原作品中所蘊涵的作者的獨創性,沒有產生新的作品,只是作品的存在形式和載體有所改變。而《解釋》中所說的「在網路環境下無法歸於著作權法第3條列舉的范圍,但是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其他智力創作成果」其實質是一種數字作品,即在創作之時就以數字形式出現並以數字化狀態存在的作品,與傳統的作品相比也僅僅是存在形式和載體的不同。因此,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和數字作品(即數字化作品)都是具有獨創性的智力勞動成果,並可以復制到硬碟、軟盤或列印在紙張上,即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符合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要求——具有獨創性和可復制性,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即使從公平和正義的價值理念出發,人們也應該保護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
網路傳播權
網路傳播權與數字化作品是相輔相成的,既然規定了數字化作品就必然涉及到網路傳播權的問題。按照美國版權法的定義,網路傳播又叫數字傳輸,是指以數字格式或其他非模擬格式進行的全部或部分傳輸。網路傳播不同於表演、廣播、展覽、發行等使用作品的方式,網路技術使作品在大范圍內傳播變得非常容易而且成本低廉,著作權人卻由於時間和精力的限制無法了解作品被使用的情況,更不用說收取報酬了。因此如果著作權人無法控製作品在網路上的傳播,其應得的利益就會在網上無聲無息的流走。《解釋》第2條第二款規定:「將作品通過網路向公眾傳播,屬於著作權法規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權人享有以該種方式使用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作品,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而且修訂後《著作權法》也明確規定著作權人享有信息網路傳播權。
將網路傳播權作為版權人的一項專有權利加以保障,有利於保護作者的正當權益和激發作者的創作熱情,有利於促進中國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但是,中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卻使這一規定的意義大打折扣。倘若所有作品的網上傳播都必須經過權利人的同意,並逐一支付報酬,那麼繁瑣的程序對權利人獲取收益和互聯網的發展都將起到阻礙作用,最終造成網上信息的枯竭;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來講,他們則可能會鋌而走險,置法律於腦後,這樣網路傳播權便圖有虛名、形同虛設。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是著作權人授權特定機構管理他們的權利,如授權不同的人使用作品、簽訂作品許可合同、收取報酬分發給著作權人的制度。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是專門從事著作權管理的專業機構,配備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效率更高,范圍更廣,具有比個人更強的管理能力和監督能力。而且由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集中行使權利,可以減少單個權利人的重復性勞動,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節約社會資源。中國著作權法僅對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作了原則性規定,其法律地位及基本許可權等根本問題都不明確。因此應盡快建立完善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特別是在當今網路迅速發展的時代,這項任務就更加迫在眉睫。
復制權
復制權是版權的核心,也是版權保護的基礎。復制權是版權法賦予版權人對其作品所享有的許可他人以復制方式使用該作品並收取報酬的權利。版權人通過控製作品的復制從而控制隨後的多種使用行為,使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回報。然而數字技術的出現,卻使復制權對於版權人的意義變的不再那麼舉足輕重。在網路上,藉助於數字技術對版權作品進行復制極為簡便,任何人想要控制網路上的復制難於上青天;而且,在電子系統的正常使用過程中,也能產生附帶的或瞬間的復製件。因此傳統的復制權的概念不能套用於網路環境,需要加以改進。
中國《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復制權,即指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象、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復制是永久性的;復制都需要藉助於有形載體,思想的表達只有固定在諸如紙張膠片之類的載體上才稱之為復制,並且這種固定是具體的人主觀能動的操作的結果,是任何人可以感知的。當人們將作品存儲在計算機硬碟、軟盤或通過列印機列印出來的時候,毫無疑問是符合中國《著作權法》復制的概念的;但是當作品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在網路上傳輸時,情況就不同了。信息在網路上的傳輸就是一個不斷復制的過程中,會在所經過的各種計算機系統中(如隨機存儲器)留下復製件,但是這種復製件是由計算機系統自動完成的,不受人的主觀控制;並且通常是暫時性的,一關閉計算機就會隨之消失。顯然中國著作權法對「復制「的定義已經落後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復制的本質是對原作品的再現,只要能達到此種目的的任何一種方式都應歸入復制的范圍。雖然計算機系統內的復製件無法被人們直接看到,但是藉助於機器和裝置等設備人們便可使作品再現,使人們得以觀看和使用。因此,應將網路傳輸中的暫時性復制包括在復制權的范圍內。
按照美國的「知識產權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工作組關於知識產權的報告」即「白皮書」、歐洲委員會1995年7月19日的「信息社會的著作權與相關權」的「綠皮書」和1993年日本通產省的「知識產權對多媒體影響的提案」以及日本文部省1993年11月和1995年關於多媒體和著作權保護的報告,下列行為均視為復制:(1)將一作品或鄰接權的客體存儲在任何一個離線的數字存儲器(比如,CO-ROM)中。(2)將一印刷品掃描成一數字化文檔。(3)將一作品或鄰接權的作品數字化。(4)將一數字化文檔從某用戶的電腦內取出上載到BBS或其他信息伺服器上。(5)從一BBS或其他信息伺服器中下載一數字化文檔。(6)將一文檔從某個電腦網路用戶轉送到另一個電腦用戶。(7)存儲甚至暫時存儲一種作品或鄰接權的客體於一電腦存儲器(比如隨機存儲器RAM)。
1996年12月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日內瓦外交會議通過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CT)的聲明提出:「《伯爾尼公約》第9條規定的復制權及其例外完全適用於數字化環境,尤其適用於以數字化形式使用作品。受保護作品以數字化形式在電子媒介上的存儲構成《伯爾尼公約》第9條意義上的復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唱片公約》(WPPT)所附的聲明也對表演者和唱片錄制者的復制權作同樣的解釋。
美國在1998年10月頒布的「跨世紀數字化版權法」(DMCA)中對復制權進行了多方面的限制,就網路服務提供者、計算機維護及修理、遠程教學、非營利性圖書館、檔案館和教育機構等作了例外的規定,允許上述主體對計算機自動產生的復製件不承擔侵權責任。歐盟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兩個條約即WCT和WPPT也有類似的規定。
中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權利限制的十二種情形,但其內容僅僅是針對傳統復制技術所作的復制而言,並不包括網路環境中的復制。總之,復制權不僅是受版權法保護的基礎性權利,而且與其他版權制度的設計密切相關,中國應該對網路中的復製作出詳細而具體的規定。
Ⅵ 作品在網路發表就失去著作權了嗎
作品的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便已取得,發表權是著作權的權能之一,權利人可以選擇發表或者不發表,是否行使發表權,並不影響著作權的存續。
Ⅶ 字體侵權是怎麼一回事呢,我收到了漢儀字體的字體侵權
字體侵權是在設計的過程中,使用了未經字型檔授權的字體而引發的糾紛,被告知字體侵權。
如果是大眾的、通行的字體的使用不涉及版權爭議,比如宋體,黑體,楷體,仿宋,隸書、幼圓,顏體……,這些字體通行已久版權無法追溯。
如果是自創體,不是大眾使用與通用的,並在其中承賦了創造含量,或根據通用字體而編緝出版的字貼、字模等,並申報了相應的保護則具有了版權,如果被他人盜用則會涉及版權糾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四十七條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竊他人作品的;
(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九)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
(十)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二十二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Ⅷ 購買的正版字體怎樣算侵權
從下幾個方面來界定是否侵權:有損害事實(結果)的出現,結果和行為人之間的行版為有因果關系;加害人主權觀上具有過錯。符合以上條件就構成侵權。1、對於不指定載體、不劃清保護范圍的單字體,不給予保護。這是因為某一字型檔的字體結構統一、風格統一,單個字體不可能對已有字形、結構、風格進行更多的選擇、編排,不具有著作權保護高度的獨創性。2、對於有載體、劃清保護范圍的字體,如字帖、鉛字字體、字體軟體等字體工具給予保護。未經許可,不得復制、發行和擅自演繹。例如計算機字型檔本質上是計算機軟體,可以作為計算機軟體得到保護而非美術作品。法律依據:《著作權法》第三條本法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一) 文字作品;(二) 口述作品;(三) 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四) 美術、建築作品;(五) 攝影作品;(六) 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七) 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八) 計算機軟體;(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