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不死鳥三國志版權虎撲

不死鳥三國志版權虎撲

發布時間:2022-07-20 03:53:01

❶ 三國中的人物,你最崇拜誰,為什麼

因為種種原因,歷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沒被誤解的人物。東漢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個。因為一部被章學誠稱作「三分虛構、七分真實」但實際是「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三國演義》,周瑜在中國家喻戶嘵。但人們所知嘵的這個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判若兩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也即廣為人知的周瑜是一個風流倜儻、有些才幹,但心胸狹窄,總想算計諸葛亮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的大都督,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是一個性格暴躁,政治、軍事才能遠遜於諸葛亮最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人,是與「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這樣一些典故相聯系著的。而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是是東漢末年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之一,是一個品行高潔、忠勇俠義、智勇雙全、雄烈過人、才華橫溢、忠於友情、忠於愛情、「性度恢廓」、儀表堂堂、風流倜儻的大英雄!是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中國古代完美男人、偉丈夫。

首先,他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遠在諸葛亮之上,主要表現在在以下方面:一是勸孫策取江東,開創基業。其時,北方豪傑林立,荊州劉表勢大,只有江東土地肥沃,又有長江之天險,可以創業。事實證明,取江東成就了孫策的事業。二是取江東後為孫策策劃了取廬江,再取荊州,再取益州,從而與北方劃江而治,再一統中國的建議。從後來發展局勢看,這觀點無疑是英明而有遠見的!而東吳的戰略方針基本是符合這一走向。三是赤壁之戰後,周瑜不同意借荊州江南四郡地給劉備,而主張一舉趁勢殄滅劉備。當時,劉備借周瑜赤壁一戰得以生存,之後,趁周瑜與曹仁在江陵對峙,趁機搶佔了荊州江南長沙等四郡,對孫權稱之為借。周瑜知道借地給劉備有如養虎,也自信此時對劉備一戰,足可消滅劉備,而曹操也無暇南顧。可惜,這一主張遭到魯肅及孫權的反對,他們擔心與劉備開戰,曹操會趁機南下。事實證明,周瑜的主張是正確的,曹操其時根本已無力南下。而孫權在稱帝後也對此事有過反省,認為借地給劉備,是魯肅的失誤及短處。如當時照周瑜的主張實施,便沒有後來的三分天下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對峙。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個表現則是攻佔江陵後,規劃了取益州大業。攻佔南郡首縣江陵後,他對孫權建議領兵取益州,然後兵分兩路,一支從益州出發向長安,一支從江陵而至襄陽,如此北方可圖了。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不謀而合的,但比《隆中對》切實可行。因為諸葛亮隆中對時,劉備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滿二千,根本沒有實現隆中對的任何能力與基礎,純是紙上談兵、自我安慰而已。後來曹操南下,劉備被打得丟盔棄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廣西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腦里哪裡還有什麼取荊州、定益州的「隆中對」?能活命就不錯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戰,大破曹操,魯肅堅持借荊州給劉備,劉備也得不了荊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劉備又得不了益州。所以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只是個不成熟的泛泛而談的對局勢的見解,要付諸成形,根本就沒有基礎與能力。這種見解稍有識見的人都談得出來。比如東吳戰將甘寧就對孫權提出過取荊州、定益州的見解。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荊州、定益州主張卻是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上提出的!可惜,最終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諸實施,反讓劉備取了益州。對此只能以劉備耳大有福來調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點表現,也是表現得最充分的一點,就是赤壁之戰前,他力排眾議,力主抗擊號稱有八十萬大軍的曹操!關於這,人們多很熟悉,這里就不多言了。當然,周瑜還有極高的治理國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東吳,小到治理一個縣,在本書里均有真實的反映。

其次,周瑜是東漢末年傑出的軍事家。其軍事才能,也遠非諸葛亮可望其項背。上面所說的政治才能,其實也是軍事戰略才華。政治與軍事才能有時是不可分的。此外,他的軍事才能還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一是長期擔任東吳主要統帥,表現出傑出的統帥才能。二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大戰足以表現其軍事才華。三是赤壁之戰後的圍攻江陵之戰。曹操兵敗赤壁後,留兩員名將曹仁、徐晃領八千精兵鎮守荊州重鎮、南郡首縣江陵。周瑜領二萬兵圍攻。攻堅戰歷來不好打,而況江陵城高溝深、糧食充足。但周瑜與之對峙近一年後,在傷亡很小的情況下,終將曹仁擊退,佔領江陵。由此可以對比的一個例子是:十多年後,關羽領數萬大軍圍攻曹仁五千人鎮守的襄陽,又利用大水之便圍城,但攻打了好幾個月仍未攻下。最後反被徐晃從外面打破。四是在東吳開拓疆土的一系列戰爭中,周瑜作為僅次於孫策和孫權的統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麾,幫助打下東吳的半壁江山。定江東、征廬江、征黃祖,他都是主要指揮者,幾乎是每戰必勝,無堅不摧,充分展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東吳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戰之功。無怪乎孫權稱帝後曾多次流淚對眾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這里就不能不說到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是被表現得出神入化的!且看《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數敗曹軍,出使東吳,舌戰群儒,激怒周瑜,誘其出兵抗曹。隻身在周營,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指揮劉家軍赤壁大戰,指揮關羽等數面埋伏截擊曹操,三氣周瑜,巧奪荊州,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寫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實,這都是子虛烏的的事!真實的歷史:赤壁之戰前後,諸葛亮除了出使東吳懇求孫權出兵救劉備外,並無其它建樹,也沒有被授予職務,只是劉備的一個賓客而已。出使東吳也沒有舌戰群儒,更沒有用「銅雀深宮鎖二喬」來激怒周瑜,因為那時曹操的銅雀宮還未建成,建成後作的《銅雀賦》中的二橋也非寓指江南二喬。孫權出兵也與諸葛亮關系不大,而是雄烈過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軍事政治優勢說服了孫權。而且,以當時諸葛亮微不足道的資歷和地位,也沒有機會去激怒在江東地位僅次於孫權的周瑜。赤壁大戰全是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之功,與劉備、諸葛亮全無干係。諸葛亮也沒有單獨駐在周瑜營中與周瑜鬥智,草船借箭、借東風。後來三氣周瑜的事也是沒有的事。劉備也未到東吳娶親,而是東吳自將孫尚香送到公安。因為赤壁之戰沒有建樹,諸葛亮只是在劉備佔了江南四郡後才被封了個軍師中郎將,這是介於偏將軍與校尉之間的軍銜,遠在關羽、張飛、趙雲之下,工作是「調節糧稅,以充軍資」,大約相當於現在的財政局長或稅務局長。在周瑜生前,諸葛亮無法與周瑜相提並論,就是在周瑜死後,諸葛亮也沒有表現出多少軍事才能。劉備定益州及奪漢中也非諸葛亮所指揮。六齣祈山是無功而返,有些小勝仗被藝術性地誇大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說得很明確:「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而周瑜卻正相反,長期統兵一方,擔任東吳主要統帥或副帥,親身參與指揮了幾乎所有大的戰役,軍事政治才能不僅令對手摺服,就是同樣出類拔萃的江東領袖孫策、孫權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孫權屢屢感嘆周瑜是「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周瑜可渭光芒四射,與當時的諸葛亮相比,就象現在的周潤發、梁朝偉這樣的大明星比之於一個剛入影視圈只做些跑龍套活兒的小伙計。無論是資歷、地位、才能、經驗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這才是歷史的真實。但很顯然,《三國演義》中,一切給弄反了,不僅神化了諸葛亮,而且要周瑜來陪襯諸葛亮,從而製造了一起大「冤案」:千百年來,人們所知的周瑜便是那個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總是比諸葛亮矮了一截的心胸狹窄的人,而諸葛亮便成了無所不能的神。文學力量的強大在此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其三,周瑜是一個無論外表還是內在品質都十分完美出眾的人物。他不僅儀表非凡,風流倜儻,雄烈過人,才氣橫溢,而且為人又非常謙遜豁達、坦誠忠義、正直高尚,有十分出眾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書上稱他「長壯有姿貌」,「恩信著於廬江」,「雄烈過人」。他十多歲時,聽說與他同年的孫策是少年英才,就親自跋涉數百里,前往拜訪,並與孫策結為兄弟,又邀孫策一家搬到自已家裡來住,將自已家一半房騰出給孫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氣過人」。他的口才也十分出眾,尤其闡述重要觀點時,總是侃侃而談、意氣風發、見解獨到,氣勢生動,給人以雄姿英發的感覺。孫權評價周瑜之後的襲取荊州的東吳名將呂蒙時說「(呂蒙)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議英發」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實的周瑜是一個心胸非常寬廣的人,與《三國演義》中的氣量狹小,最後大叫三聲「既生亮,何生瑜」然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兩個人。史載,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無私。東吳很多傑出的人才如張昭、魯肅都是他竭力推薦出來的。每推薦一個人,他都說該人才學勝過他十倍。東吳老將程普因為資歷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經常當眾侮辱他,但他從來「折節容下,終不與較」。最後感動了程普,程普對人感嘆:與公瑾交往,如飲醇醪,不覺自醉。此外,周瑜還是一個風流倜儻、儒雅超群的優秀的音樂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詞譜曲,少年時就有「曲有誤,周郎顧」一說,在當地十分有名氣。稱之為古代優秀音樂家毫不過分。

他又是個忠義之人、重情重義之人、痴情之人,對友情十分忠誠,對愛情十分專一。前後四百年的兩漢時代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重要時代。傳統的重義輕利、崇尚忠義的文化內涵在漢代發展到了極致,並深刻地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謂的漢代風骨。與他同時代的關羽也是擁有漢代風骨的典範之一,並因此受到後人推崇。當然,剛腹自用、自負武斷的關羽無論從軍事才能還是政治才能,或是在當時的名氣地位,都是無法與周瑜相提並論的。周瑜作為一個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讀漢書、食漢谷,那種慷慨激昂、重義輕利、知恩必報、崇尚忠義的漢代風骨是融入在血液里了的。他與孫策是一見如故、志趣相投,從此結為知已。此後,他的一生就奉獻給這位知已了。其間,有很多利益的誘惑都被他拒絕了,包括曹操對他的勸降。在孫策起兵之時,兵只二千,而周瑜手頭卻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備的才華和實力,他是可以獨樹一幟的,但他沒有,而是將自已的兵全借給了孫策,又為孫策弄來糧食、戰船,然後一同過江東,協助孫策打下江東。「義」與「利」間,他更看重義。這個義,也是友情。為此,孫權曾感嘆: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會久為人下的!其實,周瑜之為人下,不僅是因為器量大,更因為他與孫策的「友情」及「義氣」,因為他是忠義之士,他要報孫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願為孫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對愛情也很執著專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尋常的,更何況象周瑜這種相貌出眾、才華出眾、智勇雙全、風流倜儻又權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終身只娶了小喬一個人。他和孫策到二十五歲時才結婚,在那時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沒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願苟合。而一旦遇上小喬,就執著專一,終身不再娶妾。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這樣的故事並不多見。

總之,歷史上的周瑜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是一位優秀的汲取著中國古代忠義之士精華的歷史人物,是一個典型的集中著中國古代傳統英雄之優點的人物,是一個完美的有著漢代風骨的中國漢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國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這樣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對後人也是很有激勵作用的。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樣一位優秀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出於作者存心「揚劉(備)」的原因,竟將周瑜整治得不成樣子,特別是「三氣周瑜」到他死的那幾章,為了烘托諸葛亮的完美、高大、智慧與劉備的「德」,把個周瑜寫得如同一個拙劣的小丑:度量狹窄、性格暴躁、容不得孔明(不僅僅是因為各為其主而容不得孔明,還因為嫉妒孔明智謀在他之上)總想算計孔明,卻總被孔明反算計。為了貶損周瑜,連劉備、孔明耍無賴的情節也要加以美化。且以《三國演義》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為例說明。這一回主要內容是:周瑜與曹仁浴血苦戰,身中箭矢,終於以詐死計將曹仁賺出城外打跑,然後去佔南郡空城,可趕到南郡城下卻發現南郡城樓上已立了劉備的部將趙子龍。跟著,部下來報:因曹仁退兵,襄陽、荊州也被劉備奪去了。周瑜想到自已費了錢糧心血好不容易打下南郡,卻被諸葛亮撿了便宜,大叫一聲,暈倒在地。這就是一氣周瑜。這一情節和「二氣」、「三氣」一樣,都是虛構的:歷史上的襄陽城一直在曹操的控制之中,南郡也不是一個城,而是一個郡的名稱,其治所在江陵,下管眾多縣。是無法讓趙子龍等人「立在城樓上」等著周瑜來的。荊州也是一個州,而非一個城,治所當時在襄陽。虛構這一情節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而表現周瑜的量窄及智短。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一情節有些弄巧成拙!因為這一情節固然突出了諸葛亮的智,但也讓人看到了劉備、諸葛亮的無賴:明明是兩家抗曹,口口聲聲也是「聯吳抗曹」,人家前方浴血奮戰,他們卻作壁上觀,等人家打退了敵人,卻在後面去摘人家桃子、搶占人家勝利果實!這無疑是很無賴的行為!也是典型的破壞團結!擱誰撞上都會氣憤。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近乎無賴的軍事行動,作者羅貫中都還洋洋得意地以捧諸葛亮的語氣將此事寫成「孔明一氣周公瑾」,還將破壞團結的罪名扣在周瑜身上,說人家「量窄」!真是暗無天理!就連周瑜死後也被諸葛亮以吊喪之名在靈前調侃、戲弄了一把。一篇洋洋灑灑玩世不恭的祭文和虛情假意的痛哭不僅使周瑜部將去了殺諸葛亮之心,而且令他們都自思「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每每看到這些近乎嘩眾取寵、歪曲史實、借貶損一方來抬高另一方的情節,我都忍不住撫卷長嘆,深為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堪為漢民族男人楷模的英雄抱打不平!

❷ 鳳體是什麼意思

鳳體是指古代身份貴重身份貴重的女子的身體,一般是指皇後。

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自秦漢以後,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徵,帝後妃嬪們開始稱鳳比鳳,鳳凰的形象逐漸雌雄不分,整體被「雌」化。所以一般認為皇後為鳳,其身體為鳳體,如「鳳體安康」。

(2)不死鳥三國志版權虎撲擴展閱讀:

皇後的發展歷史:

皇後,皇帝的正妻。

在甲骨文里,「後」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但自金文將字型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說文解字》上載: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後」還經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所以,也因而引申為帝王的正妻等涵義。

「後」原為君主之意。在《詩經》上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鄭玄各項箋曰:「後,君也。」如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後氏」,還有傳說中射日的後羿。

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後」。如《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制度。但較完備的後妃制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

《漢書·高帝紀下》:「尊王後曰皇後,太子曰皇太子。」還有《三國志·魏書·後妃傳》中有:「太祖建國,始命王後,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婕妤,有容華,有美人。」

皇後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如《周禮·天宮內宰》曰:「王後帥六宮之人。」

古代時中國的皇後被嬪妃、侍女等稱為娘娘(殿下) 。在西方稱呼為陛下。

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出現有多位皇後並立的現象。但其中只有中宮才有真正後宮之主的權利,換言之少數民族的其他皇後實際等於妃嬪的意思,只是叫法不同。

❸ 中國圖騰之一的鳳凰到底怎麼產生的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1.2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翙翙,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從「 」,徐鍇註:「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的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系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只鴕鳥(Struthio)。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那麼我們要問,這里所祭禮的是什麼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 鸞鳥 2. 翳鳥
3. 鵕鸃 4. 鸑鷟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徵。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
「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黃者鵷鶵,多青者鸞,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一般認為,《山海經》一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志》,認為這種雞就是鵕鸃:
「鵕鸃,山雞也。光彩鮮明,王色炫耀,利踞善斗。」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鱉」。《說文》:「鱉,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註:「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鱉,可以御火。」《昭17年左傳》:「丹鳥氏,司閉者也。」注雲:「丹鳥,鱉雉也。」
這種鱉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鱉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種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註:『華蟲,鱉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系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像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增詳細考察這種野雞雲:「鱉,《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於鱉,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志·魏志》: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余。」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的替身,可能主要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系——雞鳴日升。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時,其一呼鳴則天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成為太陽神的象徵。
《易·說卦》:「離為目、為雉。」
鳳皇,鸞鳥又名離朱。離朱即丹朱,而雞之古名亦叫「朱」。
I2

❹ 三國志11里的「驅虎撲狼」和「二虎競食」怎麼用

驅虎吞狼即是離間某個勢力手下的某太守獨立;二虎競食則是挑撥兩個勢力之間的關系,使他們之間友好度下降。不過驅虎吞狼的成功度極其低,一般太守的忠誠不會很低,不大會中計背叛。而二虎吞狼的成功率比驅虎吞狼要高,也比較好用。

❺ 鳳凰的傳說

傳說中的神物 1.1鳳凰的簡介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1.2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7400年的湖南洪江高廟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白色陶罐,其頸部和肩部各戳印有東方神鳥(包括獸面、太陽)圖案,一隻朝向正面,一隻側面回首。據考古專家鑒定,這件陶器上的神鳥圖案即鳳凰,要比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鳳凰圖案至少要早40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鳳凰圖案。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翙翙,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字從「」,徐鍇註:,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的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系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只鴕鳥(Struthio)。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那麼我們要問,這里所祭禮的是什麼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 鸞鳥2. 翳鳥
3. 鵕鸃 4. 鸑鷟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徵。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
「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黃者鵷鶵,多青者鸞,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一般認為,《山海經》一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志》,認為這種雞就是鵕鸃:
「鵕鸃,山雞也。光彩鮮明,王色炫耀,利踞善斗。」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鱉」。《說文》:「鱉,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註:「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鱉,可以御火。」《昭17年左傳》:「丹鳥氏,司閉者也。」注雲:「丹鳥,鱉雉也。」
這種鱉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鱉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種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註:『華蟲,鱉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系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像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增詳細考察這種野雞雲:「鱉,《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於鱉,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志·魏志》: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余。」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的替身,可能主要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系——雞鳴日升。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時,其一呼鳴則天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成為太陽神的象徵。
《易·說卦》:「離為目、為雉。」
鳳皇,鸞鳥又名離朱。離朱即丹朱,而雞之古名亦叫「朱」。
《爾雅》:「雞大者蜀。」蜀,又記作「朱」。
《風俗通》:「呼雞曰朱朱。」《博物志》:「今世人呼雞祝祝。」另一方面,傳說山雞善舞,因而與鴕鳥一樣也是一種舞鳥: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於倉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異苑》卷三)
更有趣的是,鴕鳥在古代語言中亦有雞名,稱「鴕雞」:
「鴕雞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魯莫斯國。長尾雞尾細而長,長六尺者出朝鮮。長五尺余者出馬韓國。」(《淵鑒類函》引《交廣志》)。
了解鴛鴦與鳳凰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在禽類中之所以特別鍾愛鴛鴦——常以其作為愛情的象徵,這與把燕子看作青鳥——高媒鳥,亦即報春和愛情之鳥的風俗,實際上具有共同的神話與文化淵源。
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甲骨文中的「鳳」字字形。在甲骨文中,鳳字蓋有兩個系統。第一系統為古文「朋」字,另一系統音符從於「凡」字。根據《說文》,第一系統鳳字,顯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系統鳳字,顯然是形聲字。
我們可以注意到,此兩系統鳳字中,多數字體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寫了風鳥那兩只很長的足腳。這一點,與鴕鳥的體型特徵是吻合的。而與突出描寫翅羽的鳥字和隹字,則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鳳凰」一辭的本來語義,似乎就是美大之鳥。猶如動物中馬龍、龍馬是體大雄偉者的通用。
綜上所述,鳳凰崇拜本來起源於上古石器時代的鴕鳥——太陽神圖騰。
但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由於鴕鳥的滅絕和鳳凰的非圖騰化,關於鳳凰的傳說遂愈演而愈復雜。商周秦牧之際,燕子和金(錦)雞,曾先後成為鳳凰的替身。但唐宋以後,鴛鴦、鶴、天鵝、鷹雕、孔雀,都曾與鳳凰發生或深或淺的關系。因之在同一語詞記號下,注入了語義不同的動物學意象。這種演變,也反映在歷代鳳凰圖的演變中。我們看先秦的鳳凰圖,多為蛇頸高足,尚保留著鴕鳥的特徵。而漢唐特別是明清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以錦(金)雞的形態為主體,飾有孔雀式羽毛的綜合形相了。
最後,還應當指出,先秦出土的鳳鳥文物中,常見到一種形制極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鳥。這種鳥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其由來為考古學界所不解。但如果我們注意到鴕鳥群隊中常溫伴有食草動物(鹿類)的習性,那麼這個鹿鳥合體的謎也就不揭自明。現代人常以為我們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話編造者。而我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卻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話也一定有其現實性的基礎,只看我們能不能通過理性的分析破譯之。在這個意義,神話不過只是遠古人類經驗的一種升華物。
1.3鳳凰的象徵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里,「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徵美好、才智和吉祥。
1.4鳳凰的考古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龍"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但它的產生卻一直是個謎。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鳥"為圖騰。這已為學界所共識。去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曆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面繪的裸體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裡還握著一隻鳥。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又稱「陽鳥」、「鸞鳥」,與稻作文化起源關系密切。《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謂「丹雀」、「陽鳥」、「鸞鳥」,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廣雅》雲:「鸞鳥,鳳皇屬也。」
由於鳳凰文化深深植根於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經·南山經》雲:「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所以,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
「鳳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產物。一方面,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雄為鳳、雌為凰,表示陰陽調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多元和合體,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徵,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說文》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徵:「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維系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徵。如《山海經·南山經》說:「(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經·海內經》也說:「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在古代,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主張「和為貴」的大聖人孔子,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鳳"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武。』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鳳凰形象的這種"和"的特性,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徵物,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三。
1.5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歷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卞鴉·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歷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啟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淵源的濫觴。從圖騰崇拜在氏族制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徵。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綉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綉圖案也是以鳳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綉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❻ 傳說中的鳳凰分幾種

鳳凰的簡介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特別珍愛的動物。在歷史上,早期人類文明中似乎普遍地盛行過對某些動物的崇拜。例如,歐洲和亞洲的許多民族都喜愛獅子與鷹,以之為徽記——因為它們是力量和敏捷的象徵。在古華夏,中國人所崇拜的動物是龍與鳳。然而千百年來,龍與鳳的真相卻一直是個謎。關於龍的問題,我已經作過一組專題性的研究。在本文中,我想進一步研討關於鳳的問題,以求解開古動物學與考古文學中的這又一個謎。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口口其羽(此為古體字,又「口」符代替。),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口口(此為古體字,又「口」符代替。),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從「 」,徐鍇註:「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系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只鴕鳥(Struthio)。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那麼我們要問,這里所祭禮的是什麼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 鸞鳥 2. 翳鳥
3. 口口(此字為古字) 4. 獄族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徵。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
「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多黃色者口(此字為古字)雛,多紫色者獄族。多白色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一般認為,《山海經》一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志》,認為這種雞就是口口(此字為古字):
「口口(此字為古字),山雞也。光彩鮮明,王色炫耀,利踞善斗。」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鱉」。《說文》:「鱉,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註:「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鱉,可以御火。」《昭17年左傳》:「丹鳥氏,司閉者也。」注雲:「丹鳥,鱉雉也。」
這種鱉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鱉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種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註:『華蟲,鱉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系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像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增詳細考察這種野雞雲:「鱉,《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於鱉,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志·魏志》: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余。」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的替身,可能主要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系——雞鳴日升。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時,其一呼鳴則天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成為太陽神的象徵。
《易·說卦》:「離為目、為雉。」
鳳皇,鸞鳥又名離朱。離朱即丹朱,而雞之古名亦叫「朱」。
《爾雅》:「雞大者蜀。」蜀,又記作「朱」。
《風俗通》:「呼雞曰朱朱。」《博物志》:「今世人呼雞祝祝。」另一方面,傳說山雞善舞,因而與鴕鳥一樣也是一種舞鳥: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於倉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異苑》卷三)
更有趣的是,鴕鳥在古代語言中亦有雞名,稱「鴕雞」:
「鴕雞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魯莫斯國。長尾雞尾細而長,長六尺者出朝鮮。長五尺余者出馬韓國。」(《淵鑒類函》引《交廣志》)。
了解鴛鴦與鳳凰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在禽類中之所以特別鍾愛鴛鴦——常以其作為愛情的象徵,這與把燕子看作青鳥——高媒鳥,亦即報春和愛情之鳥的風俗,實際上具有共同的神話與文化淵源。

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甲骨文中的「鳳」字字形。在甲骨文中,鳳字蓋有兩個系統。第一系統為古文「朋」字,另一系統音符從於「凡」字。根據《說文》,第一系統鳳字,顯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系統鳳字,顯然是形聲字。
我們可以注意到,此兩系統鳳字中,多數字體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寫了風鳥那兩只很長的足腳。這一點,與鴕鳥的體型特徵是吻合的。而與突出描寫翅羽的鳥字和隹字,則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鳳凰」一辭的本來語義,似乎就是美大之鳥。猶如動物中馬龍、龍馬是體大雄偉者的通用。
綜上所述,鳳凰崇拜本來起源於上古石器時代的鴕鳥——太陽神圖騰。
但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由於鴕鳥的滅絕和鳳凰的非圖騰化,關於鳳凰的傳說遂愈演而愈復雜。商周秦牧之際,燕子和金(錦)雞,曾先後成為鳳凰的替身。但唐宋以後,鴛鴦、鶴、天鵝、鷹雕、孔雀,都曾與鳳凰發生或深或淺的關系。因之在同一語詞記號下,注入了語義不同的動物學意象。這種演變,也反映在歷代鳳凰圖的演變中。我們看先秦的鳳凰圖,多為蛇頸高足,尚保留著鴕鳥的特徵。而漢唐特別是明清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以錦(金)雞的形態為主體,飾有孔雀式羽毛的綜合形相了。
最後,還應當指出,先秦出土的鳳鳥文物中,常見到一種形制極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鳥。這種鳥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其由來為考古學界所不解。但如果我們注意到鴕鳥群隊中常溫伴有食草動物(鹿類)的習性,那麼這個鹿鳥合體的謎也就不揭自明。現代人常以為我們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話編造者。而我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卻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話也一定有其現實性的基礎,只看我們能不能通過理性的分析破譯之。在這個意義,神話不過只是遠古人類經驗的一種升華物。

❼ 詳細介紹下鳳凰這種鳥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鳳凰和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最初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僅僅是「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甚至還有食用的記載,《大荒西經》:「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 甘露是飲」,《證類本草》雲「諸天國食鳳卵,如此土人食雞卵也」, 宋代鳳髓被列為八珍之一。

自秦漢以後,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徵,帝後妃嬪們開始稱鳳比鳳,鳳凰的形象逐漸雌雄不分,整體被「雌」化。

鳳凰共有五種,即五鳳,《小學紺珠》卷十:「鳳象者五,五色而赤者鳳;黃者鵷鶵;青者鸞;紫者鸑鷟,白者鴻鵠」,現代網路有為今人謊造、訛傳的版本,以朱雀為鳳凰中赤者,實為大錯。[5]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外形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說文解字》載:「鳳之象也,麟前鹿後,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

(7)不死鳥三國志版權虎撲擴展閱讀

鳳凰的象徵意義

1、鳳凰是「華貴、偉岸、進取、太平」的象徵。鳳凰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風的甲骨文字和鳳的甲骨文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和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上之意。

2、鳳凰是愛情的象徵鳳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吉祥,自然也包含了愛情的幸福。於是,鳳有了象徵愛情的涵義。後來就被人們用來祝賀婚姻美滿,比喻夫妻和諧。在唐代,銅鏡有《美鳳銜同心結圖》,即鳳嘴上銜同心結象徵幸福的愛情,以示夫妻同心相愛。

3、鳳凰有「和」的象徵意義。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徵。」其次,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

4、鳳凰是「權力」的象徵。在先秦時期,鳳凰的圖案出現在權力的象徵玉器和青銅器上,後世又逐步成為皇家獨占御用的紋飾,出現在各種皇宮建築,使用器物之上,並以禮制和法律的形式予以維護。

❽ 有關鳳凰的資料(傳說,外貌,性別等)

鳳是雄鳥,凰是雌鳥..
似乎傳說他們雙宿雙息 永不分離
總之都很美

❾ 鳳凰不是中國神話里特有的鳥嗎,怎麼外國的故事裡也有

鳳凰的簡介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特別珍愛的動物。在歷史上,早期人類文明中似乎普遍地盛行過對某些動物的崇拜。例如,歐洲和亞洲的許多民族都喜愛獅子與鷹,以之為徽記——因為它們是力量和敏捷的象徵。在古華夏,中國人所崇拜的動物是龍與鳳。然而千百年來,龍與鳳的真相卻一直是個謎。關於龍的問題,我已經作過一組專題性的研究。在本文中,我想進一步研討關於鳳的問題,以求解開古動物學與考古文學中的這又一個謎。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口口其羽(此為古體字,又「口」符代替。),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口口(此為古體字,又「口」符代替。),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從「 」,徐鍇註:「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系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只鴕鳥(Struthio)。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那麼我們要問,這里所祭禮的是什麼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 鸞鳥 2. 翳鳥
3. 口口(此字為古字) 4. 獄族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徵。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
「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多黃色者口(此字為古字)雛,多紫色者獄族。多白色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一般認為,《山海經》一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志》,認為這種雞就是口口(此字為古字):
「口口(此字為古字),山雞也。光彩鮮明,王色炫耀,利踞善斗。」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鱉」。《說文》:「鱉,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註:「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鱉,可以御火。」《昭17年左傳》:「丹鳥氏,司閉者也。」注雲:「丹鳥,鱉雉也。」
這種鱉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鱉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種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註:『華蟲,鱉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系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像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增詳細考察這種野雞雲:「鱉,《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於鱉,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志·魏志》: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余。」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的替身,可能主要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系——雞鳴日升。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時,其一呼鳴則天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成為太陽神的象徵。
《易·說卦》:「離為目、為雉。」
鳳皇,鸞鳥又名離朱。離朱即丹朱,而雞之古名亦叫「朱」。
《爾雅》:「雞大者蜀。」蜀,又記作「朱」。
《風俗通》:「呼雞曰朱朱。」《博物志》:「今世人呼雞祝祝。」另一方面,傳說山雞善舞,因而與鴕鳥一樣也是一種舞鳥: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於倉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異苑》卷三)
更有趣的是,鴕鳥在古代語言中亦有雞名,稱「鴕雞」:
「鴕雞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魯莫斯國。長尾雞尾細而長,長六尺者出朝鮮。長五尺余者出馬韓國。」(《淵鑒類函》引《交廣志》)。
了解鴛鴦與鳳凰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在禽類中之所以特別鍾愛鴛鴦——常以其作為愛情的象徵,這與把燕子看作青鳥——高媒鳥,亦即報春和愛情之鳥的風俗,實際上具有共同的神話與文化淵源。

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甲骨文中的「鳳」字字形。在甲骨文中,鳳字蓋有兩個系統。第一系統為古文「朋」字,另一系統音符從於「凡」字。根據《說文》,第一系統鳳字,顯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系統鳳字,顯然是形聲字。
我們可以注意到,此兩系統鳳字中,多數字體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寫了風鳥那兩只很長的足腳。這一點,與鴕鳥的體型特徵是吻合的。而與突出描寫翅羽的鳥字和隹字,則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鳳凰」一辭的本來語義,似乎就是美大之鳥。猶如動物中馬龍、龍馬是體大雄偉者的通用
綜上所述,鳳凰崇拜本來起源於上古石器時代的鴕鳥——太陽神圖騰。
但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由於鴕鳥的滅絕和鳳凰的非圖騰化,關於鳳凰的傳說遂愈演而愈復雜。商周秦牧之際,燕子和金(錦)雞,曾先後成為鳳凰的替身。但唐宋以後,鴛鴦、鶴、天鵝、鷹雕、孔雀,都曾與鳳凰發生或深或淺的關系。因之在同一語詞記號下,注入了語義不同的動物學意象。這種演變,也反映在歷代鳳凰圖的演變中。我們看先秦的鳳凰圖,多為蛇頸高足,尚保留著鴕鳥的特徵。而漢唐特別是明清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以錦(金)雞的形態為主體,飾有孔雀式羽毛的綜合形相了。
最後,還應當指出,先秦出土的鳳鳥文物中,常見到一種形制極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鳥。這種鳥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其由來為考古學界所不解。但如果我們注意到鴕鳥群隊中常溫伴有食草動物(鹿類)的習性,那麼這個鹿鳥合體的謎也就不揭自明。現代人常以為我們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話編造者。而我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卻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話也一定有其現實性的基礎,只看我們能不能通過理性的分析破譯之。在這個意義,神話不過只是遠古人類經驗的一種升華物。

鳳凰的象徵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里,「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徵美好、才智和吉祥。

關於鳳凰的典故

❿ 鳳凰是怎麼回事有人見過嗎有圖片嗎

【鳳凰的簡介】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是傳說中的一種瑞鳥,是四靈之一,百禽之王。《大戴禮 易本命》雲:「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長。」《毛詩陸疏廣要》釋之雲:「龍乘雲,鳳乘風,……眾鳥偃服也。」它和龍一起構成了龍鳳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鳳凰的起源概述】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三種名稱,叫皇鳥、鸞鳥及鳳鳥。

《山海經·南次三經》記載一種鳥,樣子像雞,有五彩的花紋,叫鳳凰,說明鳳凰的形象一開始便是很美麗的。

《詩經·大雅·卷阿》:「非梧桐不棲息,非竹實不吃。」

《大戴禮·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長。」

《毛詩陸疏廣要》:「龍乘雲,鳳乘風,……眾鳥偃服也。」

【鳳凰的象徵】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風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里,「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徵美好、才智和吉祥。

●鳳凰很早就出現在圖騰之中,是殷民族的標志。《詩經》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殷始祖契的母親簡狄一次在河中沐浴,忽有玄鳥飛過,墜落一卵,被簡狄吞食,因此懷孕生了契。契長大後協助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地,賜姓子氏,尊為玄王。從此有了商民族,殷人以後就把玄鳥作為自己氏族的圖騰。玄鳥的形象類似燕子,後來隨氏族部落的不斷發展和融合,玄鳥逐漸演變成了有雞冠,鶴足和孔雀尾巴的鳳凰了。

●今天展現在人們眼前的鳳凰的形象,已是數千年來逐步演化的結晶.它高度概括了中華民族形成、融合、發展的歷史,對塑造,陶冶民族性格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本身濃縮和寄寓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剛強堅韌的偉大精神。

●儒家始祖孔子南遊楚國時,楚國的隱士接輿路見孔子,曾以「鳳德」來比喻世風不古,留下了「鳳兮鳳兮,何德之衰」的感嘆;在楚國詩人屈原的詩作中,鳳凰作為一種頻繁使用的象徵意象,用以指代賢能之人。「以鳳比德」、「以鳳比才」的思維方式亦體現了華夏民族對德行與才能的重視與培養。在楚國的出土文物中,無論是絲織品上刺綉的鳳凰,還是漆木器上彩繪的鳳凰,以及雕刻造型中的鳳凰,其基本特徵都是引頸長鳴,振翅沖天,體現出一種向上升騰的動感和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

●西方有鳳凰涅磐的神話,中國也有火鳳凰的傳說,中西方的神話傳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以鳳凰象徵著生命、活力與激情。

【鳳凰的傳說】

1、 相關的神話傳說最早是流傳於東方,因此有東方神鳥、長生鳥之稱。

西方神話傳說中亦有關於神鳥的敘述。郭沫若所作詩歌《鳳凰涅盤》中的鳳凰,即指西方傳說中的phoenix。

古埃及傳說認為,鳳凰和鷹一般大小,全身長有金色的羽毛,閃閃發光光的翅膀、斑斕的外表、鳴聲悅耳,能給人降福添壽;同時認為世界上只有一隻鳳凰,而壽命為五百年。在臨死之時,鳳凰會採集芳香植物的樹枝、香草築成一個巢,然後點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隻幼鳳凰誕生了。新生的幼鳳凰就將老鳳凰的骨灰裝進葯蛋中,在蛋上塗上防腐的香料油,帶著它飛到太陽神那裡,由太陽神將它放在太陽廟的神壇上。

以上所指的「鳳凰」,與中國傳說中鳳凰有一定差別。西方傳說中的鳳凰與鷹相象,而中國傳說中的鳳凰更近似於孔雀的形象。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似無鳳凰自焚之提法。

2、 要談鳳凰的起緣離不開龍,從出土的各種動物化石中,從未發現過龍和鳳的化石標本。那麼,龍鳳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軒轅黃帝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打算制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類似現在的國旗,或者說是國家的標志)。在原來各大小部落使用過的圖騰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龍。

那麼鳳凰又是怎麼來的呢?「龍」的圖騰組成後,還剩下一些部落圖騰沒有用上,這又如何是好呢?黃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人,她發明了養蠶,給黃帝製作了衣冠,發明創造了許多東西。嫘祖受到黃帝制定的新圖騰的啟示後,她把剩餘下來各部落的圖騰,經過精心挑選,細心端詳,也仿照黃帝制定的龍的圖騰的方法: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顏色……組成了一隻漂亮華麗的大鳥,嫘祖叫來黃帝另外三位妻室徵求她們的意見,方雷氏是個有心計的女人,她對嫘祖說:「姐姐,你組成的這只大鳥像只美麗的大公雞,可就是個單身漢,水中的鴛鴦還是成雙成對呢?」一席話提醒了嫘祖。當時,彤魚氏,嫫母也齊聲叫好,都說方雷氏說的有道理。她們姐妹四人,一齊動手,把剩餘下來的,沒有用到『龍』圖騰上的其它小圖騰,很快地組成了另一隻華麗的大鳥。正好和嫘母組成的大鳥配成一對。可是,把它們叫什麼名字呢?這下可把黃帝四位妻室都難住了。最後,她們還是請來老謀深算的風後、造字的倉頡。叫他倆給這兩只大鳥取個名字。風後看罷,哈哈大笑說:「黃帝製作了一條『龍』,世界上各種飛禽走獸中找不到它,你們四人又製作了兩只大鳥,空中飛翔的鳥群中也找不到它。這就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吉祥物」。倉頡全神貫注,一直在詳細地觀看這兩只鳥,一句話也沒有說。直到嫘祖問他時,倉頡把早已在腦子想好的名子脫口而出地說:我看就叫『鳳』和『凰』。鳳代表雄,凰,代表雌,連起來就叫鳳凰」。

「好!我贊成,就叫鳳凰」。

原來,誰也沒注意到黃帝早已站在他們身後,傾聽著他們各種議論。現在黃帝既然贊成叫鳳凰,就請黃帝最後作決定,黃帝沉思了半天,才說:「龍鳳在世界上生存的飛禽走獸中沒有它們,誰也找不到,它的高貴處就在這里。我看,還是風後說的對:這兩種圖騰誰也不會偽造,給後世的子孫萬代也立下規范。我同意,『龍鳳』就正式定下來,作為新部落統一聯盟後的新圖騰」。這就是「鳳凰」的來歷。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都接受了龍鳳的神話傳說,龍鳳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物,成為每個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廣大人民也把龍鳳作為吉祥物。所以,中國人走到哪裡就把龍鳳帶到哪裡,在世界各地只要發現龍鳳,就有中國人。

【鳳凰的考古】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龍"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但它的產生卻一直是個謎。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鳥"為圖騰。這已為學界所共識。去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曆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面繪的裸體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裡還握著一隻鳥。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又稱"陽鳥"、"鸞鳥",與稻作文化起源關系密切。《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謂"丹雀"、"陽鳥"、"鸞鳥",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廣雅》雲:"鸞鳥,鳳皇屬也。"

由於鳳凰文化深深植根於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經·南山經》雲:"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所以,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

"鳳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產物。一方面,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雄為鳳、雌為凰,表示陰陽調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多元和合體,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徵,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說文》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徵:"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維系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徵。如《山海經·南山經》說:"(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經·海內經》也說:"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在古代,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主張"和為貴"的大聖人孔子,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鳳"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武。'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鳳凰形象的這種"和"的特性,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如:

1、"鸞鳳和鳴"。"鸞鳳和鳴"既表示自然界鸞鳥與鳳凰相應鳴叫,聲音和悅;也常被人們用來表示夫妻關系和諧。
2、"百鳥朝鳳"。"百鳥朝鳳"既象徵自然界的和諧秩序;舊時也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象徵全社會的和諧。
3、"丹鳳朝陽"。"丹鳳朝陽"既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時代陽鳥與太陽的和諧關系;在古代也被用來表示君臣之間的和睦協調狀態。如王世貞《鳴鳳記》:"前後同心八諫臣,朝陽丹鳳一齊鳴。"
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徵物,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三。

【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歷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卞鴉·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歷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啟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淵源的濫觴。從圖騰崇拜在氏族制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徵。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綉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綉圖案也是以鳳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綉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鳳凰華韻】

在古代,鳳凰是尊貴、崇高、賢德的象徵,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人們出於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把一些山川城邑以「鳳凰」命名。

據有關的資料記載,在我國大陸上,當今有42座山叫做鳳凰山。它們的名稱由來,或者因其狀似騰飛、似蹲伏的大鳥;或者因古代神話、民間傳說而得名。這種重名之廣,是很少見的,可謂是「九州鳳凰多」,這些鳳凰山分布近二十個省,遍及全國各地區:

遼寧省朝陽市、鳳城滿族自治縣
浙江省杭州市、瑞安縣
湖南省衡東縣、鳳凰縣、祁陽縣、平江縣
陝西省延安縣、潼關縣、安康縣
廣東省潮州市、增城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天峨、河池、宜山四縣市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自治縣、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
四川省成都市、西充縣、達州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唐山縣
湖北省京山縣、嘉魚縣、大冶縣、宣化市
上海市松江區
江蘇省武進縣、江寧縣
福建省沙縣
河南省新野縣
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自治縣
安徽省鳳陽縣
黑龍江省蘿北縣
江西省豐城市、修水縣、玉山縣
貴州省鳳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等等。

【鳳凰的文化定位】

中國人民的吉祥觀念源遠流長,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快樂,嚮往和諧美好的情感願望。中國人民賦予吉祥物以道德、審美的涵義,通過藝術加工,使之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跡。具體來說,中國的崇拜文化,影響最大的為動物四靈龍、鳳、龜、麟。 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能在火中再生,它與龍一起構成了龍鳳文化。如同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徵一樣,鳳也成為後妃的符瑞。鳳的形象廣泛出現在中國文化之中,經過藝術加工,更使鳳蘊含了很多浪漫主義的色彩。鳳為中國古代動物四靈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鳳凰的原型】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個混合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風」一書所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表明:龍的原型動物是大型爬行類,主要是鱷魚及巨蜥,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 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陸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都有鱷魚及鴕鳥化石鴕鳥蛋殼化石的發現。

【關於鳳凰的典故】

1.梧桐棲鳳

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魏書·王勰傳》「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擇木而棲,後比喻賢才擇主而恃;鳳凰的這種君子風范在姜子牙、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們在沒有遇到「梧桐樹」前寧願做一個平凡的釣者耕者。

2.得鳳之象

傳說中鳳凰死後還會再生,相傳能知天下治亂興衰,是我國歷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體現,是亂世興衰的晴雨表,成為神學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個等級,以鳳凰的五種行止標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於是歷代帝王都把「鳳鳴朝陽」「百鳥朝鳳」當成盛世太平的象徵。南齊·謝兆《永明樂十首》:「彩鳳鳴朝陽,元鶴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載為全皇。」

3.鳳求凰

西漢辭賦作家司馬相如貧困之時,到四川臨邛尋訪好友縣令王吉,時有當地首富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馬在卓王宴會上當眾彈奏琴曲《鳳求凰》,以此挑動文君。卓文君在宴會廳窗外偷窺,見司馬相如容貌英俊,才華洋溢,當夜隨其私奔。後比喻男女相愛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徵對美滿幸福的姻緣嚮往和歌頌。

4.鳳還巢

《鳳還巢》里"錯中錯"兵部侍郎程浦告老還鄉,元配夫人所生之女雪雁,貌 醜陋;妾生女雪娥,美麗聰慧。程浦喜愛少年英俊的穆居 易,欲將雪娥嫁與他,夫人卻要先嫁親生女雪雁。程壽誕 之日,穆居易前來拜壽,被留宿書館。深夜雪雁冒雪娥名 去書館,穆居易見其貌丑,行為不端,誤以為受騙,連夜 憤然出走。

程浦被朝廷起用,離家赴任。皇族朱煥然早就垂涎雪娥,乘機冒穆居易名來程家迎娶,夫人暗用掉包計以雪雁 嫁之。洞房之夜真相大白,二人好比啞子吃黃連--有苦難言。程浦平定賊寇,接雪娥到軍中,穆居易從軍也在此, 程浦又重提婚姻。穆記前事,堅決拒婚,但元帥與監軍強制主婚。洞房中,穆見雪娥貌美,驚喜異常,連連賠罪, 誤會消除,花好月圓。 該劇是一出喜劇,由於誤會和"錯中錯"生發出一系 列妙趣橫生的情節。在情節結構上"留扣子"、"抖包 袱"等技巧的運用是相當成功的。"書房"一場,雪雁冒 雪娥之名深夜去糾纏穆居易,穆便認定雪娥是個醜女子, 這就"留扣子"埋下了伏筆。"洞房"一場,新娘子明明 是美如天仙的雪娥,穆居易卻執拗地認為她是醜女子,不肯人洞房,厭惡而煩躁不安;主婚的洪公公等人則不知原因,疑神疑鬼。這種主觀和客觀的不諧調使產生了喜劇性,引起觀眾的笑聲,笑聲中椰榆穆居易正在"搬磚砸 腳"。等到"包袱"一抖露,帳簾揭開,誤會消除,意外 的發現使情節突轉,欣喜若狂的穆居易又急忙向受了委屈的雪娥賠禮,也引來觀眾的鬨笑。正是"扣子"留得好, "包袱"抖得妙,喜劇性懸念才能緊緊抓住觀眾。 《鳳還剿》原名《陰陽樹》,又名《丑配》,最早由梅蘭芳編演。

5.鳳鳴鏗鏘

春秋戰國時期,陳國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兒嫁給陳歷公之子陳敬仲,他的妻子占卦 ,曰:「吉,是謂『鳳皇於飛,和鳴鏘鏘,……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見《左傳·庄公二十二年》)和鳴,即雄雌聲音相和,響亮和諧,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後世強大無比。

6.百鳥朝鳳

黃帝即位,自覺天下太平,想親眼看看傳說中的鳳凰。為此,他請教天老。天老回答:鳳凰顯形,乃是祥瑞的預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現。見到它一掠而過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鳥群里飛舞那就是千載難逢的祥瑞了。黃帝聽後很不高興,他說:我即位以來,天下太平,為什麼連鳳凰的影子都沒有看見?天老說:東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顓頊,四方強敵虎視眈眈,何來太平?黃帝聽罷便率兵討伐,於是天下一統。他看見一隻帶有五彩翎毛的大鳥在天空翱翔,而數不清的奇珍異鳥圍著它翩翩起舞。黃帝知道,這只大鳥就是鳳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鳥朝鳳(《韓詩外傳》)。

7.鳳鳴岐山

《國語·周語上》上就有周朝興起之時,有鳳凰一類的鳥在陝西岐山上鳴叫的記載。而西周晚期的《詩經·大雅·卷阿》也有句曰:「鳳凰於飛,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也是講鳳鳴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時將鳳鳥視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頗重鳳鳥紋。

8.鳳凰涅盤 浴火重生

《廣雅》:「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飛翔五百年後,負香木飛入太陽神廟中,於神壇上自焚,翌日雛生,已著毛羽,第三日羽翼已豐滿,辭廟主而飛去。《淮南子》天文訓雲:「火氣之精者為日」鳳凰為火精,是則鳳凰此鳥,在古時為日之徵象,原即所謂「金鳥」。在詩《女神》指一個新中國的誕生。

《涅磐無名論》中的記載如下:「 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何則? 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人不異理也。故天帝曰:般若當於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離於色中求。又曰: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機於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通,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經曰:不離諸法而得涅磐。又曰:諸法無邊,故菩提無邊,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乎無極,進之弗先,退之弗後,豈容終始於其間哉!天女曰:耆年解脫,亦如何久。」

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語言:無名者說,達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靈昧的體驗,體驗到空境,就不會在意世界萬象的事物,萬物由我心流出,執萬物與我合一,只有聖人能做到!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不掌握這個真理就不能成為聖人,反之,不是聖人也不能知道這個真理,正因為掌握了這個真理才成為聖人,所以聖人與真理契合無間,凡是聖人都不能離開這個真理!這正如般若觀照所說的色心不二,相即相離,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從緣起法的角度來看,萬法為空,空為萬法,見佛即見法,見法即見空,諸法性空,即成見佛,物我兩忘,不一不異。所以通達空境的聖人總是勘玄機於先兆,隱未來於變化,將東南西北上下六合統攝一心,過去未來同成一體。古來今往都是一樣,窮本極末,沒有二致。將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磐。這就是佛經里說的「不離諸法而得涅磐」。又因為諸法無邊,故求得解脫也無盡,由是推知,涅磐之道在於保持契會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萬法冥然一體的真理。萬物與我沒有本質的差別,我與萬物實質一樣,物與我玄妙會通,無極是它們最後歸宿。涅磐就是進而不前,退而不後,無始無終,終始不在其間!天女說: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脫也無終始。

9.鳳毛麟角

「鳳毛麟角」,常用不比喻難得的傑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寶。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東晉將軍桓溫也以「鳳毛」一語稱贊丞相王導的第五子王敬倫:「敬倫風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鳳毛。』」麟,麒麟,傳說中的神獸。「麟角」,和鳳毛一樣,也形容少而珍貴。「北史·文苑傳序」:「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現常用來比喻難得的傑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寶。

10.鳳凰來儀

鳳凰飛來起舞,儀態優美。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徵兆和祥瑞的感應。《漢書·王莽傳上》:「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凰來儀,神爵降集。」《尚書·益稷》:「《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三國演義》第八十回:「自魏王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

11.吹簫引鳳

春秋時代,秦穆公費盡心思為女兒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夢見一少年騎鳳吹簫,秦穆公乃派人尋找吹簫少年,知吹簫少年名叫蕭史。秦穆公非常欣賞蕭史的才華,便把弄玉許配給他。蕭史和弄玉婚後幸福美滿,因蕭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長留人間,於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飛上天去。

鳳凰有個傳說:浴火重生。相傳在五百年前,有一種神鳥,集香木自焚,然後從死灰中復活,美艷非常不再死,是以,稱為不死鳥,也就是鳳凰。關於鳳凰還有一說,說鳳凰是死神的使者,負責勾走人的魂魄,好人升天,壞人如地。

【年號鳳凰】

1、鳳凰 (孫皓)

鳳凰(272年-274年)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君主吳末帝孫皓的第五個年號,共計3年。《三國志·吳書三》:「西苑言鳳凰集,改明年元」。

2、鳳凰 (李金銀)

鳳凰(370年八月-九月)是東晉晉廢帝太和年間四川地區農民起義首領李金銀、李弘自立的年號,共計2個月。《晉書·廢帝紀》作九月反;《資治通鑒》作八月反,九月平。

3、鳳凰 (張大豫)

鳳凰(386年二月-十一月)是東晉時期張大豫在涼州自號撫軍將軍,涼州牧所自立的年號,共計10個月。

如圖:http://ke..com/pic/2/1176702957942355_small.jpg

閱讀全文

與不死鳥三國志版權虎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