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佔有使用收益處分
法律分析:1、使用權。使用是權利主體對財產的運用,發揮財產的使用價值。佔有權是所有人對於所有物的實際上的佔領、控制,是使用權能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所有權人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授權他人使用。
2、佔有權。佔有就是對於財產的實際管領或控制,擁有一個物的一般前提就是佔有,這是財產所有者直接行使所有權的表現。所有人的佔有受法律保護,不得非法侵犯。
對於動產,除非有相反證明,佔有某物即是判定佔有人享有該物所有權的標准。佔有是所有人對於所有物的實際上的佔領、控制,是使用權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3、收益權。收益是通過財產的佔有、使用等方式取得的經濟效益。使用並獲益是擁有物的目的之一。收益也包括孳息。孳息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簡單說,收益權就是收取由原物產生出來的新增經濟價值的權能,新增經濟價值包括孳息和利潤。收益權能是所有權中的一項最重要的權能。
4、處分權。處分是指財產所有人對其財產在事實上和法律上的最終處置。處分權一般由所有權人行使。處分權是指決定財產事實上和法律上的命運的權能。包括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兩種形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二十三條 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第三百二十四條 國家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以及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組織、個人依法可以佔有、使用和收益。
⑵ 所有權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分別是什麼意思
所有權具有四項基本權能:
1.佔有。佔有就是對於財產的實際管領或控制。擁有一個物的一般前提就是佔有,這是財產所有者直接行使所有權的表現。所有人的佔有受法律保護,不得非法侵犯。對於動產,除非有相反證明,佔有某物即是判定佔有人享有該物所有權的標准。除了前引俄羅斯民法明確規定了佔有權之外,外國和地區民法在所有權的概念中雖然並不明確規定佔有,但其所有權的內容包括這一權利是不言自明的。
2.使用。使用是權利主體對財產的運用,以便發揮財產的使用價值。如使用機器生產產品,在土地上種植農作物。擁有物的目的一般是為了使用。外國和地區民法對於使用權一般都有明確規定。如前引日本、義大利、俄羅斯和我國台灣的規定。德國、瑞士雖然只有「處分」一詞,但「隨意處分」或者「自由處分」也當然包括使用。所有權人可以自己使用,可以授權他人使用,這些都是所有權人行使使用權的行為。
3.收益。收益是通過財產的佔有、使用等方式取得的經濟效益。使用物並獲益是擁有物的目的之一。對於收益權,外國和地區民法也有規定,如前引日本和我國台灣,有的國家只規定了使用權,沒有明確規定收益權,這是因為其規定的使用權包括了收益權。收益通常與使用相聯系,但是處分財產也可以帶來收益。收益也包括孳息。孳息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家畜生仔、果樹結果等屬於天然孳息;存款所得的利息、出租所得租金屬於法定孳息。
4.處分。處分是指財產所有人對其財產在事實上和法律上的最終處置。處分權一般由所有權人行使,但在某些情況下,非所有權人也可以有處分權,如運輸的貨物,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承運人也可以依法進行處分。外國民法對所有權概念的規定都包括「處分」一詞。同時規定使用權的,處分不包括使用,沒有規定使用權的,處分也包括了使用。
⑶ 享有使用權是否就有所有權
享有使用權不是就有所有權。法律上有所有權的人有當然的使用權,但享有使用權的人,並不一定有所有權。
使用,是指民事主體按照財產的性能對其加以利用,以滿足生產或生活的某種需要。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⑷ 財產所有權的佔有權,收益權,處分權,使用權怎樣區分
一、佔有權是指對財產實際掌握、掌控的權利。佔有權是行使物的使用前提,是所有人行使財產所有權的一種方式。佔有權可以根據所有人的意志和利益分離出去,由非所有人享有。
二、使用權是不改變財產的本質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權利。通常由所有人行使,但也可依法律、政策或所有人之意願而轉移給他人。如我國國家財產的所有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根據國家的授權,對其所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有使用權。
三、收益權是指獲取基於所有者財產而產生的經濟利益的可能性,是人們因獲取追加財產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收益權是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所有權的存在以實現經濟利益和價值增值為目的,這最終體現在收益權上。
四、處分權是財產所有人對其財產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最終處理的權利,即決定財產在事實上或法律上命運的權利。包括資產的轉讓、消費、出售、封存處理等方面的權利。處分權是所有權四項權能的核心,是財產所有人最基本的權利。
(4)享有使用權的收益擴展閱讀
一、財產所有權的權能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
1、佔有是指所有人對物的實際控制的事實狀態。佔有權即對所有物加以實際管領或控制的權利。
2、使用權是指依照物的屬性及用途對物進行利用從而實現權利人利益的權利。
3、收益是指民事主體通過合法途徑收取物所生的物質利益。
4、處分權是指所有人依法處置物的權利。
二、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
⑸ 使用權和收益權的區別
1、目的不同
使用和收益顯然是完全脫離的。使用是為了獲取物的使用價值,而收益是為了獲取物的價值。所有人與非所有人享有使用權和收益權,分別是為了追求不同的經濟目的。
2、權能大小不同
使用權是不改變財產的本質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權利。通常由所有人行使,但也可依法律、政策或所有人之意願而轉移給他人。如我國國家財產的所有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根據國家的授權,對其所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有使用權。
所有權的存在以實現經濟利益和價值增值為目的,這最終體現在收益權上。收益權能是指權能的權能,作為實現所有物價值的基本手段,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已上升為所有權最核心的權能。
3、權利不同
使用權,是指房主按照住房性能對房屋進行事實上的利用。同樣通過一定法律契約,非房屋所有權人也可獲得房屋的使用權。房主將房屋租給他人使用,並不失去對房屋的所有權。
收益權,是指房主收取房屋這項財產所產生的某種收益。例如出屋,房主從房客處收取租金。有時房主也將部分收益權通過法律形式轉讓給非房屋所有權人。例如,房客可利用租來的房屋改為從事一些收益性經營活動,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一部分交給房主,一部分留給自己。
⑹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包括哪些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包括如下:
1、招標、拍賣、掛牌和協議出讓土地取得的土地價款;
2、改變原有土地用途補繳的土地價款;
3、劃撥土地取得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拆遷補償費等補償性收入;
4、國有土地出租等其他配置方式取得的土地價款。
國有土地使用權,指依法使用國家所有土地的權利。國有土地使用權的主體非常廣泛,任何單位和個人,包括境外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符合依法使用中國國有土地條件的,都可以成為中國的國有土地使用者。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管理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以下簡稱土地出讓收入)是指政府以出讓等方式配置國有土地
使用權取得的全部土地價款。具體包括:
(一)以招標、拍賣、掛牌和協議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所取得的總成交價款;
(二)轉讓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或依法利用原劃撥土地進行經營性建設應當補繳的土地價款;
(三)處置抵押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應當補繳的土地價款;
(四)轉讓房改房、經濟適用住房按照規定應當補繳的土地價款;
(五)改變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土地用途、容積率等土地使用條件應當補繳的土地價款;
(六)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國土部門)依法出租國有土地向承租者收取的土地租金收入;
(七)出租劃撥土地上的房屋應當上繳的土地收益;
(八)土地使用者以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依法向市、區(市)縣政府繳納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拆遷補償費等費用(不含征地管理費) ;
(九)其他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變更有關的收入等。
⑺ 所有權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
1、使用權。使用是權利主體對財產的運刖,發揮財產的使用價值。佔有權能是所有人對於所有物的實際上的佔領、控制。是使用權能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所有權人可以自己使用,可以以授權他人使用。
2、佔有權。佔有就是對於財產的實際管領或控制,擁有一個物的般前提就是佔有,這是財產所有者直接行使所有權的表現。所有人的佔有受法律保護,不得非法侵犯。
對於動產,除非有相反證明,佔有某物即是判定佔有人享有該物所有權的標准。佔有是所有人對於所有物的實際上的佔領、控制。是使用權能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3、收益權。收益是通過財產的佔有、使用等方式取得的經濟效益。使用並獲益是擁有物的目的之一。收益也包括孳息。孳息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簡單說收益權能就是收取由原物產生出來的新增經濟價值的權能,新增經濟價值包括孳息和利潤。收益權能是所有權中的一項最重要的權能。
4、處分權。處分是指財產所有人對其財產在事實上和法律上的最終處置。處分權一般由所有權人行使。處分權能是指決定財產事實上和法律上的命運的權能。包括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兩種形式。
所有權的權能是指所有人為利用所有物以實現其對所有物的獨占利益,而於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採取的各種措施與手段。所有權的權能包括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
(7)享有使用權的收益擴展閱讀:
對於所有權有幾項權能,在理論上意見並不完全一致,但上述四項權能為學者一一致認可。傳統民法理論還認為,所有權的權能分為兩種:一是積極的權能;二是消極的權能。
前述幾項權能是積極的權能。所有權的消極權能,指所有權人在法律限制內.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如德國、瑞士、我國台灣民法都有排除他人干涉等類似的規定。
我國《物權法》第2條對物權的定義也規定了「排他」的性質,這一規定當然適用於所有權。可以以為本法也規定了所有權的消極權能。
所有權本身具有如下一些特性:
1、完全性。或者稱所有權為完全權,所有權是就標的物為一一般支配的完全權。所有權作為一般的支配權,是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他物權的源泉。與所有權不同,他物權僅在使用收益上於一定范圍內有支配權。
2、整體眭。或者稱為單一性。所有權不是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等各項權能量的總和,而是對標的物有統一支配力,是整體的權利。不能在內容或者時間上加以分割。所有權人在其物上設定他物權.即使其物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能分別歸他人享有,所有權人的所有權性質也不受影響。
3、恆久性。所有權有永久性,其存在沒有存續期問,不因時效而消滅。
4、彈力性。或者稱為「所有權彈性」、「歸一力」。所有權人在其所有物上為他人設定權利,即使所有權的所有已知表徵權利均被剝奪,仍潛在地保留其完整性,這種剝奪終止後,所有權當然地重新回復其圓滿狀態。
⑻ 要享有收益權必須享有使用權哪裡錯了,享有使用權難道等於自己行使使用權嗎
收益權並不必須建立在使用權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