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法總則物權是包括哪些規定
您好,《民法總則》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民法總則》關於物權的規定如下:
第一百一十四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一百一十五條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一十六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B. 民法書籍推薦
一、民法史與概述
1、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2、[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較法總論》(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3、[美]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法律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7 年版
4、[德]羅爾夫·克尼佩爾:《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德]霍爾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十九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德]維亞克爾:《近代私法史》,上海三聯書店 2006 年版
7、[美]弗里德曼:《美國法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年版
8、[美]弗里德曼:《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9、[美]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普通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二、民法總則
(一)教科書
1、王利明:《民法總則》,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版
2、[德]哈里·韋斯特曼等:《德國民法基本概念(第16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德] 漢斯·布洛克斯:《德國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4、[日]山本敬三:《民法講義Ⅰ·總則》(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
(二)體系書
5、[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6、[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7、朱慶育:《民法總論(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8、李永軍:《民法總則》,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三)專著
9、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10、邵建東:《德國民法總則編典型判例 17 則評析》,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11、[德]維爾納·弗盧梅:《法律行為論》,法律出版社 2013 年版
12、芮沐:《民法法律行為理論之全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四)注釋書
13、石宏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三、人格權法與個人信息保護法
1、[日]五十嵐清:《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2、王澤鑒:《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年版
3、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
4、謝遠揚:《個人信息的私法保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四、物權法
(一)教科書
1、王利明、尹飛、程嘯:《中國物權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 年版
2、崔建遠:《物權法(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3、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4、[日]我妻榮:《新訂物權法》,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5、[德]曼弗雷德·沃爾夫:《物權法(第 18 版)》,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二)體系書
6、[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7、王利明:《物權法研究(第四版)》(上、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8、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中、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1 版
9、崔建遠:《物權:規范與學說》(上、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三)專著
10、王軼:《物權變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田士永:《物權行為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2、程嘯:《不動產登記法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即將出版)
13、尹飛:《物權法·用益物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4、崔建遠:《土地上的權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高聖平:《擔保法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程嘯:《擔保物權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四)注釋書
17、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五)工具書
18、程嘯編著:《物權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五、債法總則
(一)教科書
1、張廣興:《債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2、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3、[德]羅歇爾德斯:《德國債法總論(第 7 版)》,中國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二)體系書
4、黃立:《民法債編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5、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5、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6、[日]我妻榮:《新訂債權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六、合同法
(一)教科書
1、崔建遠:《合同法(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2、王利明:《合同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3、謝懷栻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二)體系書
5、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三版)》(第 1、2、3、4 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依次出版
6、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上卷)》(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7、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中卷)》(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8、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9、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上、中、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三)釋義書
10、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四)工具書
11、程嘯編著:《合同法一本通(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7 年版
七、侵權與損害賠償法
(一)教科書
1、程嘯:《侵權責任法教程(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2、[德]福克斯:《德國侵權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德]埃爾溫·多伊奇等:《德國侵權法(第 5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二)體系書
4、程嘯:《侵權責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5 年版
5、王利明、周友軍、高聖平:《中國侵權責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6、王澤鑒:,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三)專著
7、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8、[澳]彼得·凱恩:《阿蒂亞論事故、賠償及法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9、[美]彼得·凱恩:《侵權法解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年版
10、邱聰智:《從侵權行為規則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11、[德]克里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四)釋義書
1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年版
(五)工具書
13、程嘯編著:《侵權責任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八、民法方法論
(一)入門階段
1、[德]魯道夫·馮·耶林:《為權利而斗爭》,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2、[德]迪特爾·梅迪庫斯:《請求權基礎》,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體系》,科學出版社 1995 年版
(二)初級階段
4、[德]齊佩利烏斯:《法學方法論》,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5、[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學》,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梁慧星:《民法學解釋學(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三)高級階段
7、王利明:《法律解釋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8、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9、[德]卡爾·恩吉施:《法律思維導論(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10、[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商務印書館 2005 年版
九、法經濟學著作
1、[德]漢斯-貝恩德·舍費爾等:《民法的經濟分析》(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第 6 版)》,格致出版社 2012 年版
3、[美]斯蒂文·沙維爾:《法律經濟分析的基礎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 年版
4、[美]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第七版》,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5、[美]卡拉布雷西:《事故的成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6、[美]蘭德斯、波斯納:《侵權法的經濟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十、民法思維與案例分析
1、王澤鑒:《民法思維》,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2、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國家法官學院、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法律適用方法:侵權法案例分析》,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4、國家法官學院、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法律適用方法:合同法案例分析》,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C. 試述物權法定原則
所謂物權法定原則,亦稱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的種類與內容只能由法律來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
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
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Typenzwang)。
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例如,設定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約定 物權法定原則租賃權為用益性質的他物權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據,違反了物權種類法定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
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Typenfixierung)。
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由於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於法令限制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 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中國《擔保法》的規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不具有優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於無效。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
關於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佔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例如,當事人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房屋不通過登記而發生所有權的轉移,這一約定,因為違反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要件而無效。如果該房屋在未交付前又出賣給第三人,並且第三人已經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則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權。
D. 物權的基本原則
1、物權法定原則 。2、公示、公信原則 。公示就是物權的設立、轉移必須公開、透明。3、物權平等保護原則 。4、維護公共利益與物權之恰當平衡。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5、一物一權原則。6、特別法優先原則。
【法律分析】
平等保護是相關法律明確規定的基本原則,是民法中平等原則在物權領域的具體化。物權客體特定原則又稱一物一權原則。物權的類型和內容以及物權的變動方式由法律規定,而不允許當事人自行創設的原則。相關法律中規定物權的取得和形式應當符合法定,堅持物權公示的原則,對於物權的所有和變更以及物權權利、義務的轉讓都應當進行公示,切實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其基本原則是權物制度本質的集中表現,其精神貫穿於物權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全過程。學習相關法律,首先就得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就是這一原則的體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面對各種各樣的事物,人們為了更好的定分止爭,逐漸形成了一套物權制度,而法律正是規定各種物權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基本原則是權物制度本質的集中表現,其精神貫穿於物權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全過程。學習相關的法律,首先就得掌握基本原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六條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一百一十四條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E.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5)物權規范與學說擴展閱讀:
物權的價值:
1、清晰區分各種法律關系,便於准確適用法律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法律關系非常明晰。以買賣為例,則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契約);二是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之物權行為;三是轉移價金所有權的物權行為。
2、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
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或者機能,在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他們指出:必須將作為原因的當事人的意思與所有權讓與的「構成部分」分離開來,否則新的所有人必將依附於前取得者,難以避免因原因關系的瑕疵而喪失權利的可能性,如此,交易勢必遭受阻礙。
而物權行為的無因構成縮小了交易人對權利人的檢索范圍,在交易之際,人們無須將其視野移出相對人而無限地檢索真正的權利人。
3、使法律關系理論最終臻於完善,完善了民法體系
作為德國民法理論最有特色的「標志型建築」的物權行為理論,不僅被認為是潘德克吞法學或者概念法學最為輝煌的運用成果,不僅將德國學者所崇尚和擅長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維方法推向極至,而且對於德國物權法乃至整個德國民法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F. 試述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一、物權法基本原則的含義和功能
原則,即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准繩。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即觀察、處理物權法問題的准繩。它是民法基本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是物權法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市民社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表達了物權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物權法中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立法的准則。物權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物權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集中體現了物權法區別於其他調整物權關系的法律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物權立法,確定了物權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物權法規范,設計具體物權法制度的基礎。在制定物權立法的過程中,立法者應遵循體系強制的要求,將各項物權法的基本原則落實到相應的物權法制度和規范中。在進行立法解釋的過程中,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也是立法者解釋的准則。惟有如此,才能實現物權法乃至整個民法體系化的要求,保持各項物權法制度和規范在價值取向上的和諧,為類似問題類似處理的法治原則的實現開辟可能。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物權主體所進行的各項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物權法規范,還要遵循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對於物權主體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在物權法上欠缺相應的具體規范進行調整時,物權主體應依物權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對應著物權法上的強行性規范,物權主體不得約定在民事活動中排除物權法基本原則的適用。物權主體約定排除物權法基本原則適用的條款屬於違反效力性禁止性規范的條款,應被認定為絕對無效。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裁判者對物權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不直接涉及物權主體具體的權利和義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的、具體的事實狀態,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和義務,更沒有規定確定的法律後果。在未經足夠的具體化以前不能作為裁判者的裁判規范。但裁判者在裁斷物權糾紛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並辨別法律規范的類型。
裁判者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物權法基本原則的含義。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物權法基本原則。另外,如果裁判者在裁斷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裁判者應依據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創制裁斷物權糾紛的法律規范。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學者討論物權法所涉價值判斷問題時,應當權衡的主要因素。物權法的諸項基本原則包含著物權法上沖突的價值取向,如何經由學術的討論,發現沖突所在,認識沖突的本質,提出協調沖突的可行辦法並闡明其理由,是民法學者進行物權法學研究的一項核心任務。
二、各項物權法基本原則及其相互關系
2007年3月16日頒布,將於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分別在第3條第3款和第4條中承認了平等原則;在第39條、第40條中承認了所有權神聖原則;在第7條中承認了公序良俗原則。考慮到物權法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屬於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4條承認的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當然也屬於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其中平等原則是物權法的基礎原則,離開了物權法中物權主體之間平等的假設,物權法就喪失了存在的根基,也就無從談起物權法的其他基本原則;所有權神聖原則是意思自治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是物權法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原則,是物權法基本理念的體現。物權法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確認並保證物權法中物權主體自由的實現;公平原則,意在謀求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衡平。在物權法上,只有違背意思自治原則的不公平安排,方會成為物權法通過公平原則予以糾正的對象,因此公平原則是對意思自治原則的有益補充;誠實信用原則,將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要求,以謀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和諧;公序良俗原則,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項內容,對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以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發揮雙重調整功能。誠實信用原則和善良風俗原則都是以道德要求為核心的。但善良風俗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不同。善良風俗原則並不強制物權主體在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中積極地實現特定的道德要求,它只是消極地設定了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不得逾越的道德底線。誠實信用原則則強制物權主體在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中積極地實現特定的道德要求,它設定了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必須滿足的道德標准。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是對所有權神聖原則的必要限制,力圖謀求不同物權主體之間自由的和諧共存。以下重點談談物權法中的平等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
三、平等原則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物權法的平等原則是民法平等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3條第3款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第4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這就是物權法中平等原則的法律體現。
平等觀念是民法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思想前提。在古羅馬,事實上並不存在廣泛的身份平等。在歐州中世紀,身份平等也只是那些文化超前的自治式社會的存在物。資產階級革命從原則上否定了封建奴役和教會奴役,在天賦人權思想的影響下,實現了市民關於身份平等的理想,並在近代民法上確立了人格平等原則。如《瑞士民法典》第11條即規定,「(一)人都有權利能力。(二)在法律范圍內,人都有平等的權利能力及義務能力。」當然,平等原則在民事立法先進的不少國家,如法國、德國等國未設有明文規定,學者稱之為無須明文規定的公理性原則。我國民法,包括物權法明文規定這一原則,強調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意在以我國特殊的歷史條件為背景,突出強調民法,包括物權法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
物權法的平等原則首先體現為一項物權立法和物權司法的准則:即立法者和裁判者對於物權主體應平等對待。這是分配正義的要求,因為正義一詞的核心語義是公平,即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正如哈貝馬斯所言,「政治立法者所通過的規范、法官所承認的法律,是通過這樣一個事實來證明其合理性的:法律的承受者是被當作一個法律主體共同體的自由和平等的成員來對待的,簡言之:在保護權利主體人格完整性的同時,對他們加以平等對待。」作為一種組織社會的工具,物權法是通過對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進行協調,來實現自身調控功能的。它需要藉助對特定類型沖突的利益關系確立相應的協調規則來實現這一功能。而在分配利益和負擔的語境中可以有兩種意義上的平等對待。一種是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它要求盡可能地避免對人群加以分類,從而使每一個人都被視為「同樣的人」,使每一個參與分配的人都能夠在利益或負擔方面分得平等的「份額」。另一種是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它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對人群進行分類,被歸入同一類別或范疇的人才應當得到平等的「份額」,因此,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既意味著平等對待,也意味著差別對待——同樣的情況同樣對待,不同的情況不同對待。
近代物權法相對比較重視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因此平等原則主要體現為物權法范圍內,物權主體民事權利能力的平等,即物權主體作為物權法中「人」的抽象的人格平等。在物權法上,一切自然人,無論國籍、年齡、性別、職業;一切經濟組織,無論中小企業還是大企業,都是物權法上的「人」,都具有平等的權利能力。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勞動者、僱主、消費者、經營者等具體類型,也都在物權法上被抽象為「人」,同樣具有物權法上平等的人格。正是藉助這一點,物權立法實現了從身份立法到行為立法的轉變。即從按社會成員的不同身份賦予不同權利的立法,轉變為不問社會成員的身份如何,對同樣行為賦予同樣法律效果的立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近代物權法建立在對當時社會生活所作出的兩個基本判斷之上。這兩個基本判斷,是近代物權法制度、理論的基石。第一個基本判斷,是平等性。在當時不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的主體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小業主、小作坊主。而所有這些主體,在經濟實力上相差無幾,一般不具有顯著的優越地位。因此立法者對當時的社會生活作出了物權主體具有平等性的基本判斷。第二個基本判斷,是互換性。所謂互換性,是指物權主體在民事活動中頻繁地互換其位置,在此交易中作為出賣人與相對人發生交換關系,在彼交易中則作為買受人與相對人發生交換關系。這樣,即使平等性的基本判斷存有不足,也會因互換性的存在而得到彌補。在這種意義上,互換性從屬於平等性。當然,近代物權法上的平等原則也有限地包括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
現代物權法與近代物權法不同。現代物權法上的平等原則在側重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的同時,更加重視兼顧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因為從19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為近代物權法基礎的兩個基本判斷已經喪失,出現了社會群體之間的分化和對立。其一就是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對立,消費者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弱者。面對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分化和對立,單純強調抽象的物權法上人格的平等,已經無法維持社會的和平。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日漸受到重視。具體表現為在生活消費領域內,將物權主體區分為經營者(包括開發商、物業服務企業等)和消費者,分別設置相應的法律規則,側重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
我國現行物權立法中規定的平等原則,即屬於現代物權法上的平等原則。既強調物權主體抽象的人格平等,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3條第3款確認,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又注重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在我國就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著重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在第6章「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也有不少保護作為消費者的業主利益的規定。如第74條第1款規定:「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第81條規定:「業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也可以委託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對建築單位聘請的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業主有權依法更換。」第82條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根據業主的委託管理建築區劃內的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並接受業主的監督。」這種意義上的平等原則,包含著物權法上價值判斷問題的一項論辯規則:即如果不存在足夠充分的理由要求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就應當貫徹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
物權法的平等原則還體現為一項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的行為准則,即要求物權主體之間應平等相待,這是物權法上平等原則的核心和靈魂。它是指物權主體在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時應認識到彼此都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獨立為前提,獨立以平等為歸宿。在具體的物權法律關系中,物權主體互不隸屬,各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離開了物權主體之間的平等相待,物權法的基本理念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物權法的其他各項基本原則以及各項物權法律制度也就喪失了存在的依據。
必須看到,物權法可以確認平等原則,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平等原則的實現。但實現物權主體之間的平等,主要不是物權法承擔的使命。物權法僅是以物權主體之間平等的假定作為前提和基礎。實現物權主體之間的平等,有賴於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部門,如憲法、行政法、經濟法等。例如被認為是經濟法核心的反壟斷法,其主要功能就體現為營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
四、公序良俗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7條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這就是公序良俗原則在物權法中的體現。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從國家的角度定義公共秩序;二是從社會的角度定義善良風俗。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物權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
依據學者的研究,公序良俗原則起源於羅馬法。在羅馬法上,所謂公序,即國家的安全,市民的根本利益;良俗即市民一般的道德准則,二者涵義廣泛,且隨時間空間的不同而不同,非一成不變。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無效。近現代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民事立法都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如《法國民法典》第6條規定:「個人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法律」;《德國民法典》第138條規定:
「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無效」;《日本民法典》第90條規定:「以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的事項為標的的法律行為無效。」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72條規定:「法律行為,有悖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無效。」公序良俗原則中的公序,一般應當限定為經由法律、法規的強行性規定,尤其是禁止性規定建構的秩序。這里所謂「法律、法規」不限於物權法律和法規,一切法律和法規中的禁止性規范都可以通過公序原則在物權法中發揮作用。在這種意義上,公序原則屬於物權法中的引致規范。它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起初公共秩序僅指政治的公序,包括與保衛社會主要組織即國家和家庭為目的的公共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及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在傳統的政治公序之外,又認可了經濟的公序。所謂經濟的公序,是指為了調整當事人間的契約關系,而對經濟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經濟的公序分為指導的公序和保護的公序兩類。
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的公序地位趨微,保護的公序逐漸占據了重要位置。與保護勞動者、消費者、承租人和接受高利貸的債務人等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弱者相關的保護性公序,成為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判例學說上討論、研究的焦點。
良俗,即善良風俗,學界一般認為系指為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不難看出,善良風俗是以道德要求為核心的。但善良風俗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不同。如前所述,善良風俗原則並不強制物權主體在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中積極地實現特定的道德要求,它只是消極地設定了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不得逾越的道德底線。誠實信用原則則強制物權主體在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中積極地實現特定的道德要求,它設定了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必須滿足的道德標准。因此善良風俗原則通常派生禁止性規范,誠實信用原則通常派生強制性規范。
公序良俗原則屬於一般條款,與誠實信用原則一樣,需要藉助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物權立法,尤其是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物權司法予以具體化。與誠實信用原則相仿,公序良俗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效。這是因為公序良俗原則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而能處理現代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各種新問題,在確保國家一般利益、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等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機能。
一旦人民法院處理物權糾紛,遇到立法當時未能預見到的一些擾亂社會秩序、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規定時,可通過適用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公序良俗原則承擔著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使命,在功能上構成了對所有權神聖原則的限制。
G. 物權法上物內涵.特徵及物權的概念
物權法所稱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也包括法律規定作為物權客體的權利。版依法律規定理權解,物權法所說的「物」,主要是指「有形財產」,即看得見、摸得著的財產,如土地、房屋、汽車等。而無形財產,如專利技術、商業秘密、商標、著作權等,則由其他相應的法律調整。
有形財產,以是否可以移動為標准,分為不動產和動產。土地、建築物等,屬於不動產;機動車、電視機、桌椅等,屬於動產。概括而言,物權法就是關於動產、不動產的歸屬和利用的法律規則。動產和不動產上所體現的物權,具體講,就是物權法所規定的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H.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概念: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特徵:
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
2、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3、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4、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
5、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6、物權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權的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物上不可以有兩個所有權,但可以同時有一個所有權和幾個抵押權並存),即「一物一權」。
(8)物權規范與學說擴展閱讀:
依物權的這種性質,它當然具有優先的效力和物上請求權。除此之外還有追及權,即認為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都不能妨礙物權的行使,物權人可以向任何佔有其物的人主張其權利。
例如,甲的所有物被乙偷走後賣給了丙,丙再轉讓給了丁,甲仍然不喪失其所有權,有權向現在佔有其物的丁請求返還。但是多數學者認為,追及權應當包括在優先效力和物上請求權之中,而不必另列。
關於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並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佔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並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並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佔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並存。
(2)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並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並存。例如消極地役權以某種不作為,如不得興建高層建築,為其內容,可附存於已經設立地上權的土地上。再如,兩個通行權可共存於同一供役地上等。
(3)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並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並存,以佔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不能並存。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等途徑解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物權的保護應當採取如下方式: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I. 物權法全文解讀
您好,《物權法》共247條,要全文解讀在此怎麼能講完呢?現將前四條解讀一下供參考,同時你也可看出在此是無法全部講解完的,在網路知道中解答問題不能超過一萬字的。
第一條 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的規定。
●立法背景
按照改革開放的要求,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擔保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對物權作了不少規定,這些規定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這些規定,今天看來是不夠的。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順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不僅要有較為完備的財產流通制度,還要有較為完備的財產歸屬和利用制度,否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關財產的許多行為就無所適從,審判實踐中有關財產的許多糾紛就無法可依。因此,有必要依據憲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物權法,對涉及物權制度的共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
物權法的起草工作始於1993年。2002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物權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制定物權法高度重視,花了很大精力,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六次審議。為了把這部法律制定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2005年7月將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全文公布,共收到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1萬多件,並先後召開100多次座談會和幾次論證會,還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研,充分聽取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群眾、專家學者、中央有關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在修改完善物權法草案過程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物權法的中國特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吸收各方面的合理意見和建議,經常委會多次審議,對草案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提交大會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對該草案進行了認真審議,並於2006年3月16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條文解讀
法律屬於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並服務於經濟基礎的。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我國物權法的社會主義性質。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的歸屬、范圍和內容,都與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密切相關。如果不反映、不體現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物權法。因此,物權法必須體現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並以維護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根本目的,所以本條明確將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立法目的之一。物權法主要從民事角度通過明確物的歸屬,權利人有哪些權利,他人負有哪些義務,侵害物權的法律責任等,來體現和維護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是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完備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央政策很明確,就是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利用市場的手段,發揮經濟規律的作用,合理配置資源,發揮人力物力資源的最大效益,通過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繁榮,提高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發展市場經濟,就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而規范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就是民法。物權法作為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通過確立物權歸屬和利用的基本規則.規范市場主體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保障市場主體的權利,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因此,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秩序是物權法的立法目的之一。
制定物權法最直接的目的是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這與物權法的作用密切相關。物權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定分止爭。商鞅在《商君書》中說:「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貧盜不取。」生活中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有一個房東,把自己的房子先賣給甲,並把房子交給甲使用;後由於價格、熟人等等多種原因又把該房子賣給乙,並和乙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試問,該房子究竟屬於誰,乙能否要求甲騰出房子?解決一物二賣的問題,有多種辦法,比如按照訂立合同的先後確定房屋的歸屬,按照有無付款或者付款的先後確定房屋的歸屬,按照買方有無實際佔有該房屋確定房屋的歸屬,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按照房屋有無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確定房屋的歸屬。上述幾種解決辦法都有一定道理。沒有物權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了物權法,物權法從維護經濟秩序和市場交易安全出發,規定誰是該房屋的所有人,首先看該房屋有無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如果已
3經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不動產登記簿上登記的人就是房屋的所有人。甲雖然先買,但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乙雖然後買,但已經辦理過戶手續,不動產登記簿上的所有人是乙,因此,乙有權要求甲騰出房子。甲雖然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但甲和原房主之間訂立的房屋買賣合同是有效的,甲受到的損失,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原房主賠償。因此,依靠物權法確定的規則就能夠明確歸屬,定分息爭,穩定經濟秩序。
2.物盡其用。物可以自己用,也可以交由他人用,可以依法轉讓給更有經營才能的人使用。物權法為權利人充分利用財產留下很大的活動空間,物權法不僅有物的所有權人佔有、使用、收益權利的規定,也有他人利用物的權利的規定,如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同時,從合理利用資源、維護公共利益出發,對權利人的權利也有不少限制,如物權法有關嚴格保護耕地的規定,有關相鄰關系的規定,以及徵收、徵用的規定等。制定物權法,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權法定分LE爭和物盡其用這兩個方面的作用,為權利人充分利用財產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鼓勵權利人創造財富,積累財富。使「有恆產者有恆心」。保障安居樂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物權法把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作為立法目的。
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是物權法的目的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_一系列確定物權歸屬的規則明確物權屬於誰,二是通過規定物權保護的途徑與方式使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三是通過規定國有財產的范圍、行使以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大對國有資產的保護力度保護國有資產;通過規定集體財產的范圍、行使等保護農村和城鎮的集體財產;通過規定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等保護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通過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保護權利人對物的利用的權利。總之,制定物權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切實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活力,促進社會和諧。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其他法律都是由憲法派生的。憲法規定大政方針,其他法律都必須體現憲法精神,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因此,物權法必須體現憲法的精神。物權法將憲法規定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立法目的,將基本經濟制度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基本原則,將憲法規定的保護公私財產的精神落實在對國有資產、集體財產和私人合法財產保護的具體規定上。物權法的規定體現了憲法的精神。
第二條 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物權法調整范圍的規定。
●條文解讀
本條第l款規定了物權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也就是物權法的調整范圍。物的歸屬是指物的所有人是誰,誰是物的主人,確定物的歸屬即是確定在民事上財產權屬於誰,這是對物進行利用的前提。物權法調整物的歸屬關系,就要確定物的歸屬原則,這是物權法的重要內容。所有權人對其所有物無論自己使用還是交他人使用,都是對物的利用。』物的利用是我們對物擁有所有權的目的所在。物權法調整因物的利用而產生的相互關系,要確定對物進行利用的規則,這也是物權法的重要內容。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都適用物權法。需要明確的是,物權法並不一般性地調整所有的物的歸屬和利用的關系,物權法只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也就是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民事關系」。按照法律部門的劃分,物權法屬於民法,調整橫向的社會關系;經濟社會管理活動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縱向關系,也涉及財產的歸屬和利用問題,但此類關系主要是由行政法、經濟法調整,不屬物權法調整的范圍。
物權法規范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不動產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土地定著物;動產是指不動產以外的物,比如汽車、電視機。不動產和動產是物權法上對物的分類,之所以進行這樣的分類,主要是便於根據不動產和動產各自的特點分別予以規范。物權法上的物通常講是有體物或者有形物,指物理上的物,包括固體、液體、氣體、電等。所謂有體物或者有形物主要是與精神產品相對而言的,著作、商標、專利等是精神產品,是無體物或者無形物,精神產品不是物權法規范的對象,主要由專門法律如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調整。大幹世界萬事萬物,並非所有的有體物或者有形物都是物權法規范的對象.能夠作為物權法規范對象的還必須是人力所能控制並有利用價值的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原來無法控制且無法利用的物也可以控制和利用了,也就納入了物權法的調整范圍,物權法規范的物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精神產品不屬於物權法的調整范圍,但在有些情況下,物權法也涉及這些精神產品,這主要是指,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可以作為擔保物權的標的,《物權法》第223條規定,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6產權可以出質作為權利質權。在這種特定情況下,權利也成為了物權的客體。因此,本條第2款中規定,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規定。
物權是一種財產權,是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一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由於物權是直接支配物的權利,因而物權又稱為「絕對權」;物權的權利人享有物權,任何其他人都不得非法干預,物權的義務人是物權的權利人以外的任何其他的人,因此物權又稱為「對世權」。在權利性質上.物權與債權不同。債權的權利義務限於當事人之問,如合同的權利義務限於訂立合同的各方當事人。債權是債權人要求債務人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不能要求與其債權債務關系無關的人作為或者不作為。正因如此,債權被稱為「對人權」、「相對權」。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所有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自己的物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用益物權是指依法對他人的物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比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擔保物權是指為了確保債務履行而設立的物權,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依法有權就擔保物的價值優先受償,比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
此外.還有兩個有關的問題需要說明:
1.物權」與「財產權」、「財產所有權」的聯系與區別。本法的名稱是「物權法」。有人認為「物權」不容易懂,「財產權」容易懂,建議法名改為「財產權法」,或者改為「財產所有權法」。這里要說明的是,財產權比物權內涵廣,不僅包括物權,還包括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債權主要是由合同法規范的,知識產權主要是由商標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規范的,繼承權主要是由繼承法規范的。同時,「財產所有權」一詞僅從所有權方面講又比「物權」內涵窄,物權不僅包括所有權,還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後兩種權利也是相對獨立的物權。因此,本法的名稱不宜稱作「財產權法」或者「財產所有權法」,還是採用「物權法」比較准確。
2.關於物權主體。本條第3款和第l條將物權的主體表述為「權利人」。對於如何表述物權的主體,在立法過程中有不同意見,有的建議規定為「自然人、法人」;有的建議規定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的建議規定為「國家、集體和私人」;有的建議規定為「國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的認為,國家作為物權主體,可以包括在法人之中;有的認為,用「權利人」可以包括各種物權主體,這一規定是妥當的,不必改動。上述意見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現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在這個問題。卜的規定也不一致。本法對物權主體的表述基本上有兩類,一是統一表述為「權利人」,如第l條規定:「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第二章、第三章等章節中規定的「權利人」。二是根據有關章節和具體規定的內容相應地表述為「國家」、「集體」、「私人」、「單位」、「個人」、「企業法人」、「企業法人以外的法人」、「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等等。現實生活中國家、集體、自然人、法人等都是物權主體,但究竟把它歸類為兩種主體、三種主體還是四種主體,可以在制訂民法總則有關民事主體時一並研究。本法對物權主體的表述適應了現實生活的需要,也不影響將來制定民法總則時對民事主體作出統一規定。
第三條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8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的規定。
●條文解讀
在立法過程中,有人認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我國的物權法要突出保護公有制。有人認為,物權法屬於私法,要突出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我們認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是由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與資本主義物權制度有本質區別。作為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物權法,必須全面、准確地體現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體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曲個「毫不動搖」的精神。凼此.物權法把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這一基本原則規定作為物權法的核心,貫穿並體現在整部物權法的始終。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密切相關。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生產過程以及生產資料的配置主要靠計劃與調撥來完成。所有制較為單一,只有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雖然有小規模消費市場的存在.但形不成生產資料大市場,因此不是市場經濟而是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就要相應採取市場經濟體制。多種所有制經濟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得到共同發展。市場經濟是人類創造的發展經濟的文明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產者的積極性,合理配置資源,創造高效率的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繁榮。因此,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和發展權利,這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前提。作為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的物權法,物權關系的主體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是物權法調整的平等財產關系存在的前提,這也是物權法乃至民法存在的前提。沒有平等關系就沒有民法,沒有平等的財產關系就沒有物權法。因此,物權法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作為基本原則。
第四條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的原則規定。
●立法背景
平等保護物權在傳統民法並不作為單獨的一項原則作規定,10因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平等保護為民法應有之義,不需單獨作為一個原則作規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同。保障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維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經濟法、行政法、刑法都有明確規定。同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擁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平等關系。物權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主要是市場經濟關系。物權法有必要明確規定平等保護物權的原則。
●條文解讀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作為民法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權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問因物的歸屆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的法律。物權法平等保護各個民事主體的物權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的。對於民法的平等原則,民法通則已有明確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因此,本條規定了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平等保護的原則。
《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平等保護、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所有制經濟形成的市場主體都在統一的市場上運作並發生相互關系.各種市場主體都處於平等地位,享有相同權利,遵守相同規則,承擔相同責任。馬克思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如果對各種市場主體不給予平等保護,解決糾紛的辦法、承擔的法律責任不一樣,那就不可能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可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即使不進入市場交易的財產,《憲法》也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在財產歸屬依法確定的前提下,作為物權主體,不論是國家的、集體的物權,還是私人的物權,也都應當給予平等保護。否則,不同權利人的物權受到同樣的侵害,國家的、集體的應當多賠,私人的可以少賠.勢必損害群眾依法創造、,積累財富的積極性,不利於民富國強、社會和諧。需要說明的是,平等保護不是說不同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依據憲法規定,公有制經濟是主體,國有經濟是主導力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這主要體現在國家宏觀調控、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准入等方面,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必須確保國有經濟的控制力,而這些在經濟法、行政法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另外還需要說明。本條規定了「其他權利入的物權」,這是由於本條是從所有制的角度對物權主體分類規定平等保護原則的,尚有無法完全納入「國家」、「集體」和「私人」的權利人,如公益性基金會等。因此規定了「其他權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