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侵犯知識產權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民事責復任:1、停止侵害;2、消除制影響;3、賠禮道歉;4、賠償損失等。(發起方式:被侵權方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行政責任:1、責令停止侵權;2、沒收沒法所得;3、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4、罰款;5、情節嚴重的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發起方式:發現違法線索後進入行政程序)刑事責任: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3)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4)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2. 我國對處理知識產權侵權可採取哪兩條途徑
由於抄知識產權的對象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利人對其無形財產不能像對有形財產那樣進行實際佔有和控制,加之知識產權所蘊含的巨大價值,知識產權就極易遭到侵害。知識產權受到不法侵害如何進行賠償?是當前知識產權侵權損害案件審判的難點問題,也是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法理論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結合關於此問題的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進行研究,筆者擬對知識產權的侵權歸責原則、侵權損害賠償原則、范圍和計算方法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知識產權侵權歸責原則
從民法理論上講,侵權的歸責原則以過錯為基本原則,以過錯推定、無過錯責任原則為特殊情況。而各國的法學家們一致認為在確認是否侵害了知識產權並要求侵權人停止有關侵權活動時,應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確定是否賠償或確定賠償額度時,適用過錯責任原則。〔1〕
(一)侵權責任與歸責原則
停止侵權和賠償損失是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核心和關鍵,是權利之爭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停止侵權應是賠償損失的前提。在訴訟中,侵權人往往是將物上請求
3. 個人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很少人會有知識產權這個概念,也不知道知識產權是什麼?更不知道該怎樣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也不知道侵犯知識產權的危害有哪些?。
一、知識產權侵權歸責原則
從民法理論上講,侵權的歸責原則以過錯為基本原則,以過錯推定、無過錯責任原則為特殊情況。而各國的法學家們一致認為在確認是否侵害了知識產權並要求侵權人停止有關侵權活動時,應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確定是否賠償或確定賠償額度時,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一)侵權責任與歸責原則
停止侵權和賠償損失是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核心和關鍵,是權利之爭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停止侵權應是賠償損失的前提。在訴訟中,侵權人往往是將物上請求?認定權利歸屬、停止侵權等?與債權請求?即損害賠償?一並提出。如果司法人員在處理案件時僅僅是把注意力放債權請求上,僅僅要侵權人相應負賠償責任,就會在事實上不可能真正制裁侵權,也不可能制止侵權活動的繼續。
知識產權侵權之訴如果適用停止行為之請求權,是不需要考慮行為人是否有過錯的,但是可能與責任的范圍有關系,主要是與賠償損害的法律救濟有關。損害就其本質而言,是侵害行為所造成的一種後果,這一後果對於受害人具有利益的屬性。損害賠償的功能主要是填平損失,即對受到損害的的合法權益給予某種適當的補償,使其盡可能回復到受損害前的狀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是通過設置一種排他性專有權,既要保護創作者的創造性智力勞動,又要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立法上應當考慮兩者利益的平衡。
總之,在知識產權侵權歸責原則上,過錯要件只與損害賠償責任有關,而與停止侵權無關。同時,要特別注意不能以損害賠償歸責原則代替整個侵權歸責原則。
(二)歸責原則的法律規定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知識產權法律屬於我國民事法律體系的一部分。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118條規定侵害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的民事責任。即公民、法人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從民法通則關於民事侵權責任的規定可知,過錯責任原則是我國民事侵權適用的基本原則。民法通則對於知識產權這一特殊領域應適用的侵權歸責原則未作特別規定,因此,知識產權侵權歸責原則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的過錯責任原則,即過錯責任是我國知識產權侵權的基本歸責原則。
然而,我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成員,應遵守wto規則,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必須符合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的最低要求。trips協議作為當今國際社會在知識產權方面最全面的多邊協議,它所肯定的侵權歸責原則主要體現在第45條。根據對trips協議第45條規定的分析,可得出以下要點:第一,司法機關責令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時,勿須考慮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也不要求權利人提供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的證據。但對於無過錯的侵權商品銷售者,在其已知、應知其銷售行為性質前獲得或訂購的該商品,不在此限;第二,在一定條件下,司法機關對無過錯的行為人可以責令以返還利潤或支付法定賠償額方式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即侵權人沒有過錯也可以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三,侵權人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權利人還可要求支付訴訟費用。總之,trips協議肯定了知識產權侵權的一般歸責原則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侵權行為人主觀上有無過錯與侵權責任的認定無關,而只與賠償責任有關。而縱觀國外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在知識產權侵權責任原則方面都提供了相類似的保護,即提供不以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為前提的停止和防止侵害請求權,以及基於行為人的主觀過錯而提供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保護原則,充分體現了該原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雖然我國通過對現行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修改的完善,已基本上滿足了trips協議的最低要求,特別是舉證責任倒置、訴前證據保全、制止即發侵權和法定賠償額的規定,對於完善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責任法律制度,及時制止侵權,加大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人的力度,提高我國知識產權執法水平極為有利。但在某些方面,我國的法律制度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知識產權侵權歸責原則仍以過錯責任原則為基本原則,盡管為trips協議所允許,但是在司法實踐已愈來愈不適應了。
二、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原則
在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案件的審判中,當法官經過開庭審理查明全案的事實情況,依據侵權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確定了侵權行為人的侵權責任以後,如何滿足受害的人賠償請求,需要有一定的准則以遵循和規范。這些准則就是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原則。知識產權損害賠償應當確定什麼樣的賠償原則﹖在知識產權理論界和知識產權司法界意見並不統一。筆者認為,根據民法和知識產權法律的規定和司法實踐的需要,應當確立以下四個原則:全部賠償原則、法定標准賠償原則、法官斟酌裁量賠償原則、對精神損害賠償適當限制原則。
(一)全部賠償原則
全部賠償原則也稱為全面賠償原則,是現代民法的最基本的賠償原則,是各國侵權行為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通例。當今的trips協議第45條規定:「賠償由於侵犯知識產權而給權利所有者造成的損害」,侵權者向權利所有人支付費用「可以包括適當律師費」等,此規定是全部賠償原則的體現。
全部賠償原則的含義,是指知識產權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應當以加害人侵權行為所造成損害的財產損失范圍為標准,承擔全部責任。對損害賠償的性質歷來有補償主義與懲罰主義不同觀點之爭。當前對知識產權損害賠償,由於盜版和假冒的猖獗,主張懲罰主義觀點的理由似乎更強一些。但是,筆者認為,對知識產權損害賠償的性質仍然首先是對受害人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一種補償。同時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也是對其不法行為的一種法律制裁,補償與制裁又相輔相成。這是由於受害人只有獲得賠償才能彌補自己的損失,權利才能得到保護,除去獲得賠償的途徑就幾乎沒有其他同樣功能的途徑使受害人獲得同樣的救濟。而對侵權的制裁功能,則還有停止侵害等民事責任的其它形式,以及罰款、收繳等民事制裁的具體形式,以至於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因此賠償損失的功能主要是一種補償,一種利益的「彌補」和「填平」;所以就要求以受害人的全部損失或損害為標准、為范圍來賠償。
(二)法定標准賠償原則
鑒於知識產權保護對象的特殊性,其損害事實、後果的不易確定性,不少國家的知識產權立法規定了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法定賠償制度。這在著作權立法中尤為突出。如美國版權法第504條規定,侵權人對其所侵犯的每一部作品,可負擔250美元至1萬美元的賠償,情節嚴重的可提高每部作品5萬美元。《trips協議》第45條中也有法定賠償金?預先確定的損害賠償費?的規定。法定標准賠償原則是在人民法院無法查清受害人實際損失和侵權人營利數額時,或者受害人直接要求按法定最低賠償額進行賠償的,人民法院按法律規定的賠償數額確定賠償數額。
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具有無形的特點,侵權容易且證據難取,權利人所受損失不好計算。例如在計算機軟體侵權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人經過公證購買侵權人銷售的盜版軟體二件作為證據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法院在調查核實證據時,再也無法取到其他盜版軟體的銷售證據。而這兩件軟體侵權是以權利人正版軟體1/10的銷售價售出的,利潤極低。權利人該軟體的銷售額又無明顯降低趨勢。此案如果僅按照這二件軟體被告獲利賠償,或者按照二件正版軟體的零售價進行賠償,以及甚至以無損失為由不予賠償,對權利人都是不公正的,不符合知識產權立法和司法的宗旨,對打擊和制止盜版侵權也極為不利。為了使權利人損失能夠得到全部賠償,為了遏制侵權行為,體現損害賠償的補償和制裁功能,必須找到一個賠償數額的「度」,並給以法律的具體規定。前述軟體賠償案件,據估算,如果軟體的零售價為中等以上價格,在北京地區,以100套作為賠償的標准,則有可能為有效的「法定標准賠償額」。無論從對受害人的補償還是從對侵權人和有侵權意圖的人的懲罰或威懾角度看,都是有一定效果的。
以上就是知呱呱網針對「個人如何保護知識產權」的解答。
版權聲明:以上資料通過知呱呱網進行在線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如果有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版權登記、高新企業認定、雙軟認證等知識產權問題,請通過知呱呱網進行在線免費咨詢和在線申請。知呱呱網效率高,下證快,不成功退款。
4. 專利侵權行為的構成是否以行為人有過錯為要件
「侵犯專利權 」行自為成立的要件:
1、存在有效的專利權
2、發生了法定的侵害行為
3、所發生的侵害行為具有違法性
4、侵害行為人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廣義)
5、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包括明示和默示)
6、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
7、行為人實施的技術/設計方案落入專利保護范圍
前述七個要件是認定侵犯專利權行為成立的充要條件,缺一不可;
專利侵權案件的處理或審理的目的實質上就是對於前述七個要件的滿足與否進行判斷。
5. 要求停止侵害的情況是什麼,侵害專利權的條件
一、侵害專利權的概念和構成
專利對科技與經濟發展乃至一國綜合國力的提高都有著不容低估的地位,因此各國無不重視對專利權的保護,嚴厲打擊專利侵權。我國一直重視包括專利保護在內的知識產權保護,並為此逐步作出不懈的努力。[4]我國《專利法》及有規定也逐步完善專利侵權行為的也規定,現行法律從傳統的「損害填補」原則發展為採取懲罰性的補救手段加以制裁專利侵權,以充分保障專利權人的權益,預防專利侵權行為的發生。
然而,何為侵害專利權?我們認為,侵害專利權又稱為專利侵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專利侵權是指在專利權有效地域和有效期內,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的行為;廣義的專利侵權,還包括假冒專利的行為。簡單地說,侵害專利權,就是以專利權為對象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侵害專利權的構成要件包括侵害專利的違法行為、專利權受到侵害的事實、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侵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茲簡要分析如下:
(一)侵害專利權的違法行為
侵害專利權的違法行為,必須違反《專利法》關於專利權保護的法律規定,即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的行為。[5]應注意者,我國《專利法》第63條規定了「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包括:(1)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行為;(2)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行為;(3)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行為;(4)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行為;(5)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上述五種情形是專利侵權責任的例外規定,如果行為人不能此作為抗辯理由,則應當認定行為人的侵害行為具有違法性。
(二)侵害專利權的損害事實
專利權受到侵害的客觀事實,就是專利權人所獨占享有的專利被他人以營利為目的而生產、使用、銷售,或者專利發明方法被使用,或者專利產品被假冒的事實。專利侵權行為所侵害的范圍,應當與專利權的保護范圍相同。所謂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是專利權的法律效力所及的發明成果的技術范圍,即專利權所覆蓋的發明的技術特徵和技術幅度。[6]另一方面,就侵害專利權的損害事實來說,包括直接損失(積極的損失)和間接損失(消極的損失)兩部分。前者表現為受到的直接經濟上損失和精神權利遭到損害,還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出的直接費用;後者表現為權利人預期合理收入的減少,即通常所說的可得利益。
(三)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侵害專利權的違法行為與專利權受到實際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是構成專利侵權進而確定賠償責任的必要要件。並非所有的違反專利保護法律的行為都構成專利侵權責任,也並非所有的專利權損害都應當賠償,只有專利權損害事實是由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所引起的時候,才構成專利侵權賠償責任。如果專利權損害事實不是由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所引起的,或者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沒有造成專利權損害事實的發生,那麼都可以予以其他法律制裁,而構不成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只限於直接因果關系,只有當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是專利損害事實發生的唯一或者必要的原因時,才是構成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要件。[7]
(四)侵權行為人在主觀上有過錯
專利侵權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所謂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侵害他人專利權的行為而實施該行為;所謂過失是指行為人因疏忽或過於自信而實施了侵害他人專利權的行為。我們認為,在專利侵權與專利侵權賠償責任之判斷中,承擔侵權責任以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為原則,但也有例外。例如根據《專利法》第63條第2款的規定,即使行為人主觀無過錯,也構成專利侵權,只是不承擔賠償責任而已。[8]
二、侵害專利權的表現形式
專利侵權的表現形式即專利侵權行為形態,是按照一定的標准對專利侵權行為作出的分類規范,這對明確專利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責任構成等專利侵權責任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應當說,專利侵權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專利侵權的內涵和外延在不同國家以及同一國家不同時期,都會存在立法規制上的差異。根據我國《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結合專利法理論與實務,我們認為,侵害專利權的表現形式可以大致劃分為下列類別:
(一)實施他人專利行為
實施他人專利的侵害專利權行為,即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擅自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可見,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未經權利人許可;二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根據《專利法》第11條的規定,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包括三種具體形式:(1)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2)使用他人發明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3)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
假冒他人專利的侵害專利權行為,是發明假冒他人專利權的行為,主要是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4條規定,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包括四種具體形式:(1)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2)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3)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4)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冒充他人專利行為
冒充他人專利行為,是對沒有取得專利權的發明,冒充已經取得專利權的專利。與前兩種專利侵權行為相比,這種侵權行為侵害的是專利管理權和冒充專利產品使用人的權利,這與假冒專利有顯著區別,因為冒充的專利根本不存在,假冒他人專利,專利權是客觀存在的。[9]因此,冒充專利行為一般不作為專利侵權對待,[10]但我們認為,當冒充行為人冒充了他人已經取得專利權的專利時,也屬於專利侵權行為。我國《專利法》第59條對此作出了規定,「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的,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以公告,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5條規定,冒充他人專利的行為包括五種具體形式:(1)製造或者銷售標有專利標記的非專利產品;(2)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後,繼續在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上標注專利標記;(3)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將非專利技術稱為專利技術;(4)在合同中將非專利技術稱為專利技術;(5)偽造或者變造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四)其他侵害專利權的行為
除了上述三種表現形式之外,在理論上和實務中還存在這樣幾種專利侵權行為。一是「反向假冒」,即行為人將合法取得的他人專利產品,標注自己的專利號予以出售,這種行為顯然不夠成「假冒他人專利」,但事實上侵害了合法專利權人的標記權,仍是一種侵權行為,應向被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二是間接侵權,即行為人實施的行為並不構成直接侵犯他人專利權,但卻故意誘導、慫恿、教唆別人實施他人專利,發生直接的侵權行為,行為人在主觀上有誘導或唆使別人侵犯他人專利的故意,客觀上為別人直接侵權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11]
三、侵害專利權的民事責任
侵害專利權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根據《民法通則》、《專利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侵害專利權的行為應當根據情況承擔下列民事責任:
(一)停止侵害
即責令侵權行為人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侵害他人專利權的行為。停止侵害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防止繼續侵權的方法。根據法律規定,任何人未經許可,為了生產經營目的,實施了侵犯專利的行為,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停止侵權。侵權行為人無論主觀上有無過錯,都必須停止侵權,防止侵害擴大,以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同時,為了充分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還可以請求採取預防措施,如處置已經生產出來的侵權產品等,人民法院可以做出訴訟保全的裁定,責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並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責令提供擔保等訴訟保全措施等。
(二)賠償損失
即專利侵權行為人以自己的財產補償因其行為給專利權人造成的經濟損失。專利侵權的損害賠償,應當貫徹公開原則,使專利權人因侵權行為受到的實際損失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具體計算方法,我國《專利法》第60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20條和第21條對專利侵權賠償數額作了如下規定:(1)按權利人受到損失確定,其計算基準是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2)按侵權人所獲得的利益確定,其計算基準是每件侵權產品的營業利潤或銷利潤售;(3)上述二項都不能確定時,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確定;(4)無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法院可以在5000元至30萬元之間加以確定,最多不超過50萬元。[12]
(三)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我國《專利法》並非明確規定專利侵權行為人的消除影響和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但我國《民法通則》第118條規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據此,侵害專利權行為給權利人造成人身權利損害時,可以單獨適用消除影響或賠禮道歉責任形式,也可以與其他責任方式一並適用。
6. 侵害知識產權的民事責任是怎麼規定的
法律分析:侵害知識產權民事責任的構成必須同時具備下列四個要件:
一是侵權人主觀上有過錯,表現為具有侵犯權利人商業秘密故意。
二是侵權人實施了侵犯權利人商業秘密的行為;
三是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四是侵權人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了損害。
企業在建立商業秘密保護系統和符合商業秘密條件的前提下,有權依據中國法律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竊他人作品的;
(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視聽作品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經視聽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表演者或者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九)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
(十)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