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去大理可以買什麼特產帶回家送人
出來旅遊一是很辛苦、二是東西也挺多的。建議你買些好帶的,又好攜帶的。如扎染類的帽子、小包、大小桌布、白族小人、大理石牙簽筒、各種口味的話梅、雕梅。。。。。。太多了,去大理古城逛吧,能買到你想要的。
㈡ 去大理該買什麼特產或者紀念品
在大理,想帶幾件別致的小禮物回家送人,不愁找不到地方。在古城或下關,你可以買到用天然大理石製作的文房四寶、花盆、花瓶、燈具等大理石工藝品,還有富有民族特色的白族蠟染等。此外,下關沱茶、大理雪梨、鄧川乳扇、劍川木雕等也是備受旅客喜愛的紀念品。
特產
白族蠟染
綉片
大理石工藝品
劍川木雕
下關沱茶
大理雪梨
㈢ 紙馬的地方風俗
「甲馬,紙馬,不可混稱」。楚雄某地農村的一位「鄉通'(即巫師)這樣跟筆者解釋。據當時調查記錄,那兒流行
的紙馬為六種一套,由灶君、山神、土主、門神、橋神、水火二神組成,稱作「叫魂馬」;而稱作「甲馬」約有二;「順甲馬」和「倒甲馬」。
即:畫面所繪的人在馬之後者稱「順甲馬」,其作用是「迎神」;馬在人之後者則稱「倒甲馬」。用時,還必須同時將五張順甲馬來表示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倒甲馬」厲害無比,專用於驅鬼除祟。另一位「鄉通」道:「甲馬」是
指專用於「追魂捉命」的「紙符」,其餘都稱「紙馬」。可見,紙馬應與甲馬有所區別。
昆明郊區農村則將印有甲馬宇樣的稱作「封門紙」,其它的各有各的稱呼,「天地紙」、「月神紙」,「財神紙」,等等,無統稱。
紅河一帶稱「紙馬」或「利市紙」,「領魂紙」,有36張一套,其中不包含印有「甲馬」字樣的紙馬,互不重復。其它的則各有稱呼,諸如「關聖紙」,「喜神紙」等等。
大理某些地方以前製作這類行當的「行話」稱紙馬是「紙馬板板」,而不稱「甲馬」。滇東北七月十五日祭祖燒的紙稱「紙馬」。<<水滸>>第三十九回中描寫神行太保戴宗在腳上綁的「甲馬」,用完之後將數陌金紙燒送,這無疑是紙馬中用於施行這種法術的專門紙符。<<水滸>>並未指明宋代時此類紙符的統稱。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凡書 「甲馬」字樣的紙符,都必有馬的形象,其中有喻其快的意思。熟悉紙馬的人都知道,紙馬在應用時,針對性較強,某種紙馬在什麼情況下燒送,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你去買紙馬,你說:我要買紙馬。賣紙馬的人必認為你是外行。他會問:你要請哪種?意思就是,如果你要請財神,就買財神紙。依此類推,頗有對症下葯的味道!
《夢粱錄》中所述那些賣百貨的,其中一個行當就是「紙馬鋪」,這與上文所述大理某些地方的紙馬鋪應是一脈相承的了。
由此可見,所謂「甲馬」僅是「紙馬」群中的一類,有它專門的作用意義,局部地區的稱呼不能代替全國性的稱呼,北京、山東、江蘇、河北等地大都稱「紙馬」。所以,筆者以為雲南有關學術界對此也應統一稱呼,以避免名稱上的混亂,何況雲南各地漢族民間也確以稱「紙馬」為主。
雲南紙馬分布很廣,至今仍或明或暗地印刷出售,以供農村群眾及一些市鎮居民的宗教信仰所需。筆者曾在昆明市內的原來老圓通街和昆明郊區訪問調查一部分出售和印製紙馬的人員。一般出售及印製紙馬者都是郊區 的農民。在與出售者的交談中有這樣的印象。
一般農村青年女子(很少有青年男子)對手中待售的紙馬用途略知一二,處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她們從事這項買賣僅當作其副業的一項,年紀大者或老者知識略為豐富,她(他)們能夠講解其中的一些內容及用途,有能念咒語者便是深通其道的巫師了,昆明地區稱作 「端公」「師娘」,這類人大多家中藏有木刻原版,亦是主要的印製紙錢、紙馬者,並且又都兼擅其它的用於漢族民間宗教(迷信)的工藝活動,例如剪紙、紙扎、麵塑等。以上所述的對象絕大多數是農村勞動者,以此為謀生的輔助手段,也有在某些地方的個別孤寡老人則以此為謀生的主要經濟來源。而購買者都是有針對性地購買他們所需要的某一種,顯然是宗教迷信的信仰者。從這些情況我們基本可以看出:使用並且懂得紙馬含義的主要是那些沉浸於宗教(迷信)信仰之中的人們,他們視這類物品與自身或家人的生老病死息息相關。雲南紙馬存在的情況與內地其它省份的紙馬的情況不盡相同,據有關紙馬的一些文章所顯示,國內絕大多數地區的紙馬,都已成為歷史的舊話了。
那麼雲南為什麼今天還在如此興盛地流傳呢?大概這與雲南地埋環境閉塞,長期以來發展緩慢,某些民族地區的歷史進程遠遠落後於國內多數地區的緣故有關。即使在「破四舊」之後,民眾的基本生活方式及精神狀態並末有根本的不同,而近即年來的許多鄉村地區又都恢復了傳統的風俗信仰。雲南曾有「天高皇帝遠」舊說,偏僻的鄉村中更對「現代化」;知之甚少;而最根本的原因,則在於還沒有某種新的意識形態「神」一般的權威去取代舊的諸神眾鬼。當然,另一萬面,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等正在起著變化,現代農村的青年中已極少了解 「紙馬」為何物者;一旦今天的這些老人們走進歷史,雲南紙馬也將大多成為遺跡了。
雲南紙馬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除大理白族、楚雄彝族之外,都不用紙馬作信仰的媒介。雲南漢族自漢代始從內地遷人,同時也帶來傳統的漢族經濟文化,漢族文化的持久和固守力,在雲南漢族中表現極為突出;自明代以來,由於漢族大量移居雲南,與各族人民雜居,漢族的經濟文化廣為傳播,雲南舊廳志、府志和縣志都充分地反映了這一點。本文僅摘錄幾段,以證其實。
㈣ 「甲馬紙」是什麼東西
白族民間的「甲馬紙」,亦稱「甲馬」、「紙馬」,是一種木刻紙畫,是白族原始巫術禮儀尚遺民間的一種木刻作品。
㈤ 《水滸傳》神行太保戴宗用與走得快的甲馬是什麼有實物嗎
沒實物。神話傳說一般,沒實物。《水滸後傳》作者陳忱說梁山泊五絕,其中就有戴宗的神行法。《水滸傳》介紹戴宗本事的一段文字頗為神奇:「原來這戴院長有一等驚人的道術,但出路時,齎書飛報緊急軍情事,把兩個甲馬拴在兩只腿上,作起神行法來,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個甲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稱做神行太保戴宗。」 甲馬究竟是什麼?聽起來像某種神奇的小動物,或者火箭助推器似的東西。袁闊成的評書《水泊梁山》說戴宗跑得快是因為他有一匹古怪坐騎,集十二生肖的特徵於一身,李逵給它起名小駱駝。但再細看一遍《水滸傳》,便知這類說法靠不住,因為甲馬每次使用後都要燒掉。第39回戴宗晚上投客店安歇,「解下甲馬,取數陌金紙燒送了。」第53回戴宗戲耍李逵之後,兩人到客房裡,「去腿上都卸下甲馬來,取出幾陌紙錢燒送了。」與紙錢一起燒送的甲馬,應是紙製品。 清代虞兆隆《天香樓偶得》中介紹:「俗於紙上畫神佛像,塗以紅黃采色而祭賽之,畢即焚化,謂之甲馬。以此紙為神佛之所憑依,似乎馬也。」著名史學家趙翼《陔余叢考》則說:「昔時畫神像於紙,皆有以乘騎之用,故曰紙馬也……後世刻版畫以五色紙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位前,名曰紙馬。」說明「甲馬」就是「紙馬」。現在雲南民間還流傳一種古老的黑白木刻版畫,稱為甲馬或甲馬紙,這種東西其他地方則稱為「神馬」或「紙馬」,其製作方法與趙翼所說吻合:在刻有各種鬼神形象的木模上蘸油墨,然後印在彩色薄紙上。 宋代時紙馬生意興盛,《東京夢華錄》載,每年清明節時紙馬鋪都在當街用紙疊成樓閣之狀,《夢粱錄》記載春節時臨安的紙馬鋪印鍾馗、財馬、回頭馬等送給主顧,《清明上河圖》上畫有一家臨街的紙馬鋪,門前豎著「王家紙馬」的牌子。 甲馬是供神靈升天時騎用的,戴宗道術驚人正在於此,他居然佔用了神靈才能享有的權利。但甲馬不能白用,所以每次作用之後,都要用紙錢一起燒送。第39回有一首《西江月》詞描寫神行法的效驗:「頃刻才離鄉鎮,片時又過州城。金錢甲馬果通神,萬里如同眼近。」要燒「金錢」,甲馬才能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