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需要一篇關於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的論文 不需要太長 1000字即可 文章通俗易懂
中美知識產權問題:
在世界經濟日趨全球化的今天 ,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比過去任何時候都相互聯系、 相互影響、 相互作用。在 21 世紀 ,中美兩國對全球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性日益顯示。中國從1979年開始對內搞活經濟、 對外開放的同時進行法制建設 ,特別是在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方面 ,用 20 多年時間走過了美國等發達國家 100 多年所走過的立法路程 ,而且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 ,已經達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美國依賴其政治、 經濟、 軍事實力、 甚至法律制度對世界施加影響 ,企圖使當今時代成為美國時代。正如有學者指出的: 「對美國法律的接受就等於承認現在是美國時代。 」 〔1〕在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方面 ,美國依託其科技發達的優勢 ,要求擴大對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范圍 ,甚至影響了一些國際公約的部分內容 ,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中國 ,提出中國對美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責難 ,並通過貿易報復的威脅來使其知識產權產生域外效力 ,甚至提出了所謂的 「國際化標准」 問題。美國常常以人權問題干涉中國的內政 ,以知識產權問題威脅或遏制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 ,以所謂的觀念自由來企圖 「西化」 中國。因此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方面 ,中美在貿易上經常發生爭端。由於兩國在歷史文化、 經濟結構、 法律制度、 經濟發展水平、 國家實力等方面的不同 ,知識產權的制度也必然存在著重大的差異。由於兩國經常因知識產權問題引發糾紛 ,人們希望對於中美兩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進行比較 ,以深層次了解兩國之間紛爭原因 ,通過比較而得出相應的啟示。
1,中美兩國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不平等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經歷了 20 多年的敵對階段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後 ,才開始了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但是從 1989 年「六四」 以後 ,則出現了多次嚴重的問題。中美關系受到政治、 經濟、 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中國的對美政策中國長期以來奉行獨立自主、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上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對美關繫上致力於發展兩國正常的外交關系。正是這種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使得中國的政治、 經濟、 文化得到較快的發展。有西方學者認為 ,在一個已成為多極的世界中 ,中國是一個大國 ,它將對美國目前為全球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提出挑戰 , 「中國是亞洲惟一行動自由的國家 ,亦是該地區惟一能夠真正與白宮主子和五角大樓的老闆們平起平坐的國家。近年來 ,人們看到歐洲各國的商務代表及政治領導人不停地穿梭於北京。他們的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爭取合同;嘴上只掛著一個口號:不要得罪中國人。中國為什麼不利用這種意外收獲呢 ? 現在該輪到他們將 『不平等合同』 強加給其夥伴了。 」 〔2〕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 ,嚴格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立的各項原則 ,在「增進了解 ,擴大共識 ,發展合作 ,共創未來」 的戰略方針指導下 ,中國積極發展對美關系。在中國普通百姓的眼裡 ,美國是一個發達國家 ,但同時美國又是一個霸氣十足的國家。(二)美國的對華政策11美國政治陣營思潮影響下對華的敵對政策美國長期以來的反共宣傳 ,將社會主義和法西斯、 獨裁等同起來 ,形成了某些美國人的中國觀中 ,視中國為 「壞國」,甚至認為 「一個新的邪惡帝國正在出現 ,它的國名是中國」 。 〔3〕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和傳統觀念 ,促使美國應驗這樣一個預言:將中國當成一個不可避免地抱有敵意和危險的國家來加以對待。因此 ,美國希望通過和平演變 ,使中國成為其政治上的同盟。美國的 《紐約時報》 在1997年 1 月 30 日發表一篇題為 「柏林牆與中國」 的社論中說道: 「柯林頓總統本周預言 ,自由終將在中國取得勝利 ,就像當年自由使柏林牆倒塌一樣。 」 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各種手段 ,使得中國成為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體系的一員。甚至有自由主義者聲稱: 「把中國與俄羅斯吸收到世界資本主義的懷抱 ,是促進大國關系穩定、 世界繁榮與和平的最佳途徑。 」 〔4〕 出於政治陣營需要 ,美國對華的政策長期以來是 「謀求促進中國出現從共產主義到民主制度廣泛的、 和平的演變」 。 〔5〕政治上的敵對態度 ,必然造成美國對中國各方面的敵視 ,對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也必然地產生不切合實際的指責情緒。21美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對華遏制和利用政策1990 年以來 ,美國國會部分議員以所謂的人權、 貿易逆差、 敏感武器擴張、 知識產權保護不得力、 中國產品傾銷、 市場准入等問題為借口 ,多次提出議案試圖取消或者有條件地延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當西方其他國家政府都在積極主動地幫助本國工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下 ,美國政府才意識到 ,用取消最惠國待遇來制裁中國最終會導致自己在中國市場中喪失希望所得到的利益。布希總統明確提出: 「中國不是美國的戰略夥伴 ,中國是一個競爭對手。 」 〔6〕美國認為 ,通過尋求中國加入全球經濟貿易體系 ,不但可以使中國享受到 「公共財貨」 ( Publicgoods)所帶來的好處 ,從而緩解其對既存秩序的 「不滿」,而且可以藉助多國的力量來束縛住中國這條正在騰飛的巨龍 ,使其 「融入國際社會」 。因此 , 「遏止」 與 「利用」,有條件地同意中國加入世界組織和當今國際體系 ,並准予中國在其中發揮一定程度的作用 ,是美國長期以來在經濟上對華的政策導向。31美國的霸權外交政策美國以武力和 「良知」 為基礎的霸權主義和德行並非自今日始 ,從這個民族誕生的那天起就與整個美國民族不可分離。美國相信的是 「上帝、 金錢和槍桿子」,軍事上的強大導致了政治上的霸權 ,也必然導致在經濟領域的蠻橫無理。18 世紀歐洲的啟蒙主義思想的傳入 ,以及艱苦卓絕的反英獨立斗爭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人權宣言以及先於歐洲創建的共和國體制 ,使美國人有理由認為自己就是 「上帝的選民」,形成了強烈的種族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美國的價值觀縱深滲透 , 「經濟、 安全、 人權」 成為其未來全球戰略的三大支柱。「當今世界似乎沒有一處不關乎到美國的利益」 。 〔7〕美國所強調的 「市場民主」 和 「世界新秩序」,都是必須以符合美國利益為前提的 ,可以說美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迫切渴望做包括政治、 軍事、 經濟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全球綜合的主宰。在多極發展的世界中 ,面對著美國的霸權 ,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 ,它們越來越想把老卡頓的著名斥責 「見鬼去吧 ,美利堅 !」 變成自己的斥責。 〔8〕「中國威脅不了美國 ,美國不應該把中國當成威脅自己的對手」 。 〔9〕但是在美國人眼裡 ,總認為中國需要美國的程度大於美國需要中國的程度。柯林頓 1998 年 6 月訪華期間在北大發表演講時說 ,中國在 21 世紀成為一個強國具有什麼意義 ? 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在經濟上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 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在文化方面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 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將能夠在解決世界問題方面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 或者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能夠以某種形式或方式主宰你們的鄰國 ,而不管鄰國是不是願意 ? 這是每一個偉大的國家都必須作出的決定。 〔 10〕美國害怕中國的強大 ,但矛盾的是美國又擔心中 。
2.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機構簡稱釋義
答:您好。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機構簡稱釋義如下:
1. USPTO:美國專利商標局
美國專利局於1802年成立,當時為國務院直屬部門,承擔專利相關事務;19世紀初,商標事務亦納入專利局的轄權范圍。1975年,經國會批准,美國專利
局更名為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2000年11月,根據《美國發明人保護法》,USPTO被確立為商務部下屬的績效單位,以更加商業化的方式運
作,在人事、采辦、預算以及其他行政職能上享有實質性的自治管理權。其主要辦公機構現位於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城的卡萊爾地區。
2. JPO:日本專利局
日本專利局(JPO)的前身是1885年設立的「專賣特許所」,現為隸屬於經濟產業省的政府機構。
3. EPO:歐洲專利局
1973年10月5日,16個歐洲國家在慕尼黑簽訂旨在加強歐洲國家間發明保護合作的《歐洲專利公約》(EPC),並根據該公約成立歐洲專利公約組織。
EPC允許根據申請人的要求將歐洲專利的保護擴展到所有締約方。1977年,根據EPC建立了歐洲專利局(EPO)這一政府間機構。
4. KIPO:韓國知識產權局
韓國知識產權局的前身是1946年成立於工商部屬下的專利署。1977年,更名為韓國專利管理局,轉屬韓國產業資源部。1988年,再次更名為韓國工業產
權局。2000年6月,為了更好地反映該局的總體職能,韓國工業產權局更名為韓國知識產權局(KIPO)。2004年3月,KIPO轉屬科技部。2006
年5月,韓國知識產權局改製成為韓國中央國家機關中首個自負盈虧的企業性機構。
5. INPI:法國工業產權局
法國工業產權局(INPI)是依據1951年4月19日51-444號國家法令創建,隸屬於法國經濟、財政及工業部,其局長由部長理事會任命。
6. GPTO:德國專利商標局
1949年,原德意志帝國專利局更名為德國專利局,總部設在慕尼黑,隸屬聯邦司法部。兩德合並後,1990年10月3日,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發明和專利事
務局的工作職責並入德國專利局,約600名工作人員和1,350萬多件專利文獻一並歸入。1998年11月1日,德國專利局正式更名為德國專利商標局
(GPTO),主要辦公地點分別設在慕尼黑、耶拿(自1998年9月)和柏林(柏林技術信息中心)。
7. UKIPO:英國知識產權局
1852年,英國政府頒布《專利法修正法令》並設立英國專利局(UKPO),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1990年,UKPO正式成為政府機構,隸屬於英國貿易和工業部(DTI),並於1991年10月1日取得貿易基金地位(Trading
Fund Status),從而實現自收自支。經英國政府批准,UKPO於2007年4月2日正式更名為英國知識產權局(UKIPO)。
8.CGPDTM:印度專利、外觀設計、商標及地理標志管理總局
印度專利、外觀設計、商標及地理標志管理總局(CGPDTM)隸屬於印度工商部工業政策促進司,是印度專利、外觀設計、商標及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事務的主管機關。
3. 想在德國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流程
1、申請文件包括:申請書、適於公開的設計表現物(例如照片、圖片等)。
2、申請提交方式:
向德國專利商標局在慕尼黑、耶拿和柏林的辦公室提交;
向德國境內的專利信息中心提交;
通過 DPMAdirekt 在線提交實用新型申請。
3、合案申請:一個實用新型申請中最多可包括 100 項實用新型,但這些實用新型必須適用於至少一個相同的商品類別。
4、通過《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或作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員國主張外國優先權的,需要在中國遞交在先申請後 6 個月內在德國提交申請,並且自優先權日起 16 個月內需要提交中國在先申請的時間、國家、案號,以及中國在先申請文件的復印件或國家知識產權局出具的在先申請文件副本。
5、實用新型在展覽會上首次展出後 6 個月內提出實用新型申請的,可以主張首次展覽優先權。
6、在德國無經常居所或營業所的當事人需聘請德國律師或專利代理人作為代理人。
7、現有設計指的是申請日前以任何方式為公眾所知的實用新型,與申請日前的實用新型僅具有不重要的細節差別仍然屬於現有設計,但是申請日前 12 個月內申請人自己公開的,不影響實用新型新穎性判斷。
8、當事人也可以通過共同體實用新型申請或國際實用新型申請獲得德國注冊實用新型。
9、當事人可申請推遲公開實用新型表現物,最多可推遲 30 個月,且只需提交一個二維樣本(而非實用新型表現物),在推遲期間,實用新型的保護期只有 30 個月,且保護僅限於未經許可復制的實用新型的行為,在此期間當事人可以決定是否將保護期續展至申請日起 5 年,在繳納續展費並補交實用新型表現物後,注冊實用新型將被公開在《實用新型公報》上。
10、在德國公開的實用新型可以在歐盟自動獲得 3 年的非注冊共同體實用新型保護,且保護也僅限於未經許可的復制行為。
11、德國加入了大量的實用新型相關國際公約,包括《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工業品實用新型國際注冊海牙協定》、《建立工業品實用新型國際分類洛迦諾協定》等。
4. 關於知識產權的問題
什麼是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有哪些基本內容和特點?
知識產權是指人民依法享有一定的知識成果的專有權利。所謂知識成果是人們通過腦力勞動創造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表現形式的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就。
知識產權與有形財產權一樣具有專有性的特點,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知識產權所有人自身的人身權,是不能轉讓和放棄的。
知識產權的特點主要有兩個:一是知識產權必須由法律來確認,即對於知識成果的支配權的種類由法律來規定,以及知識產權所有人在行使支配權時必須依靠法律的保護。二是知識產權是一種專有性的民事權利,即對於知識產權的權利人來說,對知識成果依法享有獨占、排他的權利,未經其統一,任何人不能享有或使用該項權利;對於同一項知識成果,不允許有兩個以上的知識產權並存。
知識產權又稱為智慧財產權,是指人們對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權利。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第二條規定,「知識產權」包括下列各項有關權利:
1)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
2)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廣播節目;
3)人類一切活動領域的發明;
4)科學發現;
5)工業品外觀設計;
6)商標、服務標記以及商業名稱和標志;
7)制止不正當競爭;
8)在工業、科學、文學藝術領域內由於智力創造活動而產生的一切其他權利。
在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第一部分第一條所規定的知識產權范圍中,還包括「未披露過的信息專有權」,這主要是指工商業經營者所擁有的經營秘密和技術秘密等商業秘密。
此外,該協議還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列為知識產權的范圍。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對象的范圍不斷擴大,不斷涌現新型的智力成果,如計算機軟體,生物工程技術,遺傳基因技術,植物新品種等,也是當今世界各國所公認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
5. 電視的專利申請
隨著1875年電話發明以及無線電和電影技術的發展,很多科技人員著手研究圖像傳送技術,想應用最新科技成果,對靜止或活動的景物、影像進行光電轉換,並將電信號傳送出去使其他地方能即時重現畫面。首先發明和實現這樣電視系統的是英國工程師J.L.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貝爾德於1923年7月26日向英國專利局申請了名稱為「通過有線或無線電波通信方式,傳送圖像、肖像和場景的系統」,並於1924年10月9日獲得授權,專利號為GB222604。該系統與其說是電子式的還不如說是機械式的。它是基於德國柏林的俄裔德國人P·尼普可夫(Paul Niphow)。名稱為「電子望遠鏡」的1884年的德國DE30105號專利,「電子望遠鏡」包括兩個相同的旋轉盤,一個設於發送機上,另一個設於接收機上。每個盤有24個方孔,還有傳輸圖像的光電管。它出於這樣的運動圖像的構思,即一系列靜止圖像變換得足夠快的時候,就會在視覺上產生活動畫面的效果。但是,由於技術上原因,該專利並未實施。
貝爾德上述專利提示了一種傳送圖像、肖像和場景的方法和系統,將景物的每一區域接連地投射到光敏元件上,並且接收機利用該光敏元件引起的電流變化點亮設置成屏幕的一系列小燈,在屏幕上這些小燈變化的照明度形成了再現原畫面。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該發明:要傳送的場景或目標A通過一透鏡B聚焦在旋轉盤D上,形成成像C,該盤D上穿有一系列按螺旋線排列的小孔。成像C可以是1英吋×1英吋的,盤上的孔直徑可以是1/18英吋(或1/32英吋)。這些孔圓周地分布約1英吋,第2孔比第1孔離中心近1/18英吋(或1/32英吋),第3個孔比第2個孔離中心近1/18英吋(或1/32英吋),以此類推直到第18個孔(或第32個孔),以致於在盤D轉動時,要輸送的畫面的每個部分接連地通過一個1/18英吋的孔(或1/32英吋的孔)。在盤的後面有一個光敏元件E,通過穿孔M不同的光照到該光敏元件上,導致從電池F流過光敏元件電流變化,並該變化電流經過諸如熱離子真空管等放小後,通過導線或元件輸送到接收機,接收機裝有一個與發送機的盤D完全同步旋轉的臂G,該臂端頭有電刷並與一系列觸頭H相通,每個觸頭與一個小燈相連接,而這些燈以行列排列形成一個屏幕K。每個孔掃過畫面的一個條帶,並在接收屏上通過一列燈將條帶再現,這樣每孔有其相應的列的燈與其對應,可使用很多燈,燈越多再現畫面越好。如果相應瞬時孔對著畫面明亮部分,燈會很亮;如果那瞬間孔對著畫面黑的部分燈就會暗淡;屏幕上燈的不同明暗度再現了畫面,由此構成一幅幅圖像。
貝爾德生於1888年。他曾在拉奇菲爾德高等學校、皇家技術學院和格拉斯哥小學學習,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輟學。他是一個不成功的商人,開始投入研究工作時,他很貧困,沒有經費,他只好利用茶葉箱、餅干盒、導線、臘等廢舊物品,自己動手做實驗裝置,連旋轉盤都是用卡片紙板做的,畫面從頂到底30線,每秒傳輸10次。
1924年,他成功地在幾米范圍內發射了馬爾他十字小畫面。1925年10月2日,他終於成功地使年輕勤雜人員威廉·台英頓(Willian Taynton)的臉出現在電視機上。他與百貨公司簽訂了以電視傳送表現獲取酬金的合同,並不斷地改進系統。
1928年,貝爾德開始將其電視系統正式播送,並且開始研究和試驗彩色電視。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與貝爾德簽訂許可合同,採用他的發明試驗性播出電視。
1936年,BBC利用無線電,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定時電視廣播。但是,貝爾德的電視採用機械式技術路線的局限性也顯現出來了。盡管他作了很小努力,但是傳送的畫面質量一直存在問題,掃描精度受轉動速度限制,圖像清晰度不夠,閃爍畫面使觀眾頭疼。在這一領域當時是很活躍的,在貝爾德根據機械掃描原理從事電視系統研究時,美國的發明人在進行電子掃描的研究,力圖採用另一種技術路線—電子式電視系統。 俄裔美國工程師弗拉基米爾·K·茲沃爾金(Vladimir Eworykin)J1923年12月29日申請,於1938年12月20日才批准公布的US2141059專利,發明了顯像管和攝像管技術以及電視系統,為電子式電視系統奠定了基礎,盡管開始時電子式電視系統並不完善,效果還不如機械式的,但是,在茲沃爾金、美國無線公司和英國EMI公司等努力下,技術進步很快,如掃描線1929年為48線,1935年達到343線。
盡管茲沃爾金的 映像管讓電視具有了實用性,但是它卻無法使電視的播送很容易或是完美。「光電攝像管」——正如它常常會被電視人員提及的那樣——能夠產生清楚、清晰的圖像,但是對光卻不是很敏感。在明亮的日光下,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在演播室中,則需要巨小的光量——比電影業所需的光量還要多。熱度水平超過了100華氏度,男女演員需要化妝(包括濃厚的眼影盒唇彩)來抵消舊時的電弧燈所散發出的炫目的光。茲沃爾金與他的工作小組要補救這一點!
1936年底、1937年初,在英國倫敦北部的亞力山德拉宮(Alexandra Palace)設立了EMI公司電子式電視系統和貝爾德的機械式電視系統兩個系統,並隔周輪番使用,比較兩個系統哪個效果好。電子式品種技術一等。3個月後,BBC告訴貝爾德將關他的系統。電子式電視系統成為電視的主流系統。貝爾德於1946年逝世於英國蘇塞克斯郡.貝爾克斯希爾(Bexhill,Sussex)。
6. 中國知識產權交易城
一、專利池(patentpool/portfolio)
專利池是眾人耳熟能詳的知識產權名詞,根據MPEGLA的定義,「專利池的形成過程是專利權人之間,圍繞核心專利的選擇、專利池許可費的收取以及分配等問題而進行的一個多人合作博弈過程」。
目前數字視訊領域最知名的專利池如下表所示:
專利池作為一種知識產權交易形式,最初的起因是交叉許可的復雜度越來越高,成本高昂,所以組建專利池進行集中管理,一站式購買與銷售。
專利池包括兩種:一是標准專利池,上表中所列的基本是技術標准或產品標准中已經採用的專利技術方案的集合;二是權利人自建專利池,通常是一個或多個專利權人將某一技術領域的相關專利集合在一起。
隨著我國企業擁有的專利數量海量增長,目前國內已經有非常多的組織或個體在組建不同形式的專利池,其中包括中彩聯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彩電企業聯盟)正在組建的彩電技術專利池、水泥預制板技術專利池、AVS視頻標准專利池、DMB-T標准專利池、中山小家電專利池等著名的專利池;也包括一些中介機構、個人、企業自行組建的各種類型的專利池。
這些專利池的組建工作在過去兩年中突飛猛進,很多專利池已經進入了運營或者試運營階段。
中國專利池的運營目標通常有兩個階段,短期內(3-5)年的目標是實現運營收入或者為專利權人創造專利防禦工具,中長期目標是實現專利池的許可收費。
二、專利出售(轉讓)
專利轉讓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知識產權領域最熱門的業務之一,包括華為、中興、騰訊、宇龍等一大批深圳知名企業都試圖在將部分專利出售。專利出售(轉讓)的原因有三:
1、企業早期申請的專利由於撰寫不好或者技術已經過時、或者當時考慮迅速提升專利積累數量而降低了創造性的要求,專利對企業的使用價值不高,而專利年費(每年交給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維持費用)不斷增加,專利出售可以收回投資或者降低維持費用,部分專利出售還可以獲利。
2、出售部分專利以驗證專利質量,藉此尋找專利價值高地,並可在公眾中形成專利權印象,進入專利權人俱樂部(而不總是充當被許可人)。
3、出售部分專利以熟悉運營規則和運營細節,從而為專利創造、申請、保護、運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目前積極從事專利出售業務的公司如華為已經可以列出幾百項專利以供客戶挑選,並且預期每年能實現數百萬元的出售收入。
另外,最近國家發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證標准中對知識產權有了非常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這帶動了最近一輪的專利轉讓和許可的市場需求,導致專利轉讓市場迅速升溫並迅速規范化和程序化。
專利出售(轉讓)程序通常是:
三、專利許可
專利許可根據排他程度不同,分獨占實施許可、排他實施許可和普通實施許可。根據是否是專利權人,分主許可和再許可。另有強制許可和交叉許可政策。
強制許可是指在法定的特殊條件下,未經專利權人同意,他人可在履行完畢法定手續後取得實施專利的許可,強制許可在(1)未能在合理期限內獲得的許可(2)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公共利益(3)被依賴的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許可三種情況下可以由政府發布強制許可命令,實行強制許可。
交叉許可是指企業以專利技術、專有技術的輸出換取對另一個企業的專利技術、專有技術的使用。
中國市場目前最多的專利許可形式是實施許可,以專利許可收費為目的的專利權人和代理專利許可收費的中介機構越來越多,專利許可收費的投資氣氛在增加。
專利許可投資由於其成本低廉、獲利巨大,可能成為房地產、股票證券期貨之後第三個民間資本的投資熱點。
上述三種形式是我們最常見的,也是目前最令我們頭疼的知識產權交易。中國目前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最主要的交易活動主要是由國外企業通過各種形式來向中國企業收取知識產權許可使用費用。
費用的名稱各異,例如:initialfee、royalty、licensefee、testfee、annualfee、維護費、升級費、品牌使用費、商標使用費、版權費、專利許可費等等。但不論形式如何,買方一般是中國企業,賣方是外國企業,對中國企業而言都是成本、費用。
四、知識產權質押
從資產、資本化的角度看,中國的知識產權交易還存在一種新類型,即知識產權質押。
1、什麼是知識產權質押?
知識產權質押是指對知識產權進行估值後,將知識產權質押給銀行等金融機構,以獲取貸款。
在我國現行的擔保法和金融貸款規則下,企業的三大動產都是有擔保價值的:應收賬款、存貨和知識產權。
目前應收賬款和存貸作為擔保的貸款機制已經日趨成熟,相關的金融產品也非常多,但對於知識產權,由於知識產權的價值難以評估,導致了很多商業銀行至今不敢推出專利質押貸款產品。
但根據來自高交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論壇」的信息,學術界、銀行界、法律界、企業界都在研究推出更多以知識產權為質押的信貸業務。
利用知識產權質押,通常可以獲得知識產權評估價值的15-30%的銀行貸款額度,而且可以獲得當地政府的貼息(通常為50%左右)。
目前出台了知識產權質押政策的銀行有中國工商銀行、北京銀行、交通銀行以及一批地方商業銀行。出台知識產權質押政策的地方政府包括北京、上海、福建、湖北等地。
根據交通銀行提供的數據:截至2008年8月底,交通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授信企業37家,共發放知識產權貸款44筆,40275萬元,其中,專利權質押貸款5745萬元,商標權質押貸款24330萬元,版權擔保貸款10200萬元,最大額度單筆貸款為2700萬。
交通銀行北京分行零售信貸管理部總經理張鑫表示,這種模式既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又拓展了銀行的信貸業務新領域。
2、成功案例
2008年10月30日,福建三明市大田縣岩城水泥有限公司以其省著名商標「岩城」和該司資產作為質押,向大田岩盛水泥有限公司借款的2500萬元已到賬,其中商標權質押借款額達1500萬元,成為福建省迄今最大的一筆知識產權融資案例。
這是福建省於9月3日由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及福建省銀監局聯合出台的《福建省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工作指導意見》之後第一筆大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
而根據國家科技部官方網站2008年7月29日的報道,北京銀行與北京賽德麗科技有限公司、同方人工環境有限公司及北京康比特體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業現場簽約,向三家公司發放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
3、知識產權質押典型產品介紹
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以中小企業或中小企業主所擁有的知識產權為質押,向企業發放的用於滿足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資金需求的貸款產品——「展業通」。
在北京「展業通」產品中,中小企業具備兩項條件即可以向交行申請貸款並獲得當地經貿、科技、知識產權等政府主管部門的貼息:
具有獨立法人地位,資產總額在4億元或年主營業務收入在3億元以內的企業法人;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並辦理年檢手續;依法進行稅務登記,照章納稅;持有中國人民銀行核發的貸款卡;企業信譽良好,具備按期還本付息能力,無不良信用記錄;能提供足值有效的知識產權質押擔保;該行要求的其他條件。
作為質押物的知識產許可權為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中的一種或幾種,須合法有效,並且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張鑫表示,這種模式既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又拓展了銀行的信貸業務新領域。而且所有到期企業全部還貸,未形成一筆不良貸款。
以上簡單介紹了四種目前國內正在迅速展開的知識產權交易形式,實際上知識產權交易的形式正在多樣化,並且隨著無形資產和知識資源在企業資產管理與活動過程中比重、作用的迅速提升而迅速走向前台,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知識產權新形勢。
7. 中美雙方關於知識產權的官司。勝訴敗訴的均可。
中國企業突破專利壁壘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中國通領科技集團董事長陳伍勝內不久前容拿到了美國法院下達的中美知識產權官司勝訴的判決書,雖然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中美知識產權領域拿到勝訴判決書,陳伍勝卻顯得出奇的平靜。
7月11日,也就是陳伍勝拿到勝訴判決書的第二天,他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邀請,出席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的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並作了報告。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官員們詳細介紹了通領科技集團知識產權工作開展情況,以及相關涉外知識產權訴訟過程。而此次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也是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次邀企業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做知識產權方面的講解。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抗爭,就意味著行業的技術制高點和知識產權永遠受制於人,我們只能給人家做低端產業。"陳伍勝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談到三年前開始的那場中美知識產權紛爭,陳伍勝彷彿又回到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2004年,由通領科技集團生產的GFCI
8. 前輩們,能否幫我找一些關於知識產權濫用的案例,先感謝了
知識產權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知識具有公用性,在由知識產品創造者享有的同時,社會公眾對之也有合法的利益,可以共享知識。另一方面,知識產權又具有私權的屬性,是知識產品創造者的個人勞動的產物。保護知識產權是對知識產權權利人利益的保障。正當地行使知識產權應當受到尊重與保護。但是,如果濫用這種專有權,就會違背公平競爭的原則,使其成為一種非法的壟斷權。自20世紀70年代始,發達國家相繼進入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時代,壟斷形式發生了變化,即由國家壟斷變為知識壟斷。這種變化導致了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的產生,並對我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沖擊,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為我國政府和外向型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
知識產權濫用指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在行使其權利時超出了法律所允許的范圍或者正當的界限,導致對該權利的不正當利用,損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這在掌握著核心技術以及豐富的知識產權保護經驗的跨國公司上表現更為明顯。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利用他們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比較優勢,把知識產權作為壟斷的手段來限制我國民族企業,損害我國消費者利益的現象愈演愈烈。
濫用知識產權擠壓我國民族企業
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市場二十多年來,不遺餘力地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我國政府的保護力度也不斷加強,跨國公司在華的知識產權保護可謂日漸完善。隨著我國逐步融入世界經濟,跨國公司經過多年努力對我國形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和專利技術限制機制等相繼啟動。前者更多地以環境保護為由提高產品進口的門檻,後者則是知識產權濫用的最新體現。
入世以來,跨國公司的知識壟斷行為已經給我國的民族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中國產品成本低、價格便宜,質量也不錯,但技術研發能力弱,核心技術大多依靠進口。由此,跨國公司以「技術牌」應對我國的「價格戰」,以技術佔領我國市場成為了一種策略。如2002年的 DVD 事件,國外DVD廠家聯合起來,把專利綁在一起形成專利池,然後形成標准,向我國 DVD 生產企業索賠高額專利費。而這些企業制定的標准我國企業必須執行,因為這種標准已形成了市場壟斷。其後,彩電、電池、數碼相機等產業因知識產權而起的貿易糾紛此起彼伏,使我國眾多企業和行業蒙受重大損失。
有的跨國公司還利用對各種知識產權 (如專利技術) 的專有權,通過訂立不平等的協議給我國企業種種束縛,實現其限制競爭的目的。如在知識產權許可合同中附加限制競爭的條款,實質是用合同這樣的合法形式達到限制競爭的非法目的,來維持既有優勢或謀求進一步的壟斷地位。
在我國市場套取超額利潤以損害我國消費者利益
跨國公司在沒有競爭對手時,利用專利與技術產品對我國實行價格歧視。如微軟在視窗系列中對我國採取的歧視性的超高定價行為,微軟中文版 Windows98 在我國的售價是 1998 元,在美國僅為 109 美元。據保守估計,我國一年的計算機銷售量是200萬台,以100萬台新出售的品牌機捆綁銷售Windows98計算,與在美國的差價就達10億元人民幣。這就是說;一年中我國消費者因為微軟的差別價格要多支出10億人民幣。
在出現競爭對手時,壓低價格打擊對手。微軟公司為了剿滅我國國產軟體WPS97,在WPS97發布前夕,匆忙推出97元超低價格的word97版本。不管word97的低價,還是Windows98的高價,其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利用知識產權行使市場壟斷,謀取超額利潤。
憑借知識產權控制我國企業甚至行業
目前,跨國公司還通過控股的方式並購我國企業,擴大規模和實力,控制行業甚至形成壟斷。如柯達公司並購除樂凱公司之外的幾乎所有國內洗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廠家,迅速形成市場優勢地位。目前許多國家的反壟斷法都規定,如果跨國公司通過並購進入本國市場,會破壞本國競爭性的市場結構,產生或加強市場支配地位時,就要受到反壟斷法的干預。但在我國,這種做法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尚沒有可以制約的法規。
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對我國的影響
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我國出口
2000年,我國因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而影響出口的直接或間接損失達17.6億美元,50%的企業因技術性貿易壁壘而被迫增加成本,25%的企業因此而增加了經營風險。2001年,因不符合國外環保標准而受阻的中國出口商品價值已超過100億美元。加入WTO後,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的影響更加嚴重。據商務部科技司調查,2002年我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造成損失高達170億美元。食品土畜產品出口受到的損失最為嚴重,近90%的企業受限,損失達90億美元,僅歐盟禁止中國動物源性產品進口一案就涉及我國企業94家,勞動力近5萬人,農戶十幾萬家,貿易金額達6.23億美元。
對外支付的專利費持續增加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面對我國企業的日益壯大,跨國公司更加註重有計劃、有目的地利用專利與技術標准等知識權利在我國跑馬圈地,特別是根據我國的各個5年規劃,提前大量申請相關專利。盡管我國已開始重視技術開發與專利的注冊,但是,科技不可能實現一日千里的發展,短期內很多領域還是難以和跨國公司抗衡。於是,我國企業每年不得不花巨資購買外國的專利使用權;即使如此,每年還是有不少的企業觸雷而受到侵權的指控,在無奈中蒙受重大的損失。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也顯示,2000年-2002年,我國對外支付的專利權使用費和特許費持續走高,遠遠高於外方支付給我國的費用。在 2002年的收支表中,這項費用的逆差接近30億美元。
我國企業的競爭力被削弱
我國企業在沒有硝煙的知識產權大戰中很被動。我國在高科技方面的專利申請數量原本就很少,再加上許多企業缺乏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意識,外國企業經常先下手為強在我國申請專利,然後利用得到批準的專利來限制我國企業與之競爭,我國的相關法律或無動於衷或表現無奈。權利沒有制約,必定導致濫用。當我國企業按部就班地自主研發產品時,卻莫名其妙地被告知已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進而為了繼續我們的發展,不得不花大量的資金購買外國的專利使用權,從而大大削弱了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面對跨國公司利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產權優勢形成對我們民族產業的不公平競爭,應把這個問題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中,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考慮和安排。
破解跨國公司知識產權濫用與壟斷的對策
面對跨國公司紛紛利用知識產權或技術標准對我國企業進行的圍剿,面對外國企業利用國際規則頻頻發起的專利沖擊,我們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加以應對,將會在未來的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中陷入更加被動的地位。可以說,如何規范知識產權的權利行使,限制權利的濫用,成為我國政府和企業對抗跨國公司知識產權壟斷亟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盡快出台《反壟斷法》,限制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所以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確定其合理范圍。當濫用知識產權形成市場壟斷,產生很大危害性時,必然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很多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來避免這種危害,如美國《反托拉斯法》明確表示,如果企業要聯合制定標准,必須要滿足一定條件,經過審查才能合法。在歐盟、韓國、台灣,微軟公司就曾經因為濫用支配地位被起訴。
我國經濟正在全面融入全球市場,必須盡快出台反壟斷法,以保護我們的民族企業。比如,思科的路由器已經佔有80%的市場,而且一直以這種優勢地位實施高價策略,形成事實上的壟斷,但是我國至今沒有法律可以制約。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結合我國國情,盡早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在《反壟斷法》中設置專門的條款規定有關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這些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法律法規應當比較全面、具體地闡述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之間的復雜關系,合理平衡知識產權交易的各方當事人 (開發者、生產者、消費者等) 之間的利益,做到既充分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發揮鼓勵創新、競爭的作用,又切實照顧到限制競爭的合理需要,防範合法壟斷權被不正當地濫用,使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公平競爭秩序不至於受到破壞。
利用國際知識產權公約,反制知識產權濫用
國際知識產權公約是一把雙刃劍,跨國公司可以用來保護其知識產權,我們也可以利用其來反制知識產權壟斷。對國內企業來說,一旦遭遇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不應退讓隱忍,而是應該「以牙還牙」,具備足夠的抗爭意識,這樣才能取得自己應有的利益。我國企業在涉外知識產權糾紛訴訟應對上還是不夠成熟,據統計,2002 年美國針對我國企業展開的8起知識產權調查中,國內應訴的企業少之又少。因此,企業面對不當指控時要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應訴,不畏懼專利糾紛,採用獨立或聯盟的方式,利用國際知識產權公約及相關規則為自己爭取合法權利。
實際上,在 WTO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即 TRIPS 協議) 中即規定了保護知識產權的保證國民待遇、保護公共秩序、社會功德、公眾健康等原則,第8條2款就明確規定:「為了防止權利所有人濫用知識產權,或者採用不合理地限制貿易或對技術的國際轉讓有不利影響的做法,可以採取適當的措施,但以這些措施符合本協議的規定為限。」這賦予成員國「可以根據成員國自身的實際,對有關限制競爭的知識產權行為進行控制」的權利。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卻對此沒有給予相當的重視,導致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缺乏對知識產權權利濫用的限制性規定。所以,我們應當研究國際相關公約,利用國際慣例和准則去考慮如何限制跨國公司對知識產權的濫用。
重視自主研發,提高創新能力
歸根結底,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才是能從根本上解決困境的關鍵因素。在支持企業發展的諸因素中,核心技術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企業單純靠從外部引進技術,是不可能長期發展的,只有集中力量開發和改進核心技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技術創新需要有堅實的科研成果、需要有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而這些都需要長期積累。國內企業應更加重視技術研發,加大投入,在人才、資金和設施上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支持必要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究,也可以走聯合開發的道路,努力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行業的關鍵技術或核心技術,這才是抗衡、超越跨國公司,破解他們知識產權壟斷的根本出路。比如汽車產業,由於奇瑞、吉利、哈飛等企業自主開發的努力,使得跨國公司感受到了來自我國企業的壓力,不得不加快對華技術轉移的速度。
重視「二次技術」的開發。在核心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的輔助技術,稱為「二次技術」。日本在發展初期也遭遇到發達國家技術壁壘的限制。日本企業在得到核心技術時,對這項技術再進行深入的研究開發,開發出「二次技術」來申請專利,即「第二次專利」。如此一來,二次技術是在新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的結果,不但開發成本低,而且比第一次技術更先進和更具有經濟價值。根據規定,「第二次專利」投入生產時,須經第一次專利權的許可。所以,日本企業採取交叉許可的方式:你同意我使用第一次技術,我同意你使用第二次技術。日本的這種做法很值得國內企業借鑒。
及時把握各國的知識產權發展動態。可以由商務部、海關、工商局、統計局等共同建立專門部門,對世界知識產權發展的相關信息進行預警分析,主動、長期、動態地為企業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讓企業了解其它跨國公司最新的知識產權戰略,在積極利用的同時規避沖突、尋求創新,提高國內企業和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政府採取措施,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
本土化政策的主要目標在於促使跨國公司植根東道國,為東道國服務,並推動東道國全面發展。作為東道國政府,應因勢利導,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使其成為本土公司,這也是化解壟斷的重要手段。在這方面,澳大利亞政府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澳大利亞利用對市場准入的控制權,對跨國公司提出了信息技術和電子通信領域的「夥伴開發計劃」,促使跨國公司增加在澳大利亞的研發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實際上,我國市場的規模比澳大利亞大得多,政府在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方面應有更大的作為,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人力資源本土化。目前國內的跨國企業似乎正處在人力資源本土化的高潮階段。政府可以採取適當的措施,加快這一本土化進程,比如採取改革人事體制、完善人才市場等措施,鼓勵跨國公司通過完備、有效的培訓體制開發國內人才。
研發中心本土化。20世紀90年代後期,跨國公司更加重視產品研究開發的本土化,紛紛在中國投資建立研究開發中心。政府鼓勵跨國公司在境內建立研發中心是至關重要的,是改變過去以市場換技術吸收外資方法的一項重要舉措。
配套國產化。通過國產化培育民族產業,進而推動我國產業升級,也是化解跨國公司知識產權壟斷的一種途徑。比如摩托羅拉把配套產品國產化作為在華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並實施本地采購策略,促進了我國相關行業企業的管理與技術進步,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在知識產權發展相對落後的背景下,我國要保護知識產權,更要防範跨國公司知識產權的濫用。我國應立足國情,遵守和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採取完善法律等多種措施,限制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給予在知識產權上處於弱勢地位的國內企業以更多保護,從而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我國民族經濟的發展。
9. 急需 ~! 知識產權方面~!謝謝~
A A C A C ABD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