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尊重知識保護產權的資料
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其有價值可言,是智力勞動成果。故要保護、尊重
一、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是世界潮流
4月26日是第七個「世界知識產權日」,是全世界知識產權工作者、發明者和創造者的節日。2000年10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第35屆成員大會通過了由我國和阿爾及利亞共同提出的關於建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提案,決定從2001年起將每年的4月26日定為「世界知識產權日」,這是因為《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在1970年4月26日正式生效。此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及其成員每年都在此前後舉行一系列慶祝和宣傳活動。確立「世界知識產權日」並利用這一機會開展活動,有助於突出知識產權在所有國家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貢獻,彰顯知識產權為社會帶來的益處,並提高公眾對人類在這一領域努力的認識和理解。
我國作為設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主要發起國,每年對慶祝「世界知識產權日」高度重視,從中央到地方都認真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為宣傳知識產權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卡米爾•伊德里斯曾說過,對許多人來說,知識產權與創造之間的聯系並非一目瞭然,但只要稍加審視,二者之間的關系便昭然若揭:支持、滋養這些創造者的正是知識產權制度本身。他說,鼓勵創造,獎賞我們賴以建設世界和未來的極富創造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正是知識產權的目的所在,也是推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開展工作的動力,的確,鼓勵創造,實現更大的公共利益,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這正是知識產權制度的宗旨所在,也是與我國目前所倡導和培育的以「崇尚創新精神,尊重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文化是一致的。
二、關於企業的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即Intellectual Property,英文直譯為智慧財產或智力成果,但在我國已約定俗成譯為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就是一種無形財產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在科學和文學藝術等領域內,基於腦力勞動創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隨著我國知識產權法律的日趨完備,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日益加強,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的知識產權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已漸趨緊密。
企業究竟享有哪些知識產權呢?根據我國目前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企業通常享有以下幾項知識產權:
1、企業名稱。又稱商號,是某一企業區別於其它企業的標志符號。企業名稱在法律上有三層含義:第一、在一定行政區域內保持唯一性,且一個企業只准使用一個名稱;第二、企業名稱登記後,企業對其名稱享有專用權,其它單位和個人未經同意不得使用該企業名稱,否則構成侵權行為;第三、企業名稱具有財產權利的性質,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因此,在資產劃轉、股權轉讓前,對於不再符合集團公司使用「華能」商號有關規定的企業應提前辦理「華能」商號的變更工作,避免與華能無關的企業繼續以華能的名義經營。
2、專利技術。是指受我國專利法保護的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法對取得專利權的實質性條件有不同的具體規定:發明、實用新型必須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外觀設計必須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美感。專利權的取得採用申請在先的原則,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先後申請同一發明創造時,不論發明次序的先後,誰先向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誰就可以獲得專利權。因此,企業應盡快地將其發明創造成果申請專利。
3、專有技術(Know-How)。又稱技術秘密,技術訣竅,指能提供一定價值,已被利用或者可能被利用,僅為有限專家所了解,且未在任何地方公開過其完整的形式,不作為工業產權取得任何形式保護的技術知識、經驗、數據、方法和訣竅,或者以上對象的總和。其基本特徵是(1)非專利性;(2)保密性;(3)實用性;(4)可轉讓性。我國對專有技術通常通過民法通則、合同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來保護。
4、商標。商標是指由文字、圖形或者其組合等構成,使用於商品,用以區別不同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所生產或經營的同一和類似商品的顯著標記。商標分為注冊商標和未注冊商標。在我國,商標必須通過注冊,企業才取得對該商標專用權,商標法不直接保護未注冊商標,但未注冊商標可以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著作權法、專利法來獲得保護,同時,也可利用商標法有關注冊商標的撤消制度來獲得間接保護。
5、商業秘密。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所謂經營信息指經營策略、管理訣竅、客戶名單、貨源情報、投資標底等信息。商業秘密具有保密性和經濟性兩大主要特徵,經濟性著重在競爭優勢,經濟性以保密性為前提,一旦秘密公開,法律就不再對它進行保護。企業在簽訂投資協議、資產並購協議等過程中,一些重要的商業秘密很容易泄漏給競爭對手,造成很大損失,因此企業必須採取有效的保密措施,一方面加強企業內部的商業秘密保護措施,另一方面,通過簽訂保密協議等約束有關知情人員不得泄漏有關信息。
6、著作權。也稱版權,本意是作者因創作了文學、藝術作品而享有的權利,後又延伸包括在作品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相關方的權利。企業也可以擁有著作權,如以企業名義發表的作品、企業委託開發的計算機軟體等。
三、關於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
企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首先,依據知識產權法,及時取得相應的權利。知識產權中除了著作權、制止不正當競爭權外,都不是自動產生的。專利權實行申請在先原則,而商標權采注冊確認和申請在先原則,企業只有及時申請並獲得授權或注冊,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近年來,華能集團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華能集團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創建具有電力企業特色的專利技術。1992年以來,集團公司還先後全類注冊了「華能」(包括繁體文字、簡體文字、圖形)、「中國華能」、「華能集團」等商標。
其次,健全內部知識產權管理的規章制度和機制,對於維護知識產權,特別是技術和商業秘密,是十分重要。一個企業如沒有健全的規章制度,極容易泄露技術和商業秘密,而一旦秘密公開,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特別是因技術人員和營銷人員的流動帶走原單位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給這些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知識產權具有知識面廣、專業性強的特點,同時又關繫到企業的發展乃至生存,因此,設立專門機構或專門管理人員也十分必要。
再次,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應採取果斷措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針對華能商標履遭不法侵犯的問題,我們積極採取多種方式開展維權活動。華能商標繼2004年通過司法途徑被認定為馳名商標後,2005年又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馳名商標並予以公告,成為我國電力行業中第一個獲得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馳名商標,降低了華能商標侵權糾紛的發案率,為進一步開展商標維權創造了條件。當然,商標維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體華能員工共同支持,並與工商、法院等部門密切配合,及時發現假冒華能商號、違法使用華能商標的企業,並採取法律手段,堅決打擊。
最後,應加強知識產權的普法教育,通過組織開展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企業領導和員工的認識,牢固樹立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把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納入企業經營戰略和各項管理活動中,努力營造鼓勵研發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環境。
② 文化類知識產權交易有哪些內涵,模式和定價機制
1、知識產權交易,是指知識產權出讓主體與知識產權受讓主體,根據與知識產權轉讓有關的法律法規和雙方簽定的轉讓合同,將知識產權權利享有者由出讓方轉移給受讓方的法律行為。
2、知識產權市場交易實踐中,知識產權轉讓行為也越來越活躍,從而使知識產權利用率大大提高,也給知識產權權利人帶來了轉讓收益。就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來說,通過知識產權轉讓,可以為企業創造利潤,從而增強企業經營效益。
3、知識產權轉讓的價值,可以從知識產權交易與知識產權管理兩個層面進行分析。認識知識產權轉讓的價值與意義,不僅可以為知識產權權利人尤其是企業的知識產權交易提供知識產權轉讓的新理念,而且也為知識產權管理者重視與促進知識產權轉讓管理提供新思路。
應用價值
體現「物盡其用」的利用理念。我國知識產權發展戰略的最核心目標首先應該定位於知識產權的價值實現,用以實現國家經濟、科技、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按照傳統民法理論對民事權利的分類規范,知識產權屬於既含有人身權又含有財產權的民事權利。但本書作者認為,這一分類並沒有抓住知識產權的本質特徵。知識產權盡管具有人身屬性,在權利主體上還具有專有性,但知識產權所具有的財產價值才是該種權利的本質所在,鑒於此,知識產權應該在民事權利的分類上被界定為財產權,而不是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結合。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如同其他無形資產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商品屬性,有專家早在幾年前就曾指出,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中所佔的比例將超過50%。可見,知識產權這一民事權利從法律學的角度來說,它具有財產屬性;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它又具有商品屬性。而知識產權轉讓,無論是使用權的轉讓,還是專有權(所有權)的轉讓,無論是無償轉讓,還是有償轉讓,都能夠使知識產權在不同的權利人之間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用價值。與此同時,從法律上「物」的廣義概念出發,知識產權又可以界定為「無形物」,「物盡其用」是物的利用理念,也是物權法所體現的一項基本價值與原則,因此,我們又可以認為,鼓勵與保護知識產權轉讓,又可以體現出「物盡其用」的物的利用理念。我國知識產權發展戰略的最核心目標首先應該定位於知識產權的價值實現,用以實現國家經濟、科技、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轉讓收益
激發企業科技創新積極性。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資產,通過產權交易所的交易平台,它的價值與使用價值不僅可以體現,而且出讓方可以通過轉讓知識產權取得轉讓受益。知識產權權利人通過轉讓知識產權,將一定期限內的壟斷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不僅能使知識產權權利人收回科研投入,而且還能獲得超額的財產收益。我國現在已經加入WTO,知識產權意識比過去明顯增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高校等單位願意在知識產權方面增加科研投入,之所以出現這樣一個趨勢,也主要是看重了知識產權轉讓給權利人帶來的好處。同時,在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的競爭則主要為經濟競爭與智力競爭,智力競爭將會成為知識經濟與知識社會的必然選擇。成都通鼎知識產權轉讓,可以激發企業的科技創新積極性,知識產權權利主體的變更又可以促進相互借鑒,從而提高企業創新能力。顯然,這也是知識產權轉讓的一項自然價值。知識產權貿易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知識產權轉讓給企業甚至國家帶來的巨大利益,所以它們的知識產權轉讓實踐已經非常活躍,並且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轉讓機制。我國在知識產權管理實踐中,也應該注重挖掘知識產權轉讓的潛在價值。
快速發展
知識產權轉讓不僅可以使知識產權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僅可以給出讓人與受讓人帶來收益,而且還可以促進與知識產權業務有關的行業有序、快速發展。因為知識產權轉讓涉及到轉讓的談判、產權價值評估、轉讓合同的簽定、與轉讓有關的信息知情、市場分析等資料的佔有與掌握等方方面面內容,於是,在知識產權應用實踐中,各類與知識產權上述業務有關部門的機構應運而生。例如,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機構、知識產權交易中介機構等,這些行業與機構的健康有序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轉讓實踐的發展;知識產權轉讓實踐,又離不開這些代理、評估、中介結構。可以說,兩者是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活躍的知識產權貿易——尤其是知識產權轉讓,可以為這些機構的發展帶來商機,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產權領域的行業發展鏈條,達到良性循環的「共贏」局面。
交易環境
知識產權貿易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種主要形式和競爭手段。所謂知識產權貿易,狹義的理解就是指以知識產權為標的的貿易,它包括知識產權許可、知識產權轉讓等內容。如專利許可、商標許可、專利的轉讓、商標的轉讓、版權的許可、版權的轉讓、商業秘密的許可等等,這些都是知識產權貿易。廣義的知識產權貿易,還應該包括知識產權產品貿易。以知識產權轉讓、許可為主要形式的無形商品貿易大大發展。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國際間技術貿易總額1965年為30億美元,1975年為110億美元,1985年為500億美元,90年代已超過1億美元。1995年信息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為5950億美元,超過了農產品貿易,30年間增加了190多倍。可見,作為產權貿易的一種表現形式,知識產權轉讓是知識產權貿易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市場交易的角度來說,知識產權轉讓的頻率與效用如何,直接影響著知識產權貿易市場的活躍程度;知識產權轉讓的秩序與安全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知識產權交易環境的優劣。
③ 文化知識產權是什麼
你是說的版權吧?版權(英文名稱:right)即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專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屬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類型,它是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符號在計算機中打法:「Alt + 0169」
④ 知識產權的資料
知識產權是人類腦力和智力的創造物,這就是稱之為「知識產權」的原因。
知識產權包括版權、專利和工業品外觀設計。版權是關於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創造者的權利。專利是給予發明者以專有權(具有排他性的獨占權)。然而,只有新穎獨創和工業應用的發明才能獲得專利權。決定工業品的外觀新穎、獨到和具有審美價值的創造為工業設計。版權、專利和工業設計三者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保護期有限。
知識產權還包括商標、服務標記和地域標志。這三類知識產權的知識創造形式雖然存在,但不夠明顯。然而,保護商標和其他標志能使製造商把產品或服務與其他製造商區分開來。商標有助於製造商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而且還能幫助消費者基於製造商提供的產品質量信息做出明智的購買選擇。
從法律上講,知識產權具有3種特徵:1,地域性,即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力、多邊協定外,依一國法律取得的權利只能在該國境內有效,受該國法律保護;2,獨占性或專有性,即只有權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經權利人許可不得行使其權利;3,時間性,各國法律對知識產權分別規定了一定期限,期滿後則權利自動終止。
⑤ 請問知識產權文化是什麼
談及知識產權文化,必須首先說明什麼是文化。有關文化的定義不下百餘種,但大致可歸為以下三類:(一)廣義文化觀。這種文化觀的完整表述,見之於我國出版的《辭海》中。《辭海》講道:「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五版,第1427頁)中也有幾乎完全相同的表述。這種文化觀,也可見之於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定義之中(馬氏認為文化分為器物和風俗,即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概括的講,文化就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二)中義文化觀。這種觀點認為,文化是指人類在長期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實質上排除了上述廣義文化觀中物質文化作為文化的構成要素。具體包括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社會意識形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三)狹義文化觀。這種文化觀認為,文化就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或社會的觀念形態。[1]如果我們這里將知識產權定位為一種法律制度的話,我以為中義的文化觀較為可采。具體而言,知識產權文化的內在結構應該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觀念形態的知識產權文化,包括知識產權學說、意識、習慣等;二是制度形態的知識產權文化,包括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及規范、管理制度及組織機構、設施等方面。[2]顯然,知識產權文化包含知識產權制度,但由於我國的社會改革屬於強制型制度變遷而非誘致型制度變遷(林毅夫語)和成文法的傳統,人們長期以來過分關注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本身,而忽視了法律制度以外影響知識產權發展的政治的、意識的、組織的因素,或者說忽視了文化語境下的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