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作權法存在的不足
(一)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相對模糊
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作為著作權的核心內容之一,
是中國著作權法需要慎重對待的組成
部分,
但是由於著作所涉及的領域、
體裁,以及種類等的不同,著作權法出現了著作的定義
不夠嚴謹、
著作的分類不夠科學、
著作的種類不夠齊全,
以及著作的具體種類定義不夠科學
等問題,
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相對模糊,
界定標准不夠明確,
也因
此而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使得相關人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困擾。
從某種意義上來
說,
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的合理不但體現了法律對著作權人付出時間和心血所得的最終成果
的保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著作權人對自己原創著作的合理使用的權利。
(二)著作權法對作者的維護力度有限
作品是作者的思想和個性的體現,
是作者的心血鑄成的智慧結晶,
應當保護作者的權利,
而著作權法的頒布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維護作者的權利。
但是,
在信息化時代,
隨著
互聯網的普及,
各種各樣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傳播環境也越來越廣泛,
可是也越來越難以約束,
尤其是網上所傳播的一些作品並沒有標注作者或者沒有明確標出作者,無論是轉載者的原
因,
還是作品本身的作者的疏忽,
由於一些法制觀念不強或者為了謀利而明知故犯的人對其
的不合理的使用,
導致一些很棘手的問題的出現。
但是著作權法並沒有對相應的情況給出明
確合理的規定,
這就意味著著作權法沒有對作者進行有力的保護,
從而導致一些非法行為嚴
重破壞了作者的合法權益。
(三)著作權法在網路著作權方面的不足
網路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
學習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台之一,
因此,
在完善中國著作權
法的同時,
我國網路著作權問題也受到了讀者、作者,以及與著作權相關的部門的重視,但
是中國著作權法在網路著作權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
雖然,
我國的著作權法也在不斷得
到完善,
但是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嚴謹穩定的立法之間出現了明顯的矛盾,
特別是網路平
台本身所具備的自由性、
廣泛性,以及傳播、
更新速度快等特點,
使得網路著作權的審核和
監管產生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中國著作權法在這個方面沒有十分明確的條文規定和約束,
所以,在網路著作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的惡劣事件。
② 現在版權意識很高,你知道第一部版權法誕生於什麼時間嗎
世界上第一部現代版權法於17世紀10年代在英國誕生。當時在位的英國國王是安妮一世,斯圖爾特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安妮女王。這項法律也被稱為安妮女王法。安妮法》關於保護、權利期限、樣品登記和付款制度以及侵權處罰的規定影響並啟發了後來的版權立法
從比較法和國際法的角度來看。符合版權國際化的趨勢。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知識、學術和理論品位,吸收著作權法領域最新理論研究成果,高度重視國內外典型著作權案件,以及我國著作權的司法解釋和典型糾紛的解決英國議會於1709年批准了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該法賦予作者和購買者在一定時間內訪問其印刷書籍的權利(即安娜法)。它代表著現代法律以成文法的形式對著作權進行了充分的保護,而且這一制度正在日益完善。
③ 中國歷史的第一部版權法頒布於什麼時候
經過戊戌變法失敗後幾年的沉寂,到1902年,中國思想界重新活躍,出版業再度繁版榮,盜版問題也沉渣權泛起並且來勢兇猛。
1903年5月,上海文明書局創辦人廉泉、著名翻譯家嚴復分別上書,要求清政府保護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要求版權的第一聲呼籲。1904年4月6日商部表態,同意「由本部酌定版權律」。1905年初,商部擬出了版權法初稿,送交學務處審核。
1907年,學務處又將版權法的修改稿移交民政部,如此數度轉手,直到1910年才最終完成。10月2日,民政部將修訂完畢的版權法交給資政院議決。12月,經過資政院議決通過、宣統皇帝批准,中國第一部版權法正式產生,定名為《著作權律》,共5章55條。
清朝的這部《著作權律》以「伯爾尼公約」為藍本,參照了各國的現行法律。該部法律比較完善,奠定了中國後來版權法的基礎。
④ 中國首個頁岩氣專著已經實現版權的輸出了嗎
據報道,中國首個頁岩氣專著已經實現版權的輸出。
據了解,「中國能源新戰略——頁岩氣出版工程」叢書從頁岩氣地質理論與勘探評價、頁岩氣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與技術、頁岩氣開發工程與技術、頁岩氣技術經濟與環境政策等五大部分20分冊闡述中國頁岩氣全產業鏈知識,以期為中國能源政策制定提供決策參考,助力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進程。
希望該專著的出版可以推進頁岩氣的發展!
⑤ 中國國家地理的版權輸出
2001年月,授權台灣牛頓出版股份公司發行《中國國家地理》台灣中文繁體版。
2001年8月25日與日本Asia Ceo公司在北京鑒定版權合作合同。2002年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中國地理紀行》創刊,這是全國期刊界第一次對外版權輸出的雜志。
2008年7月,港澳繁體版誕生,主要發行香港、澳門以及台商密集的沿海地區。
2009年4月,《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創刊,面向歐美市場以及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
2004年1月,《博物》正式發行,定價10元。它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自然歷史雜志,其發刊詞為: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2009年6月《博物》雜志入選新聞出版署向全國少年兒童推薦的「優秀少兒報刊」第一名。
2008年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中華書局合辦《中華遺產》雜志,該雜志辦刊宗旨為:叩擊歷史星空,梳理華夏文明。 宗旨: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每月1日出版,定價:人民幣10元 作為中國大陸首開先河走向國際的主要期刊之一,《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聚焦中國地理和文化,面向渴望尋根的海外華人、頻繁往來於中國的國際商業精英,以及所有熱衷於中國豐富多彩文化和地理的人群。該月刊為權威雜志《中國國家地理》的衍生產品。《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暢銷中國大陸,每月發行量達80萬份。
1949年以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一直是中國地理和文化信息的權威來源。該雜志於2005年推出的《選美中國》特別版迄今累計銷量超過200萬份。
雜志編輯團隊來自中國最優秀的研究機構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他們是聲譽卓著的科學家,在地理和文化領域撰寫獨特、權威的文章。自1978年以來,這批科學家共獲得231項國家、省或部級獎項。
雜志創刊號於2009年1月1日問世,首次發行量6萬冊,在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和美國等主要市場發行。另外在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紐西蘭、中國台灣和泰國等地區也將有銷售。 透過這本雜志讓台灣民眾不僅了解中國5000年的歷史,而且了解祖國大陸、以及幫助分析中國的未來。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認為,過去台灣對大陸地理知識了解不足,透過這本雜志,可以打開台灣民眾的視野,認識大陸甚至全世界的資訊。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說,這本雜志在台灣的出版,能以中國人的角度介紹這類人文地理資訊,無疑會有深遠的意義。《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中文版創刊號主要內容包括世界九大奇跡「三星堆」專題報道和難得見到的布達拉宮藝術寶藏圖片、以及展現黃山之美的各種照片。 2008年7月8日,《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香港隆重上市。作為一個對外傳播中國及其品牌的平台,該雜志覆蓋香港、澳門地區以及來華經商居住的港商、台商、華商等具有繁體字閱讀習慣的人群,從地理人文的角度詮釋中國,淡化港澳台及海外華人華僑與中國大陸的文化差異,分享中國地理自然景觀之大美,感知人文歷史之博大,填補港澳地區自然、人文類時尚雜志的空缺,為港澳人士、海外華人華僑提供一個認識中國的起點。
中文繁體版現每月發行量為7.9萬冊,每本雜志平均傳閱10人,每期抵達79萬人。覆蓋香港3300個零售點,海外地區40間書店有售,100多間五星級酒店展示。
自創刊以來,該雜志便成為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地理學會及觀鳥會的推薦讀物。2009年,中文繁體版更閃亮亮廣州國際旅遊展、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深港澳車展及香港國際旅遊展,廣受與會嘉賓歡迎。
2009年7月,《中國國家地理》攜手中國移動、香港PEOPLES,隆重推出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香港繁體版。多年來,《中國國家地理》引領與推動大中華文化向縱深方向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止。
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香港版與大陸版一樣,也是以每天一條彩信的形式下發,立足於人文地理的大視野,深入地理科學、自然風光、中外民俗、歷史軍事、旅行探險等多個領域,結合熱點事件的地理及社會背景,以生動風趣的語言風格,為讀者奉上鮮活精緻的地理資訊。
由中國國家地理新媒體團隊精心打造的手機報,2012年在大陸手機報高端用戶訂閱排行榜上獨占鰲頭。香港版上市後,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將一如既往地以創新、發現為理念,為全球華人提供掌上閱讀盛宴。
結合多種形式的廣告及中國國家地理特有的科學考察、地理大講堂和品牌戶外線路等,通過中文繁體版所打造的宣傳平台,使廣告客戶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覆蓋至集中分布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東南亞及歐美等城市的華人小區,以及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等商業發達的城市的讀者群,有效起到品牌宣傳的目的。鑒於雜志的品牌優勢,中文繁體版成功與國內移動公司、銀行、政府機構及各地旅遊局成為合作夥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日文版分期介紹中國國家風土地貌、社會生活、經濟發展、物產資源等情況。對於日本人民而言,這本圖文並茂的雜志不僅能夠引領他們領略一衣帶水的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明,更能夠引領他們認識改革開放後的新中國的騰飛。文章除了可以根據當地的語言習慣進行修改外,其他全部將遵循雜志的原貌。
⑥ 著作權的由來
著作權的產生與發展,與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事實上,著作權制度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自著作權制度產生後,它依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或者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總是對著作權制度不斷提出挑戰,而著作權制度也在應戰之中不斷發展完善。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受保護客體,著作權制度逐漸將它們納入了受保護的范圍之中;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對於作品的利用方式,著作權制度逐漸將這些新的利用方式納入了著作權的范圍之內。談及起源,因其與「印刷」、「出版」的密切,我們首先稱其為版權(著作權)。在其權利的演化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版權由實物到權利的過渡,由載體到權利的強化,由特權到私權的演化。
1. 中國。至於版權的起源,東西方知識產權法學者無一例外地認為,版權是隨著印刷術的應用而產生的。早先,正如對印刷術的發明的認識一樣,大多數西方的知識產權學者認為,15世紀德國人約翰內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在歐洲對活字印刷術的應用是版權保護的開始;直到20世紀中後期,西方版權法相關的著述中,才漸漸對於版權起源於歐洲發生了疑問。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在該組織出版的著作中指出:「有人把版權的起因與15世紀歐洲印刷術的發明聯系在一起。但是,印刷術在更早的很多世紀之前就已在中國和朝鮮存在,只不過歐洲人還不知道而已。」綜觀版權的歷史,更多地體現在物質性產品的特權與私權上,並非簡單起於一種民事權利,更不是起源於財產權,而是更多是一種「行政特權」,而類似於15世紀威尼斯、法國、英國頒布的禁止他人隨便翻印的特許令,在中國的宋代就已出現。晚清的版本、目錄學家葉德輝在他的代表作《書林清話》中就有明確的記載:「書籍翻板,宋以來即有禁例。吾藏五松閣仿宋程舍人宅刻本王偁《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目錄後有長方牌記雲:『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書中還記錄了一項宋代國子監禁止翻板的「公據」。宋國子監屬禮部,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系宋朝最高學府。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出售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所以,國子監有官辦出版社的職能。在古代出版史上,無論官刻、坊刻、私刻,均有牌記表明刻書、藏版之所外,有的還有禁止原刻印出版者之外的其他人翻板的內容。類似的禁例,已經或多或少反映出版權保護中對經濟權利為以保護的因素,雖我國古代並沒有對版權形成制度化的保護機制,但這種低層次的非法律制度規范性的權利狀卻是客觀存在的。
2.歐洲。在歐洲,有人考證,第一個對印刷商無償地佔有並使用作者的精神創作成果謀利提出抗議的是德國的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他在1525年出版了一本題為《對印刷商的警告》的小冊子,揭露了某些印刷商盜用他的手稿,指責這些印刷商的行為與攔路搶劫的強盜毫無二致,直到今天,西方國家仍舊把盜印他人作品的圖書版本稱為「海盜版」,這可能也是與我們把盜印的書稱為「盜版書」的暗合吧。1709年,英國議會通過《為鼓勵創作而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經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之內享有權利的法》,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由於名字太長,為了方便記憶,就用當時在位的英國女王的名字命名為《安娜法》。該法注重作者享有的財產權利及出版商對於作品利用的相關權利,這對美國版權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期間,在廢除了原有的各種特許權,包括出版者的特許權後,在新的著作權制度中突出了作者和作者的權利。在18世紀的德國,以康德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作品不僅能給作者帶來經濟利益,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人格,是作者精神的外延的觀點,導致了作者精神權利的產生和發展,把版權保護制度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隨後,強調作者的精神權利就成了大陸法系著作權制度中的一個基本特點,與強調版權的作者財產權利且兼顧出版者利益的英美法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美國。美國版權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承接了英國的傳統。這可以從美國表述法律的語言、獲得版權的機制,以及美國法庭在定義版權時所做的法律決定中看到。除了特拉華州,美國其他12個州在1783年至1786年之間通過了版權法。這些法案均是以《安娜法》為基礎的。
這些法案立法目的依次為:
(1)保護作者的權利;
(2)促進學習的研究;
(3)為圖書貿易提供秩序;
(4)防止壟斷。所有這些法案都需要作者和出版商在當地的登記處進行版權注冊,其實際並無法成功的實行。1790年5月3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個聯邦版權法,此法案依然遵從著英國的先例。在該法案通過後的19世紀初,作者的自然權利漸漸失去了它的潛在意義,從而使得出版商從作者的版權中獲得了大部分的利潤。美國現行的版權法是1976年通過197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隨經數十次修改,卻依然承襲了注意版權的「商業性」和「登記注冊」制度的傳統。
雖然英美法系的代表國家英國,以及加拿大等國,在20世紀中後期將「修改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這兩項精神權利,增加為版權法的兩項重要內容,但作為英美法系的主要國家的美國的聯邦版權法中,仍沒有保護精神權利的內容。在美國的強烈要求下締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中也沒有對作者的精神權利予以保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主要是知識產權中的經濟權利便不足為怪了。
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產權制度產生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知識產權的立法問題,通過法律的形式授予知識產權所有者以專有權,促使知識產權進入商品貿易中,知識產權制度已經成為各項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也已成為某個或某些經濟大國保護本國利益的重要手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出現了重大意義的突破和發展。就著作權而言,我國現行的著作權起草於1979年,由於牽涉面較為廣泛,起草時間長達11年之久。直到1990年9月7日,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於1991年6月1日起實施。著作權法實施之前,又頒布了由國務院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隨著我國加入了陸續《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日內瓦公約》等,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締結Trips協議,我國先後於2001年及2010年對著作權法進行了兩次修訂工作,體現了中國對WTO規則的遵守,也表明了對著作權的保護態度更加明確、意識更加強化。
⑦ 我國最早出版的第一本書什麼名字
我只知道我國最早出版的第一本雕版印刷書是公元868年的<<金剛經>>
⑧ 我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歷書是什麼
相傳,我國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有了歷法。3000多年前,已經有了用甲骨文記載的歷書。我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歷書,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的《宣明歷》。
⑨ 新中國第一部著作權法是哪年制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於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1991年6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於(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根據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次修正)於(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獲得通過)。2012年3月31日,國家版權局在官方網站公布了《著作權法》修改草案,並徵求公眾意見。
侵犯著作權的賠償標准從原來的50萬元上限提高到100萬元,並明確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功能。
(9)我國版權輸出第一本擴展閱讀:
1990年,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的第一部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這對於健全著作權的法律制度,保護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鼓勵優秀作品的創作和傳播。
對於完善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我國已有了專利法、商標法,加上著作權法,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體系基本完善了),促進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對外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著作權法自1991年6月1日施行以來,對保護著作權人的權益,激發其創作積極性,促進經濟、科技的發展和文化、藝術的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多年來,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及改革的不斷深化,對著作權的保護制度提出了一些新問題、新要求。
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著作權保護制度,促進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繁榮,並適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進程,2001年10月27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
⑩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步版權法是
B:當代著作權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