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D6重武器簡介
M1A2
美軍於1980年開始裝備M1「艾布拉姆斯」坦克,至今為止含出口到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的,總共已經生產了9000輛以上,其中也生產了IPM1,M1A1,這樣的改良型,並且於1992年推出了最終改良型M1A2。M1系列至少在2025年之前,還將佔有美軍主力坦克的位置,(2025年美軍將推出新一代主戰坦克)。所以美軍為在21世紀之初保持最高的戰鬥力,正在階段性地實施以VETRONICS為主的SEP改良。現在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正逐漸成為世界現役主戰坦克中,性能最先進的高科技坦克。從外型上看,M1A2與同樣裝備了120毫米主炮,採用1500匹馬力的AGT1500引擎的M1A1區別並不大。唯一不同的是,在炮塔上新安裝的車長用獨立熱像儀(CITV)。但與M1A1相比,其大小改良共30餘項,與M1A1相比,攻擊力增加54%,防禦力、射擊命中率及速率提高近100%。主要改良的項目包括:提高存活能力,改良射控系統,及大量採用車載電子裝置(VehicleElectronics,VETRONICS)和提升機動性能四個方面。目前正在研究進一步提高引擎和主炮能力的計劃。
除了炮塔上加裝衰變鈾裝甲外,還強化了油箱、彈倉和車頂的防護裝甲,彈葯存放在附有防爆門的隔艙中,配備改良型的核生化系統和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利用人體工程設計來改善車內布置,提升操作效率和降低傷害,降低燃氣渦輪引擎噪音和熱訊號。還有保護乘員和電子設備不受高熱損傷的 PMS(熱管理系統)。
在射控系統上,車長的獨立熱影像觀測儀(CITV)是重要的改良,可提供360度的全向,能獨立於炮手之外觀測選定目標,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具有獵潛式瞄準鏡的目標捕捉能力,大大提高了坦克在能見度很低(黑夜和煙幕)情況下與敵交戰的能力。炮長和車長可同時執行射擊及觀測作業,改良了車長和炮手的顯控裝置,提升信息處理能力。主炮和車長與炮手的瞄準儀上均裝有穩定器,提高了行進間射擊的能力。測距儀則改用性能較佳的二氧化碳激光測距儀,該測距儀工作波長和熱像儀相同,測距范圍加大,穿透煙幕和灰塵的能力更強,而且對人員很安全。駕駛員的微光駕駛儀被熱觀測儀取代,該觀測儀不僅擴大了駕駛員的視野,而且使駕駛員在夜間也具有觀測能力。從99年開始裝備的SEP改良型搭載了對應陸軍部隊數字化系統的單位系統,特別是第二代FLIR(紅外線前方監視裝置)夜視儀,比起第一代熱反應裝置(TIS),第二代的捕捉能力提高了70%,射擊反應精度和速度提高了45%,可視距離也提高了30%,在夜間可以准確迅速地識別敵我方,避免誤傷自己人。
M1A2最重要的新裝置是車輛間信息交換系統IBIS,通過這個系統,可以在與敵方交戰之前,從我方的偵察部隊和司令部處獲得敵方動向的信息。使我方的每一個戰斗單位,都可以在戰局中處於主動。M1A2配置了最新處理器及軟體,採用數字匯流排技術,實現了全電子化。將顯示與接收裝置改良,系統與1553B型數據匯流排處理系統連接,實現電子系統高標准化和信息共享。另有車輛技能監測系統,具備人體神經系統的類似功能。能執行信息處理及各系統間的效益控制,配備車間資訊系統,擁有先進的單頻陸——空無線電、數字資料處理系統和顯示裝置,能大幅提升指揮、控制、通訊的速率及精確度。此外還有可以隨時了解自己所在位置的GPS終端,和自主式導航系統,能快速准確地標定本身的位置,在地形復雜的區域也不會迷失方向。
在機動性能上,在AGT—1500燃氣渦輪引擎加裝數位電子控制裝置,可控制不同路速下的耗油量,雖然增加了4噸,但卻減少了12%的燃料,最高路速也從67.7增至69,2千米/小時,履帶也從T—156改為T—158,里程壽限從原來的1200千米提升至 3400千米。出於節約燃料的考慮,車內搭載了即使總引擎失效也可以給車內電子系統提供電力的UAAPU(車內備用動力)
車長:9.828米
M1A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車寬:3.66米
車高:2.438米
戰斗車重:63.1噸
乘員:4人
最大速度:67.6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424千米
越壕寬:2.74米
T72
T-72主戰坦克是蘇聯在1967年開始研製的主戰坦克,除了大量服役於紅軍之外也外銷和授權華沙公約盟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總產量達2萬輛。於1977年11月蘇聯紀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
蘇聯在量產T-64之後,便著手研發另一種造價低廉且性能相近的坦克,以大量配發給紅軍坦克部隊與外銷給華沙公約盟國,取代老舊、性能落伍的T-55與T- 62。於是位在下塔吉爾(Nizhny Tagil,俄語:Нижний Тагил)的Uralvagonzavod(UVZ,俄語:Уралвагонзавод)自1967年開始研發原型車Object 172,它以T-64的設計為基礎但炮塔改採用鑄造均質裝甲,並且安裝了一具700匹馬力的V-45型柴油發動機,以取代原有不可靠的5TDF型發動機。原型車的重量較原本的T-64增加了5噸,這對懸吊系統造成額外的負荷。所以設計工程師以Object 167(1961年開發的新式懸吊T-62原型車)的懸吊系統取代,同時換裝一具780匹馬力的V-46型柴油發動機,遂成為原型車Object 172M。從1971至1973年期間在歐俄、中俄與西伯利亞等地區進行野外測試,於1973年開始撥發部隊,正式命名為T-72「烏拉」(Ural)坦克。
T-72的主要武裝是125毫米滑膛炮2A26與2A46系列,這型火炮也裝載在其他蘇聯坦克如T-64和T-80上,它能發射翼穩脫殼穿甲彈、破甲榴彈、破片榴彈(HE-Frag)與反坦克導彈。其中反坦克導彈是從T-72B開始才具備發射能力,這是因為在這之前的T-72 並沒有配備發射導彈所需的導引套件。2A46系列雖然能以約1,800米/秒的高初速發射翼穩脫殼穿甲彈,但是它尚無法在2,000米距離有效地貫穿西方坦克如豹2、挑戰者1與M1艾布蘭的正面裝甲。
由於主炮具有雙軸穩定,所以T-72能夠在行進間瞄準射擊。然而T-72的火控系統太過簡陋,因此在遠距離的命中率表現並不理想。在裝填炮彈的過程,主炮會自動將仰角移動至特定角度,這時由於瞄準儀具有獨立的垂直軸穩定,所以射手能夠在裝填過程中持續地瞄準目標,裝填完畢後主炮仰角會移動至與瞄準儀同步的位置。然而由於瞄準儀還缺乏水平軸穩定,所以T-72隻能在靜止狀態發射反坦克導彈以進行追蹤瞄準。
T-72除了主要的瞄準儀之外還有一具主動式夜視瞄準儀,它必須使用一個紅外線探照燈作為光源,有效范圍低於800米。這不僅大幅限制了T-72的夜戰能力,也無法在晝間視線不佳時像西方坦克一樣改以熱影像儀進行觀測與瞄準。熱影像儀在蘇聯解體後遂成為使用T-72的國家進行性能提升的重點之一。
T-72的次要武裝是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以及一挺由車長操作的12.7毫米防空機槍。
T- 72和T-64、T-80一樣採用自動裝彈機裝填炮彈,它的彈庫設置在炮塔底下的轉盤內,其中可裝載22發炮彈。彈庫中的分離式炮彈采上下水平方式放置,上面是推進葯,下面是彈頭。裝填時炮彈架會上升至炮尾環高度,先裝填彈頭然後接著下降裝填推進葯。擊發後剩餘的金屬彈底會被退出炮膛由後面的彈出器接住,然後從炮塔後方的開口拋出車外。
裝填程序平均只要6.5-7秒就能完成,但是因為轉盤僅能單向旋轉所以最長可能需要15秒完成裝填。這使得T-72能夠達到每分鍾約6-8發的射速,不過一但遭遇主炮液壓系統故障或自動裝彈機故障,裝填所需的時間將增加許多。目前裝在T-90和其他新式T- 72上的新式自動裝彈機除了能夠裝載較長的炮彈,能夠雙向旋轉,還具有連續裝填模式:在主炮擊發後自動裝彈機會自行裝填同一種炮彈。這些改進使得自動裝彈機的裝填程序更加縮短,在13秒內能連續射擊3發炮彈,平均每發僅花費4.3秒。
T-72的主要防護是採用復合裝甲,它在鑄造鋼鐵或軋壓鋼板之間放入異質材料的夾層。最初的T-72隻有以均質鑄造鋼鐵構成的炮塔,車身正面則是在均質軋壓鋼板中間夾入一層類似玻璃纖維的材料。T-72A的炮塔厚度稍微增加,其中放入一層石英顆粒;T-72B的炮塔厚度則大幅增加,在主炮兩側的空腔內放入由多層鋁板與橡膠交疊而成的夾層,另外車身正面也額外增加硬度較高的鋼板。
為了因應反坦克導彈與火箭這類含有成形裝葯的武器,蘇聯根據與以色列交戰的經驗,在80年代開始研製爆炸反應裝甲,裝上大量反應裝甲的模樣成為蘇聯坦克的一大特色。初期的反應裝甲如接觸一型(Kontakt-1)採用不對稱的炸葯層,能大幅提升對成形彈頭武器的防護力。但是接觸一型的外層容易被小口徑武器貫穿引爆,而且每塊反應裝甲只能使用一次。1994年冬季第一次車臣戰爭中,大量俄軍坦克在進攻首府格羅茲尼時被擊毀,許多坦克因為反應裝甲內沒有炸葯因而失去防禦反坦克武器的作用。較新式的接觸五型(Kontakt-5)採用不同的設計,最外層鋼板因為較厚重所以不會因為內層炸葯引爆而被炸開,也不容易被小口徑武器破壞。其內含有多層鋼板與炸葯,在被翼穩脫殼穿甲彈或破甲榴彈擊中時,這些夾層會因底下炸葯的爆炸鼓起,耗散穿甲彈或高速噴流部份能量。這個特點使接觸五型不但能重復使用,而且對於動能穿甲彈也具有較好的防護力。
T-72除了復合裝甲與反應裝甲,還有包覆鋼板的橡膠側裙形成車身側面對反坦克武器的保護。在T-72A之後的T-72也配備了902型「Tucha」煙霧彈發射器,可以發射煙霧彈形成遮障來掩護坦克轉移陣地;新式煙霧彈能夠阻絕紅外線或是雷射,降低敵人以熱影像儀觀測或使用雷射導彈攻擊的能力。另外在2006年俄羅斯公開展示使用Nakidka偽裝套件的T-72BM,它能降低坦克散發的熱訊號與雷達波反射,使坦克在熱影像儀或雷達中更不容易被偵測。
T-72 最為人所知的缺陷是自動裝彈機的炮彈存放在炮塔底下的圓形轉盤中,當這裡面的彈葯被點燃引爆後往往造成炮塔被炸離車體。但是T-72的設計與T-64和 T-80相比卻是比較安全的,這是因為它的分離式炮彈采水平儲放的方式置於轉盤內,上面除了升降機位置以外都覆蓋著一層裝甲板,因此絕大多數炮彈並沒有暴露在戰斗室內。同時這些炮彈在車體內的位置接近路輪的高度,所以除了車體側面裝甲之外還額外多出路輪的保護;相反地T-64/80的推進葯采垂直儲放的方式環繞整個炮塔吊艙,不僅暴露在戰斗室內而且其位置高於路輪,十分容易被從車體側面或從炮塔各角度貫穿的炮火點燃。盡管如此,T-72還有許多額外的炮彈儲放在炮塔內壁的炮彈架、炮塔吊艙底板上以及戰斗室與發動機之間的炮彈架內,這些缺乏額外保護的炮彈容易被貫穿後在炮塔內飛散的高溫碎片或噴流點燃,造成嚴重的爆炸與火災。
T-72的另一個缺陷是由於缺乏精密的火控系統,使得射擊程序不但冗長、缺乏效率,而且命中率也比T-64和T-80 來得低。大部分T-72所配備的瞄準儀TPD-K1和它的改良型1A40雖然都內建有雷射測距儀,但是它們只能進行簡易的彈道修正計算,而且只有1A40 能對移動目標計算前置量。這些瞄準儀在測距時必須將雷射測距點置於目標上實施測距,而這個測距點的位置和瞄準刻劃中心不同,然後在測距完畢後瞄準刻劃會根據彈道修正量移動至新位置,接著射手必須將瞄準刻劃中心置於目標上。使用TPD-K1時,如果遭遇移動目標時射手必須自行判斷前置量,在瞄準刻劃上有一長排刻度是用來瞄準移動目標。1A40在原本的瞄準鏡旁邊增加另一個瞄準鏡,它的功能是顯示計算出來的前置量。射手必須持續追瞄目標2秒,接著瞄準儀會顯示出所需的前置量,射手在瞄準刻劃上找出最接近這個數字的刻度後將刻度置於目標上完成前置量提取的動作。另外T-72有個稱為Delta-D的功能,它會根據測距後車身的移動量持續修正目標距離。這個功能並不可靠,尤其是在外銷的T-72上常造成錯誤的修正,還有在特定的地形如濕滑的地面或丘陵地形上也會做出錯誤修正。
除了前述的缺陷,T-72還有其他缺陷。T-72缺乏備用的光學瞄準鏡,只能使用射手上方的1倍潛望鏡充數。自動裝彈機採用電力驅動,一但電力系統失效就只能以機械裝置實施人力裝填,每次裝填得花上1分鍾。T-72配備主動式紅外線夜視瞄準儀,有效范圍僅有800米,而且解析度也不如熱影像儀。自動裝彈機無法在每次射擊完畢後,自動地連續裝填同一種炮彈,必須等到射手按下開關才能啟動裝填程序。T-72的缺陷在蘇聯解體後持續地被俄羅斯與其他使用國家改進中,包含引進新式火控系統與熱影像儀,改良自動裝彈機等,甚至大幅修改炮塔構型、裝甲配置與自動裝彈機的設計。
BMP2
BMP-2步兵戰車裝備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主要武器為1門30毫米機關炮和拱肩反坦克導彈。戰斗全重14.6噸,載員6人,最大時速65千米,最大行程600千米。
BMP-2步兵戰車採用了大型的雙人炮塔,將BMP-1步兵戰車位於駕駛員後方的車長座椅挪到炮塔內右方,使其的視野和指揮能力得以增強,駕駛員後方的座位用於步兵乘坐。BMP-2步兵戰車的武器為1門2A42型30毫米機關炮,以AT-5「拱肩」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取代了AT-3「耐火箱」反坦克導彈發射器,這兩種反坦克導彈的最大區別是瞄準裝置。AT-5「拱肩」反坦克導彈採用瞄準線指令制導方式,炮長只需持續將目標保持在瞄準線上即可,不用再像AT- 3「耐火箱」反坦克導彈那樣還要操控導彈飛行。不過,在發射AT-5反坦克導彈時,炮長仍需探出車外,其最大射程為4000米。2A42型30毫米機關炮的炮口初速為970米/秒,該車配有車長超越控制裝置的先進火控系統。
BMP-2步兵戰車的出口車型用「塞子」反坦克導彈取代了AT-5 「拱肩」反坦克導彈,其最大射程為2500米。由於炮塔占據了較大的空間,BMP-2步兵戰車的載員室只能容納6名步兵,若算上駕駛員後方的一名步兵共計 7名載員。該車於1982年亮相後,很快便取代了BMP-1步兵戰車,蘇聯曾將該車首先投入阿富汗戰場,伊拉克於90年代初期入侵科威特時也曾使用過該車,後來因伊軍撤退時將BMP-2步兵戰車丟在了科威特,那些車現仍在科威特陸軍中服役。
盡管BMP-2步兵戰車的性能不斷得到提高,但是其火力相對較弱,用30毫米機關炮和並列機槍來對付建築物和碉堡或隱蔽的軟目標,效果非常不理想,據此,1995年俄羅斯完成了BMP-2步兵戰車的改進型,它與法國薩吉姆公司合作,改進了該車的火控系統、炮長夜視儀、炮塔穩定裝置,還在炮塔的左後方加裝了一具AG-17外置式3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以增強對敵步兵火力的壓制。
BMP-2步兵戰車因採用的是BMP-1的底盤,在其發展上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滿足蘇軍的要求。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他們開始尋求全新的步兵戰車。最初新車型採用「685項目」輕型車的底盤,配裝2A42型30毫米機關炮和2具反坦克導彈發射器,稱為「688項目」車,因其武器火力幾乎沒有提高而被放棄,隨後換裝了新型2K23炮塔系統,配裝了2A70型100毫米線膛炮和2A72型30毫米機關炮各1門,以及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該車武器的配備達到蘇軍官方的認可,由此誕生了BMP-3步兵戰車。該車由圖拉設計院設計,庫爾干機械製造廠生產,1987年裝備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所屬的機械化分隊和坦克分隊。到目前為止,BMP-3步兵戰車已生產1000輛,除裝備俄羅斯部隊外,還出口烏克蘭、韓國、塞普勒斯和科威特等多個國家共計560輛。
蘇BM—21式火箭炮
一、簡介
BM—21式火箭炮於1964年以前裝備蘇軍。摩步師和坦克師屬炮兵團均編有一個BM一21式火箭炮營。除蘇聯外,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保加利亞、查德、古巴、埃及、衣索比亞、民主德國、匈牙利、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墨西哥、莫三比克、尼加拉瓜、波蘭、敘利亞、坦尚尼亞、越南、北葉門、南葉門、尚比亞等也都裝備有這種火箭炮。
BM—21式火箭炮主要用於消滅集結地域內的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壓制敵炮兵連和迫擊炮連;破壞敵野戰工事和支撐點。
二、發展過程:
BM-21式火箭炮是前蘇聯研製的一種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該炮1964年開始裝備陸軍炮兵部隊。現摩托化步兵師和坦克師屬炮兵團均編有一個 БМ-21式火箭炮營,裝備該炮24門。主要用來摧毀敵戰術核武器,與敵炮兵作斗爭,加強團炮兵群火力。它通常配置在已方前沿後2-6公里的范圍內,壓制縱深為14-18公里。
三、性能特點:
(一)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烈;
(二)行軍狀態和戰斗狀態轉換快速,射擊准備時間短;
(三)越野機動能力強;
(四)射擊精度較低,穩定性稍差,發射時火光大,易暴露。
四、主要改型:
(一)БM-21P。在吉爾131(6×6)卡車底盤上換裝36管火箭炮,北約稱M1976式,該炮裝備在前蘇軍摩化步兵團中,主要用於發射化學彈和殺爆彈,精度和穩定性都有所提高。
(二)БM-21B。裝在嗄斯-66車上,12管火箭炮,北約稱M1975式。該炮裝備前蘇軍空降師。
(三)還有一種新設計的改進型,用БM-21式30管自行火箭炮替換40管火箭炮,裝在日本ISUSU(6×6)2.5噸卡車底盤後部,由2個發射器組成,每個發射器有15個發射管,分3層排列,每層5個發射管。
(四)БM-21式火箭炮的幾種其它型號還有6管和9管兩種,均裝在輕型卡車底盤後部。
五、基本數據:
口徑122.4毫米
最大射程11-20.38公里
射速40發/18-20秒
方向射界240度
行軍狀態長7350毫米
高2850毫米
寬2690毫米
涉水深1米
通過垂直障礙高650毫米
行程405公里
長火箭彈重77千克
最大速度690米/秒
短火箭彈重45.8千克
最大速度450米/秒
方向精度1/123
距離精度1/217
彈葯基數120發
發射管數40個
高低射界0-+50度
戰斗全重11.5噸
爬坡度31度
越壕寬875毫米
額定功率126千瓦
最大時速75千米
炮班人數6
六、作戰應用:
1982年黎以沖突中,使用了БM-21火箭炮的幾種型號,包括6管和9管兩種。
1984年,阿富汗戰爭期間,前蘇軍大量使用了БM-21,主要用於襲擊游擊隊村莊營地和實施火力封鎖,建立安全區等。
兩伊戰爭中,雙方大量使用БM-21式火箭炮襲擊對方境內目標。海灣戰爭中,伊軍的БM-21未發揮應有作用。
俄軍在俄國內的車臣沖突中,大量使用這種火箭炮轟擊叛軍據點,封鎖道路,是俄軍火力突擊的重要力量。
七、識別特徵:
(一)定向管40根,4層排列,每層10根,使用二道金屬帶固定,下方有側面為梯形的底托與基座連接,在各型火箭炮中,屬布局相對簡單的一類。
(二)多採用嘎斯卡車底盤,3對托輪。
ZPU系列對空機槍
目睹了西方盟軍飛機在歐洲大陸上如摧枯拉朽般摧毀掉無數德軍作戰力量,蘇聯人從起初的羨慕、妒忌逐漸變為恐懼和警惕,特別是隨著1949年東西方冷戰的開始,如何為蘇聯紅軍基層部隊提供可靠的對空防禦武器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1949年,伊熱夫斯克槍械師弗拉季米諾夫研製出壓倒西方主流0.50口徑(12.7毫米)的ZPU系列14.5毫米口徑高射機槍,能夠射擊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和1000米內的地面目標。該槍5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直到近年來俄聯邦軍隊在車臣進行的作戰中也經常出現它的身影。2001年底,海上保安廳在東海水域與所謂的「朝鮮間諜船」發生槍戰並擊沉該船,在次年9月打撈出水後發現該船赫然配備有一挺ZPU-2型高射機槍及31發子彈,與此前交火中彈的船隻上遺留的彈痕吻合。
最初是在1944 年蘇聯設計了一款重型機槍叫做 KPV ,口徑 14.5mm .原打算作為步兵火器.不過由於戰事關系,直到二戰結束之後的 1949 年才正式推出使用.但由於 KPV 自身重量(槍支凈重 49.10kg ; 三腳架 39kg ; 兩輪拖架 105kg)對步兵來說實在是太重了,於是就把 KPV 改為當作防空高射機槍,分別把單管 ; 雙管和四管 KPV 配上輛子拖架,就變成高射機槍,於是名字亦改稱為 ZPU-1 ; ZPU-2 及 ZPU-4.
該槍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為了提高射速,裝有膛口助退器。閉鎖方式為機頭回轉式。閉鎖時,機頭的斷隔螺與槍管上的斷隔螺扣合。供彈方式為彈鏈供彈,屬雙程進彈、單程輸彈。改變供彈機構中幾個零件的位置,即可反向供彈,便於多聯安裝。發射方式為連發射擊。擊發後,槍管與槍機一起後坐,走完自由行程時,加速器上的外滑輪在機匣上的開鎖加速槽上滾動,迫使機頭回轉,實現開鎖。同時,由於加速器的作用,加速槍機體後坐,從而使槍機體進一步帶動機頭一起後坐,並完成其他自動動作。四聯槍架由底座、托架、搖架、方向機、高低機、平衡機及瞄準具平行架等組成,整個槍架與炮架構造相接近。該槍採用光學瞄準具,由斜距裝定器、斜距修正器、航路航速裝定器、平行瞄準器、航路確定器、高射瞄準鏡以及平射瞄準鏡等組成。此外,在槍身上尚有機械瞄準具,準星為圓柱形,表尺為正切型U形表尺。
其槍身重49.1公斤,槍管長1346毫米,內有8條右旋膛線。該槍發射蘇聯14.5毫米槍彈,包括有穿甲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發射穿甲燃燒彈時初速為990米/秒,戰斗射速150發/分(單管),有效斜射擊距離為2000米。
ZPU系列高射機槍可多管聯裝,槍架上裝有輪子,便於用汽車牽引,機動性好,配有光學瞄準鏡,大大提高了射擊威力。以最受歡迎的四聯裝高射機槍為例,它是將4挺ZPU-1高射機槍的槍身裝在一台四輪車體架上,其瞄準鏡與槍架實現整合,槍架安裝在四輪雙軸車座上,可用卡車牽引,瞄準鏡安裝在槍架上,其上裝有照明裝置,可在夜間進行瞄準射擊。
自ZPU系列14.5毫米口徑高射機槍列裝蘇軍以及東歐國家部隊後,極大地提高了其地面部隊的有效作戰空域,增強了對空作戰的能力,但14.5毫米高射機槍仍存在著體積大、過於笨重的缺點,只能以牽引方式在公路上或在平坦的地形上遂行作戰任務,一旦遇到山地、叢林、峽谷等復雜地形時則顯得極不適應。
ZPU-4 對低空敵機構成很大的殺傷力,在韓戰越戰和第一次沙漠風暴戰事中,都有見到它的蹤影. ZPU-4 裝在一個四輪拖車上,可以在拖動行走時發射,或者在停定後再架起升柱固定地面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