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其中關於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後的規定備受社會關注。
7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吹風會,介紹民法典及其實施有關情況。有記者提問,民法典當中針對住宅建設用地使用的期限是作了明確,但是也有觀點說,這一規定過於原則,還不便於執行。此類民法典的具體實施問題還需要哪些保障?對此,參加本次國新辦吹風會的法學專家予以回應。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孫憲忠表示,民法典的359條在原來物權法149條的基礎上加了一句話,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委員王利明則表示,現在的規定是留給特別法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去制定詳細配套的規定,來專門就收費的問題作出特別規定。
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
續期費用繳納或減免國務院通過行政法規具體規定
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孫憲忠介紹,我們國家城市居民的住房都是採取復合公寓,大家都住在一個樓里的情形,不像國外採用單一住宅的方式。這種情況下,我們國家出現一個最為普遍的現象,就是民眾對房屋有所有權,但是對土地只有土地的使用權,因為憲法明確規定,城市土地只能歸國家所有。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問題,所有權和使用權之間期限的磨合差別的問題。
孫憲忠介紹,2007年制定的物權法在討論過程中,就此問題曾經引發爭論。一種觀點是,土地是國家的,老百姓使用國家的土地,就給國家交錢,使用期滿了,還應該再繼續交費。
在他看來,政府運營土地,不能把它理解為政府的私有土地的運營,應該從大的政治倫理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且民眾在購買房屋的時候,實際上土地使用權的地價也已經出了。最終,「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被寫入了物權法第149條。
「但是實踐中有的地方土地使用期限只有二十年,他當時交錢的費用也是按二十年交的。還有四十五年的,還有五十年的,當然也有九十九年的,這就說明,這個期限的中間費用問題,可能還不是說太完全一致。」 孫憲忠介紹,因此,在這次物權立法修正過程中,民法典的359條在原來物權法149條的基礎上加了一句話,具體以後交費怎麼安排,需要國務院通過行政法規作出一個具體規定。作這個規定就是考慮這個具體的情形。
孫憲忠表示,民法典這么多的條文,有些問題還要進一步落實。下一步怎麼做,可能需要國務院還有各地政府根據自己當時土地使用權最初創設時的具體情形,作出進一步的細致安排。他個人建議,如果老百姓早先交的費用已經是很長期限的了,而且費用交的比較充分情況下,建議不再從老百姓這里收費。如果期限確實顯著比較短的,可以考慮收一點費用。
「住房制度的安排,涉及到大多數老百姓的重大利益,希望我們有關機構能夠妥善處理這個問題。」 孫憲忠如是說。
確定住宅建設用地到期自動續期規則
是給老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委員王利明補充道,民法典359條是個非常重要的條款,首先它確立了住宅建設用地到期之後自動續期的規則,給老百姓最重要的財產—房屋所有權進行保護的特殊規定,真正給老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自動續期的含義,就是到期之後,不用再到政府辦特別手續,就可以自動延長了,真正強化了對老百姓的房屋所有權的保護,也真正使老百姓的財產形成了一個恆產恆心的機制,從而使老百姓敢大膽置業,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所以,這次民法典359條繼續確定了這個規則。
關於要不要收費問題,王利明表示,就其個人理解,現在還不能做到全免,有的用地期限只是二十年,有的是七十年,七十年交費和二十年交費是不一樣的。如果全免了,對七十年的也不公平。但是,也不能說像繳納土地出讓金那樣重新交一遍,這個給老百姓增加的負擔太重。所以究竟什麼樣的方式更合理?如果當時已經交了七十年,現在是不是可以少交或者不交?這些問題都值得討論,問題非常復雜。
王利明說,現在的規定是留給特別法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去制定詳細配套的規定,來專門就收費的問題作出特別規定。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張炎良 北京報道
2. 什麼是物權行為它的定義是什麼
⒈物權行為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法律行為的一種,只要承認債權與物權的劃分,就必然要承認債權行為之外還有物權行為。
首先,「法律行為」這個概念是德國學者首先提出的,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一般性的法律行為與具體的法律行為形式之間的關系,為不同類型具體法律行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克服了大陸法系各國法制實踐中長期懸而未決的矛盾,解決了法律行為普遍規則與具體規則之間的關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對各種具體法律行為作出不必要的重復規定。它解決了意思自治原則與合同自由原則之間的關系,確認了法律行為不僅可以發生債法上的效果,而且可以產生婚姻法、親屬法以及其他私法上的效果,擺脫了將法律行為從屬於債法或合同法的傳統民法體系。
同時還認為,只要我國民法理論還承認債權、物權、親屬權等基本民事權利的劃分,就同樣必須承認物權行為這樣一種法律行為的客觀存在。因為作為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種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人們從事法律行為的目的可以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有以特定人與特定人之間以發生、變動、消滅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的債權行為,順理成章地就有一個以設定、變動和消滅物權為目的的行為,這就是物權行為。
最後,物權行為是對法律行為依其法律效果進行分類的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如果否認我國民法理論中存在物權行為,那麼我們就無法對法律行為按照人們意思表示中希冀引起法律效果的不同加以分類,整個民法的邏輯體系將可能因此而發生混亂。有的學者已經指出,如果在民法理論上否認物權行為,那麼作為法律行為的唯一支柱就只有債權法上的合同。這樣一來,法律行為作為一項民法總則中規定的制度就成了問題,因為,只作為對債的發生原因之一的合同的規則的抽象,作為債法的一般規則尚有問題,作為民法的一般規則列入總則編的科學性就更不能成立了
⒉關於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文中是這樣說明的:無因行為必須由法律作出規定,法律可以規定某些物權行為是無因行為,也可以規定某些債權行為是無因行為,德國民法就是如此。某種行為,在理論上我們認為它「應該」是無因行為,但未規定在法律中,還是不能作為無因行為看待。
另外,孫憲忠博士在文中提到 :
⒈(物權行為)理論使民法體系更加清晰合理,富有邏輯性。
⒉加強了對交易安全的保護,為保護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實的理論基礎。
⒊該理論最終解釋了物權公示的「公信力」,即物權為什麼必須公示並能在公示後取得對抗任意第三人的效力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其中以王利明先生為代表3,他的意見主要有:
第一, 所謂移轉物權的合意實際上是學者虛構的產物,在現實的交易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獨立於債權合意之外的移轉物權的合意。
⒈以買賣為例,當合人訂立買賣合同的目的,就是使一方支付價金而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而另一方通過交付標的物而取得價金的所有權。因此,移轉價金和標的物的所有權既是當事人訂立債權合同的目的,也是債權合同的基本內容,如果將移轉標的物和價金所有權的合意從買賣合同中剝離出來,買賣合同也就不復存在。而且,當事人訂立任何一份買賣合同,都必須對價金和標的物移轉問題作出規定,否則買賣合同將因缺少主要條款而根本不能成立。既然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規定價金和標的物的移轉問題,那麼他們沒有必要就標的物和價金的所有權移轉問題另行達成合意。因此,所謂移轉物權的合意是包含在債權合同之中的,它本身不可能超出債權合同。
⒉物權和債權的性質區別並非必然導致物權的意思表示必須獨立於債權的意思表示,也並非是產生特殊的物權變動方法的根據。
⒊就交付行為來說,它並不是獨立於債權合意而存在的,交付的性質是實際佔有的移轉,從物權法的理論來看,單純的實際佔有的移轉並不能必然導致所有權的移轉。交付效果不可能與買賣合同分割開來。尤其應當看到,實際交付標的物不是什麼單獨的行為,而是當事人依據債權合同而履行義務的行為。例如在買賣合同中,交付標的物是當事人應負的基本義務,而一個交付行為是否真正完成,取決於出賣人所實施的交付行為是否符合買賣合同的規定。如果出賣人未按合同規定的期限提前或遲延交付,或交付標的物有瑕庇,或交付標的物的數量不足,顯然不符合合同的規定不能構成真正的交付。如果將交付行為與買賣合同割裂開來,那麼交付行為的正確和正當與否也失去了評價標准。
⒋就登記來說,其本身並非民事行為,而是行政行為。
而針對否認物權行為的意見,孫憲忠博士在他的文章4中提到:
⒈物權行為並非純屬抽象,而是事實存在的
例如,德國民法上,所有權人為自己的土地設立債務的行為,以及定限物權的設立行為都是現實中存在的物權行為。
⒉關於物權行為抽象性對原所有權人保護不利的質疑:
關鍵在於我們沒有了解到德國物權行為理論的新發展,即,在德國法上,將法律行為理論的一般規則運用於物權行為之中也是符合法理的,那麼,物權合意就可依一定情事得為撤銷,也就不存在對原所有權人不利的問題了。
⒊關於物權行為理論過於玄妙而難以被公眾理解和立法,司法運用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不成其為問題,因為一個符合法理,邏輯的理論只是因為對其了解和運用的不熟悉就棄之不用,實在是為荒唐。
經過閱讀相關的一些文獻和論文,我對物權行為理論有一點自己的認識,其中主要的想法來源於雅科布斯先生的《19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一書的後記,即雅科布斯先生和楊振山先生關於物權行為理論的討論以及雅科布斯先生對物權行為理論的產生背景,發展歷程和推理進路的介紹。
一?物權行為理論的前提:
1法源前提:
薩維尼並非獨自完成了物權行為理論的發現,而是基於胡果的研究成果。而胡果的研究立足於對羅馬法的研究,同時,薩維尼在發展胡果的理論時也是基於對羅馬法的研究。可以說羅馬法是物權行為理論的法源基礎。
2理論前提:
通過對羅馬法的考察,胡果發現,在法學階梯的法學體系的第二部分中,應該區分出有關對物的物法和對人的債法5。這也是德國民法典最值得提到的體系特點,即對物法和債法的截然區分6。同時,對債的性質的認識,也使物法和債法的區分得到清晰:胡果將債稱為人際間的束縛並在這個意義上將此概念稱為「羅馬法的精神」,而從這個表述中可以發現,「債權是一種權利,其針對的對象並非物,而是另外一個人;債權使這個人失去對享有除某個債權中所指的行動的自由權以外的全部普遍自由,這個行動因為被排除(此排除並不排斥他人)出自由的范圍,所以不再是可以做的行動,而是必須做的行動。」7
由於債法與物法的分離,所以在所有權取得方式中不包括債的關系8,因此債權請求權被排除出所有權轉讓的要件。那麼,現在可以發現,為了物權變動的生效單單依據債的關系是不能完成的。物權和債權的二分是物權行為理論的理論前提。
二?物權行為理論的推導:
在物權行為理論發現前的時期,當時的學者通常認為,所有權繼受取得的要件被分為(合法)的名義和取得形式兩部分9。而關於名義和取得形式的具體含義則經過了一個時期的發展。在所謂的「中世紀畸形化」的時期,取得形式被定義為交付,而(合法)名義被認為是指向所有權轉讓的債權。
為了糾正這一「中世紀畸形化」和順應「時代潮流」,於是產生了下面的結論:「在所有權的取得中,必須存在一個區別於所有權取得本身的名義。」更准確的說,所有權是在「佔有開始」之後產生的,於是將債權請求權稱為名義是一個錯誤。轉讓行為和轉讓的基礎行為相分離,是澄清了上述不準確表達的羅馬法10 。那麼,與債權請求權相分離的名義就只能是一個合同,而這個區別於建立債權請求權的債權合同的合同就只能叫做「物權合同」。11
至此,物權合同或者說物權行為已經凸現眼前,這樣一個嚴密的邏輯推導過程又是基於羅馬法的法源地位,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也因此證成。
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存在是物權轉讓的抽象性的主要原因。12
意思的動機不屬於意思,債權行為是物權轉讓行為的動機而非其意思本身。雖然,沒有人會沒有動機的為意思表示,但動機本身不能被考慮為意思表示。
從這個判斷出發,我們會發現,獨立的物權合同或許其基礎關系――債權合同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效,被撤銷,但由於這個債權合意僅僅是物權合意的動機,所以,只要物權合意本身沒有無效或被撤銷的事由,那麼物權轉讓就是合乎合意的有效。
在債權合意失效情況下物權合同有效並發生物權轉讓的效力,於是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存在就是適宜的和必要的。
但是,發現物權行為理論的法學家並不是以這樣的邏輯順序推理,而是從反方向進行推理。由於在羅馬法中存在這樣一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那麼就有下面的推理:法律行為可以因為錯誤動機而無效被撤銷,而這一錯誤的可撤銷性又來自於法律行為鑒於一個法律原因而實施,而錯誤正好涉及這一原因,這就是「錯誤的重要性或曰致命性」。這個錯誤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涉及一個原因,而所有權轉移行為恰恰鑒於原因而實施。因此,實際中現有法的不當得利請求權是缺乏法律基礎的所有權有效這一結論的邏輯基礎。如果,基於誤想原因而實施的轉讓不能有效將所有權轉讓給受讓人,那麼這將與缺乏法律基礎而給付的不當得利相沖突。13
四?總結: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發現,物權行為的發現是一個從羅馬法法源出發,嚴密邏輯推理和細化法律關系的過程。從這個過程中似乎沒有可以駁倒的漏洞,也許這就是物權行為這一論題不斷被爭論而未能有壓倒性反對意見的原因。那些反對意見只是集中在物權行為理論的影響和外在價值,還無法從根本上對其核心價值、推理前提和推理過程進行摧毀。所以,反對意見只能說明物權行為理論的疏漏,卻不能將其推翻。如果想做到這一點就只能將推導的法源否定,那就是否認羅馬法的合理性和邏輯性,而這一點相信是難以做到的。另外,承讓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否認其抽象性相信也是不合邏輯和不合體系的。因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在邏輯上否認物權行為的抽象性。
參考資料:http://www.fawang.net/dbbs/index.asp
3. 關於民法總則立法的議案,孫憲忠老師所在的課題組提出多少個條文
編纂民法典還要跨越哪些障礙第一步,對現行民法通則進行全面修訂,並上升為民法總則。根據孫憲忠的研究,民法通則的156個條文至少有70個已被新法所替代,基本上已失去了作用。沒有被替代的條文中,大部分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作為民法通則起草者之一,江平承認「民法通則很多內容不適用了」。「民法通則應該改為民法總則。有了民法總則,我們才能有一個正式的民法典。把民法通則改為民法總則是現在最關鍵的一步。」江平說。第二步,對現有的民事單行法查漏補缺。王利明建議制定一部人格權法,將其作為未來民法典的一編。楊立新建議將婚姻法和收養法合並,制定完善的親屬法或婚姻家庭法;修改物權法、合同法、繼承法等法律,消除條文之間的矛盾,使之協調一致。第三步,編纂民法典。這要求以民法總則為基礎,將各個民事單行法納入其中。「應當按照科學、合理的體系,以法律關系為中心,整合民事單行法,並按照法典化的要求,對其進行必要的修改、補充和完善,在此基礎上頒行一部系統、完整的民法典。」王利明說。在2013年和2014年全國兩會上,孫憲忠兩次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提出編纂民法典的議案,有關部門回復稱,民法典制定問題比較重大,可以先進行研究。一些具體問題,或許是影響民法典制定進程的原因。事實上,人格權法是否獨立成編、是將單行法匯編成民法典還是重新編纂等,學界和實務界都有爭議,尚未達成一致。摘自《中國青年報》(2014年11月16日03版)
4. 孫憲忠的基本資料
姓名:孫憲忠
性別:男
職稱:教授
學歷:博士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專業領域:民法、物權法、不動產法
留學情況:1993年至1995年作為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的學者,在德國漢堡市馬克斯·普郎克外國與國際私法研究所從事物權法研究,獲洪堡基金會研究證書
外語:懂德語,英語良好 孫憲忠,男,1957年生,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1976年至1980年人民解放軍部隊服役,1980年至1984年在西北政法學院(今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系)讀本科,取得法學學士學位;1984至1990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攻讀法學碩士學位和法學博士學位,為新中國第一屆民法學博士。1992年晉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教授。1993年獲聯邦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博士後研究獎學金,赴德國漢堡馬克斯-普郎克外國和國際私法研究所學習。留學期間,專攻物權法、不動產法。1995年回國,1997年晉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1998年晉升為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中國法學會命名中國傑出中青年法學家稱號。2005年5月至11月外出擔任德國著名大學明斯特大學客座教授。2006年獲得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國家公安部特邀監督員,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法學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才引進評審委員會委員,歐洲聯盟法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兼任中國民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建設部法律顧問、以及澳門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法官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湖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發表獨立專著6部,合作專著10餘部,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雜志發表論文100餘篇,譯文10餘篇,在德國、日本、韓國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重要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其研究成果在德國、日本、韓國等地得到相當的關注,是國際認可的中國法學家之一。從1995年國家物權法立法工作開始到物權法頒布,一直受邀擔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會法律工作委員會民法典以及物權法的立法專家。
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國家建設部法律顧問、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西北政法學院兼職教授、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湖南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擔任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歐洲聯盟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常務副會長、國家建設部法律顧問、以及澳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湖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發表獨立專著6部,合作專著10餘部,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雜志發表論文100餘篇,譯文10餘篇,在德國、日本、韓國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重要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其研究成果在德國、日本、韓國等地得到相當的關注,是國際認可的中國法學家之一。從1995年國家物權法立法工作開始到物權法頒布,一直受邀擔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會法律工作委員會民法典以及物權法的立法專家。
5. 如何評析民法典草案: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導讀】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民法典,標志著我國正式從民事單行法時代邁入民法典時代。
5次立法:
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2015年先後5次啟動民法典立法工作,終於將民法典草案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7編:
民法典草案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2步走:
民法典編纂工作採取「兩步走」的工作思路。
第一步:制定民法總則,作為民法典的總則編。
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後,再與民法總則合並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婚姻家庭
家和萬事興
婚姻家庭制度是規范夫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婚姻家庭編草案以現行婚姻法、收養法為基礎,在堅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等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結合社會發展需要,修改完善了部分規定,並增加了新的規定,為塑造健康和睦的婚姻家庭關系提供了強大的法律保障。
關鍵詞:婚前病史坦白
案例:小麗與小包結婚後育有一子。沒過幾年,小包精神病發作,經常辱罵、毆打小麗和孩子。後來小麗得知,小包屬先天性精神分裂症,結婚前就曾有過治療,但效果不佳。後來小麗向法院起訴離婚,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草案: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
點評: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王俊峰代表
婚姻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且意思表示真實,不容許任何一方對他方進行強迫、欺騙、乘人之危或任何人加以包辦及非法干涉。如果一方患有重大疾病而在結婚登記前不如實告知另一方,與婚姻自由精神相悖,也會嚴重影響到婚姻質量與家庭和諧。
關鍵詞:離婚「冷靜期」
案例:劉某和顧某經相親步入婚姻殿堂。婚後丈夫顧某長期出差在外,兩人缺乏溝通,最終為買學區房而爭吵。劉某一氣之下向法院起訴離婚。法官了解到雙方並無根本矛盾,離婚只是一時賭氣,就主持雙方各自反省一段時間。後來法官電話回訪,雙方均表示已在「休戰」中冷靜下來,重歸於好。
草案:夫妻雙方自願離婚的,應當簽訂書面離婚協議,並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登記。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規定期限屆滿後三十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點評:王俊峰代表
離婚「冷靜期」制度的確立,有利於避免當事人因為一時沖動而草率離婚,盡可能挽救當事人的婚姻,並引導當事人嚴肅認真對待婚姻家庭,強化當事人的家庭責任感,維護和促進婚姻家庭關系的穩定。
關鍵詞:父母婚姻自由
案例:韓某早年喪妻,獨自一人將兒子韓小某養大。韓小某成家後,韓某結識舞伴王某並決定結婚。韓小某得知後極力反對,堅決不同意父親再婚,聲稱一旦再婚就不給韓某養老送終。
草案: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離婚、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點評:王俊峰代表
婚姻自由是我國婚姻制度的一項基本原則,父母基於自願選擇離婚、再婚是其法定權利,作為子女,不能橫加干涉。贍養父母是子女的一項法定義務,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不影響和改變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現實中,子女基於各種理由干涉父母的婚姻,或因父母離婚或再婚而不履行贍養義務,都是於法無據的。
繼 承
自由分配、合法繼承
繼承製度是關於自然人死亡後財富傳承的基本制度。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和家庭擁有的財產日益增多,因繼承引發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根據我國社會家庭結構、繼承觀念等方面的發展變化,繼承編草案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修改完善了繼承製度,以滿足人民群眾處理遺產的現實需要。
關鍵詞:遺產管理人
案例:老黃在監獄服刑期間,父親病逝,遺產分給三個兒子。老黃出獄後,發現自己繼承的房產被兩個哥哥霸佔,並叫囂「罪犯沒有繼承權」。老黃無奈,請村委會出面重新清理、分割遺產。
草案:繼承開始後,遺囑執行人為遺產管理人;沒有遺囑執行人的,繼承人應當及時推選遺產管理人;繼承人未推選的,由繼承人共同擔任遺產管理人;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均放棄繼承的,由被繼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門或者村民委員會擔任遺產管理人。遺產管理人履行清理遺產並製作遺產清單、向繼承人報告遺產情況、採取必要措施防止遺產毀損、處理被繼承人的債權債務、按照遺囑或者依照法律規定分割遺產等職責。
點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孫憲忠代表
在繼承法律實務中,經常存在被繼承人的遺產尚未清理的問題。所以該條文明確指出,遺產管理人有權利和義務製作遺產清單。遺產清理之後,遺產管理人還要承擔對遺產管理的責任。繼承人不在被繼承人身邊時,需要遺產管理人來行使繼承權利。從這些情形看,增設遺產管理人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填補了以前法律的一個空白。
關鍵詞:胎兒繼承權
案例:劉女士和龔先生舉辦了婚禮,但一直沒辦理結婚登記。即將為人父之際,龔先生在工地意外身亡,劉女士分得90萬元賠償款中的45萬元,龔先生父母以劉女士不是兒子合法妻子、孩子尚未出生不具有獲賠資格為由,要求其返還不當得利45萬元。法院認為胎兒享有相應權利,劉女士有權獲得賠償款,駁回了兩人的訴訟請求。
草案: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娩出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點評:孫憲忠代表
這個制度的適用,必須符合法律上的條件,如,胎兒確實已經坐胎成功、胎兒和死者確實具有血緣關系。但是這些條件還不夠,因為這一制度的要點在於胎兒還必須正常出生而且存活下來。如果胎兒並未存活,那麼這一份特留的遺產就要返回到原來繼承的初始狀態,由其他的繼承人繼承,而不能由胎兒的母體獨自獲取。
關鍵詞:浪子回頭
案例:張某早年嗜賭成性,多次虐待、敲詐父親,甚至將房產變賣,並把父親趕出家門。父親無奈「投奔」女兒。張某出獄後痛改前非,時常看望父親。張父臨終將財產繼承給女兒,同時將一件古董傳給張某。女兒以張某「有辱家門」為由,拒絕張某繼承。張某無奈請法院「主持公道」。
草案: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以欺詐、脅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情節嚴重的,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確有悔改表現,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後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的,該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
點評:孫憲忠代表
繼承人有損害被繼承人或者損害其他繼承人合法利益的情形時,按以前的繼承法規定,繼承人一律喪失繼承權。民法典草案對剝奪繼承權的規則作了軟化處理,即繼承人如果在繼承開始前確實痛改前非,就不再剝奪其繼承權。但該繼承人必須「確有悔改表現」,且應在繼承開始前。如果被繼承人死亡,繼承開始,繼承人才確有悔改,那也是沒有意義的。
侵權責任
侵權無小事,法律講分明
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侵害他人權益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侵權責任法實施以來,在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預防和制裁侵權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侵權責任編草案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侵權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吸收借鑒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對侵權責任制度作了必要的補充和完善。
關鍵詞:自甘風險
案例:王某在一場業余籃球比賽中被無意戳傷了右眼,共支出醫療費5萬元。王某認為使其受傷的林某應擔責,遂訴至法院,請求林某賠償其各項損失8萬元。
草案:自願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
點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委員
自甘風險原則合理劃分了受害人、參加者以及組織者三方責任。既強調了活動參加者應對活動風險有足夠的認識並自願接受這一風險帶來的不利後果,也維護了風險發生後其他無過錯參加人員的合法利益,同時,又明確活動的組織者應負有安全保障等義務。
關鍵詞:自助行為
案例:馬某在餐館吃完飯後賴賬逃跑。老闆佘某邊追趕邊報警。雙方你追我逃,馬某摔傷住院。出院後,馬某請求賠償其因被追摔傷造成的各項損失4萬余元。法院認為馬某摔傷,與佘某自助行為之間並無直接關系,飯店不應對馬某摔傷承擔賠償責任。
草案: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採取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
點評:湯維建委員
在某些緊急情況下,受害人若不採用一些私力救濟的方法,則其自身受損的權利可能日後難以得到有效補償。草案肯定了私力救濟的合法性,但受害人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能採取合理措施並且應立即請求相關國家機關進行處理,積極尋求公力救濟。如果受害人採取了不當措施,致使他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關鍵詞:高空拋物
案例:市民郝某在街上走路時被高空掉落的煙灰缸砸中腦袋,入院治療達半年之久。難以調查煙灰缸究竟從何而來,事後郝某把事發地住戶告上法庭,經判決,22家住戶各賠償郝某8100餘元。
草案: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點評:湯維建委員
高空拋物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存在威脅。草案該項規定採用了「補償+追償」的原則加以處理,這樣規定既有利於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也更加符合法理要求。在此類案件中,審判機關應盡量藉助先進的調查手段判定真正的侵權人,不宜輕易採用該條規定。
2014年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7年
2017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
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
2019年
2019年12月23日,「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
2020年
2020年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民法典草案,不僅解決咱中國老百姓的時代問題,也在用立法的方式向世界傳遞出我們的民族精神。
6. 宅地70年產權續期要不要收費這部法律或給出答案
宅地70年產權續期要不要收費?這部將審議的法律可能給你一個答案
劉展超
假設你今年買下一套房產,房屋始終歸你,但土地使用權卻不過70年,70年後怎麼辦?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將於4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民法典物權編草案將提請二審,其中關於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續期是否收費問題,料再引發外界熱議。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初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包括六編,即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共1034條。
在初次審議時,物權編草案中有關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續期問題的規定,將這個備受輿論關注的話題推上前台。該草案152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我國《物權法》第149條曾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對比可見,物權編草案增加了「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這句話。
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民法學專家孫憲忠表示,這個權利涉及城市居民七八億,而且收費權有可能被列入行政強制,這個權利內容的改變,不能說不重大。他建議把物權編草案第152條後頭這句話刪掉。
溫州宅地續期案例
何為住宅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續期問題?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我國土地使用權出讓按照類別設置了不同的最高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等。
簡單來說,就是普通民眾購買的商品住宅,其所涉及的土地使用權為70年,獲取代價為開發商所支付的土地出讓金,這筆費用隨之轉化為房屋的成本之一。實質上,這個成本是由購房者來最終承擔。
換言之,民眾購買商品住宅已為70年產權的土地支付費用,那70年用地使用權到期之後政府會收回土地嗎,還是要再支付一筆土地出讓金來續期,抑或無償續期?
宅地產權如何續期問題也早已進入中央決策視野。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提出,要研究住宅建設用地等土地使用權到期後續期的法律安排,推動形成全社會對公民財產長久受保護的良好和穩定預期。
雖然中國房改至今不過二十餘年,大部分地區,大部分房屋的土地使用權距離70年到期還有很長時間,但如果相關法律法規始終不明確這一問題的答案,與此相關的懸念與擔憂,便會始終盤旋在房地產市場的各方參與者之中。
況且,由於中國房改進程的復雜,宅地使用權的期限並非各地一致,有的地方之前批出去的土地,使用權就是二、三十年,有的住宅早已到期,這在廣東、浙江已逐漸成為一個問題。
2016年4月,浙江溫州部分住宅20年的土地使用權到期但房屋所有權未到期,市民在辦理交易時被告知土地續期需幾十萬手續費,引起外界嘩然。原國土資源部、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此後組成聯合調研組赴溫州調研。
當年12月23日,時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的王廣華表示,針對溫州當地20年住房土地使用權到期問題,國土部和住建部會商後回復,可以採用「兩不一正常」的過渡性辦法處理,即不需要提出續期申請,不收取費用,正常辦理交易和登記手續,涉及「土地使用期限」,仍填寫該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原起始日期和到期日期。
溫州20年土地使用權到期的房屋畢竟涉及少數,外界更為關心占絕大多數的宅地70年使用權到期之後如何處理,是否也會沿用溫州的處理辦法?
王廣華當時也表示,對帶有普遍性70年住宅土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的續期問題,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國土部將繼續加強調查研究,在相關工作中積極建言獻策,配合相關部門盡早地完成研究,出台相關的法律安排。
宅地產權續期問題也曾出現在全國兩會的總理記者會上。
2017年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總理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有句古話:有恆產者有恆心。對70年住宅土地使用權到期續期問題普遍關心可以理解。國務院已經要求有關部門作了回應,就是可以續期,不需申請,沒有前置條件,也不影響交易。國務院已經責成相關部門就不動產保護相關法律抓緊研究提出議案。
雖然《物權法》第149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但對於「自動續期」的理解和解釋近年來卻時常出現分歧,是否需要另外再度繳費,各方爭辯不一。有專家認為,目前《物權法》149條的法律條文由於缺乏細則,如何「自動續期」存在不確定性,難以操作。
曾參與《物權法》編撰進程的孫憲忠一直強調,依據這樣一個條文,我們可以知道:使用期限屆滿了,使用權就應該自動續期。什麼叫自動呢?自動就是無條件,不收費。
但這個觀點並未成為各界共識,否則也不會出現上述溫州事件。
是否收費成核心問題
作為物權中重要的一類,2018年8月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物權編草案也不得不面對宅地使用權問題,但僅僅對此做了一個較為原則性的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2018年8月27日在向常委會會議作說明時表示,根據黨中央批準的有關工作安排,該項工作由國務院有關部門研究,提出方案後,國務院提出法律修改議案,修改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或者物權法。
沈春耀表示,目前,國務院有關部門尚未正式提出方案和修法議案。物權編草案根據現行物權法第149條、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2條規定,對此先作出一個原則性規定,即: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國務院正式提出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後,再進一步做好銜接。
與《物權法》相關條文對比,物權編草案多了一句話: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一粒石子再小,拋入水中也能引起陣陣漣漪。在去年8月份的初審中,一些與會人員就這一措辭提出了不少意見。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馮忠華表示,關於住宅建設用地期限屆滿續期問題,目前的規定給大家兩個信號,第一個是自動續期,這是不能迴避的。第二個是費用征繳或者免除,由有關法律規定,給大家的印象就是一定要收費了,只是征繳還是免除的差別,這種政策取向還要研究。
「另外一定要和當前正在研究的房地產稅立法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如果這里做一個明確規定,對下一步房地產稅立法工作也會有積極意義。」馮忠華說。
歐陽昌瓊委員表示,編纂民法典是為具體的法律法規提供一個基本遵循。比如城市住宅用地的問題,至少在編纂民法典的時候提出一個帶有指向性、原則性的意見。住宅用地70年使用權期滿以後如何自動續期,應該有一個基本遵循和上位法依據,而不是反過來,等住建部門提出意見,國務院作出決定以後再來修改民法典裡面關於住宅用地的條款。
「比如,自動延期的提法,比物權法更進了一步,但自動延期是有償的還是無償的,也就是收不收錢,如果收錢,收的錢叫費叫稅還是叫租,至少有一個原則性、指向性的規定。」歐陽昌瓊說。
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同時還擔任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的孫憲忠表示,在「自動續期」後面加上「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這一句話,「自動」續期是不「自動」的了。法律草案這個條文的精神就是,還是要收費的,收費是個大原則。不過怎樣收費,物權編現在不規定,將來還得要有別的法律法規來規定的。
他認為,這個草案內容一下子就把原來的立法給改變了,這個權利涉及城市居民七八億,而且收費權有可能被列入行政強制,這個權利內容的改變,不能說不重大。
「我們一定要從真正保護人民權利的角度認識這個問題,一定要把物權編草案第152條後頭這句話刪掉,留下這么一個尾巴實在是太不好了。」孫憲忠說。
孫憲忠也參與了2018年8月份對物權編草案的初審。他在分組審議中也直接表示,對目前方案不滿意,關於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不能從物權法的規定往後退。
在這項涉及民眾切身權利的立法過程中,爭議在所難免。一般情況下,法律草案在對外徵求意見後可能會有相應修改,民法典物權編草案已經對外徵求過公眾意見,但是否會對相關條款有所調整,只能在草案20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審議的時候見分曉。
7. 宅地70年產權續期如何收費 專家建議少收或不收
近年來,住宅用地使用權到期續期問題開始浮現,能否續期、是否收費、收費多寡,這些話題時常引來各方爭辯,但難有定論。
明年元旦將正式施行的《民法典》第359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的,自動續期,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與現行《物權法》相比,《民法典》增加了對續期費用的相關規定,如此立法有何背景,未來對民眾居住,以及房地產市場影響如何?
國新辦7月31日舉行吹風會,介紹《民法典》及其實施有關情況。在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續期的這一問題上,曾全程參與《物權法》立法和《民法典》編纂工作的法學專家們也給出了一些回應和解釋。
「《民法典》這么多的條文,有些問題要進一步落實。下一步怎麼來做,可能需要國務院還有各地政府,根據自己當時土地使用權最初創設時的具體情形,來作出更進一步的細致安排。」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孫憲忠說。
《民法典》延續「自動續期」原則
宅地產權續期問題,源於我國規定土地出讓使用權有年限限制,而房屋所有權沒有期限限制。
在上述吹風會上,孫憲忠表示,我國城市居民的住房都是採取復合公寓,不像國外採用單一住宅的方式。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民眾對房屋有所有權但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因為《憲法》明確規定,城市土地只能歸國家所有。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問題,就是所有權和使用權之間期限的磨合差別。
按照1990年國務院頒布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我國土地使用權出讓按照類別設置了不同的最高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等。
孫憲忠透露,2007年制定的《物權法》在討論過程中,就此問題就曾經引發過很大的討論,一種觀點曾經提出來,即土地是國家的,老百姓使用國家的土地就給國家交錢,使用期滿了還應該再繼續交費。
對此觀點孫憲忠並不認可。他認為,不能把民眾佔有使用土地的情形理解為私有土地佔有使用的情形,政府運營土地,不能把它理解為政府的私有土地的運營,應該從大的政治倫理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同時,民眾在購買房屋的時候,實際上土地使用權的地價也已經出過了。
最終《物權法》採取了自動續期這樣一個法律上的制度安排,其第149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
在此次《民法典》編纂的過程中,「自動續期」的原則也得到了延續。
在上述吹風會上,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委員王利明也表示,《民法典》359條是個非常重要的條款,首先它確立了住宅建設用地到期之後自動續期的規則,這是2007年《物權法》確定的一個重要規則,也可以說是給老百姓財產權或者說老百姓最重要的財產——房屋所有權進行保護的特殊規定,真正給老百姓吃了一個定心丸。
「自動續期的含義是什麼?就是到期之後,不用再到政府辦特別手續就可以自動延長了,這樣是真正強化了對老百姓的房屋所有權的保護。」王利明說。
王利明表示,他做過一個調研,為什麼這些年來房地產業能夠這么蓬勃興旺的發展,其實背後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物權法》確立了這個自動續期規則,真正使老百姓的財產形成了一個恆產恆心的機制,從而使老百姓敢大膽置業,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所以,這次《民法典》359條繼續確定這個規則。
未來會如何收費?
雖然延續了「自動續期」的原則,但對照現行《物權法》第149條後可發現,《民法典》第359條增加了「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這句話。
為什麼要加上這一句話?有什麼具體意義?以後是不是住宅用地到期後都需要繳納費用?
孫憲忠表示,實踐中有個問題,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地方規定的(住宅用地)使用期限比較短,比如說有個地方當時土地使用期限只有二十年,他當時交錢的費用也是按二十年交的。這個期限的費用問題,可能還不太完全一致。所以在現在《民法典》359條後面加上一句話,具體以後交費怎麼樣安排,還需要國務院通過行政法規作一個具體規定。
2016年4月,浙江溫州部分住宅20年的土地使用權到期但房屋所有權未到期,市民在辦理交易時被告知土地續期需幾十萬元的手續費,此事引起外界關注。此後,相關部委組成聯合調研組赴溫州調研。
針對溫州當地20年住房土地使用權到期問題,在2016年12月,國土部和住建部會商後回復,可以採用「兩不一正常」的過渡性辦法處理,即不需要提出續期申請,不收取費用,正常辦理交易和登記手續,涉及「土地使用期限」,仍填寫該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原起始日期和到期日期。
孫憲忠認為,(《民法典》)作這個規定就是考慮到這個具體的情形。但是有個法律的原則,就是自動續期,如果他原來的費用交納得比較充分,也是不用交費續期的。但是如果期限比較短,對國家利益不當的情況下,適當補充一些費用,也不算為過。
「如果老百姓早先交的費用已經是很長期限的了,而且費用交得比較充分,建議還是不要再收費了。如果期限確實顯著比較短,可以考慮收一點費用。住房制度的安排涉及到大多數老百姓的重大利益,希望有關機構能夠妥善處理這個問題。」孫憲忠說。
對於宅地續期要不要收費的問題,王利明也表示,其個人理解,首先不是說全免。有的用地期限只是二十年,有的是七十年,七十年跟二十年交的費用是不一樣的,如果全免了,對七十年的也不公平,顯然現在還不能做到全免。
他認為,也不能像繳納土地出讓金那樣重新交一遍,這給老百姓增加的負擔太重。所以究竟什麼樣的方式更合理?如果當時已經交了七十年(費用),現在是不是可以少交或者不交?這些問題都值得討論,非常復雜。
自然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司長魏莉華近期也曾透露,《民法典》對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續期問題作出原則規定,這為保障群眾「戶有所居」吃下「定心丸」。至於續期費用具體如何繳納和減免,在《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改中將會作出進一步明確的規定。
8. 我國民法上認為:不應該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為什麼
因為中國學者對物權行為理論的普遍看法是承認其獨立性,不承認其無因性,認為獨立性不導致無因性的必然貫徹,類似瑞士民法對物權行為的看法。
當今中國立法中是否存在物權行為的規定,學者間存在分歧,但實踐中卻建立了一些符合物權理論的規則。
比如在不動產司法實踐中,針對標的物或權利證書交付後一方當事人(主要是出賣人)反悔提出撤銷並返還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些司法解釋性文件中規定,標的物的交付應該維持,並許可當事人補辦登記手續;至於當事人的合同爭議,可以用債權關系來解決。
(8)孫憲忠民法典物權擴展閱讀:
一些學者認為無因性理論妨害了交易的公正,理由有:
(1)在買受人將物出賣給第三人,而第三人為惡意時,出賣人也無法要求第三人返還原物,而只能返還不當得利,這一點違背公正原則。
(2)買受人如果以此物為其債權人設置擔保物權,按照物權優於債權的原理。出賣人也無權取回原物 ,而只能要求賠償損失,這對出賣人不利。
(3)法院如果對該物強制執行,出賣人也不能提出執行異議,這也對出賣人不利。
(4)如果買受人被宣告破產,那麼出賣人也無法提出別除權。
(5)如果繼承人為上述處分後,第三人根據繼承人的處分取得了物權。根據無因性理論在繼承有錯誤的情況下,財產無法從第三人處適用。
(6)如果物權在第三人處滅失,買受人也可不負責任。
9. 我國物權法為何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
物權行為理論是近兩百年來民法界爭論最大的問題之一,其影響橫貫整個民法體系。隨著我國近些年來民法典的起草,我國關於認物權行為理論的爭論日趨激烈,明確我國民法是否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一、物權行為理論概述
所謂物權行為就是指以物權變動為目的,並須具備意思表示及一定形式要件的法律行為[1].
物權行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學者薩維尼在其1840年出版的《現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提出來的。薩維尼在《現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寫道:「私法上的契約,以各種不同的制度和形態出現,甚為繁雜。首先是基於債之關系而成立之債權契約,其次是物權契約,並廣泛適用。交付具有一切契約之特徵,是一個真正的契約,一方麵包括佔有之現實交付,他方麵包括移轉所有權之意思表示。如在買賣契約中,一般人只想到債權契約,卻忘記了交付之中也含有一項於買賣合同相完全分離的,以移轉所有權為目的之物權契約。[2]」在這段論述的基礎上薩維尼創造了物權行為理論。
薩維尼的物權行為理論實際上包含了三個要點:
1、區分原則,實際上就是所謂物權行為獨立原則,指在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中,作為債權法上的原因行為(如買賣合同)和作為物權法上的履行行為(如合同標的物的交付),是兩種不同的行為,物權行為獨立於債權行為而存在如在買賣合同中,除表達買賣合意的債權合同之外,還需要一個以交付為形式的物權合同,才能移轉所有權。
2、抽象原則,實際上就是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所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是指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原因行為即債權行為的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並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物權行為一旦生效,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實際上,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僅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過是一個從邏輯體系方面論述,而另一個是從效果方面論述。
3、形式主義原則,指作為物權變動基礎的獨立的物權意思必須要以一種客觀能夠認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加以確定的原則,一般認為,此種表現方式就是不動產的登記和動產的交付。按照形式主義原則,當事人在設立、移轉、變更或消滅物權時,如在提交不動產登記申請時,或者在移轉動產的佔有時,肯定要有意思表示,而且正是這樣的意思表示使得雙方當事人從各自獨立的物權意思走向了「物權合意」[3].
綜上所述,概括起來說,物權行為理論實際上包括三點:第一,物權行為是法律行為;第二,物權行為獨立於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第三,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的影響。
二、我國現行法律對待物權行為理論的態度
在我國學者們對我國現行法律是否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如學者孫憲忠認為「我國民法在不知不覺中承認了物權行為」[4]其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按照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合法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以及《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另一方則如梁慧星先生認為 「我國現行法不承認有物權行為,以物權變動為債權行為之當然結果,並以交付或登記為生效要件。 [5]」
筆者認為,我國現行法律並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因為如果要認定一個國家的法律承認物權行為,那麼這個國家的法律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上要承認物權公示公信原則的絕對性。具體到所有權移轉上,第一必須強調形式,第二必須尊重所有權移轉的效果把他和原因行為相分離。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我國法律承認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解除後有要求回復原狀的權利。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國法律並沒有強調物權法公示公信原則的絕對效力,在這個問題上我國現行立法並沒有具備承認物權行為理論的必要條件。
2、在立法細節上須嚴格區分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確認物權行為是獨立的法律行為。其中最重要就是明確物權行為的發生時間。這一點往往被支持我國法律承認物權行為論者所強調。因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 73條第二款「按照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合法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與《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我國法律似乎給出了物權行為發生的時間,從而物權行為得以與債權行為相區別。但筆者以為這個觀點值得商榷。因為持這些觀點的人顯然混淆了物權的變動和物權行為。正如崔建遠先生所指出的那樣「物權變動在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民法上都會存在[6]」在不承認物權行為的法國日本都規定了物權的變動時間,但是「它是不是由物權行為引發的,從意思表示的角度觀察,它是不是同時表現為一類法律行為,並且是物權行為,則取決於它所處於的民法所選擇的立法目的、立法計劃及物權變動模式[7]」。依反對物權行為理論學者的觀點,物權移轉的時間無論是什麼時候,物權移轉的合意早在合同簽訂的時候就確定了,而之後的所謂交付僅僅是一個完成合同的事實行為,就它單獨而言並沒有法律效力。所以《民法通則》72條第2款和《合同法》的133條僅僅確定的是在雙方沒有明確約定時,物權變動的時間,而並非是物權行為發生的時間。
根據《擔保法》第四十一條,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這條法律規定實際上將合同的生效時間與物權的公示行為進行了捆綁,可知我國民法並沒有嚴格區分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發生時間,而是簡單將兩者混為一談,因此,這個角度而言,我國立法也沒有承認物權行為理論。
3、在立法,司法實踐中應主動適用物權行為理論解決遇到的理論難題。但我國卻沒有這種現象,如《城市房地產抵押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房地產抵押合同自抵押登記之日起生效。這些規定實際上是不合理的,登記過戶是合同的履行行為,以合同履行為合同的生效要件,實際上是把這些合同作為一個實踐合同處理,而對比其他合同,把房地產合同作為實踐合同顯然是嚴重不公平的。但這個問題如果套用物權行為理論就很好解決,把房地產買賣合同分為兩個法律行為,沒有登記,物權行為無效,債權行為仍然有效,這樣既保證了房地產管理秩序,又可以避免沒有過錯的一方因合同無效或被撤銷而顆粒無收。但是,我國的司法實踐卻沒有這樣做。
綜上所述,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立法體系是不承認物權行為的。
10. 孫憲忠的學術觀點
1、在民商法方法論方面,提出「拋棄批判、立足建設」的觀點,認為應從過去的對民商法學的現有國內外科研成果的否定性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不要總想著批判他人,而應該認真地從建設我國市場經濟和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法律體系的角度構造自己的民商法。現行法學包括了過多的「以階級劃線」批判他人的內容,而對我們自己建設所需要的東西卻不甚了了。立足建設,需要吸收傳統民商法包括西方的和中國自己歷史上的符合法理的制度,也需要按照國情和時代進行積極的創造。
2、最早提出所有制的法律實現方式問題,提出對公有制的所有權形態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重新進行改造。孫憲忠認為,作為經濟基礎的公有制與作為上層建築的民法財產權利制度並不一致,他們之間有一個決定和被實現的關系。所有制並不能照相式地反映為民法上的所有權制度。公有制並不一定要反映為國家所有權,國家掌握股權、企業法人享有所有權,也是公有制的反映形式。孫憲忠比較早地探討了世界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基本含義以及該體制下民法、商法的基本作用及其相互關系;最早探討了財團法人的財產權利的獨特性,並提出按照財團法人所有權形式規范中國法人財產權利的見解。
3、在民法學總論方面,對法律行為制度進行了獨到的研究。孫憲忠比較早地將德國民法中的法律行為制度介紹到國內,並深刻地研究了法律行為制度的源流及其本質,指出法律行為制度中的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構成的基本差異;尤其是孫憲忠對物權行為理論的確切含義進行的正本清源性質的研究,糾正了理論界原有的錯誤認識,扭轉了這一理論在中國民法學界長期遭到否定的局面,使其在中國大陸法學界基本上已被判處死刑的情況下重新復活。由於該理論對現代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交易安全提供了切實的法理基礎,所以,這一理論在我國大陸的復活為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孫憲忠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些已經被立法和司法解釋接受,而且孫憲忠的學術主張獲得了國外以及中國台灣地區法學界的承認。
4、在民法物權研究領域,提出了系統的立法觀念和體系。在物權法總則方面,孫憲忠通過對當代世界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不動產法的基本原理和具體制度和中國實踐情況的研究,建構了中國物權法基本體系、法理、物權類型及相關制度,創建性地指出物權法具有靜態動態支配關系調整、物權變動調整、第三人保護這三個基本范疇。孫憲忠認為:物權法應具有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絕對原則、物權公示原則、物權特定原則和物權抽象原則,物權法兼有靜態和動態保護民事主體的權利和交易安全的功能;當物權變動時,應當區分作為原因的債法行為和作為結果的物權行為的要件、時間及其效力,物權變動應依其自身要件產生相應的效力。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孫憲忠提出的應以物權行為理論作中國物權法的基本理論構成、物權行為制度較善意取得制度更有利於客觀公正地保護第三人,指出應建立與此相適應的完善的登記制度的諸多見解,已為中國物權司法所採納,並且成為中國物權法學者建議稿的理論基礎。孫憲忠最早將世界上公認最發達的德國民法物權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基本制度引進國內,對中國物權法立法提供了系統的參考資料。在物權法分則部分,孫憲忠早在90年代初首次在中國從民法物權法角度對中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制度進行系統研究,多項成果被後來的立法採納。此外,孫憲忠根據物權法的法理對物權法具體制度的建設提出了系統的設想。比如,孫憲忠提出,物權法對「國有所有權」制度應采中央地方分級所有理論、集體土地使用權制度應采法人理論重新建構、並且對財團法人所有權、企業法人所有權、建築物所有權等制度建設提出了自己的設想。這些理論,對拓展了物權法研究領域及研究思路,實事求是地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物權法體系作出了努力,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
5、在不動產法研究方面,提出的多項成果為學術界承認,並且被立法採納。比如,孫憲忠根據物權法的基本原理,系統地研究了不動產登記問題,指出不動產登記具有物權公示效力、物權變動的根據效力、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善意保護效力和警示效力;在這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中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上的「五個統一原則」,即統一登記法律依據、統一登記機關、統一登記效力、統一登記程序、統一權屬證書的理論。該理論已經成為中國物權法立法、土地立法和不動產登記法立法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