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赤峰市土地使用權

赤峰市土地使用權

發布時間:2022-06-22 14:45:40

『壹』 2022年4月份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紅星二組團危房拆嗎

計劃是要拆的。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紅星二組平房要8月底才能拆2022。因為還在招標,有人中標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赤峰紅山區拆遷。所謂危房,是指建築的承載能力已經接近極限,不能保證居住者安全的房屋,如果一棟建築成為危樓,且還在繼續使用,一旦危及居住者和第三者的安全,產權人需要承擔相關的民事法律責任,甚至是刑事法律責任。
經赤峰市紅山區人民政府研究,決定對紅星二組團南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范圍內的房屋實施徵收,並於2020年7月17日作出《房屋徵收決定書》,現將徵收決定公告如下:
一、徵收范圍:東至紅星小區二組團建成區、南至巷道、西至紅星小區二組團建成區、北至紅星小區二組團北片區國有土地上的房屋。
二、上述房屋被依法徵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收回。
三、赤峰市紅山區房屋徵收管理辦公室為徵收部門,實施單位為南新街街道辦事處,實施單位承擔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具體工作。
四、簽約期限自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起60日內。

『貳』 如何進行土地使用權確認

土地使用權的確認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確認土地使用權有家庭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其他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兩種形式。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法》第十二條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登記,依照有關不動產登記的法律、行政法規執行。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十九條土地改革時分給農民並頒發了土地所有證的土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實施《六十條》時確定為集體所有的土地,屬農民集體所有。依照第二章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除外。

『叄』 赤峰的土地確權什麼時候開始

確權機關是指依法有權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的行政機關。依照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規定,確權的權利主體為鄉級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也就是說只有鄉級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才具有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權力。

主管是指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具體承辦部門。土地管理部門做為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具體承辦確權工作,對確權的意見和建議,要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決定。

『肆』 關於土地使用權!

1\要看他土地證的使用性質。在土地使用性質一欄中如果標明了,是國有出地,並是以「出讓」的方式取得的,那麼你可以放心購買。
2、房產證也要看好,戶名是不是出賣給你房子的人,與身份證核對。
3、簽定買賣合同,並到房管局和土地局辦理完過戶手續後,你就獲得了屬於你的新的房產證和土地證,這樣,他就沒有辦再要回去了。
4、協議最好聘請律師書寫。不需要公證和去其他機關鑒證。
注意:1、如果不辦理過戶手續。他是有可能要回去的。
2、聘請律師時,要查看他的律師證,並索要律師費的收費票據。並將簽訂的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像。

為有效維護你的合法權益,避免事後發生糾紛,請聘請信譽良好的律師。

『伍』 請問土地使用權分為哪幾種

1、按是否交出讓金(即用地性質)劃分為二類:出讓地(已交了土地出讓金)和劃撥地(專沒交土地出讓金)兩類土屬地使用權證,這是最基本的分類.

2、按建房性質(使用性質)分:有住宅用地、商業用地、行政辦公用、旅遊用地、綜合用地等。規定什麼用途就只能建什麼樣的房,而使用性質不同,土地出讓的期限也不一樣,如住宅為70年,而商業只50年。

『陸』 赤峰土地污染政府怎樣處理

主要有: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對農田造成大面積的污染.其他環境問題土地受到污染後,含重金屬濃度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風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別進入到大氣和水體中,導致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其他生態問題。

(五)基本原則。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土壤污染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須堅持預防為主;要認真總結國內外土壤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實行防治結合。

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法律法規、監管能力、科技支撐、資金投入和宣傳教育等各個方面,要統籌規劃,全面部署,分步實施。重點開展農用土壤和污染場地土壤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各地實際,按照土壤環境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採取不同的土壤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農村地區要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特別是「菜籃子」基地為監管重點;城市地區要根據城鎮建設和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以規劃調整為非工業用途的工業遺留遺棄污染場地土壤為監管重點。

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土壤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資源,關繫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群眾健康。防治土壤污染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各級環保部門要在同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認真履行綜合管理和監督執法職責,積極協調國土、規劃、建設、農業和財政等部門,共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支持土壤污染防治。

(六)主要目標。

到2010年,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基本摸清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初步建立土壤環境監測網路;編制完成國家和地方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初步構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規等管理體系框架;編制完成土壤環境安全教育行動計劃並開始實施,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有所提高。

到2015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體系,出台一批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規,土壤污染防治標准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土壤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土壤環境監測網路進一步完善;土壤環境保護監管能力明顯增強,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顯著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科學研究深入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示範項目取得明顯成效。

三、突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點領域

(七)農用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特別是「菜籃子」基地為監管重點,開展農用土壤環境監測、評估與安全性劃分。加強影響土壤環境的重點污染源監管,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強化對農葯、化肥及其廢棄包裝物,以及農膜使用的環境管理。對污染嚴重難以修復的耕地提出調整用途的意見,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積極引導和推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規范有機食品發展,組織開展有機食品生產示範縣建設,預防和控制農業生產活動對土壤環境的污染。

(八)污染場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結合重點區域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對污染場地特別是城市工業遺留、遺棄污染場地土壤進行系統調查,掌握原廠址及其周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種類、污染范圍和污染程度,建立污染場地土壤檔案和信息管理系統。

建立污染土壤風險評估和污染土壤修復制度。對污染企業搬遷後的廠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進行開發利用的,環保部門應督促有關責任單位或個人開展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明確修復和治理的責任主體和技術要求,監督污染場地土壤治理和修復,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別是改為居住用地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風險。

對遺留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由原生產經營單位負責治理並恢復土壤使用功能。加強對化工、電鍍、油料存儲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監督檢查,發現土壤污染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區域性或集中式工業用地擬規劃改變其用途的,所在地環保部門要督促有關單位對污染場地進行風險評估,並將風險評估的結論作為規劃環評的重要依據。同時,要積極推動有關部門依法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並按規定程序組織審查規劃環評文件;對未依法開展規劃環評的區域,環保部門依法不得批准該區域內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單位和個人負責修復和治理。

造成污染的單位因改制或者合並、分立而發生變更的,其所承擔的修復和治理責任,依法由變更後承繼其債權、債務的單位承擔。變更前有關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是不得免除當事人的污染防治責任。

造成污染的單位已經終止,或者由於歷史等原因確實不能確定造成污染的單位或者個人的,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有關人民政府依法負責修復和治理;該單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的,由土地使用權受讓人負責修復和治理。有關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是不得免除當事人的污染防治責任。

四、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措施

(九)搞好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各級環保部門要按照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加強溝通協調,有效整合資源,強化質量管理,落實配套資金,確保調查的進度和質量;在搞好調查成果集成的基礎上,組織對調查成果的開發利用,服務於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保密的規定,做好數據、文件、資料、報告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確保萬無一失。

(十)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抓緊研究、制定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污染場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並組織好實施。組織制修訂有關土壤環境質量、污染土壤修復、污染場地判別、土壤環境監測方法等標准,不斷完善土壤環境保護標准體系。鼓勵地方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制定切實可行的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標准和政策措施。

(十一)加強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把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納入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制定土壤環境監測計劃並組織落實。進一步加大投入,不斷提高環境監測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三級土壤環境監測網路,定期公布全國和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加強土壤環境保護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培養和引進一批專門人才。制定土壤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處置預案。編制國家和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規劃,並組織實施。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規劃應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的內容,並提出具體的目標、任務和措施。

(十二)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示範。根據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組織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篩選污染土壤修復實用技術,加強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集成,選擇有代表性的污灌區農田和污染場地,開展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重點支持一批國家級重點治理與修復示範工程,為在更大范圍內修復土壤污染提供示範、積累經驗。

(十三)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機制。地方要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保證投入每年有所增長。中央集中的排污費等專項資金安排一定比例用於土壤污染防治,保證資金逐年增加並適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地方也應在本級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用於土壤污染防治。我部將協調中央財政部門視情況對地方土壤污染防治給予資金補助。財政資金重點支持土壤環境監測、污染場地調查與評估、土壤污染防治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示範工程建設。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土壤污染防治。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十四)增強科技支撐能力。組織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土壤污染風險評估技術方法等研究。研究開發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編制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指南,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和土壤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導則,篩選污染土壤修復實用技術。推動建成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土壤修復工程技術中心。研製一批國家土壤分析測試方法和標准樣品,開發污染土壤修復裝備。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水平。

(十五)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傳、教育與培訓力度。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路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護土壤環境的相關科學知識和法規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學校、工廠、農村、社區等的環境教育和幹部培訓當中,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和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柒』 赤峰市國土資源局的主要職責

根據2002年行政機關機構改革職能調整,國土資源局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土地、礦產、測繪等國土資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研究制定國土資源管理的地方規范性文件。
(二)組織編制並負責實施全市國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礦產資源保護利用、地質勘查、基礎測繪規劃和科技規劃。
(三)組織土地資源現狀調查、動態監測、地籍權屬調查、變更調查及統計,承擔調處重大土地權屬糾紛。
(四)監督執行耕地特殊保護、農地保護、土地整治政策、農地轉用管理辦法及未利用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開發耕地規定;指導農地用途管制,組織基本農田保護。
(五)按規定組織實施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授權經營、轉讓、交易和政府收購管理及臨時用地管理,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指導農牧區集體非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管理。
(六)組織實施礦產資源儲量管理辦法、標准、規程、規范;研究擬訂礦產資源管理的具體辦法,制定相關措施。
(七)依法進行采礦審批登記發證和采礦權出租、轉讓審批登記;調處重大采礦爭議、糾紛;進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監督管理。
(八)組織實施地質勘查工作標准、規程、規范;組織實施地質勘查規劃並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九)組織保護地質遺跡和地質災害防治。
(十)組織編制基礎測繪、地籍測繪和其他重大測繪項目,審核測繪單位資格,保護測量標志;管理地圖編制工作。
(十一)組織對國家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方面法律、法規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組織開展對土地規劃、農地轉用、土地徵用、土地資產處置、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交易行為的監督檢查;依法組織查處較大或重大國土資源違法案件。
國土資源局承擔的行政職能中所涉及的行政審批事項,以市政府公布的為准。

『捌』 赤峰市松山區農村房產證收繳後為什麼不發放

確權後幾個月就能發放。

農村房屋確權所需材料:

1、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證書或是合法用地的相關文件;

2、鄉政部門下發的符合城鄉建設發展規劃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3、建設工程規劃定點;

4、房屋坐落平面圖;

5、房屋產權登記申請審批書;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等土地權利的確權登記發證。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要覆蓋到全部農村范圍內的集體土地,包括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

『玖』 土地使用權是什麼

土地使用權是包括劃撥土地使用權和出讓土地使用權兩種權利。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的所有權屬於國家,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單位和個人需要使用土地,需要交納一定的土地使用金才能獲得土地的使用權,屬於土地的使用權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

『拾』 內蒙古自治區耕地利用現狀及分等結果分析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祖國的北部邊疆,橫跨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大區,與8 個省區和兩個國家接壤。北與俄羅斯、蒙古國交界;西與甘肅省毗鄰;東連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南接陝西、山西、河北三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理坐標為:東經97 °10ˊ~126 °12ˊ,北緯37 °30ˊ~53 °20ˊ。東西跨經度29 °02ˊ,長達2400千米,南北跨緯度15 °50ˊ,最寬處約1700千米,國境線長4200千米,土地總面積115.51萬平方千米,約占我國疆土總面積的八分之一。

1 自然和社會經濟概況

1.1 地貌

大地貌由東向西或從南向北呈現平原、山地與高原鑲嵌排列的帶狀分布。東西走向的陰山山脈橫亘於中部,東部與東北-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相連,西部與南北走向的賀蘭山遙相呼應,構成大地貌的「脊樑」及自然條件地域差異界線,把自治區分成山帶外側的內蒙古高原,山帶內側的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特-河套平原,中間山地丘陵地帶,嶺東丘陵平原區,西南黃河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高原面積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1.2%,山地佔20.8%,丘陵佔18.24%,平原佔8.5%,河流湖泊水面佔1.26%。

1.2 氣候

內蒙古主要氣候特徵一是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熱,春溫驟增,秋溫劇降,寒暑變化劇烈,年較差和日較差大,熱量偏低,無霜期短,熱量資源能滿足一年一熟制的需要;二是降水少而集中,地區分布不平衡,變率大,保證率低,東西部差異明顯;三是乾旱、風大、沙多,不僅是土地利用和農牧業發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也為農牧業生產帶來嚴重的損失;四是雨熱同期,秋溫和降水有效性高。年日照時數在2500~3400 小時,太陽總輻射量在100~160千卡/平方厘米,氣溫年較差在34~36℃,日較差在12~16℃之間。主要農業區的年平均氣溫在2~6℃,大興安嶺北部年均氣溫低於-4℃,西部地區的鄂爾多斯市和巴彥淖爾盟年均氣溫6~8℃。全區≥10℃積溫在1800~3000℃之間,無霜期80~150天。大興安嶺北部地區≥10℃積溫低於1400℃。境內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之間,多集中在每年的7、8、9 三個月,佔全年降水量的60%~75%。大興安嶺東部年降水量在400~500 毫米。嶺西大部分地區低於350 毫米,西部地區在150~350毫米,最西端的荒漠區在25~50 毫米。年蒸發量在1000~3000 毫米,是降水量的3~5倍,全區大部分地區冬春盛行西北風,年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大風日數超過15天,個別年份在40天左右。

1.3 土壤

內蒙古土壤分布規律是:東北向西南沿經向依次為:黑土-暗棕壤-棕色針葉林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呈弧形地帶分布;南北沿緯向依次為:褐土-栗褐土-黑鈣土-暗棕壤-灰色森林土呈緯向地帶分布。此外,還有非地帶性土壤,如草甸土、潮土、鹽土、鹼土、風沙土等分布於全區各地相應的地形部位。

1.4 資源

內蒙古境內水資源分布與地貌、降水條件密切相關,大體上自大興安嶺以東,陰山山脈以南以及呼倫貝爾高原區屬外流區域,主要由嫩江、額爾古納河、西遼河、永定河、灤河、黃河等六大水系組成,流域內河網較發育,水資源較豐富;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阿拉善高原區屬內流區域,主要由烏拉蓋河、塔布河、黃旗海、岱海等水系組成,流域內河網不發育,水資源短缺,並且有相當面積的無流區。全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2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58條;大小湖泊1000多個,多為內陸湖,集中分布在西遼河平原、內蒙古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水面面積大於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7個。全區現有地表水資源約370.96億立方米,在地區分布上具有自東北向西南遞減的規律。東北部約占總水量的88.6%;中西部地區僅佔11.4%。此外,黃河過境水量年均315億立方米,內流水量19.50億立方米。按地下水儲量和埋存條件,境內大體可分為豐水區和少水區兩類。全區地下水淡水凈儲量為137.89億立方米。

1.5 社會經濟情況

據2000年統計,全區總人口為2372.4萬人。其中:市鎮人口1001.1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42.20%;鄉村人口1371.30萬人,佔57.80%。農業人口1535.4萬人,佔64.72%;非農業人口837.0萬人,佔35.28%;鄉村勞動人口695.46萬人,佔29.31%;農業從業人員463.0萬人,佔19.52%。國內生產總值1401.0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872元,農牧民家庭人均收入2038元;工業生產總值556.28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3.16億元。糧食總產量1241.88萬噸,平均單位面積產量2800千克/公頃;主要經濟作物油料產量116.37萬噸,甜菜產量141.28萬噸,瓜類產量161.68萬噸,蔬菜產量759.87萬噸。年末牲畜總頭數4912.0萬頭(只),肉類總產量143.40萬噸,奶類產量82.99萬噸,禽蛋產量24.41萬噸。年末農牧業機械總動力1350.25萬千瓦,機電井數量28.09萬眼,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37.17萬公頃,節水灌溉面積75.69萬公頃,農村牧區用電量21.30億度,化肥施用量74.75萬噸。

2 耕地利用現狀

2.1 利用結構

據2000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統計,內蒙古自治區土地總面積11550.92萬公頃,其中農用地9569.58萬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2.85%;建設用地165.84萬公頃,佔1.44%;未利用地1815.50萬公頃,佔15.71%。農用地中耕地759.16萬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57%;園地7.20萬公頃,佔0.06%;林地2048.79萬公頃,佔17.74%;牧草地6660.71萬公頃,佔57.67%;水面93.72萬公頃,佔0.81%。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14.65萬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99%;交通用地33.50萬公頃,佔0.3%;水利設施用地17.69萬公頃,佔0.15%。草地是內蒙古的基本土地利用類型,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7.67%,其次為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別佔17.47%和15.71%。

2.2 利用特點

2.2.1 土地利用宏觀成帶性

內蒙古地區土地利用在空間上突出的表現為宏觀成帶性分布規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是一條十分重要的農牧林界限。山地以東、以南地區為農牧林交錯用地類型區,山地以北、以西為牧業用地類型區,西遼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為農耕地集中分布區,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山地及大興安嶺北端為林業用地類型區。由於地貌及地表物質的局部差異,土地利用同時表現出次一級的帶狀分布。如赤峰、通遼地區以西遼河平原為中心,呈半環狀結構;烏蘭察布、巴彥淖爾、呼和浩特、包頭地區由於陰山東西延伸,土地利用呈現出南北更替的帶狀規律;鄂爾多斯、烏海地區表現出自高原腹地牧業用地,依次為沙地-丘陵農牧交錯用地-沿河平原農業用地的帶狀分布規律。

2.2.2 土地利用的地區差異性

內蒙古土地利用結構地區差異非常明顯,而且用地布局、方式以及生產水平地域間都有較大的差別。就各盟市土地利用數量結構看,表現為阿拉善盟、烏海市難利用地——草地型,錫林郭勒盟——草地利用型,呼倫貝爾市——林地-草地利用型,興安盟、赤峰市、鄂爾多斯市——草地-林地-耕地利用型,通遼市、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包頭市——草地-耕地-林地利用型,呼和浩特市——耕地-草地-林地利用型6種明顯的類型差異。從利用方式和效益方面看,耕地的耕作方式東部區以大田壟作為主,中、西部地區以條播為主;農作物品種東部區以大豆、玉米、高粱、穀子、小麥、油菜為主;中部區以小麥、玉米、馬鈴薯、莜麥、胡麻為主;西部區以小麥、玉米、油葵、甜菜為主。東部區由於雨水較多,土質較肥沃,生態環境相對較好,即使旱作產量也較穩定,而且效益較高,成本較低;中部區由於地上、地下水都比較貧乏,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生物產出水平不僅低,而且極不穩定;西部區降水量小,屬無水即無農業區,但有得天獨厚的黃河過境水,凡有澆灌條件的耕地或人工草地,生物產量高且穩定,可成本相應要比中部區高。

2.2.3 土地利用的農牧林交錯性

農牧林交錯區位於種植業用地區和牧業用地區之間,是種植業向畜牧業的過渡地帶,共有旗(縣、市、區)16個,土地面積約佔全區總面積的14.9%,耕地佔全區耕地面積的23.4%。這種土地利用的農牧林交錯,表現在宏觀上由於氣候的半乾旱性,中觀上地貌的梁原性,微觀上物質的多樣性,以及人口的蒙、漢多民族居住性,由於氣候、地貌、土壤、人口、民族構成的交錯,決定了宏觀-微觀的農牧林交錯帶與交錯區。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斑塊分布的特徵,即農林、農牧、農牧林多種類型的交錯。

2.2.4 牧草地、未利用土地比重大,土地利用表現出宏觀原始性

內蒙古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土地利用一直以牧用為主。近一百多年來,雖然農業從不同方向向草原滲透,但由於歷史、自然條件及民族習俗等種種原因,目前的土地利用結構仍然以牧草地利用為主,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7.67%,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其次是未利用地,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5.71%,表現出土地利用的原始性。

2.2.5 人均用地佔有量的總體富裕性和地區差異性

全區2000年人均土地面積4.87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32公頃,人均林地面積0.86公頃,人均草地面積2.81公頃,均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內蒙古土地人均佔有量總體的富裕性預示著土地的可開發潛力還較大。從地區看,全區各盟市人均土地可劃分出四個數量級,即人均0.67公頃以下,有呼和浩特市、烏海市、包頭市;0.67~6.67公頃,有赤峰市、通遼市、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興安盟;6.67~66.67公頃,有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66.67公頃以上只有阿拉善盟。可見,人類開發土地與人口密度有很大關系。

2.2.6 土地利用率高,土地生產效益低

全區已利用土地為9735.42萬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4.29%。其中農業用地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2.85%,非農建設用地佔全區用地總面積的1.44%,未利用地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5.71%。土地利用率比全區平均利用率(74.2%)高10個百分點,但土地生產效益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如:土地的單位面積產值,內蒙古為1212.73元/公頃,全國為2516元/公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8.20%。

3 農耕地分等結果分析

3.1 分等結果

據2003年進行的農耕地分等結果,全區耕地總面積為7591634.08公頃,共分為12個等別。其中一等耕地有3529726.56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46.49%;二等耕地有1564225.25公頃,占總面積的20.60%;三等耕地有763148.87公頃,占總面積的10.05%;四等耕地有657021.29公頃,佔8.66%;五等耕地有348677.24公頃,佔4.59%;六等耕地有308345.82公頃,佔4.06%;七等耕地有223104.53公頃,佔2.94%;八等耕地有107440.85公頃,佔1.42%;九等耕地有59628.15公頃,佔0.79%;十等耕地有18468.52公頃,佔0.24%;十一等耕地有10622.42公頃,佔0.14%;十二等耕地有1224.58公頃,佔0.02%。

3.2 等別分布特點

(1)全區四等及四等以上農用耕地面積1734542.40公頃,占農用耕地總面積的22.85%;三等及三等以下農用耕地面積占農用耕地總面積的77.15%。表明自治區農用地總體質量不高,多為中、低產田。

(2)高等別的農用地集中分布在河套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及城郊結合部,以及黃河、西遼河、嫩江及其支流沿岸,佔全區七等及七等以上耕地面積的90%以上。是全區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力高,水資源豐富,農田基本建設好的水田、菜地和水澆地的集中分布區。低等別的農用地境內分布比較普遍,較集中的有大興安嶺南端山地、老哈河-教來河中上游丘陵台地、陰山南北丘陵台地、准格爾-和林格爾黃土丘陵及鄂爾多斯高原區,主要為無灌溉條件的旱耕地及坡耕地。

(3)從地域組合結構看,東部區農用地總體質量高於中西部地區,灌溉區高於旱作區;大興安嶺—陰山山脈為界,農用地質量東、南旱作區高於西、北旱作區。河套平原、西遼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土默川平原7~12等耕地面積5924119.93公頃,佔全區7~12等耕地總面積的79.64%;城郊結合部7~12等耕地面積27353.81公頃,佔全區7~12等耕地總面積的6.51%;黃河、西遼河、嫩江及其支流沿岸地區7~12等耕地面積7370.05公頃,佔全區7~12等耕地總面積的1.75%。

(4)從地域組合特點分析,全區好的和較好的耕地集中分布區的基本特點:①地形普遍平坦,土層深厚;②土壤質地多為壤質或偏黏性質,有利於耕作和土壤保肥;③原始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耕性較好,有利於農耕作業;④水資源條件,水利設施建設和農田基本建設水平較高;⑤農業歷史較為悠久,使用者有良好的培肥土地的習慣,使耕地已進入良性循環的使用階段。

3.3 等別的影響因素

3.3.1 農耕地受土地限制因素的影響

全區農耕地等別限制因素主要有:有效土層厚度、地形坡度、有機質含量、土壤質地、水利條件等。不同的土壤類型、有效土層厚度、地形坡度、有機質含量、土壤質地、地勢及水利條件等,都是造成農耕地等級差別的因素。

3.3.2 農耕地受自然質量因素的影響

由於全區從西到東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資源差異很大,如土地資源的多樣性,氣候的逐變、熱量遞增、水資源佔有的不均勻性,都是造成農耕地等別的差異。

3.3.3 農耕地受管理方式和經濟水平的影響

分等中有一個重要環節是土地經濟系數的計算。土地經濟系數是土地投入與產出水平的一個檢驗,不同的農業生產者有著不同的管理方式、經營方式,因不同的經濟生活水平,對土地的投入也各不相同,全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地文化素質的差異,都是造成農耕地等級差別的原因。

4 農耕地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農耕地耕作粗放,產量低而不穩

由於自然條件以及沿襲下來的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習慣,所以農用地科技含量較低。主要表現在耕地中旱作地多、低產田多、坡耕地多,由於風蝕、沙化、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肥力低下,耕地產量低而不穩。

4.2 農業生態條件惡化

多年來由於對自然資源利用的不合理,亂墾、濫伐導致水土流失嚴重,風蝕沙化加劇,大部分旱地缺乏必要的耕地保護措施。使農田土壤劣質化,水分、養分嚴重失調,肥力下降。據調查,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20年,土壤有機質、全氮降低30%以上,速效鉀降低20%以上。遇災就減產,生態系統極其脆弱。由於土地生產力低而人口不斷增加,集約利用水平低,只有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形成了生態和經濟的惡性循環,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4.3 旱地農用投入少,農田基本建設滯後

對農田的物質和能量投入偏少,每年施農家肥料的面積約占播種面積的2/3左右,而且畝施用量少,僅1000千克左右,每畝使用化肥8千克左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全區水資源短缺,90%的耕地無灌溉條件,典型的旱作農業區。長期以來,對旱地農業特點認識不足,在水源缺乏、坡耕地多的旱農區沒有把擴大水澆地作為改善生態條件的主攻方向,而忽略了以「蓄水、保土、養地」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所以大部分旱地沒有得到根本治理,農業水利設施條件無明顯改善,旱地農業生產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4.4 種植結構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多年來種植業內部結構變化不大,糧豆作物和經濟作物比例始終懸殊,經營觀念不能緊跟經濟發展的速度,大部分農民對種植品種、種植技術等新的經營方式不能很快接受,所以對發展農村商品經濟、活躍市場,起到一定的限製作用。

5 合理利用農耕地的對策

5.1 堅持生態效益優先,兼顧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做到近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結合。對風蝕、水蝕嚴重和坡度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合理規劃,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保護生態,發展農區畜牧業,突出抓好產業化,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調整產業結構。

5.2 增加農業投入

針對全區農耕地存在的問題,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資金、勞力、科技等。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合理利用土地,鼓勵農民在培肥地力上下功夫,科學使用化肥,實行用地、養地相結合,認真貫徹國家《耕地保護》條例,嚴禁濫佔耕地。努力提高農民素質,提高科學種田水平。

5.3 搞好農田基本建設

在廣大旱作區,加大農田基本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挖掘水資源潛力,旱改水;在不具備條件的地區,推行等高耕作種植技術,建設等高田,有效攔截天然降水,努力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突出解決「旱」的問題。

5.4 發揮區域優勢,建設專業化生產基地

根據全區的水域特點分區布局,突出抓好優勢作物,一是建立優質水稻基地;二是建立優質馬鈴薯基地;三是建立優質玉米基地,四是建立優質蔬菜基地。通過對全區農耕地分等,把土地自然和經濟兩方面屬性進行綜合評定,目的是為農村地籍管理,農用地的使用流轉、確定農用地征地補償、土地使用稅及合理利用農耕地,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為全區的經濟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

5.5 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供依據,為農用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提供依據,為城市建設徵用土地及其補償提供合理標准。

閱讀全文

與赤峰市土地使用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