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用益物權的動產
用益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動產,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他物權。這是用益物權的概念。所以不存在只能設立於不動產之上的說法。對於建設用地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來說,是針對不動產的。但也有對動產的,例如你借了他人的動產或是通過合同等合法方式對他人所有物(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你借來的物品所有權屬於他人,但你合法對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
『貳』 我借了別人東西,被小偷偷了,我能向小偷行使什麼權利佔有返還請求權原物返還請求權
你的權利是佔有返還請求權。
東西主人的權利是物權返還請求權。
『叄』 借用合同是用益物權還是債權
益物權是相對於所有權來說的,債權是相對於人身權來說的。
借用權不是法律規定的物專權。其立屬法和理論理由如下:
一般來說,只有在不動產上才有設定用益物權的必要,因為不動產不的公示以佔有為方式,因此有必要以獨立的物權來保護對不動產的使用、收益權益。比如以前理論上的典權、現在的地役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羅馬法、民法理論上的「人役權」。這種用益物權實際上是對他人「所有權的限制」。
對於借來的不動產的借用權,以佔有的方法就能夠充分行使權利,以借用合同債權足以限制所有權,因此通常法律沒有必要對動產設立用益物權。所以所謂借用權只是合同債權,而非物權。
土地使用權租賃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將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在一定時期內租給承租人使用並收取租金的行為。
『肆』 法律問題 關於物品所有權的(我猜是這么分類的)
東西還得物歸原主。
《物權法》里有個物的追索權,就是說只要東西是你的,無論東西現在在誰手上,你都可以請求其返還。但是也有除外條件,也就是有例外,善意第三人制度就是例外。比如B不知道是A偷的,以為東西就是A的而買了過來,那B就是善意第三人,此時東西已經屬於B了,你只能找A請求其支付該東西的等價的錢財,要不來東西了。想要拿回東西只能從B那裡買。
『伍』 借出的東西可以依靠所有權直接取回嗎
你將物品借予他人,就與對方形成了借用合同關系,至於是否有償則由當事人約定。但無論是否有償,對方都基於該合同而合法的享有佔有、使用、受益的權利,即對方享有除處分權之外的物權的所有權利,這也就是物權法中的用益物權。因此,你把借予他人的物品未經告知並經對方同意擅自取回,從民事角度分析,至少構成侵權或違約,從刑事角度分析,還涉嫌構成盜竊。如果不願繼續讓對方借用,應告知對方終止借用關系而合法取回,特別是在有償出借的情況下。如果是無償的,則相對簡單,可隨時終止,但仍應提前告知以免給對方造成損失。
如仍需交流,請致函[email protected]或QQ317285201.
『陸』 產權就是物權,是特定財物的歸屬權,也就是說所有權,此種說法對嗎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產權:是經濟所有制關系的法律表現形式。它包括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的屬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產權具有經濟實體性、產權具有可分離性、產權流動具有獨立性。產權的功能包括:激勵功能、約束功能、資源配置功能、協調功能。產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一般有六種形式:1、按產權歷史發展動形態的不同分類,房地產:可以分為物權、債權、股權。2、按產權歸屬和佔有主體的不同分類,可以分為原始產權、政府產權和法人產權。 3、按產權佔有主體性質的不同分類,可以分為私有產權、政府產權和法人產權。4、按產權客體流動方式的不同分類,可以分為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 5、按客體的形態的不同分類,可以分為有形資產產權和無形資產產權。6、按產權具體實現形態的不同分類,可以分為所有權、佔有權和處置權。此外,還可以根據產權所有制性質的不同分為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財產所有權等。一般情況下,不宜做區分,兩者是可以混用的。大陸法系一般稱所有權為物權,英美法系則一般稱為財產權,即產權。兩者從邏輯角度基本沒有大區別。當然,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是不同的,但是,不是通說。我國通說認為兩者並沒有本質區別,可以通用,但我個人是認為物權這一概念應該在某種程度上能包含於產權這一概念里。物和財產、物權和財產權是兩個概念,是不能混淆的。物不一定是財產,財產也不一定有物的形態。具有物權不一定具有產權。物可以是借來的,租來的,承包的,寄存的,也可能是騙來的,搶來的,偷來的,撿來的,反正物在誰手裡,誰就具有物權,但是未必具有產權。房屋的承租人具有物權,可以使用該房屋,即使房屋產權人也不能隨意進入,因為物權不在他手裡。承租人雖有物權但不具有房屋產權,產權人的財產權是通過房租來實現的。小偷偷了人家的自行車,只是偷走了物權,但是合法的財產權是偷不走的。當自行車的物權在小偷手裡是時,產權人也不能去偷或搶,只能以產權人的權利去主張返還。而返還時可以是原物,如果原物滅失,損壞,也可以返還等價的財產。法律只能保證產權人財產權利不受損害,但是不能保證原物返還。標的物的滅失,是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情況。又如拾得物,法律上叫無因管理。拾得人取得了物權,有責任保管好拾得物,其物權也受法律的保護,但當產權人出現時,拾得人又必須原物返還,而產權人應向拾得人支付保管的費用。所以根本不是物在誰手裡財產就是誰的。非法所得的財產,即使通過各種手段取得了合法的手續,也只能取得物權,財產權仍然是非法的,必要時候財產還是要返還的!所以專家們說物權是絕對權是錯誤的,物權是相對權,財產權才是絕對權。物權可以出租,借用,但財產權卻沒有改變;相反即使財產權變更了,物權卻不一定變更,購物付款後,已經取得了財產權,但沒提貨之前,物權還沒轉移,賣方仍有責任保護物的安全。
不管怎麼樣去區分,法律關系都是那麼緊密結合著,想要完全的找出區別的還是很少的,畢竟法律關系都有個因果前後關系。產權與物權歸根結底都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任何產權與物權主體對其權利的行使,都是在收益最大化動機支配下的經濟行為,沒有收益的權利是不可能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柒』 物權交付的形態是什麼啊
1、「物權法中的「交付」到底是什麼概念」:是一個物權變動方式的概念,即: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公示,交付後即完成了物權的變更過程。
2、「說明只要動產交付給對方了。物權就屬於對方了是吧?」:是。
3、「那這個交付是什麼概念呢?」:物權變動,《物權法》將其分成了兩個不同的合同,即基於雙方合意的變更物權的債權合同、物權實際變更的物權合同,物權變更應以雙方合意的以變更物權為內容的債權合同為基礎,在有雙方合意變更物權的合同的基礎上,將物實際交付給合同對方的,才發生物權變更的效力。
如果在雙方達成以變更物權為內容的合同後,一方反悔不再交付:則物權未發生變更效力,但原為變更物權而簽定的債權合同仍然有效,只是物權並沒有變更,合同守約方可以依據原債權合同(買賣合同或公證後的贈與合同、公益合同等到)追究違約方的責任。
4、「比如別人借我一個鉛筆,是不是鉛筆交到我手上就已經算是交付了?物權就變成我的了?而對方只有債權,喪失了物權?」:非也。你所說的這種情況,不是《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而是臨時轉移佔有,因為你們之間只有「借」的臨時轉移鉛筆給你使用的合同,並沒有以將鉛筆「給」你(不管是贈與還是買賣)為內容的債權合同。
5、「還有如果上面說的成立的話,那我去商場看珠寶,指出要看什麼了。售貨員把寶石交給我手裡的時候,就等於物權交付了?他們就只有債權了?」:
(1)上面你所說的不成立,因此下面的例子也不成立。
(2)售貨員將寶石交到你手上:你們之間並沒有形成你買她賣寶石的買賣合同的合意,雙方都沒有以轉移寶石物權為你所有的意思,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合意的以轉移物權為內容的債權合同的基礎在,所以:這也不是「交付」,只是臨時轉移「佔有」。
6、「那是不是我拿起就走,對方只要敢搶回去,那就構成搶劫罪?因為物權屬於我了;他想不通過合法途徑讓我還債給他,就等於非法佔有為目的,就是搶劫?」:
(1)呵呵,你不用暴力威脅的手段當場拿起就走:屬於搶奪。如果用暴力威脅手段:你才是搶劫、而不是售貨員搶劫。
(2)你交沒有「物權」:只是臨時佔有、只有驗看的權利。物權仍然屬於商場。
(3)只有在你與售貨員達到買賣合意、你交了貨款後,售貨員將寶石交到你手上時:這才是《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
7、「如果和我所理解的概念一致,那麼物權法不就成了合法「搶劫」的保護傘了?」:不會和你理解的概念「一致」,也不會發生你所擔心的誤解和現象,因為即使不懂一點法理的人也會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交錢拿貨,呵呵。
8、「比如借出去的東西。被別人賣了。是無法從第三人那追回物權的。只能從跟你借東西那追究債權,也就是說這時候只有債權,已經喪失了物權」:
(1)借東西的人擅自出賣借來的物品:屬於無權處分行為,不一定就追不回來,不是「只能」、只是「可能」,即:如果購買人是知道內情的,購買人不屬於善意第三人,購買人與借物人之間的買賣合同屬於效力待定合同,如果原物所有人追認買賣合同,買賣有效;如果原物所有人不承認買賣合同:買賣無效,原物所有人有權追回原物。惡意購買人的損失應和借物人共同承擔。
如果購買人不知道內情;屬於善意第三人,買賣有效、購買人取得該物所有權。此時:原物所有人的物權因為借物人的侵犯的權行為而喪失,所有權轉化為債權,借物人應以全權方式補償侵權損失。
9、「第一把別人擁有物權的物,也就是借來的或者租來的物給賣掉這本身不符合社會公共道德,這種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第7條的規定,買賣合同條款應該不受法律承認」:這說法不準確:
(1)把借來的或租來的物賣掉:不僅是「不符合社會公共道德」,而且屬於違法的侵權行為,正像你所說,違反了《民法通則》,但不僅是違反民通第7條,還違反了《民法通則》第五章 民事權利第一節 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和《物權法》中關於物權的保護規定。
(2)「買賣合同條款應該不受法律承認」:法律並沒有無條件「承認」這買賣合同,但也沒有全部否定,而是將這合同作了區分處理,
即:區分購買人是否善意第三人、區分原物所有者的態度來處理,如果是原物所有人也在事後追認這買賣合同:買賣合同有效。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認這買賣合同:購買人是善意第三人的,購買人可以取得物的所有權以保護交易的的善良交易對象的交易公平,同時確定無權處分的出賣人為侵犯原物所有人的所有權的侵權人,由侵犯物權人承擔對原物所有人的物權損害賠償責任。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認這買賣合同、且購買人是惡意第三人的:買賣合同無效,原物所有人有權追回原物。
8、「第二.這種賣把別人擁有物權的物賣掉本身是違法行為,所獲得的利益就是非法的利益,也就是構成了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而又是以通過欺騙的手段,騙了物權所有人也騙了第三人而獲得的非法利益,這就構成了詐騙,主觀要件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客觀要件是以欺騙作為手段。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因為把物賣掉,對方就只有債權,喪失了物權,等於把物轉化為錢的這種財產所有權歸為己有了,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完全符合,可是現在的物權法這樣一規定只有債權,就等於否定他詐騙罪,物權法不是憲法,所以不能大過刑法,這時候又怎麼解釋呢?」:
(1)朋友,你應是個法學愛好者亦或是自學者?學了一些概念卻沒能融會貫通,自己把自己繞了個結實。把俺都快繞糊塗了,真是服了你了。
(2)借物人沒有通過欺騙原物所有人而取得物:他是合法佔有、是「借」而不是「騙」:界定為民事無權處分事件的,應是在當初的真實意思表示是「借」,借到手後才產生「賣」的意思。
(3)如果借物人在當初「借」時的目的就是為了「借」(或租)來後轉賣:這不再是侵犯物權的民事糾紛、也不再是無權處分,而是純粹的詐騙犯罪,此時你所說的就是正確的,即:「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完全符合」,不能再作為民事案件處理,在詐騙數額達到詐騙罪的立案標准時,應以詐騙罪立案偵查;在沒有達到詐騙罪的立案標准時,應以違反治安管理的詐騙行為進行處理。
(4)「可是現在的物權法這樣一規定只有債權,就等於否定他詐騙罪,物權法不是憲法,所以不能大過刑法,這時候又怎麼解釋呢?」:是你理解錯了,《物權法》只調整民事糾紛范圍內的物權行為,如果真像你所說的那種只是以「借」為幌子、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借」來或租來後賣掉謀利,就是純粹的詐騙行為,不能再適用《物權法》來調整,《物權法》沒有「否定他詐騙罪」(因為那已經不是《物權法》能管的范圍,而是有《刑法》作了相關規定),也沒有「大過刑法」。
『捌』 請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如果有人向借物方借東西,第三者導致物品或錢財丟失,誰應負主要責任,請
根據物權法及侵權責任法相關的規定,實際佔有人對物的損毀滅失承擔風險。基於其佔有保護請求權,實際佔有人可以向導致損害的第三人(侵權人)主張權利,要求賠償。物權所有人(真正的主人)可以向實際佔有人追償,不論實際佔有人是否向第三人追償,因為這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個侵權關系。
至於你的要求:具體到哪一本哪一章哪一節哪一行,實在沒時間給你去翻法條,抱歉。但這個案子就是這樣處理的。
『玖』 一個人把借來的東西給我,我弄丟了,責任怎麼劃分
1、「一個人把借來的東西給我,我弄丟了」,最終責任由你承擔。
2、三方之間存在的關系是:東西的所有人和出借東西給你的人存在一人借用的關系,出借東西給你的人和你又存在借用關系。
東西的所有人可以依據債法起訴出借東西給你的人,但卻不能依此起訴你,因為債具有相對性。而出借東西給你的人可以依據債法起訴你。此外,東西的所有人可以依據物權法起訴你或出借東西給你的人,要求你們賠償。出借東西給你的人也可以依據特物權法起訴你。但是不論如何,承擔的最終承擔者是你本人。
『拾』 物品所有權歸屬
法律分析: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四十條 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二百四十一條 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