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洛寧縣國土資源局
洛寧古稱崤地,原名永寧。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38′、東經111°8′~111°50′。東與宜陽縣接壤,南與嵩縣、欒川縣為鄰,西與盧氏縣、靈寶市相連,北與陝縣、澠池縣比肩。縣城距省會鄭州215公里,距洛陽市93公里,總面積2305.5平方公里。2009年底轄8鎮10鄉、389個行政村、3048個村民組。有漢族、回族、蒙族、滿族等10個民族,46萬人。境內地形復雜,山川原嶺皆備,山區佔69%,丘陵原區佔22.3%,川澗區佔8.7%,東西長64公里,南北寬59公里,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占洛陽市總面積的15.2%。地貌特點為「七山二塬一分川」。洛寧歷史悠久,版圖似靈龜翹首迎曦,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倉頡造字台、洛書出處碑彰昭歷史悠久,仰韶、龍頭文化遺址凸顯底蘊厚重。
劉寶成黨組書記、局長
李智武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孫少波 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紅海 黨組成員、副局長
鄭元文 黨組成員、副局長
吳紅岩 黨組成員、副局長
辛雲坤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劉寶成簡介:欒川縣三川鎮人,1965年3月出生,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1985年8月~1990年3月,欒川縣三川鄉政府招聘幹部;1990年3月~1993年3月,任欒川縣三川鄉黨委委員(1992年7月,錄為國家幹部;1992年7月~1994年7月,任河南大學中文專業函授學習);1993年3月~1996年1月,任欒川縣三川鄉政府副鄉長;1996年1月~1997年2月,任欒川縣合峪鎮黨委副書記;1997年2月~1999年5月,任欒川縣石廟鎮黨委副書記;1999年5月~2000年5月,任欒川縣秋扒鄉黨委副書記;2000年5月~2002年1月,任欒川縣農委副主任,期間,2000年7月~2002年12月,在省委黨校法律專業函授學習;2002年1月~2004年8月,任欒川縣農機管理總站副站長;2004年8月~2008年4月,任欒川縣外貿局局長;2008年4月~2008年12月,任欒川縣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委主任;2008年12月~2009年9月,任洛寧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2009年9月至今,任洛寧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局機關設辦公室、財務股、建設用地股、政策法規股、地政地籍股、土地規劃股、礦產開發股、地質勘查股、資源與環境股、土地監察大隊一隊、土地監察大隊二隊、土地權屬信訪股、土地利用股、礦山稽查大隊一隊、礦山稽查大隊二隊、政工股(紀檢監察人事宣教)、土地開發中心、土地評估所、測繪管理股、土地儲備中心、安全股、年租金徵收辦公室22個股室,轄城郊鄉、城關鎮、回族鎮、馬店鄉、長水鄉、羅嶺鄉、上戈鎮、故縣鎮、下峪鎮、興華鎮、底張鄉、山底鄉、趙村鄉、陳吳鄉、澗口鄉、東宋鎮、河底鎮、小界鄉18個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設下峪、興華、山底、陳吳、長水、崇陽、大原7個礦管站。
【土地資源】至2010年底,洛寧縣土地總面積230568.9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5651.37公頃(其中: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52565公頃),佔23.8%;林地面積90899.10公頃,佔39.42%;園地面積3333.05公頃,佔1.45%;草地面積4.61公頃,佔0.001%;其他農用地14094.36公頃,佔4.55%;居民點、工礦用地10819.27公頃,佔4.69%;交通運輸、水利用地1450.39公頃,佔0.63%,其中交通用地417.72公頃,水利用地1032.66公頃;未利用地58426.66公頃,佔25.34%。
【耕地保護】2010年,進一步完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各項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五不準」和建設用地「六不批」制度,堅定不移地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確保省、市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一是組織召開了洛寧縣耕地保護工作會議,成立洛寧縣耕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分別與各鄉(鎮)長簽訂了2010年度耕地保護責任書,將全縣55651.37公頃耕地保有量和52565公頃的基本農田通過目標管理形式分解落實到鄉鎮,實行鄉(鎮)長負責制,縣與鄉、鄉與村、村到戶分別簽訂了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三是建立縣、鄉、村三級監管網路,建立動態巡查機制,做到了監管員、任務、責任「三落實」;四是強化宣傳,在基本農田保護區設立保護標志,在沿鄉公路、川區鄉鎮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設立大型保護標志牌,營造良好的保護耕地工作社會氛圍;五是為加大投資力度,認真落實《土地開發五年規劃》,通過土地整理和補充耕地儲備,確保了耕地佔補平衡。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度,上報用地11個批次,面積250.0499公頃,其中,2010年度第一批城市建設用地2.27公頃、第二批城市建設用地33.861公頃、第三批城市建設用地徵收29.1875公頃、第四批城市建設用地33.5788公頃、第一批鄉鎮建設徵收土地7.4977公頃、第二批鄉鎮建設用地農用地轉用14.1955公頃、2010年度第三批鄉鎮建設用地未利用轉用52.8376公頃、第一批補辦城市建設用地31.3559公頃、第二批補辦城市建設用地23.8834公頃、第一批補辦鄉鎮建設徵收土地17.0991公頃、第二批補辦鄉鎮建設用地農用地轉用4.2834公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10年,洛寧縣完成縣、鄉兩級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規劃成果已通過省、市審批實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的完成,將為洛寧縣更好地統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促進洛寧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土地整理】2010年,完成投資720萬元的東宋鄉中河堤村(土地總面積110.48公頃)和河底鎮大明村(土地總面積147.77公頃)兩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完成2009年新增費787萬元土地整理項目施工前期所有準備工作。
【地籍管理】2010年,積極開展地籍更新調查工作,完成15個鄉鎮外業地籍更新調查和內業資料庫建設工作;全年土地登記發證30宗。
【土地二次調查】2010年,在全縣18個鄉鎮345.853395萬畝土地范圍內繼續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完成了全縣農村土地調查及資料庫建設工作;完成了全縣基本農田調查上圖工作。2010年6月13日,洛寧縣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通過市級預檢。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2010年,依照法律程序供地12宗,共計面積260.962公頃,收取出讓金1.8119億元。其中,掛牌出讓7宗,面積11.2593公頃,收取出讓金3998.25萬元;協議出讓1宗國有建設用地,規劃用途為采礦用地,面積235.3333公頃,收取出讓金1.4121億元,劃撥用地4宗,面積14.3694公頃。
【衛片執法檢查】2010年,洛寧縣土地衛片執法檢查涉及12個圖斑、14宗地,總面積250.1畝,其中新增佔用耕地143.1畝。經過實地核查,14宗中7宗為合法用地,佔地156.46畝,其中耕地138.9畝;2宗為違法用地,佔地23.4畝,其中耕地4.2畝;5宗為實地偽變化(農業結構調整或地貌發生變化,不屬新增建設用地),佔地70.24畝。洛寧縣對2宗違法用地及時進行了糾正,收回違法用地19.2畝,補辦用地手續4.2畝。洛寧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組織國土、城建、公安、法院等有關部門50多人,出動大型機械兩台,依法對東關萬基新型建材廠違法佔用的15.15畝耕地上的所有建築物和其他設施進行強制拆除,並恢復耕種條件,使洛寧縣違法佔用耕地面積佔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面積比例下將為2.94%。
【礦產資源】洛寧縣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各類礦產25種。金屬礦產有金、銀、鉛、鋅、鐵、鉬等12種。其中金儲量:礦石量746.32萬噸,金屬量46.35噸;銀鉛儲量:礦產量597.32萬噸,金屬量銀1094.45噸,鉛316400.15噸;鋅儲量:金屬量37778.84噸,金、銀礦產儲量在河南全省儲量中均占重要地位,已探明大型金礦床1處,中型金礦床3處;大型銀礦床1處,中型銀礦床1處。全縣共有礦山企業20家(有采礦證),礦區總面積114.7537平方公里;共有勘查區45個,總面積408.78平方公里。
【礦山資源整合】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依法辦礦、有償有序、合理布局、優化配置、集約高效」的原則,充分結合洛寧縣礦產資源布局狀況,開展全縣礦產資源整合,完成洛寧縣礦產資源整合方案編制工作,使全縣礦產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合理。被市局授予「礦產資源整合工作先進單位」。
【礦業秩序整頓】2010年,以理順秩序,規范開發、持續發展為目標,堅持加強監管與嚴厲打擊並重,繼續深入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治理整頓,對礦山秩序的規范管理常抓不懈,對44個勘查區、21個采礦區及非法采礦點進行全面整治,取締無證開采洞口20餘個,拆除工棚46個,遣返工人200餘人次,有效化解了一批礦權糾紛,進一步規范了全縣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建立礦業秩序和礦山安全監督員制度,各礦管站在礦山企業派駐駐礦員,在礦產資源較多的鄉、村設立了監督員,形成了縣、鄉、村、礦四級聯動的監督管理網路,有序依法開采,維護了礦山安全。
【采礦權管理】2010年,根據洛陽市國土資源局文件精神,結合洛寧縣現有礦權人的實際情況,對全縣21個采礦證實施了年檢工作;同時,對礦山實行儲量動態管理,有效預防了企業越界開采等違法現象的發生。
【地質勘查管理】全縣有45個勘查區,涉及金、銀鉛、銅、鉬等礦種。為規范探礦權人的勘查行為,洛寧縣結合本地實際,採取相應措施,加強探礦權的監督管理:一是實行探礦權人勘查實施方案備案制;二是向各勘探區派駐監督員,對勘探工作進行全程監督;三是強化礦山稽查,從嚴查處以采代探、圈而不探、非法轉讓探礦權和越界探礦等違法行為;四是加強勘查區內地質災害隱患排除和治理工作,確保礦山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地質災害防治】2010年,認真編制《2010年洛寧縣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健全領導機構,成立縣應急處置指揮部,建立完善了縣、鄉、村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嚴格落實汛期值班、巡查、監控等制度,全年無地質災害發生。
【地質環境治理】2010年,指導18個采礦企業完成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工作;完成虎溝金礦、吉家窪金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神靈寨地質公園環境保護項目施工任務。
【執法監察】為維護土地市場秩序,不斷加大土地動態巡查力度,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動態巡查機制,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國土資源動態巡查方案,建立土地執法發現機制、制止機制、部門聯動機制,嚴格執法、嚴格管理,力爭把違法用地消滅在萌芽狀態。2010年度,立案查處各類違法案件25起,下達處罰決定25起,結案率達95%。
【信訪穩定】2010年,全年接待來信來訪群眾140餘人次,處理信訪案件19起,結案率98%,做到事事有答復、件件有迴音,全年有效控制了涉土、涉礦方面赴京、赴省和集體上訪案件,被省國土資源廳授予「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政務信息】2010年,洛寧國土資源局政務信息采編水平明顯提高,全年采編上報各類政務信息170餘篇,完成調研報告12篇,其中《洛寧縣保護和利用土地資源的調查與思考》一文在河南省《縣域經濟》上發表,被洛陽市國土資源局授予「政務信息工作先進單位」。
【精神文明建設】2010年,洛寧縣國土資源局堅持把「內練素質,外樹形象」貫穿於各項工作全過程,建立完善了工作台賬,設立了榮譽室、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等,開展爭創先進股室、關愛空巢老人、向玉樹災區獻愛心、青年自願者服務等文明單位創建主題活動,全面提升幹部職工文明程度,被洛陽市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單位」。
(韋天虎)
『貳』 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
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建於1957年,是伴隨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省轄市。東接洛陽,西臨陝西省,南通南陽市,北連山西省,管轄三縣(陝縣、澠池縣、盧氏縣)兩市(靈寶市、義馬市)一區(湖濱區)和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總人口223萬人。三門峽市是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河南省對外開放先進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市,被譽為「天鵝之城」和黃河明珠。近年來,三門峽市依託資源優勢,積極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煤化工、鋁工業、有色金屬深加工和林果業生產加工五大支柱產業為支撐的區域特色經濟體系,帶動了綜合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
馬進倉 黨組書記、局長
崔宗勤 黨組成員、調研員
陰旭陽 黨組成員、調研員
徐建立 黨組成員、調研員
衛驍 黨組成員、調研員
李光生 黨組成員、調研員
王西鵬 黨組成員、副局長
田寶群 黨組成員、副局長
上官勤學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馬進倉簡歷:河南新密人,1953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1992年5月~1995年6月,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辦公室主任、工委委員;1995年6月~2002年1月,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工委委員;2002年1月~2004年5月,洛陽市地礦局副局長、黨組成員;2004年5月~2007年3月,洛陽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黨組成員;2007年3月至今,任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於2001年在原三門峽市土地管理局、礦產資源管理局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是主管三門峽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工作部門。轄澠池縣、義馬市、湖濱區、陝縣、靈寶市、盧氏縣6個國土資源局和開發區建設土地局。內設辦公室、財務科、信訪辦、執法監察科、地籍測繪科、規劃科技科、耕保審批科、土地利用科、礦產資源開發科、儲量勘查科、地質環境科、紀檢監察室等12個科室和市土地開發儲備整理中心、市礦業開發中心、市地產交易中心及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等4個二級機構。截至2010年底,共有職工114人,大專以上學歷達97%。
【土地資源】據2010年度變更調查顯示,全市耕地17.70萬公頃,園地5.33萬公頃,林地53.74萬公頃,草地11.22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5.37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31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07萬公頃,其他土地2.61萬公頃。
【耕地保護】2010年,全市經儲備並備案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項目7個,新增耕地941.5公頃,同非農建設佔用耕地298.2731公頃相抵後,凈增耕地643.23公頃,連續12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有餘。全面完善了基本農田保護檔案,共建立縣(市、區)級檔案7套,建立鄉級成果檔案66套,村級檔案1348套。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宣傳力度,2010年,三門峽市共投入經費68萬元,設立大型宣傳標志牌23塊,設立基本農田保護標志53塊,與村民小組簽訂責任書10514份,與農戶簽訂責任書304450份。
【土地利用】2010年市本級處置土地56宗,總面積162.682公頃,總成交價款68579.5986萬元。其中,「招拍掛」出讓17宗,面積55.978公頃,成交價款59029.4794萬元,實現純收益50346.1萬元;協議出讓11宗,面積28.976公頃,出讓價款6886.5392萬元;規劃變更19宗,面積33.923公頃,補交出讓金2663.58萬元;劃撥土地9宗,總面積43.8043公頃。
組織開展了房地產開發市場專項檢查等工作,全市共清查閑置土地4宗,面積6.9707公頃;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國有經營性用地「招拍掛」的六項制度,全市共供應房地產用地197宗,面積703.60公頃,其中出讓154宗,面積550.56公頃,收取出讓金21.8億元,其中通過「招拍掛」方式出讓120宗,面積458.92公頃,收取出讓金20.5億元。市本級共供應土地41宗,面積110.23公頃,其中出讓32宗,面積66.69公頃,出讓總成交價款達7.47億元,比去年同期的5.45億元相比增長了37%。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全市共報批項目建設用地51個批次,總面積903.093公頃,其中農用地769.3093公頃(耕地555.7169公頃),有效保障了244個省、市聯審、聯批等重點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
【土地勘測定界及評估】2010年,三門峽市金土地勘測服務中心累計完成勘界工作371宗,勘測面積1968.48萬平方米,形成勘界報告350餘套2000餘份,繪制宗地圖100多宗200餘份;並積極配合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完成個人住宅樓發證工作92棟。
【地籍及測繪管理】2010年,三門峽市本級共受理國有土地登記108宗,其中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初始登記104宗,變更登記4宗;審批個人住房用地分割登記2869戶;接待土地登記公開查詢100餘宗,整理歸檔地籍檔案100餘卷,更新圖斑200餘個。開展了測繪資質復審換證工作,全市29家測繪單位,22家測繪單位通過了復審換證工作,5家測繪單位是新證不需要換,注銷2家丁級資質單位。新申請的2家測繪資質單位,1家丙級通過審查證書,另一家丁級資質正在審查受理當中。組織開展了「8.29」測繪法制宣傳活動,在全市范圍內設立咨詢台15個,擺設宣傳版面54塊,懸掛宣傳橫幅106條,發放宣傳單1萬余份,接受群眾咨詢5000餘人。聯合有關部門開展了地圖市場檢查工作,對本市火車站、汽車站、各大賓館、書店進行了檢查,沒收「三無」地圖冊30餘本。按規定辦理測繪任務備案和測繪成果匯交工作,完成了三門峽市規劃局沿黃河景觀帶1:1000郵碼航測成圖項目測繪任務備案工作和三門峽市28家測繪單位價值3萬元以上測繪任務成果目錄匯交工作。組織測繪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優質工程獎評選工作,2010年本市有4家測繪單位申報的4項工程項目,獲得了優質工程獎。參加了國家測繪局「蒼穹數碼杯」測繪行業學法用法徵文活動,並獲得三等獎。
【第二次土地調查】截至2010年底,全市第二次土地調查各項工作基本完成。先後按時按要求完成了縣級農村土地利用現狀外業調查與數據建庫、城鎮地籍調查外業調查、與相鄰11個縣(市)涉及的160餘幅1萬余個圖斑的接邊、2009年統一時點變更調查、全市基本農田上圖、國家對該市統一時點更新調查與基本農田成果提出問題的整改與完善等階段性工作。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10年初,全市6個縣(市、區)的66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順利通過省、市有關專家審查,並於5月26日前全部通過市政府審批。
【礦產資源】本市礦藏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地318個,其中大型礦床46處,中型礦床96處。發現礦藏66種,已探明儲量的有50種,保有儲量居全省前三位的約有31種,已開采利用的27種。黃(黃金)、白(鋁土礦)、黑(煤炭)是轄區的三大優勢礦產。黃金礦產儲量、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位。有16種礦產居全省之冠(金、錳、鉛、鋅、錫、銻、鉭、鈮、鋰、鈹、銣、硫鐵礦、鑄型用砂岩、砷、雲母、玻璃用砂岩),有9種礦產居第二位(銅、鉬、銀、鎢、磷、壓電水晶、熔煉水晶、石膏、石墨),6種礦產居第三位(鋁土礦、鐵、鎵、白雲岩、伴生硫、水泥配料及粘土)。截至2010年底,全市在有效期內共有礦產資源勘查登記項目148個(包括部辦6個項目),其中,金礦項目33個,鋁土礦項目19個,鐵礦項目29個,鉛鋅礦項目33個,重晶石項目1個,煤礦項目3個,銀礦項目4個,銅礦項目6個,銻礦項目3個,錳礦項目5個,鉬礦項目5個,釩礦項目1個,硫鐵項目1個,白雲岩項目2個,石煤項目1個,鋰礦項目1個,紅柱石項目1個。
【礦產資源管理】2010年,組織編制了《三門峽市非煤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整合實施方案》,並於年底完成了整合任務,整合重點礦區個數為11個,參加整合的礦業權77個,其中采礦權57個、探礦權20個。整合後礦業權減少為47個,其中采礦權37個、探礦權10個;減少採礦權20個,減少35%;減少探礦權10個,減少50%。圓滿完成了149個礦山的儲量動態檢測年度報告、287個礦山企業「三率」指標考核和開採回採率系數核定工作。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成效顯著,全市共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9473.8萬元,其中市本級徵收1650萬元。申報中央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及示範基地建設資金5800萬元。完成了463宗礦業權核查工作,按照部、省要求完成了268宗采礦權換證工作。本年度完成市級采礦權延續15個;新立6個;變更5個。開展了打擊非法違法礦業活動專項行動,無證勘查開采、亂采濫挖、浪費資源等現象進一步遏制。
【地質環境管理】全市新發現的32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監測網路,明確了監測責任人,發放了35000餘份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爭取中央及省級財政地質環境類項目資金1.3億元。篩選、上報了靈寶市豫靈鎮安頭村黃土滑坡等3個地質災害隱患點,並納入2011年省級財政資金治理項目名單。靈寶小秦嶺地質公園獲得了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資格,澠池韶山地質公園獲得省級地質公園建設資格。由於措施到位,繼盧氏縣、靈寶市後,湖濱區和義馬市分別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榮譽稱號。
【執法監察】2010年度全市共開展巡查1550餘次,出動警力4000餘人(次)。市執法監察支隊共開展巡查55次,出動警力137人(次),其中一級巡查區域30次,二級巡查區域25次,到基層鄉所巡查20餘次。全市發生國土資源違法案件511起,其中,違法佔地170起,制止170起,總面積715580.83平方米;違法開采341起,取締341起,立案83起。全年共受理國土資源違法案件(巡查發現、「12336」舉報、上級批轉、政府批轉等)共計74件,其中,「12336」舉報案件共計32宗(土地類案件24宗,礦山類案件9宗),處理到位32宗。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自辦案件17起,結案17起,結案率達到100%。到現場勘查40餘次,追繳罰款147萬元,封填非法井口16個,現場勘測定界3次。督促縣(市、區)辦案件57起,結案54起,結案率達到94.7%。
【信訪工作】2010年,全市國土資源信訪工作緊緊圍繞「破難題、保發展、保紅線、保民生、保穩定」的總體思路和要求,主要從「圍繞一個中心、確保兩個到位、抓好三項落實、著力四個重點」四個方面做好此項工作。通過全市系統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兩低、兩高、兩無」工作方面成效顯著,實現了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本市國土資源類信訪事項零京訪、全年零上訪,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省廳下達的年度信訪穩定工作責任目標,三門峽國土資源局被市委、市政府和省廳分別授予「2010年度信訪穩定工作先進單位」;被市委維護穩定工作領導小組和市三項重點工作領導小組聯合評選為「全市社會矛盾化解工作先進單位、全市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百日競賽活動先進單位」。2010年,該局共接待群眾來訪198批394人次,其中集體訪19批131人次。
【「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全國、全省和全市國土資源領域腐敗問題治理會議後,根據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統一安排部署,從2010年10月份開始在全市國土資源系統開展以整治土地和礦業權交易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整治幹部隊伍廉潔從政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化國土資源管理制度體制改革專項行動。
一是堅持把廉政風險點排查作為認真落實「兩整治一改革」工作任務,深入推進國土資源領域腐敗治理活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主動作為,扎實工作,將此項工作列入局黨組議事日程,局黨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此項工作,並結合實際研究制定了具體的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局黨組書記、局長馬進倉為組長,其他領導班子成員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領導小組,並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抽調專人,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加強了對「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工作的領導。領導小組下設了土地市場治理、礦業權市場治理等五個專業工作組,明確了職責分工,細化分解了工作任務,建立工作責任制,強化督促檢查,確保了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二是把學習貫穿於整個專項活動的全過程,統一印發了學習筆記本、心得體會本,建立了學習制度,制定了學習計劃,堅持每周二、五為集中學習時間,據統計全系統幹部職工人均記學習筆記12000餘字,撰寫學習心得4篇。為加大宣傳力度,局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印專題簡報13期。同時,在局門戶網站建立了專項活動網頁,開設學習交流、工作動態等專欄,為全系統上下深入學習交流建立了平台。切實提高了系統幹部職工對「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的認識,增強了做好「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在全市國土資源系統幹部職工掀起了學廉、倡廉的良好氛圍。三是圍繞「三個層面」全面推進。從個人、部門、組織三個層面,結合從事的崗位、業務和關鍵工作環節,深入查、用心查、細致查、真正把崗位風險查清、查明、查實。黨組成員帶頭自查,組織全局幹部職工結合崗位職責,以科室為單位,從中層幹部到一般工作人員、從正式幹部到聘用人員,全面深入查找廉政隱患,並針對排查出的風險點,實事求是進行風險評估。四是抓好「三個結合」深入排查。為確保廉政風險點排查無死角、無遺漏,本著「自己找、領導提、群眾幫、集中評、組織審」的原則,採取自查與互找相結合、領導點與群眾提相結合、風險查找與完善防範措施相結合的方法,突出以征地供地、農地轉用、規劃、評估、執法監察、土地和礦山權審批、登記發證、資源項目開發、財務、人事等業務方面為重點,全面深入查找思想道德、行為過程、崗位職責、制度機制和外部環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嚴格審核把關,並逐一填表登記,建立了台賬,做到了不漏崗、不缺項。五是嚴格「三個等級」分級管理。按照黨紀條規、行政法規、廉潔自律有關規定、腐敗行為發生概率以及可能造成後果的嚴重程度、緊急程度等,評估確定風險點的定級,並根據腐敗風險的變化,及時調整風險等級。全市國土資源系統123個單位,1037名幹部職工,從市局機關科室到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從縣(市、區)局機關股室到鄉所,從市局領導到鄉(站)所一般同志,全員參與,人人查找,針對現行制度、關鍵崗位、核心業務、重點部位和環節,圍繞征、管、查、減、免、罰、人、財、物「九大節點」,深入扎實開展全面四輪排查,單位共查找風險點599個,其中A級183個;B級119個;C級297個。個人共查找風險點3327個,其中A級1017個;B級717個;C級1593個。清理規范性文件203份。復查復審卷宗1192個。基本完成了廉政風險點排查和自查自糾階段工作任務。六是注重實效,邊查邊改。為把廉政風險點查深、查透、查准,變「風險點」為「安全點」,增強廉政風險防控的主動性,圍繞排查確定的各類風險點和風險等級,從個人自我防控、科室內部防控、單位綜合防控3個層面,有計劃地研究制定在教育、制度、監督等方面的具體防控措施,堅持邊查邊改,局班子成員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收繳禮金和有價證券管理辦法》,完善了《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財務管理暫行辦法》,領導幹部廉政承諾制度;立足「前期預防」、「中期監控」、「後期處置」三個環節的廉政風險防線,建立運用廉政「三卡」預警機制。針對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或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運用提醒、告誡、糾錯等制度,通過警示提醒卡、警示告誡卡、警示糾錯卡的方式,及時提醒一部分人不犯錯誤,有效控制一部分人少犯錯誤或不犯大的錯誤,著力督導犯了錯誤的人切實改正錯誤,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犯有一般性錯誤的幹部。
【榮譽稱號】2010年,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土資源管理系統「五五」普法工作先進單位,產業集聚區分局局長仲興民被評為國土資源管理系統「五五」普法工作先進個人,被省國土資源廳評為全省國土資源信訪穩定工作先進單位,衛驍、荊海波獲得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同時,也被省國土資源廳評為(地質找礦)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測繪系統先進集體,喬娟芳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余釗慧)
『叄』 銀器變黑了,用牙膏擦完還發黃,是假的嗎
應該是假的。
拓展:
除了銀質貨幣外,銀制的日用器物被當地的王公貴族和宗教上層人士普遍使用。人們生活中使用的貴金屬,銀器是最普遍、也是最多的,它不僅可以製作成生活用品,還可以用來裝飾器物或者服飾用品。直到十九世紀以後,銀器開始成為一種商品,但也只有比較富裕的人家才用得起。現在銀器製作工藝已經相當精湛,使用權也早已不再被貴族所獨攬,可是銀器在多數人的心目中,依然是比較貴重的選擇。
沿革中國銀的使用始於器物的裝飾。戰國時期就有在銅器上鑲嵌、裝飾金銀的金銀錯工藝。漢代稱銀為白金,除用作器物裝飾外,也有少量銀器,如碗、碟以及銀印等。十六國時已有用銀制的餐具。唐代是中國銀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國有銀作56處,主要產地有陝(今河南陝縣)、宣(今安徽宣城)、潤(今江蘇鎮江)、饒(今江西鄱陽)、衢(今浙江衢縣)、信(今江西上饒)等州。當時銀器生產分官作與行作兩種。前者屬官營的作坊院,後者為金銀行業的工匠作坊。銀器品種繁多,有碗、盤、杯、碟、盆、盒、壺、瓶、鍋、匜以及熏爐、熏球等。
唐代銀器,形體豐盈,氣勢博大,紋飾繁密,富麗堂皇,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風貌,多為王公貴族們所享用,其中許多銀器是地方的貢品。不少銀器設計頗為巧妙。如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莊出土的一件唐代銀熏球,球體兩半有鉸鏈相連,開合自如;球內有一盛香料的小金碗,用套環與球體相連,不論球體如何轉動,小碗始終保持平穩,碗內香料不致翻倒,技藝精湛。宋代,銀器業也很發達,銀器形體比唐代的小巧,胎體輕薄,紋飾風格趨向寫實,並出現鏨刻詩文等題材。元代,瓷器廣泛使用,使銀器生產逐漸衰落,但宮廷中仍有不少銀器。
『肆』 陝縣國土資源局
陝縣古稱陝州,位於河南省西部,東與澠池縣交界,西與靈寶市接壤,南依甘山與洛寧縣毗鄰,北臨黃河與山西省平陸縣隔岸相望。地處豫西地台區的華熊上元拗褶帶上,是華北地台的組成部分,又在秦嶺緯向構造帶的延北支——崤山和黃河地塹之間,陝縣在地質構造體繫上還屬「祁連山、呂清山、賀蘭山」字形構造的前孤,又接中條山向東北偏轉的地段。二種地質構造,即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境內出露的地層從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下元古界、中元古界、上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岩石類型以沉積岩和火山岩為主。岩漿岩以石英閃長玢岩最為發育,次為斑狀花崗岩、花崗斑岩等。陝縣地勢南高北低,東峻西坦,呈東南向西北傾斜狀。
房瑞民 黨組書記、局長(正科級)
張宗儉 黨組成員、副局長(正科級)
李紹軒 副局長(正科級)
水鐵軍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范英鋒 黨組成員、副局長
房瑞民簡介:江蘇省沛縣人,1963年6月出生,漢族,198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11月參加工作本科學歷;1980年11月~1984年11月部隊服役;1984年12月~1990年2月在三門峽市副食品公司工作;1990年2月~1993年9月,在三門峽市監察局工作;1993年9月~2000年8月,在三門峽市土地局工作,其中,1998年3月~1999年6月,任副所長(副科級),1999年7月~2000年8月,任所長(正科級);2000年8月~2001年11月,兼任地產交易管理中心主任;2001年12月~2008年9月,歷任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地價評估事務所所長、兼任市地產交易管理中心主任、辦公室副主任、財務科科長;2008年10月至今,任陝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局內設辦公室、執法監察室、信訪辦、財務股、規劃科技股、耕保農宅股、用地審批股、土地利用股、土地儲備中心、地籍測繪股、礦產開發及儲量、勘查與地質環境股、信息中心、黨辦、紀檢監察室、審批中心、土地開發中心、地產交易管理中心、執法檢查大隊、測繪大隊、國土資源管理站21個股室。下轄大營、原店、張汴、張灣、西張村、菜園、張茅、硤石、王家後、觀音堂、西李村、宮前、店子13個國土資源所。2010年,全局幹部、職工總人數208人,行政人員12人,事業全供46人,自收自支130人,退休19人。局長1名,副局長3名,紀檢組長1名。
【土地資源】據2010年度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顯示,轄區總面積161078.94公頃。其中,耕地33022.08公頃,園地10703.22公頃,林地54173.63公頃,草地41767.03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0775.9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931.8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830.55公頃,其他4874.67公頃。
【耕地保護】全縣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保有量穩定在35836公頃以上、30037公頃以上。大力實施土地整理,全面完成2007、2008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整理項目並通過驗收,新增耕地面積335公頃,連續9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2008—2020年陝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整合省定非煤礦區礦業權10個,經過礦產資源整合後非煤礦區礦業主體3個,有效促進該縣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組織實施《陝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7—2020)》,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53處,落實監測責任人53名,全年未發生一起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
【土地利用】建成標准廠房25000平方米,入住企業9家。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潛力,盤活存量土地28宗,面積107.47公頃。
【地籍管理】加強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土地登記165宗,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使用權登記300宗,發證率100%。
【建設用地管理】上報省政府審批建設項目用地6個單選、4個批次,面積262.93公頃,其中:農用地197.9公頃(耕地118.95公頃),為34個項目提供了用地需要。
【土地市場】國有建設用地劃撥7宗,面積367.7063畝,出讓26宗,面積1777.2742畝,出讓價款28297.2678萬元,出讓宗數、面積和出讓金價款分別是去年同期的371%、379%、412%。土地二級市場受理土地使用權轉讓123宗,面積389.91畝,土地使用權轉讓宗數、面積分別是去年同期的176%、208%;土地使用權抵押21宗,抵押面積2098.49畝,抵押金額21323萬元,土地使用權抵押宗數、面積、貸款金額分別是去年同期的150%、139%、125%。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依據《第一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實施規劃》,3年內可拆除舊區面積20公頃,實現新增耕地面積15公頃。
【礦產資源】陝縣礦藏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地164個,其中中型礦床13處,已發現礦藏32種,探明儲量的3種,保有儲量居全市前三位的有2種,已開發利用的有8種。黃(黃金)、白(鋁土)、黑(煤炭)、水(地熱礦泉水)是本縣的4大優勢資源。黃金礦主要分部在陝縣南部崤山腹地,礦產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市第二位,已探明儲量30餘噸,已知金礦床、礦點、礦化點總計17處;鋁土礦已發現礦產地10處,總儲量約1億噸;煤炭有9個煤田,探明儲量近3億噸,保有儲量約為2.2億噸,年產量約200多萬噸,居全市第3位;石灰石礦探明儲量近2億噸,年產量近200萬噸。地熱礦泉水分布區域面積約4.1平方公里,泉口水溫65℃左右。
【礦產資源管理】加強礦山企業的年檢工作,應檢礦山企業59家,實檢礦山企業59家,年檢率100%,合格率100%。開展礦山儲量動態檢測工作,與各采礦權人簽訂礦山儲量動態檢測協議34份,轄區內應檢測甲類礦山34個,實檢測礦山34個,動態檢測率達到100%。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加強山體恢復治理,成功申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3個。
【礦產資源整合】按照省、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整合總體方案要求,編制《陝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整合實施方案》,整合省定非煤礦區礦業權10個,經過礦產資源整合後非煤礦區礦業主體3個。
【執法監察】開展動態巡查530次,累計出動1500人次,發現違法佔地行為35起,制止35起,總面積4800平方米;打擊各類違法違規開採行為105起,取締105起,並對其中情節嚴重的13起進行立案查處,全部處理到位。
【信訪工作】受理信訪事項40起,辦結40起,結案率100%,辦結案件40起,36起案件群眾滿意,群眾滿意率90%,全年無進京、赴省涉國土資源上訪案件。
【「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將專項行動工作分解為7個大項,28項具體工作,落實到8名局領導成員和21個股室。做到了「五個明確」:即任務明確、責任明確、時限明確、方法明確、具體要求明確,使治理工作更具操作性。確保了「六個知道」,即知道「兩整治一改革」的重要性和時間步驟、知道本職工作的政策依據、知道自己的崗位職責、知道崗位規范程序、知道崗位的風險點、知道風險點的防範措施,為我局專項行動的扎實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全局通過排查及「回頭看」活動4輪認真排查,共排查出廉政風險點495個,其中:A級風險點89個,B級風險點178個,C級風險點228個。
(范恩茂)
『伍』 河南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河南省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發展大局,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在發展中順應調控,在調控中謀求發展,集中抓好節約集約用地、嚴格用地審批、礦產資源整合、礦業秩序整頓等重點工作,在資源需求日益旺盛、資源管理日益嚴格、資源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妥善地處理了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的關系,取得了「雙保雙贏」的效果。
●認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了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數量和質量的穩定。
●積極推進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保障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合理用地需求。
●積極開展資源整合和礦業秩序整頓,提高礦產資源管理水平。
●堅持依法行政,切實維護了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加強國土資源部門自身建設,促進了隊伍素質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根據2005年土地變更調查結果顯示,全省土地總面積16 553 641.93公頃(16.55萬平方千米)。其中農用地12 290 025.59公頃,建設用地2 152 220.74公頃,未利用地2 111 395.60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74.24%、13.00%和12.76%(土地利用現狀見圖1,土地利用變化情況見表1)。
農用地中,耕地7 925 303.66公頃、園地318 060.29公頃、林地3 019 131.90公頃、牧草地14 390.43公頃、其他農用地1 013 139.31公頃。
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1 853 492.50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17 169.43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81 558.81公頃。
圖1 2005年全省土地利用現狀示意圖
表1 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變化情況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1 533 804.83公頃、其他土地577 590.77公頃。
2005年土地變更總量為46 080.96公頃,農用地、未利用地增減相抵均為凈減少,建設用地增減相抵為凈增加。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省農用地凈減少6 072.20公頃,其中二級地類也均為凈減少。全省耕地面積7 925 303.66公頃,總量較2004年減少1 039.64公頃(見圖2),現有人均耕地1.22畝。本年度全省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增加耕地12 939.81公頃,建設佔用耕地12 862.55公頃,開發復墾整理與建設佔用耕地相抵,凈增耕地77.26公頃,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圖17 2005年河南省國土資源系統管理部門年末從業人員結構圖
2005年全省參加幹部培訓的人數597人,較2004年減少73人。其中黨校培訓283人,行政學院培訓36人,其他培訓278人。學歷教育395人,其中博士生3人,碩士生19人,本科生170人,大專生203人,較2004年都有一定幅度的減少。在今後一段時期內,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需要,進一步加大幹部培訓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七、問題和建議
(1)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南水北調、鐵路客運專線等一批重大工程將全面開工,河南省在建的高速公路里程達2 200多千米,居全國首位,能源基地和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必將佔用大量的耕地(基本農田),加大了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壓力。
(2)一些地方節約集約用地意識不強,節約集約用地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辦法和手段不多,許多閑置浪費的土地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針對這種情況要逐步建立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年度考核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一批了之、一供了之的現象,實行對批、供、用的全程監管。
(3)繼續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加大地質勘查工作力度,嚴厲打擊礦產違法行為。
(4)規劃修編、基本農田整治、城鎮地籍更新調查、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工作要統籌考慮、協調推進。全面啟動河南「金土工程」,推進全省國土資源基礎資料庫和應用系統建設,為國土資源的高效、規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5)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網上政務公開和省、市行政審批聯動,以管理信息化帶動管理科學化和服務社會化。
『陸』 糧食企業改革的具體方案
一、要把深化糧食企業改革工作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來抓
糧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食產業又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我市糧食資源豐富,深化糧食企業改革,不僅直接關繫到全市糧食系統的穩定和發展,而且關繫到能否將我市的糧食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推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各地要充分認識深化糧食企業改革的極端重要性,切實增 強工作的責任感,堅決克服鬆懈、畏難的思想情緒,真正把糧食企業改革工作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領導,扎實推進。
二、要把握改革的實質,以改到底、退到位為目標,切實加大糧食企業改革的力度
深化糧食企業改革的實質是要創新糧食企業經營機制,促進糧食產業的發展。各地要在抓好糧食企業"三置換一保障"改革的基礎上,按照改到底、退到位的要求,全面完成職工身份置換,加快國有資產和土地使用權的置換盤活,妥善消化各類特殊群體負擔。進一步變革體制、創新機制、整合布局,切實轉換糧食企業經營機制。通過改革,使糧食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經濟主體。
在購銷企業改革上,整合布局結構,除有選擇地保留極少數骨幹企業(糧庫、糧站)為國有性質,以保證地方糧食安全和市場穩定外,其餘企業都要加快轉制,退出國有糧食企業的范疇。保留 國有性質的骨幹企業(糧庫、糧站),也要力求按照民營企業的機制運行,劃斷分開新老帳務,自負盈虧。今年年底前,每個市(區)都要完成1-2家購銷企業的民營化改造試點,明年一季度擴大試點,並逐步推開。
在非購銷企業改革上,要按照徹底民營化的要求,加大"三置換一保障"改革力度,優化企業股權結構。對已經實行股份制改造的企業,要切實改變人人持股的"均股制"做法,將國有股本全部退出。對虧損嚴重無法改制的企業堅決實施破產,或者資產變現後人員一次性分流。今年年底前,非 購銷企業的國有資產要退出80%以上,明年上半年國有資產基本退出。
在局辦公司的改革上,要嚴格實行政企分開,與糧食局徹底脫鉤。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要按照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要求,全面推行企業化管理;企業性質的要按照"三置換一保障"的改革要求,人員身份全部置換,並實行民營化改造。
三、要加強組織領導,確保糧食企業改革工作順利進行
當前,我市糧食企業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各市(區)一定要切實加強對糧食企業改革工作的組織領導。要按照改革的總體目標,結合各地實際,進一步細化深化糧食企業改革的具體方案,並加強督促檢查,抓好實施。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解決糧食企業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當前特別是要認真研究解決糧食企業改革成本兌付和特殊群體負擔消化問題,制定好兌付、消化的方案。可從地方糧食風險基金中安排部分資金,支持、幫助糧食系統建立特殊群體生活保障資金。要通過招商引資,加快糧食系統國有資產的退出變現,籌集改革成本。對糧食系統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國有資產的置換,可參照特困企業資產處置的有關政策給予扶持和照顧。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既要下大決心,又要穩妥推進。要妥善分流糧食企業富餘人員,認真落實糧食企業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努力維護好職工的切身利益,保證糧食企業改革工作順利進行。
『柒』 戰國的時候為什麼春秋的魯越吳等國不見了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跡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戰國時只剩七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為前 477年,《史記·周本紀》為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國歷史時期,因魯史《春秋》記錄了這一階段的歷史而得名。由於周的東遷,前人也稱這時期為東周。
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見於《左傳》的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其中以姬姓者為最多,有晉(在今山西侯馬)、魯(在今山東曲阜)、曹(在今山東定陶)、衛(先在今河南淇縣,後遷至今河南濮陽)、鄭(在今河南新鄭)、燕(在今北京)、滕(在今山東滕縣)、虞(在今山西平陸)、虢(在今河南陝縣)、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後遷山東聊城)等國;姜姓國有齊(在今山東臨淄)、許(原在今河南許昌)、申(在今河南南陽)、紀(在今山東壽光);嬴姓有秦(在今陝西鳳翔)、江(在今河南羅山西北)、黃(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蘇泗洪);羋姓有楚(在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河南蘭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縣,後遷到今山東濰坊);媯姓有陳(在今河南淮陽);曹姓有邾(在今山東鄒縣)、小邾(在今山東滕縣);任姓有薛(在今山東滕縣);曼姓有鄧(在今湖北襄樊)。另外還有屬於風姓、己姓、姞姓、偃姓等小國。各國之中最強大者為晉、楚,其次為齊、秦,再次則為鄭、宋、魯、衛、曹、邾等國。春秋末崛起者為吳、越兩國。除以華夏族為主的大大小小國家之外,還有不少的戎、狄、蠻、夷交錯其間。在長期的相互混戰之中,不少小國被強國所吞並。見於《左傳》的一百二十餘國,到春秋末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了。 經濟
井田制和農業耕作狀況 春秋時各國都普遍實行井田制。據《左傳》,楚人"井衍沃",鄭"都鄙有章", "田有封洫,廬井有伍"。所謂井田,是指田地被分劃成整齊的小塊,田間的土埂和溝洫成為田與田之間的一種界限。《國語》說齊桓公時,管仲以為"井田疇均則民不憾"。這是為了消除農民之間的不滿情緒。所以強調把田地一定要劃分成等量的面積。另方面則出於對農民徵收賦役的需要。與此同時,農民也被組織起來。如《國語·齊語》說齊國是"制都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鄉有鄉帥,三鄉為縣,縣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把許多分散的農戶,納入這類村社組織之中,再派官吏去管理,可起到鞏固統治的作用。後來郡縣制下的鄉里制就由此演化而來。
井田的最高所有權屬於國家或貴族,農民僅有使用權而已。井田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小塊的私田由每戶農民去耕種,收獲歸己。公田則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歸國家或貴族。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種公田的積極性日益衰退,從而影響了國家的收入。於是各國對稅收方式也作了相應的改變。齊在桓公時就已實行按地畝征租稅,魯則在宣公十五年(前594)也宣布"初稅畝",長期以來的力役租被履畝而稅的實物稅所取代。 除田稅外,農民還要在有戰爭時向國家交納軍賦。軍賦按井徵收糧食、草料和牲畜。由於戰爭頻繁,國家不斷加賦,如鄭作丘賦,魯季孫"用田賦",都是違反舊制而加重農民負擔的一種新措施。
除劃分為井田的用地之外,還有不劃井的零散土地。如《周禮》說在國都附近有官田、士田、賈田、賞田等。官田、賈田是分給供職於官府的小吏、工商的祿田,士田是授予士家屬的份田,《孟子》所說的"士有圭田",即指這類形狀不規則的田。這些田的最高所有權也屬於國家。當時卿大夫之間土地雖可以轉移,但在小貴族和平民中缺乏土地所有權,特別是買賣土地的現象還未曾出現。《禮記》說:"田裡不鬻",與當時實際狀況相符。 耕作狀況 春秋時農業工具仍以木、石製品為主,耕作工具多為木製的耒耜。青銅農具甚少,僅在春秋末,今長江下游一帶才有過較多的銅農具。由於工具、技術都和西周相差不遠,故耕作時仍須共同合作,耦耕到春秋末年還未絕跡。
由於農業受工具、施肥等條件的限制,土地仍須輪休。《周禮》說:"不易之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即田地休閑的時間不等,長的兩年,短的一年,也有不須休閑者,不過數量較少。《左傳》中所說的"爰田",和《周禮》中的"一易"、"再易"之田相似,說明休閑田的普遍存在。
手工業和商業 手工業分民間的和官府的兩種。民間如紡織不過是家庭的一種副業。官府工業則具有較大規模,《周禮·考工記》提到的工種有攻木、攻金、攻皮和刮磨、摶埴等項,冶鐵業大約出現於春秋末,但很快就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商業和手工業相似之處,除民間的相互交易外,就是由官府經營或控制的工商業,《國語》說:"工商食官",正反映出手工業、商業都以官營為主的這一特點。在各國中,可能出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鄭國的商業較為發達。從文獻記載來看,有關鄭國商人的情況頗多,其足跡遍於周、晉、楚
『捌』 豫政土7月1日877號文件
徵收土地公告
經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土[2007]314號批准,徵收觀音堂鎮觀音堂村集體土地4.8151公頃、段岩村集體土地8.1364公頃,合計12.9515公頃,作為陝縣2007年第一批鄉(鎮)建設用地,現將有關事宜公告如下:
一、批准機關、文號、用途
(一)批准機關: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批准文號:豫政土[2007]314號
(三)批准用途:義煤集團棚戶區改造用地
二、徵收土地所有權人、地類和面積
(一)觀音堂村集體耕地4.8151公頃
(二)段岩村集體耕地8.1364公頃
三、征地補償和安置途徑
征地補償根據《河南省實施〈土地管理法〉辦法》第三十四條規定補償
安置途徑:貨幣安置
四、被征地四至范圍內的土地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其補償內容以陝縣國土資源局調查結果為准。
特此公告
『玖』 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溫塘村九組組長曲俊旺口出狂言說:「誰能告倒我」
首先,我建議你們請一位律師代理你們進行有關權利的爭取活動。他可以具體地幫助你們搜集案件訴訟過程中所需要的證據材料,按照司法程序,依據法律規定最大限度地維護你們的權益。在這里我只能憑借自身僅有的法律知識為你們提供一些指引。
這件事情想要得到司法上的救濟,必須先啟動司法救濟程序,也就是通過向公安機關、檢察院控告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讓案件進入司法訴訟程序,單純向政府求助沒有用。具體來說,主要有兩種途徑。
途徑一:通過向公安局、檢察院提出控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到公安局立案時,你們要就村集體財產權利遭受不法侵害的事實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有關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揭露和告發,要求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公安機關立不立案關鍵在於你們的證據證明程度,要想立案,就這個案子你們應至少能夠證明:①該爭議土地的建設用地使用權歸村集體所有。這一點可以找前任組長作證,並提供該1.5畝建設用地的申請書、申請批復以及集體交款15萬元的收據等證據來證明;②該爭議土地現在的使用權在現任組長曲及村民田等人名下。這一點可以去土地管理局復印其產權登記文本,若土地管理局不予批准,交給公、檢去搜證或者托律師申請調查證據;③該爭議土地的市值巨大。可以提供該1.5畝建設用地的使用價值評估來證明,具體操作的話還請咨詢律師或者專業人士;④該建設用地使用權很可能是現任組長曲利用職務便利非法轉移的。這一點,第①條的內容再加上全體村民對自己反對產權轉移的作證基本能夠證明,且立案階段的證據不要求做到絕對充分,提出合理懷疑即可。
隨後,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出返還集體財產的民事請求。
途徑二:提起民事訴訟。以曲、田等人為被告,請求法院判令組長曲未經代表和全體人員同意,轉讓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行為無效。證明內容:①該爭訟建設用地的使用權歸村集體所有;②該爭訟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轉移系組長利用職務便利,未經全體同意擅自進行的。
在起訴階段,我所知道的你們能做的事大概就是這些。
通過上面的分析能看出來,證明材料和合法請求非常重要!還是建議你們請一位有經驗的律師具體地幫助你們處理此事。憑借我自身的法律知識水平所能提供的建議僅限於此,且未必都對,僅供參考,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