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權法中的「交付」到底是什麼概念
1、「物權法中的「交付」到底是什麼概念」:是一個物權變動方式的概念,即: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公示,交付後即完成了物權的變更過程。
2、「說明只要動產交付給對方了。物權就屬於對方了是吧?」:是。
3、「那這個交付是什麼概念呢?」:物權變動,《物權法》將其分成了兩個不同的合同,即基於雙方合意的變更物權的債權合同、物權實際變更的物權合同,物權變更應以雙方合意的以變更物權為內容的債權合同為基礎,在有雙方合意變更物權的合同的基礎上,將物實際交付給合同對方的,才發生物權變更的效力。
如果在雙方達成以變更物權為內容的合同後,一方反悔不再交付:則物權未發生變更效力,但原為變更物權而簽定的債權合同仍然有效,只是物權並沒有變更,合同守約方可以依據原債權合同(買賣合同或公證後的贈與合同、公益合同等到)追究違約方的責任。
4、「比如別人借我一個鉛筆,是不是鉛筆交到我手上就已經算是交付了?物權就變成我的了?而對方只有債權,喪失了物權?」:非也。你所說的這種情況,不是《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而是臨時轉移佔有,因為你們之間只有「借」的臨時轉移鉛筆給你使用的合同,並沒有以將鉛筆「給」你(不管是贈與還是買賣)為內容的債權合同。
5、「還有如果上面說的成立的話,那我去商場看珠寶,指出要看什麼了。售貨員把寶石交給我手裡的時候,就等於物權交付了?他們就只有債權了?」:
(1)上面你所說的不成立,因此下面的例子也不成立。
(2)售貨員將寶石交到你手上:你們之間並沒有形成你買她賣寶石的買賣合同的合意,雙方都沒有以轉移寶石物權為你所有的意思,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合意的以轉移物權為內容的債權合同的基礎在,所以:這也不是「交付」,只是臨時轉移「佔有」。
6、「那是不是我拿起就走,對方只要敢搶回去,那就構成搶劫罪?因為物權屬於我了;他想不通過合法途徑讓我還債給他,就等於非法佔有為目的,就是搶劫?」:
(1)呵呵,你不用暴力威脅的手段當場拿起就走:屬於搶奪。如果用暴力威脅手段:你才是搶劫、而不是售貨員搶劫。
(2)你交沒有「物權」:只是臨時佔有、只有驗看的權利。物權仍然屬於商場。
(3)只有在你與售貨員達到買賣合意、你交了貨款後,售貨員將寶石交到你手上時:這才是《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
7、「如果和我所理解的概念一致,那麼物權法不就成了合法「搶劫」的保護傘了?」:不會和你理解的概念「一致」,也不會發生你所擔心的誤解和現象,因為即使不懂一點法理的人也會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交錢拿貨,呵呵。
8、「比如借出去的東西。被別人賣了。是無法從第三人那追回物權的。只能從跟你借東西那追究債權,也就是說這時候只有債權,已經喪失了物權」:
(1)借東西的人擅自出賣借來的物品:屬於無權處分行為,不一定就追不回來,不是「只能」、只是「可能」,即:如果購買人是知道內情的,購買人不屬於善意第三人,購買人與借物人之間的買賣合同屬於效力待定合同,如果原物所有人追認買賣合同,買賣有效;如果原物所有人不承認買賣合同:買賣無效,原物所有人有權追回原物。惡意購買人的損失應和借物人共同承擔。
如果購買人不知道內情;屬於善意第三人,買賣有效、購買人取得該物所有權。此時:原物所有人的物權因為借物人的侵犯的權行為而喪失,所有權轉化為債權,借物人應以全權方式補償侵權損失。
9、「第一把別人擁有物權的物,也就是借來的或者租來的物給賣掉這本身不符合社會公共道德,這種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第7條的規定,買賣合同條款應該不受法律承認」:這說法不準確:
(1)把借來的或租來的物賣掉:不僅是「不符合社會公共道德」,而且屬於違法的侵權行為,正像你所說,違反了《民法通則》,但不僅是違反民通第7條,還違反了《民法通則》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節 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和《物權法》中關於物權的保護規定。
(2)「買賣合同條款應該不受法律承認」:法律並沒有無條件「承認」這買賣合同,但也沒有全部否定,而是將這合同作了區分處理,
即:區分購買人是否善意第三人、區分原物所有者的態度來處理,如果是原物所有人也在事後追認這買賣合同:買賣合同有效。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認這買賣合同:購買人是善意第三人的,購買人可以取得物的所有權以保護交易的的善良交易對象的交易公平,同時確定無權處分的出賣人為侵犯原物所有人的所有權的侵權人,由侵犯物權人承擔對原物所有人的物權損害賠償責任。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認這買賣合同、且購買人是惡意第三人的:買賣合同無效,原物所有人有權追回原物。
8、「第二.這種賣把別人擁有物權的物賣掉本身是違法行為,所獲得的利益就是非法的利益,也就是構成了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而又是以通過欺騙的手段,騙了物權所有人也騙了第三人而獲得的非法利益,這就構成了詐騙,主觀要件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客觀要件是以欺騙作為手段。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因為把物賣掉,對方就只有債權,喪失了物權,等於把物轉化為錢的這種財產所有權歸為己有了,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完全符合,可是現在的物權法這樣一規定只有債權,就等於否定他詐騙罪,物權法不是憲法,所以不能大過刑法,這時候又怎麼解釋呢?」:
(1)朋友,你應是個法學愛好者亦或是自學者?學了一些概念卻沒能融會貫通,自己把自己繞了個結實。把俺都快繞糊塗了,真是服了你了。
(2)借物人沒有通過欺騙原物所有人而取得物:他是合法佔有、是「借」而不是「騙」:界定為民事無權處分事件的,應是在當初的真實意思表示是「借」,借到手後才產生「賣」的意思。
(3)如果借物人在當初「借」時的目的就是為了「借」(或租)來後轉賣:這不再是侵犯物權的民事糾紛、也不再是無權處分,而是純粹的詐騙犯罪,此時你所說的就是正確的,即:「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完全符合」,不能再作為民事案件處理,在詐騙數額達到詐騙罪的立案標准時,應以詐騙罪立案偵查;在沒有達到詐騙罪的立案標准時,應以違反治安管理的詐騙行為進行處理。
(4)「可是現在的物權法這樣一規定只有債權,就等於否定他詐騙罪,物權法不是憲法,所以不能大過刑法,這時候又怎麼解釋呢?」:是你理解錯了,《物權法》只調整民事糾紛范圍內的物權行為,如果真像你所說的那種只是以「借」為幌子、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借」來或租來後賣掉謀利,就是純粹的詐騙行為,不能再適用《物權法》來調整,《物權法》沒有「否定他詐騙罪」(因為那已經不是《物權法》能管的范圍,而是有《刑法》作了相關規定),也沒有「大過刑法」。
Ⅱ 外國部分優先權應當怎麼理解,優先權日應當怎麼確立,最好舉例說明一下,謝謝
比如某人今年4月2日向某外國提出了發明專利申請,今年8月,他覺得該佔領中國市場,就又向中國專利局提出了發明專利申請,這時候,他可以在申請時提出,要求該外國優先權,也就是說,他在中國申請專利的日期,可以看做是在今年4月2日提出的。
如果今年6月有其他人向中國專利局提出了同樣內容的專利申請,由於該某人有優先權,會視為比該其他人提出專利申請的時間要早,而專利會授予先提出申請的人,要優先權的人就有優勢了。
再比如,該某人8月在中國申請的時候,又想出了一些新的方案,把新方案和4月的舊方案寫一起申報,這樣的話,舊的方案可以享有優先權,新的方案不能享有優先權,稱為部分優先權。
Ⅲ 最新物權法規定房屋所有權
_物權法上有關房屋所有權的規定具體有以下幾條:
第三十九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四十條: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
第七十條: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
第七十一條:業主對其建築物專有部分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業主行使權利不得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
第七十二條:業主對建築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不得以放棄權利不履行義務。業主轉讓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其對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一並轉讓。
第七十七條: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
第七十九條: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屬於業主共有。經業主共同決定,可以用於電梯、水箱等共有部分的維修。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公布。
第八十條: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費用分攤、收益分配等事項,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業主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的比例確定。
Ⅳ 物權是否受訴訟時效限制。
物權不受訴訟時效限制,訴訟時效也不適用於物權。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權利人將失去勝訴權利,即勝訴權利歸於消滅。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訴訟時效只適用於財產權中的債權性請求權。因此下列權利不適用訴訟時效:
1.人身權的請求權
2.財產性支配權:包括物權和知識產權
3.抗辯權
4.形成權
參考:
1、物權_網路
http://ke..com/link?url=-_kZtJmzUOw10yqj1vIe-zupRmmwEFm15JiBvu7vCidY_
2、訴訟時效_網路
http://ke..com/link?url=I4EDOcrCVeiCG8LxidhqhBcp7--
Ⅳ 合同物權取回權
合同法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屬於出賣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4條規定:「財產已經交付,但當事人約定財產所有權轉移附條件的,在所附條件成就時,財產所有權方為轉移。」《物權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從這兩三個條文來看:
1賣方標的物所有權只有在買方付清貸款時才轉移至買方,買方未付清貸款時佔有標的物屬於效力未定的情況,當買方在合同約定的付款期限未能付清貸款就是無權佔有標的物,賣方可以請求返還標的物。
2返還原物請求權應該通過合法的法律手段實行,一般可以通過仲裁和訴訟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賣方直接(強行)原物可能會造成不良效果。
另外注釋:出賣人取回權,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時,出賣人已將買賣標的物向作為買受人的債務人發運,債務人尚未收到且未付清全部價款時,出賣人所享有的可以取回在運途中的標的物的權利。
第一,必須為異地買賣。
第二,作為買受人的債務人尚未付清全部價款。
第三,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時,買賣標的物尚在運輸途中。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時,買受人還沒有收到貨物。
Ⅵ 物權法對國有企業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呢
http://www.stdgx.com/article.php?tid=139
我國修改物權法草案 防止企業並購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編輯: stdgx 發表日期: 2006-10-27 21:48 復制鏈接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任芳、王婭妮)在27日開幕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正在進行第六次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在保護國有資產方面又添重要一筆:通過「合並分立」造成國有資產損失的,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今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對物權法草案進行第五次審議時,一些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現實生活中,通過企業並購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嚴重,應作出有針對性的規定。
草案據此將有關條款修改為:「違反國有資產管理規定,通過企業改制、合並分立、關聯交易等,低價轉讓、集體私分、擅自擔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國有資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隨著我國國有資產監管體系逐步建立和股權分置改革接近尾聲,為國有企業大規模進行並購重組創造了條件。
一家境外金融與商業顧問公司均富企業金融新近一份報告顯示,從去年7月到今年6月,有價值140億美元的中國內地公司為境外企業所並購,交易金額比上年同期增長52%。
國務院國資委有關負責人指出,在國有企業並購重組過程中,「蛇吞象」、政府「拉郎配」、「合並報表」式的虛假重組、非相關產業重組等是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典型方式。這些重組難以保證企業創造不斷增長的利潤,往往會發生大股東侵佔、非法轉移國有資產。
有關人士指出,物權法草案六次審議稿在保護國有資產的條款中添加的「合並分立」幾個字,將有利於今後更有針對性地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36325
平等保護原則:中國物權法的鮮明特色
王利明
【關鍵詞】
【點擊次數】1344
【閱讀次數】0
所謂物權法上的平等保護原則,是指物權的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其享有的所有權和其他物權在受到侵害以後,應當受到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平等保護是物權法的首要原則,也是制訂物權法的指導思想。平等保護原則充分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的特色,因為在西方國家,物權法以維護私有財產為其主要功能,所以沒有必要對所有權按照主體進行類型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平等保護的問題。但是,在我國,由於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因此在法律中尤其是物權法中確立平等保護原則對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平等保護原則完全符合我國憲法
物權是一定財產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物權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歸屬和利用關系的法律,必須確認和體現一國憲法所確認的基本經濟制度。一方面,物權法必須在憲法的框架內調整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物權制度有關一國的經濟,勢不能不採取一貫的政策,以為社會的准繩。」[1]也就是說,物權法必須採用憲法所確定的政策作為其基本規則設計和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物權法也必須反映一個國家的所有制關系形態。正如德國法學家鮑爾所指出的,「作為法律制度一部分的物權法,包含著人類對財務進行支配的根本規則。而該規則之構成,又取決於一個國家憲法制度所確立的基本決策。與此同時,國家的經濟制度,也是建立在該基本決策之上,並將其予以具體化。」[2]正因如此,物權法才具有濃厚的固有法和本土性的色彩。我國物權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歸屬和利用的法律,是憲法所確立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民法上的表現,也是憲法中保護各類財產權利法律規則的具體化。因此,物權法必須體現憲法的精神,符合憲法的要求。
物權法作為基本財產法,必須反映憲法的所有制關系。西方國家的物權法以保護私有財產權作為其基本的功能[3],而我國物權法雖然也具有保護私有財產權的功能,但它對財產權的保護不是單一的。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因而我國物權法必須確認平等保護原則,反映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和維護多種所有制的需要,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財產。物權法草案中確立的平等保護原則,正是憲法所確立的基本經濟制度在物權法上的具體體現,也是對憲法的基本精神的反映。
之所以說平等保護原則完全符合我國憲法,是因為該原則符合我國憲法所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按照《憲法》第6條的規定,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所有制形態上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因此,「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構成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正是對這種基本經濟制度的充分反映和具體體現。
首先,「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內容上包括了各種所有制形式之間的平等,並不意味著不同所有制之間存在高低差別。所謂「以公有制為主體」,主要是強調各種公有制對國計民生、經濟安全以及政府實現宏觀調控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也是為了保證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屬性。我個人理解,「主體」的本意更多的是強調公有制對經濟關系的影響力和對經濟生活的基礎性作用。比如說,對關繫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鋼鐵、交通、汽車、能源等大型產業實行共有制,有利於保證基本的經濟制度和屬性,保護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實現政府的調控能力。只有保證公有制的主體性的作用,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的方向。上述憲法條款雖然在措辭上存在著主體和非主體的差別,但只能理解為各種所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是有差異的,而不能理解為各種所有制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不是說公有制為主體就意味著公有制處於優越的法律地位,其它所有制處於次要的法律地位。正是因為在憲法上,多種所有制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因而決定了物權法草案需要規定對各類所有權的平等保護原則。
其次,平等保護完全符合憲法關於以公有制為主體的規定。一種觀點認為,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為憲法第12條(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和第13條(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核心條款和關鍵條款,兩者並不能是平等和同等的,否則不能表明我國物權法和西方國家物權法的區別。物權法堅持平等保護原則,與憲法的相關規定是不符合的。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對憲法的誤解。現行憲法第12條的規定,作為一條宣示性的條款是具有其合理性的,在1982年制訂該條的時候,針對文革期間一些人大搞「打、砸、搶」,破壞公共財產的現象,在憲法中宣示公共財產的神聖性是必要的。作出這種規定,從強化國家主權的角度,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一些國有自然資源與國家主權具有密切的聯系,有必要從強化國家主權的角度有必要宣示公共財產的神聖性。但這一條的規定顯然不是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不能因為存在「神聖」兩個字就認為憲法所確認的各種所有制是不平等的,更不能從「神聖」兩個字就引申出要對國有財產優先保護,而對私人財產另眼看待。當然,憲法第12條的規定並不是關於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憲法》第6條 關於「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 的規定才是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
第三,憲法關於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強調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而共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就是平等保護。一方面,按照《憲法》第6條的規定,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所有制形態上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憲法》雖然規定了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但同時維護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根據這樣一種所有制所採取的戰略取向,就是我們不是搞私有化,而是實行多元化,鼓勵和保護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這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既然要實行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就要對其它經濟成分給予同等保護。所以,強調物權法對不同所有制的平等保護,這也是對憲法同等保護各種所有製成分唯一符合邏輯的解釋。沒有平等保護就難以有共同發展,失去了共同發展,平等保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應有的目的。另一方面,只有通過物權法規定平等保護的原則,才能鞏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排除各種「左」的和「右」的干擾,堅定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憲法規定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也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規律的總結。實踐證明,只有努力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才能鞏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從長遠來看,物權法之所以要確認平等保護原則,就是要使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長期存在。通過平等保護,促進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才能真正發揮物權法在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方面的作用。
第四,平等保護與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差異並不矛盾。應當承認,在我國,不同的所有制在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准入、銀行貸款等方面有所區別,對不同的類型的企業,國家在稅收、信貸、市場准入和用人指標等方面確實存在一些政策上的差異,對一些國有企業在貸款上確實存在這傾斜。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必須確保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但這些區別與平等保護原則並不矛盾。物權法是私法,它確立的是財產的歸屬和利用,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關於市場准入等方面的特別規定,其屬於公法調整的范疇,而不屬於物權法的內容。事實上,各國在產業政策上針對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主體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這並不影響對私有財產的平等與統一的保護。另一方面,產業政策的差異主要影響的是財產的取得,而並不影響對已經取得某一財產權的民事主體之間的平等保護,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涉及的是民事主體取得財產權之後的平等保護問題。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它們取得財產之前的差異,在取得財產以後,法律對它們的財產當然要給予平等的保護。物權法並不涉及有關取得財產的優惠的調整,也不應該介入政策性優惠的領域。從物權法角度出發,具有不同來源和不同性質的財產,一旦確定其具有確定的歸屬之後,它們在交易關系中,就應該適用同一法律規則。
之所以說,平等保護原則完全符合我國憲法,是因為我國憲法不僅確立了多種所有制形式,而且規定了對所有權的平等保護。憲法本身對財產的保護,就貫徹了平等原則的要求。例如,現行憲法雖然規定了「社會主義公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但同時又規定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 [4]憲法強調對國有財產的保護,但是,憲法對各類財產規定的實際保護規則,並沒有差別。尤其應當看到對各類財產權的平等保護是國家的義務。例如,憲法修正案第21條規定:「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該條實際上明確了國家負有保護對非公有制經濟義務,國家機關在行使各自的職權過程中負有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不受侵害的義務。所以,按照我國憲法學者的一致看法,從憲法本身的內涵來看,實際上也體現了平等保護的精神[5]。而物權法的平等原則,只不過是憲法平等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表現。
之所有說,平等保護原則是符合憲法的,是因為對各類財產的平等保護符合憲法平等保護的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基本的法律原則,也是基本的憲政原則。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6條就宣稱,「法律對於所有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我國憲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般認為,憲法中的平等既是一種基本權利,又是一項憲法原則。因為「憲法意義上的平等概念,是一種以憲法規范的平等價值為基礎,在憲法效力中體現平等的內涵。」[6]所謂「法律面前的平等」或「法律上的平等」這一類的憲法規范,對於國家一方而言,即可表述為「平等原則」,而對於個人一方而言,即可表述為平等權。[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中也包括了財產權的平等。一方面,既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權利的平等,財產權作為公民基本權利的一種,依據平等原則,必然應該與公共財產一起受到平等的保護;另一方面,財產權作為主體的基本權利,對於保障其主體資格的實現也具有重要意義。財產不平等就談不上主體的平等,尤其是對企業而言,企業與其財產是不可分割的,企業財產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血脈。從一定意義上將,企業本身甚至是為一定目的而存在的才財產。在一些企業買賣中,企業本身也是當作財產來作為交易的對象的。如果財產不平等,這也就意味著主體是不平等地,勢必會動搖法治社會的根基。在我國,已經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而法治國家的特點就是要對各類主體進行平等保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不僅僅是所有制形式本身要求平等保護,而且各類財產權要求平等保護,法治社會的根基就是對所有社會主體都要平等對待。
二、平等保護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准確、全面地理解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須要看到,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除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這一面之外,還包括另一面,就是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完整表述。只有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完整、全面的理解與認識我國憲法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據此,作為調整財產歸屬和利用關系的物權法,應當把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作為其基本的任務和目標之一,為此,物權法草案就必需要確立平等保護原則,保障所有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的平等地位,確立起點的平等,使得每一主體能夠進行平等的交易和公平的競爭,最終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第一,堅持平等保護,才能為市場經濟提供基本的產權制度框架。平等保護原則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所決定的。所謂市場,是由無數的每天重復發生的紛繁復雜的交易所構成。交易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財產權和合同,因為交易要求以交易主體各自享有財產權為前提,並以財產權的轉移為交易追求的目的。因而產權的構建是市場的基本規則,但作為市場經濟規則的產權制度,必須建立在平等保護的基礎上。因為,一方面,市場經濟天然要求平等,因為交易本身就是以平等為前提,以平等為基礎。否認了平等保護,就等於否定了交易當事人的平等地位,否認了市場經濟的性質。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天然要求市場競爭主體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能實現競爭的平等。任何企業無論公私和大小,都必須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競爭,並適用同等的法律規則。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平等地位需要通過物權法的平等保護來實現。如果對不同所有制的財產給予不同的保護,就沒有所有制上的平等和法律上的平等。將財產所有權區分為三六九等,就意味著不同的企業本身也被區分為三六九等,因為財產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必然決定佔有財產的企業的法律地位的不平等。這必然導致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國有企業必然享有一定的法律特權,而這和我們要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完全不相符合的。
第二,平等保護是構建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主體是平等的,利益目標是多元的,資源的配置也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市場主體都從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發,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這樣就會使市場經濟的運行交織著各種矛盾、沖突。因此,必然要求通過法律手段從宏觀以及微觀上對各個主體之間的行為加以協調與規范,以維護市場經濟的法律秩序。而通過物權法確立平等保護物權的原則,有助於維護公正的市場秩序,為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確立基本的條件。市場經濟之所以需要物權法,首先就在於物權法確認的是平等保護原則,充分鼓勵市場主體廣泛深入地從事市場交易活動,展開公平競爭。即使國家作為民事主體,以國有資產為基礎,參與各類民事活動,如發行國債、發行國庫券、對外擔保等,國家也應該和其他民事主體處於平等地位,並遵守民法調整民事活動的一般規則。國家從整體上作為民事主體的時候,和其他民事主體都是平等的,同樣,國有企業、國家控股參股的公司參與民事活動時,與其他民事主體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不能對其支配的國有財產設置一些特殊的保護規則,否則就限制了此類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最終不利於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在我國現行民事立法尤其是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上,強調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一律平等,這就意味著只要是從事民事活動,無論民事主體的具體形態是什麼,都要平等的遵守相同的游戲規則。否則,其所從事的民事活動就不能稱為民事活動,這類主體也沒有資格被稱為民事主體。
第三,平等保護是市場主體平等發展的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保護的平等不僅僅為市場主體從事市場交易和公平交易創造了前提,而且也為各類所有制企業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條件。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一段時期內採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一大二公」的政策,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並不存在平等的關系,這就嚴重壓抑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財產保護的不平等就意味著不同的企業在法律地位上存在差異,甚至對一些企業實行明顯的歧視性待遇,這就會嚴重的損害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只有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我國改革開放實踐表明,正是因為我們堅持了各種所有制平等保護、共同發展的方針,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潛力,調動了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從而使中國經濟二十多年能夠保持高速發展,綜合國力得到迅速提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也正在於此。可以說,正是在政策法律上對不同所有制經濟實行平等保護,才使我國的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社會財富迅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只有通過平等保護,才能為市場主體的平等發展創造基本條件。
受到平等保護的權利是各類市場主體賴以生存和發展所應當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一方面,財產的平等意味著企業的平等。企業作為進行市場活動的主體,其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對一定財產的支配和控制,而市場的交易行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體現為企業對一定財產的處分,如果對於財產不能進行平等的保護,企業之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市場交易根本無法進行。如果將各類財產根據其財產歸屬主體的不同,區別對待,實際上就是將市場主體劃分成不同等級,這就根本無法實現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競爭,平等發展也就根本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平等保護意味著要遵守共同的財產規則。當前,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體制是否是市場經濟,關鍵看市場是否在資源的優化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是否遵循同樣的游戲規則,規范市場經濟的民商法體系是否建立和健全。維護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規則,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都旨在維護和保障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地位,而物權法則是通過對各類財產的平等對待和一體保護,來實現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這種平等對待要求各類市場主體在享有並行使財產權,以及在其權利遭受侵害的情況下都要遵循共同的規則,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如果作為市場經濟基本法的物權法摒棄了平等保護原則,對不同財產進行不平等的對待和保護,就很難證明我國真正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平等保護是市場經濟繁榮和經濟增長的動力與源泉。美國法學家龐德有一句名言,即「在商業時代里,財富多半是由許諾組成的」[8],既然合同構成財富的主要內容,它天然的就要求在市場主體之間存在著平等關系,而財產的歸屬是進行交易行為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在物權法上對各類財產的主體要進行平等保護。只有確認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市場經濟的主體具有足夠的動力與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促使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平等保護原則不僅要求強調對公有財產的保護,而且也要求將個人財產權的保護置於相當重要的位置。財富是由芸芸眾生創造的,充分釋放個人創造財富的潛力,是搞活經濟、迅速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基礎。古人說,「有恆產者有恆心」,如果缺乏對私有財產權平等、充分的保護,則人們對財產權利的實現和利益的享有都將是不確定的,從而也就不會形成所謂的「恆產」,也很難使人們產生投資的信心、置產的願望和創業的動力。通過物權法強化對這些財產的平等保護,才能鼓勵億萬人民群眾創造財富、愛護財富、合法致富。如果我們對各類財產採取區別對待的辦法,對私有財產「低看一眼」,甚至採取殺富濟貧的辦法,公民不敢置產創業,企業不敢做大做強,就會出現許多財富的大量浪費、資產大量外流現象,民窮國弱,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無從談起。
三、平等保護原則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國有財產
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作為確認財產歸屬和利用,尤其是對財產進行保護的規則,不僅可以適用於已經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而且也可以適用於那些沒有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即使對國有財產來說也不例外。有一種觀點認為,各類市場主體的財產並不一定都會進入市場交易領域,所以物權法對財產的平等保護,不一定與市場經濟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由於許多國有財產並不進入交易領域,因此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對國有財產關系的適用范圍是有限的。
應當承認,物權法草案確立的平等保護原則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有著密切聯系,它首先是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存在的,對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這並不是說,平等保護原則僅僅只是調整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關系,也適用於大量沒有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關系。一方面,平等保護原則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不僅僅是反映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它也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反映。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已經包含了對所有制在法律地位上平等對待的要求,因此,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就不僅僅是與交易關系相聯系,其適用的范圍是十分寬泛的。任何類型的財產關系不管是否進入交易領域,客觀上都要求在物權法上平等對待,在其財產權遭到侵害時受到物權法平等保護。物權法作為調整財產關系的基本法,並不僅僅只是規范交易關系,也不僅僅是調整與交易相關的財產權,而應當確認和保護各類財產權,如果平等保護原則不能適用於各類財產,那麼,這與物權法作為基本財產法的屬性也是不符合的。另一方面,任何類型的財產,在有關財產歸屬和利用的規則上,都不可能不受物權法的調整。財產如果不受物權法的調整,就意味著它不是一種財產,正如布拉曼特所言:「准確地說,財產導致了民法的產生,沒有財產就沒有法律和政府。」[9]而只要受物權法的調整,就必須適用物權法的規則。因為任何財產歸根結底都是民事權利的客體。在財產被侵害的情況下,只有採取民法的方法,才能獲得充分的救濟。
從實踐來看,確實有一些國有財產並不進入交易領域,例如許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佔有的國有財產,並不發生財產的移轉,對這些財產是否可以不適用市場經濟的平等保護原則?我們認為,平等保護原則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財產,同樣也適用所有類型的國有財產。因為任何類型的國有財產不管其是否進入交易領域,都要適用平等保護原則。這是因為:
第一,任何類型的國有財產都要在法律上表現為一種財產權利,對這種權利的必須通過物權法來確認。這就是說,國有財產本身仍然是一種民事權利,或者說是一種私法上的權利,盡管國有財產在財產的管理、監督,以及國有財產的行使等方面都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國家的所有權和行政權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開。但當國有財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利表現的時候,它只能以民事權利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國有財產屬於公法確認而非物權法確認的權利,它就不是真正意義上財產權利。而物權法在確認國有財產權的時候,必須要將國有財產權和其他財產權同等對待,承認其平等的地位。所以,國有財產無論是否盡管國有財產在取得和行使方式以及國家所有權的客體上,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也已經為我國民事法律、經濟法所確認。即使沒有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仍然是財產的一種類型。不進入交易領域的財產,可能要受到多個部門法的限制,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就具有優越於其它財產的地位。即便是國有自然資源,它們雖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甚至關繫到國家主權,但它們仍然要適用民法的財產規則。我們也很難設想去設計一種讓其具有優越地位的法律規則。當然,我們可以在物權法上根據其自身特性設計一些例外規定,比如說,關於國家
Ⅶ 物權是否受訴訟時效限制。
物權屬於民事權利中的一種,受訴訟時效的限制,訴訟時效一般是三年。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具體規定如下:
第二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具體規定如下:
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7)物權q擴展閱讀
一、短期時效。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被損壞的。」
二、長期訴訟時效。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兩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六條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條「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其他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
三、最長訴訟時效。最長訴訟時效為二十年。
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根據這一規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時效具有強制性,任何時效都由法律、法規強制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對時效的延長、縮短、放棄等約定都是無效的。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搜狗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Ⅷ 為什麼撲克牌中 J、Q、K 都代表了各種風雲人物,而最強的卻是小丑
52張正牌又均分為13張一組,並以黑桃、紅桃、梅花、方塊四種花色表示各組,每組花色的牌包括從1-10(1通常表示為A)以及J、Q、K標示的13張牌,玩法千變萬化,多種玩法。
Joker(Jester)不同於Clown,代表的是「宮廷小丑」(或者叫「弄臣」),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插科打諢討主人歡心,有時也會諷刺大臣乃至國王,並進行批評,享有一個比較超然的地位(個人感覺有點像《史記·滑稽列傳》中那些人物)
撲克在19世紀之前只有52張(四花色×1~K),後來添加了1~2張Extra card,(可能是)出於諷刺+娛樂的原因,就演變成了Joker,並置於King之上,到現在出於規范化的需求就逐漸穩定下來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參考了塔羅牌,將0號「愚者」置於其他牌之前)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撲克都是2張一大一小的Joker的,歐洲那邊就有3或4張不保證正確。
希望我的回到幫到你
Ⅸ 財產所有權是否屬於人身權利
在民法上,人具有兩大權力,人身權和財產權。
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是可以以金錢計算價值的,一般具有可讓與性,受到侵害時需以財產方式予以救濟。財產權既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
財產所有權具有可轉移性,因此是屬於財產權。
關於人身權和財產權的區別,參照
低調〆尐Q
關於人身權的說明。
Ⅹ 他人強行闖入私人工廠,觸犯物權法的哪條
不是物權法,應該是刑法之中的非法強行侵入住宅罪。共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