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傳國家知識產權局將並入教育部,您怎麼看
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許多企業都在許多單位合並仍然需要進一步轉化為機構!
但不一定。看一看在18後,中央的改革可以看出端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減少2!
據消息人士透露,引入了結構改革方案已開始徵求各方意見。方案在現有的27個國務院組成部門被合並到最大幅度。大多數系統的改革,同時結合機構改革,機構根據其功能為企業或進入行政機關的非政府組織,在配合政府組成部門的合並。主要是調整其方案的內容:調整
國務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組成部門,以獲得更多的權利轉移國家發改委的職責。取消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微觀管理事務和審批事項的條款的參考,將逐漸轉向其主要職能為制定宏觀規劃和研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改為國家發展和改革規劃委員會的全名。
2,科學技術部。研究科學技術部和教育部的規劃和管理職能,教育部改為教育科學部。
3到工信部,教育部科學技術在經濟領域的管理功能。變更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4,國土資源部。資源管理功能整合到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環境資源的形成。原來的土地規劃和國土資源部的管理職能劃為檢查建設主管部門。
5,鐵道部。並入交通運輸部,鐵道部,交通部鐵路運輸管理局下設立負責鐵路建設規劃,統一部署和管理的鐵路運輸。地方鐵路局的鐵路運營商企業集團的重組,鐵路運輸市場。
6,水利部。水利部,農業部,農業部形成一個大的合並。
7,計生委。計生委和衛生部合並形成的人口與健康部。
8,審計署和監察部。整治命名為:監控審計部門。
9日,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民政部。重新命名為社會工作學系。負責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事務注冊處處長,部分配到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民政部功能的原行政區劃調整審批。
10,仍然外交部,國防部,商務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和人民銀行。
11,為了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是中國人民銀行不再屬於國務院的組成部門中,而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機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在同一水平。
12,退居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安全部更名為國家安全局。
13,全國委員會的國家,國家宗教事務局,國務院華僑華人事務辦公室,香港和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合並。重組並命名為國家和平統一委員會。
二,國務院直屬機構調整
1,國家稅務總局。納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的原有功能。取消在當地地方稅務機關。
2,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質量監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和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質量監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和衛生部根據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合並,重組,評為全國市場秩序,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3,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廣播電影電視,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體育總局。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體育總局納入文化部管理。
4,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原國家統計局納入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5,國家林業局。原為國家林業局,農業部。
6,國家知識產權局。當初進教育科學部知識產權局。
7日,中國國家旅遊局,文物局的。原國家旅遊局和文化部文物局。
8,,國家宗教事務局。合並重組注冊成立,原國家宗教事務局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香港和澳門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海外中國事務辦公室和香港,澳門,台灣,海外中國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
9,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和國家防腐局合並成監察部,財政部全國委員會的監督下。
,國務院辦公室調整(建議取消國務院辦公室)
1,中國海外事務的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成立於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海外中國,民族和宗教委員會。
2,國務院法制辦合並到司法部。
3,國務院研究室的計劃職能並入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辦公室起草的功能集成到。
4,納入辦公廳,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國家檔案館的通知。
4根據國務院機構調整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合並到。
2,新華社,實現企業制度的改革。
3,結合地震局和氣象局。形成地震和氣象研究中心,定義為一個官辦的研究機構。
4,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社科院,中國社科院,不再作為承辦單位,轉化為一個官辦的研究機構。
合並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形成該國的金融業,直屬國務院的機構之一。
6,電監會,建立新的機構,直屬國務院的國家能源局的工作。
7,社會保障基金和基金性質改制為企業。
五,國家統計局,國務院調整管理
1,國家統計局劃歸司法部管理的信訪。
2,管理部,農業部國家糧食局劃歸。
3,國家能源局。分配環境資源部,分配給新成立的能源局的監管職能,能源價格的能源發展規劃的職能。
4,轉化為國家民航總局,民航總局(CAAC)。
5,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分配給新成立的直屬國務院機構市場管理。
6,煤監局進入市場的監督管理機關。
因此,國務院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及新成立的部門,由27日至18日,國務院分別為:
1,外交部事務
2,國防部
3,國家發展和改革規劃委員會
4,國家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 BR />
社會工作部,教育科技部
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
8公安部
9,監控和審計部門
10,司法部
11,財政部 / a>
12,環境資源部
13,土地,住房和城鄉發展
14,交通運輸部
/> 15,農業
16,商務部
17,文化部
18人口和財政部的部健康
直屬國務院機構只有六個是:
1,國家總局,海關
國家市場秩序,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3,該國的金融業管理
4,國務院參事室的
5,國家安全局
/> 6(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國資委)
㈡ 此次機構改革,知識產權局並沒有像人們期待的那樣,納入商標局和版權局,具體是什麼情況呢
商標是工商局管的,知識產權局只管專利。知識產權局只管專利等,其他的只是在涉外時起到協調作用。版權在版權局,商標在工商局。
㈢ 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會有何影響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表示,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的重大舉措。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有序地推進機構改革相關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要求,通過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更好地履行好政府保護知識產權的職責,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鼓勵中外企業開展正常的技術交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堅信,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不會削弱,只會越來越強。
㈣ 知識產權局在未來將面臨哪些挑戰
重新組建的國家知識產權局站在新的起點上,也將面臨諸多新的挑戰。陶鑫良指出,如何「指導商標、專利的行政執法」和如何「按照分工開展對外知識產權談判」,前者涉及市場監管總局系統內特別是與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的分工與合作,後者涉及與國務院其他部門的分工合作。這些是新國家知識產權局今後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心。
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成立了機構改革工作小組,制定了機構改革組織實施方案,扎實推進重新組建知識產權局各項工作。4月20日,劃入機構、編制和人員的轉隸工作已按期完成。來源:經濟日報
㈤ 區級事業單位——區知識產權局,這次會怎麼改革隸屬區科技局。
最好改為行政和事業單位混合制,行政部分主管,事業部分具體落實和實施
㈥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多次對政府機構進行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政府機構已經經歷了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五次較大規模的改革。但是在如何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問題上,一直缺乏公開、深入的討論,實際上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為了消除認識上的分歧,明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需要對以往政府機構改革的經驗、教訓進行認真的總結和反思。
一、適應了改革開放和政策調整的需要
上述五次政府機構改革,都和一些重大的改革開放及政策調整措施相聯系。例如1982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在大力精簡國務院機構的同時,增設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合並、成立了對外經濟貿易部。以鄉鎮政府取代人民公社,鞏固了包產到戶的成果。198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新設立了(有的是正式列編)特區辦、版權局、專利局、環保局、技術監督局、進出口商品檢驗局等,以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撤銷國家經濟委員會,為各級財政和國有企業的全面承包鋪平了道路(盡管全面承包本身是不成功的)。199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將國家稅務局升格為總局,新設立國家外匯管理局,為1994年的稅制改革和匯率並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將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降格為體改辦,強化國家經貿委的功能,將勞動部更名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目的是加強中央政府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緊縮的能力。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撤銷經貿委,設立商務部,是出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和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則是為了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減輕農民負擔。
二、取得了精簡機構和轉變職能的效果
文化革命結束以後,由於大量受沖擊的幹部恢復工作,政府工作人員的職數迅速增加。此外,改革探索階段的雙重體制並存,成為政府機構和人員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精兵簡政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政府機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明確了改革開放的體制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政府職能的任務,提上了政府機構改革的議事日程。從中央的情況看,政府機構改革在這兩個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國務院機構數從1982年改革前的100個(其中部委數52個),減少到目前的52個(其中部委數28個)。工作人員數量則從1982年改革前的51,000人減少到目前的16,000人左右。另一方面,政府機構的職能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而不斷地發生變化。1982年以前那些直接掌管企業、物資的各個工業部、物資部消失了。根據規范市場和公共服務的需要,成立了知識產權局、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環保局等許多新的機構;國家勞動總局則升格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隨著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商業部、外經部和外貿部最終合並為商務部,國家計委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三、機構改革缺乏首尾一致的明確思路
由於每一次機構改革都是在政府換屆前不到一年開始籌劃的,歷次機構改革之間,缺乏政策上的連續性。例如1988年撤銷了國家經濟委員會,90年代初以生產辦的名義恢復了。1993年改稱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1998年變成了一個超級大委,連它自己的工作人員都自比日本的通產省。本屆政府(2003年)又把它撤掉了,導致經濟運行協調工作上的困難。又如能源領域,到底要不要有一個政府機構來管,也經過了多次反復。1982年是行業部分設,1988年單設能源部,1993年恢復行業部分設,1998年降格為經貿委代管的行業局分設,2003年撤銷所有的能源管理機構。現在能源問題突出後,又有人建議恢復能源部。此外,1982年將國務院體改辦升格為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1998年將其降格為國務院體改辦,本屆政府又將其撤銷,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本屆政府以來,為了應付各地增加的煤礦事故,將新設立不久的國家生產安全監督管理局升格為總局。在撤銷國家經貿委的同時,把1988年成立的國有資產管理局改組、升格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來「統一管人、管事、管資產」,違背了政府內部的權力制衡原則。
四、反復精簡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執政能力
縱觀20多年來的政府機構改革,真正精簡了的只是國務院的機構和人員,人大、政協、黨的機構和人員一直在增加。省及省以下政府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實際上已經完全失控。1982年中央政府精簡機構時,各地正在根據憲法恢復鄉鎮政府。198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時,省里正忙於推廣「市管縣」的經驗。1993年國務院帶頭減編20%,地方只有省一級政府響應了中央減編的號召;省以下的機構和人員仍以「縣改市」的名義在繼續膨脹。1998年國務院強行減編50%,從3.2萬人減到1.6萬人;省及省以下各級政府紛紛表態堅決壓縮人員編制,實際上只減少了100多萬人,根本沒有達到中央減編20%的要求。如果說80年代這種「上減下不減」的政府機構改革,還符合當時經濟體制「放權讓利」的改革要求;那麼90年代以後的這種精簡態勢,則不僅不符合中央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需要,而且降低了中央政府履行自己社會責任的能力。盡管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沒有繼續強調精兵簡政,但中央政府的執政能力已經在歷次機構改革中被大大削弱了。各地違規的小煤窯建設屢禁不止,安全事故成倍增加就是一個不祥的例證。
五、機構頻繁變動降低了政府官員的素質
這種每一屆政府都要精簡一次機構、人員的做法,導致了政府官員隊伍的不穩定。況且政府機構精簡時,很難留住業務能力強的官員,留下來的人員中多數不是原來的業務骨幹。如果留心一下中央政府分流人員的去向,就更令人擔憂了。我們對中央各部委的分流人員,既缺乏應有的政策關懷,又沒有嚴格的從業限制。不少熟悉中央政府政策制訂過程的官員,直接去了與原部委有業務聯系的國內各大型企業、外資企業、以及各地方政府的駐京辦事處。目前許多外資企業的北京代表處中,既有原國家經委和各行業部的官員,也有參加過WTO談判的、原外經貿部的官員。中央部委官員如此流失的結果,不僅影響到目前政府工作人員的思想穩定,而且使中央政府幾乎無密可保。往往各部委的政策還沒有出台,內外資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對策就已經准備好了。不少來中央政府工作的博士、碩士,預先就打定了主意,先在部委里混幾年,取得經驗後就下海。盡管從學歷上看,國務院系統的官員平均學歷水平越來越高,但實際上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卻不斷下降。這一點,僅從各部委文件錯別字和語法錯誤增加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六、反思「社改鄉鎮」、「市管縣」、「縣改市」
批評政府機構臃腫、官員超過了老百姓的供養能力的意見當然是有道理的。1982年憲法恢復了1954年憲法中有關鄉鎮一級政府的規定。其初衷是為了取代人民公社,以鞏固包產到戶的成果。但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真正吃政府飯的幹部很少。變成鄉鎮政府後,由於職能不明確,機構設置比照縣政府,一下子多出上千萬吃財政飯的人員來。這是農民負擔重的真正根源。現在要精簡鄉鎮政府機構,首先需要明確鄉鎮政府的職能。否則精簡了還會膨脹回來。另一個膨脹因素是所謂「市管縣」的改革試點,實際上將300多個地區行署變成了一級政府。既增加了政府的機構和人員,又降低了行政效率。最後是民政部搞的「縣改市」,不僅名義上好聽,而且行政級別升半格,何樂而不為!結果又增加了政府的機構和人員。這就是在地方政府的自我約束機制建立以前,下放幹部管理和機構編制許可權的後果。與地方各級政府機構、人員的膨脹速度相比較,國務院精兵簡政的成果可以忽略不計。這種盲目的行政性分權,在降低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同時,必然導致市場的割裂。跨地區經濟糾紛打官司要先打管轄權,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據。
七、機構改革的關鍵是要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能
本屆政府已經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的任務。但是如何確定各級政府的職能,卻不是一個「依法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職能和許可權」所能解決的。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把所有事情都集中到中央來解決顯然不行;但中央只管軍事和外交,剩下的事情都交給地方的辦法也不行。例如跨地區的經濟糾紛,在地方層次就解決不了。不僅如此,由於地區經濟差距的存在,為了保證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可及性,即使具體的工作要靠地方政府去做,最後責任也必須由中央政府來承擔。中央和地方之間存在三種分工模式。一是條條,即中央要集中的權力,必須一插到底。二是塊塊,即允許地方獨立決定的事情,中央可以基本上不過問。三是條塊結合,即地方分級行政,中央對口管理。我們的毛病是不管什麼事情,都搞分級行政,對口管理。結果是「上下一般粗」,機構、人員膨脹難以控制;不僅降低了行政效率,而且最後無人承擔責任。從國外的經驗看,條條就要靠中央財政供養,對中央政府負責;塊塊則應由地方財政供養,對地方政府負責;分級行政,對口管理的事情,中央要承擔財政轉移支付,統一法制規范的責任。
八、事業單位改革不能照抄國企改革的模式
近年來有人講,事業單位是傳統經濟體制的最後堡壘,要求加快事業單位的市場化、企業化改革。這種說法是很不負責任的。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和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區別,很多社會事業是政府帶頭辦起來的。現在看來,有些不屬於公共服務的領域,政府確實可以退出;但決非所有的事業單位都能夠企業化。其實即使在西方國家,具有明顯「外部性」的民辦社會事業,例如環境保護、醫療衛生、扶貧防災、基礎科學研究等,也都注冊為非營利機構,並主要靠政府來提供經費。一些涉及政府公共服務的領域,例如基礎教育、基本醫療服務等,公立機構的比重依然很高。我國事業單位約140萬個,工作人員近300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佔全國總數的64%。各項事業經費占國家財政支出的30%以上。在事業單位改革問題上,首先應當弄清政府的社會責任,不能只考慮減輕財政負擔。因此,要根據事業單位的性質來進行認真的分類。屬於政府職能的要「歸隊」,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的政府要繼續提供經費,與公共服務無關的那部分才應當變成企業。此外,應盡快完善民法通則,為非營利機構的存在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據。
㈦ 國家知識產權局
您好!
國家知識產權局是國務院主管專利工作和統籌協調涉外知識產權事宜的直屬機構。
國家回知識產權答局,原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局(簡稱中國專利局)。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專利局更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成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主管專利工作和統籌協調涉外知識產權事宜。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為國家知識產權局下屬事業單位。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對專利申請的受理、審查、復審、授權以及對無效宣告請求的審查業務委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承擔。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㈧ 十三屆人大後,國家知識產權局怎樣重新組建
國家知識復產權局(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原名中華人制民共和國專利局(簡稱中國專利局)。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專利局更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成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為國家知識產權局下屬事業單位。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對專利申請的受理、審查、復審、授權以及對無效宣告請求的審查業務委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承擔。
㈨ 省知識產權局是什麼級別
正廳級別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是根據《廣東省機構改革方案》整合組建,作為省政府直屬機構,為正廳級行政單位,保留廣東省知識產權局牌子。
組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不再保留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不再保留單設的省知識產權局。組建省葯品監督管理局,作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部門管理機構。
(9)知識產權局機構改革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公布
決定共有八個部分:一、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三、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
四、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五、統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六、合理設置地方機構。七、推進機構編製法定化;八、加強黨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領導。
決定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目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體系。
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推動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參考資料來源: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機構職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
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主要職責
國家知識來產權局的職能包自括:
(1)提出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的修改草案;研究相關的知識產權法規;組織制定專利工作的規章制度。
(2)研究擬訂知識產權涉外工作的方針、政策;研究國外知識產權發展動向;統籌協調涉外知識產權事宜(含必要的對外知識產權談判);負責專利工作的國際聯絡、合作與交流活動。
(3)組織制定全國專利工作發展規劃和專利信息網路規劃。
(4)組織制定專利確權、侵權判斷標准並指定管理確權機構;指導地方處理專利糾紛和查處冒充專利行為的工作;負責專利代理機構的審核、人員資格的確認;指定涉外專利代理機構。
(5)組織、推動專利法及有關法規的宣傳普及工作;規劃有關知識產權的教育與培訓。
(6)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