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美國數字經濟知識產權

美國數字經濟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22-06-05 21:07:55

Ⅰ 什麼是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這個名詞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首次出現是在美國學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於1996年所著的《數字經濟:網路智能時代的前景與風險》中,但「數字經濟」在學術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02、關於數字經濟的構成

「數字經濟」從2008年至今,其內涵不斷豐富,主體從消費互聯網延伸到產業互聯網,並隨著產業的跨界融合,數字經濟迎來了裂變式的發展階段。

「數字經濟」的構成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部分。

03、關於國家對於數字經濟的指引

「數字經濟」在我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3月,「數字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數字經濟」成為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產業升級的重大突破口。

中共中央明確提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國家發改委就數字經濟提出:從四方面促進數字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隨著科技革命的高速發展,數字經濟已經進入從技術探索到產業應用的階段,數字經濟強調培養學員的復合能力,是經濟學、數據科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的結合,是一種跨界培養,是「思辨+管理+賦能」相結合的具體實踐。

UCA—DDE項目旨在締造數字科技獨角獸,成就數字經濟領軍者,培養擁有商業資源同時具有影響力的業界翹楚,提高企業的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入學標准

#未具備以上條件的管理工作經驗者,請想考項目辦公室提交補充附加材料特殊申請

如果您對DDE項目感興趣,歡迎私信了解獲取更多詳情~~~~

知識產權體系為什麼需要領導重視

第一個,經濟上有價值,成本低,來錢快。從1998到2000年,我們追蹤美國調整經濟結構以後的數據看出來,它由於調整壓縮製造業的規模,因此每年會減少500億美金的製造業收入,但是同時知識產權意識的加強和服務貿易比重的提高,卻使美國每年增加了900億美金的收入。還有我們現在經常看到侵權盜版,在我們面前出現的僅是中關村的一個抱著租來的小孩、賣盜版盤的中年婦女跟著你屁股後面推銷,各地都有這個情況。可能有人覺得這個區區小可,跟大家說一個數字,據2000年美國統計,僅是2000年美國版權交易收入一項,已經佔到美國全國GDP的12%到13%,光版權的交易,就是通過建立和保護知識產權並促進其交易之後的經營額,總和已經超過了食品、紡織、飛機、煙草、石油、煤炭等產業的總和,區區小可的一個東西,價值在哪裡,價值有多大,為什麼國外在經濟上重視這個?值錢呀!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統計,在歐美發達國家,版權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一般是3-5%,最多可達6%。例如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發布的《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產業:1999年度報告》,提供了美國版權產業在 1997 年的數據。據報告,1997年美國版權產業所創造的價值達3484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3%;在版權產業中就業的人數達380萬,占總就業人數的2.9%;美國版權產業在1996年的對外銷售和出口額達601.8億美元,第一次超過汽車業、農業和飛機製造業等部類,成為美國出品份額最大的經濟部類。到2002年,美國版權相關產業的產值總計12540億美元,佔GDP的12%,創造就業機會1147萬個,佔全國就業人口的8.41%,出口總額超過892.6億美元,超過了食品、紡織、飛機、煙草、石油、煤炭等產業的總和。在英國,2002年以版權為基礎的產業產值已超過530億英鎊,佔GDP的8%,提供崗位超過180萬個。在紐西蘭,版權相關產業佔GDP的3.1%,總就業人數的3.6%。胡總書記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告戒全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我們國內的實際情況卻是連對知識產權的經濟價值都沒有起碼的感覺,都抓不著,更甭提什麼預防風險及對抗國際壓力的問題了。

第二,法律上可以達到它獨斷專行、稱雄世界的目的。外國已經通過200年左右的時候建立了一整套逐漸越來越完善和豐富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這些以法律形式出現的規則,使之幾乎可以說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處在世界知識產權領域的主導地位。而中國至今沒有知識產權法,我們的法律缺失造成我們廣大企業在這個問題的意識低下。我曾經跟全國人大法工委領導同志提過多次,法工委主任胡康生同志也表態為知識產權立法確實很重要,但是在新的民法典的制訂過程中,依然仿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葉頒布的《民法通則》,將知識產權作為與債權、物權、婚姻權、繼承權等並列的五大自然人的民事權利之一。現在中央十分強調知識產權的問題,但是由於知識產權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事權利,至今歸並於《民法通則》之中,而沒有象有的國家那樣將知識產權問題單獨立法與民法典平起平坐,從而在企業和全社會中總是找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的應有的地位。日本在2006年初有人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為「中國的未來取決於日本」,講的內容中心就是中國由於沒有大批自己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只能尾隨日本蹣跚前行。這樣的論調對於中華民族而言確實是極大的侮辱,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它也確實說出了我國市場和企業的某些實際情況。中國某家電代表團到日本訪問結束時,日本方面送給團員的禮品竟然是一張通過調查記錄著中國市場中侵犯日本商標的大量案例。

這樣,由於沒有在法律一級的規范中將知識產權問題突出地單獨擺出來,也是造成我國民眾、特別是廣大企業不能重視知識產權問題的原因之一,我國整體上建立與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與工作跟國外的情況差距比較大。比如美國最著名的知識產權保護條款337條款,底下有空咱們再具體說一說,還有像日本小泉在擔任首相時,曾於2002年宣布全國是知識產權建日本,知識產權建國,這已經成為日本的國策。而縱觀我國各地,用「什麼什麼立省」,定「什麼什麼立市」,就是沒有一家提出過「以知識產權立省立市」的口號。據報道,國家知識產權局最近命名武漢市、成都市為「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範城市「,但我擔心,這種行政行為能否真正轉化為當地政府、企業和群眾發自內心的需求和行動。

第三個,強調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將使得西方大國家在政治上始終成為制訂國際社會規則尤其是國際市場規則領軍的龍頭。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看到,由於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快速前進,他們在生產製造業方面已經鉗制不住中國等國家的發展,怎麼辦?由於西方國家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對知識產權建設的投入,並且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大量的成果。又由於國際法律界和經濟界已經取得了知識產權屬於私權利的范疇的基本共識,因此,知識產權對於它們來說絕對是個鉗制點,就是能捏治其他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命門要害。何為私權利?直白了說就是知識產權不是水都可以隨便拿來就用的東西,它是一種新的商品,屬於知識產權權利人自己的私有物,其他人其他企業想發財,就必須向他買這個可以快速擴大市場的東西。你中國發展得再快再好,核心的技術必須化大筆的錢買我的,這大筆的金錢也許買的僅是對它們擁有的知識產權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如果你不聽它的,以創新精神自己研製出來,它就想當然地污衊發展中國家「盜竊」、「剽竊」了它們的知識產權。我們中國企業自力更生研製出來的一些關鍵產品和技術,不都是被美國等國家扣上過、扣上了「侵權」的大帽子嗎?!當然,對於一些真正由我們自己創造發明出來的知識產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也有辦法,就是利用它們操縱國際市場規則與經濟全球化規則的優勢,象修改乒乓球、羽毛球規則一樣,逐漸把國際市場的規則、把知識產權的規則修改得對它們有利。中國人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厲害,外國人打不過,就聯合起來壓中國改變這兩個小球的比賽規則;他們擅長、或者說長期會占優勢的體育項目的規則就總是不修改。這就是西方鼓吹經濟所謂「一體化」的真實動機。最近聽王世成會長介紹,我國輕工業中的液晶等核心部件的研製已經有重大突破,但從前些年像四通、聯想最初起家的計算機晶元全部都是進口的情況看,西方一直捏著我們這個命門,它就可以不管別的了。還有一例,那年到河南開會,河南同志說:張司長你要早來幾天就可以參加安陽剛剛建好的薄殼廠的剪綵了。你以市場司司長的身份一去,我們也蓬蓽生輝,增加點光彩。我說如果當時我在河南,我也拒絕去。我問他們,知道為什麼國外會把這個顯象管廠給你嗎?今天來開會的都是長期搞輕工業的,老部長都在,我們回想一下當年江青用「蝸牛事件」阻礙了中國彩電事業的發展,那個年代確實是需要偏轉線圈、顯象管、玻殼這些非常關鍵的技術和設備。但是經過這幾十年,美國這些國家已經看到了,什麼薄殼、偏轉線圈、顯象管,區區小可,都可以甩給中國,我只要捏住彩電的晶元,你中國將來怎麼發展彩電就得聽我的。因此安陽的玻殼廠實際上是人家甩包袱的「成果」。這就是他們在政治上鉗制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不足的弱點,有意識地引誘我們拚命在搞製造、低著頭搞生產,利用這個差期,它們在國際經濟戰略上已經形成了遙遙領先的勢頭。後來當地有關部門還化錢在《經濟日報》上做了長篇有償正面報道,但這根本不能改變基本的事實。

Ⅲ 美國的經濟靠什麼

1、美國的經濟主要靠金融業、製造業和農業方面。

2、美國經濟來源范圍廣泛,並且在多方面具備比較優勢:

(1)金融業,美國金融業在世界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

(2)製造業,不管是高新技術產品還是初級產品,美國製造業領先全球;

(3)農業方面,不管種植業還是畜牧業,美國都具備很強的競爭實力;

而近年來,有些公司已經發展成大企業。就以上的三個方面看,美國的經濟支撐較強,因為行業分散,但是每個行業都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3)美國數字經濟知識產權擴展閱讀:

美國的經濟體系:

1、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2、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

3、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Ⅳ 我們該如何保護知識產權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及運用正加大我國版權侵權的便宜,在其沖擊下,我國版權保護環境、運行機制和權利結構都面臨挑戰。我們應當如何建立新的版權保護系統,以維護數字消費中內容提供商和發行者的利益?行業協會將成版權護身符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 王自強隨著印刷技術、無線電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每一種技術的產生都推動著版權技術保護范圍的更新發展。網路在為人民提供更便利的信息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傳統的版權管理模式及改變傳統的擁有者、傳播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利益格局。網路環境下版權保護的基本原則、保護機制、權利結構等問題,已引起國內外版權界的高度關注。「當前國家正在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給中國版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特別3G寬頻的提升,網路游戲、出版等相關行業面臨巨大發展空間。但是3G運用和發展過程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凸顯了版權保護的重要性,目前網路環境下的版權侵權案件屢禁不止,相當一部分網站未經授權大量提供電影、音樂、軟體等作品的非法傳播和下載。而3G的運用則加大了版權侵權的便宜性,需要在版權制度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理念,通過新的理論構建和新的制度建設。這是一個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需要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參與。」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王自強說道。對於我國3G時代下的版權保護工作,王自強認為,我國互聯網侵權現狀在現有法律和制度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現有的技術。「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大眾進入互聯網的門檻降低,所有的用戶都可以進入到互聯網中,導致合法的內容能進入互聯網,而非法的內容也能更容易地走進來。」王自強表示,我國互聯網已經步入數字技術快速發展、進入門檻低、內容海量的時代。盜版侵權現象普遍是由於授權機制的不完善所造成的。「數字時代的版權不同於傳統版權點對點的模式。在互聯網海量的內容中,內容商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找到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作者。我國內容授權制度的滯後已經造成了侵權盜版案發生的增加。」對於我國在今後數字版權保護的立法,王自強表示,國家版權局將會協助國家立法、推進制度的完善。但更多是需要規范運營商、服務商,並轉變監管方式,建立技術平台,從被動轉變成為主動。此外,應該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通過集體管理組織解決現有點對點授權模式的現狀。「版權的保護同樣要依靠廣大公眾去遵守,自覺抵制盜版,同時國家進一步加大打擊盜版的力度,才能真正解決3G時代下的版權問題。但是打擊是治標,教育才是真正治本的良葯。」王自強如是說道。政府應在版權產業發揮更多作用國際知識產權聯盟主席 埃瑞克·史密斯「版權產業作為美國核心的發展產業,佔到了美國總體經濟的22%。」 國際知識產權聯盟主席埃瑞克·史密斯在談及版權產業時一針見血地說道。「盡管版權產業為世界帶來了豐厚的報酬,但實際上在全球范圍之內,近幾年版權產業的利潤下降了30%到40%,越來越多人發現他們的投資人正在撤資。這些狀況不僅僅是在各個國家、各個產業,對中國而言,同樣也不例外。」 埃瑞克·史密斯無奈地說道,「當我們的互聯網接入寬頻逐漸變寬的時候,卻讓我們的版權產業利潤下降,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可能比過去預測的還要糟糕,版權對所有人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秘密」。「在中國,很多用戶是不習慣進行支付以獲取自己所需的內容。如今,盡管有一些改進,但是中國沒有找到所謂的『盈帶』。」 埃瑞克·史密斯認為,中國的用戶在選擇內容時總是選擇不付費;從人性而言,如果是相對無風險的「機會」,人們願意違法做一些快速盈利的機會。這些問題在3G時代來臨後所產生的風險就更需要政府來加大對版權保護的力度。「政府需要比原來更公開、更透明地去維護文化創意產業,使得企業的收益能換回他們的投入,並且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的創意和高附加值產業成為我們科技發展和政府行動的一種驅動力。就像其他的產業和人的利益必須保護一樣,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完善的法律體系提供給產業以發展。如果說現在的政府或者說我們版權所有者不保護他們產業的話,產業也就沒有明天。」數十倍利潤差異中國音樂產業難成「摩天大樓」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總幹事 屈景明「版權對社會的發展有什麼積極的意義?沒有版權制度,所謂的創意產業、文化產業都是沒有影的事情。我們進入3G時代,根基的工作,就是補上版權制度的缺漏。」 屈景明認為,一個唱片產業在美國是十分巨大的,而在中國確實渺小。「在中國沒有一家唱片公司還能不虧本地生存下去。所有中國的音樂製作權人每年從協會獲得的收益僅僅只有幾千萬,同樣是音樂所產生的財富,在日本卻有12億美元,在美國要達到15億、16億美元。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如果我們僅僅發展硬體,比如建立創意產業集聚區,那麼多的文化園,甚至還有音樂園,但是軟體卻跟不上,產業的大廈還是很難樹高。」 屈景明說道。屈景明認為要做好3G時代下的版權保護,需要有一些技術的保障。「雖說國際上現在已經具備了一些標准,例如CRA機制,還有一個版權信息系統,但如果這些系統不能夠在中國建立起來,我們的3G時代不可能管理好。我們要去管,依靠原始的律師打官司是非常不經濟的管理辦法,必須進入到新的技術管理辦法,必須技術對技術。我覺得主要應建立一些相關的技術,服務於我們的3G時代。」版權保護應注重版權糾紛調解北京市版權局黨組書記、局長 馮俊科當前我國3G產業在版權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遠滯後於3G產業發展及版權保護的需要。「雖然我們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法制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但由於我國版權保護工作起步較晚,特別是3G產業是一個新興高科技產業,且發展迅猛,在版權保護方面,相關法規還存在著可操作性差、針對性不強、滯後於監管等問題。如網路著作權管轄權規范問題、服務提供者標准認定等問題,現有的法律規章還不太明確和具體,有不少問題還存在爭議,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對網路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對於目前解決3G版權保護的方式,馮俊科認為,除了進一步加強版權法律法規修改完善及普法宣傳工作以外,我國應當建立版權糾紛調解機制、規范行業市場秩序。「隨著社會公眾及權利人版權意識的不斷提高,近年來,著作權民事案件逐年增多。在著作權民事案件逐年增多、司法裁決周期較長、專業司法力量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建立版權糾紛調解機制,既補充完善了先行版權保護制度,同時又可以大大縮短版權糾紛解決周期和降低維權成本。」 馮俊科說道。世界需要統一授權網路BMI(美國廣播音樂協會)主席 戴爾·R·布賴恩特作為BMI(美國廣播音樂協會)主席,戴爾·R·布賴恩特對於版權的認識早在年輕時就有了深刻的認識。戴爾·R·布賴恩特的父母都是職業的寫作家,而他在青年時期成為了一個搖滾樂的創造者。當時痴迷音樂的戴爾·R·布賴恩特把他創作的音樂版權拿到了全國各地去賣,並且能夠支付家庭所產生的賬單。BMI之所以能讓音樂版權在全球范圍之內授權,是因為其在全球86個國家有相關的聯系。通過這樣的網路,可以使得作者的作品能夠在更大的范圍之內進行傳播,保證音樂在哪裡都能創立,任何的渠道都能聽到。隨著3G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寬頻不斷增大,各種應用逐漸增多。音樂和視頻這種程序通過互聯網的方法來進行交流,這就意味著有非常廣闊的市場。世界沒有像過去有著的地域邊緣,能夠有分享共同的一種信念。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有非常一致、非常強的一個版權保護的法律,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有強有力的授權網路,保障全球的版權授權使用。

Ⅳ 中美就知識產權問題如何達到共贏

政治訪問,經濟先行!!
因為
北京時間4月18號凌晨,在西雅圖的一家飯店裡,舉行了一場簽約儀式。簽約的主角一位是中國聯想電腦集團的董事長楊元慶,一位是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簽約儀式上,聯想宣布本年度將購買總價值多達12億美元的微軟軟體產品。剛剛從美國回來的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陳紹鵬告訴記者,事實上,雙方的合作早在去年11月就開始了,此次與微軟簽約,可以說是雙方合作的進一步延伸。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大中國區總裁陳紹鵬:「去年七八月份,我們董事局主席楊元慶先生在美國西雅圖同蓋茨先生和鮑爾默先生進行會面。談完之後得到他們極大的一個支持,之後我們簽了一個約,去年的十一月份,我們聯想在中國市場發布了一個叫《聯想電腦全面預裝正版增值軟體計劃》,就開始在聯想生產線上全線預裝正版增值軟體。預裝之後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客戶和行業內專家高度的認可,到現在為止預裝比例有一個極大的提升,從不到10%提升到70%以上。」

陳紹鵬說,這次簽約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通過談判,微軟降低了視窗系統的價格。這對中國用戶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大中國區總裁陳紹鵬:「我覺得通過微軟和聯想共同讓利,應該比原來便宜了有一半。我們相信任何一個消費者看到我們帶正版軟體的系統的價格都覺得很驚喜。只加了一點點錢就可以拿到一個正版的產品和服務。」

聯想和微軟簽署的這筆12億元大單,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知識產權使用合同。陳紹鵬告訴記者,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在這次簽約儀式上,對聯想重視正版軟體和知識產權的戰略給予了高度贊賞。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大中國區總裁陳紹鵬:「他也高度贊譽聯想在尊重知識產權,在帶動行業營造創新的環境方面是領先者,起到了非常大的帶頭作用,他說他非常地欽佩,也非常地尊重聯想。」

據了解,此前我國另外三家電腦廠商,方正集團、清華同方、TCL也分別和微軟簽訂了2.5億美元、1.2億美元,以及6000萬美元的整版視窗系統合作協議。

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出席聯想與微軟的簽約儀式時也強調,中國政府將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加大對正版軟體的保護,國家已經要求在中國境內生產的計算機,出廠時預裝正版操作系統軟體,進口計算機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前也必須預裝正版操作系統軟體。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姚文萍跟隨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訪問美國剛剛歸來,她告訴記者,中國非常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但是許多美國企業並不了解中國的情況,所以他們這次在美國訪問期間,通過發放宣傳冊等形式,向美國企業介紹了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政策。

機電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姚文萍:「比如說這次我們帶去了一個叫知識產權保護的行動綱領。這樣把我們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政策,我們現在的做法,和我們對中國企業和老百姓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一些共識,說得比較清楚。結果到那兒以後,被美國的企業搶了一空,沒有了。走到第二站就不夠了,這些小冊子呢,就是說他們對中國的這種舉動,感到很吃驚。說中國如果沒有這種宣傳,會認為中國所有的產品都是侵權的,像那個軟體你們全是盜版的,我們這個行動綱領從政策上、從水平上,從我們目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狀況上說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中國政府和企業以實際行動,向美國企業證明了我國在經貿往來中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而中國龐大的市場,也給美國企業帶來了巨額定單和利潤,微軟在給聯想的定單中降價價格,就說明了中美雙方完全能夠實現共贏。

在西雅圖,還有一家大企業多年來一直與中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就是全球著名的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照片上的就是波音公司的廠房,波音公司每年都有大量為中國製造的飛機從這里飛向藍天。

作為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見證了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歷程。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後,中國就開始從波音公司購買飛機。從1973年向中國交付了第一架波音703飛機以來,截至目前,波音公司已經向中國交付了500多架飛機。目前中國航空市場上共有將近900架飛機,波音飛機約佔60%。

今年4月12號,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訪美期間,中國又和波音公司簽定了一筆80架飛機的合同。

波音中國公司副總裁劉江:「中國的市場是波音在美國之外最大的一個市場。中國去年一下子購買了120架飛機,那麼算起來差不多是波音年產量12%的比例。今年我們預計可能中國還要購買和去年差不多數量的飛機。對於波音公司來講,從我們的產量,從我們的技術生產能量來講,我們需要把產能提高來配合這么大的飛機交付量。」

劉江告訴記者,根據波音公司的預計,未來20年中國將需要2600多架新飛機,總價值將超過2130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20年中國都將是波音公司最大的潛在客戶。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姚文萍告訴記者,波音飛機只是這一次我國在美國采購項目中的一項,除了飛機,我國這次還從美國購買了大量通訊產品和汽車,光是機電產品合同就超過了140億美元。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的副會長姚文萍:「那麼這140億全都是我們需要的技術、設備和軟體。 第一個有我們進口軟體,有我們進口的電子元器件,有我們進口的電站技術和設備,有我們進口的一些用於生產和調整產業結構,一些關鍵的測試設備、生產設備,一些技術性能比較高的一些零部件,一些產品。大體上都是我們極需要的,或者在其他市場所買不到的。」

據姚文萍介紹,這次中國代表團還和美國田納西州7家棉花生產商簽署了3億美元的棉花進口協議。而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率領的由111家中國企業組成的經貿代表團,這次走訪了美國13個州並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貿易活動,在美國當地颳起了「中國旋風」。

國際商報高級顧問何偉文:「當然對於兩國經貿關系來講,中國一下子從美國進口這么多,對平衡兩國的貿易,對於幫助美國產品和企業進入中國這當然是很好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采購也不是說為美國利益,也為中國的利益。這里邊很多都是有一些機電儀的設備,這些設備對於提高咱們的技術水平,提高咱們產品競爭也是很需要的。」

據了解,中國貿促會這次也和美方代表簽署了《關於加強促進美國企業對華出口合作的聯合聲明》,貿促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趙振格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貿促會將通過舉辦展會等形式促進中美企業之間的交流。

貿促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趙振格:「中美雙邊貿易發展非常快,但雙邊貿易不平衡也成為中美兩國經貿關系之間的熱點問題。尤其在美國國內也引起了一些壓力。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和美國商務部探討如何就這個問題研究,幫助美國企業擴大對中國的出口。我們的項目是《中美國際合作夥伴網路項目》可以說推動美國企業以最低的成本來了解中國市場,來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也幫助中國企業節省成本,足不出戶就可以與美國企業進行洽談。意義來講,一方面緩解中美政府貿易不平衡的這種壓力。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

主持人:趙振格在電話里還告訴記者,他們在美國訪問期間,發現很多美國企業對開發中國市場特別感興趣,他們都希望能來中國尋找商業機會。看到這您可能會問了,我們為什麼要幫助美國企業把商品出口到中國來呢?這樣就能促進中美經貿關系的共贏發展了嗎?

2005年盡管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出現,但中國和美國的經貿往來卻依然在飛速增長。按照中國海關的統計,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為1629億美元,比5年前增長了200%還要多,而按照美國海關的統計,2005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為418億美元,比5年前也增長了150%還多。2000年,中國還只是美國第11大出口市場,但短短幾年時間,中國就已經上升成為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然而今年2月,美國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了2000億美元,美國一些國會議員認為逆差過大,要求中美雙方盡快尋找好的解決方法。那麼美中貿易逆差真的有這么大嗎?

國際商報高級顧問何偉文:「我覺得美國是兩種聲音,一種聲音就是認為逆差是很大的問題,可能來自議員、工會。再一種覺得逆差不是什麼大的問題,有很多來自於美國的企業,特別是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按照中方統計,中國對美國的順差,91%是加工貿易造成的,如果把加工貿易這塊去掉,咱們對美國的順差只有103億。73%是外資企業造成的,把這部分去掉,咱們對美國的順差只有308億,也不算太大。那這些加工中間,這些外資投資的中間,實際上大頭錢,中國人沒有賺到,都是給外方賺去了。」

來自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05年年底,約有4萬多家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財富500強中在中國有投資的佔到了80%。不少美國企業都是通過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再把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來減少成本提高利潤。美國最大的1000家公司,去年利潤最高的耐克服裝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國際商報高級顧問何偉文:「為什麼服裝這么好,這是他們自己的分析,摩根斯坦德戰略分析師說,看看500強他們很多的業績,就可以發現跟中國關系有極大的關聯,舉一個服裝最突出的例子,LEVIS在中國開十幾家加工廠,去年利潤增加413%,這個數字是多少年不可達到的,所以去年中國對美國服裝出口拍賣方統計增加62個億美元,這12家銷售收入就多得50個億,所以大頭還是給人家拿去了。」

從中國獲得巨額利潤的不只是美國的服裝公司,很多美國家庭也從中美貿易中得到了實惠。以中國的皮鞋為例,一些中國品牌在美國只賣20美元一雙,按照世界銀行的推算,如果這些鞋不從中國購買,而改從拉丁美洲購買的話,美國消費者一年要多付出一千億美元。

國際商報高級顧問何偉文:「所以正像大學一位教授講的,表面上從貿易平衡數字看,好像好處在中國這一邊,但是從分析利益來講,好處還是在美國這一邊。那麼我們來看呢,我們且不來說哪個拿大頭,就是說至少雙方都有利益。」

不少專家指出,中國和美國市場具有互補性,一方面,美國從中國購買服裝鞋帽,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從美國購買飛機、軟體、汽車還有金融服務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與此同時,雙方在一些產業鏈上的互補及合作也越來越多。波音中國公司副總裁劉江告訴記者,中國從美國購買飛機的同時,一些中國企業也是受益者,因為目前波音飛機中的很多零部件都是由中國企業生產的。

波音中國公司副總裁劉江:「這個飛機的尾翼和水平垂直翼,這個紅色的部分都是中國生產的部件,那麼現在更多了,後面整個一截都已經變紅了,更多的零部件在中國生產了。」

據劉江介紹,僅在去年六月份,波音公司就和中國航空集團下屬的多家公司簽署了總價值為6億多美元的零部件生產合同。現在全球有3900多架波音飛機上面都有中國製造的零部件。

波音中國公司副總裁劉江:「同時我們還在考慮在上海再設立一個飛機維修改裝的工廠,一個合資企業。 它將會和上海浦東機場、上海航空公司合資。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這個合資企業就會很快的開始。」

Ⅵ ★想詳細了解美國對世界科技的貢獻,謝謝!

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1、主導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空前輝煌和科學性充分發展的世紀。20世紀的科學成就及其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大大超過了以往數千年的總和。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未來世界各國間經濟實力的競爭,包括軍事實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國家科技實力的競爭。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正源於其背後有著強大的科技實力。縱觀本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所經歷了三次重大變革。我們會看到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一直領導著當代科技發展的潮流。

發生在20世紀的第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大體結束於1930年的以物理學為核心的科學革命。這場革命最偉大的成就是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創立。這一期間,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從而揭示了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之間的普遍性規律,並為高能物理、天體物理、放射物理等一批新興基礎科學以及航天技術、核能應用等一批高技術的誕生開辟了道路。普郎克、薛定諤、波爾等人創立的量子理論,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物質運動及相互作用認識的一次歷史性飛躍,它不僅成為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生物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微電子、光電子、激光、新材料、原子核等技術及其產業的問世打開了大門。

50年代半導體技術的突破和脫氧核糖核酸(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引發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隨後,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這就是發生於二戰後期到60年代的第二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此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在新的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技術上的突破,從而帶來核工業、電子工業、航天工業、電子計算工業、生物工程等新興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使世界經濟格局和人類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因而人們又將這場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稱為科技革命或產業革命[10]。

20世紀第三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我們正在經歷的始於70、80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它是以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為理論基礎而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或新產業革命,如今這一新技術革命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的主流。信息技術主要是指圍繞信息的獲取、儲存、傳遞和處理等組成的技術綜合體。它包括微電子、通信、電子計算機與人工智慧、自動化、光導和光電子等一系列技術。微電子技術作為新興基礎技術,將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等有機地綜合在一起,從而導致現代信息技術的誕生。難怪有人說繼發明語言、文字和印刷術之後,計算機革命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第四次信息大爆炸[11]。當今社會,人類獲得所需的各種信息都是依靠現代通信技術為基礎的通信設施來獲取、處理、存儲和傳輸。當代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伴隨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爆炸式增長,都導致了一場新的經濟高增長,甚至是一場新的產業革命。而美國經濟的迅猛增長無不得益於其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2、一貫重視科學技術事業

美國之所以成為站在當今知識經濟浪潮前頭的國家,絕非一日之功。應該說美國建國二百多年來,科技事業就一直持續發展。美國的開國元勛們非常重視科技,在第一部美國憲法中就提出教育與科學事業不受任何干預獨立發展。作為傑出的科學家,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認為,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並採取了許多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在當時國力條件下,主要是學習和引進歐洲技術以改變落後的殖民地經濟。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開始尋求科技發展的創新與突破。在電力工業技術等一些重要的領域里,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造就了愛迪生這樣的傑出代表。油田的發現和內燃機傳入美國並普遍使用,使得包括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和交通運輸業在內的產業革命迅速全面發展。

19世紀的中期,各學科領域的科研活動已在美國蓬勃開展。1867年,美國建成了國家科學院。同時,許多私人企業也視科學技術為工業發展的基礎,紛紛設立了自己的研究部門與實驗室。到本世紀初,美國政府建立了全國研究委員會等科研管理機構,開始協調全國的科技工作,還投資興辦國家實驗室,於是有利地推動了物理學、醫學、農業科學等方面的應用研究,並促進了政府與科技教育的結合。早在二戰前,一個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多元分散的科研體系就已經在美國建立起來了。

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人從原子能的研究到原子彈在日本的爆炸,從雷達的研究到歐洲戰場上發揮威力看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於是二戰結束後,美國開始注重基礎研究。1950年成立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用來協助基礎研究,為物理學、生物學、數學和醫學領域內基礎研究提供經費。40年代成立的原子能委員會和國家衛生研究院也都是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政府機構。同時,美國政府不斷加強實驗室的建設。還與大學合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中心,美國的許多重大科研項目都是在這些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完成的[12]。

1957年,前蘇聯將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使一直認為是20世紀世界科學技術第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感到恥辱,受到刺激,美國政府認識到了應用與開發是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力,而基礎研究又是經濟發展的源推動力。因此改變了科技戰略,確定了基礎研究作為國家最根本資源的地位。美國聯邦政府首先加大了對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科研經費連年增長,強有力地推動了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促使美國政府加速科技發展。其主要措施不僅是加大了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還增加了國防科技開支,更增加了基礎教育的經費。一系列的措施使美鱸諢?±礪鄯矯婊竦昧酥卮笸黃疲?群蟠戳⒘絲刂坡邸⑿畔⒙邸⒘W游錮懟⒃?雍宋錮懟⑾赴??鎇А⒁糯?У妊?擔?廡┗?±礪堊芯可系耐黃剖姑攔?蒲а芯恐兩袢源τ謔瀾緦煜鵲匚弧?蒲Ъ際醯姆⒄垢?攔??戳司藪蟮木?眯б媯?詼嗟目蒲Ъ際跬黃疲??戳似搗鋇拇蔥虜?貳6??蘭褪瀾縞細鞴?懶⑼瓿傻?9項重大發明中,美國就佔有19項。二戰後全世界的110項重大創新成果中,美國就佔有74項。

促使美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美國採取的一系列發展科技的戰略措施。由於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美國無論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的生產效率都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基本實現了工業化,1900年美國人均收入超過了歐洲各國,邁入了富裕國的行列。1910-1940年,隨著工業的現代化,農業也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早在20世紀末,美國農民平均可耕地1800-2400畝,而中國目前每個農民平均只可以耕地幾十畝。1929-1941年,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8%;到了80年代,美國的科技貢獻率高達80%。無論是歷史同期還是現在,美國的科技貢獻率都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12]。

科技對經濟作用的另一方面就是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1890年,美國工業產值躍為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隨著大機器的使用和流水線操作,工業人口又轉入第三產業。今天,美國的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已達73%,是世界第三產業比重最高的國家。同時,產業結構內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如由於科技的發展,帶動了許多新興產業的發展,微電子技術產業、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產業、醫葯工業等。高技術部門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部門,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在高技術的各個領域一直都占據領先地位,它已經把美國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

1991年4月美國政府向國會提交的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國家關鍵技術]報告中,確定美國將發展22項「關鍵技術」。美國於1993年11月,在美國歷史上破天荒地在白宮內設立了以國家領導人為首的國家科技委員會,與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三足鼎立。同年美國政府確定將科教工作重點從軍用轉向民用或軍民共用,大力發展以「信息高速公路」為重點的高技術產業。到本世紀末,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的主導。信息工業已成為美國第一大產業,它是推動美國國民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的動力。在過去的5年裡,信息技術行業為美國創造了1,500萬個新就業機會,是美國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美國經濟增長的25%歸功於信息技術,計算機和電信業的發展速度是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2倍。沒有高技術產業,就沒有今天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美國近年來經濟發展強勁有力,完全得益於高技術產業。高技術在美國國民經濟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高技術產業已成為帶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9,10]。

3、不斷增加對科技的投入

研究與開發(R&D)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動力來源,因此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和產出就是當今國際上評論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指標。從國際經驗看,凡是科技領先或創新活動活躍的國家或地區,其科技投入的絕對量或相對量都居領先地位。從科研活動的基礎上看,美國對科技投入一直很重視,二戰後科技投入在迅速增加,1940年,研究與開發經費的開支還不到美國政府預算支出的1%,1963年已超過總預算的10%,1965年達到12.6%。今天,無論從總量上說,還是從相對量上說,美國的科研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1996年,美國研究與開發活動支出總額為1846.65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比名列第二位的日本多21.2%,而中國只有39.33億美元,名列世界第17位。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最新統計顯示,美國1998年投入研究與開發(R&D)的經費,總計達2,206億美元,比1997年實質增加5.3%,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則為2.61%,高於1997年的2.54%與1996年的2.57%,是自1992年的2.64%之後,創下了六年來最高水平,依然蟬聯世界之冠。[14-16]

從基礎、應用、開發三類研究費用的比例中也可以看出美國科技政策的改變。1953年,美國這三類研究費用的比例為9:25:65;1977年為12.7:22.05:65.19;1981年為13:22:65。此比例從80年代之今一直保持在15:25:60左右,可見,基礎研究費用比率一直在上升。1997年,美國研究開發的支出達2,057億美元,其中用於基礎研究的費用為312億美元,比1996年增長了2.8%。美國去年投入研發的總經費其中344億美元是投入基礎研究,498億美元是投入應用研究,其餘1,364億美元則是投入開發,基礎、應用、開發三類研究費用的比例為16:23:61。在今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中,研究經費又比去年增加了8%。雄厚的資金力量和龐大的研究規模使美國眾多的基礎學科領域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如物理、航天、天文等[15-17]。

美國企業投資研究開發可謂歷史悠久,許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實驗室,進行新產品實驗或新工藝的研究,這是直接依附市場的科研,對經濟的推動更直接、更現實。1996年,美國企業直接用於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總支出額為1,342億美元,仍居世界第一位,比名列第二位的日本多34%,而中國只有24.93億美元。企業研究與開發的投資提高了美國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在一些發達國家,正是資本投入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相對重要性在上升。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科技創新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龍頭。1997年美國企業的研究開發投入占總額的60%,增長率為5%,在國際市場中有重要地位的300家美國公司的研究開發經費佔全部企業開發總經費的88.3%[15,16,18]。

風險投資事業在資金投入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目前風險投資機構有3,000多家,風險投資金額達1,4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銀行的儲蓄總額。1999年第二季度新興公司所獲得的風險資本投資達到了創記錄的77億美元,比第一季度剛剛打破的43億美元的記錄高出近一倍。上半年風險資本投資總額12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2%。第二季度獲得風險本投資的公司的數量比去年同期的763家上升了30%,達992家,平均投資規模也比去年同期的490萬美元上漲了57%,達740萬美元。風險資本投資已經成為美國經濟不可分割的部分。由於技術進步已獲得更快發展,更多的投資資金將最終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和技術創新。據悉,新興互聯網企業第二季度獲得38億美元風險資金,約占風險資金總數的一半,技術公司總體上在第二季度獲得69億美元,占總發布資金的90%[19]。

隹蒲型度氳娜肆?純矗?攔?耐度胍埠芨摺?993年,美國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總人數為96.27萬,每萬人中從事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科學家、工程師為74.3人;而中國1997年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總人數為58.87萬;每萬人中從事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科學家、工程師為8.4人。1991年,美國企業界從事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科學家、工程師占從事研究與開發總人數的比例為80.8%;而1997年,中國企業界從事研究與開發人數的這一比例才為35.2%。美國研究和開發的人員人均研究費用居世界最高水平,1993年已高達17.15萬美元/人年;而1997年,中國研究與開發人員每年人均研究費用約為8.1萬元人民幣,與美國存在十分大的差距[10,15,16,18]。

4、良好的科學技術發展氛圍

美國在經濟方面的領先地位,仰仗於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而這又離不開美國有著良好的科技發展氛圍。從銀行自動提款機到超級市場的掃描器,科技已經幾乎深入美國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幫助推動美國經濟獲得持續八年的增長。美國企業對高科技的不懈投資,加上因此創造的就業機會,使高科技行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分量日益加重。科技特別是電腦科技的發展,對美國經濟和公司盈餘的增長作出了貢獻。最新估計指出,核心的電腦和通訊科技業目前已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6.5%至7.5%,並超過汽車製造、服務業和營建業,成為僅次於健保服務的第二大產業。

據聯邦政府的統計,九十年代美國企業約一半的商用設備支出都投到了信息科技領域,而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與電腦和通訊相關的商品和服務支出則增長了大約三分之一。美國信息科技協會估計,美國企業對信息和通訊科技的支出已經從1992年的4,520億美元增長到了1997年的6,430億美元。在過去八年間,光學校和家庭用的個人電腦數量就增加了一倍。美國副總統高爾說:新的信息數字科技正在改變美國人工作、生活、溝通與娛樂的方式[20,21]。

美國政府和各類科學技術機構均設有各種獎項,如各類美國總統獎和名目繁多的學會協會獎,用於表彰鼓勵為科學技術事業作出貢獻的人。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眾多,也為美國注入了良好的科技氛圍。1950-1997年,全球諾貝爾獎(限於物理、化學、生理及醫學和經濟學)得主共334人,其中美國人超過一半,共184人,遠遠超過處於第2位共47人的英國[12]。

5、特別注重科技創新

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積累新知識。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

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科技創新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龍頭。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名牌企業,都十分重視不斷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他們認為只有搶佔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制高點,才能取得競爭之優勢。在美國揚名世界的貝爾試驗室里聚集了5萬名科學家,正是這些科學家為他們的公司創造了無數個「世界第一」。英特爾(Intel)公司從成立的1968年到1994年,其營業收入就增長了1,000多倍。

據統計,在美國的矽谷里,集中了7,000多家高新技術公司的總部,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高新技術公司中,就有20家在這里安營紮寨,如電腦公司惠普,軟體公司微軟,晶元公司英特爾等。矽谷的輝煌不在於它生產了晶元、電腦、軟體等,而重在這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上最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觀念和創造才能的人才,並由這些人建立了創新的制度、體制和管理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派熱氣騰騰的創新社會環境。正因為有了這樣特殊的環境,又不斷地培育出一批批創新力更強的人。創新成為這里永恆的主題[20]。

授予專利的數目從另一角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從1885年開始,美國每年的專利申請數目達3,000件以上,19世紀90年代,專利累計共約21萬件。今天,美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處於世界先進水平,1991-1995年間,授予國民專利的數目以年平均2.15%的速度增長。1995年,美國對國民授予專利的數目為64,509件。1995年,美國國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項數為109,146,比第二位的日本多28,241項,而中國只有213項。美國平均每10萬居民中持有的有效專利項數為422,而中國只有2項[12]。

美國政府早就認識到新興小企業是一支有力的科技創新生力軍,為了增加小企業對科技創新和解決就業的貢獻,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小企業科技投資法案。自1958年至1969年間,聯邦政府對科技新創型中小企業的風險投資就有300億美元之多。比同期的民間投資大三倍。今日美國的幾家成名的大科技公司,如蘋果計算機(AppleComputer),康柏(Compaq),英特爾(Intel)等在初創期間都是靠政府創設的科技投資基金成長起來的。經過二十年的實踐,美國國會發現政府花在小企業上的研究與開發資金,效果比在大企業、大學和國家實驗室要好得多,無論在創新程度、研究進度及商品化率等方面均收效顯著,尤其在國家國防技術向民用轉移方面做的更為出色。所有在1982年後,國會又連續通過了三個與小企業創新研究與發展相關的法案,政府在這些法案框架中運作,先後設立了[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SBIR)]、[中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STTR)]和[先進技術計劃(ATP)],使美國的中小高科技企業迅速發展。從80年代初IBM個人計算機誕生開始至現在,美國在計算機產業小企業的推動下,完成了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從而支撐了美國經濟近年來連續高速地增長。據報道,目前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有37%來自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並為全國勞工市場提供接近50%的工作機會,而且,新的工作機會亦有接近三分之二是由小型企業創造[22]。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大部分的新產品和新主意都出自小型企業。

1990年,美國商務部開始實施了一個稱為[先進技術計劃(ATP)]的科技創新體系。它是政府與私人企業間的一種獨特的合作形式,目的在於推動和促使企業對風險很大的高新技術進行研究和開發,以便提高美國產品的質量,增強美國產品和服務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美國科技經濟的發展。美國商務部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對先進技術計劃(ATP)的評估。評估報告認為,實施先進技術計劃所創造的經濟效益,遠遠超過了對這一規劃的投入。評估報告說,如果沒有這個科技創新計劃,美國的許多產業如生物技術產業、電子產業、製造業、軟體業都難以達到今天的技術水平。如在先進技術計劃的支持下,由一些中小公司聯合開發的一整套監測和控制汽車車身製造過程的技術,已經在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公司設在北美的一半以上工廠里得到應用。到2000年這項技術將得到充分使用,這將使美國最重要的產業部門之一--汽車製造業每年的生產成本下降6,500萬到1.6億美元。而由一家剛成立的小公司所開發的一項加工大型半導體晶片的新技術,已使美國成為世界市場上第一個能加工新一代300毫米直徑的半導體晶片的國家[23]。

美國政府早就認識到高技術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歷年來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來發展高技術產業。1993年,柯林頓提出「技術是經濟發展的發電機,科學為發電機加油」的口號,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1996年7月,美國國際科教委員會發表[利國的技術]報告[24],提出:「進入21世紀,我們把握技術領導地位的能力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美國的富強、安全和全球影響力,並因此決定著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Ⅶ 知識產權保護手段有哪些

國際社會目前對信息開發者權益保護的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法律手段;二是技術手段。

我國也在把握時機,立足本國國情並努力與國際接軌,尋求一條有效的解決途徑,為越來越繁榮的網路知識產權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國於2001年修改了《著作權法》。2005年,首次發布的知識產權保護白皮書中,提出建設「創新國家」,以及將打擊侵權盜版的劍鋒直戳網路領域。國務院在2006年出台了《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並且承諾在條件成熟時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黨的十七大報告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首要措施,明確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這些信息都表明了我國想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決心。

Ⅷ 美國版權法的對美國有效的國際協定

對美國有效的國際協定包括以下:

  1. The Berne Convention(《伯爾尼公約》,由WIPO管理),美國於1988年11月16日加入,1989年3月1日公約對美國生效[1];

  2. The Universal Copyright Convention《世界版權公約》(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UNESCO管理),美國於1971年7月24日簽署,1972年9月18日批准 ,1974年7月10日 生效[2];

  3. The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RIP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由世界貿易組織WTO管理),美國於1995年1月1日開始實施該協定[3];

  4. The WIPO Copyright Treaty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美國於1999年9月14日批准了該條約,2002年3月6日該條約對美國生效[4]。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屬於《伯爾尼公約》所稱的特別協議,涉及數字環境中對作品和及其作者權利的保護。除了《伯爾尼公約》承認的權利之外,作品和作者還被授予某些經濟權利。條約還涉及受版權保護的兩個客體:(i)計算機程序,無論其表達方式或表達形式如何;和 (ii)數據或其他資料的匯編(「資料庫」)。

閱讀全文

與美國數字經濟知識產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