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中國著作權立法中的制度創新

中國著作權立法中的制度創新

發布時間:2022-05-31 02:50:51

『壹』 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從什麼時候起開始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從1990年9月7日開始實施的。

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進行第一次修正。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進行第二次修正。

2012年3月31日,根據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國家版權局草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截至2012年7月31日。

2020年11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1)中國著作權立法中的制度創新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當中的第二條規定,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

『貳』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修訂

2012年 3月31日,國家版權局通過國家版權局和新聞出版總署官方網站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4月初,國家版權局修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傑和修法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副署長、副局長閻曉宏同志分別以個人名義致函35位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徵求意見;國家版權局辦公廳致函國務院48家相關部委徵求意見。
草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中外政府相關部門、權利人組織、產業界以及教學科研機構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表達對修法工作的關注。在徵求意見期限屆滿(2012年4月30日)之後,國家版權局仍不斷收到各方面關於修法的意見和建議。據統計,截至2012年5月31日,國家版權局已經收到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1600餘份。
2012年5月11日,國家版權局召集修法工作專家委員會成員以及相關立法和司法部門舉行專家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報草案徵求意見的基本情況,就草案有關條款特別是爭議條款聽取專家的具體意見。
國家版權局在對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全面認真梳理和分類、仔細分析其合理性以及反復論證其可行性後,結合專家委員會成員的具體意見,對草案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2012年的文本。 本次修改,對原草案刪除三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增加三條(第十二條、第三十五條和第六十二條),對四十八個條文進行了改動,其中對二十七個條文進行了內容改動,對二十一個條文進行了文字改動。為便於社會各界理解相關調整,現將本次修改和完善的主要內容簡要說明如下:
(一)關於著作權內容
本次修改從進一步簡化權利內容、廓清權利邊界以及減少權利交叉重合的角度出發,對著作權內容進行了下列調整:(1)參考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實踐,取消放映權,將其並入表演權;(2)考慮到原草案關於廣播權和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設定以傳播介質而非傳播方式為基礎,不能完全符合科技發展特別是「三網融合」的現狀和趨勢,因此將播放權適用於非互動式傳播、信息網路傳播權適用於互動式傳播,以解決實踐中的定時播放、網路直播以及轉播等問題;(3)考慮到草案將修改權並入保護作品完整權後又在財產權部分增加了計算機程序的修改權,因此將計算機程序的修改權並入改編權,以免引起混淆和誤解;(4)考慮到追續權本質上屬於獲酬權,因此將追續權單列一條規定(第十二條),同時參考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立法,增加可操作性,將追續權的權利范圍限定為通過拍賣方式的轉售行為。
(二)關於視聽作品
視聽作品作為集體創作的作品,其著作權保護主要包括明確視聽作品本身權利歸屬和保護參與創作的各類作者兩個方面。我國現行法沒有規定視聽作品各創作作者的「二次獲酬權」——即各創作作者從視聽作品後續利用中獲得報酬的權利。本次修改,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整:(1)基於產業的實際情況,並參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實踐,將視聽作品整體著作權歸屬由原草案中可以約定的規定改回為現行法中直接賦予製片者的規定;(2)明確規定原作作者對視聽作品享有署名權;(3)明確規定原作作者、編劇、導演、以及詞曲作者等五類作者對視聽作品後續利用行為享有「二次獲酬權」。
(三)關於載體唯一性的美術作品
近年來,陳列於公共場所的美術作品被損毀、拆除後,著作權人與原件所有人對薄公堂的案件時有發生,美術界、司法界等也多次呼籲加強和完善立法。因此,為回應社會呼聲、解決實際問題,本次修改在第二十條增加了一款規定,一方面限制原件所有人的事實處分行為,另一方面明確規定其適用情形——僅適用於陳列於公共場所的載體唯一性的美術作品,此外如果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則從其約定。
(四)關於「孤兒作品」
為解決數字環境下使用作品獲取授權難的困境,原草案增設了「孤兒作品」授權機制條款。考慮到「孤兒作品」相關規定屬於立法中的創新,為謹慎起見,本次修改在草案基礎上吸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將「孤兒作品」的適用范圍明確為報刊社對已經出版的報刊中的作品進行數字化形式的復制,以及其他使用者以數字化形式復制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作品兩種情形。同時將提存費用的機關由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修改為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機構。
(五)關於職務表演
考慮到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表演者與演出單位之間的關系問題,本次修改參照職務作品的規定,在第三十五條新增了關於職務表演的規定。職務表演的權利歸屬由當事人約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其權利歸屬於表演者。但是對於集體性職務表演,如劇院表演話劇、劇團表演歌劇或者合唱等演出行為,其權利歸屬於演出單位。同時,為確保演出單位的權利,本次修改還賦予演出單位在其業務范圍內免費使用表演的權利。
(六)關於視聽表演者權利
參考2012年6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外交會議通過的《視聽表演北京條約》第十二條規定,並與前述視聽作品著作權規定的調整保持一致,本次修改將視聽作品中的表演者的權利賦予製片者,同時規定主要演員享有署名權和「二次獲酬權」。
(七)關於表演者和錄音製作者就錄音製品播放和表演行為的獲酬權
本次修改,在第三十九條進一步明確了表演者和錄音製作者享有獲酬權的兩種情形:(1)播放行為——以無線或者有線方式公開播放錄音製品或者轉播該錄音製品的播放,以及通過技術設備向公眾傳播該錄音製品的播放;(2)表演行為——通過技術設備向公眾傳播錄音製品。
(八)關於廣播電台、電視台權利
本次修改,從推動廣播電視節目市場交易、促進我國廣播電台電視台發展的角度出發,借鑒相關國際公約和主要國家的立法,對廣播電台、電視台權利進行了下列調整:(1)將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從禁止權改為專有權;(2)根據前述播放權與信息網路傳播權的權利內容的調整,考慮到非交互傳播已經納入播放權的控制范圍,因此刪去原草案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四項。
(九)關於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
所謂「合理使用」,是指他人在特定情形下使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並不向其支付報酬,但必須指明作品來源或者出處的制度。「合理使用」制度是相關國際條約以及各國和地區著作權法中的基本制度。本次修改,主要作了以下調整:(1)增加「合理使用」的開放式規定——其他情形,同時將原草案第三十九條並入新草案第四十二條作為第二款限制所有的十三類「合理使用」情形;(2)明確為個人學習、研究使用他人作品的情形為復制文字作品的片段;(3)增加關於引用他人作品不得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或者實質部分的規定;(4)在相關情形中增加「信息網路」媒體的規定;(5)增加關於對室外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後形成的成果後續使用的規定。
(十)關於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
本次修改對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進行了以下調整:(1)根據權利人、相關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以及相關機構的意見,將著作權「法定許可」進一步限縮為教材法定許可和報刊轉載法定許可兩種情形,取消原草案第四十六條關於錄音製作法定許可、第四十七條關於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法定許可的規定,將其恢復為作者的專有權;(2)對於報刊轉載法定許可,允許當事人約定專有出版權,報刊社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其他報刊不得轉載,同時在第五十一條規定專有出版權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推定為一年;(3)明確使用者在首次使用作品前進行一次性備案,將備案機構調整為相應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4)增加使用者在法定期限內可以直接向權利人支付報酬的規定。
(十一)關於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延伸性集體管理
本次修訂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延伸性集體管理進一步限制其適用范圍:(1)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已經發表的文字、音樂、美術或者攝影作品;(2)自助點歌經營者通過自助點歌系統向公眾傳播已經發表的音樂或者視聽作品。同時,保留了權利人書面聲明不得延伸性集體管理的規定,增加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平等對待所有權利人的規定。
(十二)關於技術保護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相關規定,技術保護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只適用於作品、表演和錄音製品。由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廣播組織條約》尚未締結,技術保護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目前不適用於廣播電視節目。但是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磋商來看,目前各成員國對此基本沒有爭議。因此,本次修訂在第六十四條將技術保護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擴大適用於廣播電視節目,並對相應條款進行了修改。
(十三)關於民事責任
本次修改,對民事責任作了以下調整:(1)在第六十九條增加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教唆或者幫助侵權的,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2)在第七十條進一步明確使用者在使用著作權人難以行使和難以控制的權利並願意通過合法途徑獲得授權前提下,使用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非會員權利人作品時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在賠償責任承擔方面,如果使用者已經與相應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簽訂合同,則對非會員權利人按照著作權集體管理使用費標准賠償損失;如果未與相應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簽訂合同,則對非會員權利人按照一般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原則賠償損失。同時,本條第二款規定,對使用者惡意使用他人作品的三種情形,不適用著作權集體管理使用費標准賠償損失,而應當適用一般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原則賠償損失。(3)在第七十二條取消關於法定賠償的前置條件——進行著作權或相關權登記、專有許可合同或轉讓合同登記的規定,同時對於兩次以上故意侵權的,將懲罰性賠償調整為二至三倍。
(十四)其他內容
本次修改還根據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對一些規定作了進一步明確和完善,如將涉外的互惠保護原則分散規定於相應條款、將職務作品中受聘於報刊社或者通訊社創作的作品限定成記者為完成報道任務創作的作品、將表演者明確為自然人、將作者、表演者和錄音製作者的信息網路傳播權內容作統一表述、明確著作權登記等事宜的收費標准制定機關、明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為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明確國務院各相關部門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監管職責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作如下修改: 將第四條修改為:「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六條:「以著作權出質的,由出質人和質權人向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 本決定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根據本決定作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調整後,重新公布。 (第二十六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於2010年2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
2010年2月26日

『叄』 著作權法對「法定許可」制度有哪些調整

著作權法中對法定許可范圍做了具體的調整,被許可人在規定條件內對著作權的使用也有具體限制,更大程度上對著作權人的法定權利進行了保護。那麼著作權法對法定許可制度有哪些調整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著作權法對法定許可制度有哪些調整著作權許可使用是指著作權人在保留其著作權人身份的前提下,允許他人在一定的條件下行使其著作權。所謂一定的條件除了指使用費以外,還包括對使用方式、時間和地域范圍等方面的限制。關於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本次修改對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進行了以下調整:(1)根據權利人、相關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以及相關機構的意見,將著作權法定許可進一步限縮為教材法定許可和報刊轉載法定許可兩種情形,取消原草案第四十六條關於錄音製作法定許可、第四十七條關於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法定許可的規定,將其恢復為作者的專有權;(2)對於報刊轉載法定許可,允許當事人約定專有出版權,報刊社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其他報刊不得轉載,同時在第五十一條規定專有出版權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推定為一年;(3)明確使用者在首次使用作品前進行一次性備案,將備案機構調整為相應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4)增加使用者在法定期限內可以直接向權利人支付報酬的規定。

『肆』 試述著作權客體制度

著作權客體,即著作權所保護的對象,一般是指作者創作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我國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works),亦稱著作,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造成果。獨創性是作品受著作權保護基本前提條件,但有形復制並不一定是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前提條件。一、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原則(一)獨創性——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實質要件在著作權領域中,獨創性,亦稱原創性(originality),是指作品中作者個性表達方式或表現形式,即使個性的分量十分微小。「個性」是指作品具有某種屬於作品類型不同,例如科技作品、文學作品、原作、演繹作品,作者表達個性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有的作品之間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把漢字作品變成漢語拼音作品,將五線譜的作品改寫為簡譜作品,對作品進行數字化,幾乎沒有獨創性,著作權法視為同一作品加以保護。有學者認為獨創性應包括創造性,即要求作品體現作者一定的創作高度[2]。反對此說的學者認為,對創作高度的要求,是把工業產權法中創造性的條件不合理地搬進了著作權法[3]。獨創性不同於新穎性,因為新穎性是指事物具有以往所沒有的特徵。具有獨創性的作品可能與其他作品相同或者相似,不具有新穎性。具有新穎性的作品可以具有獨創性,也可以不具有獨創性。例如,某人編寫某一地方從未有過的電話簿,此作品具有新穎性,但是,電話簿編寫方式有限,缺乏個性,不具有獨創性。(二)著作權保護作品的表達形式1.思想與表達的二分原則著作權只保護作品的表達形式,而不保護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在理論上被稱為「思想與表達二分原則」(The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TRIPs協定第9條第2項規定「版權保護擴展到表述,而不適用於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者數學概念」就是此原則的法律體現著作權保護作品中的思想表達形式,即作品的文字、數字、符號、色彩、線條等及其組合,它們可能以復制、表演、展覽、廣播等方式對作品進行使用。人們可以單個地借用作品表達形式的不同成份,如:個別事實、觀念、主題、結構、方法、文學風格、文學形式、藝術手法、詞彙等。但是,引用反映作品個性的全部表達形式成份則是非法的。著作權不保護作品思想內容。如果承認著作權人對有關思想本身的專有權利,一方面,束縛這些思想的傳播並因此而阻礙智力創作自由,另一方面,一個人公開他的思想後,除可以用專利保護外,難以阻止他人使用這一思想。著作權也不保護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實際應用。人們對作品思想內容的利用,不需要作者事先許可。這項原則適用於任何類型的作品,尤其適用於科學作品、技術作品等。例如,1946年在華盛頓簽訂的《美洲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作者權公約》在其第4條第3款中規定:「本公約提供的保護不包括科學思想的工業應用」。當然,將他人的思想任意利用可能會造成某種損害,例如阻礙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專利法、不正當競爭法等其他知識產權制度予以保護。2.表達與思想融合原則如果某種思想內容只有唯一或者有限的表達方式,作品中的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不可分離,表達形式與思想內容都不受著作權保護[4]。在理論上,這被稱為「表達與思想融合原則」(The merger doctrine)。其理由在於著作權對唯一或者有限的表達方式的保護將會阻礙它們所表達的思想傳播,與著作權的立法宗旨相悖。例如,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29條規定:「軟體開發者開發的軟體,由於可供選用的表達方式有限而與已經存在的軟體相似的,不構成對已經存在的軟體的著作權的侵犯。」該規定是表達與思想融合原則在我國法律中的具體體現。3.著作權並非完全不保護作品的思想內容《伯爾尼公約》第6條之2規定作者有權反對對其作品的任何有損其聲譽的歪曲、割裂或者更改行為,或其他損害行為 。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第33條規定報社、期刊社對內容的修改,應當經作者許可。因此,作品的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一定程度的保護,但對內容的保護僅限於他人不得歪曲、篡改或者出版者的未經授權的修改,其他人仍可自由使用作品的思想內容 [5]。(三)作品的價值、用途、表達形式等與著作權保護無關盡管作品的價值、用途、表達形式可能存在差異,但仍然受到著作權同等保護。例如,澳門《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澳門法令第43/99/M號)第1條第1款規定:「在文學、科學或藝術領域內之原始智力創作,不論其種類、表現形式、價值、傳播方式或目的為何,均屬受著作權法保護之作品。」著作權對作品的保護並不以其文化或藝術價值(或質量)為條件。價值(或質量)和獨創性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即使作品毫無價值,著作權法給予的保護與價值極高的作品保護完全是同等的,即著作權法給予作品的保護是最基本、最低層次的保護。著作權對作品的保護並不考慮其用途。盡管有的作品是為了某種商業活動或工業活動的需要而創作,但是著作權還是為其提供保護,禁止任何未經許可的復制、發行、網路傳播等。作品的表達方式或方法的差異也並不影響著作權的保護。《伯爾尼公約》第1條規定:「『文學和藝術作品』一詞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成果,不論其表現形式或方式如何」。從著作權保護的角度來看,作品是採用書面表現形式或口頭表現形式,還是進行表演或固定在錄音帶或錄像帶上,這並不重要。總之,著作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的一切作品都給予保護,不允許以表達方式為由進行限制[6]。正是基於這一原則,「計算機程序不屬於美感或美學范疇,它們有實用功能(同繪畫作品、模型、建築設計圖等一樣),並且是用編碼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的,這些事實都不影響計算機程序可以成為著作權的保護對象。」[7](四)自動保護原則自動保護原則(automatic protection)是指作品受著作權保護不能以履行任何手續為條件。這里的手續應理解為著作權保護要件意義上的行政義務,例如,主管機關登記注冊,交存作品,標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或者○C字樣。作者只要創作完成其作品,不履行這些義務仍然可以享有著作權。與工業產權權利方面的情況不同,著作權產生於創作行為,而不是產生於國家認可。目前已只有少數國家還在繼續實行登記制度,將登記作為著作權的確定和存在的先決條件(例如尼加拉瓜和烏拉圭),或將登記作為行使著作權的必要條件(例如阿根廷),或者將登記用於申報、提供證據(例如多米尼加)。前兩種情形與自動保護原則的精神相違背。另外,物質形式固定(fixation in some material form)是否是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條件,依據《伯爾尼公約》的第2條規定:「本同盟各成員國得通過國內立法規定所有作品或任何特定種類的作品如果未以某種物質形式固定下來便不受保護」。世界上有兩種立法體例,一些國家(例如,美國)的法律要求必須進行固定(不一定由作品的作者固定),以識別作品,避免同他人的創作成果混淆;另一些國家(例如中國)的法律認為以某種物質形式對作品的固定並不是取得著作權的條件。這兩種體例的差別主要是影響到口述作品、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例如,突尼西亞示範法規定,不得要求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以固定為條件。這是因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固有性質就是口頭相傳。如果以固定為條件,就可能使其無法獲得著作權的保護,甚至可能將著作權賦予那些固定他們的人[8]。二、著作權作品的分類著作權保護在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內的作品,具體可以分為如下類型:(一)文字作品文字作品(written works)是指小說、詩詞、散文、論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現的作品。文字作品包括:以文字表現的小說、詩歌、散文、譯著、工具書、期刊、專利說明等,以數字表現科技數據等,以符號表示的盲文讀物,以及綜合運用文字、符號和數字表現的各種作品。(二)口述作品口述作品(oral works)是指即興的演說、授課、講道、法庭辯論和其他同類性質的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的作品。這類作品與文字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通過文字形式表達,而是通過口頭形式來敘述。英美法系國家的著作權法對口述作品以固定在某種載體上為保護的前提。但是大陸法系國家規定對口述作品不加固定也可受到著作權保護。(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音樂作品(music works)是指歌曲、交響樂等夠演唱或者演奏的帶詞或者不帶詞的作品。其中帶詞的音樂作品可能與文字作品重疊,但一般將其歸入音樂作品。戲劇作品(dramatic works)是指話劇、歌劇、地方戲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戲劇是由文字、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我國著名版權學者鄭成思先生在其著的《版權法》中認為:戲劇作品是劇本,而不是搬到舞台上的一整台戲。《伯爾尼公約》也將戲劇作品定為劇本。因為劇本作為一種文字形式,它的基本手段是語言(文字),而劇本中的語言除了環境的提示和動作的提示以外,主要是台詞。劇本雖然可以像小說那樣供人閱讀,但它的基本價值在於可供表演。曲藝作品(quyi works)是指以相聲、快書、大鼓、評書、彈詞、評話等說唱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遺產,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表現形式,有學者把曲藝作品作為民間文藝作品。曲藝作品根據其表現形式,可以分別歸到口述作品、音樂作品和戲劇作品之中,例如,相聲可歸到口述作品之列;大鼓、評唱可歸到帶詞的音樂作品中[9]。著作權法中所說的曲藝作品,就是指以文字形式表現的說唱藝術的底本。舞蹈作品(choreographic works)是指通過人體連續的動作、姿勢、節奏、表情等表現思想感情的作品。舞蹈是通過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舞蹈作品的創作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還可以是通過其他形式固定下來的,如錄像等。舞蹈作品的種類也很多,如單人舞、群體舞、交誼舞等。著作權法中的舞蹈作品,是指對舞蹈的動作設計。英美法系國家著作權法要求其必須以有形方式固定才可受到保護。大陸法系國家中,德國、日本等國不要求此類作品必須予以固定,而法國、義大利等國的著作權法則把作品的固定作為其受保護的前提條件[10]。雜技藝術作品(acrobatic works)是指雜技、魔術、馬戲等通過形體動作和技巧表現的作品。雜技藝術作品是雜技的形體動作和技巧的編排,對於單個形體動作或技巧其他人可以借用,但是,整體編排受著作權法的保護[11]。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不包括表演者對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的表演[12]。對表演者的表演由鄰接權給予保護。(四)美術、建築作品1.美術作品(fine art works)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其他方式構成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繪畫指用筆、刀等工具,以及墨、顏料等物質材料,在紙、木板、紡織物或者牆壁等平面上,通過構圖、造型和色彩等表現手段創作可視的形象,如油畫、水彩畫、山水畫等。書法一般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書法是我國傳統的造型藝術之一。雕塑,是雕刻與塑造的總稱,是指以可雕或可塑的材料,製作出各種具有實體形象的空間藝術。一般分為圓雕或浮雕,或分為室內雕和室外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要求美術作品具有「審美意義」,即美術作品應當具有觀賞、品評意義上美感,才受著作權的保護。這種要求顯然提高美術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門檻,把主觀價值作為著作權保護條件,勢必使一些具有獨創性美術作品得不到適當保護。美術學可以要求美術作品具有美感,但是,著作權法要求美術作品具有美感不適當。2.建築作品(architecture works)是指以建築物或者構築物形式表現的作品。《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第2條規定與建築有關的設計圖和立體作品,是著作權的保護對象。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建築作品應當包括兩項內容:建築物本身(僅指外觀、裝飾或設計上含有獨創成分的建築物);建築設計圖與模型。在我國著作權法立法過程中,因相當一部分人反對,沒有將建築物本身列入保護對象。其後頒布的1991年《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在給「美術作品」下定義時,則明文將「建築」等造型藝術作品列入其中。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將其納入保護的客體。建築作品包括建築物本身,比如宮殿、寺廟、亭台、樓閣、會堂、陵墓等。建築物的外觀、裝飾、設計是建築師一定美學構思的表達形式,因為這種形式可能被他人模仿或者復制並藉以營利,所以法律保護其專有權。如果建築物的外觀、裝飾、設計沒有獨創性的設計成分,它就不能成為著作權保護客體。建築物設計、建造等所採用的建築材料、建築工程設備以及新技術等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但可以受工業產權保護。既然建築物本身受著作權保護,那麼,構思它的設計圖、模型無疑也應該享受著作權保護。著作權既保護建築設計圖、施工圖、模型和建築物本身,也保護平面建築設計圖、施工圖、模型。不過,這里的建築作品是指建築物本身,包括建築物上附加的藝術裝飾,建築設計圖、施工圖、模型是作為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加以保護[13]。《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要求建築作品具有 「審美意義」,如同要求美術作品具有 「審美意義」一樣不適當。建築作品受著作權保護沒有「審美意義」可以,但是,不能沒有獨創性。(五)攝影作品攝影作品(photographic works)是指藉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質上記錄客觀物體形象的藝術作品,如人物照片,風景照片等。根據《伯爾尼公約》的規定,以類似攝影的方法表現的作品也受著作權法保護,只要該作品在構圖、選擇或攝取所選對象的方法上表現了獨創性。但是,在自然科學中,能夠記錄微生物學、醫學、地理學、考古學和天文學等極其復雜的物理現象、化學反應的各個瞬間的科學攝影作品,純復制性的攝影作品(如翻拍文件、書刊等),如果是純粹機械攝制的,沒有創作,不具備獨創性,不受著作權保護。(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works created by process analogous to cinematography)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組成,並且藉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如電影片、電視片、錄像帶、光碟等。從創作方式上看,電視、錄像作品都是用類似於拍攝電影的方式創作的作品。電影作品的創作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活動過程,包括以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為基礎,再經創作分鏡頭劇本和電影音樂的創作、布景製作、服裝設計等,還要經表演、配音、攝錄等程序,直到剪輯與合成,最後產生影片。在電影作品中,電影文學劇本既是電影作品的基礎,還是一部可供閱讀的文字作品;電影音樂也可以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電影作品中的每個鏡頭可以成為攝影作品。電視作品,是指利用無線電傳送和接收裝置傳播圖像和音響的作品。如電視劇單本劇,電視連續劇等。錄像作品是指利用電子攝影技術記錄各種社會活動,或對戲劇、曲藝、舞蹈、電影和電視等表演藝術作品進行復制,並通過播放裝置使之真實再現的圖像表現形式。電視、錄像作品的製作過程與電影相似,只不過其所用的載體不同於電影膠片。藉助的放映手段也不同,但其表達形式應當具有獨創性。(七)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圖形作品(graphic works)是指為施工、生產繪制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以及反映地理現象、說明事物原理或者結構的地圖、示意圖等作品。工程設計圖(drawings of engineering design)、產品設計圖(drawings of proct design),是指為施工和生產繪制的圖樣及其文字說明。具體地說,工程設計圖紙作品是指利用各種線條繪制的,用以說明將要製作的工程實物的基本結構和造型的平面圖案。產品設計圖紙作品是指用各種線條繪制的,用以說明將要生產的產品造型及結構的平面圖案。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的范圍相當廣泛,包括各種工程設計、建設設計、電路設計、給排水設計、機械設備及機械產品、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等設計圖。這些作品通常與科學技術有關,並且用於滿足施工或者製造的需要。凡具有獨創性的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受法律保護。地圖(maps)是指運用符號和地圖制圖原則表示地球或者其他星球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作品。「地圖雖是客觀世界按一定比例縮小的產物,但其產生過程絕不是機械的復制,而是通過測繪工作者的思維加工,按一定的客觀規律,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以豐富的多學科知識直接創作的有其獨特個性的作品。不同的人因其經歷與學識水平不一,審美情趣與個性素質的差異,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其所編著的地圖上。」[14]但是,「地圖的創意有一定的局限性。地圖作為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一種工具,其精度要求、表示內容、表示方法一般都按照國家規定的規范、圖式作業,或按照長期以來人們約定俗成的符號、表現手法表示地圖的內容,作者只對地圖的裝飾有較大的創意餘地。這就決定『同一專題的地圖反映的內容及表現形式具有雷同性。』」[15]「在具體實踐中確實有一些地圖屬於資料范疇而不受著作權保護,如,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國家標准地圖(如標准境界圖、標准地名圖、山脈、河流的分級分類圖,城市現狀與規劃圖也可視為一種標准圖)等,這些是由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生產出來,為各行各業服務的,是屬於全社會的共同財富,理論上不應受著作權保護。[16]」示意圖(sketches)是指用簡單的線條或者符號表示某一概念、原理或者現象的作品,如人體解剖圖。圖形作品還包括指示圖、圖表等。模型作品(model works)是指為展示、試驗或者觀測等用途,根據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按照一定比例製成的立體作品。(八)計算機軟體(computer software)參看本編《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九)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民間文學藝術作品(works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是指由某社會群體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創作出來並世代相傳、由此社會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反映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表現形式有文字、口述、音樂、戲劇、舞蹈、美術等作品。生活習慣、傳統禮儀、宗教信仰、科學觀點不屬於民間文學藝術作品。」[17]《伯爾尼公約》授權各成員國通過立法給予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以法律保護。我國關於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具體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但還未頒布。(十)實用藝術作品實用藝術作品(works of applied art)是指具有實際用途或包含在某一實用物品中的藝術作品,不論是手工藝品還是工業產品。我國國務院頒布的《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將實用藝術作品定義為藝術成分和實用成分不可分的藝術作品。如雕刻精美的花瓶屬於實用工藝品,因為花瓶的藝術造型同其實用成分無法分離。相反,印有圖案的壁紙則不屬於實用藝術品,因為壁紙的圖案與紙分離後並不影響壁紙的實用性[18]。《伯爾尼公約》第7條第4款規定,作為藝術作品而加以保護的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由本聯盟各成員國的法律規定;同時指出,這一期限不應少於自該作品完成之後算起的二十五年。《世界著作權公約》第4條第3款規定在涉及各締約國對實用藝術作品作為藝術作品給予保護時,明確規定對這些作品的保護期限不得少於十年。《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第6條規定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自該作品完成起25年。美術作品(包括動畫形象設計)用於工業製品的,不適用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保護期限規定。由於實用藝術作品與純美術作品、工業產權中的外觀設計、工藝美術作品難以區分,我國《著作權法》未明確將其列為保護的客體。法律的含糊導致許多學者認為,法律對國內國外作品採用雙重保護標准,給予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具有歧視性。也有人認為,根據著作權法和《伯爾尼公約》的精神,我國可以因為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創造性,而將其作為美術作品予以保護。申請外觀設計的實用藝術作品,可以用專利權保護。(十一)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隨著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可能出現新的思想表達形式,也有可能將現在尚未作為著作權客體的作品作為著作權的客體。因此立法留有餘地,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伍』 著作權法律制度的集體管理制度

著作權集體管理,是指著作權人、鄰接權人或者其他權利所有人授權有關組織,代為集中管理著作權、鄰接權的行為。由於復制和傳播技術的發展,作品的使用方式也日趨多樣化、國際化,著作權人對作品的被使用情況很難了解,因而出現了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從事著作權代理、介紹或者信託活動。集體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能在於:監督有關作品的使用情況,與作品使用者談判、簽約,發放使用許可,收取、分配使用費和追究侵權責任等。
在中國《著作權法》中沒有提及著作權集體管理問題,只是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54條中規定,「著作權人可以通過集體管理的方式行使其著作權。」由於缺乏具體的法律規定,中國目前的集體管理活動受到較大的制約。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自1992年成立以來,一直是中國唯一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2000年8月國家版權局批准了中國文字作品著作權協會的成立,表明中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開始了進一步的發展。
目前,中國理論界對集體管理制度多有探討。許多學者都提出了確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立法建議,而且集體管理制度在網路環境下的應用問題也引起了版權界的關注。1999年國家版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曾聯合舉辦了有關版權集體管理的研討會,涉及到了現代信息技術對集體管理的影響及電子版權管理系統的運作、信息領域版權和鄰接權集體管理的經驗等問題。在網路環境下,網站的迅猛發展使得權利人一般很難知道網路侵權事實的存在,更難以發放許可和收取報酬。即使知道有時出於訴累的考慮,也很難逐一去主張權利。從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的角度看,網路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信息、作品,如要求他們逐一取得使用許可並支付費用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在網路環境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具有很大優越性。從現存的著作權保護制度和國際上通行的的做法來看,解決數字技術環境下的著作權行使用問題,除通過著作權人個人採取一定的措施行使和保護權利外,主要是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來解決的。因此,著作權集體管理是適應網路環境的一種集中的、規模化的、經濟的方法。根據國家版權局制定的《有關製作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規定》第四條的規定,「國家批准建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管理各類作品的利用,包括以數字化製品形式的利用。」除音樂作品由音著協管理外,其他作品在其集體管理機構建立之前,暫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管理。目前,中國文字作品著作權協會已經開始籌備,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作為集體管理機構已對製作數字化製品的著作權使用費標准和製作數字化製品許可合同的樣式作出了具體規定。中國版權保護中心還向各數字化製品製作、出版單位發出了通知,明確由該中心管理涉及數字化製品的作品,並自2000年7月10日起受理有關許可使用他人作品製作數字化製品的業務。
中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已開始不斷發展,但在實踐中以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名義通過訴訟代表權利人主張權利的案件尚不多見。1998年7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中國第一起以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為訴訟主體的案件,確立了集體管理機構在代表權利人方面的主體資格,為發展中國的集體管理制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關於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作為訴訟主體代表權利入主張權利的法律依據問題,可參見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與音樂著作權人之間幾個法律問題的復函》中所作出的較為具體的解釋,即根據民法通則、著作權法、民事訴訟法以及雙方訂立的合同,音樂著作權人將其音樂作品的部分著作權委託音樂著作權協會管理後,音樂著作權協會可以自己的名義對音樂著作權人委託的權利進行管理。發生糾紛時,根據合同在委託許可權范圍內有權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此外,在前述暫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負責的數字化作品的集體管理制度中,也規定了「中心將代表著作權人或受著作權人委託依法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
鑒於集體管理制度是保護權利人的著作權,尤其是在網路環境下的著作權極為有利而且極為經濟的制度,因而中國法律中應增加有關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具體規定,確立著作權集體管理的法律地位,並在實踐中加快相關集體管理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從本案可以看出,盡管音著協已經運作了9年的時間,其在運行模式、管理手段方面還存在某些不完善之處,對所管理的作品具體情況未作明確具體的登記,而且其對社會的公示方式也值得探討。本案中東方歌舞團一審辯稱不知音著協依何收取費用,也不知音著協管理哪些作品,這表明音著協對社會的宣傳還很不夠,同時也表明中國的集體管理制度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

『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對著作權有什麼規定嗎

不是你寫的每一個字,著作權法都保護

核心定理:著作權法不保護思想,保護的是表達

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但並非作品中的任何要素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著作權法保護思想的表達而不保護思想本身。

若被訴侵權作品與權利人的作品構成實質性相似,應當是表達構成實質性相似。

什麼是表達?

表達不僅指文字、色彩、線條等符號的最終形式,當作品的內容被用於體現作者的思想、情感時,內容也屬於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但創意、素材或公有領域的信息、創作形式、必要場景和唯一或有限表達則被排除在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之外。

劇本和小說均屬於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中思想與表達界限的劃分較為復雜。文學作品的表達既不能僅僅局限為對白台詞、修辭造句,也不能將文學作品中的主題、題材、普通人物關系認定為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

文學作品的表達,不僅表現為文字性的表達,也包括文字所表述的故事內容,但人物設置及其相互的關系,以及由具體事件的發生、發展和先後順序等構成的情節,只有具體到一定程度,即文學作品的情節選擇、結構安排、情節推進設計反映出作者獨特的選擇、判斷、取捨,才能成為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

案例-瓊瑤《梅花烙》與於正《宮鎖連城》的判決

瓊瑤方面,上訴時概括了於正抄襲的21個主要情節。最終法院判決確認了其中的9個主要情節,存在實質性相似,並認定劇本《宮鎖連城》作品涉案情節與原告作品劇本《梅花烙》及小說《梅花烙》的整體情節具有創作來源關系,構成對劇本《梅花烙》及小說《梅花烙》改編的事實。用通俗的話來說,抄襲情況屬實,於正方面需向瓊瑤方面賠償500萬並公開道歉。

情節1——偷龍轉鳳,是法院認定為抄襲的情節之一。讓我們以此為例,來探索著作權法中思想和表達的界限。

(1)偷龍轉鳳,如果該情節概括到了「偷龍轉鳳」這一標題時,屬於思想

(2)如果該情節概括到了「福晉無子,側房施壓,為保住地位偷龍轉鳳」,仍然屬於思想

★(3)但對於原審判決所認定的包含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細節的情節,則可以成為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且不屬於唯一或有限表達以及公知領域的素材。

陳喆(瓊瑤本名)對於情節1中的設計足夠具體,可以認定為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具體是福晉連生三女無子,王爺納側福晉地位受到威脅後,計劃偷龍轉鳳,生產當日又產一女,計劃實施,棄女肩頭帶有印記,成為日後相認的憑據,該情節設計實現了男女主人公身份的調換,為男女主人公長大後的相識進行了鋪墊,同時該情節也是整個故事情節發展脈絡的起因,上述細節的設計已經體現了獨創性的選擇、安排。

(4)雖然與余征抽象概括的第4、5層級相比,原審判決中對於情節的認定未概括某些細節,如如眉挑釁映月、將軍親臨佛堂施壓等,但並未影響該情節屬於表達的判斷。

什麼是公知素材?

在法院判決中,有3個情節被判為公知素材,相關情節安排不具有獨創性,不在著作權保護范圍內。分別為情節6「棄女失神,養親勸慰」、情節14「納妾」、情節17「福晉詢問棄女過往,誓要保護女兒」。

對於其他作者來說,也有啟發意義,值得探索一二。這些情節內容來看,基本基於社會現實、歷史風俗和人之常情。沒有獨創的表達,不在著作權保護范圍內。

上訴成功的重要關鍵

a.人物關系對比圖

b. 相似情節比對表

c.情節排布與推演過程(如果基本排布及推演過程一致,部分情節順序差異如果不引起作品涉案情節內在邏輯和情節推演的根本變化,則仍然是實質相似的)

d.不尋常的細節設計同一性 (原被告作品均提及福晉此前連生三女,但後續並未對該三女的命運做出後續安排和交代。)

e. 受眾對兩個作品相似性的感知 (在案件中,某網站的觀眾調查也被法院列作參考。有極高比例的觀眾認為宮鎖連城與梅花烙高度相似。)

這些都是在侵權認定中衡量的關鍵因素,作者們在維權時可以充分利用。

0費用,在線申請版權保護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提出DCI(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體系,是面向互聯網的數字版權公共服務創新體系。創作者可快速獲得數字版權唯一標識即即DCI碼、DCI標和數字作品版權登記證書。從而促進維護版權交易的安全,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雲萊塢」是國內最大的線上版權交易平台。「雲萊塢」作為DCI體系在影視劇本版權交易領域的示範應用平台之一,依託DCI體系的支撐,通過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實現影視劇本的版權登記、合同備案和版權維權,面向廣大影視劇本版權人提供全面的版權服務。

版權保護,就上((三個W點 banquanbaohu點 com).

已有超過6000+編劇/作家,在雲萊塢完成作品的版權保護。

平均在線申請耗時10分鍾,通過版權中心審核時間為10個工作日,全部過程0費用。

『柒』 完善我國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建議

一、引入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方便著作權人實現權利,進一步與國際著作權制度接軌

著作權歸著作權人,著作權應由著作權人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行使,修改前的著作權法第四條第二款就是這樣規定的:「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著作權法修改後,在這方面增加了集體管理組織的規定:「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被授權後,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並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活動。」「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性組織,其設立方式、權利義務、著作權許可使用費的收取和分配,以及對其監督和管理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由此條我們可以明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得到授權後,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幫助權利人實現著作權或權利人著作權受侵犯後代行救濟權。

著作權集體管理是指眾多的作者通過一個統一的機構,即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共同行使他們的權利。在西方,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已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經驗。我國1990年著作權法制定時,就有專家提出將集體管理組織寫進,鑒於當時許多人對這個組織不夠了解,且我國又缺少相關實踐經驗,故未寫入。但在實踐領域,相繼出現一些對某一方面著作權進行集體管理的組織,如1992年成立的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1998年成立的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均在各自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

修改後的著作權法規定了權利體系完善的著作權,體現於著作權法第十條。這些權利中,有些由著作權人自己行使,如發行權、改編權、展覽權等;但有些權利著作權人無法或很難控制,如復制權。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報刊轉載等形式的作品使用制度,一旦作品在大范圍內被多次轉載,其作者獲得稿酬權利是很難得以有效保護的;再如音樂作品的廣播權,作者不可能知悉所有播放其作品的電台、電視台,其相應的財產權也難以實現,等等。對此,在知識產權制度發達的國家,作者往往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來實現自己的權利,由集體管理組織代表作者去履行義務許可、收取費用,已成為行之有效的管理作者權利的手段。在這次著作權法修訂中,對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作出原則性的規定,在立法上是一大進步。

通過專業性集體管理組織來行使著作權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對權利人來說,可節約權利實現或救濟的成本,使權利得到充分的維護;對國家而言,也便於實施著作權管理,同時與世界知識產權制度接軌;從整個社會來看,有利於維護權利人的創作積極性,激發創造性,促進科技文化進步。

二、擴大行政處罰范圍和行政處罰種類,強化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行政執法力度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中國知識產權法律規定了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的「雙軌制」〔2〕。有人主張在知識產權保護中,應強化司法保護,淡化行政保護,以防止行政力量對知識產權的過多干預〔3〕。但是,知識產權糾紛數量多、影響大、專業性強,全通過司法解決是困難的,而行政保護具有速度快、程序簡便的特點,能及時處理糾紛,節約成本;並且行政保護具有主動性,對維護知識產權法律秩序、促進公平競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再者,國際知識產權組織也承認並支持對知識產權的行政保護,故修改後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均規定了行政保護,並且予以強化,在著作權法修改中主要體現於以下兩個方面:

1、擴大行政處罰范圍

與原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比較可以看出,修改後的著作權法新增了以下行政處罰情形(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即使不以營利為目的,向公眾傳播著作權人的作品,也可給予行政處罰,並且這種傳播方式不限於復制、發行,還包括表演、放映、廣播、匯編以及通過信息網路傳播等方式;(2)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或者未經錄音錄像者同意,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3)未經著作權人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或者故意刪除或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4)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且不限於美術作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行政處罰在著作權領域所涉程度和廣度均得以加強,這一方面是基於著作權客體范圍的發展變化,新的權利客體需要行政救濟;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當前盜版活動猖獗,雖經多年整治,仍未遏制其泛濫勢頭,且這越來越嚴重影響到我國的國際聲譽,不利於我國與世界知識產權的交流,需要發揮行政機關主動、迅速的執法作用。

2、擴大行政處罰范圍

原著作權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主要是沒收非法所得和罰款;修改後,新增了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及沒收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即除侵權所得外,侵權製品及實施侵權行為的資料也予以沒收,這一方面增強了處罰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消除侵權人後續侵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能收到較好的打擊效果。

三、完善司法程序,採用過錯推定原則,規定法定賠償制度

1、 規定了臨時保護措施

為及時制止侵權行為,保存有可能的證據,為認定侵權打下基礎,WTO知識產權協議要求成員國司法當局採取及時有效的臨時措施,如臨時禁令、證據保全措施等,這也是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國家的普遍做法。

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中,侵權構成應具備「有損害後果存在」的要件,因此,在立法中不存在對即將發生的侵權的司法救濟,也不存在針對此類行為所採取的臨時禁令措施。民事訴訟法第74條規定:在證據可能或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與人可以向法院申請證據保全,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有關實體爭議的訴訟中採取。基於此,在以往的著作權司法實踐中,經常發生由於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致使侵權行為不能及時制止,侵權證據滅失,侵務人得不到應有處罰、權利人得不到應有保護的後果,削弱了司法保護力度。著作權法修改後,增加訴前禁止令、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的規定,突破了傳統侵權構成理論,是立法上的又一重大進步,這樣可避免侵權行為的進一步發生和擴大;及時保全和固定侵權證據,便於法院查明案件;有力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

2、確立過錯推定的歸責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按此規定,在著作權領域,如果權利人發現侵權行為,提起訴訟後權利人要提出證據證明侵權人侵犯了自己的權利。但著作權侵權行為有自己的特點,侵權行為數量上日益增多,方式上越來越專業化,領域涉及也越來越廣,這給被侵權人舉證帶來相當大困難。如著作權人要訴數年來久治不除的盜版行為,就要舉證證明成立盜版行為。但事實上,盜版行為被權利人發現後,盜版行為人往往不提供盜版製品的來源,以各種借口來掩蓋盜版製品的非法性,權利人僅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舉出有力反證的,這種舉證責任的分配給侵權事實認定帶來相當大的難度,同時也易使權利人在主張自己權利時存在畏難情緒,怕無功而返,甚至搭上一筆不小的訴訟費用。這種對權利人不利的局面在著作權法修改後得以扭轉。修改後的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復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不能證明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的,復製品的發行者或者電影作品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出租者不能證明其發行、出租的復製品有合法來源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該條採用了倒置的舉證責任,要求復製品或其他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發行者以及出租者在其利用製品時,必須履行注意義務,確保其行為的合法性,否則就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著作權法所確立的過錯推定原則,對著作權的實施,對完善著作權糾紛訴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3、細化賠償規定,增加法定賠償數額

修改前的著作權法對賠償問題僅作出原則性規定,修改後予以細化。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列出了幾種賠償數額確定方法:(1)按權利人的實際損失賠償;(2)按侵權人的違法所得賠償;(3)按法定賠償數額賠償。法定賠償數額確立後,即使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和侵權人違法所得難以確定,人民法院仍可以根據侵權行為的社會影響、侵權情節、侵權范圍等,在法律規定的限額內判令侵權人予以判賠,避免了過去那種「贏了官司輸了錢」的尷尬局面,將對權利人的保護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同時,該制度的確立,也豐富了我國民事賠償制度。

知識產權隨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而快速發展的特性,決定了著作權法的修改不是一勞永逸的,但修訂後的著作權法,無論是在立法內容亦或是在立法技術上均達到了國際水平,面對撲面而來的知識經濟浪潮,面對國際社會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日趨完善,相信我國著作權保護制度完全可以滿足時代要求,能為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捌』 著作權合理使用的使用制度

(一)在使用目的方面。《著作權法》第22條第10項規定,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該條沒有明確規定,使用行為是出於營利性或非營利性目的。允許對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合理使用,立法目的主要是滿足使用者的文化活動自由,基於非營利目的以如上方式使用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符合該創作作品被放置於公共場所的目的。而且這類使用並不足以威脅著作權人的利益,反而是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體現。因此,對於該條應強調使用目的的非營利性,並列明各種具體情形的使用目的。
(二)在使用方式方面。《著作權法》第22條第6項關於教學使用。當前教學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應將「播放」、「表演」這兩種使用方式補充為教學使用的合理使用情形。這樣,有助於滿足公民的受教育權,尤其是滿足聾啞人和盲人的受教育權。應當說明的是,以「播放」、「表演」方式使用作品不僅涉及作品的著作權,還涉及用於播放的錄音錄像製品的製作者和表演作品的表演者之鄰接權。第7項規定的公務使用的使用方式也應當列明。根據現實中允許的公務使用作品的一般情況,應將公務使用方式限定為復制和翻譯,而不應包括表演、改編等其他使用方式。
(三)在使用主體方面。《著作權法》第22條第7項的規定: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使用已發表的作品。所指國家機關,過於籠統,應加以限定。國外立法對於公務使用的主體的規定各有不同。德國將國家機關規定為法院、仲裁法院和警察機構。日本將國家機關規定為立法、司法機關。而大多數國家直接將公務使用的主體規定為:具有公共管理性質的機關。借鑒國外立法的相關規定,我國著作權法應當在法條中明確公務使用的主體,並強調行為的目的是執行公務。
(四)其他方面。《著作權法》第22條第11項規定,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的,屬於合理使用。該條的立法本意是促進少數民族的教育和發展,但實際上卻對著作權人的翻譯權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限制。這一規定在其他各國立法中絕無僅有,與國際公約也很不協調。而該項作為合理使用法定情形之一,限制著著作權,且限制的原因和合理性沒有充分依據。國家可以通過財政撥款等形式,向著作權人支付翻譯使用漢語言文字作品的報酬,而不應以立法的形式直接取消著作權人獲得報酬權。
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缺陷:我國在立法僅採用列舉的方式規定合理使用的范圍,不僅在外延是不周全的,而且在具體規定上也存在著適用模糊的缺陷。如我國《著作權法》對模仿和滑稽模仿、某些國家機構進行的演奏、插圖目錄 等就沒有相關的規定。《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就對個人復制的數量未加規定;第2 項中對適當未做規定,對引用的數量和質量也未明確;第5項中對「學校」和「少量」的確切內涵未加限定等等問題存在。因而應對我國立法方式加以修正,否則不僅不利於司法操作,更重要的是不利於發揮知識在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

『玖』 比較我國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制度和美版權法的區別和不足

中國著作權法存在的不足

(一)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相對模糊

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作為著作權的核心內容之一,
是中國著作權法需要慎重對待的組成
部分,
但是由於著作所涉及的領域、
體裁,以及種類等的不同,著作權法出現了著作的定義
不夠嚴謹、
著作的分類不夠科學、
著作的種類不夠齊全,
以及著作的具體種類定義不夠科學
等問題,
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相對模糊,
界定標准不夠明確,
也因
此而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使得相關人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困擾。
從某種意義上來
說,
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的合理不但體現了法律對著作權人付出時間和心血所得的最終成果

的保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著作權人對自己原創著作的合理使用的權利。

(二)著作權法對作者的維護力度有限

作品是作者的思想和個性的體現,
是作者的心血鑄成的智慧結晶,
應當保護作者的權利,
而著作權法的頒布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維護作者的權利。
但是,
在信息化時代,
隨著
互聯網的普及,
各種各樣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傳播環境也越來越廣泛,
可是也越來越難以約束,
尤其是網上所傳播的一些作品並沒有標注作者或者沒有明確標出作者,無論是轉載者的原
因,
還是作品本身的作者的疏忽,
由於一些法制觀念不強或者為了謀利而明知故犯的人對其
的不合理的使用,
導致一些很棘手的問題的出現。
但是著作權法並沒有對相應的情況給出明
確合理的規定,
這就意味著著作權法沒有對作者進行有力的保護,
從而導致一些非法行為嚴

重破壞了作者的合法權益。

(三)著作權法在網路著作權方面的不足

網路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
學習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台之一,
因此,
在完善中國著作權
法的同時,
我國網路著作權問題也受到了讀者、作者,以及與著作權相關的部門的重視,但
是中國著作權法在網路著作權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
雖然,
我國的著作權法也在不斷得
到完善,
但是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嚴謹穩定的立法之間出現了明顯的矛盾,
特別是網路平
台本身所具備的自由性、
廣泛性,以及傳播、
更新速度快等特點,
使得網路著作權的審核和

監管產生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中國著作權法在這個方面沒有十分明確的條文規定和約束,
所以,在網路著作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的惡劣事件。

閱讀全文

與中國著作權立法中的制度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