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張愛玲作品版權

張愛玲作品版權

發布時間:2022-05-29 23:41:09

❶ 張愛玲有270萬的遺產,為什麼寧願留給朋友,也不救濟弟弟一分錢

大家對張愛玲的了解我想已經並不陌生了,張愛玲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難得一遇的才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也是難得具有獨立女性思維的女子了。張愛玲從小就接受高等教育,這和她的出身是分不開的,張愛玲的原生家庭也算得上是名門望族。所以她從小接受的教育也自然是高於其他女子的,可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引以為傲的地方,就一定有灰暗的地方,張愛玲從小就是生活在並不幸福的家庭中。可以說算得上是悲慘,所以她對家人並沒有那麼親切。

後來在美國生活的期間,張愛玲偶然間認識了宋淇夫婦,與他們非常投緣,宋淇夫婦也在張愛玲最痛苦的日子裡給她溫暖,這也是張愛玲喜歡他們夫婦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張愛玲死後,就把自己的著作版權,以及當時的全部身家存款,一並贈與宋淇夫婦。所以並沒有留給張愛玲自己的家人。

❷ 張愛玲的書什麼版本好

現在市面上的幾乎都是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版權比較正規的就是這家的了。
過去回還有哈答爾濱出版社的我也買過,不過現在找不到了,可能是版權問題吧,
台灣的出版社也有不過大陸買不到的,建議還是買十月文藝的吧,裝幀那些也還行,寫序的還是專門研究張愛玲的學者。

❸ 想買一套張愛玲全集收藏,哪種版本的最好

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張愛玲全集>是正版,而且很全。我看的就是那一套。價格大概250塊,在網上訂購便宜一點,100多就行。

❹ 張愛玲的小說《小團圓》 《易經》 《雷峰塔》 有沒有什麼聯系

《雷峰塔》描寫了張愛玲從4歲到18歲的少女時代,寫到父親迎娶後母,後母挑撥父女關系,將女主人公琵琶監禁閣樓,以弟弟的病死告終;《易經》則專注描寫女主角18歲到22歲的生活,以香港淪陷,女主人公離開香港返回上海收尾。這兩部英文小說加上用中文寫成的《小團圓》,完整地展現了張愛玲的人生,媒體稱為張愛玲自傳三部曲的「大團圓」。張愛玲在1966年的一篇英文文章中,表達了寫作《雷峰塔》的初衷:「這本小說就是寫給美國讀者看的,她努力接近美國人的閱讀習慣。」《雷峰塔》和《易經》原屬同一部小說,因為篇幅過長,分拆成上下兩部。作品完成後,由於遭到書商拒絕,對美國市場充滿期待的張愛玲心灰意冷,將書稿鎖進抽屜,一鎖就是四十多年。譯成中文的《雷峰塔》和《易經》總共約60萬字,評論界和讀者看到的卻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張愛玲。說熟悉,是因為《雷峰塔》的故事和多處細節曾經在散文集《私語》和《對照記》里出現過,在張愛玲的其他小說里也有過片斷描寫;陌生,則是蒼涼犀利的張愛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行文循規蹈矩、不無刻板的張愛玲。《小團圓》的失望之後,評論界對《雷峰塔》和《易經》的評價持續走低:「用英文說中國民間故事格格不入,一向擅長說故事的高明手法竟全不見了。」「她只是用另一種語言述說同一個故事,沒有太多新意。」哈佛大學教授、現代文學評論家王德威曾受香港大學出版社之邀為英文版的《雷峰塔》和《易經》寫前言,他認為這兩部小說是「很尷尬的英文作品」,但同時也肯定了這兩部作品出版的積極意義:「每一次張愛玲的出土的確是要改變我們對張愛玲的認識,而且間接地改變了我們對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方式的認識。」王德威還從這兩部作品中看到了張愛玲重復書寫與雙語書寫的美學價值。在《雷峰塔下的張愛玲》一文中,王德威寫道:「從散文到小說、從自傳性的《流言》到戲劇化的告白,穿梭於中英文之間的張愛玲幾乎用整個一生反復講述《WhataLife!》的故事。」正因為張愛玲反復重述生命中最隱秘的創傷,並束之高閣,才有了今天已經死去的張愛玲始終以在世作家般的面貌出現。她的遺作接二連三出土,王德威把這個現象歸功於宋以朗,稱之為「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合作」。《張愛玲私語錄》出版之後,《張愛玲書信全集》也將於近期出版。張愛玲的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還將推出怎樣的張愛玲「新作」,也許比張愛玲的作品本身更值得期待和猜想。說不完的張愛玲還要繼續說下去。大法師宋以朗的文化鬼話南方周末:張愛玲已經不在世了,但她依然不斷有新作問世。你以前說過,張愛玲最好的作品在1940年代就已經完成了。現在看到這兩部作品,要修正這種說法嗎?王德威:她的作品層層出現,讓我們理解到更豐富、更有人間煙火味道的張愛玲。她居然也寫出了不很理想的作品。她後來很多作品不願意發表,無論因為品質或個人生命情景的考量,你突然了解到,作家自己的這種躊躇和猶疑。也可能還有自知之明,知道作品不如過去好,這些都納入我們的考量。後面作品不好,不必非要說得好得不得了。文學史本來就沒有定論,尤其文學史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文學史?這是一個吊詭的詞。張愛玲特別有趣,彷彿我們的祖師奶奶在哪一個地方操作,真的是把整個的時間順序都弄反了。她活著的時候,我們以為她不見了;她死了以後,又源源不斷地回來。所以魂兮歸來,我用鬼魂的意象,真是有所為而為的。每一次張愛玲的出土真是很可怕,的確要改變我們對張愛玲的認識,而且間接地改變了我們對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方式的認識。「大法師」是宋以朗,他不斷地作法,像靈媒一樣,掌握了各種各樣的資訊,每天晚上在一個神秘的小房間里,一盞孤燈,不斷地挖掘、拼貼很多斷簡殘篇,最後歸攏拼湊起來,是生者和死者之間很驚人的合作過程。宋以朗在這個位置上,參與著文學神話的創作,他在招魂,或者用更確切的話來講,是文化鬼話的創作。張愛玲的這種魅力,讓我們眼界為之一寬。文學史上我們太習慣給每個作家定論,歷史上我們也太習慣給人物「三七開」、「四六開」,大到蓋棺論定。現在有一個最好的例子,蓋棺而不論定,還原了文學史本身最不可測,虛擬、虛構、鬼魂的那一面。南方周末:不同意見也說,張愛玲不斷被拿出來並非是最好的作品,違背了張愛玲的本意,是出版商的逐利。王德威:這一點我同意。但這是文學史風險的一部分。很多人已經講過,卡夫卡過世之前,希望他的作品全部不要發表。但是後來發表了,出現了一位作家,真的是身後才有大名的。張愛玲這個事件再一次說明問題的症結,就是所有權的問題,放在文學史和出版史的觀點來講也是很有趣的話題。台大外文系的學者張小紅寫信嚴厲批評了宋以朗以及皇冠出版社。既然已經有白紙黑字,不管是哪個時期的白紙黑字,張愛玲已經表明意願。出版是對張愛玲最大的不敬,所以最大的抵制是拒絕看《小團圓》。我們的意志都很不堅定的,《小團圓》出版,馬上飛奔去買一本來看。拉鋸戰里牽扯到什麼是作者、什麼是版權的問題,延伸到後現代的觀點———作者已死,或者從來就沒有作者,從羅蘭·巴特到米歇爾·福柯這一系列的評論者會講的。既然如此,張愛玲有沒有身後的問題,或者有沒有出版義務,就不在話下了。回到出版機制的操作,當然是大家很熟悉的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事件,可以好好地思考,不見得只是一個閑話,或者誰是誰非的問題。

❺ 獨家授權是否能更好的運營版權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音樂、視頻版權環境的改善,「獨家版權」「獨家首播」等概念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原本同質化非常嚴重的音樂網站、視頻網站,因此走上了差異化、個性化的發展路徑。無論文藝范、小清新,還是懷舊派、「二次元」,都不難找到適合自己需求的音樂或視頻網站。
此前作家莫言宣布其全部作品的紙質圖書版權獨家授予浙江文藝出版社。此舉改變了莫言作品長期以來「一女多嫁」的現狀,也讓人們對進一步規范出版市場的版權有了更多期待。
然而,在歷史長久的圖書出版領域,「獨家版權」的概念反倒顯得新鮮。因為面對稀缺的熱門作家資源,各家出版社早已跑馬圈地,各佔一角。在無法撼動既有格局的情況下,有的出版社就見縫插針,用「文集版」「精選版」「經典版」「插圖版」「手稿版」等名目重復出版知名作品以分得一杯羹。這些出版社既是重復出版的「受益者」,往往也是「被」重復出版的「受害者」,同質化出版的現象愈演愈烈。
一個規范有序的版權環境,既是讀者的期待,同時也是著作權人和出版界的呼聲。早在莫言之前,已故作家王小波的版權繼承人李銀河就將王小波全部作品的版權獨家授予知名出版機構新經典文化公司,而這家公司也是張愛玲作品版權的擁有者。
值得注意的是,獨家版權有利於規范出版市場秩序,但可能並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十幾年前,一位知名童書作家把全部作品版權授予一家出版社獨家出版。但到了2015年,雙方發生齟齬,最終不歡而散……其實,只要符合有關法律規定,遵守合同約定,作家選擇獨家版權或非獨家版權都無可厚非。不論採取何種簽約方式,作家和出版社都應該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承擔各自的責任,積極履行各自的義務。
除了「獨家版權」,天天出版社的曹文軒兒童藝術中心以及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成立的雪漠圖書中心都引起了出版界的注意。這些中心更近似於作家的經紀公司,不僅擁有作品版權,而且在作品的影視改編、海外代理、數字出版等方面進行全面開發。出版社在版權領域做得多一些、專業一些,作家就可以在這些方面少受一些困擾、少費一些心思,而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作品創作之中。
版權獨家授權和分發授權都是版權運營的手段,不論是哪個都有其優缺點,具體的版權運營方法還是要具體視情況而定。

❻ 如何評價張愛玲

今年9月8日,是張愛玲去世十周年紀念日,擁有張愛玲版權的台灣皇冠出版社宣布,一本張愛玲的「新作」即將出版。據悉,繼2004年推出張愛玲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後,天津人民出版社在第一時間獲得該書中文簡體字版權,將與台灣同步出版此書。

絕調文字收錄《不了情》

據張愛玲「新作」的主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陳子善教授介紹,這本新書首度收錄了張愛玲散佚多年的電影劇本《不了情》,一並收入的劇本還有《太太萬歲》、《一曲難忘》和廣播劇《伊凡生命中的一天》。編者稱是偶然間在一套「百年經典電影」的VCD中發現了《不了情》,然後根據影像資料整理而成對白本。當記者問到這樣簡易的方式是否能還原張愛玲劇本的原貌時,陳子善解釋說:「《不了情》是張愛玲編寫電影劇本的首次嘗試。

1947年2月,《不了情》作為文華公司的開山之作正式開拍,導演是桑弧,當時上座率很高,堅定了張愛玲從事電影劇本創作的信心。但這畢竟是散佚多年的電影劇本,這次能夠從影像製品中整理出版實屬不易。」

《憶〈西風〉》回憶寫作生涯

即將出版的這本新書還收錄了7篇散文,其中《憶〈西風〉》是張愛玲生前發表的最後一篇作品。陳子善介紹說,此文披露了張愛玲寫作生涯開始的「公案」:1939年春,讀大學一年級的張愛玲向上海《西風》雜志投稿,題目是《我的……》,限五百字。她寫了一篇《我的天才夢》寄到上海。不久她得到雜志社的通知,說她得了首獎,但第二次寄她一紙獲獎名單,首獎成了別人的作品《我的妻》,三千多字,她的《天才夢》獲得「特別獎」。最後徵文結集出版,書名也用她的《天才夢》。

遺物照片首度曝光

據台灣皇冠出版社總編盧春旭表示,本書的另一看點是收入了諸多張愛玲遺物的照片,其中不乏眼鏡、鞋子、服飾等非常私人的物品。

眾多張迷對這位作家的個人生活充滿了興趣,尤其是她晚年幾乎與世隔絕的隱秘生活,讀者能從其中的小物件中感受作家真實的一面。

目前,這本新書正處於緊張的編輯過程中,尚不能確定能否趕在9月8日面世。鑒於張愛玲的作品一直被盜版困擾的現狀,新作書名未最後確定。目前正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方式向讀者徵集書名。

另外,據陳子善介紹,10月21日至23日將在上海舉行張愛玲作品國際研討會,屆時全球各地研究張愛玲的專家,包括劉紹銘等在內的學者在作家去世十周年的時候濟濟一堂,研究探討張愛玲的價值和現代影響。
她所有的書我都有了
就是喜歡她的才氣

❼ 現在在喜馬上讀張愛玲作品算不算侵權

當然不算侵權了。但在喜馬上閱讀,有些文章是要付費的,如果不付費是讀不了的。

❽ 張愛玲《小團圓》下載(最好txt電子書)

鏈接:https://pan..com/s/1FlZXtNS_d9bW_yMcudENSg

提取碼:244d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張愛玲遺著

❾ 請介紹張愛玲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陳子善是被公認為最熱心的張愛玲研究專家.文學研究者、美籍華裔教授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內地,使得張愛玲的名字和她的作品(包括錢鍾書、沈從文、林語堂、路翎等一批作家),像「出土文物」一樣浮出歷史地表。由此,才便有了《收獲》刊出的《傾城之戀》以及文學界的相關評論。其後,張愛玲迅速走紅,形成內地的第一次 「張愛玲熱」。一批被塵封已久的作家,如錢鍾書、沈從文等人,也因為夏志清的推崇而同期走紅。夏志清用42頁論張愛玲「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傾城之戀》如此寫道,而淪陷的上海,是張愛玲的成名地。張愛玲,原名張瑛,筆名梁京,祖父張佩綸是清朝御吏,祖母是李鴻章之女。23歲時,張愛玲以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走紅,成為當時文壇上的一顆耀眼明星。對張愛玲研究產生推動的,是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年,曾與張愛玲當面交談過的文學史家夏志清出版英文著作《中國現代小說史》,張愛玲首次進入中國文學史。1979年,這部書的中文版在香港出版,並於 80年代初引起了內地學者的注意。此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內地與香港的交流逐漸增多,許多學者從香港帶回了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由此,張愛玲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作家止庵說,自己從一篇文章中看到,《中國現代小說史》用了26頁論魯迅,卻花了42頁論張愛玲,就很關注張愛玲, 1991年到香港,自己專門去買了夏志清的這本書。「夏志清在這本書裡面推出了四個人,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和師陀,前三個人因此名聲鵲起並在海外引發研究熱潮,台港一些著名作家如李昂、白先勇等人都對張愛玲推崇備至,這股風潮回過頭來影響內地。」寫過《張愛玲傳》的於青回憶,自己1978年在北大上研究生之前,從未聽說過張愛玲的名字。「七十年代末正是門戶洞開,思想解放之時,我們這批『老學生』如飢似渴地找書讀,越是開禁的,或未曾聞識過的,就越是有興致。我們從圖書館塵封的『庫本』中找到張愛玲的《傳奇》,當然還有錢鍾書、沈從文、廢名、路翎等一批作家作品,這驟然改變了我們的『文學史觀』。初接觸張愛玲非常個性化描寫所產生的那種藝術感受稱得上是一種『沖擊』。不久,大概是1979年,我們磕磕巴巴讀了夏志清英文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越發相信我們自己的藝術判定:張愛玲是不應被文學史遺忘的一位傑出小說家。」《收獲》讓張愛玲浮出水面真正促成張愛玲進入內地文學評論界和作家關注的還是《讀書》和《收獲》。1984年,《讀書》和《收獲》雜志同時發表了作家柯靈的《遙寄張愛玲》,又同時刊登了張愛玲的成名作《傾城之戀》。自此,張愛玲作品進入大眾視野。《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回憶說,柯靈《遙寄張愛玲》在寫完以後,被當時《收獲》雜志的負責人肖岱看到了,當時,這篇文章已經被《讀書》約走了,肖岱認為柯靈的文章寫得很好,考慮到《讀書》和《收獲》的讀者對象不同,加上當時《收獲》有一個介紹作家的作品專欄,每期推出一個,在刊登一篇作品的同時,也刊登一篇有關作家創作的評論。就這樣,柯靈的《遙寄張愛玲》和《傾城之戀》一起刊登在《收獲》雜志上。程永新記得,「我們發表張愛玲作品,還是有一點點顧慮的。但是,她的小說確實很好,估計發出來即使有一些爭議,問題也不大。」《遙寄張愛玲》發表後,看過文章的張愛玲的姑媽和姑夫一起找到柯靈,感謝他為張愛玲說了公道話。而作家阿城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一九八四年底,我在《收獲》雜志見到《傾城之戀》,讀完納悶了好幾天,心想這張愛玲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如此驚人。」作家蘇童將張愛玲的一部作品選入「影響我的十部短篇小說」,稱張的作品是「標准中國造的東西,比詩歌隨意,比白話嚴謹,在靠近小說的過程中成為了小說」。蘇童說,「我讀張愛玲的作品,就像聽我喜歡的音樂一樣,張愛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樂,也不是交響樂,而是民謠流派,可以不斷流傳下去的。」作家葉兆言甚至認為,張愛玲的作品讓寢室的夜晚不再孤獨。「大多數讀者恐怕都和我們一樣,或是覺得張愛玲應該一心一意寫小說。」賈平凹把張愛玲稱作「會說是非的女狐子」,看了她的散文,叫好不迭,又去找她的小說,在香港訪問期間單挑張愛玲的書買。「當看到《傾城之戀》、《金鎖記》、《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深。明明知道讀她只亂我心,但偏要讀。」賈平凹坦誠自己對張愛玲作品的迷戀。在研究領域,根據學者艾曉明的回憶,新時期最早重新評價張愛玲的學者是北大王瑤先生的研究生趙園,她寫了《開向滬港「洋場社會」的窗口——讀張愛玲小說集》,這篇文章比《遙寄張愛玲》還要早兩年,後來收入她的論文集《論小說十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地文學評論界內部對於張愛玲的評價也開始發生變化。 1985年,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等人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這是首次將張愛玲寫入內地的文學史。在這本影響極大,被全國許多高校作為教材使用的文學史著作中,吳福輝負責撰寫了張愛玲的部分。在論及「孤島」與淪陷區文學時,本書用了大約800多字來寫張愛玲,指出張有「古典小說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說色彩」,展現了「洋化」環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靈」和人們百孔千瘡的「精神創傷」。盡管有人後來認為本書評論張愛玲「筆墨相當經濟」 ,但是無數的大學生從這本書中知道了張愛玲,按照陳子善的說法,在高校中文系學生的論文中,研究張愛玲的一直名列前茅。「涉張」圖書達到近百種80年代學術界的研究帶動了張愛玲著作的出版。出版者一開始比較小心,出版其作品大都打著「研究和教學」的名義,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1986年2月,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新排印,前面還附了作者像。1987年3月,《流年》的影印本出版;《十八春》由江蘇文藝出版社重印;《半生緣》由花城出版社重印。此外,張愛玲翻譯的《愛默森文選》由北京三聯書店重印出版。」1992年,出版界摸准了大眾閱讀取向,出版張愛玲著作。當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張愛玲文集》。花城出版社、浙江文藝社、台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四川文藝、三聯等都出版過張愛玲圖書,總數超過50種。1995年9月,張愛玲在美國逝世,張愛玲再次引起矚目。一些國內報紙均做了重點報道。由文學研究界開始的「張愛玲熱」,此時擴散到公眾領域。據陳子善教授統計,內地眾多出版社,總共推出了近百種有關張愛玲的圖書。另外,一些研究張愛玲及其作品的書籍,也順勢走紅。在「張愛玲熱」中,張愛玲研究者金宏達、於青主編的《張愛玲文集》影響最大,這套正版發行量達五六十萬套的書,更引來了遍地開花的盜版。時任安徽文藝出版社編輯的江奇勇說,盜版遠遠超出正版,數量無法估計。《張愛玲文集》是1992年出版的。起初,安徽文藝出版社認為這書很可能賣不出去,把它當作賠本項目,在出版進度上略有延遲。當時安徽文藝出版社社長粱長森到中央黨校學習,於青特地找到他,說明這套書的價值和意義。最後,粱長森拍板推出。這套書首印5000套。不久,他們發現,必須加印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1995年和1996年,這套書迎來銷售高峰。各地發行商和書店先把款打入出版社賬戶,排隊等著發書。由於印刷廠忙不過來,拿不到貨的客戶非常著急,一再催促,有些書直接就被發行商從印刷廠領走。因此,《張愛玲文集》盜版書「應運而生」。江奇勇說,不僅外面的人盜版,就他知道的情況,出版社內部有人和外面勾結起來盜版。因為排隊等著發貨的客戶遲遲沒有拿到書,而有些書直接就從印刷廠發走了。「張愛玲、李澤厚、傅雷作品,當時是安徽文藝出版社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三塊項目。」江奇勇說。1995年,張愛玲逝世。此後一兩年時間里,讀者對張愛玲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張愛玲著作被改編成電影和話劇。而在上世紀80年代被批判的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2005年7月終於與內地讀者見面。愛死了張愛玲陳子善表示,張愛玲熱興起和持續的原因,有很多因素。比如,張愛玲人生經歷奇特,富有傳奇性,她罕見的文學才華,與胡蘭成的愛情和婚姻,以及她獨特的個性都很有傳奇色彩。在內地學者和「張迷」中間,廣泛流傳著台灣的張愛玲研究專家唐文標先生「愛死了張愛玲」的故事。從1973年決定研究張愛玲後,唐文標10年之間「足跡幾乎遍及諸大洲自由世界各大學圖書館」,1984年,他將收集到了所有上海淪陷時期有關張愛玲的出版資料,包括張愛玲的照片,張愛玲畫的插圖、扉頁、漫畫、書籍封面,第一次發表文章的刊頭及發表過張愛玲作品的各雜志的封面及目錄頁等等,匯總原樣影印,印成一冊16開,383頁厚的《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在時報出版公司出版。張愛玲知道以後,認為此事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權,便讓擁有自己作品版權的皇冠出版公司跟時報出版公司交涉,於是,時報公司就停止了這本書的發行。1985年6月初,時報出版總經理柯元馨打電話給當時住在台中的唐文標,說倉庫還有四百本書,你如果要,我就雇一輛車給你送去;如果不要,就准備銷毀。因為編這個書很費勁,他說要,於是,出版公司把幾百本書拉到樓下,卸在那兒就走了。因為夫人不在家,患鼻咽癌多年的唐文標就自己把書往上搬,鼻咽癌傷口因承受不住重力壓擠而出血不止,第二天凌晨三點在台中病發身亡,時年58歲。一位台北文藝界朋友聽聞消息後痛哭失聲,頻頻嘆息,最後罵道:唉,唐文標,愛死了張愛玲!止庵說,「真正因為喜愛一個作家而死,這樣的事情在別的現代作家身上沒有發生過。另外,陳子善先生特別可愛,這么多年來不斷發掘張愛玲作品,他在別的作家身上沒有用過這么大的勁。像《鬱金香》被發現,在全國的媒體上就引起了很大反響。一個作家到這個份兒上,真的是她莫大的光榮。」陳子善認為,80年代,中國出現了瓊瑤熱,但是,人們讀多了之後,發現瓊瑤的作品只是空中樓閣。90年代之後,文學被邊緣化,市民社會開始逐漸形成。而張愛玲的作品耐讀,有一種歷史的價值,她寫的人和事,好像就發生在人們身邊,她討論的感情、婚姻、家庭等問題,依然是人們所關心的。當然,張愛玲熱興起後,對其人其作一直存在爭議。《收獲》副主編程永新認為,「張愛玲的作品確實不錯,但是現在對她捧得太高。她的作品在題材上還是有一些局限,像《色戒》,實際上是一部失敗的作品。但是,因為李安執導的電影的走紅,有人也評論說這部小說很好。」

閱讀全文

與張愛玲作品版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