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權法中的佔有請舉例說明……
案例:某甲在草場發現一隻走失的綿羊,領回家中飼養。某乙聽說此事,找到某甲,聲稱該只綿羊是自己家的,要領回去。某甲查問某乙家綿羊的特點,沒有相似之處,便拒絕講綿羊交給某乙。某乙向法院起訴,請求判決某甲返還其侵佔的綿羊。在法庭上,某乙沒有提供充足證據證明自己是綿羊的所有權人。某乙主張某甲應提供其對爭議綿羊具有所有權的證據,某甲沒有證明。法院判決某甲為合法佔有,不構成侵權,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請結合本章內容思考:1.某甲對綿羊是否構成佔有?2.某甲對綿羊的佔有,是何種類型的佔有?3.作為佔有人,某甲對於該綿羊享有何種權利?4.你認為法院對本案的判決對嗎?
分析:在本案中,某甲發現走失的綿羊領回家飼養,就已經佔有了這只羊。按照佔有成立的條件看,某甲符合佔有的主體的要求,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佔有的客體是綿羊,是有體物,符合佔有客體的要求。在佔有的客觀方面,某甲對綿羊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在實際上控制了這只綿羊。在佔有的主觀方面,某甲作為佔有人,對佔有的綿羊具有佔有的意思。既不是對佔有物的所有意思,也不是單純的不以任何意思為要件,只是單純的事實上的支配。這種佔有是無權佔有、善意佔有、和平佔有、公然佔有和單獨佔有。某甲在佔有該綿羊之後,就享有了佔有的權利,可以使用該物,並享有就該物取得收益的權利。
某乙獲悉某甲佔有該綿羊後,生成該只綿羊是自己家的並主張領回,但沒有舉出其對該綿羊享有所有權的充分證據,某甲拒絕將綿羊交給某乙,是正當行為。當發生訴訟的時候,按照舉證責任的規則,某乙作為原告,應當舉證證明自己對爭議綿羊享有所有權。但其舉證不足,無法證明自己主張的事實。反之,某乙讓某甲提供甲對綿羊享有所有權的證據,則不符合證據規則要求。因此,法院判決某甲為合法佔有,不構成侵權,並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是完全正確的。
⑵ 物權所有人對他人佔有的財產如何自力救濟
要看他人是合法佔有還是非法佔有;
如果是合法佔有,則不能取回;如果是非法佔有,可以直接取回。
⑶ 物權的公示方法為交付和登記,但是為何動產質權的公示方法是佔有而不是交付
質權自權利憑證交付質權人時設立;沒有權利憑證的,質權自有關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不公示,所以為非公示項。
⑷ 動產物權的三種特殊交付方式是什麼
我國《物權法》關於動產物權的交付方式規定了四種,即現實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佔有改定。現實交付是日常交易中最常見的交付方式,另外三種是比較特殊的交付方式。簡易交付是指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先行佔有該動產的,無需現實交付,物權在法律行為發生時發生變動效力。如受讓人已經通過寄託、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佔有了動產,則當雙方當事人關於動產物權變動的合意生效的同時,標的物的交付完成。對此《物權法》第25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所謂指示交付,又稱返還請求權的讓與,是指讓與動產物權的時候,如果讓與人的動產由第三人佔有,讓與人可以將其享有的對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替現實交付。對此《物權法》第26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所謂佔有改定,是指動產物權的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特別約定,標的物仍然由出讓人繼續佔有,受讓人取得對標的物的間接佔有以代替標的物的現實交付。這樣在雙方達成物權讓與合意時,視為已經交付。對此《物權法》第27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⑸ 簡易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擬制交付,所有權都分別在什麼時候轉移啊
簡易交付,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所有權轉移。也就是說在甲乙達成合意以前,東西已經在乙手上了。
佔有改定,在物權讓與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所有權轉移,受讓人取得間接佔有。也就是說雖然甲乙達成了物權轉移的合意,但標的物仍然在甲手中。
指示交付,出讓人將其對於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替交付,所有權轉移。也就是說標的物不在甲手,也是甲指示第三人把標的物交於乙。
擬制交付,出讓人將標的物的權利憑證(如倉單、提單)交給受讓人時候,所有權轉移。
(5)汽車物權與短期佔有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條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十五條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六條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第二十七條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⑹ 關於物權法107條的有關問題
乙將手機抄出賣給不知情的丙,二人之間基於買賣合同而成立合同之債,而債權具有相對性,只在乙丙間有效,丙相對於乙來說是有權佔有,而相對於甲來說就是無權佔有了,而根據《物權法》107條的規定,盜贓、遺失物原則上不能善意取得,所以手機的所有權依然歸甲,丙相對於甲來說是無權佔有,作為手機的所有權人甲來說,對現實的無權佔有人丙具有《物權法》第34的返還原物請求權,可以請求丙返還手機。
⑺ 返還原物請求權和佔用返還請求權的區別
(1)請求權人不同。①前者(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請求權人須為物權人。②後者(佔有回復請求權)的請求權人須為佔有人(是否物權人在所不問)。
(2)構成要件不同。①前者僅要求相對人為無權佔有人(其無權佔有的原因在所不問)。②後者要求佔有人的佔有被「侵奪」,無侵奪,則無佔有回復請求權。例如,甲的手機丟失,被乙拾得,甲對乙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但甲對乙無佔有回復請求權。再例如,甲將房屋出租給乙,租賃兩年,期滿甲不願出租,乙拒不返還。甲對乙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但甲對乙無佔有回復請求權。
(3)被請求的對象不同。①前者被請求的對象為現時的無權佔有人。②後者被請求的對象為佔有的侵奪人及其繼受人(有時,即使對有權佔有人,亦可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例如,甲將房屋出租給乙,租賃期間,甲請人把乙趕走,自己住進該房屋。甲是房屋的所有權人,甲對房屋系有權佔有,但甲侵奪了乙的佔有,乙可對甲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
(4)權利行使期限不同。①前者不適用訴訟時效,也不適用除斥期間.②後者適用1年的除斥期間,應自侵佔之日起1年內行使。
(5)功能與效力不同。①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功能在於保護物權人對物的圓滿支配狀態,具有保護的終局性。②佔有回復請求權的功能在於維護財產秩序,保護社會和平,限制以法律禁止的私力剝奪他人佔有;但是,佔有回復請求權對無權佔有的保護不具有終局性,無權佔有人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後,並不能終局保有佔有利益,在權利人請求時,無權佔有人應當依照《物權法》第243條的規定向權利人返還佔有物及其孳息。
⑻ 物權是指權利人對物體的直接佔有和支配,對嗎
物抄權是指權利人對物體的直襲接佔有和支配。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