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論文申請什麼版權

論文申請什麼版權

發布時間:2020-12-29 10:21:08

『壹』 求一篇關於著作權版權的論文,2000字左右,要有參考文獻

試論著作權的繼承
楊唐勇

( 廣東培正學院 法學系,廣東 廣州 510830)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08(2007)0420

著作權作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近代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歷史不很悠久。當著作權作為一項民事權利受到法律保護以後,著作權繼承也逐漸在各國法律中確立下來了,我國也不例外。由於法律對著作權的保護有許多特殊之處,因而,對有關著作權繼承問題的探討也就顯得很有意義。本文試圖對著作權繼承的理論基礎、特殊性、法律的適用以及實踐中具體操作等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著作權繼承的理論基礎

著作權的繼承是指根據著作權人的合法有效的遺囑、遺贈扶養協議或其它繼承方式,在著作權人死亡時,將其所有的著作權移轉給繼承人享有的一種法律制度。從各國的法學理論和立法實踐來看,著作權通常分為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兩部分。其中,前者與著作權人人身的存在不可分離,不具有可轉讓性,不可以由其繼承人繼承;對於後者,由於這種財產權利與人身可以分離,具有可轉讓的性質,各國通常在其著作權法和繼承法中明確規定公民死亡後,其生前享有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利可以依法由其繼承人繼承。因此,在本文論述的著作權繼承的法律關系中,僅僅指著作財產權繼承這部分內容,而不含著作人身權這部分內容。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建立了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國家都承認著作權的繼承製度,並在著作權法中作出了相應的規定。[1]

著作權成為繼承的客體,其理論基礎何在呢?

首先,著作權是一種財產權,具有財產屬性。從著作權客體來看,它是以某種客觀存在的具體形式體現出來的創造性的智力創作成果,即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是作者智力創造性勞動的結晶。由於創作作品的作者付出的勞動通常都不是一般的簡單勞動,而是能創造出較高價值的復雜勞動,這些勞動創造的價值均凝聚在作品之中。因此,作品是一種凝聚了一般人類勞動的勞動產品,必然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它可以在市場上交換、轉讓,和其他知識產品一樣都是一種具有財產價值的無形商品。

其次,著作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具有可轉讓性。著作財產權是一種財產權,可以與其主體相分離,從而可以轉讓。對此,我們可以考察一下世界各國有關著作財產權轉移的立法理論。各國對著作財產權的轉移存在著不同的立法理論。大多數國家採納著作權「二元論」的觀點,主張將著作權分成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兩部分,彼此相互獨立,認為著作人身權不能轉讓,著作財產權可以轉讓,從而可以被繼承。也有一部分國家採納著作權「一元論」的觀點。例如在德國,該國著作權法學者認為著作權是由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兩部分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著作財產權的轉讓,必然涉及著作人身權的轉讓,由於著作人身權是不可轉讓的,因而著作權也就無法轉讓。該理論有礙於版權貿易的發展,於是,學者們又設計了一種「創設轉移」或「創設繼受」的理論,從而使得著作財產權可以轉讓,最終也可以被繼承。可見,無論是採用「二元論」理論的國家還是採用「一元論」理論的國家,其著作權立法或繼承立法都普遍承認著作財產權可以作為繼承的客體。[2]

著作權的財產屬性以及它具有的可轉讓性特點,決定了它可以成為繼承的客體。從民法學的理論來看,在繼承法律關系中,繼承的客體也就是遺產,判斷某一客體能否成為繼承客體,關鍵是看它是否符合遺產通常必須具備的如下特徵:第一,遺產是公民遺留下來的財產,具有財產性。第二,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財產,具有特定的時間性。第三,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個人財產,並且是依法能移轉給他人所有的財產,具有個人專屬性和可流轉性。第四,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個人合法財產,具有合法性。從我們前述分析中知道,著作權的客體符合了遺產必須具備的特徵要求,因而,在遺產的具體范圍上,各國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分別作出了相應的具體規定,通常都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規定為屬於遺產的范圍,能夠成為繼承的客體。

我國充分借鑒了世界各國繼承立法和著作權立法的經驗,在繼承法和著作權法立法過程中,均明確規定公民享有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可於公民死亡時由其繼承人繼承;在我國司法審判實踐中,也審結了許多涉及著作權繼承糾紛的案件。例如,馮雛音等八人訴江蘇三毛集團侵犯著作權糾紛案;[3]裴立、劉薔訴山東景陽崗酒廠侵犯美術作品著作權案;[4]……通過對案件的審理,法院均肯定了作者的繼承人依法享有被繼承人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包括對作品的使用權、許可使用權、獲得報酬權等;對著作人身權,繼承人只能給予保護,而沒有繼承權。

二、著作權繼承的特殊性分析

(一)著作權主體的特殊性

著作權的主體是廣泛的,既有自然人,也有法人和其它組織,甚至可能是國家(例如我國)。但是,能作為遺產成為繼承客體的著作權,其主體只能為自然人,這是由繼承法律關系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繼承法律關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發生於自然人之間權利與義務的承受關系。法人或者其它組織作為著作權人,發生變更、解散、撤消或終止法律關系時,其著作財產權在法律規定的保護期內由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它組織享有;沒有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它組織的,由國家享有,但這不是繼承。因為法人和其它組織不能成為被繼承人,因而不產生繼承法律關系。只有自然人死亡時,其著作權才能成為該繼承法律關系的客體。由此可見,著作權的可繼承性僅限於作為著作權主體的自然人個人。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在作為著作權主體的自然人死亡後,可以由其法定繼承人或遺囑繼承人繼承。[5]

(二)繼承期限的特殊性

作為繼承客體的著作財產權,各國著作權法普遍規定了一定的保護期限,超過了有效保護期,該著作財產權就終止,這種智力成果也就進入公有領域,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該保護期通常包括著作權人的生存期間和死後一定期間。目前,在世界各國的著作權立法和國際著作權立法中,對著作權的法律保護期限,有的國家規定為著作權人終身加死後25年,如波蘭;也有規定為著作權人終身加死後75年的,如德國;還有規定為著作權人終身加死後80年的,如西班牙;甚至還有長達99年的,如象牙海岸;但大多數國家都規定為50年。這決定了繼承人所繼承的被繼承人的著作權也有期限限制,只能限定在著作權人死亡後有效的保護期內。

(三)繼承數額的不完全確定性

著作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其價值是不確定的。它本身並不具有直接的物質財富,必須經過物化過程才能產生一定的物質財富,通常要通過對作品的使用才可實現其價值。著作權人使用作品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可以是發表作品,從而可獲得稿酬;也可以是許可他人以復制、發行、翻譯、改編、網上傳播等方式使用自己的作品,從而獲得報酬;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新的使用作品的方式還將會不斷出現,這都可能給著作權人帶來財產利益。因此,著作財產權的財產利益在數額上是無法完全確定的。在著作權人死亡後,其繼承人繼承了其著作財產權,他也可以通過類似方式使用該作品,從而獲得報酬。甚至將來出現新的作品使用方式,該繼承人也可使用,只要在著作權保護期內就可以取得收益。由於法律對著作權的保護深及作者死後的幾十年,這就使得被繼承人生前擁有的著作權中的財產利益在數額上是不能完全確定的,因此,繼承人所繼承的著作權在繼承數額上具有不完全確定性。

三、著作權繼承的法律適用與繼承方式

各國著作權法或繼承法都有關於著作權繼承的規定。由於著作權繼承與有形財產權繼承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著作權繼承當然也可以適用各國繼承法中關於繼承的原則規定。[6]不過,由於著作權的特殊性,許多國家並沒有簡單地援引其他單行法或民法一般原則來處理著作權繼承問題,而是在著作權法中對著作權繼承作出專門的、具體的規定。有些國家甚至在著作權法中特別指出民法中關於繼承的某些一般性原則,不能適用於著作權繼承。在這一類著作權法中較典型的,恰恰是在民法典中對繼承的規定最為詳盡的法國和德國。[8]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屬於公民的,公民死亡後,他享有的著作財產權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因此,在我國,著作權的繼承有法定繼承、遺囑繼承、遺贈或遺贈扶養協議繼承等方式。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或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當享有繼承權的繼承人為復數時,通常要進行遺產分割,最終使每一個繼承人得到自己的遺產份額,由其單獨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能。由於著作財產權與物的所有權不同,因而其分割的方法也有區別。一部著作、一幅畫的著作權是不可能像糧食、布匹等物品那樣按繼承人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因為著作權是無形的,對著作權載體的分割不等於對著作權的分割。如果將一幅畫的載體分割成若干塊,不僅不能分得這幅畫的著作財產權,而且會毀了這副畫的載體,也會毀了這副畫的著作財產權。因為它再也不能以這幅畫的價值進入商品流通領域了。[7]因此,在著作權分割過程中,對於被繼承人死亡時只獲得了權利而沒有取得實際財產利益的那部分,通常要等到實際財產利益實現時,其繼承人才可以通過分割而實際獲得。對處於這種狀態的著作財產權,共同繼承人應該保持一種共同共有關系。但是,繼承人也可以通過將它折作價款歸其中一人所有,而由他向其他共同繼承人支付相當於他人繼承時應分得的同等份額的價值以補償其損失,從而分割遺產。繼承人還可以通過向第三人轉讓全部著作財產權並獲得價款的方式,從而進行實際分割。當然,這只是在一般情況下平均分割著作財產權的辦法,若發生繼承人中有人應多分、少分或不分等特殊情況時,則應按照繼承法的規定區別對待。此外,由於著作財產權價值的不完全確定性,各繼承人可結合著作財產權進行價值評估,以免日後產生更多的糾紛。

參考文獻:

[1]王利民主編,《知識產權法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頁。

[2]參見吳漢東等著,《西方諸國著作權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122頁。

[3]唐德華主編,《知識產權案例實錄與解析精要》,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54頁。

作者簡介:楊唐勇,男,江西泰和縣人,廣東培正學院法學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貳』 畢業論文版權聲明怎麼寫

版權聲明是指作品權利人對自己創作作品的權利的一種口頭或書面聲明,一專般版屬權聲明應該包括權利歸屬、作品使用准許方式、責任追究等方面的內容。諸如平時看文章時最後會有一個嚴禁轉載的說明,其實這就是版權聲明。一份合格版權聲明應該包括聲明的具體內容(當事人、標的、履行、違約、價款、糾紛解決方式、數量、質量),版權所有人的個人信息,如版權人的聯系方式、地址等信息。常見的版權聲明有如下這幾種:1.版權歸本XXX網站或原作者XXX所有;2.未經原作者允許不得轉載本文內容,否則將視為侵權;3.轉載或者引用本文內容請註明來源及原作者;4.對於不遵守此聲明或者其他違法使用本文內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權等。

『叄』 關於論文的著作權

叫什麼
別人惡心
你要是抄別人的成果捏
要是真的有這樣的事情我看你是·············
畢竟抄襲的事情不是你說了算所以要麼你要搞死別人
要麼別人被你搞死之後你被別人搞死
你選擇

『肆』 一篇論文,去版權局自願登記,需要准備哪些材料 各地的要求會有不同嗎

1.版權登記說明
作品登記不是著作權取得的必要手續。作品實行自願登記。作品無論是否登記,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權不受影響。但
版權登記有助於解決因著作權歸屬造成的著作權糾紛,並能為解決著作權糾紛提供初步證據。作品登記機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版權局負責本轄區的作者或其他
著作權人的作品登記工作。國家版權局負責外國以及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權人的作品登記。
2.作者的必備條件
必須具有創作能力;須實際進行了創作活動,並創作出了作品。

受版權保護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類
:1.文字作品:小說、散文、雜文、詩歌、劇本、學術論文、著作、期刊、教材、書信。日記、報紙、廣告詞。並非所有以文字作品形式出現的作品都是文字作品
如書法作品,它是美術作品的一種。2. 口述作品:即興的演說、授課、法庭辯論等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的作品。3.
音樂作品:歌曲、交響樂等能夠演唱或者演奏的帶詞或不帶詞的作品。4.戲劇作品:話劇、歌劇、地方戲等為舞台演出而創作的作品,如劇本。(戲曲劇本、
話劇劇本、歌劇劇本、舞劇劇本)5.曲藝作品:相聲、單弦、評書、笑話、快板書、山東快書、京韻大鼓、京東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墜子等形式的說唱腳本。
6.舞蹈作品:舞蹈動作的設計和程序的編排,可以用文字或者其他特定方式記錄下來。如用舞譜的形式表現舞蹈作品。如「定位舞譜法」7.
雜技藝術作品:為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耍獅子、魔術等表演創作的劇本。8.美術作品: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具有審美
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純美術作品:素描、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畫、企業標志、商標圖形。.實用美術作品:陶瓷藝術9.建築作品:建築物
的設計圖紙或者是以建築物為核心的繪畫、攝影等。10.攝影作品:客觀記錄物物形象的圖片。11.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電影作品
(有聲、無聲)、電視作品、錄像作品等。12.圖形作品: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線路圖、解剖圖13.
模型作品:一定比例製成的立體作品,如:微縮景觀。14.計算機軟體:計算機程序和有關文擋。.計算機程序包括:源程序和目標程序。同一程序的源文本和目
標文本應視為同一作品。.文擋:程序設計說明書、流程圖、用戶手冊等。.民間文字藝術作品:神話故事、民間寓言、民間傳說、民間戲曲、民歌、民謠、民間音
樂、民間舞蹈、民間造型藝術及民間建築藝術等。
3.各類作品著作權的保護期
1.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人身權的
保護期不受限制。2.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和著作權法規定的14項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身及其死亡後五十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於最後死亡的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3.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
品,其發表權和著作權法規定的14項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
再保護。4.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攝影作品,其發表權和著作權法規定的14項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
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年內未發表的,著作權法不再保護。
4.所需材料
申請人在提出申請時,應按《作品自
願登記試行辦法》的規定提交有關證明和材料:(1)
填寫作品登記申請書、作品登記表、權利保證書各一份,提交作品原件及復印件、作品說明書(說明創作構思、作品主要特點及內容等)各一份;(2)
申請人身份證明;(3)
委託創作作品申請登記的,著作權人還應提交著作權人及創作者的身份證復印件(著作權人或創作者是單位的,應提交營業執照或法人代碼證的復印件、法人代表的
身份證復印件)、委託創作合同或協議的原件及復印件各一份;(4)
合作作品申請登記的,還應提交合作作者的身份證復印件(合作作者是單位的,應提交營業執照或法人代碼證的復印件、法人代表的身份證復印件)、合作創作合同
或協議的原件及復印件各一份;(5)
職務作品申請登記的,應提交作者的身份證復印件、著作權人或專有使用權人的營業執照或法人代碼證的復印件、法人代表身份證復印件、聘用合同及著作權歸屬證
明原件及復印件;(6)
美術作品或攝影作品申請登記的,申請人除按上述情況提交有關材料外,還需提交作品照片兩張(不大於3R,可電腦列印),一張貼在「作品登記申請書」左下方
空白處,並在上面蓋騎縫章,另一張隨材料提交。收費:1100元/件。有效期:公司企業有效期為:50年,至登記之年起第50年的12月31日為止。自然
人:有效期為自然人死亡後的第50年。即,死後,再保護50年。時間:一般10天左右登記完畢。

『伍』 論文發表需要的版權協議是什麼東西應該怎麼樣才能有版權協議具體一些,謝謝各位大神。

論文屬於作品登記版權保護的范疇。版權協議 ,是甲乙雙方之間約定的版權著作權歸屬協議;協議的內容沒有固定的版本,可甲乙雙方自行約定。一般作品版權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著作權人,版權著作權應共同享有。

『陸』 《中國版權》雜志的論文格式和注釋體例是什麼

論文編輯格式

一、作者名稱寫在篇名下面,用腳注註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稱用五號字宋體加粗居中。
二、標題:
(一)標題一(篇名)樣式:小三號+宋體+加粗+居中
副標題用小四號字,右對齊
姓名如果是兩個字的,中間空兩格
(二)標題二樣式:四號+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二用「一、二、三……」表示。
(三)標題三樣式:小四+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三用「(一)、(二)、(三)……」表示。
(四)標題三以下的標題: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四用「1. 2. 3.」,標題五用「(1) (2) (3)」。
三、正文格式: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單倍行距
四、論文摘要及關鍵詞格式:
無縮進,名稱統一為「摘要」和「關鍵詞」,小四號+楷體+加粗,用【】括起來,摘要內容和關鍵詞用五號+楷體+單倍行距
五、腳注及參考書目:
1.全文腳注用小五號字;
2.參考書目不寫(除確與文章有關的書目外)
《法學研究》注釋體例

(一)一般規定
1.採用腳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獻可采加括弧之文內注)。
2.連續注碼。
3.注碼放標點符號後(對句中詞語加註者除外)。
4.文中及頁腳注碼符號為六角型括弧。引文資料作者為外國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弧註明國籍。
5.作者注僅註明作者單位(不含院系)及職稱或者職務。
6.一般的感謝語可酌情刪去。如系項目成果,可保留項目名稱。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釋前加"參見"。
8.非引自原始出處的,注釋前加"轉引自"。
9.數個資料引自同一出處的,注釋採用:"前引〔2〕,某某書,第×頁。"
或者"前引〔2〕,某某文。"兩個注釋相鄰的,可采"上引某某書(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資料相鄰頁者,只註明首頁;相鄰數頁者,注為"第×頁以下。"
11.出版日期僅標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訂版"等。
12.引文出自雜志的,不要"載"、"載於"字樣。
13.原則上要求所引用的資料出自公開發表物。未公開發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則上不可引用網上資料。
(二)注釋例
1.著作類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頁。
〔2〕周鯁生:《國際法》上冊,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156頁。
2.論文類
〔3〕王家福、劉海年、李步雲:《論法制改革》,《法學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類
〔4〕龔祥瑞:《比較憲法學的研究方法》,載《比較憲法研究文集》第1冊,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編:《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頁。
4.譯作類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9頁。
5.報紙類
〔7〕王啟東:《法制與法治》,《法制日報》1989年3月2日。
6.古籍類
〔8〕《宋會要輯稿?食貸》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甲編,第43卷。
7.辭書類
〔10〕《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頁。
8.港台著作
〔11〕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灣三民書局1966年版,第45頁。
〔12〕史尚寬:《民法總論》,台灣1988年版,第230頁。
9.外文類
從該文種注釋習慣。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體。盡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308848016
贊同
5| 評論

『柒』 該論文的著作權應歸誰享有,為什麼

1、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作品的權利自作品完成之日取得,而並非以發表作為前提;

2、肖某構成侵權,郭某可以要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捌』 完成一篇論文,寫這篇論文所享有的著作權包括哪些

學術論文是科學或者社會研究工作者在學術書籍或學術期刊上刊登的呈現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學術論文往往強調原創性的工作總結,但也可以是對前人工作總結的回顧及做出評價,後者也往往被稱為綜述性文章(Review)。學術論文的出版正在經歷著重大變化,出現了從傳統的印刷版到網路上電子格式的興起。論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論點、論據和論證,所以在寫作中,一定要對這三點加以重視。
論文寫作,簡單的說,就是大專院校畢業論文的寫作,包含著本科生的學士論文,研究生的碩士論文,博士生的博士論文,延伸到了職稱論文的寫作以及科技論文的寫作。一般來說,論文寫作,即高校畢業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機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依據一定的論文格式和字數要求,對學習和工作的學術總結和創新。[1]
2寫作要求
編輯
簡介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和致謝。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題目
(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命題方式
簡明扼要,提綱挈領。英文題名方法①英文題名以短語為主要形式,尤以名詞短語最常見,即題名基本上由一個或幾個名詞加上其前置和(或)後置定語構成;短語型題名要確定好中心詞,再進行前後修飾。各個詞的順序很重要,詞序不當,會導致表達不準。②一般不要用陳述句,因為題名主要起標示作用,而陳述句容易使題名具有判斷式的語義,且不夠精煉和醒目。少數情況(評述性、綜述性和駁斥性)下可以用疑問句做題名,因為疑問句有探討性語氣,易引起讀者興趣。③同一篇論文的英文題名與中文題名內容上應一致,但不等於說詞語要一一對應。在許多情況下,個別非實質性的詞可以省略或變動。④國外科技期刊一般對題名字數有所限制,有的規定題名不超過2行,每行不超過42個印刷符號和空格;有的要求題名不超過14個詞。這些規定可供我們參考。⑤在論文的英文題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詞均不用。
署名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引言
(三)論文——引言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材料方法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實驗結果
(五)論文——實驗結果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玖』 請問:怎樣才能保障原創論文的著作權

論文摘要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是一種特殊而且重要的民事權利。著作權主要的是財產權利,在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著作權法律保護制度,符合我國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則,維護了公民正當的民事權益,保護了創作者的正當權益,調動了廣大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也有利於優秀作品的廣泛傳播,還有利於促進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本文從分析著作權的概念出發,闡述了著作權保護的范圍,保護著作權的意義,以及侵犯著作權的種種表現,然後分析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及其歸責原則,從而論述了著作權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著作權 侵權行為 歸責原則 過錯原則 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是一種特殊而且重要的民事權利。著作權主要的是財產權利,在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著作權法律保護制度,符合我國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則,維護了公民正當的民事權益,保護了創作者的正當權益,調動了廣大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也有利於優秀作品的廣泛傳播,還有利於促進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本文從分析著作權的概念出發,闡述了著作權保護的范圍,保護著作權的意義,以及侵犯著作權的種種表現,然後分析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及其歸責原則,從而論述了著作權的法律保護。 一、著作權概述 (一)、著作權的概念 著作權,也稱版權,是基於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而產生的法律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民事主體的一種特殊的民事權利。是指作者基於對特定的作品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是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對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等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權以及全面支配該作品並享受其利益的財產權的總稱 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美術、建築作品,攝影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計算機軟體(包括程序和文檔),以及其他法定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作品。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以及外國人的作品,均可以依照我國著作權法受我國法律保護。同時,我國實行著作權自願登記制度,著作權人可以依法就計算機軟體、各類作品、著作權合同向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申請著作權登記,取得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著作權登記證書》,作為享有著作權的有效憑證 (二)、著作權的分類: 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除外;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本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二、保護著作權的原因 (一)、我國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則,維護了公民正當的民事權益,完善了我國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著作權法》的實施,標志著文學藝術領域無法可依的局面的結束,標志著我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制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二)、建立著作權法律保護制度,保護了創作者的正當權益,調動了廣大作者的創作積極性,為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著作權法》從法律上確立了作者對其創作的作品享有人身權的財產權,這就為作者進行再創作提供了物質的和精神的條件。《著作權法》禁止以剽竊、篡改、假冒等不法行為侵害作品,這為保護作者的正當權益,尊重創作者的創作成果,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當作者的創造性勞動受到了法律保護,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更多更好的作品就會不斷推出,新的作者也會成批地涌現出來,社會主義的科學文化事業就一定能興旺發達。(三)、從調整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之間的關系看,也有利於優秀作品的廣泛傳播。《著作權法》不僅要保護作者的正當權益,也要保護傳播者的正當權益,還要保護公眾進行學術活動和掌握知識、分享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成果的權利。一部作品創作出來,通常不是為了自我欣賞,它要與公眾見面,以某種物質形式為廣大公眾所使用。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也要學習、吸收和借鑒前人的經驗和知識,在別人智力勞動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因此,其作品包含著他人的勞動。除了傳播者根據自己的創造性勞動而獲得相應的權利外,公眾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也有權利使用作品。鼓勵優秀作品的廣泛傳播,鼓勵廣大群眾參加各種文娛活動,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也是國家的宏觀利益。為此,對作者和傳播者的專有權作必要的限制是需要的,也是合理的。《著作權法》在保護作者利益,規定作者、傳播者和公眾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協調三者的利害關繫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四)、實行著作權法律保護,還有利於促進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我國是擁有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早在南宋時,我國就已經有了著作權保護的觀念。但到了近代,我國的著作權保護制度落後了。為了促進我國對外文化交流,開展國際版權貿易,我國《著作權法》吸收了國際版權保護的一些基本原則,如「國民待遇」原則等,這對於我國有效地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從交流中吸收別國的優秀文化成果,鍛煉我國的作家隊伍,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開展著作權法律保護,也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是落實對外開放政策的一項重要措施。有了《著作權法》,就為我國同外國簽訂有關著作權保護雙邊協議或參加國際版權組織,創造了條件。總之,實施《著作權法》實行著作權的法律保護,對於造就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促進優秀作品的大量產生和傳播,促進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開展,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具有極其重要、深遠的意義。 三、侵犯著作權的種種表現 (一)、侵犯著作權的主要表現: 1、《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侵權行為:(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2)、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3)、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5)、剽竊他人作品的;(6)、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7)、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8)、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9)、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10)、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11)、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2、《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侵權行為:(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3)、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4)、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5)、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6)、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7)、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8)、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二)侵害著作權人的人身權: 侵害著作權人身權的行為有:1、剽竊、抄襲;2、未經許可發表著作權人的作品;3、未經合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的作品當成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4、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利益,在他人作品上署名;5、歪曲篡改假冒他人作品。 (三)侵害著作權人的財產權: 侵害著作權財產權的行為有:1、擅自使用;2、擅自復制;3、製作出售假冒他人作品;4、擅自製作、轉播;5、未按規定付酬。

『拾』 SCI 論文版權屬於誰

1、關於SCI論文的法定負責人也即你所說的版權的負責人。一般情況下, SCI論文的通訊作者對這篇論專文負有責任,包括屬學術責任和法律責任。因而,通訊作者也是論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也可以這么說,論文的第一作者是這項科研成果的主要貢獻者。
2、而論文的通訊作者是這項成果的責任者和受益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是這項研究成果涉及到專利,那麼這個專利是屬於通訊作者或者單位。因為,通訊作者一般指整個課題的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書寫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聯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擔負著文章可靠性的責任。
3、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貢獻最大的研究人員。此作者不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圖表 (即體力上的貢獻),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寫人(即對本文的智力貢獻)。

閱讀全文

與論文申請什麼版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