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張愛玲版權代理

張愛玲版權代理

發布時間:2022-05-02 14:07:46

❶ 張愛玲,最後為何立下遺囑,財產不留給親弟弟

她孤獨悲慘的過了晚年,她的一生,坎坷,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大作家,慘痛的童年,悲傷的愛情,冷漠的親情,卻有著珍貴的友情。她能遇到宋琪夫婦,是她的幸運,他們互相成就了彼此,互相幫助了彼此。

最後,她在自己的房間里,穿戴整齊,孤獨的離開了世界。

❷ 如何評價張愛玲

今年9月8日,是張愛玲去世十周年紀念日,擁有張愛玲版權的台灣皇冠出版社宣布,一本張愛玲的「新作」即將出版。據悉,繼2004年推出張愛玲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後,天津人民出版社在第一時間獲得該書中文簡體字版權,將與台灣同步出版此書。

絕調文字收錄《不了情》

據張愛玲「新作」的主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陳子善教授介紹,這本新書首度收錄了張愛玲散佚多年的電影劇本《不了情》,一並收入的劇本還有《太太萬歲》、《一曲難忘》和廣播劇《伊凡生命中的一天》。編者稱是偶然間在一套「百年經典電影」的VCD中發現了《不了情》,然後根據影像資料整理而成對白本。當記者問到這樣簡易的方式是否能還原張愛玲劇本的原貌時,陳子善解釋說:「《不了情》是張愛玲編寫電影劇本的首次嘗試。

1947年2月,《不了情》作為文華公司的開山之作正式開拍,導演是桑弧,當時上座率很高,堅定了張愛玲從事電影劇本創作的信心。但這畢竟是散佚多年的電影劇本,這次能夠從影像製品中整理出版實屬不易。」

《憶〈西風〉》回憶寫作生涯

即將出版的這本新書還收錄了7篇散文,其中《憶〈西風〉》是張愛玲生前發表的最後一篇作品。陳子善介紹說,此文披露了張愛玲寫作生涯開始的「公案」:1939年春,讀大學一年級的張愛玲向上海《西風》雜志投稿,題目是《我的……》,限五百字。她寫了一篇《我的天才夢》寄到上海。不久她得到雜志社的通知,說她得了首獎,但第二次寄她一紙獲獎名單,首獎成了別人的作品《我的妻》,三千多字,她的《天才夢》獲得「特別獎」。最後徵文結集出版,書名也用她的《天才夢》。

遺物照片首度曝光

據台灣皇冠出版社總編盧春旭表示,本書的另一看點是收入了諸多張愛玲遺物的照片,其中不乏眼鏡、鞋子、服飾等非常私人的物品。

眾多張迷對這位作家的個人生活充滿了興趣,尤其是她晚年幾乎與世隔絕的隱秘生活,讀者能從其中的小物件中感受作家真實的一面。

目前,這本新書正處於緊張的編輯過程中,尚不能確定能否趕在9月8日面世。鑒於張愛玲的作品一直被盜版困擾的現狀,新作書名未最後確定。目前正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方式向讀者徵集書名。

另外,據陳子善介紹,10月21日至23日將在上海舉行張愛玲作品國際研討會,屆時全球各地研究張愛玲的專家,包括劉紹銘等在內的學者在作家去世十周年的時候濟濟一堂,研究探討張愛玲的價值和現代影響。
她所有的書我都有了
就是喜歡她的才氣

❸ 獨家授權是否能更好的運營版權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音樂、視頻版權環境的改善,「獨家版權」「獨家首播」等概念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原本同質化非常嚴重的音樂網站、視頻網站,因此走上了差異化、個性化的發展路徑。無論文藝范、小清新,還是懷舊派、「二次元」,都不難找到適合自己需求的音樂或視頻網站。
此前作家莫言宣布其全部作品的紙質圖書版權獨家授予浙江文藝出版社。此舉改變了莫言作品長期以來「一女多嫁」的現狀,也讓人們對進一步規范出版市場的版權有了更多期待。
然而,在歷史長久的圖書出版領域,「獨家版權」的概念反倒顯得新鮮。因為面對稀缺的熱門作家資源,各家出版社早已跑馬圈地,各佔一角。在無法撼動既有格局的情況下,有的出版社就見縫插針,用「文集版」「精選版」「經典版」「插圖版」「手稿版」等名目重復出版知名作品以分得一杯羹。這些出版社既是重復出版的「受益者」,往往也是「被」重復出版的「受害者」,同質化出版的現象愈演愈烈。
一個規范有序的版權環境,既是讀者的期待,同時也是著作權人和出版界的呼聲。早在莫言之前,已故作家王小波的版權繼承人李銀河就將王小波全部作品的版權獨家授予知名出版機構新經典文化公司,而這家公司也是張愛玲作品版權的擁有者。
值得注意的是,獨家版權有利於規范出版市場秩序,但可能並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十幾年前,一位知名童書作家把全部作品版權授予一家出版社獨家出版。但到了2015年,雙方發生齟齬,最終不歡而散……其實,只要符合有關法律規定,遵守合同約定,作家選擇獨家版權或非獨家版權都無可厚非。不論採取何種簽約方式,作家和出版社都應該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承擔各自的責任,積極履行各自的義務。
除了「獨家版權」,天天出版社的曹文軒兒童藝術中心以及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成立的雪漠圖書中心都引起了出版界的注意。這些中心更近似於作家的經紀公司,不僅擁有作品版權,而且在作品的影視改編、海外代理、數字出版等方面進行全面開發。出版社在版權領域做得多一些、專業一些,作家就可以在這些方面少受一些困擾、少費一些心思,而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作品創作之中。
版權獨家授權和分發授權都是版權運營的手段,不論是哪個都有其優缺點,具體的版權運營方法還是要具體視情況而定。

❹ 《大夢西遊》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紅樓夢西遊記》(林以亮)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提取碼:3tx9

書名:紅樓夢西遊記

作者:林以亮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1976年9月初版

頁數:140

內容簡介:

「翻譯先生」林以亮對紅樓夢也頗有心得,他聞知英國大學教授大衛·霍克思翻譯了《紅樓夢》,欣喜若狂,寫了深入的書評,對「妙人」、「通人」霍克思的佳譯贊賞不已,對其中欠妥處也不惜直言指出,博得了譯者的敬佩。

本書有譯者大衛·霍克思的英文序。

作者簡介:

林以亮(1919-1996),原名宋淇,是張愛玲的唯一知己、版權代理人,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和英文本年刊《譯叢》編輯。對詩歌、文學批評、翻譯、紅樓夢均有心得。人常稱其為翻譯先生而不名,並為國際紅樓夢研討會之香港區代表,譯作甚豐,其《紅樓夢西遊記》曾獲民國六十四年金筆獎。著有《林以亮論翻譯》、《林以亮詩話》等書。

❺ 張愛玲有270萬的遺產,為什麼寧願留給朋友,也不救濟弟弟一分錢

大家對張愛玲的了解我想已經並不陌生了,張愛玲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難得一遇的才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也是難得具有獨立女性思維的女子了。張愛玲從小就接受高等教育,這和她的出身是分不開的,張愛玲的原生家庭也算得上是名門望族。所以她從小接受的教育也自然是高於其他女子的,可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引以為傲的地方,就一定有灰暗的地方,張愛玲從小就是生活在並不幸福的家庭中。可以說算得上是悲慘,所以她對家人並沒有那麼親切。

後來在美國生活的期間,張愛玲偶然間認識了宋淇夫婦,與他們非常投緣,宋淇夫婦也在張愛玲最痛苦的日子裡給她溫暖,這也是張愛玲喜歡他們夫婦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張愛玲死後,就把自己的著作版權,以及當時的全部身家存款,一並贈與宋淇夫婦。所以並沒有留給張愛玲自己的家人。

❻ 張愛玲年輕時很時尚,經歷了什麼晚年變得很邋遢

民國時期的上海是一個十里洋場的魔都世界,生活在上流社會的女人們總是在引領著時尚,她們過著精緻和前衛的生活。比如說大家十分熟悉的張愛玲,在張愛玲的筆下,很多女主角們都是美貌而精緻的。當然,張愛玲本人也是個前衛而精緻的女人。

除了穿衣、住所以外,張愛玲對於吃也很講究,在香港的時候她曾經徒步幾公里,到一家遠離自己住處的地方去吃自己喜歡的冰激凌。在張愛玲看來,吃是一門藝術,即便是吃大餅油條也是有講究的,對於那些吃起東西來不講究,只為果腹的人張愛玲向來是瞧不起的。

年輕時張愛玲過的就是這樣講究而精緻,但是反觀晚年的張愛玲卻過得十分隨性,甚至可以說十分邋遢。她人生最後時光是在美國度過的,此時她的經濟條件已經遠不如從前,但是她已經可靠版稅生活。曾經很在意錢的她對於自己的版稅竟然也是不大在乎,任由代理人來決定。

❼ 請介紹張愛玲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陳子善是被公認為最熱心的張愛玲研究專家.文學研究者、美籍華裔教授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內地,使得張愛玲的名字和她的作品(包括錢鍾書、沈從文、林語堂、路翎等一批作家),像「出土文物」一樣浮出歷史地表。由此,才便有了《收獲》刊出的《傾城之戀》以及文學界的相關評論。其後,張愛玲迅速走紅,形成內地的第一次 「張愛玲熱」。一批被塵封已久的作家,如錢鍾書、沈從文等人,也因為夏志清的推崇而同期走紅。夏志清用42頁論張愛玲「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傾城之戀》如此寫道,而淪陷的上海,是張愛玲的成名地。張愛玲,原名張瑛,筆名梁京,祖父張佩綸是清朝御吏,祖母是李鴻章之女。23歲時,張愛玲以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走紅,成為當時文壇上的一顆耀眼明星。對張愛玲研究產生推動的,是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年,曾與張愛玲當面交談過的文學史家夏志清出版英文著作《中國現代小說史》,張愛玲首次進入中國文學史。1979年,這部書的中文版在香港出版,並於 80年代初引起了內地學者的注意。此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內地與香港的交流逐漸增多,許多學者從香港帶回了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由此,張愛玲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作家止庵說,自己從一篇文章中看到,《中國現代小說史》用了26頁論魯迅,卻花了42頁論張愛玲,就很關注張愛玲, 1991年到香港,自己專門去買了夏志清的這本書。「夏志清在這本書裡面推出了四個人,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和師陀,前三個人因此名聲鵲起並在海外引發研究熱潮,台港一些著名作家如李昂、白先勇等人都對張愛玲推崇備至,這股風潮回過頭來影響內地。」寫過《張愛玲傳》的於青回憶,自己1978年在北大上研究生之前,從未聽說過張愛玲的名字。「七十年代末正是門戶洞開,思想解放之時,我們這批『老學生』如飢似渴地找書讀,越是開禁的,或未曾聞識過的,就越是有興致。我們從圖書館塵封的『庫本』中找到張愛玲的《傳奇》,當然還有錢鍾書、沈從文、廢名、路翎等一批作家作品,這驟然改變了我們的『文學史觀』。初接觸張愛玲非常個性化描寫所產生的那種藝術感受稱得上是一種『沖擊』。不久,大概是1979年,我們磕磕巴巴讀了夏志清英文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越發相信我們自己的藝術判定:張愛玲是不應被文學史遺忘的一位傑出小說家。」《收獲》讓張愛玲浮出水面真正促成張愛玲進入內地文學評論界和作家關注的還是《讀書》和《收獲》。1984年,《讀書》和《收獲》雜志同時發表了作家柯靈的《遙寄張愛玲》,又同時刊登了張愛玲的成名作《傾城之戀》。自此,張愛玲作品進入大眾視野。《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回憶說,柯靈《遙寄張愛玲》在寫完以後,被當時《收獲》雜志的負責人肖岱看到了,當時,這篇文章已經被《讀書》約走了,肖岱認為柯靈的文章寫得很好,考慮到《讀書》和《收獲》的讀者對象不同,加上當時《收獲》有一個介紹作家的作品專欄,每期推出一個,在刊登一篇作品的同時,也刊登一篇有關作家創作的評論。就這樣,柯靈的《遙寄張愛玲》和《傾城之戀》一起刊登在《收獲》雜志上。程永新記得,「我們發表張愛玲作品,還是有一點點顧慮的。但是,她的小說確實很好,估計發出來即使有一些爭議,問題也不大。」《遙寄張愛玲》發表後,看過文章的張愛玲的姑媽和姑夫一起找到柯靈,感謝他為張愛玲說了公道話。而作家阿城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一九八四年底,我在《收獲》雜志見到《傾城之戀》,讀完納悶了好幾天,心想這張愛玲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如此驚人。」作家蘇童將張愛玲的一部作品選入「影響我的十部短篇小說」,稱張的作品是「標准中國造的東西,比詩歌隨意,比白話嚴謹,在靠近小說的過程中成為了小說」。蘇童說,「我讀張愛玲的作品,就像聽我喜歡的音樂一樣,張愛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樂,也不是交響樂,而是民謠流派,可以不斷流傳下去的。」作家葉兆言甚至認為,張愛玲的作品讓寢室的夜晚不再孤獨。「大多數讀者恐怕都和我們一樣,或是覺得張愛玲應該一心一意寫小說。」賈平凹把張愛玲稱作「會說是非的女狐子」,看了她的散文,叫好不迭,又去找她的小說,在香港訪問期間單挑張愛玲的書買。「當看到《傾城之戀》、《金鎖記》、《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深。明明知道讀她只亂我心,但偏要讀。」賈平凹坦誠自己對張愛玲作品的迷戀。在研究領域,根據學者艾曉明的回憶,新時期最早重新評價張愛玲的學者是北大王瑤先生的研究生趙園,她寫了《開向滬港「洋場社會」的窗口——讀張愛玲小說集》,這篇文章比《遙寄張愛玲》還要早兩年,後來收入她的論文集《論小說十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地文學評論界內部對於張愛玲的評價也開始發生變化。 1985年,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等人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這是首次將張愛玲寫入內地的文學史。在這本影響極大,被全國許多高校作為教材使用的文學史著作中,吳福輝負責撰寫了張愛玲的部分。在論及「孤島」與淪陷區文學時,本書用了大約800多字來寫張愛玲,指出張有「古典小說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說色彩」,展現了「洋化」環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靈」和人們百孔千瘡的「精神創傷」。盡管有人後來認為本書評論張愛玲「筆墨相當經濟」 ,但是無數的大學生從這本書中知道了張愛玲,按照陳子善的說法,在高校中文系學生的論文中,研究張愛玲的一直名列前茅。「涉張」圖書達到近百種80年代學術界的研究帶動了張愛玲著作的出版。出版者一開始比較小心,出版其作品大都打著「研究和教學」的名義,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1986年2月,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新排印,前面還附了作者像。1987年3月,《流年》的影印本出版;《十八春》由江蘇文藝出版社重印;《半生緣》由花城出版社重印。此外,張愛玲翻譯的《愛默森文選》由北京三聯書店重印出版。」1992年,出版界摸准了大眾閱讀取向,出版張愛玲著作。當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張愛玲文集》。花城出版社、浙江文藝社、台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四川文藝、三聯等都出版過張愛玲圖書,總數超過50種。1995年9月,張愛玲在美國逝世,張愛玲再次引起矚目。一些國內報紙均做了重點報道。由文學研究界開始的「張愛玲熱」,此時擴散到公眾領域。據陳子善教授統計,內地眾多出版社,總共推出了近百種有關張愛玲的圖書。另外,一些研究張愛玲及其作品的書籍,也順勢走紅。在「張愛玲熱」中,張愛玲研究者金宏達、於青主編的《張愛玲文集》影響最大,這套正版發行量達五六十萬套的書,更引來了遍地開花的盜版。時任安徽文藝出版社編輯的江奇勇說,盜版遠遠超出正版,數量無法估計。《張愛玲文集》是1992年出版的。起初,安徽文藝出版社認為這書很可能賣不出去,把它當作賠本項目,在出版進度上略有延遲。當時安徽文藝出版社社長粱長森到中央黨校學習,於青特地找到他,說明這套書的價值和意義。最後,粱長森拍板推出。這套書首印5000套。不久,他們發現,必須加印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1995年和1996年,這套書迎來銷售高峰。各地發行商和書店先把款打入出版社賬戶,排隊等著發書。由於印刷廠忙不過來,拿不到貨的客戶非常著急,一再催促,有些書直接就被發行商從印刷廠領走。因此,《張愛玲文集》盜版書「應運而生」。江奇勇說,不僅外面的人盜版,就他知道的情況,出版社內部有人和外面勾結起來盜版。因為排隊等著發貨的客戶遲遲沒有拿到書,而有些書直接就從印刷廠發走了。「張愛玲、李澤厚、傅雷作品,當時是安徽文藝出版社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三塊項目。」江奇勇說。1995年,張愛玲逝世。此後一兩年時間里,讀者對張愛玲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張愛玲著作被改編成電影和話劇。而在上世紀80年代被批判的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2005年7月終於與內地讀者見面。愛死了張愛玲陳子善表示,張愛玲熱興起和持續的原因,有很多因素。比如,張愛玲人生經歷奇特,富有傳奇性,她罕見的文學才華,與胡蘭成的愛情和婚姻,以及她獨特的個性都很有傳奇色彩。在內地學者和「張迷」中間,廣泛流傳著台灣的張愛玲研究專家唐文標先生「愛死了張愛玲」的故事。從1973年決定研究張愛玲後,唐文標10年之間「足跡幾乎遍及諸大洲自由世界各大學圖書館」,1984年,他將收集到了所有上海淪陷時期有關張愛玲的出版資料,包括張愛玲的照片,張愛玲畫的插圖、扉頁、漫畫、書籍封面,第一次發表文章的刊頭及發表過張愛玲作品的各雜志的封面及目錄頁等等,匯總原樣影印,印成一冊16開,383頁厚的《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在時報出版公司出版。張愛玲知道以後,認為此事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權,便讓擁有自己作品版權的皇冠出版公司跟時報出版公司交涉,於是,時報公司就停止了這本書的發行。1985年6月初,時報出版總經理柯元馨打電話給當時住在台中的唐文標,說倉庫還有四百本書,你如果要,我就雇一輛車給你送去;如果不要,就准備銷毀。因為編這個書很費勁,他說要,於是,出版公司把幾百本書拉到樓下,卸在那兒就走了。因為夫人不在家,患鼻咽癌多年的唐文標就自己把書往上搬,鼻咽癌傷口因承受不住重力壓擠而出血不止,第二天凌晨三點在台中病發身亡,時年58歲。一位台北文藝界朋友聽聞消息後痛哭失聲,頻頻嘆息,最後罵道:唉,唐文標,愛死了張愛玲!止庵說,「真正因為喜愛一個作家而死,這樣的事情在別的現代作家身上沒有發生過。另外,陳子善先生特別可愛,這么多年來不斷發掘張愛玲作品,他在別的作家身上沒有用過這么大的勁。像《鬱金香》被發現,在全國的媒體上就引起了很大反響。一個作家到這個份兒上,真的是她莫大的光榮。」陳子善認為,80年代,中國出現了瓊瑤熱,但是,人們讀多了之後,發現瓊瑤的作品只是空中樓閣。90年代之後,文學被邊緣化,市民社會開始逐漸形成。而張愛玲的作品耐讀,有一種歷史的價值,她寫的人和事,好像就發生在人們身邊,她討論的感情、婚姻、家庭等問題,依然是人們所關心的。當然,張愛玲熱興起後,對其人其作一直存在爭議。《收獲》副主編程永新認為,「張愛玲的作品確實不錯,但是現在對她捧得太高。她的作品在題材上還是有一些局限,像《色戒》,實際上是一部失敗的作品。但是,因為李安執導的電影的走紅,有人也評論說這部小說很好。」

❽ 如何評價張愛玲在香港時期的創作

我小時候很迷戀張愛玲的文,還抄了幾本張式金句,連張愛玲的刻薄都喜歡得很。

至於楊絳,我小時候因為崇拜錢鍾書的《圍城》而買了楊絳全集,全書看下來印象深刻的就只有養貓那幾篇,記得她用奶粉團喂貓,覺得有趣。

單從文字的角度,我肯定支持張愛玲,張愛玲在我眼裡是天才作家,文字殊麗,無可比擬,連她自己都比不上過去的自己。

但我要說,楊絳這些話,哪怕是說得難聽,人家也只是在私人書信里說,又不是公開發表,這根本沒什麼的。

還不允許別人有點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啊?

題主應該多看看《增廣賢文》,千百年前的古人就已經總結過了這些人情世故的規律: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我更愛張愛玲,我對張愛玲不是愛戴,是純粹的愛,況且我還是個基佬。

中國文學往前數一百年,列出幾個作者來,必有魯迅張愛玲及錢鍾書,而不一定有楊絳;中國翻譯史往前去數一百年,必有傅雷楊戴嚴復,也不一定有楊絳。

正如楊絳所說的,「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過日寇侵略的日子」,在她而言漢奸是不能被寬恕的。我想她的意思大概是,你我的生活經歷不一樣,所以我跟你的世界不一樣,我有我自己的故事跟觀點。

而張愛玲的一生,是很絕望的。孩童時代因為破裂的家庭,母愛在她的人生中缺席,父親的暴戾讓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張愛玲曾在書中寫到自己因為後母挑唆父親,「被囚禁在地下室半年,生病了也不能看醫生,最後在傭人的幫助下逃了出來」。由於年少時缺少家庭父母的關注,青春期的時候故意奇裝異服想要引人注目實在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❾ 林式同 怎麼認識張愛玲的

隨著台灣學術界中「張愛玲熱」的不斷升溫,喜歡孤獨的張愛玲陷入了另專一種困擾,不斷有學者、屬記者慕名拜訪她,給她的寓所打電話,給她寫信,甚至是直接登門造訪。為此,張愛玲不停地搬家,好在有朋友幫忙介紹新居,這是一個當建築師的朋友,叫林式同。

❿ 張愛玲晚年是百萬富翁是不是真的

今年是張愛玲逝世20周年。1995年9月8日,張愛玲被房東發現死於加州的公寓中,發現時已經去世一個星期。
關於張愛玲,我們熟知她在上海、在香港的生活,她的童年、她的求學及至她創作旺盛的時期。她晚年在美國的生活,我們所知不多。張愛玲去世後,她的遺產由好友宋淇夫婦保管,宋氏夫婦去世後,他們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的遺產繼承人。過去幾年,在宋以朗的幫助下,張愛玲的遺稿逐漸出版,《小團圓》、《雷鋒塔》、《易經》……而在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書信中,我們慢慢了解了晚年張愛玲的美國生活。
最近,宋以朗整理出版了《宋家客廳》一書,細說父母與文壇好友的交往,其中自不會少了張愛玲。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其中談張愛玲晚年經濟狀況的部分,我們會發現,張愛玲的晚年並不如之前大家所想的那麼窘迫。對張愛玲和宋家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關注文末的新書發布會信息。

張愛玲的美國移民「綠卡」。證件顯示她到美國的時間是1955年10月22日,地點是舊金山第13區第26港。
張愛玲死後,遺囑執行人林式同需要處理兩件事。其一,處理遺體。9月30日,治喪小組的成員林式同、張錯、張信生三人在加州租船出公海撒骨灰,尊重遺願同時遵守法律。其二,張愛玲在遺囑中說她所擁有的東西交給宋淇夫婦,包括錢財與一些遺物。
於是林式同再去張愛玲家整理遺物,這所房子位於洛杉磯市10911號RochesterAvenue206室,根據林式同的描述:「正對著電梯口,一條筆直的走道,四面沒有窗,灰灰的日光燈,整天亮著。到了盡頭,靠左邊,就是張愛玲住的房門。一打開門,房裡彌漫著沉鬱的空氣,我很快的把所有的窗戶打開……地上擺著許多紙袋,包著不同東西,門旁靠牆放著那一張窄窄的行軍床,上面還鋪著張愛玲去世時躺的那床藍灰色的毯子,床前地上放著電視機、落地燈、日光燈,唯一的一張折疊桌倚在東牆近門的地方,廚房裡擱著一把棕色的折疊椅,一具折疊梯,這就是全部的傢具了。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輕便好拿,包括電視,她原來有個小的,只有五六吋,大概太小了,看不清楚,搬家後買了一個新的,大一點,有十幾吋,也不重。張愛玲買了大量的燈泡,因為她怕黑怕冷清,電燈電視一天到晚開著,這習慣她曾經跟我談起過,『有時還藉電視聲音催眠』。對門朝北的窗前,堆著一疊紙盒,就是寫字台,張愛玲就坐在這堆紙盒前面的地毯上,做她的書寫工作……牆上沒有掛任何東西,連一張日歷也沒有,真可算是家徒四壁。張愛玲的房內除了她自己的作品和定期雜志外沒有書。」
最後一點其實不對,因為房間內有張愛玲最愛的《紅樓夢》和丈夫賴雅的親筆簽名書。
「更衣室里除掛著的衣服外,地上堆滿了各色各樣的紙袋……她從來不用箱子,什麼都是臨時現買,一搬家就丟的丟了。她不用普通的女鞋,唯一常用的是膠底浴用拖鞋,買了好幾大包,全是新的,用臟就丟。」此外張愛玲生前在韓國城租了一個三英尺見方的小倉庫來擺東西,全用紙袋裝著。
外界有人看到這些描述就覺得張愛玲晚年很凄涼。我覺得,只要張愛玲自己喜歡,何必要求她一定要住花園洋房,坐跑車、養番狗、吃鮑參翅、穿名牌時裝、攜高貴手袋、戴鑽戒、搞整容?就我所知,張愛玲在賴雅去世之後的感情生活應該是空白的。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為什麼一定要她有個伴侶呢?沒有這些東西就一定很凄涼嗎?你可能有如此想法,但正如她那篇散文所說的,她要你「把我包括在外」。
以我自己來說,最近作家陳玉慧發表了一篇文章回憶數年前上門來探訪我的事。她寫道:「宋家現在是宋以朗一個人住,張愛玲的文件和書稿,全置於客廳一大桌上,再加上一牆壁張愛玲或有關張愛玲的著作,除此,沒有別的傢具或裝飾。」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無妻無兒,家徒四壁很凄涼,反而這種生活我喜歡得很啊!

林式同給宋淇夫婦的張愛玲遺物清單。
林式同將張愛玲家裡的物品歸類,分為九大塊:一、銀行財務及稅務部分,需要讓律師處理,其結果將專函報告;二、傢具,包括電視、燈桌、桌子等;三、衣服,包括化妝品等;四、來往信件,分為宋淇夫婦、親戚(姑姑與弟弟)與其他人的信件;五、作品手稿;六、身份證明,包括結婚證、公民證;七、隨身用品:眼鏡、假牙等;八、照片;九、書籍。
他來信咨詢我父母需不需要將這些東西原封不動地運回香港。他說如果全部裝箱,需要讓海關檢查,並要本人到海關處領取。我父母回復他說,某些普通東西不需要,如桌子、梯子、電冰箱、電視機。最後林式同以海運方式寄了十四箱東西過來,包括書籍、照片、衣物、鞋子、手提包、假發、毯子以及兩箱手稿。

張愛玲生前使用的毛毯,她去世時身下就墊著這床藍灰色毯子(其實是一張藍灰色的毯子在上面,三張棕色大毯子在下面)。
1997年,我母親將一些手稿捐給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其中包括《同學少年都不賤》的手稿(2004年出版),《海上花》的英文譯本打字稿(後來由孔慧怡完成,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少帥》的英文打字稿(2014年9月中英對照版由台灣皇冠出版),《中文翻譯:一個文化影響的媒介》的英文演講稿(已翻譯成中文,未發表)等。在1992年2月25日的信里,張愛玲曾提及一份關於林彪的英文稿,但該稿不在遺物中,現在不知所蹤。
當時我母親留下了張愛玲遺物中的一些手稿在家裡,不知它們可否出版。我母親去世後由我處理出版,包括《重訪邊城》(2008年),《異鄉記》(2010年),《雷峰塔》、《易經》的英文打字稿(後來由趙丕慧翻譯成中文,2010年出版)。這里有一件軼事,當時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孫曉明找上門,要求閱讀《雷峰塔》、《易經》以完成他的碩士論文,結果我同意了。不幸張愛玲將兩份打字稿的封面掉亂,結果他2009年的論文《天才夢:張愛玲美國時期的生活與寫作初探》裡面的《雷峰塔》應該是《易經》,而《易經》則應該是《雷峰塔》。不過孫曉明還是第一個寫了有關這兩本書的人。
林式同還去銀行把張愛玲的存款取出。張愛玲在美國有六個戶口,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林式同總共找到28107.71元美金。去銀行取錢並不是憑著一份所謂遺囑就可以拿到的,因為銀行不會根據一張紙而將戶口金額全數轉賬。林式同要經過洛杉磯市遺產承辦法庭辦理手續,需出示死亡證明、確認遺囑、確認遺囑執行人。完成後,法庭就會發指令給林式同去銀行取錢。外面有一些說法是,林式同沒通過法律途徑就把錢取出了,因此沒有法律效應。這種說法完全不可能,銀行不會隨便把錢給人,他們只服從法庭的指令。
林式同先把張愛玲銀行的28000多元美金全數匯給我父母,並列出消費清單,包括黑箱車、冷藏、火葬、租船等花費,以及找遺產承辦法庭所用的律師費、所租單位的清潔費、搬運費、電話費、郵費、煤氣費、電費、把東西運回香港的運輸費等。林式同告知上述費用估計是11687.03美元,我父母隨後就把這筆費用匯還給他。張愛玲有28000多元美金的存款,當時美元兌港幣匯率是7.75左右,所以張愛玲死後共有20多萬港幣,這在當時不算多也不算少,網上有人說她生前窮得要拾紙皮來糊口,是無稽之談。
沒過多久林式同也去世了。他的太太是日本人,患了老年痴呆症,忘記他是誰,讓他痛心,因此他寫了一本《你是誰啊!》。他寄了一份電腦列印本給我父母,應該沒有出版過。書的後語是:「這是一個大時代的一對小夫妻的故事。這是個不能留學而留學,不願移民而移民,抗日而和日本人結婚,自認是中國人而不是中國人,要愛國而沒有國可愛的人,掙扎著度過了一生的故事。這故事由老人痴呆症的來臨而結束。它和每一對夫妻一樣,期間充滿了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我要補充的是,張愛玲究竟有多少錢。上面我們說美國銀行有28000多美元,扣除身後事費用後是17000美元左右。我手上有些張愛玲與我父母的通信,裡面有提及財務報告,我父親在香港幫張愛玲買了一些外幣或定期存款。哪個國家利息高而通貨膨脹低,賺的錢就比較多。我母親在香港以她自己的名義開了多個銀行戶口,其中一些是幫張愛玲管理的存款,但也有其他戶口是我父母、我三叔宋希與其他親朋戚友的。我不清楚哪些錢具體屬於哪個人,銀行也不會隨便給我詳細資料,因為他們不可以無故揭人隱私,就算是子女也不例外。
這里有一張紙條,日期是1996年12月18日,是我母親的筆跡,上面寫著張愛玲的英文名字E.Chang,計算「綠簿子」(銀行外幣存款)剩餘32萬多美元。這不是法律認可的證據,只是一張字條。按照當年的匯率,那大概是240萬港幣。如果張愛玲當年帶這筆存款回中國,就是個百萬富翁了。今天莫言拿到100萬美元的諾貝爾文學獎金,還會給人取笑他在北京買不起一套房子,但在1995年,240萬港幣在內地(或香港)不是一個小數目。
說到這里,大概已澄清了張愛玲晚年的經濟狀況。
回看張愛玲的遺囑附信,大概意思就是把剩下來的錢給我父母用來照顧身體。他們兩個人給病魔折磨多年,醫葯費其實遠遠超過張愛玲剩下來的錢。現在我的雙親都已經去世了,那些版稅收入就另有用途。
張愛玲在遺囑附信里說要「請高手譯」她的作品,現在她的作品已經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波蘭文、捷克文、日文、韓文、越南文等。其實它們都是外國出版社自己找張愛玲的國際代理簽的合同,他們自己付翻譯費。有些張愛玲的英文作品翻譯成中文,如《雷峰塔》、《易經》、《少帥》,則用張愛玲的版稅入息來支付。
香港大學張愛玲紀念獎學金從2009年開始,每年頒予一位從內地或台灣來港、於香港大學修讀文學科及人文學科之本科在讀女學生5萬港幣,如今已經有三位大陸學生與一位台灣學生受惠。當年香港大學的獎學金是張愛玲後來成為作家的重要因素,現在的獎學金得以幫助背景和張愛玲相似的女學生,我相信她會同意這種做法。
張愛玲五年研究計劃由2011年開始,每年一屆,持續五屆,每屆將選出三至五個研究項目進行資助,論文與文字創作資助金額為五萬元人民幣,紀錄片為十萬元人民幣。三年來已經有十五人受惠。實行這個計劃,金錢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出版社[新經典文化、青馬(天津)文化、香港與台灣的皇冠出版社]付出的人力,因為行政事務繁重。
2010年是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香港浸會大學舉行了張愛玲國際學術研討會,差不多一百位學者參與,後來出版了論文集《張愛玲:傳奇·性別·系譜》(林幸謙主編)。此外,浸會大學的紀念張愛玲系列活動頒出了首屆張愛玲繪畫獎,其中冠軍獎金為五萬港幣,後來出版了《印象·張愛玲》一書。以上活動用張愛玲的版稅入息支付。
2010年,北大百年講堂舉行了「2010北京張愛玲紀念研討會」,各地學者聚首一堂,包括止庵、陳子善、蘇偉貞、郝譽翔、符立中、格非、馬家輝、吳福輝、楊聯芬等。以前試辦的張愛玲研討會都會碰到阻力而停止,所以這個會議是大陸的第一次張愛玲研討會,以後就應該容易得多了。這個會議也是用張愛玲的版稅入息支付,加上出版社的幫助。
還有一件軼事。2010年張愛玲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時,我遇見一位以前的台灣記者,她跟我道歉說:「不好意思,打攪你母親了,我曾在當年打電話給你母親詢問張愛玲死訊,我也知道這是非常心煩的。」我當時也不知道我母親心情如何,回來後看到她的日記才頓時明白。我母親聽見張愛玲逝世的噩耗,當天做了記錄:「1995年9月9日,中秋節,倒數661天。驚聞愛玲噩耗(孤寂中離開人世,是禍是福?),四十餘年舊事湧上心頭……整天電話不絕,煩愁到極點……總解不開生死之謎。」她在日記里列了來電名單——鄭樹森、平鑫濤(數次)、《聯合報》陳××以及其他報界人士,「都想拿資料」。信中的「倒數661天」是指離香港回歸的日子。她「煩愁到極點」後,夜深去聽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enet)的歌劇《泰伊思》裡面的小提琴名曲Meditation來解壓,「動我心弦」。

閱讀全文

與張愛玲版權代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