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確定土地使用權是什麼意思
國有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也是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具體登記發證機關,由國務院確定。
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Ⅱ 怎麼通過土地證看土地的使用性質
可以通過審查土地證從而判定土地性質。土地證主要指的是土地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享有土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憑證。我國實行土地登記發證制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土地進行登記造冊,核發土地證,土地證主要分為三類,即集體土地使用權證、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證、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可以根據手中的所有權證來判斷自己土地的性質。
此外,通過查詢土地檔案也是判斷土地性質的一種方式。土地檔案指的是通過文字、圖標、數據和聲像等方式記錄信息並進行保存的資料。根據《土地登記辦法》第七十二條的相關規定可知,國家實行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制度。土地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土地登記資料,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提供。
如果當事人對土地性質仍然存有疑惑,可以向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如人民政府辦公室、國土資源局、城鄉規劃局、城鄉建設局等單位申請信息公開進行判定。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九條的相關規定可知,行政機關對於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同時根據該法第十一條和第十二條的規定可知,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對於「徵收或者徵用土地、房屋拆遷及其補償、補助費用的發放、使用情況」這項政府信息應當主動並重點公開。
(2)如何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八條 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九條 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第十一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具體登記發證機關,由國務院確定。
Ⅲ 建設用地使用權
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我國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採取出讓或者劃撥等方式,但是嚴格限制以劃撥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百四十四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Ⅳ 建設用地使用權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
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應當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土地用途的規定,不得損害已經設立的用益物權。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採取出讓或者劃撥等方式。嚴格限制以劃撥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我國法律、法規中對於土地使用權的期限,是分別不同種類的土地使用權進行規定。通過土地劃撥及鄉(鎮)村建設用地程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是無期限的。通過這種程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權人,除了法律規定的使土地使用權消滅的原因外,可以無期限地使用土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四十四條 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Ⅳ 什麼是建設用地使用權
建設用地使用權是因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而使用國家所有的土地的權利。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概念體系中,沒有使用地上權這一概念。
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內容就是地上權人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一)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的權利
1.佔有和使用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就是為保存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土地的權利,因此使用土地是土地使用權人的最主要權利。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對土地的使用權,應當在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行為所限定的范圍內進行。例如,限定房屋的高度、限制房屋的用途,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使用土地時不得超出該項范圍。由於建設用地使用權為使用土地的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為實現其權利,自然以佔有土地為前提;同時,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也可以准用不動產相鄰關系的規定。
2.權利處分。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可以處分其權利。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有權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既然建設用地使用權是以保存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為目的,則其必須與建築物共命運,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附著於該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一並處分。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該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並處分。但是,在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時如果當事人對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轉讓做了限制,則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不得轉讓其建設用地使用權。
(2)抵押。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為抵押權的標的物,此時,其地上的建築或其他工作物也隨之抵押。另外,當地上的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抵押時,其使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也隨之抵押。
(3)出租。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可以作為出租人將建設用地使用權連同地上的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租賃給他人使用並收取租金。在建設用地使用權出租後,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出租人)仍須向土地所有人履行義務。
但是,通過土地劃撥取得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只有在下列幾種情況下,才可以轉讓、抵押、出租:①土地使用者為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②領有國有土地使用證;③具有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合法的產權證明;④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向當地市、縣人民政府補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者以轉讓、出租、抵押所獲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在其他情況下,通過劃撥土地取得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轉讓、出租、抵押。
3.附屬行為。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可以在其地基范圍內進行非保存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的附屬行為,如修築圍牆、種植花木、養殖等。
4.取得地上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的補償。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在土地上建造的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以及其他附著物,其所有權應當屬於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立法例上有認定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對於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有取回權。但取回難免會使物受到毀損,而且即使取回後恢復土地的原狀,也往往對土地不利,從社會的利益上看是有害的。因此,立法例上又往往確認土地所有人對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以購買權補救之,即土地所有人以時價購買地上的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時,地上權人不得拒絕。這種購買權是否行使,由土地所有人決定,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不得勉強;而且該項購買權一旦行使,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即不得再行使其取回權。我國物權法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前,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該土地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對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給予補償,並退還相應的土地出讓金。另一方面,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的義務
1.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以及合同約定支付出讓金等費用。
2.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在建設用地使用權消滅時,應當將士地返還給所有權人,原則上應恢復土地的原狀。因此,如果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以取回地上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及附著物為恢復原狀的手段時,則取回不但是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的權利,也是他的義務。
3.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應當合理利用土地,不得改變土地用途;需要改變土地用途的,應當依法經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不懂請追問,滿意請採納,謝謝!
Ⅵ 下列情況怎樣確定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1)鄉(鎮)村辦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農村集體土地進行非農業建設的,可依法確定使用者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對多佔少用、占而不用的,其閑置部份不予確定,應退還農民集體耕種。
(2)全民所有制單位或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與農民集體、農民集體與農民集體聯辦的企事業單位使用的集體土地,只作為聯營條件,未給予土地補償或安置勞動力的,可確定聯辦企事業單位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3)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之前農村居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在《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施行後未經拆遷、改建、翻建的,原則上按現有實際使用面積確定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
(4)1982年2月《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公布時起至1987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開始實施時止,農村居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其面積超過當地政府規定標準的,超過部分按1986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佔耕地的通知》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規定處理後,按處理後的實際使用面積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5)凡符合當地政府分戶建房規定而尚未分戶的農村居民,其現有宅基地沒有超過分戶建房用地面積標準的,可按現有宅基地面積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6)非農業戶口居民原在農村的宅基地,凡房屋產權沒有變化的,可依法確定其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7)通過房屋繼承取得的宅基地,繼承者擁有使用權。若繼承者已有宅基地,合計面積超過規定標準的,可以暫時按實際使用面積確定其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8)接收贈與或購買房屋取得的宅基地,與原有宅基地合計面積超過當地政府規定標準的,按有關規定處理後再予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9)集體或個人代管的華僑房屋佔用的土地,其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暫時確定給代管者。以後房屋按政策退還華僑本人時,再變更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10)農村專業戶宅基地以外的非農業建設用地與宅基地分別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11)按照上述意見確定農村居民宅基地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凡超過當地政府規定面積標準的,以及房屋拆遷、改建、翻建時,按當地政府規定的面積標准重新確定使用權,其超過部分退還集體。
Ⅶ 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怎樣評估
摘要 集體三產用地,一般是指政府在徵用農民集體士地後,安置給農民集體的第三產業用地,通常指除農業、工業、建築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用地,具體如商業(農貿市場)、辦公樓、公寓等。其用地特性有:
Ⅷ 如何取得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
法律分析:1集體建設用地只能用於興辦鄉鎮企業、村民建住宅以及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其中,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可以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可以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2鄉鎮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農村村民住宅等鄉(鎮)村建設,應當按照村莊和集鎮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建設用地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並依法辦理審批手續。
3興辦鄉鎮企業的建設用地,必須貫徹節約用地的原則,對其用地面積要嚴格控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按照鄉鎮企業的不同行業和經營規模,分別規定用地標准。
4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5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6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用途的建築物、構築物,不得重建、擴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但是,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前款所稱依法申請使用的國有土地包括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國家徵收的原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第五十九條鄉鎮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農村村民住宅等鄉(鎮)村建設,應當按照村莊和集鎮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建設用地,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並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Ⅸ 土地使用權確認
(1)土地使用者經國家依法劃撥、出讓或新中國成立初期接收、沿用,或版通過依法轉讓、繼承權、接受地上建築物等方式使用國有土地的,可確定其國有土地使用權。
(2)實行土地公有制之前,通過購買房屋或土地及租賃土地方式使用私有的土地,土地轉為國有後迄今仍繼續使用的,可確定現使用者的國有土地使用權。
(3)因原房屋拆除、改建或自然坍塌等原因,已經變更了實際土地使用者的,經依法審核批准,可將土地使用權確定給實際土地使用者;空地及房屋坍塌或拆除後兩年以上仍未恢復使用的土地,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權。
(4)未按規定用途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收回重新安排使用,或者按有關規定處理後確定使用權。
(5)1987年1月《土地管理法》施行之前重復劃撥或重復徵用的土地,可按目前實際使用情況或者根據最後一次劃撥或徵用文件確定使用權。
(6)以土地使用權為條件與其他單位或個人合建房屋的,根據批准文件、合建協議或者投資數額確定土地使用權,但1982年《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公布後合建的,應依法辦理土地轉讓手續後再確定土地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