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表演藝術著作權

表演藝術著作權

發布時間:2020-12-28 16:39:37

A. 43. 版權著作權,只是不同的表達,在我國法律上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是對還是錯

對的。

著作權亦稱版權,是指作者對其創作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作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著作權是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屬於無形財產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六章 附則

第五十七條

本法所稱的著作權即版權。

第五十八條

本法第二條所稱的出版,指作品的復制、發行。

第五十九條

計算機軟體、信息網路傳播權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本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或者違約行為,依照侵權或者違約行為發生時的有關規定和政策處理。

第六十條

本法規定的著作權人和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在本法施行之日尚未超過本法規定的保護期的,依照本法予以保護。

第六十一條

本法自1991年6月1日起施行。

(1)表演藝術著作權擴展閱讀

國內最早由來

中文最早使用「著作權」一詞,始於中國第一部的著作權法律《大清著作權律》。清政府解釋為:「有法律不稱為版權律而名之曰著作權律者,蓋版權多於特許,且所保護者在出版,而不及於出版物創作人;又多指書籍圖畫,而不是以賅刻模型等美術物,故自以著作權名之適當也。」

此後中國著作權法律都沿用這個稱呼。如今華人社會通常還是使用版權一詞,不過大陸地區及台灣地區對於著作相關權利的正式稱呼均已不再使用版權。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凡是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都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也依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與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著作權。

B. 公司的版權是怎麼算的,是倒閉後50年還是作品出世50年還是製作組最後一個去世後50年

你好,版權是公司的保護期限是50年,從創作完成之日起開始計算,個人的是個人死亡之後的第50年,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C. 作品發表前的保護期限是多少

《著作權法》
第二十條 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內
第二十容一條 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於最後死亡的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
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攝影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

D. 中國的戲劇有幾種分類

「戲劇」一詞有兩種含義:狹義的戲劇專指以古希臘悲劇為開端,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為drama,中國則稱之為「話劇」;廣義的戲劇還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國的戲曲, 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等。[2]
戲劇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藝術,它融合了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以及舞蹈燈光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這些手段在戲劇中分別表現為劇本以及造型藝術的布景、燈光、道具、服裝、化裝;作為音樂藝術的音響、插曲、配樂以及曲調和舞蹈及動作。戲劇藝術以演員的表演為本體,對多種藝術成分進行吸收與融化,構成了戲劇藝術的統一外在形式。可見,戲劇作為一類作品,是一種表演的藝術形式。
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規定:「戲劇作品,指話劇、歌劇、地方戲曲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
但是,究竟戲劇作品是什麼,卻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戲劇作品指的是劇本,而不是指以舞台表演形式出現的戲劇。本書作者也曾有過類似的主張。[3]而公認的藝術理論則一致認為,戲劇是指以舞台的演出形式而存在的綜合藝術。戲劇理論並不否認戲劇的一部分是文學,但是就整個戲劇而言,絕不是文學,而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文學必須要用文字來表現,戲劇卻不一定要用文字作為工具。戲劇如果僅僅是文學,也就無須再另立門類。從歷史上看,戲劇也不是起源於文學,從它脫胎的時候就具有獨立性。戲劇理論家張庚指出,當戲劇還是最原始狀態之時,首先存在的是表演。表演一直是戲劇的中心,我們可以沒有劇本,沒有導演,沒有裝置,沒有其他一切,只要表演存在,戲劇藝術也就仍然存在。但是,反過來,盡管有劇本、導演、裝置以及其他一切,只要沒有演員表演藝術的存在,戲劇也立刻不存在了。本書作者認為,關於戲劇作品的本質問題,是藝術理論的課題,而不是法理學的任務,因此戲劇作品是劇本,還是表演藝術,已經不言自明。至於法律對何種形式提供保護,則是著作權法的選擇。但是,有一點應當清楚,我們不能因法律選擇劇本作為保護對象,就把劇本等同於戲劇作品。比如《日本著作權法》就明確規定把劇本(日本作「腳本」)歸於文字作品,而不是戲劇作品,這值得我們思考。
(三)曲藝作品
曲藝亦稱說唱藝術,是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曲藝是我國獨有的藝術形式, 目前曲藝種類約有四百種,其中主要有相聲、數來寶、快板、快書、評書、彈調、大鼓墜子、琴書等。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所規定的曲藝作品,是指相聲、快書、大鼓、評書等以說唱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四)舞蹈作品
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廣義上講,是一種憑借人體有組織有規律的運動來表達感情的藝術形式。舞蹈作為一門空間性、時間性的綜合藝術,往往綜合了音樂、詩歌、戲劇、繪畫、雜技等手段而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舞蹈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特點。舞蹈含有舞蹈表情、舞蹈節奏和舞蹈構圖三個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統一於舞蹈這一獨特的藝術形態之中。按照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之規定,舞蹈作品是指通過連續的動作、姿勢、表情等表現思想情感的作品。可見舞蹈是表演的藝術。其中,舞蹈表演的物質材料是演員的身體,舞蹈表演的基本手段是由舞蹈動作所組成的舞蹈語言。把用文字或其他符號形式表現的舞蹈設計等同於舞蹈藝術作品,是不確切的。
(五)雜技藝術作品
這是我國《著作權法》修改以後新增加的一類保護對象。雜技是表演藝術的一種。包括蹬技,手技、頂技、踩技、口技、車技、武術、爬竿、走索以各種民間雜耍等,通常也把戲法、魔術、馬戲、馴獸包括在內。中國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已有萌芽形式,至漢代已初步形成。我國現代雜技藝術有較大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門類。許多國家有雜技藝術。
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從邏輯和實踐上看,既有其共性也有其個性。所謂共性,首先,它們都是表演的藝術;其次,它們都是綜合藝術;最後,文字(或類同文字的符號)是它們共有的要素。所謂個性,是指它們各自以其獨特的藝術形態而表現的不同的藝術類別。因此,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從事實上,使某一藝術形式有別於其他藝術形式而獨成一類的根本原因,是它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形式特徵,而既不是它們創造過程中的中間環節,也不是該綜合藝術形式中包含的某一要素的屬性或特徵。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等藝術形式中雖然都含有文字要素,但這些文字要素是分別從屬於各種不同藝術形式的要求的,它的創作規律服從於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的形式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如果在理論上混淆了音樂作品的文字元號和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作品的界限,混淆了舞譜、劇本和作為表演藝術的舞蹈、戲劇、雜技作品的區別,統統用樂譜、舞譜或劇本取代音樂、雜技、舞蹈和戲劇,就形同於用讀樂譜代替聽音樂,用看舞譜或劇本等同於欣賞舞蹈、雜技或戲劇表演,實際上就是否認了綜合藝術的存在,這種認識方法不符合藝術形態分類的基本原理,難以被人接受,也是站不住腳的。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關於上述四類藝術形式的定義,也有難以解釋的矛盾,除了戲劇作品強調了文字屬性外,音樂、曲藝和舞蹈的定義,實際上都是指以綜合藝術形式表現的表演藝術。
不可否認,對表演藝術形式的法律保護,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難度,立法確有必要為實際生活和司法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手段。但是,法律畢竟是第二性的,是主觀的和可選擇的,而表演藝術的形式特徵則是客觀的,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轉移的。用第二性的認識代替或否定第一性的客觀存在,把表演藝術等同於文字作品加以著作權保護,是值得研究的。

E. 中國戲劇創作高分卷

「戲劇」一詞有兩種含義:狹義的戲劇專指以古希臘悲劇為開端,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為drama,中國則稱之為「話劇」;廣義的戲劇還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國的戲曲, 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等。[2]
戲劇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藝術,它融合了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以及舞蹈燈光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這些手段在戲劇中分別表現為劇本以及造型藝術的布景、燈光、道具、服裝、化裝;作為音樂藝術的音響、插曲、配樂以及曲調和舞蹈及動作。戲劇藝術以演員的表演為本體,對多種藝術成分進行吸收與融化,構成了戲劇藝術的統一外在形式。可見,戲劇作為一類作品,是一種表演的藝術形式。
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規定:「戲劇作品,指話劇、歌劇、地方戲曲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
但是,究竟戲劇作品是什麼,卻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戲劇作品指的是劇本,而不是指以舞台表演形式出現的戲劇。本書作者也曾有過類似的主張。[3]而公認的藝術理論則一致認為,戲劇是指以舞台的演出形式而存在的綜合藝術。戲劇理論並不否認戲劇的一部分是文學,但是就整個戲劇而言,絕不是文學,而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文學必須要用文字來表現,戲劇卻不一定要用文字作為工具。戲劇如果僅僅是文學,也就無須再另立門類。從歷史上看,戲劇也不是起源於文學,從它脫胎的時候就具有獨立性。戲劇理論家張庚指出,當戲劇還是最原始狀態之時,首先存在的是表演。表演一直是戲劇的中心,我們可以沒有劇本,沒有導演,沒有裝置,沒有其他一切,只要表演存在,戲劇藝術也就仍然存在。但是,反過來,盡管有劇本、導演、裝置以及其他一切,只要沒有演員表演藝術的存在,戲劇也立刻不存在了。本書作者認為,關於戲劇作品的本質問題,是藝術理論的課題,而不是法理學的任務,因此戲劇作品是劇本,還是表演藝術,已經不言自明。至於法律對何種形式提供保護,則是著作權法的選擇。但是,有一點應當清楚,我們不能因法律選擇劇本作為保護對象,就把劇本等同於戲劇作品。比如《日本著作權法》就明確規定把劇本(日本作「腳本」)歸於文字作品,而不是戲劇作品,這值得我們思考。
(三)曲藝作品
曲藝亦稱說唱藝術,是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曲藝是我國獨有的藝術形式, 目前曲藝種類約有四百種,其中主要有相聲、數來寶、快板、快書、評書、彈調、大鼓墜子、琴書等。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所規定的曲藝作品,是指相聲、快書、大鼓、評書等以說唱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四)舞蹈作品
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廣義上講,是一種憑借人體有組織有規律的運動來表達感情的藝術形式。舞蹈作為一門空間性、時間性的綜合藝術,往往綜合了音樂、詩歌、戲劇、繪畫、雜技等手段而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舞蹈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特點。舞蹈含有舞蹈表情、舞蹈節奏和舞蹈構圖三個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統一於舞蹈這一獨特的藝術形態之中。按照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之規定,舞蹈作品是指通過連續的動作、姿勢、表情等表現思想情感的作品。可見舞蹈是表演的藝術。其中,舞蹈表演的物質材料是演員的身體,舞蹈表演的基本手段是由舞蹈動作所組成的舞蹈語言。把用文字或其他符號形式表現的舞蹈設計等同於舞蹈藝術作品,是不確切的。
(五)雜技藝術作品
這是我國《著作權法》修改以後新增加的一類保護對象。雜技是表演藝術的一種。包括蹬技,手技、頂技、踩技、口技、車技、武術、爬竿、走索以各種民間雜耍等,通常也把戲法、魔術、馬戲、馴獸包括在內。中國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已有萌芽形式,至漢代已初步形成。我國現代雜技藝術有較大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門類。許多國家有雜技藝術。
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從邏輯和實踐上看,既有其共性也有其個性。所謂共性,首先,它們都是表演的藝術;其次,它們都是綜合藝術;最後,文字(或類同文字的符號)是它們共有的要素。所謂個性,是指它們各自以其獨特的藝術形態而表現的不同的藝術類別。因此,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從事實上,使某一藝術形式有別於其他藝術形式而獨成一類的根本原因,是它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形式特徵,而既不是它們創造過程中的中間環節,也不是該綜合藝術形式中包含的某一要素的屬性或特徵。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等藝術形式中雖然都含有文字要素,但這些文字要素是分別從屬於各種不同藝術形式的要求的,它的創作規律服從於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的形式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如果在理論上混淆了音樂作品的文字元號和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作品的界限,混淆了舞譜、劇本和作為表演藝術的舞蹈、戲劇、雜技作品的區別,統統用樂譜、舞譜或劇本取代音樂、雜技、舞蹈和戲劇,就形同於用讀樂譜代替聽音樂,用看舞譜或劇本等同於欣賞舞蹈、雜技或戲劇表演,實際上就是否認了綜合藝術的存在,這種認識方法不符合藝術形態分類的基本原理,難以被人接受,也是站不住腳的。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關於上述四類藝術形式的定義,也有難以解釋的矛盾,除了戲劇作品強調了文字屬性外,音樂、曲藝和舞蹈的定義,實際上都是指以綜合藝術形式表現的表演藝術。
不可否認,對表演藝術形式的法律保護,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難度,立法確有必要為實際生活和司法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手段。但是,法律畢竟是第二性的,是主觀的和可選擇的,而表演藝術的形式特徵則是客觀的,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轉移的。用第二性的認識代替或否定第一性的客觀存在,把表演藝術等同於文字作品加以著作權保護,是值得研究的。

F. 知識產權是什麼意思

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造者對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禁止權。

知識產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無形財產權,他的客體是智力成果或是知識產品,是一種無形財產或者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是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這種權利被稱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也稱之為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

所謂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或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等,

即為精神權利;所謂財產權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認以後,權利人可利用這些智力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

(6)表演藝術著作權擴展閱讀:

按照內容組成,知識產權由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兩部分構成,也稱之為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

所謂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或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即為精神權利。

所謂財產權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認以後,權利人可利用這些智力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它是指智力創造性勞動取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

G. 體育競賽表演能不能成為著作權保護的客體

著作權保護的客體有
一、文字作品
文字作品是指以語言文字的形式,或其他相當於語言文字的符號來表達作者感情、思想的作品。
二、口述作品
口述作品是指以口頭語言創作的、未以任何物質載體固定的作品,如演說、授課、法庭辯論、祝詞、佈道等。
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
1、音樂作品
音樂作品,這是指能夠演唱或演奏以旋律節奏、合聲進行組合,以樂譜或歌詞表達作者思想的作品,如民歌、通俗歌曲、流行歌曲、交響曲、弦樂曲、爵士樂、吹打樂等。
2、戲劇、曲藝作品
戲劇作品不是指一台演出的完整的戲,而是指演出這台戲的劇本。伯爾尼公約也將戲劇作品定為劇本。
3、舞蹈作品
舞蹈作品指的是舞蹈的動作設計及程序的編排,它可以用文字或其他方式來記載。
4、雜技藝術作品
依《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規定,雜技藝術作品,是指雜技、魔術、馬戲等通過形體動作和技巧表現的作品,具體表現為車技、蹬技、手技、頂技、走索、空中飛人、民間雜耍等表現形式。
四、美術、建築作品
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其他方式構成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
五、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是指藉助於攝影器材,通過合理利用光學、化學原理,將客觀物體形象再現於感光材料上的一種藝術作品。
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
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是指攝制在一定記錄介質上,由一系列的伴音或無伴音的畫面組成,並藉助於適當的裝置放映、播放的作品。
七、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圖形作品,是指為施工、生產繪制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以及反映地理現象、說明事物原理或者結構的地圖、示意圖等作品。
八、計算機軟體
計算機軟體是指計算機程序和有關文檔。計算機程序是指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由計算機執行的一組代碼化指令,或者可以被自動轉化為代碼化指令的一組符號化指令或符號化語句。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
這是一條彈性條款。隨著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將來還可能出現一些新的作品形式。這一規定可以使法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一定的穩定性與靈活性。
十、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范圍非常廣泛,如故事、傳說、寓言、編年史、神話、敘事詩、舞蹈、音樂、造型藝術、建築藝術等都屬此類。民間文學藝術的特點是世代相傳,往往沒有固定化的有形載體,也往往沒有明確的作者, 其保護辦法根據著作權法的授權,由國務院另行制定。

在我國,鄰接權主要是指出版者的權利、表演者的權利、錄像製品製作者的權利、錄音製作者的權利、電視台對其製作的非作品的電視節目的權利、廣播電台的權利。

閱讀全文

與表演藝術著作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