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叫版權保護
版權保護,又稱著作權,最終目的不是「如何防止使用」,而是「如何控制使用」,版權法的實質是一種控製作品使用的機制。中國網際網路版權保護的關鍵是在促進網路發展和保護著作權人利益間尋求平衡,當務之急是盡快完善這方面的立法。
版權,又稱著作權,包含以下人身權和財產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B. 誰能幫我解釋專利權中所指的「權利窮竭規則」
淺議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的內涵和適用范圍
[摘要:]權利窮竭制度是對知識產權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對於其內涵和適用范圍應該有準確的界定,不然就會給權利人的利益造成不當的損害。本文以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三個領域的三個問題為切入點,闡述了筆者對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的理解和看法。
[關鍵詞:]權利窮竭 權利用盡 發行權一次用盡 首次銷售原則
知識產權是一種專有性的民事權利,它同所有權一樣,具有排他性和絕對性的特點。[i]但同時,為了防止這種壟斷性權利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障礙,知識產權制度在維護創造者專有性權利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必要的限制,以協調創造者、傳播者、與代表社會利益的使用者三者的利益關系。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就是對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
所謂權利窮竭原則(exhaustion of rights[ii]),也稱權利用盡原則、首次銷售原則,是指知識產權所有人或經其授權的人製造的知識產權產品,在第一次投放到市場後,權利人即喪失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對它的進一步的控制權,權利人的權利即被認為用盡、窮竭了。凡是合法地取得該知識產權產品的人,均可以對該知識產品自由處分。其制度宗旨是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權利窮竭原則在著作權法、商標權法和專利權法中具有不同的內容,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 窮竭權項的特定性。
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特定權項的窮竭,而不是指所有權項的窮竭。首先被窮竭的不是人身權,而是財產權;其次窮竭的不是著作財產權、專利權或商標權本身,而是其子項,即權利群中的某項具體的與產品的銷售或使用有關的權利。[iii]並且被窮竭的權利是為法律所明確規定的與商品的流通和購買者的使用有關的特定權利。用鄭成思教授的話說就是「專有權的窮竭」僅僅指的是權利人在如何銷售自己的作品這一點上,喪失了專有權。[iv]
2. 窮竭對象的特定性。
所謂窮竭對象的特定性,是指權利的窮竭是針對每一件合法投入市場的具體產品而言的,而不是適用於同一類的所有產品或同一系列的所有產品,它不會導致該項知識產權本身效力的中止。權利人對其尚未投放市場或被非法投入市場的產品仍然具有排他性的絕對權利,任何人未經許可仍然不得進行知識產品的復制。
3. 窮竭范圍的特定性。
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一般說來,權利人在一國投放其知識產權產品並不會導致其產品在其它國家的權利窮竭。因此權利人仍然有權禁止他人未經許可進口其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的行為。如奧地利版權法規定:「如果作者只同意過在某一特定領域銷售其作品,則他對於進一步銷售的專有權僅在該領域內喪失。」
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權利窮竭原則無疑是對知識產權專有性的巨大限制。為了防止濫用此原則給權利人帶來不必要的限制和損害,對於其內涵和適用范圍必須有準確的界定。下面筆者將結合幾個問題談談對其理解和適用時的看法。
一、 著作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適用范圍——網路環境下為什麼不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在版權領域,權利窮竭指的是「發行權一次用盡」。就是說,對於經過版權人許可而投放市場的享有版權的作品復製品,版權人無權再控制他們的進一步轉銷分銷等活動。[v]
理解這一點時,我們必須要區分作為無形物的作品的處分和作為有形物的作品載體的處分。作為作品的購買者,我們購買一本書或者唱片、碟片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獲得書本或碟片這種載體的本身,而是為了獲得存在與其中的作品。但由於傳統環境下的作品必須存在於載體之中,我們不得不通過購買有形載體的方式來購買作品。作者也正是通過出售其作品有形載體的方式來實現其創作作品的回報。在這種作品和載體密不可分的情況下,載體的每次處分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無形作品的處分,於是作品的再次處分中必然會發生有形載體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作品所有者知識產權的沖突。如果每一次的交易都要經過無形作品所有者即作者許可的話,那麼有形載體的所有權人的處分權就會形同虛設,這無疑是對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的不當干涉。因此法律在此種情形下對作者的知識產權加以限制,通過權利窮竭制度使其著作權讓位於有形載體所有人的物權,從而限制了著作權人對這種進一步處分行為的干預,保證了商品的自由流通和市場秩序。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著作權的權利窮竭即「發行權一次用盡」 原則是對著作權人權利的合法限制,但它只應存在於商品的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商品所包含的識產權發生沖突之時。[vi]也就是說有形復製件的移轉是適用「發行權一次用盡」的前提和基礎。
而在網路時代,「發行權一次用盡」原則失去了這種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首先,網路環境下作品載體的模糊化。網路環境下的作品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的,在純粹的網路著作權交易中,我們再也不能找到那種有形的書本、光碟等有形載體,0和1的數字代碼組合成為了我們交易的最終對象,當你從付費資料庫中購得一份作品時,你所得到的就是一段0和1組成的數字代碼,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環境下的作品交易更為純粹,我們不需要再去買那些我們根本不需要的載體,而是直接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作品。[vii]
但恰恰就是這一點打破了著作權權利窮竭的存在基礎,網路環境下的作品交易由於作品載體的消失,再也不會出現傳統環境下載體所有人和作品所有人的沖突,著作權權利窮竭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義。
其次,網路發行權的模糊化。在版權領域,權利窮竭指的是發行權的一次用盡。但在網路環境下,作品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的,其通過網路發行的實質就是數據流的傳輸,而這種傳輸本身就是二進制代碼的復制,因此網路發行實質上就是一種復制,美國《知識產權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白皮書》對此也持同樣的觀點[viii]。
因此,網路環境下發行權和復制權已經無法象傳統環境下那樣區分得一清二楚,發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數字化復制。由於著作權的權利窮竭只是針對發行權而言的,復制權從來都不會窮竭。因此權利窮竭制度在網路著作權制度中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最後,網路環境下作品發行范圍的模糊化。權利窮竭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傳統環境下的發行權窮竭從來都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窮竭,權利人在一國發行的著作權產品並不會導致在他國的權利窮竭。但網路的無國界性使得網路發行的地域性盪然無存,作品的一次發行就會導致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因此如果在網路環境下適用權利窮竭的話,作者的利益根本無法得到維護。
綜上所述,在網路環境下,著作權權利窮竭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意義,因此,法律制度的設計必須考慮網路環境的特殊性對其適用加以限制,盲目擴大權利窮竭制度的適用而不考慮其功能價值的做法只會導致對權利人專有權的不當損害。
二、 專利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適用范圍——任意改變外觀專利設計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是否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如前所述,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產品的合法購買者的物權和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發生沖突時,後者應當讓位與前者,但這是否意味著產品購買者可以任意的使用產品而不受任何限制呢?這里又引出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購買者改變了專利產品的原有使用方式而進行營利性生產時是否仍舊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筆者近日就看到了一個經過中院和高院審理的專利侵權糾紛的案例。這個案例體現了實務中法官對於專利權窮竭原則的不同理解。
案件的案情是這樣的,原告鞠某擁有專利號為ZL96323288.6的外觀設計專利權,使用外觀設計的產品名稱為酒瓶。原告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許可該專利。
被告未經許可大量回收銀河酒廠投放市場的酒產品的舊酒瓶,自行清洗消毒後灌瓶、包裝生產了另一種獨立銷售的「古貝春頭曲」並投放市場。
原告鞠某認為被告未經其許可以營利性目的使用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侵犯了其外觀設計專利權,訴至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而被告認為原告售出後的「專利產品」--酒瓶、酒和包裝物,它的所有權已發生了改變,不再屬於原告而屬於作為購買方的被告,原告專利產品投放市場後已經權利用盡,其使用原告已售出的專利產品(酒瓶),不構成專利侵權,是合法行為。
本案的一審法院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外觀設計專利合法有效,應受法律保護,任何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以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被告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使用與原告設計相同或近似的舊酒瓶製造並銷售「古貝春頭曲」,其行為侵犯了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原告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的請求應予支持。
而二審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擁有酒瓶外觀設計專利權,受法律保護。當原告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銀河酒廠使用該外觀設計專利酒瓶生產、銷售白酒並售出後,原告和銀河酒廠已經獲得了收益,體現在酒瓶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根據專利權窮竭原則,購買者的使用或者再銷售行為就不構成對其專利權的侵犯。被告使用回收的舊酒瓶生產、銷售古貝春頭曲,因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通過法庭認定的事實可以看出,由於被告承認其酒瓶是回收利用原告擁有專利的酒瓶,雙方當事人並沒有就被告產品是否落入原告專利范圍發生任何分歧,因此本案證爭議的焦點在於原告專利權產品是否權利窮竭。
縱觀一審和二審截然不同的判決結果,體現了法官理解該原則時的重大分歧。筆者認為,本案外觀設計專利產品「酒瓶」,其工業上的應用價值在於作為酒的包裝物與酒作為一個整體投入市場。所以,此時的專利權窮竭,應該是專利權人將使用這種外觀設計的酒產品合法投入市場並售出後,購買者自己使用或再次銷售該酒產品的行為都是合法的行為,權利人無權干涉。
但是這里酒產品的權利用盡是否意味著其所有人可以任意的使用和處分作為產品組成部分的「酒瓶」呢?一審和二審的法官在這一點上分道揚鑣,二審法官認為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被告的回收使用行為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而一審法官認為就酒瓶而言,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再次利用,已經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是一種變相的生產製造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不能成立,應承擔侵權責任。
筆者認為,一審法官的觀點更為可取,他更加准確的把握了權利窮竭原則的內涵。專利窮竭原則的規定體現在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構成侵權。」
從其立法目的上來看,該原則旨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其制度功能是解決專利權人的專利權和專利產品購買者所有權之間的權利沖突,因此,此時的權利窮竭是指酒和酒瓶作為整體投放市場應該權利用盡,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和再次銷售該酒產品而不需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但本案中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回收舊酒瓶而生產其他產品顯然超出了專利權人銷售專利產品的目的,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此時對專利產品的「酒瓶」的商業性利用和對酒產品本身的使用已經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行為。
專利窮竭原則允許購買者對酒產品的自由處分並不意味著允許其將專利產品與其他類型的酒或飲料結合的製造和銷售的行為。這種改變專利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顯然已經超出了權利窮竭的內涵,其實質是一種變相實施專利的行為。在筆者看來,對於專利權人和被許可人來說,此時回收舊酒瓶和被告自己去生產含有專利技術的酒瓶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是不能成立的,應該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二審法官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在於他沒有正確理解權利窮竭的立法意圖,法律為了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而創造了該項制度。如果允許這種對舊酒瓶的所謂「合法」利用,首先可能到導致消費者因產品外觀相似而受騙上當從而危害市場交易秩序。其次這對於專利產品的許可使用人也是非常不公平的。結合本案,銀河酒廠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才獲得了該項專利的獨占實施許可,現在被告只要以幾角錢一個[ix]的價格就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其享有獨占許可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x],這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通的。再者,專利權人與被許可使用人簽訂的是獨占許可合同,這意味者不僅其他人不能實施專利,就連專利權人本人也不能夠實施專利。現在法官讓專利產品在這種意義上「窮竭」,讓被告合法的來使用專利產品進行再生產,這無疑是對獨占實施許可的全盤否定。如果原告投放市場的酒瓶質量夠好的話,二審法官的判決就意味者其他主體也可以再次回收並把它與別的產品結合使用,那樣只有傻瓜才會花十幾萬的費用去買獨占實施許可,坐等去收別人的專利產品來用才是上上之策。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的對象是一種智力成果,是體現特定產品設計的無形資產。我們應該嚴格區分作為專利權載體的「酒瓶」所有權的移轉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移轉。權利窮竭只應發生於同一產品存在著該產品的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產品所包含的識產權發生沖突之時,在這種情形下,知識產權人不能禁止相關的物權人的某些特定的行為。但超出了這個內涵而使用商品的行為都不應該導致專利權的權利窮竭。如果我們任意的擴大專利權窮竭原則的適用范圍就會給權利人和專利許可使用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害。
三、商標權權利窮竭的內涵——標簽的權利窮竭還是商品的權利窮竭?
轉向商標權領域,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商標的基本功能在於將不同的企業生產或經銷的商品和服務區別開來。[xi]那麼權利人給商品貼上標簽的目的顯然就在於標識商品或者其提供的服務。因此,商標權的權利窮竭的內涵是當商標權與出售後的商標商品的所有權發生沖突時,前者讓位與後者而窮竭。也就是說是商標權的窮竭是指商標權人對其投放市場的商品的進一步處分失去了控制的權利,而並非指商標標簽本身作為物的權利窮竭。
就筆者看來,購買商品的行為可以理解為,購買者買到了有形商品的本身,同時也獲得了在以後的交易中用這個商標標識這件商品的權利。因此,貼有商標的商品購買人可以在以後的貿易活動中繼續使用該商標來標識商品,但他並沒有獲得對商標本身任意使用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來講,商標如果不小心被弄壞了,他可以用一個同樣的商標來繼續標識該商品,這並不侵犯商標權人的專有權,但如果他把購買的商品上的商標撕下來去標識別的商品的話,這就不再是商標權利窮竭應有之意了,而是一種典型的商標侵權行為。
但如果第三人不是更改商標而是在轉銷過程中改變了商標產品的外包裝,商標產品是否適用權利窮竭原則呢? 德國的Hoffman-LaRoche v.Centrafarm案便涉及到這種情形。案中被告將原告的商標產品重新包裝成了德國市場上通行的較大的盒子,在盒子上將原告Roche公司的商標重新列印上去,並添加了自己的一些信息。法院在審判中重申了商標所具有的向消費者或最終用戶標明產品身份、使不同來源的產品相區別、以防產生任何混淆的「主要功能」。並提出了測試重新包裝行為是否侵權的Roche三要件:(1)重新包裝沒有影響產品的原狀(Original condition);(2)重新包裝人盡了告知(notice)義務;(3)包裝上明白無誤地標明了誰對重新包裝負責。
筆者認為,對於此項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上述Roche三要件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如果重新包裝導致了產品來源地混淆或誤認的後果,商標的「主要功能」被破壞了,商標產品就不應權利窮竭,商標所有人可以禁止重新包裝產品的進一步流通。但如果這種重新包裝行為經過了商標權人的許可,或者並不妨礙消費者對商品生產者的辨識,那麼權利窮竭原則、自由貿易精神仍然應當發揮作用,商標權人無權禁止重新包裝的商標產品的進一步流通。
C. 論述權利用盡原則在知識產權法中的體現
是一種專有性的民事權利,它同所有權一樣,具有排他性和絕對性的特點。但同時,為了防止這種壟斷性權利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障礙,知識產權制度在維護創造者專有性權利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必要的限制,以協調創造者、傳播者、與代表社會利益的使用者三者的利益關系。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就是對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
比如,當專利權人進口的專利產品售出後,任何人將其所購該產品再次銷售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即當購買者合法購買了該專利產品後,專利權人對於該專利產品的權利用盡。
權利用盡原則,是知識產權法上的一個重要原則。這一原則是基於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而產生的,其直接理論依據就是經濟利益回報。它在傳統知識產權領域得到廣泛認可,並被用來分析國際貿易中的平行進口問題。它與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特徵相結合,產生了權利國內窮竭和國際窮竭兩種學說,國際窮竭說是用來支持平行進口的。盡管權利窮竭說與平行進口關系密切,但它並不能完全用來評判平行進口是否侵權。
權利窮竭原則(Exhaustion Doctrine)又稱權利耗盡、權利用盡原則,是知識產權法上一個特有的原則。該原則是指知識產權所有人或許可使用人一旦將知識產品合法置於流通以後,原知識產權權利人所有的一些或全部排他權因此而用盡。
所謂權利窮竭原則(exhaustion of rights[ii]),也稱權利用盡原則、首次銷售原則,是指知識產權所有人或經其授權的人製造的知識產權產品,在第一次投放到市場後,權利人即喪失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對它的進一步的控制權,權利人的權利即被認為用盡、窮竭了。凡是合法地取得該知識產權產品的人,均可以對該知識產品自由處分。其制度宗旨是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首先,權利窮竭原則只適用於知識產權,並因適用對象的不同而各有差異。並且它只適用於排他性的知識產權,如專利、商標、著作權等,而不適用於同為知識產權范疇的反不正當競爭。
權利窮竭原則目的是使知識產品在進入流通領域以後,作為產品的物權所有人,有權再使用、銷售該物品,從而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一旦適用了權利窮竭原則,知識產權所有人的獨占性排他權就會受到限制,而作為規范客觀行為准則的反不正當競爭,則不存在限制排他權的問題,自無適用權利窮竭的必要。
其次,知識產權窮竭原則,主要是指積極利用權的窮竭。權利人從事了相關的利用行為以後,那麼作為知識產品的所有人,有權對物品加以再利用,在此范圍內,知識產權權利人(包括真正的權利人、被授權人、繼承人等)放棄該標的物,並進而放棄在該標的物上的某些消極禁止權的行使。
D. 專利權窮竭名詞解釋
專利權窮竭, 即使 TRIPS 協議在這 一問題上也未達成一致意見。 作者認為, 完整的專利權窮版竭制度應當包括權專利權的國內窮竭、 專利權的國際窮竭(專利產品的平行進口)以及關聯專利權的窮竭方面的規范;專利權窮竭 制度的價值目標是利益的平衡和效率(卡爾多-希克斯標准)
E. 權利窮竭的專利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使用范圍
二、 專利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適用范圍——任意改變外觀專利設計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是否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如前所述,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產品的合法購買者的物權和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發生沖突時,後者應當讓位與前者,但這是否意味著產品購買者可以任意的使用產品而不受任何限制呢?這里又引出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購買者改變了專利產品的原有使用方式而進行營利性生產時是否仍舊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筆者近日就看到了一個經過中院和高院審理的專利侵權糾紛的案例。這個案例體現了實務中法官對於專利權窮竭原則的不同理解。 案件的案情是這樣的,原告鞠某擁有專利號為ZL96323288.6的外觀設計專利權,使用外觀設計的產品名稱為酒瓶。原告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許可該專利。 被告未經許可大量回收銀河酒廠投放市場的酒產品的舊酒瓶,自行清洗消毒後灌瓶、包裝生產了另一種獨立銷售的「古貝春頭曲」並投放市場。 原告鞠某認為被告未經其許可以營利性目的使用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侵犯了其外觀設計專利權,訴至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而被告認為原告售出後的「專利產品」--酒瓶、酒和包裝物,它的所有權已發生了改變,不再屬於原告而屬於作為購買方的被告,原告專利產品投放市場後已經權利用盡,其使用原告已售出的專利產品(酒瓶),不構成專利侵權,是合法行為。 本案的一審法院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外觀設計專利合法有效,應受法律保護,任何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以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被告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使用與原告設計相同或近似的舊酒瓶製造並銷售「古貝春頭曲」,其行為侵犯了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原告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的請求應予支持。 而二審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擁有酒瓶外觀設計專利權,受法律保護。當原告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銀河酒廠使用該外觀設計專利酒瓶生產、銷售白酒並售出後,原告和銀河酒廠已經獲得了收益,體現在酒瓶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根據專利權窮竭原則,購買者的使用或者再銷售行為就不構成對其專利權的侵犯。被告使用回收的舊酒瓶生產、銷售古貝春頭曲,因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通過法庭認定的事實可以看出,由於被告承認其酒瓶是回收利用原告擁有專利的酒瓶,雙方當事人並沒有就被告產品是否落入原告專利范圍發生任何分歧,因此本案證爭議的焦點在於原告專利權產品是否權利窮竭。 縱觀一審和二審截然不同的判決結果,體現了法官理解該原則時的重大分歧。筆者認為,本案外觀設計專利產品「酒瓶」,其工業上的應用價值在於作為酒的包裝物與酒作為一個整體投入市場。所以,此時的專利權窮竭,應該是專利權人將使用這種外觀設計的酒產品合法投入市場並售出後,購買者自己使用或再次銷售該酒產品的行為都是合法的行為,權利人無權干涉。 但是這里酒產品的權利用盡是否意味著其所有人可以任意的使用和處分作為產品組成部分的「酒瓶」呢?一審和二審的法官在這一點上分道揚鑣,二審法官認為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被告的回收使用行為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而一審法官認為就酒瓶而言,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再次利用,已經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是一種變相的生產製造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不能成立,應承擔侵權責任。 筆者認為,一審法官的觀點更為可取,他更加准確的把握了權利窮竭原則的內涵。專利窮竭原則的規定體現在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構成侵權。」 從其立法目的上來看,該原則旨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其制度功能是解決專利權人的專利權和專利產品購買者所有權之間的權利沖突,因此,此時的權利窮竭是指酒和酒瓶作為整體投放市場應該權利用盡,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和再次銷售該酒產品而不需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但本案中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回收舊酒瓶而生產其他產品顯然超出了專利權人銷售專利產品的目的,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此時對專利產品的「酒瓶」的商業性利用和對酒產品本身的使用已經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行為。 專利窮竭原則允許購買者對酒產品的自由處分並不意味著允許其將專利產品與其他類型的酒或飲料結合的製造和銷售的行為。這種改變專利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顯然已經超出了權利窮竭的內涵,其實質是一種變相實施專利的行為。在筆者看來,對於專利權人和被許可人來說,此時回收舊酒瓶和被告自己去生產含有專利技術的酒瓶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是不能成立的,應該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二審法官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在於他沒有正確理解權利窮竭的立法意圖,法律為了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而創造了該項制度。如果允許這種對舊酒瓶的所謂「合法」利用,首先可能到導致消費者因產品外觀相似而受騙上當從而危害市場交易秩序。其次這對於專利產品的許可使用人也是非常不公平的。結合本案,銀河酒廠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才獲得了該項專利的獨占實施許可,現在被告只要以幾角錢一個[ix]的價格就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其享有獨占許可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x],這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通的。再者,專利權人與被許可使用人簽訂的是獨占許可合同,這意味者不僅其他人不能實施專利,就連專利權人本人也不能夠實施專利。現在法官讓專利產品在這種意義上「窮竭」,讓被告合法的來使用專利產品進行再生產,這無疑是對獨占實施許可的全盤否定。如果原告投放市場的酒瓶質量夠好的話,二審法官的判決就意味者其他主體也可以再次回收並把它與別的產品結合使用,那樣只有傻瓜才會花十幾萬的費用去買獨占實施許可,坐等去收別人的專利產品來用才是上上之策。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的對象是一種智力成果,是體現特定產品設計的無形資產。我們應該嚴格區分作為專利權載體的「酒瓶」所有權的移轉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移轉。權利窮竭只應發生於同一產品存在著該產品的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產品所包含的識產權發生沖突之時,在這種情形下,知識產權人不能禁止相關的物權人的某些特定的行為。但超出了這個內涵而使用商品的行為都不應該導致專利權的權利窮竭。如果我們任意的擴大專利權窮竭原則的適用范圍就會給權利人和專利許可使用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害。
F. 如何理解專利權窮竭
專利權窮竭專利權窮竭也稱為專利權用盡,是指專利權人對合法投放市場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不再具有控制或者銷售控制權或者支配權。
專利權窮竭的原由規定專利權窮竭原則的原由是:
1、專利權人通過實施其專利,包括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或者許可他人實施上述行為後,即已獲取了利益,其專利權已經實現。
2、如果在該產品被合法製造、進口並予以售出以後,專利權人仍可以對該產品享有權利,將不利於專利產品的流通和利用,從而對產業進步及科技發展造成損害,有違專利立法本意。專利權窮竭的注意事項我國《專利法》規定:「專利權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售出後,使用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理解「專利權窮竭」時,應當注意:
1、專利權窮竭是針對某一件具體專利產品而言的,即使用或者銷售某一件具體的專利產品或者依據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是否侵權?
2、專利權窮竭所針對的具體產品,只能是由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而合法投放市場的專利產品或者依據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不法侵權產品不發生專利權窮竭問題。
3、專利權窮竭不是專利權終止,即任何一件具體專利產品之權利的窮竭,不會導致專利權本身的終止或者無效。
G. 急求「淺析國際貿易中平行進口問題的研究」畢業論文!特別是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下的平行進口!
摘要:知識產權的「平行進口」反映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貿易自由化之間的沖突。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反映了各國對待平行進口的態度。中國入世之後將如何應對平行進口問題,關繫到我國的對外貿易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因此必須借鑒各國經驗,慎重對待。
關鍵詞:平行進口;權利窮竭;貿易自由化
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貿易的自由化,知識產權的平行進口是否構成對進口國知識產權人的侵權成了國際貿易領域里爭論不休的話題,各國法律和司法實踐對此態度相左。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和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的健全,平行進口問題也日益引起商界和法律界人士的關注。早在1992年,我國環宇電子公司生產的帶有「桑日」商標的電器進入美國時,受到美國「桑日」商標被許可人阻攔。由此引起了國內對平行進口法律問題的爭論。到1999年11月,在廣州中院審結的「力士」香皂商標平行進口案,[1]則備受業內人士的關注。它是我國法院審理的第一起影響較大的典型商標平行進口案。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我國司法界人士對平行進口的態度。由此引發了國內關於平行進口的又一輪討論。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下對平行進口的看法:
一、知識產權平行進口的含義及特徵
平行進口是指當地有知識產權擁有者或經知識產權人授權的代理商,而未經其許可,其他貿易商仍從國外進口有關產品的作法。典型的平行進口有以下特徵:(1)知識權人或以其授權的代理人,在進口國擁有知識產權。(2)出口商在出口國也有知識產權或授權。(3)出口商與進口國知識產權人(授權人)之間的關系是授權與被授權或同是第三國知識產權人的授權人。(4)進口商未經本國有關知識產權人的許可從出口國進口有關產品。從以上特徵可以看出平行進口的產品,是知識產權人原產的正宗產品或其授權人製造的正宗產品,非假冒產品。
在實踐中,把出口商未經知識產權人的許可而製造銷售有關產品,而進口商進口該產品的也認為是平行進口,具體又可以分以下兩種情況:(1)知識產權人在出口國獲得了知識產權出口商未經其許可製造、銷售與其知識產權有關的產品,則其製造或銷售行為本身就構成了侵權,進口商進口該產品無疑屬侵權。(2)知識產權人在出口國未獲得知識產權,由於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則出口商製造、銷售有關產品不構成侵權,但知識產權人在進口國享有知識產權,則進口商的進口行為顯然是侵犯了知識產權人的權利。以下只從典型的平行進口來分析。
二、平行進口的法理論爭
在法理上對平行進口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平行進口是合法的;另一種觀點則針鋒相對否認平行進口的合法性。雖然兩派意見尖銳對立,但他們論證的理論出發點則是同一的: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
贊成平行進口的理由如下:根據權利窮竭原則,對於權利人或經其許可製造的產品,權利人合法有效投放市場後在銷售過程中,他人再如何轉售,權利人無權過問。即只要商品的首次銷售得到了知識產權人的許可,則以後的任何轉售包括平行進口均不構成侵犯其知識產權。這種理論又被稱為權利的國際窮竭,知識產權在一國的用盡導致在其他所有國家的用盡。
反對平行進口的理由如下:根據知識產權的獨立性原則又稱為地域性原則,知識產權的成立、移轉、保護均依賦予其權利的國家的法律規定,且只限於該領域內不及於其領域外,所以權利窮竭是有國界的,只有國內的權利窮竭沒有國際的權利窮竭。(歐盟、法語非洲國家除外,因為它們內部實現了經濟的一體化,要求有共同的知識產權原則)
爭論雙方各執一詞,似乎都有道理。但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應當在理論上更具有說服力。首先,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它的基本特徵,除非參加有共同的國際條約或訂有雙邊協定,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會主動承認和保護在外國獲得的知識產權,只保護依國內法獲得的知識產權。即使為了履行國際條約義務,也是在遵守條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依國內法予以承認和保護的。即使同一所有人的智力成果,在不同國家都獲得了知識產權,但由於產生它的法律不同也有很大的差異。如同為著作權,法國規定作者對已發表的作品有回收權。而我國著作權法則沒有規定。權利只對產生它的法律才有意義,同一所有人同一智力成果在不同國家獲得的權利是兩種不同的權利,所以一種權利的窮竭,並不能導致另一種權利的窮竭,在一國權利的一次用盡,在另一國可能還沒有開始行使。其次,有關保護知識產權公約都明確規定了知識產權的獨立性原則,《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第四條之(二)、《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第五條第二款、《世界版權公約》第二條、第四條1、2款。在TRIPS協議中明確承認知識產權的獨立性。而權利窮竭,國際公約並未把它們作為一項基本原則。
可見權利窮竭理論並不能充分證明平行進口的合法性,那麼是否意味著權利窮竭與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或獨立性,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呢?其實二者並不矛盾。「地域性」是知識產權在跨國交易中的表現,而「權利窮竭」只是知識產權在國內商品流通中的表現。「進口行為不同於在一國市場上的一般買賣行為,而是涉及到產品在兩個不同國家市場之間的轉移也涉及到兩個不同的知識產權保護區域。」[2]所以基於知識產權的獨立性原則,從理論上講,平行進口原則上構成對知識產權的侵犯。
三、各國對待平行進口的態度及司法實踐
平行進口反映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國際貿易自由化之間的沖突。在實踐中,「一國對待平行進口的態度往往取決於一國的知識產權政策和貿易政策的相互地位及其所帶來的利益的大小。」[3]一般而言,當一國偏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時,則傾向於禁止平行進口,而當該國偏重於貿易自由化時則傾向於允許平行進口,但就某一具體知識產權的平行進口,它採取怎樣的政策,還最終取決於該國在世界上的知識產權地位和貿易地位。比如美國是世界的貿易大國,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主導地位,同時,它也是最大的技術輸出國,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可謂最無微不至。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符合美國的利益,能保證美國在知識經濟時代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又能從中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所以美國原則上禁止平行進口,尤其在專利領域更是力主專利人的進口權。再如歐盟,由於強調內部的一體化和貨物的自由流通,在歐盟內部主張權利的國際窮竭,允許平行進口。在歐盟外部與其他國家之間,為了保護歐盟內部知識產權人的利益,不主張權利的國際窮竭,禁止平行進口。
另一方面,具體到商標、專利、版權,由於它們之間的差異,各國的態度又有所不同。
商標與平行進口。由於商標是一種標志性的權利,它的基本功能在於區別商品或服務的不同來源,當然它還派生出了廣告功能、品質保證的功能。商標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凝結於商標中的商品的聲譽,企業的信譽。為了防止消費者對同一來源的商品產生「不同來源」的誤解,有利於保護市場的安定,許多歐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允許商標的平行進口。但是如前所述,對於商標的平行進口,同一國家(或地區)會根據不同時期的貿易政策有所改變。如歐盟,1994年6月歐共體的歐洲法院曾就Idealstandard一案作出裁決:無經濟聯系的境外同一商標的所有人向境內進口帶有該商標的商品,境內有關的商標權人有權禁止;而境外商標人如系境內商標權人的被許可人,則說明二者之間有經濟聯系,此時境內所有人無權禁止。而1998年歐洲法院在Silhouette訴Hartlauer一案中作出了一個引起軒然大波,但同時也是有決定意義的判決,在司法領域里確立了歐共體對外不採取商標權利用盡原則。[4]
為什麼在短短的四年之後,歐洲法院就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判決呢?歐盟始終以《羅馬公約》建立歐洲共同體統一市場的理論作為決策的依據,是否採用商標權利用盡原則,要看這一原則實施的結果是否影響歐共體市場內部的一體化及貿易的自由流通和服務的自由提供,對外是否有利於保護成員國,特別是其工業界的利益。[4]美國是一個高價位的國家,為了維護本國工業界的利益而採取禁止商標的平行進口,除非當地商標權人同意。日本也是如此。
專利與平行進口。對專利的平行進口各國規定比較一致,承認專利權窮竭的地域性、禁止平行進口。無論是《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還是TRIPS協議中都賦予了專利權人進口權,任何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目的進口其專利產品都是侵權。我國專利法第11條第3款規定:專利權被授予之後,除法律另有規定,專利權人有權阻止他人未經許可為生產經營目的而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進口依照其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可見各國專利法和國際公約一致保護專利權人的進口權,禁止平行進口。
版權與平行進口。由於各國的版權理念不同,對於版權的平行進口規定也不一樣。法國、比利時等國根本不承認版權的窮竭,版權人可以控制其作品直到最後的消費者,所以它們是絕對禁止版權平行進口的。而德國、奧地利則允許版權的平行進口。美國向來不承認權利的國際窮竭。但在1998年3月,最高法院關於Coualityking一案中的判決卻承認在出口轉內銷時,平行進口應適用國際窮竭原則。明確在立法中禁止版權產品平行進口的國家和地區是少數的。
隨著國際互聯網的發展,版權產品的大部分可以通過直接電子商務的方式經過互聯網由一國傳輸到另一國。這種互聯網上的進口,版權人很難阻止。禁止版權平行進口的任何規定,如果不能解決互聯網上的版權保護問題則會變得毫無意義。
四、加入WTO後,中國如何應對平行進口
由前分析可知,平行進口不僅是一個知識產權領域的問題,更是一個國際貿易中的問題。平行進口的實質是由於進口國與出口國對同一產品存在價格差,產品從低價位國(出口國)流向高價位國(進口國),進口商從中得利。我們知道關貿總協定及後來的世貿組織為了推動自由貿易,要求各成員國必須把關稅降到最低水平,關稅,作為各國貿易保護的壁壘作用已基本喪失。另一方面各國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又開始抬頭,各種非關稅壁壘層出不窮,而且又打著合法的旗幟堂而皇之,在這種情況下,禁止平行進口不失為一種貿易保護的又一新壁壘。
經過十幾年艱苦的談判,我國已是WTO的成員國了。這就意味著要全面履行有關承諾,包括把關稅降到最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對待平行進口意義重大。我們應當全面看待平行進口問題,平行進口可以促進國內相同產品之間的競爭,刺激國內經濟的發展和貿易自由化;同時也給進口國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更廉價的消費選擇,使消費者得到實惠;從全球來講,有利於促進資源的最佳配置。另一方面,應當看到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同一商品進口地的銷售商已投入了大量促銷經費,允許平行進口就相當於允許這些商品搭進口地銷售商的便車,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此外,如果「平等進口」的是假貨、冒牌貨,則不僅損害權利人的知識產權和聲譽,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本人認為對待平行進口問題應從我國的貿易地位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出發,不能一刀切。
首先,對於專利權,由於各國規定比較一致,我國專利法也明確規定禁止平行進口,所以應一貫堅持。
其次,對於商標各國態度並不一致,我國商標法也未賦予商標權人進口權。應當從是否有利於保護我國的商標權人(或授權人)和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出發,靈活確定。如前面提到的「力士」香皂商標進口案,我國廣東地方法院判決平行進口違法。其背景最主要是當時亞洲金融危機,我國周邊國家貨幣貶值,而我國人民幣不貶值,周邊國家「力士」香皂的價格低於我國市場上的價格,如果允許平行進口則會損害我國商標權人的利益。中國加入WTO後,雖然不久關稅的保護作用將要基本喪失,但應當看到我國仍然是低價位國,不應過早在法律中明確規定禁止平行進口,以免束縛自己的手腳。
對於版權的平等互利進口則不應過於嚴格。首先國際條約及我國版權法(著作權法)也未賦予版權人進口權,各國態度不一。其次如前所述,電子商務的發展版權的平行進口易如反掌,難以防止。當然如構成不正當競爭,則可按不正當競爭法則處理,「世界上在版本領域里承認國際窮竭原則的國家越來越多的情況下」,[5]我們也沒有必要給予過多的保護。
總之,對於知識產權的平行進口,我們既要借鑒國際上的通行作法,又不能人雲亦雲。無論是《保護知識產權巴黎公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還是TRIPS協議都只規定了專利權人的進口權而且還使之受成員國可能適用權利窮竭的限制。對於商標和版權則由各國保留未予規定。正如鄭成思教授所言:「在條約允許我們放寬之處,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如果保護的比一些發達國家還嚴,歷史可能會回過頭來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失策。」[5]
參考文獻
[1]吳建創.從「力士」香皂商標案看「平行進口」[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0-06-05.
[2]梁敏傑.關於我國「入世」與平行進口問題的思考[J].湖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1).
[3]李玉文,方秀雲.平行進口、知識產權保護與貿易自由化的沖突[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3).
[4]陳 江.歐共體商標權利國際用盡原則演變過程及對我國的啟示[J].政法論叢,2000,(4).
[5]鄭成思.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知識產權法[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0-02-18.
作者:冀彩芳 來源: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H. 什麼是著作權的限制為什麼要對著作權進行限制
為鼓勵作品的傳播,著作權法在一定范圍內對著作權所進行的限制。具體包括:(1)著作權保護期限。規定一段相對的保護期,超過著作權保護期的作品即進入公有領域,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2)地域性。某項著作權原則上只能在該國領域內發生法律效力,在其他國家不發生法律效力。(3)合理使用制度。在一定條件下,為了個人學習和科研的目的、為了系統教學活動、學術研究、科學探討、公共借閱、宗教或慈善性質的活動等社會利益,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同意,也不必向其支付報酬而自由使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4)法定免費使用與法定許可。前者指在特定情況下可以不經作者同意不必支付報酬而使用其已發表的作品。主要在前蘇聯、原東歐國家實行。《世界版權公約》杜絕了法定免費使用制。後者指法律許可已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圍的使用,但使用後應向著作權人付酬。目前幾乎所有建立了著作權制度的國家都實行了這種制度。(5)強制許可。基於某種正當理由必須使用作者已發表的作品,經向著作權主管機關提出申請,被批准並向著作權人支付一定報酬或使用費後,即獲得對該作品的一定使用權。(6)著作權「窮竭」制度。著作權的某項權利如發行權一經行使即告結束,不得再次行使。(7)公共秩序保留。任何作者都只能在不違背本國或權利主張國公共秩序的前提下行使其權利。(8)「善意買主」與「反向工程」。1984年,美國首先在其頒布的《半導體晶元保護法》中提出對晶元掩膜作品的「善意買主」應免除侵權責任。只要經銷侵權晶元的人,可以證明自己不知有關晶元侵犯了掩膜作品專有權人的權利,該專有權人無權對該善意買主求償。一旦該買主得知其中包含侵權品後,雖仍可繼續經銷。但必須向專有權人支付合理的使用費。「反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指分析了他人的晶元掩膜設計之後,自己另外帶獨創性地再設計出新的掩膜作品,雖可以看出這種新作品是在他人的原作品上衍生出來的,但不視為侵權。對著作權進行限制的目的在於防止作者將某些專有權利變成公眾獲得知識和整個社會教育、科學和文化發展的障礙,以促進作品的廣泛傳播。
I. 權利窮竭的定義
權利窮竭制度對於其內涵和適用范圍應該有準確的界定,不然就會版給權利人的利益造成不權當的損害。本文以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三個領域的三個問題為切入點,闡述了筆者對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的理解和看法。 權利窮竭 權利用盡 發行權一次用盡 首次銷售原則
知識產權是一種專有性的民事權利,它同所有權一樣,具有排他性和絕對性的特點。[i]但同時,為了防止這種壟斷性權利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障礙,知識產權制度在維護創造者專有性權利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必要的限制,以協調創造者、傳播者、與代表社會利益的使用者三者的利益關系。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就是對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
J. 作品的版權保護是作者死後50年嗎
著作權的保護期為50年,從作者死後開始計算,到作者死亡後第50年的12月31日為止。作者生前著作權受合法保護。
在我國,著作權是從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的,人身權利中除了發表權外沒有期限限制,發表權一經行使即窮竭,如果在作者死後50年內不發表,就不再保護。財產權利的保護期限是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如果作品創作完成後50年未發表的,不再保護;
另外,法人和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的作品以及電影、電視、錄像作品和攝影作品和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保護期都是作品首次發表之日起50年,創作完成50年內不發表就不再保護。軟體著作權的保護期限為25年,截止於軟體首次發表後第25年的12月31日。保護期滿前,軟體著作權人可以向軟體登記管理機構申請續展25年,但保護期最長不超過50年。
(10)什麼是版權國際窮竭制度擴展閱讀:
版權保護期限的分類:
(1)一般作品,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共同作品應以共同作者中最後去世的作者為准。
(2)電影作品,自公映後50年。如攝制完成後50年內未公映,自作品攝制完成後50年期滿。
(3)匿名或假名作品,為其合法向公眾發表之日起50年。如公眾知道作者身份,適用一般作品。
(4)攝影作品及實用藝術品,為自該作品完成時算起25年。
上述保護期限,是各國應保護的最短期限。可規定更長的保護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