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最高法院建設用地使用權互換

最高法院建設用地使用權互換

發布時間:2022-04-20 13:52:54

❶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什麼是「房地一體主義」

「房地一體主義」主義就是抵押、查封和處置的一並性。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層含義:

一、房地一並抵押原則,也即房和地,要抵一起抵。

《擔保法》第36條、《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32條都規定了應「同時抵押」。《物權法》第182條除規定了應「一並抵押」外,還規定若只抵押一個時,另一個「視為一並抵押」。

據此,當地上附有建築物時,房和地應一並抵押,若單獨辦理房產抵押的,物權法強行規定「視為一並抵押」,反之亦然。

二、房地一並查封原則,也即房和地,要封一起封。

2014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聯合下發的《關於依法規范人民法院執行和國土資源房地產管理部門協助執行若干問題的通知》(法發〔2004〕5號)第6條規定,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屬同一權利主體時,應當「同時查封」。

2014年10月出台的《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23條對此進行了彌補,該條規定,除房地權屬分屬不同的主體外,「查封一個及於另一個」。

三、房地一並處置原則,也即房和地,要賣一起賣。

2007年施行的《物權法》第146條、第147條又分別確立了「房隨地走」和「地隨房走」原則。

(1)最高法院建設用地使用權互換擴展閱讀:

房地一體原則的例外

(一)劃拔土地上及其建築物

根據物權法第182條的規定,房地產抵押權一經設定,抵押標的物即自動涵括了設定抵押時的建築物所有權及土地使用權的全部價值。

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破產企業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應否列入破產財產等問題的批復》法釋[2003]6號文的規定,抵押權人只有在以抵押標的物折價或拍賣、變賣所得價款繳納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款項後,對剩餘部分方可享有優先受償權。

從而導致劃撥土地使用權上的建築物設定抵押時,抵押權人對相當於出讓金價值的部分不享有優先受償權。

(二)土地租賃中的房地分離

根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9條第2項及《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四章之規定及國土資源部《規范國有土地租賃若干意見》,出讓土地使用權人在符合一定的前提下可以出租其土地給他人使用,國有土地也可由政府直接出租給他人使用。

承租人在承租的土地上營造建築物必然導致房屋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合法分屬不同民事主體的局面出現。

(三)物權法第142條但書所指的房地分離。

《物權法》第142條規定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建造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所有權屬於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該條但書中對有證據證明未登記的地上建築物不屬於已登記的土地使用權人的,按房地分屬不同的民事主體處理。實踐中,該種情形主要發生於:

一是該地上建築物等不是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建造的。比如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給他人,但為逃避稅收等沒有辦理變更手續,地上建築物實際上是由他人受讓土地後建造的。

二是地上建築物等是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建造的,但基於與他人設立的其他法律關系,如聯建、合資、合作等,按約定建成後的建築物等權屬應部分或全部歸他人所有。

三是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已經將建造的建築物等預售給他人。

四是部分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是通過TOT等方式進行的,政府部門按照特許經營協議的約定,將已經開發建成的市政基礎設施項目的特許經營權授予投資方,但並不轉讓變更土地使用權的權屬。

那麼如果投資方另行增設的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將直接導致地上建築物與土地在經營期內分離。

❷ 民法中論述物權法對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相關規定

我國《物權法》中第十二章關於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內容,對此有清楚的規定。

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三十七條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採取出讓或者劃撥等方式。
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採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
嚴格限制以劃撥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採取劃撥方式的,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土地用途的規定。
第一百三十八條採取招標、拍賣、協議等出讓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和住所;
(二)土地界址、面積等;
(三)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的空間;
(四)土地用途;
(五)使用期限
(六)出讓金等費用及其支付方式;
(七)解決爭議的方法。
第一百三十九條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建設用地使用權自登記時設立。登記機構應當向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發放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
第一百四十條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應當合理利用土地,不得改變土地用途;需要改變土地用途的,應當依法經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一百四十一條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以及合同約定支付出讓金等費用。
第一百四十二條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建造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所有權屬於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
第一百四十三條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有權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一百四十四條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的,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相應的合同。使用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剩餘期限。
第一百四十五條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變更登記。
第一百四十六條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附著於該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一並處分。
第一百四十七條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該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並處分。
第一百四十八條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前,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該土地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對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給予補償,並退還相應的出讓金。
第一百四十九條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
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一百五十條建設用地使用權消滅的,出讓人應當及時辦理注銷登記。登記機構應當收回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
第一百五十一條集體所有的土地作為建設用地的,應當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規定辦理。

❸ 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抵押或者收回有哪些規

(1)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的,
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相應的合同
。使用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剩餘期限。
(2)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變更登記。
(3)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附著於該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一並處分。
(4)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該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並處分。
(5)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前,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該土地的,應當依照物權法的規定對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給予補償,並退還相應的出讓金。

❹ 關於土地轉讓的法律問題

1.在我國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只有國家和集體兩種。個人不能擁有土地所有權,只能享有土地使用權、承包權等權利,你說的應該是向甲購買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管理法》第八條 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2.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但應當進行登記,建設用地使用權自登記時設立。A與甲簽訂了轉讓合同後還需要到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變更登記,由登記部門發放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使用權證書上的權利人為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合法權利人。 《物權法》第一百四十四條 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的,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相應的合同。使用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剩餘期限。
第一百四十五條 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變更登記。

3.如果登記的時候是A和B兩人的名字,那麼A擅自將土地出售是不合法的。你可以以共有人的身份要求甲返還4畝地的錢。如果登記的時候是A一個人的名字,那麼B就不是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權利人,B只能依據與A的合同,請求A承擔違約責任。

❺ 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有哪些法律風險

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法律風險及防範

取得建設用地是房地產開發最為重要的條件,有人將房地產開發的土地與建築物形象的比喻為「麵粉」和「包子」的關系,個人認為非常貼切。由此可見建設用地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取得不符合法律規定勢必會對整個房地產開發產生致命的影響。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分享房地產開發中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中的法律風險及防範。

一、建設用地使用權取得的方式

(一)出讓:1、招拍掛取得;2、協議取得;

(二)劃撥用地;

(三)轉讓:1、資產轉讓;2、股權轉讓;3、直接轉讓土地

(四)合作開發

以上土地取得方式中,(一)、(二)類屬於土地一級市場范疇,(三)、(四)類屬於土地二級市場范疇。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的法律風險

(一)無效的法律風險

1、未經法律授權的主體簽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法律風險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適格主體為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十四條第二款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本解釋所稱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作為出讓方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受讓方,受讓方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協議。

問題:區級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直轄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開發區管委會有無土地使用權出讓主體資格?

根據上述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只有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享有法定的土地出讓權,法律、法規從未賦予過省級人民政府、區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行使土地出讓權。土地出讓權本質上屬於行政專屬權利,法無授權不得行使。

直轄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在這里應當屬於市級人民政府范疇,具有土地出讓權利。如果將直轄市人民政府歸為省級人民政府,下轄區級人民政府也無土地出讓權,必將導致直轄市范圍內的很多土地無法出讓,這並不是房地產管理法及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立法的應有之義。

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作為土地出讓方與受讓方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應當認定無效。解釋施行前,開發區管委會與受讓方簽訂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起訴前經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追認的,可以認定有效。因此:開發區作為出讓主體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原則上無效,但滿足兩個條件後可以認定有效(1)開發區管委會與受讓人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的時間是在解釋施行前;(2)起訴前經市縣級土地管理部門追認。

最高人民法院對省級人民、區級人民政府土地部門作為出讓方與受讓方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的效力雖沒有明確規定,但根據其對開發區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的態度可以推定:解釋施行後,無土地出讓權的主體與受讓人簽訂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應當一律認定無效。

2、2002年《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施行後, 以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法律風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13條確立了土地使用權可以採取招標、拍賣或協議三種方式。

《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第四條規定 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各類經營性用地,必須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前款規定以外用途的土地的供地計劃公布後,同一宗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也應當採用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至此,我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有招標、拍賣、協議和掛牌四種方式。

《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各類經營性用地及經營性用地之外的土地有兩個以上的意向用地者的,必須以招拍掛方式出讓。該規定勢必限制了以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用地。

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監察部聯合下發了《關於繼續開展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情況執法監察工作的通知》(即「71號令」),要求從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經營性的土地一律都要公開競價出讓。也就是說,在2004年8月31日之前,各省區市不得再以歷史遺留問題為由採用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國有土地使用權,以前盛行的以協議出讓經營性土地的做法被正式叫停。831大限

問題:《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施行後,以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合同是否有效?

個人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為法律,《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為部門規章,規章的內容與法律規定相抵觸,應當適用法律的規定,同時,根據《合同法》解釋一的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才無效。《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施行後,通過協議方式簽訂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合同雖然違反部門規章,或者也可以說是違反國家政策,但未達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程度。所以,違反該政策並不導致合同無效。但違反該政策可予以行政制裁,即合同有效但因存在違反國家的政策而不能實際履行,合同雙方均可申請解除合同,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施行後,將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採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上升為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今後,未通過招拍掛而以協議方式簽訂的經營性建設地用地的土地出讓合同應當被認定為無效合同。

【風險防範】在簽訂國有土地出讓合同時注意取得土地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否則可能無效。尤其是在BT項目中政府部門以土地換項目的情況。

3、出讓合同中缺乏土地規劃條件的法律風險及防範

規劃條件是土地出讓的前提條件之一,非經規劃,土地不得出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39條規定:規劃條件未納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合同的,該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無效;對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建設單位批准用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撤銷有關批准文件;佔用土地的,應當及時退回;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該條規定明確規定因缺乏規劃條件而致使土地出讓合同無效,同時沒有任何補救辦法。因此出讓合同中沒有關於出讓土地的規劃條件必將導致出讓合同無效。

《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規劃管理辦法》第五條 出讓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前應當制定控制性詳細規劃。

出讓的地塊,必須具有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的規劃設計條件及附圖。

第六條 規劃設計條件應當包括:地塊面積,土地使用性質,容積率,建築密度,建築高度,停車泊位,主要出入口,綠地比例,須配置的公共設施、工程設施,建築界線,開發期限以及其他要求。

【風險防範】國有土地使用權人在與土地出讓部門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時應當注意確認對方的主體身份,出讓主體為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以外的任何主體均可能導致合同無效。【風險防範】審查土地出讓合同中應當嚴格把握合同中是否有關於出讓土地規劃條件的條款,沒有該條件的合同應慎重簽訂。

【風險防範】土地受讓人受讓建設用地後,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遵守出讓合同約定及法律、行政法規的相關規定,變更土地用途應當同時取得規劃主管部門及市縣級土地管理部門的雙重同意,否則可能導致合同被解除而土地開發無法繼續的法律風險。

二、受讓方違約,出讓方解除合同、收回土地的法律風險

1、受讓方變更土地用途,未經出讓和和規劃部門的雙重同意

土地用途是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基本內容,確保土地用途不變是土地受讓人應當履行的基本義務,也是土地出讓人監督受讓人如何利用土地的重中之重。土地用途的審批許可權在於政府規劃部門。

問題:土地受讓人取的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後經規劃部門同意變更土地用途後,是否可以直接按照規劃部門同意變更後的土地用途利用土地?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18條規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的,必須取得出讓方和市縣級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變更協議或者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相應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六條受讓方擅自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出讓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

所以,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取得了土地使用權後要變更土地用途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1、取得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2、取得出讓方的同意,並簽訂補充協議或重新簽訂出讓合同,調整土地出讓金。

2、未按土地出讓合同的約定按時足額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3、改變土地規劃條件;

4、未按時開發導致土地閑置等 情形的可能被土地出讓人收回土地。

以上第(1)(2)、(3)種收回為解除合同後收回,從法律規定的表述來看,該三種通過解除合同後被收回土地的,除非出讓合同約定不退還出讓金的,否則應該退還出讓金,由出讓人承擔違約責任。第(4)中為行政強制無償收回,帶有行政處罰性質。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16條規定:土地使用者必須按照出讓合同的約定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未按照出讓合同約定支付出讓金的,土地管理部門有權解除合同,並可以要求違約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受讓方擅自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的,出讓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二十五條 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必須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動工開發期限開發土地。超過出讓合同約定的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可以徵收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閑置費;滿二年未動工開發的,可以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關部門的行為或者動工開發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動工開發遲延的除外。

【 風險防範】變更用途需經雙重同意;按時交納土地出讓金,資金周轉困難應及時申請緩交取得出讓人同意;改變規劃條件應當申請;囤地有風險、及時開發,因國家機關原因或不可抗力應注意保留證據

(三)出讓方違約的法律風險

土地使用權人支付土地出讓金後,經常會面臨政府因規劃調整、征地拆遷安置未完成等情況而無法按時交出土地或已經交付的土地存在高壓線、地下管網及周邊化工廠等搬遷未能解決,未能達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的熟地條件,土地使用權人接收土地後勢必會產生高昂的費用或者根本沒辦法開發利用土地。土地出讓方不按照出讓合同約定的時間及條件交付達到開發建設條件的土地,當然構成違約,雖然土地受讓方可以通過訴訟途徑追索損失,但「撕破臉皮後」土地受讓人作為開發企業難以保證在今後的開發過程中不被土地出讓方「穿小鞋」,整個開發過程將「舉步維艱」。所以實踐中,很少發生土地受讓人起訴出讓人要求承擔違約責任的情況。

【風險防範】鑒於土地出讓方「惹不起」,受讓人應在獲取出讓土地前應做好盡職調查及現場勘察工作。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的法律性質(民事還是行政?)

關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是民事合同還是行政合同?相應的糾紛是民事糾紛還是行政糾紛?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議頗多。有人認為是民事合同,產生的糾紛應當是民事爭議。有人認為是行政合同,產生的爭議,應當通過行政訴訟解決。個人覺得各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本人在此持折中觀點。即:既不能簡單的把一個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糾紛當成完全的民事合同糾紛,也不能簡單的把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糾紛當成完全的行政合同糾紛。應當就合同爭議的具體內容具體評價。

民事:如土地受讓人未按約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改變土地用途屬於違反合同的違約行為,土地出讓人可以基於雙方通過自願、平等、公平競價為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而簽訂的合同解除合同,收回土地,同時出讓人還可以要求受讓人承擔違約責任。這完全符合民事合同及糾紛的基本形式;

行政:如土地受讓人因未按期進行或完成土地開發,導致土地閑置的,土地出讓人可以根據法律規定無償收回土地。《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17條第2款規定:未按照合同規定的期限和條件開發、利用土地的,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予以糾正,並根據情節可以給予警告、罰款直至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的處罰。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國家對於閑置土地的行為採取的是具體的行政處罰措施對行政相對人的利用土地的違法行為予以處罰。同時,《閑置土地處理辦法》規定:滿兩年為動工開發的,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後,向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下達《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決定書》,無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個人觀點:對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要看糾紛的具體內容,有些糾紛應當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有些糾紛明顯屬於具體行政行為,應當通過行政訴訟途徑解決,不能一概而論。

司法機關態度:按民事糾紛處理。

1、最高人民法院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納入民事案件案由的合同糾紛中予以規定並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中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定性為民事審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就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問題,制定本解釋。)

2、最高法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歸為民事案件合同糾紛案由中予以立案處理。

❻ 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能否轉讓

以劃撥方抄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未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轉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時,應當按照國務院規定,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審批。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准予轉讓的,應當由受讓方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並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報批時,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決定可以不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的,轉讓方應當按照國務院規定將轉讓房地產所獲收益中的土地收益上繳國家或者作其他處理。」

❼ 該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能否流轉

問:A企業是鄉鎮企業,經批准取得某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2014年,A企業因融資想把該地轉讓給B企業,雙方簽訂了轉讓協議。B企業支付了相應款項後未實際佔用該地塊,也未實施建設。B企業能否取得該地塊的建設用地使用權?

答:(1)集體建設用地有特定的使用范圍。集體建設用地,是指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個人投資或集資、進行各項非農業建設所使用的土地。集體建設用地主要有三種類型:鄉鎮企業用地、宅基地和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用地。此外,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這就從法律上明確了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原則上不允許出租、出讓或者轉讓,只有在企業發生破產、兼並或資產轉移的情形下才可以轉移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此外,《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嚴格執行有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國辦發〔2007〕71號)也明確嚴格控制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范圍。本案中,A企業並未破產、兼並,不能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給B企業。B企業無法取得該地塊的建設用地使用權。

(2)本案中轉讓合同屬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第五十九條規定,建設用地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並依照第四十四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五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變更登記。據此,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須經縣級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批登記、核發證書後方能取得。B企業若是在A企業破產、兼並的情形下取得該地塊,也應履行相應的審批手續才能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本案中A企業與B企業僅簽訂了轉讓協議,並未進行審批登記,不發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移的效力。

至於轉讓協議的效力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九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據此可知該協議雖經雙方達成意思表示的一致,但仍屬於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雙方還要承擔合同可能最終無法獲得審批登記而歸於無效的風險。

(3)試點地區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依相關規定流轉。2015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大興區等三十三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在試點地區暫時調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關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有關規定。因此,該決定實施後,在試點地區進行的流轉可按照試點地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相關規定進行認定。

❽ 土地使用權轉讓有哪些規定

法律分析: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再轉移的行為,包括出售、交換和贈送。未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期限和條件投資開發,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權不得轉讓。土地使用權轉讓應當簽訂轉讓合同。土地使用權轉讓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登記文件中所載明的權利、義務隨之轉移,土地使用權轉讓時,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的所有權轉讓,應當依照規定辦理過戶登記。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分割轉讓的,應當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房產管理部門批准,並依法辦理過戶登記。土地使用權轉讓須符合上述規定,否則即為非法轉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六十三條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確定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並經依法登記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所有權人可以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並應當簽訂書面合同,載明土地界址、面積、動工期限、使用期限、土地用途、規劃條件和雙方其他權利義務。

前款規定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出租等,應當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通過出讓等方式取得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但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或者土地所有權人、土地使用權人簽訂的書面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出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及其最高年限、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抵押等,參照同類用途的國有建設用地執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閱讀全文

與最高法院建設用地使用權互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